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辉[1](2021)在《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合成及行为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是液体橡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品种之一,在航天推进剂、轮胎、涂料、粘合剂、橡胶跑道等广泛领域均有应用。异戊二烯与丁二烯同为二烯烃化合物,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空间,随着近年来异戊二烯产业的不断提升,开展新型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研究已成必然之势。本研究采用阴离子法设计合成了四官能度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4HTPI-Si)液体橡胶,其既具有液体橡胶的常温液态特性和可化学热固化性,又有着多元醇的高反应活性和星型聚合物的紧凑分子构型,无论是作为HTPB的改性剂还是新型固体推进剂基质材料都大有希望。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异戊二烯为单体,自制了保护基团型有机锂引发剂,以四氯硅烷做偶联剂,在Schlenk操作线中合成了阴离子法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以FT-IR、1H NMR、GPC和羟值测定等手段进行了表征测试,得到的4HTPI-Si具有高达86.1%含量的cis-1,4结构,实现了分子量在1000~8000间的可控精确合成,并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控制环氧乙烷、盐酸和四氯化硅的加入能分别得到1、2、4三种官能度的液体橡胶。以核磁共振法对比分析了4HTPI-Si和商品HTPB的微观结构。将4HTPI-Si与商品HTPB以不同配比用一步法合成了混合聚氨酯,随着4HTPI-Si的占比增加,混合聚氨酯拉伸强度提升到了原来纯HTPB聚氨酯的281%,拉断伸长率增加了66.8%,固化反应速率也有明显加快。以4HTPI-Si和TDI、BDO体系合成了预聚体法聚氨酯,研究结果显示固化参数为1.1~1.2:1、BDO用量为4HTPI-Si摩尔量两倍时固化物综合力学性能最佳。还考察了催化剂DBTHL对聚氨酯合成过程的影响,其添加量在0.05~0.15w%4HTPI-Si比例时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添加过多则会引发暴聚现象。结合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逐一分析4HTPI-Si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工艺风险,寻找实验人员的行为与其之间的安全联系,识别液体橡胶合成过程中可能触发危险的行为,制定行为防范规定;对化学实验室环境下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建立了影响行为安全能力的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人员的行为安全能力进行了评价,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董瑞宝[2](2020)在《有机锂过程安全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必不可少的的催化剂,其特点有应用广、高效、清洁等,其中碱金属有机化合物有较高的活性,可快速带动反应进行,尤其在合成橡胶领域。金属锂作为极为活泼的碱金属,所对应的有机锂化合物具有易制备和能溶于惰性溶剂中等特点,同时我国锂资源丰富,位居世界第一。丁基锂作为最重要的有机锂化合物,在高分子聚合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丁基锂存在四种同分异构体,在合成橡胶领域大多选择仲丁基锂和正丁基锂,仲丁基锂活性较高,但也因此在合成过程中热稳定性差且容易失活,对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正丁基锂表现出出色的热稳定性,反应过程较平缓稳定且储存时间长,是合成橡胶领域引发剂的优质选择。液体异戊橡胶是以有机锂为主催化剂,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方法,在非极性体系中发生异戊二烯单体聚合,经脱挥干燥等后处理工序,得到性能优异的液体聚异戊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近年来的发展表明,通过锂系引发剂合成的液体橡胶,可应用于普通固体橡胶和塑料等聚合物中,充当改性助剂或填充物的角色以改善产品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制备弹性体的预聚体或基础原材料。它不仅可以提高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抽出性、热稳定性等物理机械性能,改善橡胶与金属或非金属的粘着性,还可以提高橡胶的混炼、挤出、压延和硫化等加工工艺性能,同时还可以满足现代化军工产品应用要求。本文对有机锂聚合过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制定了正丁基锂安全操作规程,并以正丁基锂作为引发剂,在己烷溶剂中,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法,探究了低分子量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LIR)的制备条件,成功制得低分子量高顺式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并对不同分子量LIR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分子量每升高1000,p HRR上升10w/g,发热量增加大约5000J/g。以四氢呋喃(THF)作为极性调节剂,制得不同微观结构的LIR,为得到高产率探究了在极性改变的条件下对聚合反应的要求,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解释,分析了极性改变对单体聚合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1,4-结构和3,4-结构在燃烧释能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3,4-结构每增加5%,HRR值升高36W/g,发热量升高10000J/g。
宋雅婷[3](2018)在《阴离子合成POSS端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活性阴离子聚合技术,将聚合物链端与官能化亲电试剂(又称封端剂)直接反应,通过链端封端剂的极性基团实现与白炭黑强相互作用,是解决目前存在的滞后能量损失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封端剂,从而增加橡胶与白炭黑间的相容性,可望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本文采用氯丙基七异丁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Chloropropyllsobutyl POSS,POSS-C1)为封端剂、丁二烯为单体、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THF)为结构调节剂,采用阴离子聚合技术合成了 POSS端基官能化聚丁二烯(PB-POSS)。采用核磁共振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PB-POSS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了 POSS与聚丁二烯锂发生了封端反应生成PB-POSS。