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尖茶岭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煎茶岭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河[1](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薛昊日[2](2020)在《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区域,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孕育着一批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红旗岭、赤柏松等大中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的发现,奠定了吉林省镍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镍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并无重大找矿突破,这表明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程度上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成岩成矿岩体年代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着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现代成矿理论为基础,野外勘查调研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综合分析研究典型矿床,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为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系统的总结了吉林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古元古代辽吉洋构造演化,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构造域的发展与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2.通过地质学及年代学研究,将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5个阶段:(1)新太古代晚期(25892398Ma),代表岩体有荏田6号、9号岩体,小陈木沟含矿岩体,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闭合后的造山伸展环境是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形成的主要地球动力学背景;(2)古元古代中期(22371820Ma),代表岩体有赤柏松1号岩体,形成于辽吉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3)中元古代中期(1200Ma),代表岩体有汉阳沟岩体,其所在的龙岗地块在中元古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时限相对应;(4)中晚三叠世(245206Ma),代表岩体有漂河川4、5号岩体、长仁-獐项5、6、11号岩体、西北岔115号岩体以及石人沟含矿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5)早侏罗世(191175Ma),代表岩体有福洞15、26号岩体,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弧后伸展环境的产物。3.通过对吉林地区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认为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原生岩浆起源于受地壳混染或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地幔,在熔融期重力分异作用明显,矿石中存在的角砾,代表其形成于动荡的岩浆环境之中,通过年代学研究,该矿床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2589±10 Ma)。对成矿时代争议较大的赤柏松铜镍矿进行矿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确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237±62 Ma),属于熔离-贯入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对红旗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石人沟开展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间应起于245Ma,止于206Ma。其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硅、低钛、高镁、贫碱、低∑REE的特征,富集LILE、亏损HFSE,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源区遭受富集地幔混染。S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原始岩浆来源于原始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深部熔离作用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成度地壳物质的混染。4.通过对早侏罗世福洞岩群进行成矿潜力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熔融比例太小,硫化物在源区发生熔离,无法在地壳聚集成矿。5.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很强的成矿专属性,表现在(1)含矿岩体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分异充分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有利于成矿,辉石岩相是主要的含矿岩相,橄辉岩、辉橄岩、苏长岩次之,辉长岩一般不含矿;(3)含矿岩石发育贵橄榄石和古铜辉石,Fo≈En,镁铁质岩m/f值介于0.52,超镁铁质岩m/f值介于26之间,对成矿非常有利;(4)含矿岩相具有高镁、低硅、低钙、低∑REE,富集LILE、亏损HFSE的特征,Cr、Co和Ni含量较高;(5)地幔源区发生较大比例的部分熔融,达到高镁玄武质或苦橄质玄武岩浆的范畴。6.在判别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建立,对各个时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矿与找矿潜力作出客观评价,认为中-晚三叠世是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数量较多,岩体分异程度高,岩相复杂,含矿率高,找矿潜力最大;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自北向南展布,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中—晚三叠世岩体相似,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同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新太古代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由于岩体形成时代古老,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对矿体的保存条件要求苛刻,找矿难度较大;中元古代中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分异程度较差,矿化程度较弱,国内同一时期形成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少,该期的成矿潜力不清,在勘查中每个岩体要结合岩体形态、分异程度、侵位深度和矿化特征等具体分析;早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兴蒙造山带东段零星分布,岩相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为辉长岩(脉),岩体的矿化较弱,因其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比例太小,导致大量硫化物滞留在地幔而无法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原始岩浆,因而不具找矿潜力。

