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高[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孙梦华[2](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骼微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显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70岁以后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骨量将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所带来的危害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显着。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的医疗费用将达1745亿元。社区居民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但实际防控力量相对较弱,人们对于该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因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此项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人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晓度,进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骨密度值、骨折史、跌倒史、绝经年龄、饮食习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丈夫……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人在40岁以后,尤其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开始出现如腰膝酸软、下肢拘挛、乏力、身高变矮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对OP骨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临床实践证实血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含量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代谢产物状态和相关激素,因此可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情况、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针对我国人口学特征,同时包含中医体质、饮食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研究鲜少,所以本研究对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开展了以中医体质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的调查,深入挖掘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IGF-I、IL-6蛋白含量,探究其与OP骨折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参考,并为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供前期工作基础。研究目的1.分析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2.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开展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调查,并获得远期随访(2017.11-2019.12)骨折发生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2.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使用ELISA方法检测蛋白,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注册登记式调查研究(Registry study,RS),嵌入巢式病例对照设计。2.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市三大社区(东城区、朝阳区以及丰台区),对45-80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女性)进行临床问卷信息调查、BMD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问卷采集信息本研究采用的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病例报告表所涉及的内容与结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人群的一般信息、骨折史、家族遗传史、跌倒史、睡眠情况、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类型、烹调方式、以及对食物的摄入情况)、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等方面信息进行登记填写。4.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美国Hologic Wi)测定腰椎(L1-L4)和双髋部骨密度。5.生物样本采集与管理研究对象需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并离心后将血清装入EP管,-80℃冰箱保存。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样本从-80℃冰箱中取出,防止其他样本的反复冻融影响检测结果。6.随访实施基于前期流调数据,经过两年时间于2019年12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该研究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蛋白检测运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原则,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以年龄、骨量情况、基础疾病一致作为匹配条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I、IL-6含量。8.数据管理基于Epidata3.1软件,独立双人双录入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并结合软件一致性校验等形式,确认数据录入准确无误。9.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人群一般情况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ython3.9进行SMOTE算法平衡数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t/Chisq检验、单因素分析,选取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LR),a 入=0.05,a出=0.10。以a=0.05为标准,即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7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通过电话随访获取到两年时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共随访到OP高危患者612例,应答率86%,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无骨质疏松性骨折597例。2.通过分析15例骨折患者的骨量情况、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发现:在骨量情况方面:骨质疏松为8例,骨量减少为7例;在骨折发生部位方面:胸腰椎椎体骨折为7例、踝关节骨折为4例、桡骨远端骨折为4例;在骨折发生原因方面:跌倒为12例,扭伤为3例。3.在6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中,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人群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体重、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骨折史、跌倒史、睡眠时间(夜间)、饮食习惯、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气虚质、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3CM)。5.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气虚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体质。6.两组共30例样本中均能检测到血清IGF-I、IL-6。其中骨折组血清IGF-I含量明显低于未骨折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组血清IL-6含量高于未骨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检测样本量少有关。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气虚质相对其他体质类型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更高。2.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 3CM)。3.血清IGF-I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具有相关性。