选用白炭黑为补强剂,通过溶剂法制备PB-POSS混合胶。系统考察了 PB-POSS分子量、白炭黑含量、Si69含量对PB-POSS结合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POSS结合胶含量均明显高于PB结合胶含量;当PB-POSS分子量为50000、白炭黑含量为50份、Si69含量为2.5份时,PB-POSS结合胶含量最高,为17.50%,是PB结合胶的二倍多。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种类、橡胶种类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双锂为引发剂制备的胶样的结合胶含量明显高于以单锂为引发剂制备的胶样的结合胶含量,并且PB的结合胶含量稍稍高于SSBR的结合胶含量。采用汽提法对PB-POSS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汽提后,GPC峰形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没有出现多峰,证明了 PB-POSS端基的结合很稳定。通过FTIR系统研究PB-POSS与白炭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FTIR结果表明,随着白炭黑或Si69含量的增加,Si-OH键吸收峰波数发生明显变化,Si-O-Si键吸收峰强度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与结合胶含量变化相一致,证明了白炭黑和POSS之间存在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袁伟,肖小兵,宋应利,张进,卞梁[4](2018)在《阴离子法合成端羟基聚丁二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阴离子法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国外阴离子法生产HTPB的工业化情况。详细叙述了阴离子法HTPB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羟基保护的阴离子法合成HTPB的方法。
张建平,王富东,柏海见,齐永新,陈继明,潘广勤[5](2012)在《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溶聚丁苯橡胶的发展历程,从官能化引发剂、官能化封端改性等方面详述了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进展及溶聚丁苯橡胶的官能化技术在轮胎用橡胶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官能化技术和偶联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官能化星型溶聚丁苯橡胶是丁苯橡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宁超[6](2012)在《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LCBR和星形梳状(Sl)n》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通过高分子设计,合成了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稀(LCBR)和结构新颖的星形梳状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C-(SI)n)。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环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四氯化硅(SiCl4)为偶联剂,合成了一系列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LCBR)。研究了聚合反应温度、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工艺条件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和偶联反应的影响和LCBR的微观结构、相对分子量及偶联效率对门尼粘度、5%甲苯溶液粘度、凝胶含量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模试放大和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HF的调节能力温和且有力,单臂分子量4万和6万时,n (THF/n-BuLi)分别为0.48和0.90;基础胶分子量增大,偶联效率下降;偶联剂用量n (SiCl4/n-BuLi)为0.20~0.30,偶联温度70℃,偶联效率较高;门尼粘度(ML)和5%甲苯溶液粘度(SV)随LCBR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只有基础胶分子量与偶联效率相互匹配得到时,才能确保得到合适的ML与SV。考察了模试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增韧HIPS和ABS的效果:模试产品质量稳定,凝胶含量和挥发分均较低,制备HIPS、ABS的增韧效果优于日本旭化成公司同类产品。以环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ESPB)为偶联剂,进行了苯乙烯和异戊二烯的两步法嵌段共聚合和偶联反应,并将产物进行沉淀分级得到了一系列纯的星形梳状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C-(SI)n).表征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热性能、溶液粘度和流变学性能。重点考察了偶联反应规律、以及支化结构和分子参数对聚合物热性能、溶液粘度、熔融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偶联效率显着增加,E/Li=1.2时达到最大;随着单臂分子量增加,偶联效率逐渐降低;随着偶联时间的增加,偶联效率增加,8小时之后几乎不变;FTIR、1HNMR和DSC测试证明SC-(SI)n是聚苯乙烯与聚异戊二烯的嵌段共聚物,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两相结构且呈微观相分离;与相近分子量的线形SIS相比,SC-(SI)n的特性粘度低,且支化度越高,特性粘度越低;与相近分子量的线形SIS相比,SC-(SI)n在相同剪切速率下的熔融粘度较低,剪切速率敏感性高;随着SC-(SI)n分子量升高,熔融粘度升高,温度敏感性下降;与SIS熔体相比,SC-(SI)n的熔体的具有较高弹性模量G’和较低的损耗模量G”。
朱兆伟,张兴英,姚明[7](2008)在《一步法合成具有部分星形结构的丁苯共聚物》文中指出采用负离子聚合法,以环己烷-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解剂,用双锂及多锂组成的混合引发剂一步合成了具有部分星形结构的丁苯共聚物;研究了混合引发剂组成、不同合成方法对丁苯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对丁苯共聚物的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双锂引发剂和多锂引发剂的组成,可一步合成出星形结构含量不同的丁苯共聚物;用该法合成的丁苯共聚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比共凝聚法窄;星形结构含量的改变对微观结构及共聚物组成没有明显的影响。