李烁隐[3](2019)在《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煎茶岭镍矿床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距略阳县市区东南30公里处,是我国重要的镍矿床之一。矿床因其含有丰富的镍以及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结合室内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及ICP-MS化学分析,对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于煎茶岭镍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超基性岩类型、超基性岩显微镜下结构构造、金属硫化物矿物成分以及主微量(稀土)元素等方向进行了归纳,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煎茶岭镍矿床的主要含镍超基性岩分为叶蛇纹岩、纤胶蛇纹岩、透闪岩、滑镁岩和菱镁岩五类。煎茶岭镍矿床中金属矿物有镍黄铁矿、针镍矿、紫硫镍矿、未知镍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蛇纹石,透闪石、菱镁矿、滑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石英。氧化镍矿石是透闪岩和滑镁岩,硫化镍矿石主要是蛇纹岩。(2)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蚀变前的原岩是镁铁质橄辉岩或铁质橄榄岩;蛇纹岩、菱镁岩富集Ni、Co、Cu、Cr,叶蛇纹岩的Ni含量最高;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3)煎茶岭镍矿床分四个成矿阶段: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黄铁矿-黄铜矿阶段。(4)研究表明,煎茶岭镍矿床是岩浆热液改造形成的。蛇纹岩中的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紫硫镍矿是早期含镍矿物组合,而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未知镍矿物是晚期的含镍金属矿物组合。用磁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发现磁黄铁矿异种,指示成矿过程经历快速降温。不同阶段的黄铜矿(Fe2++Cu2+)/S2+比值确定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比黄铁矿-黄铜矿阶段温度更高。黄铁矿Co/Ni比值确定矿床是岩浆热液成因。(5)氧化镍矿石中含有未知镍矿物,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矿物组合是氧化镍矿石的找矿标志,氧化镍矿石中未知镍矿物的含氧量与背散射图的深浅呈正相关。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的矿物组合是硫化镍矿石的找矿标志。

倪培松[4](2017)在《内蒙古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北大山隆起带西段,出露面积为0.12km2,形成于阿拉善地块板内裂陷环境,是成矿的有利部位,Cu、Ni异常发育明显。岩体岩性主要有辉橄岩、橄榄辉石岩、辉长岩,岩体分异不明显,岩体发育大量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等,发育大量铜镍矿化,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本文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铁板井岩体的成岩时代、矿物特征、岩浆来源等问题进行研究,来探讨铁板井岩体的岩浆来源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初步对岩体的成矿潜力进行初步评价,并为后期找矿提供指导借鉴。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Mg O含量较高,可达38%,Na2O、Al2O3、K2O、Ca O含量均较低,具有明显的高镁而贫碱贫铝特征,m/f比值为8.519.3%,属于镁质超基性岩。岩体蚀变强烈,超基性岩体基本都已蚀变成蛇纹岩,发育大量铜镍矿化。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介于0.24×10-60.66×10-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N/YbN=0.325.57),相对富集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h、Nb、La、Ce、Zr等高场强元素,Th、Nb、Ce明显负异常。铷锶比值87Sr/86Sr在0.71150.7138,高于幔源值0.704。2、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得两套年龄数据,一套锆石年龄大于800Ma,显示继承锆石特点,为岩体形成过程中捕获结晶基底的锆石年龄;另一套年龄为473±3Ma,认为是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形成年龄,与中奥陶世阿拉善地块的板内裂陷有关。3、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处于阿拉善地块板内裂陷带,是成矿的有利位置。铁板井岩体不同于金川岩体,而甘肃煎茶岭岩体相似。煎茶岭岩体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不形成硫化物矿石,而在后期外部硫加入发生硫化作用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铁板井岩体和煎茶岭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铁板井岩体的找矿潜力区域在岩体的深部以及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尤其是富硫地层的接触带。

代军治,陈荔湘,石小峰,王瑞廷,李褔让,郑崔勇[5](2014)在《陕西略阳煎茶岭镍矿床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及成矿意义》文中指出煎茶岭镍矿是一个与镁质超基性岩和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矿床地质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北侧超基性岩体内,矿石中交代状、浸染状、网脉状结构发育,显示热液改造成因矿床的典型结构、构造特征。岩、矿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分析表明,煎茶岭镍矿床与典型的镁铁质岩浆硫化物矿床不同,镍矿床在成矿过程中虽继承了超基性岩中的成矿物质,但受到花岗斑岩强烈改造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改造型。花岗斑岩和钠长斑岩中锆石U-Pb测年表明,花岗斑岩U-Pb年龄为859±26 Ma,钠长斑岩U-Pb年龄为844±26 Ma,认为煎茶岭镍矿成岩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晋宁期,非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或印支期,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板块西北缘的重要响应。