陈艳婷[3](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石娜[4](2021)在《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约发生在25%-50%的绝经后女性中,患者常可出现全身乏力、骨痛等症状,且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生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穴位埋线可以有效防治PMOP,但尚不清楚穴位埋线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可以影响人体骨量代谢,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代谢组学可以测量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组成及其在内外刺激下的动态变化。我们拟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PMOP的治疗效果,并通过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检测来初步探讨埋线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一)临床部分将90名年龄在50-65岁之间,已自然绝经2年以上且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符合OP的女性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埋线组,每组各45例。去除脱落病例,最终药物组纳入统计42例,药物+埋线组纳入40例。药物组口服钙尔奇D,每日1次,每次2片;阿法骨化醇,1粒/次,每天1次,两种药物共同服用6个月。药物+埋线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对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埋线治疗,每周1次。脾俞等双侧穴位每次选用单侧治疗,中脘等单穴则交替选择,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进行腰椎及股骨颈BMD检测,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雌二醇(E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并采用OP疗效判定、VAS评分、OP证候积分及脾胃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二)实验部分选择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A空白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及D埋线组,每组各8只。C组和D组切除双侧卵巢以制造PMOP模型,B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A组、B组和C组不做任何干预,D组选取大鼠“肾俞”、“后三里”进行埋线治疗,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每1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12周。治疗后检测大鼠股骨及胫骨BMD,血清E2、Ca、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1,25(OH)2D3、OP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内毒素(LP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38),基于16S rR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粪便GM的构成及丰度,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组成及含量,使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检测粪便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研究结果](一)临床部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后腰椎及股骨颈BMD均高于治疗前,且BMD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虽然药物+埋线组较药物组的BMD有明显提高,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及OP证候积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1),与药物组相比较,药物+埋线组的OP证候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药物+埋线组脾胃功能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1),而药物组治疗前后变化并不明显(P>0.05);药物+埋线组脾胃功能评分降低程度与药物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OP显效率差异显着(P<0.01)。药物+埋线组治疗后的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两组E2在治疗6月后对比差异显着(P<0.05),但两组之间E2的增加趋势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OPG较治疗前显着增高(P<0.01);药物+埋线组对OPG增加的趋势优于药物组(P<0.01)。治疗后药物+埋线组RANK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药物组治疗前后RANKL变化不明显(P>0.05),药物+埋线组RANKL的降低程度优于药物组(P<0.01)。ALT、Cr及BUN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药物+埋线组TC及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药物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埋线组可明显降低TC及TG,效果优于药物组(P<0.01)。(二)实验部分模型组大鼠股骨和胫骨BMD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对比明显降低,埋线组BMD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E2、PTHrP、1,25(OH)2D3、OPG、OPG/RANKL及IGF-1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下降,埋线组较模型组则出现了上升,除IGF-1外,其它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RANKL、TNF-α、IL-1、LPS、MAPK/p38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埋线组较模型组均出现了一定水平的下降,除LPS外,其他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M丰度及物种组成经Alpha多样性分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Beta多样性分析,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空白组与埋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组间Beta多样性指数热图、PCoA分析、PCA分析及UPGMA聚类树中均可以看到,ABD三组物种组成及丰度更为接近,与C组有较大的差异。四组之间的菌群物种组成有一定的差别,对组间的差异物种进行T-test检验,可见OP模型发生变化的菌群主要包括柔膜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D组乳酸杆菌目(科、属)、芽孢杆菌目及链球菌科(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明显高于C组。埋线干预的菌群主要包括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等,还对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下的不同分类水平菌群具有显着的干预作用。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各SCFAs含量均出现了显着下降(P<0.01或P<0.05),而埋线组变化并不明显(P>0.05)。埋线组SCFAs含量较模型组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其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及己酸含量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埋线组主要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皮质醇合成与分泌、库欣综合征、糖酵解和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6代谢等通路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粪便中孕烯醇酮、色氨酸、胆红素等物质含量显着上调,而尿皮质醇、黄尿酸、3-hydroxy-5-pregnan-20-one、3-磷酸甘油醛、5-磷酸核酮糖等则出现明显下调(P<0.05)。埋线组与模型组相比,发生显着变化的通路主要包括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埋线组大鼠粪便中的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G2等代谢物含量较模型组均出现显着下调(P<0.05)。[研究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PMOP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脾胃功能,主要通过提高雌激素、1,25(OH)2D3、PTHrP 及 IGF-1 水平,降低 TNF-α、IL-1、LPS 及 MAPK/p38 水平,调节OPG/RANKL系统以达到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穴位埋线可以通过提高乳酸杆菌目(科、属)、芽孢杆菌目及链球菌科(属)等益生菌的丰度及SCFAs的含量,降低柔膜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及梭杆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最终达到防治PMOP的目的。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可能是穴位埋线干预PMOP的主要作用通路。另外,穴位埋线可通过减少花生四烯酸及前列腺素的含量来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埋线治疗PMOP的机制之一。