冯华东[8](2008)在《绿色高性能胎面橡胶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性能轮胎需求的上涨,采用传统的共混方法制备的共混橡胶虽然力学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橡胶组份之间分散性不好,存在严重的相分离情况,这就会导致碳黑等填料在共混胶中分散不均匀,各种组份之间内摩擦增大,从而生热过高。随着合成橡胶技术的不断提高,采用分子设计的方法可以将具有不同性能的橡胶分子链通过共聚的方法集合在同一个分子中,为解决传统共混方法存在的严重相分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采用分子设计的方法制备综合力学性能良好,并且能够同时满足轮胎在干湿路面行驶的高抗湿滑性要求和低滚动阻力性能要求的新型橡胶。本论文在第二章进行了星形溶聚丁苯橡胶中试放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星形多锂引发剂制备规模从100ml扩大到2L的批量制备以后,引发性能变化不大,规模扩大并没有对多锂引发剂的引发性能产生影响。同时,批量制备的各批多锂引发剂的性能比较稳定,其浓度均在0.14mol/L至0.16mol/L之间,并且引发剂中THF含量相差不大。此外,多锂引发剂的保存时间大于40天,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化要求。本论文通过研究聚合过程的规模放大效应,探讨了规模扩大后聚合反应体系温度及压力的变化规律,并且对大规模反应装置的破杂工艺进行了研究及改进,制备出了符合设计要求的星形溶聚丁苯橡胶。所制备产品的拉伸强度为23.9MPa,300%定伸应力为13.4MPa,撕裂强度为41.3KN/m,扯断伸长率为482%,压缩疲劳温升为13.1℃。与同类产品相比,本产品的各项机械性能略优,并且压缩疲劳温升远低于同类产品。采用本产品替代40%的乳聚丁苯橡胶做胎面配合试验,并与拜尔公司5025高性能胎面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的星形溶聚丁苯橡胶的滚动阻力性能和低温性能均好于5025,唯独抗湿滑性能略低于5025,但是比常用胎面胶的抗湿滑性能高。为了在保持力学性能及低滚动阻力性能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备出具有较高抗湿滑性能的橡胶,本论文的第三章部分从异戊二烯与苯乙烯二元共聚反应入手,研究了反应条件与二烯烃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性试剂、温度等因素中,极性试剂四氢呋喃(THF)对异戊二烯微观结构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随着THF用量的增加异戊二烯的1,4-结构含量降低,3,4-结构和1,2-结构含量增加。在THF存在下,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异戊二烯的1,4-结构含量增加,3,4-结构和1,2-结构含量降低。随着单体配比中苯乙烯单体含量的增加异戊二烯的1,4-结构含量增加,3,4-结构含量降低,但是1,2-结构含量略有增加。依据二烯烃的阴离子均聚合理论模型,本文针对二烯烃与苯乙烯共聚过程中出现的四种共聚反应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共聚合过渡态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随后,本章研究了极性调节剂和反应温度对共聚物序列结构的影响。通过前两部分对二烯烃与苯乙烯共聚合规律的研究,本论文在第四章中进行了异戊二烯-苯乙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SIBR)的制备研究。采用不同引发剂种类,以及不同THF用量等聚合条件,通过一次性投料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分子链构成方式的三元共聚物SIBR。它们分别具有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进一步控制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提供了参考。SIBR性能测试结果显示,SIBR具有较高的撕裂强度和300%定伸应力,但是其拉伸强度略低于溶聚丁苯橡胶。由于三元共聚物分子链中异戊二烯单元耐老化性能较差,所以本论文的第五章内容将研究的目标放在了星形两嵌段溶聚丁苯橡胶。首先,我们对活性短链法双锂引发剂进行了工艺改进,制备了具有较低THF含量的多官能度锂引发剂,其R值范围为0.8至1.5。然后我们采用该引发剂合成了星形嵌段共聚物的第一嵌段(星形丁二烯均聚段),由于聚合体系中THF含量较低,所以第一嵌段中以1,4-聚丁二烯结构为主,含量约为79%至82%。星形嵌段共聚物的第二嵌段为丁二烯与苯乙烯二元共聚段。在共聚段制备过程中我们将体系R值提高到60,并且研究了第二反应阶段的单体配比中苯乙烯含量从25%升高至66.8%时共聚嵌段微观结构以及物机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含量的增大,共聚段中乙烯基含量明显降低,整个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由-30℃向0℃靠近,共聚物在0℃时的损耗值增加,抗湿滑性能增大。当苯乙烯含量大于34.9%时,在共聚物末端出现了苯乙烯均聚嵌段。当苯乙烯均聚嵌段含量较低时,共聚物的抗湿滑性能和力学性能得到改善,但是当苯乙烯含量达到66.8%时,嵌段共聚物的损耗曲线表现出两个分离的损耗峰,共聚物的动态性能变差。将星形嵌段丁苯橡胶分别与第二章自制的星形无规溶聚丁苯橡胶以及星形溶聚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的共混胶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星形嵌段丁苯橡胶的力学性能略优于星形无规溶聚丁苯橡胶以及共混橡胶,在60℃时的损耗值与后两者相差不大,但是在0℃时的损耗值远大于后两者。这表明星形嵌段橡胶在不降低原溶聚丁苯橡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使抗湿滑性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对星形溶聚丁苯橡胶的性能改进。
何美玲[9](2008)在《集成橡胶PSI-PIB-PSI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成橡胶即通过链段的不同组成提供胎面胶所需的低温性能、耐磨性和抓着力是新型胎面胶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以萘锂、丁二烯为原料,制备出的短链双锂引发剂进行研究,在减压蒸馏-溶剂置换的条件下制备出低四氢呋喃含量的双锂引发剂;二是采用阴离子溶液聚合法,用所制备出的低四氢呋喃含量的双锂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进行丁二烯-异戊二烯的二元无规共聚,考察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的极性,聚合规模等对聚合反应产物PIB的共聚组成、微观结构、序列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等的影响;三是在二元共聚的基础上进行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PSI-PIB-PSI)的聚合,用核磁共振(HNMR)、凝胶色谱法(GPC)、示差扫描热量法(DSC)、动态粘弹仪(DMTA)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对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多次减压蒸馏—溶剂置换法可以制备出低THF含量的双锂引发剂,其R值为2左右。TEM图表明所合成PSI-PIB-PSI聚合物为两相结构,且随着St的质量分数的升高,相分离现象明显。当PSI-PIB-PSI的嵌段质量比PIB/PIS为1/2,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27-28%时,综合力学性能较优。