聂江涛,李赛赛,魏刚锋,姜修道,任金彬,任华[6](2012)在《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控岩控矿作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煎茶岭含钴硫化镍矿床已进入开采阶段,金矿正进行外围找矿。因而,查明该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并探讨控岩控矿作用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解析矿田构造、研究矿床特征及其构造地球化学等以后认为:煎茶岭矿田构造-热事件活动频繁,多期褶皱控制着地层展布,共轭区域韧性剪切带控制着岩体就位;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韧性变形有利于元素的活化,韧脆性变形使元素迁移和富集;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控矿韧脆性剪切带内有大量物质的带入带出,韧脆性控矿剪切带中糜棱岩化蛇纹岩型镍矿石中K2O、Cr等元素含量相比区域韧性剪切带内蛇纹质糜棱岩明显减少,而Fe2O3、FeO、P2O5、LOI、MnO、SiO2、CaO、Ni和Co为带入组分;韧脆性控矿剪切带对金镍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矿石的结构构造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煎茶岭金镍矿田岩(矿)石受多期褶皱、区域共轭韧性剪切带和控矿韧脆性剪切带共同控制,金镍矿体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超基性岩体和花岗斑岩体等酸性岩体(脉)共同作用的"三位一体"成矿模式。金矿在共轭韧性剪切带相互交叉部位,绕超基性岩呈"金项链"分布。镍矿位于以花岗斑岩为核的"σ"型"旋转碎斑系"拖尾内韧脆性剪切带之中。脆性断裂生成较晚,并对地层、岩体和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

范芳[7](2012)在《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地球化学浅析》文中指出镍的主要来源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该类矿床占世界镍、铂量的近一半或更多。探讨我国主要镍矿床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和成矿元素聚散的控制因素,对该类矿床成因认识,成矿标志和扩大找矿远景等,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煎茶岭和金川地区镍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特点和规律性。

姜修道,魏钢锋,聂江涛[8](2010)在《煎茶岭镍矿——是岩浆还是热液成因》文中认为煎茶岭镍矿是秦岭造山带中至今发现的唯一镍矿床,其成矿特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具有特殊性。通过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发现该矿床严格受韧性剪切带和花岗斑岩的控制,近矿围岩蚀变强烈;矿石以交代结构为特征,细脉状构造发育。矿物生成顺序研究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明显晚于超基性岩,而与其发生蚀变的时间相近,同时由于矿体附近的钠长斑岩发生了强烈的围岩蚀变,因此成矿作用也晚于钠长斑岩。矿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在继承超基性岩特征的同时,又与矿区中酸性岩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硫同位素组成上,矿石明显地富集重硫,其δ34S无论是变化范围还是平均值均远离镁铁-超镁铁质岩石,而与矿区中酸性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该矿床应是由热液作用形成的,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改造型矿床。

