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及气候区划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分析与气候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黎秋莉[1](2019)在《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底,水利部已经批准设立了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共有878个,相当于省级标准的水利风景区2000多个,其中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占全国水利风景区的比例约为43%。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风景区中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类型,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水库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水资源,水利风景资源丰富而独特。福建省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依其所处的地形地貌不同,其景区规模大小、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程度均有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对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特色进行分析,通过对水利风景区以及相关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文献综述,采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风景资源的相关特性进行spss量化处理。通过调查福建省平原湖泊型、丘陵湖泊型和山谷河道型这三种类型的水库作为水利风景区其水利风景资源的景观特性受地形地貌影响的程度,分析不同景区内的山水格局特征、地文组成差异、水文及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变化、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等,通过挖掘水利风景资源的地形地貌代表性和独特性,总结了在不同地貌下其风景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1在生物群落、工程建筑景观、库区小气候和水文景观4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主因子F2在地文景观和社会属性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F3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基础地形因子。由数据分析得出,F1的贡献率最高,为35.218%,说明在平原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F2贡献率为31.290%,说明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也非常重要;F3贡献率为29.799%,说明平原地区的地形变化不明显,其山水地貌景观对景区景观特性的影响弱于前两者。(2)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4在地文景观、社会属性、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主因子F5在生物群落和工程建筑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主因子F5在山水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地理基础因子。主因子F4的贡献率最高,为36.213%,说明在丘陵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体现在景区的库区小气候环境特征显着,对景区内外的游客显示出明显的吸引力。F5贡献率为31.551%,说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也非常重要,水工建设对生物群落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二者又共同对景区起作用。F6贡献率为27.403%,相对于其它因子,丘陵地区的地形虽然有明显变化,但尚未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这可能景区规划建设者尚未充分挖据现有的资源有关,使游人未能充分体验到丘陵地貌的景观独特性。(3)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7在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是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主因子F8在社会属性和生物群落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为风景资源的生物活跃性因子;主因子F9在山水地貌景观和工程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基础地质工程因子。F7与F8是三个主因子中较高的的两项,两者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34.691%和34.664%,说明在山谷河道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和生物活跃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都较高,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同时刺激了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通过这两个因子,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此类型的景区在人为景观上尚未过多进行开发建设,大部分景观都按当地原始风貌自然体现。主因子F9贡献率相对较小,为26.779%,说明该类型的景区内山水地貌景观虽然气势恢宏、雄伟多变,但总体上未能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且游线可达性极弱,很难满足游人体验和观赏的需求,人们对其感知较弱。立足于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宗旨,研究结果将用于对规划保护和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提出具有实用性的策略,包括对景区内的道路游线交通规划,工程选址以及建筑景观的合理布局,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植被群落的有效保护等方面,旨在打造具有地形地貌景观特色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同时引导相关部门加强对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为今后我国更合理、有序、高效地规划建设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提供理论上的科学指导,是发展建设不同境域内具有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必然趋势。

赵彤[2](2018)在《基于GIS的重庆市柑橘农业气候区划》文中指出柑橘作为世界第一大果树,其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既可直接食用,又可以加工,是国内外公认的健康食品。柑橘也是全国以及重庆地区的主要经济果树,其产量以及种植面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本研究综合分析了影响重庆地区甜橙以及宽皮柑橘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制定出实际可行的区划指标;在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30a的站点观测数据基础上,结合地区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将各个气象要素进行空间扩展;根据空间扩展结果,结合制定的区划指标,对重庆市两种柑橘作物的生长种植进行了合理的气候区划,根据气候区划结果,进行分区评述并提出相应的种植建议。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影响柑橘生长发育的低温灾害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与特征。主要研究结果为:(1)重庆市柑橘生长适宜气候资源空间化建模与分析。利用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近30a的站点观测数据,根据不同的气象要素使用不同的空间扩展方法,制作了重庆市气温、日照时数、太阳辐射以及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结果。重庆地区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部最长、西部和中部次之、东南部最短;年总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部大部地区年总辐射量较大,东南部、西南部大部地区及东北部高海拔山区较小,其他地区居于两者之间;年平均气温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东南部年平均气温相对较低;年相对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高东低,中西部地区较高,东北部偏东地区较低。(2)重庆市甜橙农业气候区划。基于气象要素的空间化结果,结合区划指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最终完成重庆市甜橙种植区划。共划分为9个适宜性区,分别为光热资源丰富鲜食脐橙最适宜栽培区、光热丰富热量较丰富鲜食脐橙适宜栽培区、热量丰富光照较丰富鲜食甜橙最适宜栽培区、热量丰富光照一般鲜食甜橙适宜栽培区、光热较丰鲜食、加工甜橙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光照一般鲜食甜橙较适宜、加工甜橙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光照较差加工甜橙次适宜栽培区、热量较差加工甜橙次适宜栽培区和甜橙不适宜栽培区。区域占总面积的比值分别为,0.3%、0.5%、0.6%、2.6%、3.04%、13.2%、15.8%、20.5%、43.1%。(3)宽皮柑橘最终划分为6个适宜性区域,分别为光热丰富宽皮柑橘最适宜栽培区、热量丰富光照一般宽皮柑橘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光照丰富宽皮柑橘适宜栽培区、光热较丰宽皮柑橘适宜栽培区、热量一般宽皮柑橘次适宜栽培区以及热量较差宽皮柑橘不适宜栽培区。区域占总面积的比值分别为5.7%、30%、3.4%、12.1%、18.7%、31.1%。(4)气象灾害方面,影响重庆地区柑橘种植与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为低温寒害,根据低温指标计算得到重庆地区的低温频率的空间分布。重庆地区春季低温频率跨度比秋季低温频率跨度大,春季低温频率在1090%之间快速增加。秋季低温的整体比春季低温严重,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及东北部中高海拔地区低温频率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100%出现。整体上变化趋势上两个季节一致,只是对应区域的发生频率普遍增加。