匡华平,梁爱民[10](2007)在《橡胶产业高端论坛 话题三:国内外合成橡胶市场情况(二)》文中提出一、国内丁苯橡胶供需基本情况1.国内生产概况目前,国内正常生产丁苯橡胶的企业有五家:中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于1987年建成投产,日本瑞翁技术,1999年扩能)、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股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液体橡胶及其发展、应用 |
| 1.1.1 液体橡胶及其发展历程 |
| 1.1.2 液体橡胶的种类划分 |
| 1.1.3 聚二烯烃液体橡胶应用及改性研究 |
| 1.2 阴离子活性聚合法介绍 |
| 1.2.1 阴离子聚合法的优势 |
| 1.2.2 阴离子聚合法的引发剂要求 |
| 1.2.3 阴离子聚合单体的要求 |
| 1.2.4 阴离子聚合溶剂的要求 |
| 1.3 星型聚合物介绍 |
| 1.3.1 星型聚合物及其优势 |
| 1.3.2 星型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相关研究 |
| 1.4 本课题立论依据及研究目标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TBDMSOPrLi引发剂的制备与4HTPI-Si液体橡胶的合成 |
| 1.5.2 4HTPI-Si与市售F-HTPB基聚氨酯的制备 |
| 1.5.3 4HTPI-Si工艺风险识别及实验者行为安全评价 |
| 2 4HTPI-Si液体橡胶的合成 |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 2.1.1 原料规格 |
| 2.1.2 真空/惰气氛围操作设备 |
| 2.1.3 原料精制、处理与设备除杂 |
| 2.2 4HTPI-Si液体橡胶合成路线 |
| 2.2.1 TBDMSOPrLi引发剂的合成路线 |
| 2.2.2 4HTPI-Si的合成路线 |
| 2.3 实验步骤 |
| 2.3.1 TBDMSOPrLi的合成步骤 |
| 2.3.2 4HTPI-Si的合成步骤 |
|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引发剂合成的收率计算及稳定性检验 |
| 2.5.2 4HTPI-Si红外光谱(FT-IR)分析 |
| 2.5.3 4HTPI-Si酸化前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
| 2.5.4 4HTPI-Si偶联过程中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 2.5.5 羟值的测定(DHV) |
| 2.5.6 合成分子量的控制 |
| 2.5.7 合成微观结构的控制 |
| 2.5.8 合成官能度的控制 |
| 2.6 本章小结 |
| 3 4HTPI-Si与市售HTPB液体橡胶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对比 |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 3.2 聚氨酯制备路线 |
| 3.3 4HTPI-Si及 F-HTPB液体橡胶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的实验设计 |
| 3.3.1 一步法制备4HTPI-Si/F-HTPB混合液体橡胶基聚氨酯弹性体 |
| 3.3.2 预聚体法制备4HTPI-Si基聚氨酯弹性体 |
| 3.4 聚氨酯制备实验步骤 |
| 3.4.1 4HTPI-Si与市售F-HTPB液体橡胶一步法制备聚氨酯实验步骤 |
| 3.4.2 4HTPI-Si基聚氨酯弹性体的预聚体法制备实验步骤 |
| 3.5 聚氨酯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 3.6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6.1 4HTPI-Si与市售F-HTPB的~1H NMR谱图对比 |
| 3.6.2 固化过程中的起泡现象 |
| 3.6.3 不同配比的4HTPI-Si/HTPB基聚氨酯力学性能 |
| 3.6.4 固化参数(-NCO/-OH摩尔比)对4HTPI-Si基聚氨酯的影响 |
| 3.6.5 BDO用量对4HTPI-Si基聚氨酯的影响 |
| 3.6.6 DBTHL用量对4HTPI-Si基聚氨酯合成过程影响 |
| 3.7 本章小结 |
| 4 4HTPI-Si工艺风险识别及实验者行为安全评价 |
| 4.1 4HTPI-Si液体橡胶研究预先危险性分析 |
| 4.1.1 原料处理阶段 |
| 4.1.2 引发剂及液体橡胶合成阶段 |
| 4.1.3 产物后处理阶段 |
| 4.1.4 聚氨酯合成阶段 |
| 4.1.5 测试表征阶段 |
| 4.2 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
| 4.3 化学实验室人员行为安全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 |
| 4.3.1 行为安全评价的方法 |
| 4.3.2 行为安全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有机锂化合物概述 |
| 1.2 有机锂化合物的性质 |
| 1.2.1 有机锂与含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 |
| 1.2.2 与卤代烃中卤素的交换反应 |
| 1.2.3 与含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 |
| 1.2.4 烃基化反应 |
| 1.2.5 其他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
| 1.3 有机锂在聚合中的应用 |
| 1.3.1 单锂引发剂 |
| 1.3.2 双锂引发剂 |
| 1.3.3 多锂引发剂 |
| 1.3.4 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 |
| 1.3.5 复合型有机锂引发剂 |
| 1.4 液体橡胶的聚合 |
| 1.4.1 自由基乳液聚合法 |
| 1.4.2 自由基溶液聚合法 |
| 1.4.3 阳离子聚合法 |
| 1.4.4 阴离子聚合法 |
| 1.5 液体橡胶的特性 |
| 1.5.1 液体橡胶的分子结构特性 |
| 1.5.2 液体橡胶的流变特性 |
| 1.5.3 液体橡胶的交联特性 |
| 1.6 液体橡胶的应用 |
| 1.6.1 在轮胎中的应用 |
| 1.6.2 液体橡胶在黏合剂中的应用 |
| 1.6.3 聚异戊二烯接枝反应产物的应用 |
| 1.6.4 液体聚异戊二烯的其他应用 |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 1.7.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 1.7.2 课题难点 |
| 1.7.3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 2.1 正丁基锂引发剂 |
| 2.1.1 正丁基锂制备 |
| 2.1.2 正丁基锂分解度分析 |
| 2.2 正丁基锂的浓度滴定 |
| 2.2.1 实验过程 |
| 2.2.2 正丁基锂浓度结论 |
| 2.3 聚合实验部分 |
| 2.3.1 试剂与仪器 |
| 2.3.2 实验过程 |
| 2.3.3 测试与表征 |
| 第三章 有机锂聚合安全性分析 |
| 3.1 试剂精制 |
| 3.2 阴离子聚合安全性分析 |
| 3.2.1 安全防护 |
| 3.2.2 危险性分析 |
| 3.3 非极性体系安全性实验 |
| 3.3.1 干燥温度实验 |
| 3.3.2 聚合反应时间实验 |
| 3.3.3 聚合反应温度实验 |
| 3.3.4 聚合反应浓度实验 |
| 3.3.5 非极性体系聚合动力学分析 |
| 3.4 极性体系安全性实验 |
