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霞[1](2021)在《多胎萨福克羊生长期(20~35 kg)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的肉羊生产中,由于养分供应不能满足需要或养分供应过多,导致肉羊生长性能差和饲料资源浪费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情况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生态优化目标。这种情况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生态系统优化的目标。肉羊的营养需求参数是设计肉羊饲料配方的理论依据和准则,对于合理使用饲料,充分提高肉羊的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了一系列20~35 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需求的析因模型,系统的推算出20~35 kg多胎萨福克羊净能和代谢能的需要量参数,为制定多胎萨福克肉羊的营养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多胎萨福克3月龄断奶公、母羊为试验动物,日粮参照《NY/T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日增质量300 g·d-1的营养需要配制,采用生长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多胎萨福克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消化系统、组织和器官发育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剖析试验羊的能量摄入、排泄和沉积之间的关系,20~35 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需求的析因模型。结果:1.随着饲喂水平的增加,20~35 kg多胎萨福克羊的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空腹体重、胴体重显着增加;在自由采食的状态下,公母羊ME分别为11.62 kJ·kg-1、10.36 kJ·kg-1,CP分别为16.80%、16.45%的营养水平可以使公羊与母羊日增重分别达到277 g·d-1、238 g·d-1。随着饲喂水平的升高,显着促进20~35 kg多胎萨福克羊前3个胃室的发育情况,尤其是瘤胃的发育。限饲会降低部分内脏器官的重量。2.限饲公羊对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高于限饲母羊,但限饲公羊和母羊的能量储存量较低,低饲喂水平对体重20~35 kg的多胎萨福克羊的总能量消耗有显着影响,限饲组公羊的代谢能比限饲组母羊高1.13 MJ·kg-1。3.在相同的体重阶段,限饲组母羊脂肪能值总量高于公羊28.99 MJ;不同组织中的能量含量相对于总能量的比例根据摄入状态而变化,维持需求组中骨能量相对于总能量的比例最高,公、母羊分别为27.60%,21.18%。结论:20~35 kg多胎萨福克公、母羊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分别为274.599 kJ·kg-1SBW0.75、239.166kJ·kg-1SBW0.75和398.199 kJ·kg-1SBW0.75、378.076 kJ·kg-1SBW0.75,代谢能维持效率分别为0.68和0.63,30 kg日增重300 g多胎萨福克公、母羊生长净能需要量分别为为4.32 MJ·d-1、4.43 MJ·d-1,代谢能生长利用效率分别为0.458和0.488。净能和代谢能需要量析因模型:公羊NER=274.599kJ·kg-1SBW0.75+NEg;MER=398.199 kJ·kg-1SBW0.75+NEg/0.458;母羊NER=239.166kJ·kg-1SBW0.75+NEg;MER=378.076 kJ·kg-1SBW0.75+NEg/0.488。
孙渭博,张利平,王春辉,张昌吉,靳继鹏,吴建平[2](2020)在《牧区极端条件下绵羊饲喂秸秆应急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秆型及玉米(Zea mays)秸秆型全价颗粒饲料作为家畜草料空缺期的应急料,在高寒牧区特殊气候条件下对甘肃高山细毛羊育成羊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体况相近的6月龄甘肃高山细毛羊育成母羊48只,随机分为试验组Ⅰ(18只,每只仅饲喂小麦秸秆型全价颗粒饲料1.2 kg·d–1)、试验组Ⅱ(17只,每只仅饲喂玉米秸秆型全价颗粒饲料1.2 kg·d–1)、对照组[13只,每只饲喂玉米0.05 kg·d–1+燕麦草(Avena sativa) 0.2 kg·d–1],在舍饲条件下进行为期16 d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Ⅱ羊只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Ⅱ羊只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的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Ⅰ羊只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及白蛋白的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Ⅱ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 0.05)。由此可见,用玉米秸秆型全价颗粒饲料作为应急料优于传统的燕麦草与整粒玉米,能够充分满足甘肃高山细毛育成母羊在肃南高寒牧区饲草料空缺期和不足期生长发育中的营养需要。
王春梅[3](2020)在《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优质牧草短缺是反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导致动物生产依赖于粮食,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牧草品质直接影响反刍家畜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进而关系到精料的补饲量与饲养成本。提高栽培草地的优质牧草供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反刍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准确测定对肉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我国牧草引种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河西走廊,探索了主要利用方式下3种麦类牧草在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品质粗饲料型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的对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和测定了绵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具体研究如下:1)刈割期/刈割茬次对3种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8头450±20 kg、3岁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岭牛与黄牛杂交一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4(4个样品分组)×2(2个试验期)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5个刈割期/刈割茬次对大麦、黑麦和小麦牧草瘤胃降解特征和能氮平衡的影响。与一次刈割相比,多次刈割的牧草干物质(DM)、有机物(OM)、可消化有机物(D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及可发酵有机物(FOM)和瘤胃可降解蛋白(RDP)分别增加了14.9、16.7、15.1、16.1、22.6、13.5、15.1和43.7%。多次刈割中,牧草的DM、OM和DOM的ED和FOM均随着刈割茬次增加而降低;除第二茬受施N肥的影响外,CP的ED和RDP也呈下降趋势;同时,黑麦的DM、OM、DOM、NDF和ADF的ED和FOM最高,但CP的ED和RDP在3个品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一次刈割处理中,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牧草DM、OM、DOM、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潜在降解部分、降解速率和ED均是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而降低;三个品种中,大麦的营养物质ED最高。因此,黑麦适合用作多次刈割品种,大麦和小麦适合用作一次刈割品种且最佳收获期是抽穗初期。最佳刈割期后,收获时间每推迟1天,DM的ED降低8 g/kg DM。2)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6±0.68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3×3的拉丁方试验,研究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对空怀期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N利用效率、CH4排放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日粮中玉米秸秆为固定的60%DM,3组日粮等DE和CP。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总能采食(GEI)、消化能采食(DEI)、代谢能采食(MEI)、能量平衡(EB)和氮存留(RN)无显着性影响;显着降低消化率、DE/GE和ME/GE,氮采食(NI)、尿N(UN)、UN/MN及尿中NH4+-N损失量,CH4排放、乙酸和乙/丙。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增加了瘤胃解蛋白质菌属(Proteiniclasticum)相对丰度,但降低了瘤胃球菌2属(Ruminococcus2)相对丰度。因此,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会减少消化率、CH4排放和UN损失,但能维持同样的DMI。3)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0±0.75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2期的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的试验。日粮中黑麦鲜草或干草为固定的60%DM,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日粮等DE和CP。AH15的消化率显着高于AH0和AH30,同时AH0和AH30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苜蓿替代精料水平的增加,乙酸和乙/丙比显着增加,但对CH4排放和N及能量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影响。与干草日粮相比,鲜草日粮能显着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EB,瘤胃液的p H、乙酸和丙酸;降低丁酸和乙/丙,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苜蓿替代15%的精料和鲜草日粮有显着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的相对丰度。