申锦程[3](2016)在《信阳市平桥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文中研究指明开展信阳市平桥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一是对全区气候资源可行性进行论证,为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各级政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遵循主导因子与辅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利用GIS技术,采用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法,构建模糊隶属度函数,然后根据区划指标对平桥区水稻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平桥区大部分地区适宜水稻种植。

谭谈,吴昊[4](2013)在《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文中提出根据水稻对环境气象要素的要求,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气候诊断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九江鄱阳湖区水稻生育期间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利用GIS技术制作了该地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图。

孟翠丽,王斌,何燕[5](2012)在《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广西水稻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结合广西多年在水稻相关方面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广西种植水稻的关键气候因子以及气候区划等级指标。采用广西89个站点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基础信息数据,应用GIS技术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出气各象要素分布,并依据水稻种植区划等级指标,对广西水稻进行种植品种气候区划,划分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等四个气候区域,制作广西水稻种植品种的气候区划图,并对其区划结果进行评述和建议。

王斌[6](2012)在《基于GIS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作物生产和作物布局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广西水稻气候区划,为广西水稻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分析广西近50年来水稻产量、面积以及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探索影响广西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广西水稻生产进行气候区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51-2010年广西水稻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以及总产量数据分显示,播种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单位面积和总产量均呈增长的趋势。同时,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在粮食的播种面积、总产量的比重是增加的;而水稻单位产量占粮食的单位产量的比重变化趋势不明显。1961-2010年广西气温、降雨、日照等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12—22℃安全生长期天数以及12—22℃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的变化趋势都是增多,而年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以及日均温≥10℃期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均是减少。根据广西水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结合广西多年在水稻方面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广西种植水稻的关键气候因子和气候区划等级指标。采用ArcGIS对区划指标因子进行小网格推算,得出广西不同地理背景下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叠加方法,对广西种植水稻进行气候区划,划分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等四个气候区域,并对其区划结果进行评述和建议。