聂江涛[9](2010)在《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煎茶岭金镍矿田位于扬子板块和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独特。只有弹丸之地的煎茶岭矿田聚集着金矿、镍矿、铁矿、石棉矿、菱镁矿、蛇纹石纳米管材料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目前,煎茶岭镍矿床已进入开采阶段,金矿也进行外围找矿。研究该区的构造变形不仅可以为恢复扬子板块和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提供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地质素材,而且还可以分析矿田内金镍矿的控矿规律,指导今后找矿工作,因此,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构造解析的方法,以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为研究中心,将区内控岩控矿作用作为研究重点,并以区域构造、构造地质学、构造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矿床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研究矿田构造特征与演化规律、金镍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和控岩控矿作用,进而探讨了研究区内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分析了变质基底中元古界接官亭多期褶皱变形:中元古代初期,中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以及火山凝灰岩生成之后,接官亭组沉积了少量碎屑岩和炭质泥岩;中元古代末期,接官亭组发生第一期褶皱,褶皱的北翼为正常翼,南翼为倒转翼,轴面产状S1≈216°∠45°,形成的重斜褶皱枢纽产状为β1≈215°∠50°,晚期褶皱叠加在早期重斜褶皱之上,致使早期轴面发生弯曲,形成背斜,其轴面产状165°∠75°,枢纽产状β2≈70°∠20°。加里东早期,盖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轴面近东西向褶皱,主要有:断头崖向斜、九道拐向斜、官地梁向斜、西渠沟背斜等,其中,九道拐向斜和断头崖向斜为似箱状褶皱,枢纽向东倾伏,倾伏角20°-30°;西渠沟背斜为线性褶皱,两者轴面走向115°-120°;官地梁向斜为短轴褶皱。本区地层受多期褶皱控制。(2)在煎茶岭金镍矿田厘定了两条区域韧性剪切带:北西西向区域韧性剪切带和北东向区域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定向薄片鉴定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还发现,这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演化不仅对煎茶岭超基性岩、花岗斑岩及钠长斑岩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而且还是重要的控矿因素。矿田内新厘定两条韧性剪切带特征表现为: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呈共轭产出,经历了三期活动。中元古代晚期,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左行剪切,σ1≈282°∠24°,古应力值约59.1MPa,动力变质作用达高绿片岩亚相,两者均为平面型应变;加里东期,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张扭性右行剪切,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张扭性左行剪切,σ1≈344°∠78°,古应力值约86.5MPa,动力变质作用为中绿片岩亚相;印支期,随着脆性程度进一步增加,北西西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左行剪切,北东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右行剪切,σ1≈120°∠20°,古应力值约116.3MPa,动力变质作用为低绿片岩亚相,两者为压扁型应变特征。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总拉伸量为0.259%,第一、二期右行位移量为0.98km,第三期左行位移量为1.65km,二者相差0.67km。(3)对煎茶岭超基性岩和花岗斑岩的岩体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煎茶岭超基性岩体和花岗斑岩岩体的就位机制:北西西向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中期活动过程中,超基性岩体以岩墙扩展式侵入到韧性剪切带内后经历了剪切作用的改造生成蛇纹质糜棱岩、滑镁质糜棱岩和糜棱岩化菱镁岩等动力变质岩;两韧性剪切带第三期活动时,花岗斑岩体以气球膨胀式侵位。