刘志贤[1](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孙晓健[2](2019)在《香椿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呈味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焦作香椿、黑油椿、临朐香椿、巴山红香椿以及青油椿五种香椿,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探究香椿特征性风味与有机硫化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品种香椿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挥发性有机硫与萜烯类呈现规律性变化,尤其是含硫物质,随着香椿生长,其相对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变化较为明显;萜烯类物质含量随香椿生长逐渐减少。2.对五种香椿香气进行感官评价并对比分析挥发性物质成分,焦作香椿、黑油椿、临朐香椿、巴山红香椿和青油椿的香气强度依次减弱,其对应的含硫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65.79%、65.34%、62.98%、52.11%和50.01%,含硫类物质含量随着香气减弱而减少,对比五种香椿挥发性含硫成分,发现三种呈味物质:1,1-硫代二-1-丙烯、3,4-二甲基-2-巯基噻吩、1-丙基-1氢-2-巯基咪唑分别呈现蒸煮香椿味、酯香味、刺鼻的臭味。3.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干制香椿挥发性物质萃取参数,并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方式处理的干制香椿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并进行分析。分析对比新鲜香椿、冻干香椿及烘干香椿中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冻干处理的香椿含硫物质与新鲜香椿中硫化物质总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别,尤其是香椿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含量,但经烘干处理香椿中,其呈味物质含量下降较为明显。因此,在香椿干制技术中,真空冻干技术较烘干技术能更好地保留香椿风味。
黄鹤飞[3](2018)在《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哈尼饮食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饮食文化的初步认知,并经过梳理饮食文化的概念体系,运用饮食文化景观学、地域文化学、文化产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和资料,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哈尼饮食文化体系进行了初步建构,探寻其饮食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关联性及限制因素,总结哈尼饮食产业现状,并对哈尼族饮食文化产业的潜力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与餐饮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和开发价值评价。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哈尼饮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目前国内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与哈尼族饮食文化相关的史料、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而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大都停留在梳理历史文献方面。本文通过对哈尼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特征以及哈尼菜、哈尼茶文化、哈尼酒文化、哈尼器具文化、哈尼饮食习俗、哈尼餐饮行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针对哈尼饮食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哈尼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潜力开发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因素分析,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及其展望。
卢超[4](2017)在《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野菜生长的地域广阔,具有良好的空气环境,而且种类多,污染少,因而食用野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新动向。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和发展,野菜资源由传统方式中的农民自采、自食,逐渐发展为农民采集,人工培育、工厂式加工,从而大量地供应市场或者出口。长沙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蕴藏野菜资源极其丰富,具备了开发、生产野菜产品的优势基础条件。在长沙地区,野菜已经被作为酒店餐馆里面供应的时髦菜,食用的野菜在供应的种类、产量以及供应的期限逐渐增加,所具备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本文的研究目就是探析当地野菜发展的瓶颈,存在的问题,创新地提出促进野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使本地区蕴藏丰富的野菜,进行产业化生产,提升利用价值,使绿色原生态的资源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采收野菜的农户主要为女性,年龄层次在56-66岁之间,文化水平为小学或初中水平。采收的野菜香椿最多,为28.68%;胡葱比重次之,为19.31%。调查的两个镇用于自食的野菜量为8350 kg/年,百分比为43.70%;用于外卖的野菜采收量为10756kg/年,百分比为56.3%,占据更大部分。采收的5种主要野菜中香椿的收入最多,为18.6万元,为农民年收入的2.07%。对于野菜采收的品种、采收量、利用途径,和这些农户的收入水平、住所,以及劳动力数量这几种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农户对野菜的采收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在此基础之上,挖掘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主要是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没有形成产业化等,探索性地提出促进野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是野菜产业化的源头是野菜生产者和种植的园区,利用现有本地的基础环境条件,以科技导向和规范化操作,促进野菜在各方面的综合运用,逐渐实现品牌化策略,增强多方面的研究,逐渐促进野菜产业化,促进野菜经济的发展,利于长沙地区经济极好地发展,并且为以后可能展开的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杰,赵芳,刘常金,林挺[5](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近郊香椿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借鉴在产业发展战略领域广泛使用的SWOT分析法,分析了近郊农业发展香椿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认为近郊农区应以香椿的文化情怀、绿色特性和保健功效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工具精准定位目标消费人群,丰富香椿营销的手段,在种植、贮藏、加工等环节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立体的现代香椿产业格局,从而促进香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唐丽[6](2013)在《LED光质在植物组织培养和芽苗菜栽培中的调控作用及机理》文中提出光质对植物的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物质代谢等均有调控作用。