因此,15%苜蓿替代精料和饲喂鲜草日粮均能提高消化率,且不会增加CH4排放。4)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3个消化代谢试验的81只空怀期母羊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数据及45只羊的绝食代谢数据,以测定维持代谢能需要量(MEm)、评估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及绝食代谢产热(FHP)是否会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EB和MEI数据或FHP数据得到的MEm为0.440或0.511 MJ/kg BW0.75。FHP和EB/MBW、ME/GE、ME/DE、EB/GEI和EB/MEI显着负相关,与CH4-E/GEI、HP/GEI和HP/MEI正相关。相比于AH0,AH15日粮降低了DEI、MEI和HP,但有同样高的EB和能量利用效率。因此,当前使用的饲养标准可能低估了绵羊的MEm。15%苜蓿替代水平和低的FHP挑选有增加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综上所述,适宜的管理措施能提高麦类牧草的可利用的养分。绵羊玉米秸秆型、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是可行的,且以15%比例为宜,总的粗饲料比例不宜超过75%。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黑麦鲜草日粮能提高营养物利用率,且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研究测得的空怀期母羊的MEm是0.440或0.511 MJ/kg BW0.75,这对指导绵羊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宏伟[4](2020)在《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营养监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高山美利奴育成羊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放牧和舍饲条件下的营养供需特征进行研究,构建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模型与参数,旨在填补国家育成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育成阶段营养需要的空白。选取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6只,采用粪袋全收粪和酸不溶灰分结合法探究了放牧条件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的营养特性。并选取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各24只,采用梯度饲养、消化代谢和呼吸测热相结合法研究了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舍饲条件下的营养特性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营养监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冷季和暖季每天分别采食干物质1.34 kg和1.19 kg,代谢能7.78 MJ和9.77 MJ,粗蛋白160 g和140 g,两季牧场差异不显着(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冷季牧场瘤胃pH、氨态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比例、丙酸比例、乙酸/丙酸比例分别为6.71、6.82 mg/100ml、64.91 mmol/L、74.76%、15.00%、4.99;暖季牧场瘤胃 pH、氨态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比例、丙酸比例、乙酸/丙酸比例分别为6.70、10.10 mg/100ml、49.81 mmol/L、72.72%、14.34%、5.07。瘤胃氨态氮浓度冷季牧场6.82 mg/100ml显着低于暖季牧场10.10 mg/100ml(P<0.05),丙酸比例冷季牧场显着高于暖季牧场(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冷季牧场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62.94%,84.95%,60.07%,64.08%;暖季牧场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61.23%,72.64%,49.21%,47.80%。育成羊对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冷季牧场显着高于暖季(P<0.05),冷季牧场牧草品质、育成羊瘤胃发酵水平、养分消化利用率高。2.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长性能、瘤胃内环境参数及养分利用的影响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自由采食组(AL)料重比6.95和育成母羊0.8AL组料重比11.70最低。饲喂水平对育成羊干物质采食量、消化率、日增重、料重比有显着影响(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和母羊的AL组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分别为61.58%、62.18%;47.11%、41.34%;31.55%、28.75%;性别和饲喂水平对育成羊养分采食量和消化量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水平对育成羊单位代谢体重O2消耗量有显着影响(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公羊和母羊AL组的pH、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度,乙酸/丙酸比例分别为6.55和6.62、9.44mg/100ml和15.64mg/100ml、44.70mmol/L和46.23mmol/L、3.26和3.77。饲喂水平对育成羊瘤胃pH、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影响显着(P<0.05),对丙酸比例,乙酸/丙酸比例有显着影响(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公羊AL组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总能沉积率分别为55.41%、52.83%、35.36%;育成母羊AL组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总能沉积率分别为60.64%、58.84%、39.79%。高山美利奴育成期公羊AL组氮消化率、存留率分别为68.33%、39.07%;育成母羊AL组氮消化率、存留率分别为64.40%、26.90%。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氮摄入量具有显着的性别和饲喂水平效应(P<0.05),且性别和饲喂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育成羊采食量、料重比、瘤胃氨态氮浓度、乙酸/丙酸比、粪能、沉积氮量显着(P<0.05)。3.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预测模型及参数育成公羊维持净能(NEm)、维持代谢能(MEm)、净能(NEmg)、代谢能(MEmg)、消化能(DEmg)需要量预测模型依次为:LgHP[kJ/(kg·W0.75·d)]=0.0005MEI[kJ/(kg·W0.75·d)]+2.3 561,(当 MEI=0 时,HP=NEm);RE[MJ/(kg·W0.75·d)]=-0.2831+0.9491MEI[MJ/(kg·W0.75·d)],(当 RE=0 时,MEI=MEm);NEmg[MJ/(kg·W0.75·d)]=0.0173ADG[g/(kg·W0.75·d)]+0.2927;MEmg[MJ/(kg·W0.75·d)]=0.0301ADG[g/(kg·W0.75·d)]+0.5729;DEmg[MJ/(kg·W0.75·d)]=0.0275ADG[g/(kg·W0.75·d)]+0.7553。育成母羊维NEm,MEm,NEmg,MEmg,DEmg需要量预测模型依次为:LgHP[kJ/(kg·W0.75·d)]=0.0005MEI[kJ/(kg·W0.75·d)]+2.3285,(当 MEI=0 时,HP=NEm);RE[MJ/(kg·W0.75·d)]=0.9423MEI[MJ/(kg·W0.75·d)]-0.2796,(当 RE=0 时,MEI=MEm);NEmg[MJ/(kg·W0.75·d)]=0.0119ADG[g/(kg·W0.75·d)]+0.3687;MEmg[MJ/(kg·W0.75·d)]=0.0252ADG[g/(kg·W0.75·d)]+0.7540;DEmg[MJ/(kg·W0.75·d)]=0.0257ADG[g/(kg·W0.75·d)]+0.8345。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维持净蛋白(NPm)、粗蛋白(CPmg)、可消化蛋白(DCPmg)预测模型依次为:RN[g/(kg·W0.75·d)]=0.5106NI[g/(kg·W0.75·d)]-0.2208(当 NI=0 时,截距即为维持净氮需要量,其乘以6.25即为维持净蛋白需要量);CPmg[g/(kg·W0.75·d)]=0.3664ADG[g/(kg·W0.75·d)]+7.7499;DCPmg[g/(kg·W0.75·d)]=0.2329ADG[g/(kg·W0.75·d)]+6.0190。高山美利奴育成母羊NPm、CPmg、DCPmg预测模型依次为:RN[g/(kg·W0.75.d)]=0.3783NI[g/(kg·W0.75·d)]-0.1904(当 NI=0 时,截距即为维持净氮需要量,其乘以6.25即为维持净蛋白需要量);CPmg[g/(kg·W0.75·d)]=0.2024ADG[g/(kg·W0.75·d)]+6.5494;DCPmg[g/(kg·W0.75·d)]=0.0945ADG[g/(kg·W0.75·d)]+4.3776。基于上述模型,可知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公羊和母羊的NEm、MEm、NPm、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km)分别为 0.227 MJ/(kg·W0.75·d)、0.283 MJ/(kg·W0.75·d)、1.38 g/(kg·W0.75·d)、80%和0.213 MJ/(kg·W0.75·d)、0.279 MJ/(kg·W0.75·d)、1.19 g/(kg·W0.75·d)、78%,且推算出高山美利奴育成期公母羊的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附表1和2)。