张明洁[7](2012)在《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园艺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普及,寒冷季节进行蔬菜反季节生产,大大缓解了北方地区冬春季节蔬菜供应淡季问题。由于日光温室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虽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日光温室,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资源状况存在差异,发展日光温室的气候适宜程度不一,日光温室生产受低温、寡照、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且不稳定等问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气候区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相关理论,开展该区域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和评价,为我国北方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日光温室产业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将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与世界相同北纬地区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的光能资源明显优于世界相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但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光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纬度越高光照条件越好;热量资源与世界相同纬度地区相差也很大,冬季过冷、夏季偏热,且纬度越高越明显;从大风和积雪因素看,部分地区风压雪压较大,对温室生产威胁较大。(2)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日光温室发展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从光、温、风、雪四个方面选取了冬季总辐射、日光温室生产季(10月—翌年4月)阴天日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平均气温、生产季月最大风速均值、年最大积雪深度均值六个因子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并结合相关资料确定了其界限值。在GIS技术支持下,首先进行单一气候指标的适宜性区划,然后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对区划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叠加,分别进行以光温、光温风、光温雪、光温风雪为限制因子的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将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从综合区划结果看,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发展日光温室。最适宜发展区主要集中于陕南盆地;适宜发展区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南部、黄土高原西部南部(包括宁夏、陇东、关中、陕北的延安、山西的临汾运城盆地、豫西)以及华北平原地区;次适宜发展区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包括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冀北高原);不适宜发展区包括晋北的右玉、五寨、河北坝上的部分地区。区划结果与现有的实际情况总体相符,说明区划指标的选取、指标界限值的划分以及采用的区划方法是合理可行的,但也存在个别局部地区与实际略有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建立综合气候指标模型进行的区划,在AHP方法和GIS工具基础上实现了区划指标的定量描述和综合,所得结果既有赋予权重后的准确性,又有GIS区划图的一目了然,(3)典型区域口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在研究区域内选取了具有不同气候特征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河南,陕西,分别作为三个独立的典型研究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并根据区划结果及该区域的设施园艺现状、存在的主要农业气候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建议。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进一步区划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及其组合状况不同,对日光温室发展的影响就不同,同一区划指标在不同区域,其权重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光照因素所占的权重在光照水平偏低、日光温室寡照灾害严重的河南相对较大;温度因素所占的权重在易受寒潮天气影响、热量资源相对较少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这一典型区域较大;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属次大风压区,大风天气对温室影响大,故大风因素所占权重较大;河南属次大雪压区,积雪对温室建筑的威胁较大,温室建筑要求一定的雪荷载能力,故积雪因素在河南气候适宜性区划中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只有针对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做具体细致的区划,才能更好地对温室生产运行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4)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和日光温室光合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区划与评价,为温室作物的布局提供参考。由估算结果可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日光温室的光温生产潜力较高,其中,陇东天水的南部、关中(除西安外)、陕南、山东半岛南部的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西部的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河南次之;再次是宁夏的中卫、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的部分地区、冀北;甘肃的华家岭、宁夏的西吉、晋北的五寨、右玉、呼和浩特西部、冀北张家口的部分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最低。同时,与光合生产潜力分布对比可以发现,温度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影响:陕南、河南虽然辐射值低,光照较弱,光合生产潜力低,但温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光照不足带来的影响,因此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高原中部和冀北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水平高,但是由于纬度偏高,气温低,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低;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光照资源和温度资源丰富,且二者匹配较好,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高。

段居琦[8](2012)在《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65%左右人口的主食,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本研究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单、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一个气候标准年(1971—2000年)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影响我国水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了我国水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并分析了1961—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可为我国优化水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制定水稻种植布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在全国范围和年尺度上,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影响我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水稻种植分布地理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分布。根据待预测区单、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确定了我国单、双季稻的种植北界,经验证,明显优于已有方法确定的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北界;从气候适宜性的角度看,我国双季稻种植区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模拟研究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分布区及其气候适宜性对1961-2010年气候变化的年代际响应,给出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对年代际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给出了单、双季稻各气候适宜区潜在种植面积和单、双季稻种植北界对年代际气候变化响应的动态,指出现有气候暖干化将可能导致我国单季稻适宜种植面积的减少,而有助于反映双季稻主产区的中、高适宜种植面积的增加。

段居琦[9](2012)在《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65%左右人口的主食,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本研究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单、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一个气候标准年(1971—-2000年)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影响我国水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了我国水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并分析了1961—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可为我国优化水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制定水稻种植布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在全国范围和年尺度上,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影响我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水稻种植分布地理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分布。●根据待预测区单、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确定了我国单、双季稻的种植北界,经验证,明显优于已有方法确定的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北界;从气候适宜性的角度看,我国双季稻种植区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模拟研究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分布区及其气候适宜性对1961—2010年气候变化的年代际响应,给出了我国单、双季稻种植区对年代际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给出了单、双季稻各气候适宜区潜在种植面积和单、双季稻种植北界对年代际气候变化响应的动态,指出现有气候暖干化将可能导致我国单季稻适宜种植面积的减少,而有助于反映双季稻主产区的中、高适宜种植面积的增加。