LED光质调控应用于组织培养及芽苗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花烛愈伤组织、组培苗以及苜蓿和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不同光谱能量分布的LED对花烛组织培养、花烛移栽苗生长发育以及对苜蓿和香椿芽苗菜生长发育、物质代谢、营养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为花烛组织培养及芽苗菜的工业化生产中光质调控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LED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分化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试验表明,蓝光和红蓝组合光有利于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缩短分化培养天数;培养28d,蓝光和红蓝光下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达到100%;红光、蓝光和红蓝光有利于不定芽进一步生长;蓝光和红蓝光下培养14d和28d的愈伤组织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培养14d,蓝光和红蓝光下的愈伤组织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培养28d,红蓝光下的愈伤组织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2、LED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相比,红/蓝(7:1)显着提高花烛移栽苗根系活力、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红/蓝(2:1)、红/蓝(7:1)和红/远红(1:2)显着提高移栽苗可溶性糖含量;红/远红(1:2)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红/蓝(7:1)和红/蓝(2:1)显着降低花烛移栽苗的MDA含量。与其他LED光质相比,红/蓝(7:1)显着提高花烛移栽苗的叶面积和根长;蓝光、红/蓝(1:2)和红/蓝(7:1)有利于花烛移栽苗Fv/Fm、Fv/Fo、Fv’/Fm’、ΦPSII、ETR和qP的提高;红/蓝(1:2)和红/蓝(7:1)显着提高花烛移栽苗地上部干质量和植株干质量。综合考虑,红/蓝(7:1)有利于花烛组培苗品质和移栽成活率的提高。3、LED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营养品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红光显着提高苜蓿芽苗菜鲜质量产量,白光显着提高芽苗菜干质量产量;蓝光显着提高苜蓿芽苗菜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总酚类和总黄酮的含量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降低芽苗菜硝酸盐的含量;白光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苜蓿芽苗菜在黄光下槲皮素含量与PAL活性显着正相关;综合考虑认为应用蓝光照射适合于培养高品质的苜蓿芽苗菜。4、LED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白光下香椿芽苗菜可食干质量、全株干质量、可食率、Vc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蓝光下香椿芽苗菜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红光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其次是白光和蓝光;白光和黄光显着提高香椿芽苗菜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白光显着提高芽苗菜地下部分的总黄酮含量;红光有利于香椿芽苗菜子叶中花青苷含量的积累,其次是黄光。总体而言,应用白光照射有利于香椿芽苗菜的生长,提高可食率,改善部分营养品质。
刘晓洁[7](2013)在《咪唑类离子液体用于中草药及蛋白质样品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是指由有机阳离子和有机或无机阴离子组成的一种在室温或近室温环境下呈现为液态的低温熔融盐。ILs具有诸多优于传统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优势,如无味、不可燃、蒸汽压极低,对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及可设计的化学结构等。近年来,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兴起,人们试图降低或者消除化工行业中的设计、实验、批量生产和后处理等多个环节中有害物质的使用或者产生,ILs作为环境友好类的溶剂在有机合成、电化学和分离提纯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应用。ILs能够替代挥发性、毒性较大的传统有机溶剂的性质使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中草药作为我国的瑰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对于传统中草药药理性质的研究一直为国人所关注。但是,能否实现对中草药中所含目标有效成分的准确分离提取和对提取物质量的精确控制成为中草药走向国际市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一种可以快速、精确定量且灵敏度高的中草药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提取和检测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双水相体系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高分子溶液或互不相溶的盐溶液与高分子溶液组成的,是将一定浓度的两种物质的水溶液按比例混合,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当两种溶质的浓度超过某一确定值时就会形成两相体系。双水相体系因其含水量较高,所提供的萃取环境较温和,因此能够保证目标物在萃取过程中的生物活性不被破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等多个研究领域,可被用于进行生物转化,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和病毒等产品的研究中。