周恩光[5](2020)在《高山美利奴羊钙磷利用规律及其羔羊主要矿物质需要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山美利奴羊是我国历经20年培育的首例能够适应青藏高原寒旱生态区的细毛羊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产毛性能良好、遗传性能稳定等优良特性。但作为一个国家级绵羊新品种,其营养需求,特别是矿物质需求参数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结合消化代谢试验与比较屠宰试验,系统研究高山美利奴羊钙磷利用规律,及其羔羊主要矿物体组织分布规律与需要参数及模型,以期为高山美利奴羊研究及行业生产提供数据积累与科技支撑。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山美利奴羊钙磷利用规律(1)选取高山美利奴种公羊3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一组增加配种任务,一组无配种任务。两组均设置4个饲喂水平,分别为自由采食组(RAL)、80%自由采食组(0.8RAL)、60%自由采食组(0.6RAL)、40%自由采食组(0.4RAL)。结果表明:配种与否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钙和磷表观消化率及利用率会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且饲喂水平对食入钙磷、粪钙和磷含量、可消化钙和磷影响均显着(P<0.001);配种任务和饲喂水平对食入磷和粪磷含量交互作用显着(P<0.001)。(2)选取育成期高山美利奴公羊和母羊各16只,且每个性别依饲喂水平不同分为4组,即自由采食组(YAL),80%自由采食组(0.8YAL),60%自由采食组(0.6YAL)和40%自由采食组(0.4YAL);结果表明:性别和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粪钙和粪磷含量影响显着(P<0.05),且二者对食入磷、粪钙有显着交互作用(P<0.05)。(3)选用高山美利奴公母羔各18只(公羔体重38 kg,母羔体重33 kg),且每个性别依饲喂水平不同分为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FAL)、70%自由采食量组(0.7AL)和40%自由采食量组(0.4AL);结果表明:高山美利奴羔羊的钙和磷食入量、粪钙和磷含量、可消化钙和磷量存在显着的性别和饲喂水平效应(P<0.001),且二者对钙食入量、粪钙含量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2.高山美利奴羔羊的生长性能及其体内主要矿物质的分布规律高山美利奴公、母羔的初始体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梯度饲养、比较屠宰实验结果表明,末期自由采食组(FAL),70%限饲组(0.7AL)及40%限饲组(0.4AL)高山美利奴公、母羔的干物质采食量、宰前活重、空腹体重、胴体重,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而降低(P<0.001),且FAL>0.7AL>0.4AL。随着羔羊体重的增加,初期自由采食组(IAL)、中期自由采食组(MAL)和FAL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宰前活重、空腹体重和胴体重差异极显着(P<0.001);随着体重的增长公羔屠宰率在3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母羔的MAL、FAL两组的屠宰率显着高于IAL组(P<0.05)。随着羔羊体重增加,羔羊肌肉、皮和内脏矿物质含量均增加,但对羊毛中矿物质含量基本无影响。钙、磷主要分布在骨骼中,铜、锰、铁在内脏组织中含量较高,肌肉和骨骼是锌的主要分布部位。3.高山美利奴羔羊主要矿物质需要量参数及估测模型2045 kg体重高山美利奴公羔钙、磷、镁、铜、锰、锌和铁的维持需要量分别为0.37 g/d、0.61 g/d、0.047 g/d、0.78 mg/d、0.052 mg/d、2.79 mg/d和13.24mg/d;2045 kg体重母羔的钙、磷、镁、铜、锰、锌和铁维持需要量分别为0.42g/d、0.57 g/d、0.034 g/d、0.74 mg/d、0.07 mg/d、3.26 mg/d和6.71 mg/d。高山美利公羔钙净生长需要量(NRGCa)、磷净生长需要量(NRGP)、镁净生长需要量(NRGMg)、铜净生长需要量(NRGCu)、锰净生长需要量(NRGMn)、锌净生长需要量(NRGZn)、铁净生长需要量(NRGFe)的预测模型如下:NRGCa(g/kg EBW)=13.6095×EBW-0.1938;NRGP(g/kg EBW)=2.2710×EBW0.1957;NRGMg(g/kg EBW)=0.7489×EBW-0.1615;NRGCu(g/kg EBW)=0.7597×EBW0.8598;NRGMn(g/kg EBW)=8.4440×EBW-0.7115;NRGZn(g/kg EBW)=40.6585×EBW-0.1554;NRGFe(g/kg EBW)=132.5829×EBW-0.1913;EBW(kg)=-2.1631+0.9254BW(kg)。高山美利母羔NRGCa,NRGP,NRGMg,NRGCu,NRGMn,NRGZn和NRGFe的预测模型如下:NRGCa(g/kg EBW)=14.7320×EBW-0.3587;NRGP(g/kg EBW)=11.0635×EBW-0.3419;NRGMg(g/kg EBW)=1.4300×EBW-0.682;NRGCu(g/kg EBW)=7.4949×EBW0.0707;NRGMn(g/kg EBW)=0.2859×EBW0.6993;NRGZn(g/kg EBW)=79.9816×EBW-0.5468;NRGFe(g/kg EBW)=162.7973×EBW-0.3495;EBW(kg)=-2.2656+0.9575BW(kg)。综上,不同生理阶段、饲喂水平及利用方式下的高山美利奴羊的钙磷利用存在差异,合理的饲粮钙磷供给,有助于其种质性能的发挥。高山美利奴羔羊体内的钙、磷主要分布在骨骼中,铜、锰和铁主要分布在内脏中,肌肉和骨骼是锌的主要分布部位。与其他品种绵羊相比高山美利奴羔羊的钙、磷、镁、锰、锌和铁净生长需要量,铜的需要量较高;钙、磷、镁、铜、锌和铁的维持需要量与其他品种绵羊相似,而锰的维持需要量高于其他绵羊品种。利用本研究建立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净生长需要预测模型,并结合其利用率参数,建立了高山美利奴羔羊钙、磷、镁、铜、锰、锌和铁的推荐量(附表1和2),在后续的研究中对其加以验证优化,将有助于高山美利奴羔羊生产性能的发挥。
李妙善[6](2020)在《高山美利奴羔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系统研究了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和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相关规律,并建立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试验选用出生日期相近、3月龄断奶、体重相近的高山美利奴公羔和母羔各58只,其中40只用于比较屠宰试验,18只用于消化代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饲喂水平下,公羔自由采食组日增重213.58 g·d-1,料重比7.22,母羔自由采食组日增重123.25g·d-1,料重比9.40;公羔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高于母羔;随着饲喂水平的增加,日增重增加,料重比降低;性别与饲喂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羔羊日增重、料重比影响极显着(P<0.01)。高山美利奴公羔自由采食组DM、OM、CP、NDF、ADF的消化率分别为:56.18%、60.44%、58.03%、23.17%、18.43%;高山美利奴母羔自由采食组DM、OM、CP、NDF、ADF的消化率分别为:60.08%、64.46%、56.31%、39.06%、27.34%;高山美利奴母羔自由采食组的DM、NDF、ADF、OM消化率显着高于公羔自由采食组(P<0.05)。高山美利奴羔羊40%饲喂水平组DM、OM消化率显着高于另外两组(P<0.05)。饲喂水平对瘤胃pH和氨态氮浓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公羔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着高于母羔(P<0.05);公羔乙酸、丙酸、丁酸、总酸浓度在70%饲喂水平组最高,另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2.高山美利奴公羔自由采食组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为44.29%、28.18%、2.67;母羔自由采食组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为45.98%、27.06%、2.53,饲喂水平对屠宰率影响不显着(P>0.05)。高山美利奴羔羊的宰前活重、空腹体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随着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在自由采食水平下,公羔内脏脂肪和消化道脂肪分别为356.67g和1693.33g,母羔内脏脂肪和消化道脂肪分别为623.33g和2056.67g,公羔内脏脂肪比例和消化道脂肪比例小于母羔(P<0.01);性别与饲喂水平对内脏脂肪及其比例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增加,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显着(P<0.05);性别与饲喂水平对肝重量和肝脏指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饲喂水平升高可促进胃室发育,对各胃室重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饲喂水平未对羊毛能量和蛋白含量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公羔骨骼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喂水平的下降而下降(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羔羊机体的能量含量也在下降(P<0.05);公羔机体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母羔(P<0.05)。3.高山美利奴公羔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为240.44KJ·kg-1EBW0.75·d-1和306.45KJ·kg-1EBW0.75·d-1,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为0.74;母羔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为215.68KJ·kg-1EBW0.75·d-1和279.32KJ·kg-1EBW0.75·d-1,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为0.71;高山美利奴羔羊的代谢能生长利用效率为0.40。高山美利奴公羔的总净能、代谢能、消化能需要预测模型分别为:(1)NE=NEm+NEg,其中NEm=240.44KJ·kg-1EBW0.75·d-1;EBW,kg=-4.3782+(0.9218×BW,kg);NEg=?GEEBW,Log10GEEBW,MJ=1.0578×Log10(EBW,kg)+0.9521;(2)ME=MEm+MEg,其中MEm=306.45KJ·kg-1EBW0.75·d-1;MEg=NEg/0.40;(3)DE=ME/0.84。高山美利奴母羔的总净能、代谢能、消化能需要量预测模型依次为:(1)NE=NEm+NEg,其中NEm=215.68 KJ·kg-1EBW0.75·d-1;EBW,kg=-3.3007+(0.9223×BW,kg);NEg=?GEEBW,Log10 GEEBW,MJ=1.4184×Log10(EBW,kg)+0.4367;(2)ME=MEm+MEg,其中MEm=279.32KJ·kg-1EBW0.75·d-1;MEg=NEg/0.40;(3)DE=ME/0.82。4.高山美利奴公羔维持净蛋白日需要量为0.98g·kg-1EBW0.75;母羔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为1.38 g·kg-1EBW0.75。高山美利奴公羔的总净蛋白(NP)、可消化蛋白(DCP)、粗蛋白(CP)日需要预测模型依次为:(1)NP=NPm+NPg,其中NPm=0.98 g·kg-1EBW0.75;NPg=?NPREBW,Log10(NPR)=0.8497×Log10(EBW,kg)-0.5107;EBW,kg=-4.3782+(0.9218×BW,kg);(2)DCP=NP/0.47;(3)CP=DCP/0.58。高山美利奴母羔的总净蛋白、可消化蛋白、粗蛋白需要预测模型依次为:(1)NP=NPm+NPg,其中NPm=1.38 g·kg-1EBW0.75;NPg=?NPREBW,Log10(NPR)=0.7576×Log10(EBW,kg)-0.4210;EBW,kg=-3.3007+(0.9223×BW,kg);(2)DCP=NP/0.32;(3)CP=DCP/0.56。