根据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对超基性岩形成的地质时代提出了新的认识。由于岩体与震旦纪白云岩和炭质片岩存在穿插关系,而且在超基性岩内多处发现它们的捕虏体,因此认为超基性岩形成的地质时代应晚于震旦纪。结合韧性剪切带活动期次,超基性岩形成于加里东期。(4)通过控矿因素和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针对煎茶岭金、镍矿床,提出了韧性剪切带-超基性岩-酸性岩体(脉)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认为煎茶岭金、镍矿床具有相同的控矿因素和相似的成矿作用,它们是在统一的成矿系统中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5)煎茶岭花岗斑岩体结晶时代确定为216±4Ma,其代表时代为三叠纪(印支期),通过综合研究,认为花岗斑岩与金、镍矿床和韧性剪切带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说明煎茶岭金镍矿的成矿时代是印支期,同时限定了第三期韧脆性剪切活动发生在印支期。(6)总结了煎茶岭金镍矿田内控矿韧脆性剪切带特征和控矿规律。金矿控矿构造位于构造蚀变超基性岩体与白云质糜棱岩接触带附近的韧脆性剪切带之中,总体倾向100°-50°,局部东倾,倾角变化于50°-85°之间,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的动力变质岩主要以韧脆性变形为主;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与金矿有关的脉石英形成大量的位错弓弯、位错环、位错列、位错壁、位错网、亚晶粒构造等;金矿体绕超基性岩分布,形成“金项链”控金格局。镍矿控矿构造位于以花岗斑岩为核的“σ”型“旋转碎斑系”拖尾内韧脆性剪切带之中,即花岗斑岩体西北和东南方位拖尾部位;控矿构造产状为170°-200°∠56°-80°,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的动力变质岩以韧脆性变形为主,构造岩中可见S-C面理、旋转碎斑系、亚颗粒、膝折带等;目前,发现的绝大部分镍矿体位于“旋转碎斑系”的北西向“拖尾”中,东南“拖尾”中也发现很好的镍矿化,具有极好的成矿条件。(7)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演化时序可能是:①晚太古代末期,鱼洞子群经历了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生成花岗质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磁铁石英岩等,同时发育褶皱,变质作用达(低)角闪岩相。随后,该区处于隆起剥蚀阶段。②中元古代末期,在接官亭组地层形成并发生多期变形之后,区内发生了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条共轭韧性剪切带。随后地层挤压褶皱隆升,在接官亭组产生了一系列褶曲,同时在鱼洞子群,该期褶皱叠加在早期等斜、同斜及重斜褶皱之上。③晚元古代晚期,研究区随扬子板块一同进入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广泛沉积了下震旦统断头崖组和九道拐组,断头崖组与中元古界接官亭组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④加里东期,研究区发生一期强烈挤压褶皱和推覆构造之后,再次发生韧性剪切活动,北西西向和北东向张扭性韧性剪切带交汇部位变形相对较强烈,形成薄弱地带,且向下有较大延伸,提供了超基性岩浆侵入的有利通道,形成了煎茶岭超基性岩,随着剪切活动的持续进行,岩体也随之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由于地壳上隆,区内缺失寒武纪-泥盆纪地层。⑤印支期,区内构造再次活动,引起北西西向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生第三期活动,随之带内有花岗斑岩和钠长斑岩脉侵入。⑥印支运动之后(燕山-喜山期),三角区和扬子板块向秦岭俯冲碰撞造山,导致研究区内南北地层不同程度的剥蚀,F18以北九道拐组和略阳组地层大部分被剥蚀,其程度明显大于南部。(8)根据“韧性剪切带-超基性岩-酸性岩体(脉)三位一体”的原则,笔者圈出四个金、镍矿的成矿远景区:构造蚀变超基性岩体东南部金矿成矿远景区、花岗斑岩东南和西北部镍矿成矿远景区、九道拐金镍矿成矿远景区。本文创新点有如下两点:①笔者在煎茶岭金镍矿田新厘定了两条区域韧性剪切带:北西西向区域韧性剪切带和北东向区域韧性剪切带,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两韧性剪切带相互关系、变质相、变形期次和构造应力场等特征,进而探讨了它们对矿田内超基性岩体、花岗斑岩体、钠长斑岩脉以及金镍等矿产的控制作用。②总结了煎茶岭金镍矿田内控矿韧脆性剪切带特征和控矿规律。控金构造是蚀变超基性岩体与白云质糜棱岩接触带附近的韧脆性剪切带,金矿体绕超基性岩分布,形成“金项链”控金格局;镍矿控矿构造是以花岗斑岩为核的“σ”型“旋转碎斑系”拖尾内韧脆性剪切带。目前,发现的绝大部分镍矿体位于“旋转碎斑系”的北西向“拖尾”中,东南“拖尾”中也发现很好的镍矿化,具有极好的成矿条件。