本研究选用咪唑类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以现代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微波萃取为萃取手段,分别从中草药——香椿和月月红中分离提取了槲皮素和山奈酚两种生物活性成分,并对萃取及检测过程进行了条件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优萃取及检测条件的组合;并将离子液体与双水相萃取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萃取分离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咪唑类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香椿中的槲皮素以中草药香椿为研究对象,选用咪唑类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结合微波萃取技术作为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对香椿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槲皮素进行萃取分离。研究通过对比标准品溶液与样品萃取液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最终确定了香椿萃取液的色谱峰中,与槲皮素标准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物质确实为槲皮素,即香椿中确实含有槲皮素。研究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样品预处理工艺中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固液比和离子液体水溶液的浓度)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提取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10mL的1mol/L[Bmim]Br水溶液,萃取时间为8min,萃取温度为60℃和固液比为1:20g/ml。研究对比了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法(Ionic Liquids-based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ILs-MAE),离子液体-超声辅助萃取法(IonicLiquids-based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ILs-UAE),离子液体-加热回流萃取法(Ionic Liquids-based Heating Extraction,ILs-HE)和离子液体-室温冷浸法(IonicLiquids-based Maceration Extraction,ILs-ME)四种样品预处理工艺所得到的香椿样品萃取液中槲皮素含量的大小,结果表明ILs-MAE用时最短而萃取率最高,所得槲皮素萃取量高达182.8mg/g。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对萃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面槲皮素浓度在15.20-243.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加标回收率为95.28-105.8%且RSDs均低于3.0%。方法学研究表明:实验所用仪器的精密度和选定方法的重现性均良好。通过对微波萃取动力学的探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对香椿样品萃取前后的表面微观结构和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最后将此方法应用于对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2、咪唑类离子液体-微波辅助同时萃取香椿和月月红中的槲皮素与山奈酚考虑到离子液体是一种价格相对昂贵,制备工艺较复杂,后续提纯处理过程繁琐的萃取剂,研究将如何高效利用离子液体作为主要目的。本研究尝试寻找一种能够将中草药中多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进行萃取及检测的实验方案。期望能够借此缩短、简化工艺流程,提高萃取剂的利用率,以降低实验成本,进而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选用咪唑类离子液体为主要萃取剂,通过优化离子液体的合成、纯化工艺制得二十种符合实验要求的离子液体,以微波萃取为萃取方法,成功从香椿和月月红两种中草药中萃取分离了两种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系统研究了不同萃取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最优的萃取条件和检测条件。比较了ILs-MAE、ILs-UAE、ILs-HE、ILs-ME四种方法对两种目标成分萃取率的大小,结果表明ILs-MAE得到的萃取量最高且所需时间最短。经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对于两种中草药中目标成分的萃取,最理想的条件组合如下,香椿:萃取时间为20min,萃取温度为60℃,固液比为1:30g/ml,[Bmim]Br水溶液的浓度为2.0mol/L;月月红:萃取时间为20min,萃取温度为70℃,固液比为1:40g/ml,[Omim]Br水溶液的浓度为2.5mol/L。香椿中的槲皮素萃取量为213.5mg/g,山奈酚的萃取量为16.12mg/g;月月红中槲皮素萃取量为134.3mg/g,山奈酚的萃取量为9.070mg/g。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法分别对两种中草药萃取液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进行同时检测,香椿中槲皮素的浓度在32.10-233.3mg/L之间线性良好(R2=0.9998),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6.76-104.1%之间;山奈酚浓度在0.73-23.2mg/L之间线性良好(R2=0.9993),实际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5.75-106.3%之间。月月红中槲皮素浓度在25.70-160.5mg/L之间线性良好(R2=0.9999),实际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8.40-103.3%之间;山奈酚浓度在0.19-15.0mg/L之间线性良好(R2=0.9996),实际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8.55-102.90%之间,RSDs均低于3.0%,检测限为1.87-2.26μg/mL。此外,方法学实验结果显示,所选用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精密度。研究采用FT-IR和SEM对萃取前后样品残渣的表面微观结构和所含成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法的萃取机理。将此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中,结果满意。