| 3.4.1 聚合反应时间实验 |
| 3.4.2 聚合反应温度实验 |
| 3.4.3 聚合反应浓度实验 |
| 3.4.4 极性体系聚合动力学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正丁基锂引发低分子液体橡胶及燃烧特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凝胶渗透色谱(GPC) |
| 4.2.2 ~1H-NMR分析 |
|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 4.2.4 热重(TG)分析 |
| 4.2.5 微型量热仪(MCC)分析 |
| 4.2.6 氧弹量热计分析 |
| 4.3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正丁基锂聚异戊二烯的结构调控及燃烧性能分析 |
| 5.1 引言 |
| 5.2 实验原理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凝胶渗透色谱(GPC) |
| 5.3.2 ~1H-NMR |
| 5.3.3 热失重分析 |
| 5.3.4 微型量热仪(MCC) |
| 5.3.5 氧弹量热计 |
| 5.4 本章结论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溶聚丁苯橡胶的简介 |
| 1.1.1 概述 |
| 1.1.2 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技术 |
| 1.1.3 SSBR的改性研究 |
| 1.1.3.1 偶联改性研究 |
| 1.1.3.2 端基改性研究 |
| 1.2 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末端官能化聚合物 |
| 1.2.1 活性阴离子聚合末端官能化聚合物聚合机理 |
| 1.2.2 官能化引发剂法 |
| 1.2.3 官能化亲电试剂 |
| 1.2.3.1 端氨基官能化反应 |
| 1.2.3.2 端羟基官能化反应 |
| 1.2.3.3 端羧基官能化反应 |
| 1.2.3.4 硅氧烷官能化反应 |
| 1.3 目前官能团封端剂法的局限 |
| 1.4 白炭黑 |
| 1.4.1 白炭黑的制备及其应用 |
| 1.4.2 白炭黑的分散 |
| 1.4.2.1 热处理分散 |
| 1.4.2.2 机械分散 |
| 1.4.2.3 超声分散 |
| 1.4.2.4 表面活性剂分散法 |
| 1.4.2.5 表面沉积包覆法 |
| 1.4.2.6 小分子键合改性法 |
| 1.5 增强橡胶的界面研究 |
| 1.5.1 结合胶 |
| 1.5.2 结合胶的影响因素 |
| 1.6 POSS的性能和用途 |
| 1.6.1 POSS的性能 |
| 1.6.2 POSS在封端方面的应用 |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 2.1.1 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 2.2 实验原料精制及预处理 |
| 2.2.1 苯乙烯的预处理 |
| 2.2.2 环己烷的精制 |
| 2.2.3 THF的精制 |
| 2.2.4 POSS的精制 |
| 2.2.5 铬酸洗液的配制(硫酸:蒸馏水:重铬酸钾=18:2:1) |
| 2.3 末端官能化聚合物的合成 |
| 2.3.1 末端单端官能化聚合物的合成 |
| 2.3.1.1 末端单端官能化PB的合成 |
| 2.3.1.2 末端单端官能化SSBR的合成 |
| 2.3.2 末端双端官能化聚合物的合成 |
| 2.3.2.1 末端双端官能化PB的合成 |
| 2.3.2.1 末端双端官能化SSBR的合成 |
| 2.4 白炭黑改性 |
| 2.5 结合胶含量测定 |
| 2.6 汽提 |
| 2.7 分析与测试 |
| 2.7.1 分子量及分子分布的测试 |
| 2.7.2 聚合物结构测试 |
| 2.7.2.1 核磁共振波谱法 |
| 2.7.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 2.7.2.3 热重分析(TGA)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 3.1 末端官能化PB的合成表征 |
| 3.1.1 PB-POSS的~1H-NMR表征 |
| 3.1.2 PB-POSS的GPC表征 |
| 3.2 PB-POSS结合胶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 3.2.1 PB-POSS分子量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 |
| 3.2.1.1 不同分子量的PB-POSS的制备 |
| 3.2.1.2 结合胶含量的测定 |
| 3.2.1.3 小结 |
| 3.2.2 白炭黑含量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 |
| 3.2.2.1 以未改性的白炭黑为补强填料测定结合胶含量 |
| 3.2.2.2 以Si69改性的白炭黑为补强填料测定结合胶含量 |
| 3.2.2.3 PB-POSS与PB结合胶含量对比 |
| 3.2.2.4 小结 |
| 3.2.3 Si69含量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 |
| 3.2.3.1 PB-POSS与PB结合胶含量对比 |
| 3.2.3.2 小结 |
| 3.2.4 引发剂种类、橡胶种类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 |
| 3.2.4.1 POSS端基官能化SSBR的合成 |
| 3.2.4.2 POSS双端基官能化PB的合成 |
| 3.2.4.3 POSS双端基官能化SSBR的合成 |
| 3.2.4.4 引发剂种类、橡胶种类对结合胶含量的影响 |
| 3.2.5 本章小结 |
| 3.3 热稳定性研究 |
| 3.3.1 PB-POSS热稳定性研究 |
| 3.3.1.1 PB-POSS汽提 |
| 3.3.1.2 PB-POSS的TG表征 |
| 3.3.2 SSBR-POSS热稳定性研究 |
| 3.3.2.1 SSBR-POSS汽提 |
| 3.3.2.2 SSBR-POSS的TG表征 |
| 3.3.3 POSS-PB-POSS热稳定性研究 |
| 3.3.3.1 POSS-PB-POSS汽提 |
| 3.3.3.2 POSS-PB-POSS的TG表征 |
| 3.3.4 POSS-SSBR-POSS热稳定性研究 |
| 3.3.4.1 POSS-SSBR-POSS汽提 |
| 3.3.4.2 POSS-SSBR-POSS的TG表征 |
| 3.3.5 本章小结 |
| 3.4 白炭黑与PB-POSS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 3.4.1 白炭黑的FTIR表征 |
| 3.4.1.1 未改性白炭黑的FTIR表征 |
| 3.4.1.1 Si69改性白炭黑的FTIR表征 |
| 3.4.2 白炭黑与PB-POSS作用机理分析 |
| 3.4.3 本章小结 |
| 3.5 PB-POSS的性能研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阴离子法HTPB国外产业化情况 |
| 2 阴离子法HTPB的合成 |
| 2.1 烷基双锂引发剂法 |
| 2.2 烷基多锂引发剂法 |
| 2.3 双卤代烃取代法 |
| 2.4 活性短链聚合物法 |
| 2.5 保护官能团化烷基锂引发剂法 |
| 2.5.1 对锂苯酚盐 |
| 2.5.2 由碱金属脂肪族及芳香族缩醛或缩酮制得的单锂引发剂 |
| 2.5.3 硅烷保护羟基的烷基锂引发剂法 |
| 3 结束语 |
| 1 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研究进展 |
| 1.1 官能化引发剂合成链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 |
| (1) 胺 (氨、氮) 类有机锂引发剂 |
| (2) 锡锂引发剂 |
| (3) 胺锡锂引发剂 |