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10](2010)在《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超)显微构造观测和构造岩石组构分析等方法厘定了煎茶岭地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条韧性剪切带,前者出露于研究区的北部,后者出露于研究区的南部,两者交汇于煎茶岭,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构造片岩、荚片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系、A型褶皱、亚颗粒、位错弓弯、位错列、位错网等宏观和(超)显微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岩中石英光轴优选方位型式等证明两韧性剪切带呈共轭产出,至少经历了三期活动:中元古代晚期,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左行剪切,σ1≈282°∠24°,古应力值约59.1MPa;加里东期,前者为张扭性右行剪切,后者为张扭性左行剪切,σ1≈344°∠78°,古应力值约86.5MPa,超基性岩体以岩墙扩展式侵入到韧性剪切带内,预测北东向韧性剪切带深部还存在一定规模的超基性岩体,是今后寻找与超基性岩有关矿产的重要靶区;海西期,随着脆性程度进一步增加,北西西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左行剪切,北东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右行剪切,σ1≈120°∠20°,古应力值约116.3MPa,花岗斑岩体以气球膨胀式侵位。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有重要控制作用。

二、煎茶岭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煎茶岭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2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3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实验测试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伊通—舒兰断裂
        2.3.2 辉发河—古洞河断裂
        2.3.3 敦化-密山断裂
        2.3.4 集安—两江断裂
    2.4 区域侵入岩
        2.4.1 太古宙
        2.4.2 元古代
        2.4.3 古生代
        2.4.4 中生代
        2.4.5 新生代
    2.5 区域变质岩
        2.5.1 新太古代
        2.5.2 古元古代
        2.5.3 新元古代
        2.5.4 早古生代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发展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演化发展过程
        3.1.2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大地构造属性
        3.2.2 “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3.3.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3.2 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
        3.3.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
        3.4.1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4.2 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
    3.5 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3.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5.2 年代学特征
        3.5.3 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3.5.5 成岩构造背景
    3.6 吉林地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相关的构造演化史
第4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吉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
    4.2 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4.2.1 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
        4.2.2 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
        4.2.3 中-晚三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
        4.2.4 早侏罗世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5.1 区域成矿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5.2 成矿规律
        5.2.1 时空分布规律
        5.2.2 矿化富集规律
    5.3 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5.3.1 找矿潜力评价
        5.3.2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国镍矿床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意义及依据
    1.4 交通位置及地理信息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变质作用
    2.3 矿体地质特征
        2.3.1 煎茶岭镍矿床的赋矿部位
        2.3.2 煎茶岭镍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第3章 超基性岩特征
    3.1 超基性岩
        3.1.1 叶蛇纹岩
        3.1.2 纤胶蛇纹岩
        3.1.3 透闪岩
        3.1.4 滑镁岩
        3.1.5 菱镁岩
    3.2 矿石组成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地球化学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第5章 矿物学特征
    5.1 成矿阶段划分
        5.1.1 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2 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3 针镍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阶段
        5.1.4 黄铁矿-黄铜矿阶段
    5.2 矿物生成顺序
    5.3 金属硫化物矿物成分分析
        5.3.1 镍黄铁矿
        5.3.2 磁黄铁矿
        5.3.3 黄铁矿
        5.3.4 黄铜矿
        5.3.5 针镍矿
        5.3.6 紫硫镍矿
        5.3.7 未知镍矿物
    5.4 电子探针背散射图片
第6章 讨论
    6.1 控矿构造及地层
    6.2 原岩恢复及成矿物质来源
    6.3 成矿温度
    6.4 金属硫化物特征
    6.5 含镍矿物组合
    6.6 找矿标志
    6.7 成矿过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内蒙古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性-超基性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铁板井岩体及其周边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构造演化历史
    2.5 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围岩地层
    3.3 矿化特征
第4章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锶同位素
    4.6 地质年代学
    4.7 铁板井岩体岩石成因及构造判别
第5章 铁板井岩体与典型超基性岩体对比研究
    5.1 典型岩体时空分布
    5.2 主量元素对比分析
    5.3 稀土元素对比
    5.4 微量元素对比
    5.5 总结
第6章 铁板井岩体含矿性评价
    6.1 区域成矿背景指标
    6.2 成矿指标
        6.2.1 主量元素指标
        6.2.2 稀土元素指标
        6.2.3 微量元素指标
    6.3 煎茶岭式镍矿的成矿作用
    6.4 铁板井岩体含矿特征
    6.5 铁板井岩体含矿评价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陕西略阳煎茶岭镍矿床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2.2 围岩蚀变及矿化
    2.3 矿石组构
    2.4 矿石类型
3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测年分析
    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2 地球化学特征
    3.3 锆石特征
    3.4 测年结果
4 讨论
    4.1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4.2 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4.3 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差异
5 结论

(6)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控岩控矿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地层
    1.2 构造
    1.3 岩浆岩
    1.4 金矿床地质特征
    1.5 镍矿床地质特征
2 矿田构造特征
    2.1 褶皱
    2.2 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
    2.3 控金韧脆性剪切带
    2.4 控镍韧脆性剪切带
    2.5 断裂构造
3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3.1 金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3.2 镍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3.2.1 常量元素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3.2.2 微量元素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4 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探讨
    4.1 区域韧性剪切带控岩作用探讨
    4.2 构造控矿作用探讨
        4.2.1 区域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化的控制
        4.2.2 控金韧脆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4.2.3 控镍韧脆性剪切带对镍矿的控制作用
5 结论