3、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蛋白质将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与双水相萃取技术相结合,选择能够与K2HPO4形成双水相体系的四种水溶性咪唑类离子液体:[Amim]Cl,[Pmim]Br,[Bmim]Br和[Bmim]OTM作为萃取剂对蛋白质进行萃取分离研究,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 Albumin,BSA)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比了四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对BSA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Bmim]Br能够得到最理想的萃取效率。研究证实,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是一种能够成功应用于对蛋白质进行分离萃取的绿色、高效方法。研究通过浊度滴定法测定了四种离子液体在25℃下的相图,结果表明,四种离子液体成相能力为:[Bmim]OTM>[Bmim]Br>[Pmim]Br>[Amim]Cl。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BSA溶液进行扫描后,选择BSA有最大紫外吸收值时所对应的波长-278nm作为检测波长。BSA浓度在0.3-2.5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0.6135X+0.0022(R2=0.99995)。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离子液体-K2HPO4双水相体系萃取牛血清白蛋白的最佳条件如下:萃取时间为15min,萃取温度为30℃,K2HPO4加入量为0.8g,离子液体的加入量为0.4g。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实验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良好。研究通过紫外光谱检测、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仪对离子液体-K2HPO4双水相体系萃取牛血清白蛋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萃取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并没有被破坏。萃取过程中,离子液体会与BSA分子发生簇集,形成新的、粒径更大的基团,以此作为双水相体系萃取蛋白质过程中的动力之一。
桔梗[8](2013)在《野菜虽土 处处生金》文中指出一、野菜全身都是宝产销都是本小利大栽培和采集野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其经济效益可观。由于市场对野菜需要量大,货源紧缺,价格不断上扬,因此,加强野菜的开发和栽培不失为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从中医角度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吃。就算那些剧毒的植物,也有药用功能。野菜,也就是非人工种植的蔬
鹿天阁,王玉峰,朱虹[9](2011)在《良种香椿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对香椿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品种分类、栽培技术、病虫防除以及香椿采收等作出较为详尽的阐述,旨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吕颀寒[10](2011)在《连续八次参加山东展会 香椿芽次次引发选项高潮》文中指出每年的山东济南春、秋两季中小型项目投资洽谈会,总少不了天津红油香椿芽这金项目。为满足广大读者愿望李老师和工作人员总会带着新鲜香嫩的香椿芽,不思劳苦地驱车千里参加展会。今年负责跟踪采访该项目的我,也于4月21日下午来到了济南展会现场。22日上午9时左右,展会隆重开幕,随着人流的涌入,香椿芽的展位前寻项的人越来越多。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李老师香椿芽的展位前的背景图,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小小香椿芽藏商机,年挣十万不是梦》为主题;接下来就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概念阐述 |
| 1.3.1 森林蔬菜 |
| 1.3.2 野生蔬菜 |
| 1.3.3 紫背菜 |
|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 1.5 研究内容 |
|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
| 2.1 园区概况 |
| 2.1.1 地理概况 |
| 2.1.2 气候概况 |
| 2.1.3 植被概况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
|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
|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
|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
|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
| 2.4 小结 |
|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
| 3.1 试验地概况 |
| 3.1.1 地理概况 |
| 3.1.2 气候概况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方法 |
| 3.2.3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
| 3.3.2 网购种苗材料 |
| 3.3.3 种植情况 |
|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
| 3.4 存在问题 |
|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
| 3.4.2 种子质量问题 |
| 3.4.3 卖家诚信问题 |
| 3.4.4 物流运输问题 |
|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
|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调查方法 |
| 4.1.2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
|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
| 4.2.3 形态特征描述 |
| 4.2.4 形态特征分析 |
|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
| 4.3 小结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
|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
| 5.1.2 野外采摘 |
| 5.1.3 食用方法 |
|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
|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
|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
|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
|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
|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
|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
