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琼,陈学兰[1](2016)在《儿童血液净化治疗中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及效果评价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儿童血液净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其它的衍生技术[1]。在儿科疾病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AKI)/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血液净化的主要适应证,此外,血液净化的应用也扩展到肾脏以外的疾病,例如免疫性疾病、血管炎性疾病等。目前,血液净化已经成为部分儿科疾病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具有足够
黄志丽,马健浩[2](2012)在《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要素[1]。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外周动脉直接穿刺因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成功,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成为基层医院血液透析时临时性血管通路的首选,但是直接动脉穿刺并发症多,穿刺后出现出血、血肿尤为突
曲艳辉[3](2012)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帮助血液透析患者维护有效的血管通路,使其能更好的接受血透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等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血管通路。同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
蔡小球,麦苗金[4](2012)在《血液净化中行直接动脉穿刺方法的体会与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直接动脉穿刺的方法体会及护理措施。方法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时,须两人合作,调节好机器的各参数,血流量为100ml/min,内瘘针与血路管相连接,穿刺者仔细触摸血管搏动,了解血管走向、深浅等,在搏动最明显处下方约0.5~1cm以30~40°角进针,合作者见到有冲击样的回血后及时开启血泵,逐渐将血流量调节至200~250ml/min行血透治疗。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对50位患者580例次透析中桡动脉穿刺320例,足背动脉穿刺260例,成功542例次,失败38例次,成功率为93.4%,血流量为200~250ml/min,治疗过程中的渗血及血肿经及时护理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直接动脉穿刺为患者提供快捷经济的穿刺途径,要求我们护士有过硬的血管穿刺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将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程度。
史官茂,姜振华,杨俊丽,魏俊娥[5](2010)在《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血透通路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在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同期在我中心接受透析68例行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患者,26例行颈内静脉插管的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结果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操作方法简单,建立血管通路快捷,血流量稳定,治疗费用低廉,只需要普通内瘘穿刺针即可进行操作,但需要一定的穿刺技术。颈内静脉插管方法较复杂,需要留置导管的特殊耗材,穿刺部位虽远离胸膜,可减少形成血、气胸等并发症,但误穿动脉或损伤静脉可致出血或血肿形成,由于导管外露,感染机会较多。结论两种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各有其临床特点和适应病例。针后探测气泡所具有的动脉穿刺优点及稳定的血流量,更有其实用价值。
戴华英[6](2009)在《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循证护理》文中提出通过对66例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循证护理,包括影响血管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文献检索,确定结论,结合个人经验与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再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认为循证护理在血透病人血管通路中的应用,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与护理质量。
周达碧[7](2009)在《直接动脉穿刺在血液净化中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血液透析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必要条件,目前临时性血液通路最广泛的是深静脉插管,长期性血液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首选。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快速建立血管通路,而采用动脉穿刺建立血液净化迅速有效,一次穿刺仅需2~3 min,经济高效而又安全,患者及家属普遍接受。它适合于急诊血液净化,内瘘尚没成熟的或者内瘘手术失败而需规范透析的患者,经济困难需要透析的患者,肾脏移植前透析患者,心血管系统不稳定不宜行内瘘手术患者。但在穿刺时
张建英,谭志雄,何月,罗雪琴[8](2009)在《急重症病人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选择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重症病人行紧急血液净化治疗时血管通路的选择及相应的护理,以提高透析质量。[方法]回顾分析63例急重症病人血液净化时临时性血管通路的选择情况,运用最佳方案进行血管通路的选择及对不同临时性血管通路进行透析前、中、后的护理。[结果]外周动脉直接穿刺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深静脉置管发生导管栓塞2例,其中经溶栓后再通1例,1例未通予以拔管处理,未出现导管脱落和感染,导管留置时间6d~62d。[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正确选择血管通路对急重症病人行紧急血液净化治疗及做好相应的护理非常重要。
李如意,张美君,陈红梅,周玉坤[9](2009)在《血液透析时几种临时血管通路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寻找急诊血液透析时最佳的建立血管通路的方式。方法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及上海长征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透的患者。结果共438例患者接受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直穿1次成功率75.4%,透析时能提供血流量>180ml/min者69.9%,不能保留。深静脉置管成功率97.5%。透析时均能提供>180ml/min的血流量,平均保留时间31d。深静脉置管中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27.7%),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19.6%),股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最高(36.8%)。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流量好,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影响患者活动,应作为急诊血液透析首选的临时血管通路。
董一民,周龙珍[10](2008)在《股静脉套管针直接穿刺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和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比较股静脉穿刺与直接动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45例206次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股静脉套管针直接穿刺,血液透析结束拨出套管压迫15 ̄20min。计算三种临时性血管通路建立的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清除率和成本费用等。结果:股静脉穿刺操作简单迅速,穿刺成功率达99.6%,毒素清除率高于动脉穿刺,与中心静脉插管比较无明显差异,并且具有成本低、不影响患者活动的优点。结论:股静脉直接穿刺是血液透析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血管通路的概念及理想血管通路的条件 |
| 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 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实验组 |
| 1.2.2 对照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穿刺后出血、血肿情况 |
| 2.2 出血、血肿原因 |
| 3 讨 论 |
| 3.1 提高直接动脉穿刺成功率 |
| 3.2 正确压迫止血 |
| 3.3 结束时的处置 |
| 3.4 严格交接班, 加强动脉穿刺后观察与护理 |
| 3.5 加强对透析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
| 1 临床资料 |
| 2 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与护理 |
| 2.1 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法 |
| 2.2 经皮中心静脉导管法 |
| 3 体会 |
| 3.1 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法 |
| 3.2 临时经皮中心静脉导管法 |
| 3.3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插管 |
| 4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 |
| 1.2.2 颈内静脉插管 |
| 1.3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效果观察 |
| 1.4 感染统计 |
| 1.5 动脉穿刺和静脉插管形成的血肿统计 |
| 1.6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种建立血管通路方式操作方法和使用的耗材均不同: |
| 2.2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前后化验指标分析见表1. |
| 2.3 两种通路临床应用及常见并发症比较见表2、表3. |
| 2.4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比较: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方法与步骤 |
| 2.1 循证小组的成立 |
| 2.2 循证问题的提出 |
| 2.3 循证支持的查找 |
| 3 实践 |
| 3.1 直穿 |
| 3.1.1 循证问题 |
| 3.1.2 循证支持 |
| 3.1.3 护理干预 |
| 3.1.4 效果 |
| 3.2 动静脉内瘘 |
| 3.2.1 循证问题 |
| 3.2.2 循证支持 |
| 3.2.3 护理干预 |
| 3.2.4 效果 |
| 3.3 静脉置管 |
| 3.3.1 循证问题 |
| 3.3.2 循证支持 |
| 3.3.3 护理干预 |
| 3.3.4 效果 |
| 4 体会 |
| 1临床资料 |
| 2结果 |
|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
| 3.1血流量不足的预防和护理 |
| 3.2皮下血肿预防与护理 |
| 3.3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 |
| 3.4穿刺处动脉闭锁的护理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血液净化方式 |
| 1.3 血液通路的选择方式 |
| 2 结果 |
| 2.1 血管通路的选择情况 |
| 2.2 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
| 3 护理 |
| 3.1 心理护理 |
| 3.2急救护理 |
| 3.3 血管通路护理 |
| 3.3.1 直接动静脉穿刺护理 |
| 3.3.2 深静脉置管护理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