段居琦,周广胜[10](2012)在《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二、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分析与气候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分析与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利风景区研究进展
        1.3.2 风景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1.5.2 水利风景资源
第二章 国内典型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概述
    2.1 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2.1.1 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2.1.2 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2.2 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2.2.1 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2.2.2 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2.3 草原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2.3.1 草原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2.3.2 草原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第三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分类与分布
    3.1 福建省区域概况
    3.2 福建省水库的分类与分布
        3.2.1 福建省水库分类
        3.2.2 福建省水库分布
    3.3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分布
        3.3.1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区域分布
        3.3.2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地理分布
第四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4.1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4.1.1 实例一—福清东张水库石竹湖水利风景区
        4.1.2 实例二—宁德市蕉城区“瀛洲仙池”水利风景区
        4.1.3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4.2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4.2.1 实例三——三明市尤溪县双鲤湖水利风景区
        4.2.2 实例四——长汀县羊牯汀江水利风景区
        4.2.3 实例五——尤溪县闽湖水利风景区
        4.2.4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4.3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4.3.1 实例六——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湖水利风景区
        4.3.2 实例七——龙岩市梅花湖水利风景区
        4.3.3 实例八——浦城县高坊水库水利风景区
        4.3.4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4.4 三大类型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比较
第五章 基于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5.1 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景观特性评价计分及结果分析
        5.1.1 计算得分并排序
        5.1.2 分析结果
    5.2 水利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建议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研究结论
        5.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GIS的重庆市柑橘农业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背景
        2.1.2 气候概况
        2.1.3 土地资源与土壤状况
        2.1.4 农业状况
        2.1.5 柑橘种植与生产状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基础地理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要素空间化
        2.3.2 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
3 柑橘生长适宜气候条件与区划指标
    3.1 柑橘生长所需气候条件
        3.1.1 光照条件
        3.1.2 气温条件
        3.1.3 水分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2 甜橙、宽皮柑橘适宜性区划指标确定
4 柑橘种植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
    4.1 空间化方法
        4.1.1 克里格插值法
        4.1.2 混合插值法
    4.2 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
        4.2.1 海拔高度空间分布
        4.2.2 坡度空间分布
    4.3 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模拟
        4.3.1 日照时数空间化方法
        4.3.2 重庆市日照时数空间分布
    4.4 气温空间分布模拟
        4.4.1 气温空间化方法
        4.4.2 重庆地区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结果与特征分析
    4.5 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模拟
        4.5.1 太阳辐射空间化方法
        4.5.2 重庆地区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
    4.6 相对湿度空间分布模拟
        4.6.1 相对湿度空间化方法
        4.6.2 重庆市相对湿度空间分布
5 重庆市甜橙、宽皮柑橘农业气候区划
    5.1 重庆地区甜橙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5.1.1 区划方法
        5.1.2 分区评述
    5.2 重庆地区宽皮橘气候区划分区评述
        5.2.1 区划方法
        5.2.2 分区评述
    5.3 影响柑橘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
        5.3.1 低温灾害基本特征
        5.3.2 低温空间分布结果
    5.4 种植对策与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信阳市平桥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2 气象条件分析
    2.1 温度条件
    2.2 光照条件
    2.3 降水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隶属度函数构建
        3.1.1 开花灌浆期降水量
        3.1.2 开花灌浆期日照时数
        3.1.3 秧苗期温度
    3.2 区划指标的确定
    3.3 区划的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6)基于GIS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农业气候区划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1.1 农业气候区划概念
        1.1.2 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1.2.3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构成
        1.2.4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1.2.5 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2.6 论文研究背景
        1.2.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气象要素及水稻产量、面积数据资料的收集
        1.3.2 GIS基础平台的选用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广西农业气候资源与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
    2.1 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
        2.1.1 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
        2.1.2 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
        2.1.3 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2.1.4 水稻与粮食的播种面积对比变化趋势
        2.1.5 水稻与粮食的单位产量对比变化趋势
        2.1.6 水稻与粮食的总产量对比变化趋势
    2.2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2.2.1 平均温度
        2.2.2 安全期天数
        2.2.3 积温
        2.2.4 降雨量
        2.2.5 日照时数
        2.2.6 气温日较差
        2.2.7 日均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
    2.3 水稻产量变化与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
        2.3.1 水稻产量资料处理
        2.3.2 水稻产量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2.3.2.1 早稻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2.3.2.2 晚稻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3 基于GIS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
    3.1 数据的处理
        3.1.1 农业气候数据的处理
        3.1.2 基础地理数据的处理
    3.2 水稻种植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
    3.3 农业气候要素空间推算模型的建立及推算
        3.3.1 农业气候要素空间建模方法
        3.3.2 细网格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推算
    3.4 叠加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3.5 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结果分析与评述
        3.5.1 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3.5.2 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3.5.3 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3.5.4 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广西水稻生产发展趋势