|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
|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
|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
| 5.4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
|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
|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
|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
|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
|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香椿的经济价值 |
| 1.1.1 香椿的材用价值 |
| 1.1.2 香椿的药用价值 |
| 1.1.3 香椿的食用价值 |
| 1.2 香椿研究进展 |
| 1.2.1 香椿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 1.2.2 香椿香气成分的研究 |
| 1.2.3 香椿保风味的研究 |
| 1.3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 1.3.1 HS-SPME技术在食品风味研究中的应用 |
| 1.3.2 GC-MS、GC-O在食品风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
| 1.3.3 感官评价在风味分析中的应用 |
| 1.4 本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香椿香味的感官评价 |
| 2.3.2 样品前处理 |
| 2.3.3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
| 2.3.4 香椿挥发性含硫物质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香椿感官评价结果 |
| 3.2 不同品种香椿不同生长时期挥发性含硫的变化 |
| 3.2.1 山东临朐红香椿 |
| 3.2.2 山东泰安青油椿 |
| 3.2.3 安徽太和黑油椿 |
| 3.2.4 四川大竹巴山红 |
| 3.2.5 河南焦作红香椿 |
| 3.2.6 小结 |
| 3.3 挥发性硫化物对香椿风味的影响 |
| 3.4 香椿中的呈味硫化物 |
| 3.5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
| 3.5.1 最佳萃取头的选择 |
| 3.5.2 萃取温度的优化 |
| 3.5.3 萃取时间的确定 |
| 3.5.4 萃取条件有效性验证 |
| 3.6 真空冻干对香椿风味的影响 |
| 4 结论 |
| 4.1 全文总结 |
| 4.2 论文创新点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 8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饮食文化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
| 1.1.2 国内外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
| 1.1.3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 1.1.4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区概况 |
| 2 研究综述 |
| 2.1 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
| 2.1.1 食材 |
| 2.1.2 器皿 |
| 2.1.3 饮食结构 |
| 2.1.4 烹饪方法 |
| 2.1.5 口味 |
| 2.1.6 礼仪 |
| 2.1.7 餐饮环境 |
| 2.2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
| 2.3 饮食文化景观 |
| 2.4 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及类型 |
| 2.5 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 2.6 潜导产业及其特征 |
| 2.7 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 3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方法 |
| 3.1 研究目标 |
| 3.2 研究意义 |
| 3.2.1 理论价值 |
| 3.2.2 现实意义 |
| 3.3 研究内容 |
| 3.4 研究方法 |
| 3.4.1 实地调查 |
| 3.4.2 访谈 |
| 3.4.3 观察法 |
| 3.4.4 二手文献 |
| 3.4.5 统计、比较法 |
| 3.4.6 景观描述法 |
| 3.5 技术路线图 |
| 4 哈尼饮食文化特色 |
| 4.1 哈尼饮食文化结构 |
| 4.1.1 稻为主,荞为辅的主食结构 |
| 4.1.2 腌制食品为主的副食选择 |
| 4.1.3 荤食占据节庆祭祀重要地位 |
| 4.1.4 沿袭野杂生食喜好 |
| 4.1.5 逢菜必蘸水 |
| 4.1.6 嗜茶重酒 |
| 4.2 哈尼饮食烹饪方式 |
| 4.2.1 生蒸、煮、烤为代表的主食制法 |
| 4.2.2 蒸、煮、烤、炸和凉拌为代表的菜肴制法 |
| 4.2.3 佐料多样化的蘸水制法 |
| 4.2.4 传统土锅煨茶方式 |
| 4.2.5 传统铜锅焖酒方法 |
| 4.3 口味偏好酸、辣、苦 |
| 4.4 竹制器皿,使用广泛 |
| 4.5 与饮食相关的宗教节庆活动 |
| 4.5.1 祭祀敬神 |
| 4.5.2 敬老习俗 |
| 5 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
| 5.1 食材地域性 |
| 5.1.1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多样性 |
| 5.1.2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特殊性 |
| 5.2 野菜地域性 |
| 5.2.1 不同地域野菜资源对比 |
| 5.2.2 交通运输情况 |
| 5.2.3 哈尼族特色野菜资源利用现状 |
| 5.3 烹饪口味地域性 |
| 5.4 器皿地域性 |
| 5.5 餐饮环境地域性 |
| 6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
| 6.1 哈尼饮食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 6.1.1 餐馆经营粗放化 |
| 6.1.2 餐馆特色菜不明显、大众化 |
| 6.1.3 餐馆食材和器皿普通化 |
| 6.1.4 餐馆文化简单化 |
| 6.2 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评价 |
| 7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1.1 野菜的定义 |
| 1.2 野菜的特点 |
| 1.3 野菜开发利用的方向 |
| 1.4 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
|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研究的方法 |
| 2 生态自然环境条件调查 |
| 2.1 区域概况 |
| 2.2 气候 |
| 2.3 地形、水资源和植被 |
| 3 区位条件调查 |
| 4 栽培及加工技术发展现状 |
| 5 长沙市野菜资源销售前景 |
| 6 政策带动 |