(9)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基底
        2.1.2 盖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4 小结
第三章 矿田地质
    3.1 地层
        3.1.1 太古宇鱼洞子群
        3.1.2 元古宇接官亭组
        3.1.3 震旦系断头崖组
        3.1.4 震旦系九道拐组
        3.1.5 石炭系略阳组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韧性剪切带
        3.2.3 脆性断裂
    3.3 侵入岩
        3.3.1 超基性岩
        3.3.2 花岗斑岩
        3.3.3 细晶花岗岩和钠长斑岩
    3.4 小结
第四章 矿田构造特征
    4.1 褶皱
        4.1.1 太古宇鱼洞子群多期变形
        4.1.2 元古宇接官亭组多期变形
        4.1.3 盖层褶皱
    4.2 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
        4.2.1 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特征
        4.2.2 北东向韧性剪切带特征
    4.3 控矿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4.3.1 控金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4.3.2 控镍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4.4 脆性断裂
    4.5 煎茶岭超基性岩岩体构造
        4.5.1 超基性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4.5.2 蚀变超基性岩的变形特征
        4.5.3 超基性岩体构造环境分析
    4.6 煎茶岭花岗斑岩岩体构造特征
        4.6.1 花岗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4.6.2 花岗斑岩变形特征
        4.6.3 花岗斑岩形成时代
    4.7 构造演化
    4.8 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5.1 金矿床地质特征
        5.1.1 含金构造蚀变岩带
        5.1.2 矿体产状、形态、规模
        5.1.3 矿石物质成分
        5.1.4 矿石结构构造
        5.1.5 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5.2 镍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石物质成分
        5.2.2 矿石结构构造
        5.2.3 围岩蚀变
        5.2.4 镍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 铁矿地质特征
        5.3.1 矿石特征
        5.3.2 矿石结构和构造
        5.3.3 围岩蚀变
    5.4 其他矿产地质特征
        5.4.1 石棉矿地质特征
        5.4.2 菱镁矿地质特征
        5.4.3 蛇纹石纳米管材料地质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控岩控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6.1 褶皱对地层的控制
    6.2 韧性剪切带对岩体的控制
        6.2.1 韧性剪切带对超基性岩体的控制
        6.2.2 韧性剪切带对花岗斑岩体的控制
    6.3 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的控制作用
        6.3.1 金镍矿成矿物质来源
        6.3.2 金镍矿成矿时代
        6.3.3 韧性剪切带对金矿控制作用
        6.3.4 韧性剪切带对镍矿控制作用
    6.4 韧性剪切带对其他矿产的控制
    6.5 脆性断裂的破坏作用
    6.6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其说明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地层
    1.3 构造
    1.4 岩浆岩
2 韧性剪切带的厘定
    2.1 宏观特征
        2.1.1 面理构造
        2.1.2 A型褶皱
        2.1.3 旋转碎斑系
        2.1.4 雁行状及追踪细脉
        2.1.5 荚片构造
    2.2 微观特征
        2.2.1 糜棱岩化岩石
        2.2.2 初糜棱岩
        2.2.3 糜棱岩
        2.2.4 超糜棱岩
        2.2.5 构造片岩
    2.3 超微观特征
    2.4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2.4.1 多期活动
        2.4.2 主应力方位推导
        2.4.3 古应力值估算
        2.4.4 拉伸量估算
        2.4.5 位移量计算
        2.4.6 有限应变测量
    2.5 两韧性剪切带的关系和生成时代
3 地质意义
    3.1 韧性剪切带对岩体的控制
    3.2 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的控制
        3.2.1 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
        3.2.2 韧性剪切带对镍矿的控制
    3.3 构造演化及深部预测
4 结论和讨论

四、煎茶岭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2]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薛昊日. 吉林大学, 2020(01)
  • [3]陕西煎茶岭镍矿床超基性岩矿物学研究[D]. 李烁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内蒙古铁板井基性—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评价[D]. 倪培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陕西略阳煎茶岭镍矿床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及成矿意义[J]. 代军治,陈荔湘,石小峰,王瑞廷,李褔让,郑崔勇. 地质学报, 2014(10)
  • [6]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控岩控矿作用探讨[J]. 聂江涛,李赛赛,魏刚锋,姜修道,任金彬,任华. 地质与勘探, 2012(01)
  • [7]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地球化学浅析[J]. 范芳. 科技信息, 2012(01)
  • [8]煎茶岭镍矿——是岩浆还是热液成因[J]. 姜修道,魏钢锋,聂江涛. 矿床地质, 2010(06)
  • [9]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D]. 聂江涛. 长安大学, 2010(11)
  • [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01)


镍矿论文 黄铁矿论文 硫化镍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脆性材料论文

上一篇:优质细毛羊对母羊养分需求的研究
下一篇:腹腔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