        4.1.2 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
        4.1.3 水稻产量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4.1.4 广西水稻气象区划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气候区划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设施园艺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3.2 我国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说明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气候区划的理论概述
    2.1 区划任务及方法
    2.2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概况
    2.3 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划中的应用简介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
    3.1 光照资源
        3.1.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1.2 研究区域内光照资源分布状况
    3.2 热量资源
        3.2.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2.2 研究区域内热量资源分布状况
    3.3 影响温室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3.1 大风分布状况
        3.3.2 积雪分布状况
        3.3.3 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园艺栽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4.1 区划指标的选取
        4.1.1 光照条件指标
        4.1.2 热量条件指标
        4.1.3 风雪灾害指标
    4.2 区划指标界限值的确定
    4.3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1 数据的小网格推算
        4.3.2 单一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3 综合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1 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2 河南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3 陕西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4 相同区划指标在不同典型区域权重值不同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
    6.1 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
    6.2 光温生产潜力估算及其分布
        6.2.1 温度订正系数
        6.2.2 光温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状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2 创新点
    7.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气候区划
        1.2.2 水稻气候区划
        1.2.3 物种分布
        1.2.4 水稻生产与气候变化
        1.2.5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4 研究资料
        2.4.1 资料来源
        2.4.2 资料插值处理
    2.5 研究方法
        2.5.1 潜在气候因子筛选
        2.5.2 气候标准年气候因子计算
        2.5.3 年代际气候因子计算
        2.5.4 气候适宜性
第三章 我国单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3.1 模拟精度评价
    3.2 主导气候因子筛选
    3.3 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3.3.1 各气候适宜区分布
        3.3.2 各气候适宜区主导气候因子特征
    3.4 种植北界
    3.5 讨论
        3.5.1 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3.5.2 单季稻种植北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
    4.1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
        4.1.1 中国区域平均气候变化
        4.1.2 中国区域年代际气候变化空间分布
    4.2 单季稻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及气候敏感区
    4.3 单季稻种植分布各气候适宜区面积变化
    4.4 单季稻种植北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5.1 模拟精度评价
    5.2 主导气候因子筛选
    5.3 双季稻种植区及种植北界
    5.4 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5.4.1 各气候适宜区分布
        5.4.2 各气候适宜区主导气候因子特征
    5.5 讨论
        5.5.1 主导气候因子的筛选
        5.5.2 双季稻种植区及种植北界的界定
        5.5.3 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
    6.1 双季稻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及气候敏感区
    6.2 双季稻种植分布各气候适宜区面积变化
    6.3 双季稻种植北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7.1.2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的年代际动态
        7.1.3 我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7.1.4 我国双季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的年代际动态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气候区划
        1.2.2 水稻气候区划
        1.2.3 物种分布
        1.2.4 水稻生产与气候变化
        1.2.5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4 研究资料
        2.4.1 资料来源
        2.4.2 资料插值处理
    2.5 研究方法
        2.5.1 潜在气候因子筛选
        2.5.2 气候标准年气候因子计算
        2.5.3 年代际气候因子计算
        2.5.4 气候适宜性
第三章 我国单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3.1 模拟精度评价
    3.2 主导气候因子筛选
    3.3 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3.3.1 各气候适宜区分布
        3.3.2 各气候适宜区主导气候因子特征
    3.4 种植北界
    3.5 讨论
        3.5.1 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3.5.2 单季稻种植北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
    4.1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
        4.1.1 中国区域平均气候变化
        4.1.2 中国区域年代际气候变化空间分布
    4.2 单季稻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及气候敏感区
    4.3 单季稻种植分布各气候适宜区面积变化
    4.4 单季稻种植北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5.1 模拟精度评价
    5.2 主导气候因子筛选
    5.3 双季稻种植区及种植北界
    5.4 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5.4.1 各气候适宜区分布
        5.4.2 各气候适宜区主导气候因子特征
    5.5 讨论
        5.5.1 主导气候因子的筛选
        5.5.2 双季稻种植区及种植北界的界定
        5.5.3 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季稻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性年代际动态
    6.1 双季稻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及气候敏感区
    6.2 双季稻种植分布各气候适宜区面积变化
    6.3 双季稻种植北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7.1.2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的年代际动态
        7.1.3 我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7.1.4 我国双季稻种植区气候适宜性的年代际动态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分析与气候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D]. 黎秋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2]基于GIS的重庆市柑橘农业气候区划[D]. 赵彤.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1)
  • [3]信阳市平桥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J]. 申锦程.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1)
  • [4]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A]. 谭谈,吴昊.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 2013
  • [5]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A]. 孟翠丽,王斌,何燕. 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 2012
  • [6]基于GIS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研究[D]. 王斌. 广西大学, 2012(03)
  • [7]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D]. 张明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8]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段居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09)
  • [9]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段居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10)
  • [10]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 段居琦,周广胜.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2)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风景论文

上一篇:短杆滴度传感器如何单独调整真实滴度
下一篇: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