| 7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调查 |
| 8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
| 8.1 调查方法 |
| 8.2 调查结果分析 |
| 第三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及存在问题 |
| 1 野菜开发利用趋势 |
| 1.1 市场效益可观 |
| 1.2 野菜市场潜力巨大 |
| 2 野菜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 2.1 保护不足,野菜资源被破坏 |
| 2.2 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
| 2.3 野菜的研究极为欠缺 |
| 2.4 工艺和野菜成品单调 |
| 2.5 缺少大型的支撑企业 |
| 第四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对策 |
| 1 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野菜资源的规划和保护 |
| 2 加强野菜的引种驯化研究 |
| 3 加强对野菜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的研究 |
| 4 增加栽培野菜的面积,实行标准化生产 |
| 5 重视野菜加工,提升野菜的附加值 |
| 5.1 完善野菜加工 |
| 5.2 进行综合性开发、充分利用野菜资源 |
| 6 逐步品牌化 |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 1 结论 |
| 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近郊农业发展香椿产业的SWOT分析 |
| 1.1 优势分析 (S) |
| 1.1.1 香椿种植、贮藏、加工的技术日趋成熟。 |
| 1.1.2 近郊农业规模化程度高。 |
| 1.1.3香椿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 |
| 1.1.4 香椿全身是宝, 保健功效显着。 |
| 1.2 劣势分析 (W) |
| 1.2.1 香椿采摘期短, 不耐贮藏。 |
| 1.2.2 规模化香椿种植园尚处于起步阶段。 |
| 1.2.3 消费量小。 |
| 1.3 机遇分析 (O) |
| 1.3.1 国家战略对近郊农业的支持。 |
| 1.3.2“互联网+”背景带来的营销策略革新。 |
| 1.3.3对安全食品的追求, 绿色和保健是时代主题。 |
| 1.4 挑战分析 (T) |
| 1.4.1 企业发展需全产业链投资。 |
| 1.4.2 科技投入较大。 |
| 2 香椿产业链的开发 |
| 2.1 种植环节 |
| 2.2 贮藏环节 |
| 2.3 加工环节 |
| 2.4 销售环节 |
| 3 香椿产业发展的重点 |
| 3.1 以各种手段保证 |
| 3.2 以绿色、营养、保健和情怀培养消费群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花烛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方法 |
| 2 花烛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 3 光环境调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 3.1 光质对组织培养植物的影响 |
| 3.2 光照强度对组织培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3 光周期对组织培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4 LED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
| 4 光调控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 |
| 4.1 芽苗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 4.2 光质对芽苗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
| 4.3 光照强度对芽苗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
| 4.4 光周期对芽苗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
| 4.5 LED应用于芽苗菜生产中的研究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 1.4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的影响 |
| 2.2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
| 2.3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与抗氧化物酶活性相关性系数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和生长的影响 |
| 3.2 光质对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过程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 3.3 LED光源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及前景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第三章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 1.4 指标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 2.2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鲜干质量的影响 |
| 2.3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2.4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 2.5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 2.6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 3.2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3.3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 3.4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5 光质对花烛移栽苗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第四章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营养品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 1.4 指标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2.2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理特性和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 |
| 2.3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总酚类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2.4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2.5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