| (4) 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 |
| 1.2链封端法合成链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 |
| (1) 硅烷封端溶聚丁苯橡胶 |
| (2) 氨基二苯甲酮 (醛) 类封端溶聚丁苯橡胶 |
| (3) 其他官能化封端溶聚丁苯橡胶 |
| 2 展望及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阴离子聚合技术工业化应用 |
| 1.1.1 锂系聚合物的开发应用 |
| 1.1.2 阴离子聚合技术现状 |
| 1.1.3 我国锂系聚合物发展现状 |
| 1.2 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 |
| 1.2.1 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的特性与发展 |
| 1.2.2 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的生产工艺 |
| 1.2.3 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的应用 |
| 1.3 热塑性弹性体SIS的生产与研发 |
| 1.3.1 热塑性弹性体SIS的合成方法 |
| 1.3.2 热塑性弹性体SIS的发展方向 |
| 1.3.3 热塑性弹性体SIS的特性与应用 |
| 1.4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4.1 论文的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树脂级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与精制 |
| 2.2.2 试剂的稀释及其浓度标定 |
| 2.2.3 丁二烯聚合及偶联反应实验 |
| 2.2.4 模试丁二烯聚合及偶联反应试验 |
| 2.2.5 HIPS的制备 |
| 2.2.6 ABS的制备 |
| 2.2.7 分析与测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聚合温度对丁二烯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 2.3.2 聚丁二烯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 |
| 2.3.3 聚丁二烯偶联反应的影响因素 |
| 2.3.4 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门尼粘度(ML)的影响因素 |
| 2.3.5 星形低顺式聚丁二烯5%甲苯溶液粘度的控制 |
| 2.3.6 胶中凝胶含量(gel%)的控制 |
| 2.3.7 模试实验平行稳定性 |
| 2.3.8 产品应用试验 |
| 2.4 小结 |
| 3 星形梳状(SI)_n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与精制 |
| 3.2.2 星形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 |
| 3.2.3 星形液体聚丁二烯的环氧化及精制 |
| 3.2.4 苯乙烯-异戊二烯(SI)共聚及偶联实验 |
| 3.2.5 星形梳状(SI)_n/SI嵌段共聚物的分级 |
| 3.2.6 分析与表征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的合成与表征 |
| 3.3.2 星形梳状(SI)_n聚合和偶联反应的研究 |
| 3.3.3 星形梳状(SI)_n/SI嵌段共聚物沉淀分级的研究 |
| 3.3.4 星形梳状(SI)_n嵌段共聚物微观结构的表征 |
| 3.3.5 星形梳状(SI)_n嵌段共聚物热性能分析 |
| 3.3.6 星形梳状(SI)_n嵌段共聚物特性粘度分析 |
| 3.3.7 星形梳状(SI)_n嵌段共聚物流变学分析 |
| 3.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
| 附录B 凝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主要原材料 |
| 1.2 试样制备 |
| 1.3 分析与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多锂引发剂与n-BuLi合成丁苯共聚物的比较 |
| 2.2 混合引发剂合成丁苯共聚物 |
| 2.3 不同方法合成丁苯共聚物的比较 |
| 2.4 混合引发剂合成丁苯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及其组成 |
| 3 结论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胎面胶性能与轮胎性能的关系 |
| 1.3 胎面胶结构与胎面胶性能之间的关系 |
| 1.4 溶聚丁苯橡胶的发展 |
| 1.5 溶聚丁苯橡胶的聚合工艺 |
| 1.6 溶聚丁苯橡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 1.6.1 丁二烯各微观结构及苯乙烯单元对溶聚丁苯性能的影响 |
| 1.6.2 序列结构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
| 1.6.3 大分子链末端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
| 1.6.4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
| 1.7 高性能橡胶的发展 |
| 1.7.1 偶联型橡胶 |
| 1.7.2 分子链末端改性型橡胶 |
| 1.7.3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SIBR)三元集成橡胶 |
| 1.7.4 多嵌段多玻璃化转变温度(Tg)型集成橡胶 |
| 1.8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总目标 |
| 1.9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 |
| 1.9.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 1.9.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 1.9.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 |
| 1.10 本章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工业扩试 |
| 2.1 实验部分 |
| 2.1.1 原材料 |
| 2.1.2 原材料精制 |
| 2.1.3 引发剂的制备 |
| 2.1.3.1 萘锂引发剂的制备 |
| 2.1.3.2 萘锂引发剂浓度的标定 |
| 2.1.3.3 双官能度锂系引发剂的制备 |
| 2.1.3.4 多官能度锂系引发剂的制备 |
| 2.1.4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制备 |
| 2.1.4.1 星形溶聚丁苯的小规模聚合 |
| 2.1.4.2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工业扩试 |
| 2.1.5 产物微观结构测试及表征 |
| 2.1.5.1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数的表征 |
| 2.1.5.2 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表征 |
| 2.1.6 聚合物的机械性能测试 |
| 2.1.6.1 测试所用的仪器列表 |
| 2.1.6.2 力学性能测试样品的制备 |
| 2.1.6.3 硫化胶静态力学性能测试 |