吴璇[7](2020)在《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20~35 kg川中黑山羊公羊为研究对象,开展其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旨在为我国肉羊饲养标准的完善提供数据参考。选取2.5月龄19.97±5.47kg健康断奶川中黑山羊去势公羔22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其中18只分为3个处理组:100%自由采食组(Ad libitum)、75%自由采食组(AL75)、60%自由采食组(AL60),每个处理组6只羊,单笼单饲,开展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预饲期14 d,正式试验82 d。消化代谢试验在饲养试验结束前4天开展,收集全粪全尿;饲养试验开始前屠宰4只羔羊,待AL组羔羊平均体重达35 kg时结束试验,每处理组选4只羊(共12只)进行屠宰。根据屠宰试验结果,采用析因法计算20~35 kg川中黑山羊公羊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结果表明:(1)生产性能:AL组、AL75组和AL60组全期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912 g/d、706 g/d、544 g/d,饲喂水平差异极显着(P<0.01),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7 g、115 g、58 g,各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料重比分别为6.70、7.01、12.18,AL60组显着高于AL组和AL75组(P<0.05)。(2)屠宰性能:AL组试验结束时宰前活重33.28 kg、屠宰率为53.3%、净肉率为41.43%、胴体净肉率为77.16%、骨肉比为0.37。(3)脏器指数:AL组、AL75组和AL60组的心脏器官指数分别为0.43%、0.45%、0.42%,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器官指数分别为1.93%、1.79%、1.71%,AL组极显着高于AL75组和AL60组(P<0.01),脾脏器官指数分别为0.16%、0.17%、0.15%,差异不显着(P>0.05),肺脏器官指数分别为1.14%、1.40%、1.36%,差异不显着(P>0.05),肾脏器官指数分别为0.34%、0.31%、0.26%,随饲喂水平下降显着降低(P<0.01),皮毛器官指数分别为7.94%、8.66%、8.43%,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肝脏及肾脏在脏器中受限饲影响最大。(4)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AL组日粮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2.70%、69.61%、40.08%、33.33%和68.71%,净蛋白利用率19.77%,总能代谢率59.20%、消化能代谢率87.28%。(5)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维持净能需要量为178.24 k J/kg·BW0.75·d,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263.74 k J/kg·BW0.75·d。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km)为0.68,代谢能生长利用效率(kg)为0.3147。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为1.60 g/kg·BW0.75·d。(6)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20~35 kg川中黑山羊公羊的净能、代谢能以及净蛋白质需要量的预测模型分别如下:净能需要量(NER)的预测模型为:NER=NEm(维持净能)+NEg(生长净能),式中NEm=178.24k J/kg·BW0.75·dLog10(ER)=0.429+1.391×log10(EBW,空腹体重)EBW(kg)=-0.1183+0.8697×BW(活体重,kg)代谢能需要量(MER)的预测模型为:MEm=MEm+MEg,式中MEm=263.74 k J/kg·BW0.75·d,MEg=NEg/kg,kg=0.3147log10(ER)=0.429+1.391×log10(EBW)EBW(kg)=-0.1183+0.8697×BW(kg)净蛋白质需要量(Np R)的预测模型为:Np R=Npm+Npg,式中NPm=1.60 g/kg·BW0.75·d log10(NR)=-0.672+1.033×log10(EBW)EBW(kg)=-0.1183+0.8697×BW(kg)
张树淼[8](2019)在《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营养监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营养需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山美利奴羊是我国科学家培育的适应高海拔生态环境的国家级毛用绵羊新品种,目前其营养管理主要参照其他绵羊营养需要,对其营养需求规律研究几近空白,这既阻碍新品种的推广,又延缓规模化养殖的步伐。目前该新品种核心群公羊主要以放牧为主,且种公羊的营养需要在新品种的繁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本研究开展了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及舍饲条件下的营养供需特征,旨在揭示其营养需要规律,为其科学饲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如下:1.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营养监测于高山美利奴种公羊冷季牧场和暖季牧场进行营养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冷季牧场优势牧草为嵩草、披碱草、针茅;暖季牧场为嵩草、披碱草、针茅、委陵菜、青海苜蓿、柴胡、珠芽蓼;牧草优势度指数冷季牧场显着低于暖季牧场(P<0.05),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均匀度指数冷季牧场显着低于暖季牧场(P<0.05),丰富度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地上生物量冷季牧场显着低于暖季牧场(P<0.05)。(2)冷季牧场可食性牧草有机物含量显着高于暖季牧场(P<0.05),粗灰分、粗蛋白含量与之相反,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两季牧场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冷季牧场绵羊采食牧草有机物含量显着高于暖季采食牧草(P<0.05),粗灰分含量冷季显着低于暖季(P<0.05),粗蛋白含量冷季显着高于暖季(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差异不显着(P>0.05)。(3)采食牧草绵羊体外瘤胃发酵结果显示,产气量冷季采食牧草在6h时显着高于暖季牧场(P<0.05),其他时段两季牧场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3 h时两季牧场之间冷季采食牧草有上趋势,干物质消失率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参数对比结果为两季牧场采食牧草体外发酵参数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冷季采食牧草与暖季采食牧草48 h体外发酵pH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NH3-N浓度两季牧场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挥发酸参数两季牧场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4)冷季牧场公羊干物质采食量高于暖季牧场;种公羊皮肤单位面积毛囊密度、S/P、初级毛囊毛球直径、次级毛囊毛球两季牧场差异间差异不显着(P>0.05)。(5)两季牧场公羊有机物摄入量、消化量及消化率两季牧场之间差异不显着,蛋白质摄入量、消化量及消化率冷季牧场显着高于暖季牧场(P<0.05),NDF和ADF消化率冷季牧场高于暖季牧场(P<0.05);公羊的瘤胃内pH冷季牧场显着高于暖季牧场(P<0.05),丁酸含量冷季牧场高于暖季牧场公羊(P<0.01),乙酸、丙酸、戊酸含量和总酸浓度两季牧场公羊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繁殖性状良好、身体健康、体重相近(87.29±2.12 kg)高山美利奴种公羊3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即配种组和非配种组。两组设置四个营养供给梯度,分别为自由采食组(AL)、80%AL、60%AL、40%AL,试验期间试羊单栏饲喂,自由饮水,配种组按既定方案给予配种任务。结果显示:(1)配种任务对公羊干物质消化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梯度饲养对公羊干物质表观消化量无显着影响(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公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交互作用(P>0.05);配种任务对公羊平均日增重无显着影响(P>0.05),梯度饲养对公羊平均日增重有极显着影响(P<0.01),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公羊平均日增重无交互作用(P>0.05)。(2)配种任务对初级毛囊毛球直径有显着影响(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初级毛囊毛球直径有交互作用(P<0.05),配种任务与饲喂时间对次级毛囊毛球直径有交互作用(P<0.05),配种任务、饲喂时间和梯度饲养对毛囊密度、S/P、初级毛囊毛球直径和次级毛囊毛球直径无交互作用(P>0.05);自由采食组配种行为综合评分自由采食组增加0.1,80%AL组降低0.1,60%AL组降低1.7,40%AL组降低3.2。3.高山美利奴种公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试验选取繁殖性状良好、身体健康、体重相近(87.29±2.12 kg)高山美利奴种公羊3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即配种组和非配种组。两组设置四个营养供给梯度,分别为自由采食组(AL)、80%AL、60%AL、40%AL,试验期间试羊单栏饲喂,自由饮水,配种组按既定方案给予配种任务,对食入氮(NI)与沉积氮(RN)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关系为:RN=a+b×NI,当NI=0时,RN对应截距a即为氮的需要量,对产热量(HP)反对数与代谢能采食量(ME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关系为:lgHP=a+b×MEI,当MEI=0时,HP即为维持代谢能需要量(NEm);当MEI=HP时,通过迭代法计算MEI即为维持净能需要量(MEm)。