| 2.6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过程中PAL、CHI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 2.7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槲皮素含量与PAL、CHI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3.2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生理特性和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3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总酚类、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 3.4 光质对苜蓿芽苗菜槲皮素积累与PAL、CHI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第五章 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光谱能量分布 |
| 1.4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2.2 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3.2 光质对香椿芽苗菜生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3 LED光调控在芽苗菜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离子液体 |
| 1.1.1 离子液体简介 |
| 1.1.2 离子液体的性质 |
| 1.1.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 1.1.4 离子液体的应用 |
| 1.1.5 问题与展望 |
| 1.2 香椿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
| 1.2.1 香椿的资源概况 |
| 1.2.2 香椿中的化学成分 |
| 1.2.3 香椿的药用价值 |
| 1.2.4 问题与展望 |
| 1.3 月月红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
| 1.3.1 月月红的资源概况 |
| 1.3.2 月月红中的化学成分 |
| 1.3.3 月月红的药用价值 |
| 1.3.4 问题与展望 |
| 1.4 槲皮素研究现状 |
| 1.4.1 槲皮素性能及功效 |
| 1.4.2 研究现状 |
| 1.4.3 问题与展望 |
| 1.5 山奈酚研究现状 |
| 1.5.1 山奈酚性能及功效 |
| 1.5.2 研究现状 |
| 1.5.3 问题与展望 |
| 1.6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制分析技术 |
| 1.6.1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制技术 |
| 1.6.2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技术 |
| 1.6.3 问题与展望 |
| 1.7 双水相萃取技术 |
| 1.7.1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定义 |
| 1.7.2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 |
| 1.7.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 1.7.4 问题与展望 |
| 1.8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
| 1.8.1 沉淀技术 |
| 1.8.2 电泳技术 |
| 1.8.3 层析技术 |
| 1.8.4 超滤技术 |
| 1.8.5 色谱技术 |
| 1.8.6 双水相提取技术 |
| 1.8.7 问题与展望 |
| 1.9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9.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9.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第2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香椿中的槲皮素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仪器与试剂 |
| 2.2.2 样品预处理 |
| 2.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 2.2.4 离子液体的表征 |
| 2.2.5 香椿中槲皮素的萃取 |
| 2.2.6 香椿中槲皮素的 HPLC 检测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 2.3.2 槲皮素的定性分析 |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4 萃取溶剂的选择 |
| 2.3.5 萃取条件的优化 |
| 2.3.6 萃取方法的选择 |
| 2.3.7 方法学考察 |
| 2.3.8 实际样品分析 |
| 2.3.9 萃取机理研究 |
| 2.4 小结 |
| 第3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微波辅助同时萃取香椿和月月红中的槲皮素与山奈酚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仪器与试剂 |
| 3.2.2 样品预处理 |
| 3.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 3.2.4 离子液体的表征 |
| 3.2.5 香椿和月月红中槲皮素与山奈酚的同时萃取 |
| 3.2.6 香椿和月月红中槲皮素与山奈酚的 HPLC 同时检测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 3.3.2 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定性分析 |
|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3.4 萃取溶剂的选择 |
| 3.3.5 萃取条件的优化 |
| 3.3.6 萃取方法的选择 |
| 3.3.7 方法学考察 |
| 3.3.8 实际样品分析 |
| 3.3.9 萃取机理研究 |
| 3.4 小结 |
| 第4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蛋白质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仪器与试剂 |
| 4.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 4.2.3 离子液体的表征 |
| 4.2.4 双水相体系的建立 |
| 4.2.5 双水相体系中 BSA 含量的检测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双水相体系相图的绘制 |
| 4.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4.3.4 双水相体系萃取剂的选择 |
| 4.3.5 双水相体系萃取条件的优化 |
| 4.3.6 方法学考察 |
| 4.3.7 双水相体系萃取机理研究 |
| 4.4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