| 2.1.6.4 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多锂引发剂的规模放大效应 |
| 2.2.1.1 规模放大对多锂引发剂引发性能的影响 |
| 2.2.1.2 批量制备多锂引发剂的性能稳定性 |
| 2.2.1.3 批量制备多锂引发剂的保存时间 |
| 2.2.1.4 批量制备多锂引发剂混合使用效果 |
| 2.2.2 聚合过程的规模效应 |
| 2.2.2.1 聚合热力学及动力学的规模效应 |
| 2.2.2.2 破杂工艺的规模放大效应 |
| 2.2.2.2.1 破杂理论 |
| 2.2.2.2.2 5立升聚合规模的破杂 |
| 2.2.2.2.3 10立升聚合规模的破杂 |
| 2.2.2.2.4 200升聚合规模的破杂 |
| 2.2.3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性能研究 |
| 2.2.3.1 胶料加工实验部分 |
| 2.2.3.1.1 基本性能配方 |
| 2.2.3.1.2 混炼工艺及试样制备 |
| 2.2.3.1.3 仪器设备及测试条件 |
| 2.2.3.2 不同聚合规模对S-SBR性能的影响 |
| 2.2.3.3 星形溶聚丁苯胶S-SBR的性能评价 |
| 2.2.3.3.1 S-SBR与其他橡胶品种的微观结构比较 |
| 2.2.3.3.2 S-SBR与其他橡胶品种的硫化性能比较 |
| 2.2.3.3.3 S-SBR与其他橡胶品种的物机性能比较 |
| 2.2.3.3.4 S-SBR与其他橡胶品种的动态性能比较 |
| 2.2.3.4 S-SBR制备轮胎胎面胶料的小试试验分析 |
| 2.2.3.4.1 S-SBR胎面胶料配合参数 |
| 2.2.3.4.2 第一批S-SBR胎面配合胶小试性能比较 |
| 2.2.3.4.3 第二批S-SBR胎面配合胶小试性能比较 |
| 2.3 本章小结 |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异戊二烯-苯乙烯二元共聚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原材料 |
| 3.1.2 原材料精制 |
| 3.1.3 正丁基锂(n-BuLi)引发剂的制备 |
| 3.1.3.1 正丁基锂的制备原理 |
| 3.1.3.2 正丁基锂的制备过程 |
| 3.1.3.3 正丁基锂的浓度分析 |
| 3.1.4 异戊二烯-苯乙烯二元共聚物(SIR)的制备 |
| 3.1.4.1 SIR的250ml装置制备方法 |
| 3.1.4.2 SIR的2L反应釜制备方法 |
| 3.1.5 SIR的微观结构表征 |
| 3.1.5.1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数的表征 |
| 3.1.5.2 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表征 |
| 3.1.6 SIR的力学性能测试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异戊二烯-苯乙烯二元共聚理论模型 |
| 3.2.1.1 无THF时丁烯基锂与苯乙烯单体共聚模型(反应Ⅰ) |
| 3.2.1.2 有THF时丁烯基锂与苯乙烯单体共聚模型(反应Ⅱ) |
| 3.2.1.3 无THF时苯乙烯基锂与二烯烃单体共聚模型(反应Ⅲ) |
| 3.2.1.4 有THF时苯乙烯基锂与二烯烃单体共聚模型(反应Ⅳ) |
| 3.2.2 SIR微观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 3.2.2.1 极性调节剂对异戊二烯单元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2.2.2 反应温度对异戊二烯单元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2.2.3 单体配比对异戊二烯单元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2.2.4 单体浓度对异戊二烯单元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2.3 SIR序列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 3.2.3.1 极性调节剂对SIR序列结构的影响 |
| 3.2.3.2 反应温度对SIR序列结构的影响 |
| 3.2.4 SIR力学性能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3.4 本章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异戊二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SIBR)制备及性能研究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原材料及其精制方法 |
| 4.1.2 引发剂的制备 |
| 4.1.3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的制备 |
| 4.1.4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的表征 |
| 4.1.5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微观结构计算方法 |
| 4.1.6 三元共聚物SIBR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SIBR的制备过程聚合参数分析 |
| 4.2.1.1 SIBR聚合工艺参数的确定 |
| 4.2.1.2 SIBR聚合过程中体系温度的变化情况 |
| 4.2.1.3 SIBR聚合过程中体系压力的变化情况 |
| 4.2.1.4 SIBR聚合过程中聚合规模对粘度的影响 |
| 4.2.2 SIBR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2.2.1 引发剂种类对SIBR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2.2.2 搅拌效果对SIBR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2.2.3 THF用量对SIBR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2.3 SIBR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 4.2.3.1 极性试剂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 4.2.3.2 分子量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 4.2.4 SIBR物机性能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4.4 本章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 5.1 实验部分 |
| 5.1.1 原材料 |
| 5.1.2 低极性试剂多锂引发剂的制备 |
| 5.1.2.1 减压蒸馏法双官能度引发剂F-Ⅰ的制备 |
| 5.1.2.2 活性短链法低极性试剂双官能度引发剂(F-Ⅱ)的制备 |
| 5.1.2.2.1 制备活性短链引发剂F-Ⅱ的理论基础 |
| 5.1.2.2.2 制备活性短链引发剂F-Ⅱ的工艺流程 |
| 5.1.2.3 低极性试剂星形多官能度引发剂的制备 |
| 5.1.3 星形嵌段溶聚丁苯橡胶的制备 |
| 5.1.4 星形嵌段共聚物微观结构测试及表征 |
| 5.1.5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机械性能测试 |
| 5.1.5.1 机械性能测试所用的仪器 |
| 5.1.5.2 力学性能测试样品的制备 |
| 5.1.5.3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减压蒸馏法低极性试剂双锂引发剂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