结果显示:(1)配种任务对公羊采食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梯度饲养对公羊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公羊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无交互作用(P>0.05);配种任务对公羊采食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梯度饲养对公羊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公羊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交互作用(P>0.05)。(2)配种任务对粪氮排出量、尿氮排出量、沉积氮、氮的表观消化率、氮的存留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梯度饲养对粪氮排出量、尿氮排出量、沉积氮的影响有极显着差异(P<0.01),对氮的表观消化率、存留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粪氮排出量、尿氮排出量、沉积氮、氮的表观消化率、氮的存留率无交互作用(P>0.05)。(3)公羊瘤胃总挥发酸含量、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受梯度饲养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戊酸比例有交互作用(P<0.05)。(4)配种任务对粪能、尿能、甲烷能、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的影响无显着影响(P>0.05);梯度饲养对粪能、尿能、甲烷能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对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配种任务与梯度饲养对粪能、尿能、甲烷能、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无交互作用(P>0.05)。(5)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OM、NDF和ADF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高山美利奴种公羊非配种组和配种组NPm分别为381.875 mg/(kg·W0.75·d)和416.25 mg/(kg·W0.75·d),MPm分别为7.90 g/(kg·W0.75·d)和8.85 g/(kg·W0.75·d),NEm分别为312.90 KJ/(kg·W0.75·d)和318.42 KJ/(kg·W0.75·d),MEm分别为0.65 MJ/(kg·W0.75·d)和0.72 MJ/(kg·W0.75·d);DCP需要量分别为10.68 g/(kg·W0.75·d)和11.75 g/(kgW0.75·d),CP需要量分别为12.72 g/(kgW0.75·d)和13.99 g/(kgW0.75·d),ME需要量分别为0.67 MJ/(kg·W0.75·d)和0.75 MJ/(kg·W0.75·d),DE需要量分别为0.83 MJ/(kg·W0.75·d)和0.90 MJ/(kg·W0.75·d)。综上,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地植被以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牧草为主,是放牧绵羊主要食物来源,冷季牧场牧草品质高于暖季牧场,种公羊的瘤胃环境不受采食牧草的影响,受采食量的多少影响差异显着,采食牧草的季节性因素与饲喂水平对种公羊的产毛性能无显着影响,通过种公羊的放牧营养监测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结果,明确其营养需要量及无补饲季节放牧营养状况,为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科学饲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孙晓蒙[9](2018)在《补硒对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和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以不同生理阶段放牧绵羊(妊娠母羊、羔羊、育成母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试验研究,综合评价了补硒对伊犁昭苏牧区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1)补Se对放牧母羊繁殖性能、血清Se、Cu、Zn含量及抗氧化性能指标的影响;(2)补Se对哺乳羔羊生长性能、血清Se、Cu、Zn含量和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3)补Se对育成母羊生长性能、牧草养分消化率及血清Se、Cu、Zn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一:选取体质健康、体重(53.51±2.87 kg)及年龄(3-4岁)相近的新疆细毛羊妊娠母羊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试验组母羊在配种前20天,按0.05 mg Se/kg肌注亚硒酸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母羊配种前、妊娠第1、3个月、预产前15天、产后15天时进行采集血样。同时,各选取3只预产前10天妊娠母羊进行屠宰并收集其及胎儿组织器官(肝脏、肾脏、肌肉)。试验二:选取体质健康、年龄(25.0±4.0天)及体重(7.74±0.97 kg)相近的新疆细毛羊哺乳期羔羊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试验组羔羊按0.05 mg Se/kg肌注亚硒酸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第60天采集血样、称量体重及记录断奶羔羊存活数量。试验三:选取体质健康、年龄(7–8月龄)及体重(36.43±1.90 kg)体况相近的新疆细毛羊育成母羊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试验组母羊按0.05 mg Se/kg肌注亚硒酸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第30天采集血样。结果:试验一:试验组妊娠母羊血清S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妊娠1、3个月、预产前15天及产后15天时均显着升高(P<0.05);Cu、Zn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差异不显着(P>0.05)。注射硒后,在各个时间点间相比较,血清Se、Cu、Zn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补Se提高了试验组各个时间点妊娠母羊血清T-AOC、GSH-Px、T-SOD及CuZn-SOD的活力(P<0.05);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注射硒后,在各个时间点间相比较,血清T-AOC、GSH-Px、T-SOD及CuZn-SOD活力及MDA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补Se显着提高了母羊繁殖性能(P<0.05)。补Se极显着提高妊娠母羊及胎儿的肝脏、肾脏及肌肉Se含量(P<0.01);及肝脏GSH-Px的活力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二:试验组羔羊断奶成活率显着提高(P<0.05);但羔羊断奶时体重却没显着增加(P>0.05)。试验组羔羊血清S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u、Zn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补Se提高了试验组哺乳羔羊血清T-AOC、GSH-Px的活力(P<0.01)、T-SOD和CuZn-SOD的活力(P<0.05),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补Se提高了试验组羔羊血清T3含量,降低了血清T4含量及T4:T3的比例值,且差异均显着(P<0.05)。补Se对羔羊血清TP、ALB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IgA、IgG、IgM及IL-2的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试验三:试验组育成母羊血清S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u、Zn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补Se显着提高育成母羊的平均日增重(P<0.05)。补Se提高了试验组育成母羊血清T-AOC、GSH-Px的活力(P<0.01)、T-SOD和CuZn-SOD的活力(P<0.05),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1)。补Se对育成母羊营养物质消化率及DMI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综上所述,补Se可以显着提高昭苏牧区放牧绵羊的生产性能、血清Se浓度、抗氧化酶及免疫指标,但对绵羊牧草采食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Cu、Zn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
靳继鹏,王春辉,张利平,张筱艳,张昌吉[10](2018)在《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补饲水平对高寒牧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2月龄甘肃高山细毛后备母羊48只,随机分为补饲Ⅰ组(颗粒饲料)、Ⅱ组[玉米(Zea mays)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Ⅲ组[玉米、苜蓿干草和燕麦(Avena sativa)干草]和对照组(不补饲),进行冬春季"放牧"+"补饲"试验,比较了后备母羊体重,剪毛量,毛纤维长度、细度、白度、强度和伸度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试验羊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48.29%、133.09%、96.76%;剪毛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对照组均极显着低于Ⅰ、Ⅱ、Ⅲ组(P<0.01),且自然长度Ⅰ组极显着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伸直长度Ⅲ组极显着低于Ⅰ组和Ⅱ组(P<0.01),Ⅱ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细度(直径)Ⅰ组最大,Ⅰ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显着高于Ⅱ组(P<0.05);白度Ⅰ组最高,Ⅰ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强度和伸度补饲组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强度Ⅰ组极显着高于Ⅱ组(P<0.01),伸度Ⅰ组显着高于Ⅱ组(P<0.05)。由此可见,补饲对体重、羊毛品质都有显着正向影响,高寒牧区冬春季节牧草营养缺乏,为了满足羊只营养需要,使甘肃高山细毛羊后备母羊能在1.5岁进行配种繁殖,在冷季放牧的基础上补饲1号料为最佳选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肉羊能量需要量研究进展 |
| 2.1 能量在家畜体内的转化 |
| 2.2 能量体系 |
| 2.3 能量需要的测定方法 |
| 2.4 影响能量需要量的因素 |
| 2.5 肉羊能量需要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3.1 研究内容 |
| 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