| 5.2.1.1 引发剂F-Ⅰ的不同部分引发效果比较 |
| 5.2.1.2 引发剂F-Ⅰ改性前后的引发效果比较 |
| 5.2.1.3 减压蒸馏制备低THF含量引发剂的综合评价 |
| 5.2.2 活性短链法低极性试剂双锂引发剂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
| 5.2.2.1 过滤前引发剂体系表观浓度的影响因素 |
| 5.2.2.1.1 溶剂对表观浓度的影响 |
| 5.2.2.1.2 单体配比对表观浓度的影响 |
| 5.2.2.2 过滤后双锂引发剂的表观浓度变化 |
| 5.2.2.3 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引发剂引发效果比较 |
| 5.2.2.4 双锂短链引发剂F-Ⅱ的制备工艺改进 |
| 5.2.3 低极性试剂多锂引发剂的影响因素及聚合效果分析 |
| 5.2.3.1 溶剂对星形多锂引发剂偶联效果的影响 |
| 5.2.3.2 星形多锂引发剂的引发效果分析 |
| 5.2.4 星形嵌段共聚物制备过程温度压力变化分析 |
| 5.2.4.1 聚合体系温度变化分析 |
| 5.2.4.2 聚合体系压力变化 |
| 5.2.5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
| 5.2.5.1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1H-NMR结果分析 |
| 5.2.5.2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GPC结果分析 |
| 5.2.5.3 星形嵌段共聚物微观结构分析 |
| 5.2.5.4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TEM结果分析 |
| 5.2.5.5 星形嵌段共聚物的DMTA结果分析 |
| 5.3 星形嵌段共聚物与星形无规共聚物(S-SBR)及其共混胶的结构及性能比较 |
| 5.3.1 物机性能比较 |
| 5.3.2 DMTA性能比较 |
| 5.3.3 RPA性能比较 |
| 5.3.4 流变性能比较 |
| 5.4 星形嵌段共聚物与文献中报道的橡胶材料的性能比较 |
| 5.5 本章小结 |
| 5.6 本章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结论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集成橡胶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
| 1.1.1 集成橡胶的研究历史背景 |
| 1.1.2 集成橡胶目前的研究状况 |
| 1.1.3 集成橡胶的前沿发展情况 |
| 1.1.4 集成橡胶的前景 |
| 1.2 集成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 1.2.1 共聚组成 |
| 1.2.2 序列结构 |
| 1.2.3 微观结构 |
| 1.3 SIBR的合成方法 |
| 1.3.1 单一Tg的线型SIBR(L-SIBR)的合成 |
| 1.3.2 多Tg的L-SIBR的合成 |
| 1.3.3 星型集成橡胶SIBR的合成 |
| 1.4 SBR-IR-SBR与SBR-BR-SBR结构与性能的比较 |
| 1.5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意义 |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 章实验部分 |
| 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
| 2.2 引发剂的制备 |
| 2.2.1 萘锂的制备 |
| 2.2.2 萘锂浓度分析 |
| 2.2.3 双锂引发剂的制备 |
| 2.2.4 低四氢呋喃双锂引发剂的制备 |
| 2.3 聚合物的合成 |
| 2.3.1 SBS的合成 |
| 2.3.2 中间软段PIB(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共聚物)的合成 |
| 2.3.3 集成橡胶PSI-PIB-PSI的合成 |
| 2.4 产品测试与分析 |
| 2.4.1 气相色谱 |
| 2.4.2 微观结构与共聚组成的测试 |
| 2.4.3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
| 2.4.4 DSC |
| 2.4.5 透射电镜 |
| 2.4.6 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 |
| 2.4.7 动态机械性能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 3.1 低THF含量双锂引发剂的制备 |
| 3.1.1 低THF含量双锂引发剂的制备 |
| 3.1.2 低THF含量双锂引发剂R值(THF与活性中心的摩尔比)测定 |
| 3.1.2.1 气相色谱法分析双锂引发剂的THF含量 |
| 3.1.2.2 低THF含量双锂引发剂R值的分析 |
| 3.1.3 低THF含量双锂引发剂的双官能度 |
| 3.1.3.1 聚合物SBS的微观结构 |
| 3.1.3.2 聚合物SBS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 3.1.3.3 聚合物SBS的Tg的测定: |
| 3.1.3.4 聚合物SBS的物理机械性能 |
| 3.2 集成橡胶PSI—PIB—PSI的合成研究 |
| 3.2.1 中间软段PIB共聚物的合成 |
| 3.2.1.1 中间软段PIB共聚物微观结构的研究 |
| 3.2.1.2 PBI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 |
| 3.2.1.3 PIB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
| 3.3 PSI—PIB—PSI共聚物的合成 |
| 3.3.1 PSI—PIB—PSIR的合成工艺研究 |
| 3.3.1.1 聚合过程釜压的变化 |
| 3.3.1.2 反应过程釜温的变化 |
| 3.3.1.3 不同聚合规模的影响 |
| 3.3.2 PSI—PIB—PSIR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 3.3.3 PSI—PIB—PSIR的序列结构 |
| 3.3.4 PSI—PIB—PSIR的微观结构研究 |
| 3.3.5 PSI—PIB—PSI共聚物的微观相态研究 |
| 3.3.6 PSI—PIB—PSI共聚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
| 3.3.7 PSI—PIB—PSI共聚物的DMTA |
| 第四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 国内丁苯橡胶产需状况及市场分析 |
| 一、国内丁苯橡胶供需基本情况 |
| 1.国内生产概况 |
| 2.进口情况 |
| 二、国内橡胶消费结构 |
| 1.轮胎行业 |
| 2.胶鞋行业 |
| 3.胶管、胶带行业 |
| 4.力车胎行业 |
| 三、丁苯橡胶主消费地区 |
| 四、丁苯橡胶市场分析 |
| 锂系合成橡胶的生产现状及发展 |
| 一、中国锂系聚合物研究开发现状 |
| 1.新工艺技术开发 |
| (1) 连续聚合工艺技术 |
| (2) 直接干燥技术 |
| (3)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凝聚废热技术 |
| 2.锂系聚合物新品种和新牌号的开发 |
| (1) 集成橡胶SIBR合成技术开发 |
| (2) 溶聚丁苯橡胶新牌号开发 |
| 3.新型锂系引发剂研究 |
| (1) 双官能团锂系阴离子引发剂 |
| (2) 多官能团锂系阴离子引发剂 |
| (3) 氮官能化多官能团锂系阴离子引发剂 |
| (4) 锡锂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