| 1.1 前言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饲养管理 |
| 1.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2.4 数据处理分析 |
| 1.3 结果与分析 |
| 1.3.1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3.2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1.3.3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胃室发育的影响 |
| 1.3.4 限饲对20~35k J多胎萨福克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
| 1.4 讨论 |
| 1.4.1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4.2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1.4.3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胃室发育的影响 |
| 1.4.4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
| 1.5 结论 |
| 试验二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消化代谢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饲养管理 |
| 2.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DM、NDF、ADF采食量及消化率的影响 |
| 2.3.2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消化与代谢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DM、NDF、ADF采食量及消化率的影响 |
| 2.4.2 限饲对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消化与代谢的影响 |
| 2.5 结论 |
| 试验三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的组织分布及机体组成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日粮及饲养管理 |
| 3.2.2 试验方法 |
| 3.3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去毛空体重基础上多胎萨福克羊不同组织鲜重及干物质重 |
| 3.4.2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不同组织中能量的含量与分布 |
| 3.5 讨论 |
| 3.5.1 去毛空体重基础上多胎萨福克羊不同组织鲜重及干物质重 |
| 3.5.2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不同组织中能量的含量与分布 |
| 3.6 结论 |
| 试验四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需要量参数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 |
| 4.2.2 试验日粮 |
| 4.2.3 饲养管理 |
| 4.3 能量的预测方程 |
| 4.3.1 羔羊空体重及初始能量的预测方程 |
| 4.3.2 维持代谢能和维持净能需要量 |
| 4.3.3 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量 |
| 4.4 数据处理 |
| 4.5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能量参数 |
| 4.5.1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量 |
| 4.5.2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量 |
| 4.5.3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净能和代谢能需要量 |
| 4.6 讨论 |
| 4.6.1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量 |
| 4.6.2 20~35kg多胎萨福克羊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量 |
| 4.7 结论 |
| 第三章 结论 |
| 第四章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品质的影响 |
| 1.2.2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采食量的影响 |
| 1.2.3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消化率的影响 |
|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刈割牧草来源 |
| 2.2.2 瘤胃降解试验设计 |
| 2.2.3 营养成分测定 |
| 2.2.4 尼龙袋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及能氮平衡计算 |
| 2.2.5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牧草主要营养成分 |
| 2.3.2 品种和利用方式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 2.3.3 品种和刈割时间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 2.3.4 不同品种的适宜利用方式和最佳刈割期 |
| 2.3.5 牧草品质与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相关性关系 |
| 2.3.6 用牧草品质预测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 |
| 2.4 讨论 |
| 2.4.1 利用方式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 2.4.2 刈割茬次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 2.4.3 刈割期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 2.4.4 牧草品质对其瘤胃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 3.2.3 呼吸代谢仓 |
| 3.2.4 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 3.3.2 能量利用效率 |
| 3.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 3.3.4 CH4排放 |
| 3.3.5 瘤胃发酵参数 |
| 3.3.6 瘤胃微生物 |
| 3.4 讨论 |
| 3.4.1 采食量和全肠道消化率 |
| 3.4.2 氮利用率 |
| 3.4.3 CH4排放 |
| 3.4.4 瘤胃发酵参数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 4.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 4.2.3 呼吸代谢仓 |
| 4.2.4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 4.3.2 能量利用效率 |
| 4.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 4.3.4 CH4排放 |
| 4.3.5 瘤胃发酵参数 |
| 4.3.6 瘤胃微生物 |
| 4.4 讨论 |
| 4.4.1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 |
| 4.4.2 干草和鲜草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5.2.2 代谢仓测定 |
| 5.2.3 样品收集与样品测定 |
| 5.2.4 维持代谢能需要量计算方法 |
| 5.2.5 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数据概况 |
| 5.3.2 MEm的线性回归方程 |
| 5.3.3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 5.3.4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4.1 维持能测定 |
| 5.4.2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 5.4.3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产现状 |
| 2 绵羊放牧营养监测研究进展 |
| 2.1 放牧营养监测方法 |
| 2.2 放牧采食量测定方法 |
| 2.3 放牧绵羊营养的影响因素 |
| 3 育成羊营养需要特点及研究方法 |
| 3.1 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特点 |
| 3.2 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研究方法 |
| 4.研究的意义与方案 |
| 4.1 研究意义 |
| 4.2 研究方案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营养监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放牧地概况 |
| 2.2 试验动物与管理 |
| 2.3 测定方法与指标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的生产性能 |
| 3.2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的瘤胃内环境参数 |
| 3.3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的养分利用 |
| 4 讨论 |
| 4.1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生产性能的变化 |
| 4.2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瘤胃发酵特性的变化 |
| 4.3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放牧条件下养分利用的变化 |
| 5 小结 |
| 第三章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长性能、瘤胃内环境参数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动物及管理 |
| 2.2 试验饲粮 |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
| 2.4 能量转化计算 |
| 2.5 氮平衡计算 |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养分利用的影响 |
| 3.3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
| 3.4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和氮平衡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饲喂水平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长性能 |
| 4.2 不同饲喂水平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养分利用特征 |
| 4.3 不同饲喂水平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瘤胃发酵特性 |
| 4.4 不同饲喂水平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氮平衡 |
| 5 小结 |
| 第四章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能量需要量计算 |
| 2.2 蛋白质需要量计算 |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需要量预测模型 |
| 4.2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蛋白需要量预测模型 |
| 5 讨论 |
| 5.1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预测模型及参数 |
| 5.2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蛋白预测模型及参数 |
| 6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1 结论 |
| 1.1 放牧条件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营养特性 |
| 1.2 不同饲喂水平下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 |
| 1.3 高山美利奴育成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及参数 |
| 2 创新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能量和蛋白需要推荐量 |
| 附表2 高山美利奴育成母羊能量和蛋白需要推荐量 |
| 致谢 |
| 资助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 高山美利奴羊饲养管理现状 |
| 2 绵羊矿物质需要量研究进展 |
| 2.1 绵羊矿物质营养需要研究现状 |
| 2.2 绵羊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 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 3.1 研究意义 |
| 3.2 研究内容 |
| 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山美利奴羊的钙磷利用规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动物及时间、地点 |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 饲粮配方 |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钙磷利用性能 |
| 3.2 高山美利奴羔羊钙磷利用性能 |
| 4 讨论 |
| 4.1 高山美利奴羊钙利用规律 |
| 4.2 高山美利奴羊磷利用规律 |
| 5 小结 |
| 第三章 高山美利奴羔羊的生长性能及其体内主要矿物质分布规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动物及日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试验结果 |
| 3.1 高山美利奴羔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 3.2 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生长情况 |
| 3.3 高山美利奴羔羊的器官生长情况 |
| 3.4 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中矿物质含量 |
| 3.5 高山美利奴羊组织中矿物质的分布 |
| 4 讨论 |
| 4.1 高山美利奴羔羊的生长、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 |
| 4.2 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生长情况 |
| 4.3 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中矿物质含量 |
| 4.4 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中矿物质的分布 |
| 5 小结 |
| 第四章 高山美利奴羔羊主要矿物质需要量预测模型及参数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动物及日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生长性能及体内主要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2 试验起始时高山美利奴羔羊体内主要矿物质含量预测 |
| 3.3 羔羊体内矿物质体内沉积量 |
| 3.4 高山美利奴羔羊主要矿物质维持需要量预测 |
| 3.5 高山美利奴羔羊主要矿物质生长需要量预测 |
| 4 讨论 |
| 4.1 高山美利奴羔羊钙、磷和镁维持需要量 |
| 4.2 高山美利奴羔羊铜、锰、锌和铁维持需要量 |
| 4.3 高山美利奴羔羊钙、磷和镁净生长需要量 |
| 4.4 高山美利奴羔羊铜、锰、锌和铁的净生长需要量 |
| 5 小结 |
| 第五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
| 1 主要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20~45kg高山美利奴公羔主要矿物质推荐量 |
| 附表2 20~35kg高山美利奴母羔主要矿物质推荐量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 国内外肉羊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研究进展 |
| 1.1 肉羊能量需要研究进展 |
| 1.1.1 能量体系 |
| 1.1.2 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 1.2 肉羊蛋白质需要研究进展 |
| 1.2.1 蛋白质体系 |
| 1.2.2 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 1.3 肉羊能量与蛋白需要影响因素 |
| 2 高山美利奴羊营养研究进展 |
| 3 研究意义与方案 |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3.2 研究内容 |
| 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环境 |
| 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4 试验日粮 |
| 2.5 试验设计 |
|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6.1 样品采集 |
| 2.6.2 测定指标 |
| 2.6.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2.6.4 指标计算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3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3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瘤胃参数的影响 |
| 5 小结 |
| 第三章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日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4.1 样品采集 |
| 2.4.2 测定指标 |
| 2.4.3 指标计算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体组织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4.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组织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 5 小结 |
| 第四章 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日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4.1 样品采集 |
| 2.4.2 测定指标 |
| 2.4.3 指标计算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 3.2 高山美利奴羔羊机体能量的预测模型 |
| 3.3 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需要 |
| 3.3.1 高山美利奴羔羊净能需要 |
| 3.3.1.1 维持净能需要 |
| 3.3.1.2 生长净能需要 |
| 3.3.2 高山美利奴羔羊代谢能需要 |
| 3.3.2.1 维持代谢能需要 |
| 3.3.2.2 生长代谢能需要 |
| 3.3.3 高山美利奴羔羊消化能需要 |
| 4 讨论 |
| 4.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2 高山美利奴羔羊能量需要 |
| 5 小结 |
| 第五章 高山美利奴羔羊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日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4.1 样品采集 |
| 2.4.2 测定指标 |
| 2.4.3 指标计算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氮平衡的影响 |
| 3.2 高山美利奴羔羊机体氮含量预测模型 |
| 3.3 高山美利奴羔羊净蛋白需要量 |
| 3.3.1 维持净蛋白需要 |
| 3.3.2 生长净蛋白需要 |
| 3.4 高山美利奴羔羊可消化粗蛋白需要量 |
| 3.5 高山美利奴羔羊粗蛋白需要量 |
| 4 讨论 |
| 4.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羔羊氮平衡的影响 |
| 4.2 高山美利奴羔羊蛋白质需要 |
| 5 小结 |
| 第六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
| 1 结论 |
| 2 创新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20-45kg高山美利奴公羔能量与蛋白需要推荐量 |
| 附表2 20-35kg高山美利奴母羔能量与蛋白需要推荐量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肉类产品消费与肉羊养殖现状 |
| 1.2 川中黑山羊 |
| 1.3 肉羊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肉羊营养需要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肉羊营养需要研究现状 |
| 1.4 肉羊能量的研究方法 |
| 1.4.1 肉羊能量需要评定体系 |
| 1.4.2 肉羊能量需要常用研究方法 |
| 1.5 肉羊蛋白质需要的研究方法 |
| 1.5.1 肉羊蛋白质需要评定体系 |
| 1.5.2 肉羊蛋白质需要研究方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2.1.3 试验日粮 |
| 2.1.4 饲养管理 |
| 2.1.5 试验方法和样品采集 |
| 2.1.5.1 消化代谢试验 |
| 2.1.5.2 比较屠宰试验 |
| 2.1.6 指标测定及方法 |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2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2.3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2.4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 |
| 2.2.5 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能量需要量 |
| 2.2.6 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净蛋白质需要量 |
| 2.3 讨论 |
| 2.3.1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2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3.3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3.4 饲喂水平对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 |
| 2.3.5 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能量需要量 |
| 2.3.6 20~35kg川中黑山羊公羊净蛋白质需要量 |
| 第三章 结论 |
| 3.1 主要结论 |
| 3.2 主要创新点 |
|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资助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高山美利奴羊 |
| 2 绵羊放牧营养监测研究进展 |
| 2.1 放牧营养监测方法 |
| 2.2 放牧采食量测定方法 |
| 2.3 放牧采食量的影响因素 |
| 3 绵羊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3.1 绵羊营养需要的研究现状 |
| 3.2 能量和蛋白质评价体系 |
| 3.3 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的研究方法 |
| 3.4 种公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特点 |
| 4 研究方案 |
| 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4.2 研究内容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营养监测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地概况 |
| 2.2 动物与管理 |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结果与讨论 |
| 3.1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草地植被构成与牧草生产力 |
| 3.2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条件下生产性能与养分利用特征 |
| 4.小结 |
| 第三章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饲粮设计 |
| 2.2 动物与管理 |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产毛性能的影响 |
| 3.3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配种行为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OM、NDF和 ADF消化利用的影响 |
| 3.2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氮平衡的影响 |
| 3.3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3.4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种公羊能量转化的影响 |
| 3.5 高山美利奴种公羊能量与蛋白需要量估测模型 |
| 4 小结 |
| 第五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
| 1 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参与课题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硒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
| 1.2.2 硒的吸收与代谢 |
| 1.2.2.1 硒的吸收途径 |
| 1.2.2.2 硒的代谢途径 |
| 1.2.3 硒的生物学功能 |
| 1.2.3.1 硒与抗氧化 |
| 1.2.3.2 硒与免疫 |
| 1.2.3.3 硒与甲状腺激素 |
| 1.2.3.4 硒与其它元素间的关系 |
| 1.2.4 硒的需要、缺乏及中毒 |
| 1.2.4.1 硒的需要量 |
| 1.2.4.2 硒缺乏症 |
| 1.2.4.3 硒中毒 |
| 1.2.5 补硒的方式 |
| 1.2.5.1 补充途径 |
| 1.2.5.2 不同补充方式的优缺点 |
| 1.2.6 硒在绵羊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 1.2.6.1 硒与生长性能 |
| 1.2.6.2 硒与繁殖性能 |
| 1.2.6.3 小结 |
| 1.3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补硒对放牧绵羊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1.1.2 方法 |
| 1.1.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1.1.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 1.1.2.3 指标测定方法 |
| 1.1.3 数据处理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2.1 补硒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 1.2.2 补硒对妊娠母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的影响 |
| 1.2.3 补硒对妊娠母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1.2.4 补硒对产前妊娠母羊及胎儿组织器官、血清硒含量变化的影响 |
| 1.2.5 补硒对产前妊娠母羊及胎儿肝脏中GSH-Px活性的影响 |
| 1.3 讨论 |
| 1.3.1 补硒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 1.3.2 补硒对妊娠母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的影响 |
| 1.3.3 补硒对妊娠母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1.3.4 补硒对产前妊娠母羊和胎儿组织器官、血清硒含量变化及肝脏中GSH-Px的活性的影响 |
| 1.4 小结 |
| 试验二 补硒对哺乳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2.1.2 方法 |
| 2.1.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1.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 2.1.2.3 指标测定方法 |
| 2.1.3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补硒对羔羊生长性能及断奶成活率的影响 |
| 2.2.2 补硒对羔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的影响 |
| 2.2.3 补硒对羔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2.2.4 补硒对羔羊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
| 2.2.5 补硒对羔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补硒对羔羊生长性能及断奶成活率的影响 |
| 2.3.2 补硒对羔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2.3.3 补硒对羔羊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
| 2.3.4 补硒对羔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4 小结 |
| 试验三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生长性能及牧草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3.1.2 方法 |
| 3.1.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3.1.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 3.1.2.3 指标测定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牧草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3.2.3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的影响 |
| 3.2.4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2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牧草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3.3.3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血清微量元素硒、铜、锌含量的影响 |
| 3.3.4 补硒对放牧育成母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 |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毛样采集 |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5.1 体重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5.2 羊毛纤维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体重 |
| 2.2 剪毛量 |
| 2.3 长度 |
| 2.3.1 自然长度 |
| 2.3.2 伸直长度 |
| 2.4 细度 |
| 2.5 白度 |
| 2.6 强度和伸度 |
| 3 讨论 |
| 3.1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体重的影响 |
| 3.2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羊毛剪毛量的影响 |
| 3.3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羊毛长度的影响 |
| 3.3.1 自然长度的影响 |
| 3.3.2 伸直长度的影响 |
| 3.4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羊毛细度的影响 |
| 3.5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羊毛白度的影响 |
| 3.6 补饲水平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羊毛强度和伸度的影响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