张念军[5](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范连霞[6](2015)在《骨质疏松不同证型下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干预成骨细胞ERK1/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明确骨质疏松(OP)不同证型下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表达的作用。(2)明确OP不同证型下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ERK1/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β-catenin、ERK1、ERK2mRNA及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1)采用手术去卵巢法造成大鼠骨质疏松(OP)模型,用于OP证型下成骨细胞培养及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制备;并在手术10周后,分别注射氢化可的松、灌胃甲状腺素造成大鼠OP肾阳虚及OP肾阴虚模型,用于OP肾阳虚、OP肾阴虚证型下成骨细胞培养及左、右归丸含药血清的制备。(2)分别用OP、OP肾阳虚、OP肾阴虚、两周龄大鼠股骨及新生24h乳鼠颅骨,进行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根据细胞状态及活性,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成骨细胞。(3)新生24h乳鼠颅骨体外培养所得的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进行鉴定,测定生长曲线,考察96孔板中每孔细胞接种量,采用MTS法筛选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4)确定实验所用成骨细胞来源及含药血清作用浓度和时间后,分别用正常、OP不同证型所得的左、右归丸含药血清、空白血清干预成骨细胞,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RT-PCR法检测ERK1、ERK2、β-caten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ERK1、ERK2、β-catenin 蛋白表达。结果:(1)实施双侧去卵巢手术10周后,组织病理学及骨密度检测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模型成立;注射氢化可的松和灌胃甲状腺素10天后,组织病理学、外观体征及cAMP/cGMP检测表明OP肾阳虚、OP肾阴虚模型成立;(2)OP、OP肾阳虚、OP肾阴虚、两周龄大鼠股骨及新生24h乳鼠颅骨体外成骨细胞培养,虽均能得到原代细胞,但状态及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新生24h乳鼠颅骨培养所得成骨细胞的活性最强,两周龄大鼠股骨培养所得成骨细胞次之;OP、OP肾阳虚、OP肾阴虚大鼠股骨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耗时较久,细胞活力差,较易污染,且在培养9天左右死亡,无法传代。故本实验选择用24h新生乳鼠颅骨进行体外成骨细胞分离培养。(3)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后,证实为成骨细胞,且活性较好。根据生长曲线测定结果,取处于对数期的细胞,并以3000个/孔接种于96孔板中进行实验;MTS结果表明:20%左归丸含药血清及20%右归丸含药血清在作用72h后,对成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明显。(4)四种不同证型下(OP、OP兼肾阳虚、OP兼肾阴虚、正常状态)的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干预成骨细胞的结果表明:四种证型下的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ALP表达,且存在差异。对于左归丸而言,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及ALP表达的促进作用最强,与正常、OP、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右归丸而言,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及ALP表达的促进作用最强,与正常、OP、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分别用四种不同证候下(OP、OP肾阳虚、OP肾阴虚、正常状态)的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干预成骨细胞,发现四种不同证候下的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在调节成骨细胞β-catenin、ERK1、ER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对mRNA表达的调节具体表现为:对于左归丸而言,正常、OP、OP肾阴虚、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均能上调β-catenin、ERK1 mRNA的表达,其中OP、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与相应证型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OP、OP肾阴左归丸含药血清能上调ERK2mRNA的表达,与相应证型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与相应证型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反而抑制ERK2 mRNA的表达。与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组能够显着上调β-catenin、ERK1、ERK2 mRNA的表达(p<0.05)。与正常、OP左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能够显着上调ERK1、ERK2 mRNA的表达(p<0.05),但对β-catenin的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于右归丸而言,正常、OP、OP肾阴虚、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均能上调β-catenin、ERK2mRNA的表达,其中OP、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β-catenin、ERK2 mRNA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OP肾阴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ERK2 mRNA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右归丸含药血清与空白血清之间则无显着性差异。OP、OP肾阴虚、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RK1 mRNA表达,与相应证型下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与OP、OP肾阴虚右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能够显着上调β-catenin、ERK1、ERK2 mRNA表达(p<0.05);与正常右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能够显着上调β-catenin、ERK1 mRNA表达(p<0.05)。对蛋白表达调节的具体表现为:对于左归丸而言,正常、OP、OP肾阴虚、OP兼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均能上调β-catenin、ERK1、ERK2蛋白的表达,其中正常、OP、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ERK2蛋白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OP肾阳虚左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阴虚左归丸含药血清能显着上调β-catenin蛋白的表达(p<0.05),亦能上调ERK1、ERK2蛋白的表达,但无显着性差异。对于右归丸而言,正常、OP、OP肾阴虚、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均能上调β-catenin、ERK1、ERK2蛋白的表达,其中OP、OP肾阴虚、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β-catenin、ERK2蛋白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OP右归丸含药血清在上调ERK1蛋白表达方面,与相应证候下的空白血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OP肾阴虚右归丸含药血清比较,OP肾阳虚右归丸含药血清能显着上调β-catenin、ERK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1)本文首次研究了骨质疏松(OP)不同证型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ERK、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了不同骨质疏松证型下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从细胞信号通路和血清药理学层面为中医对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同病异治”治则提供实验依据。(2)本文首次研究表明右归丸在OP肾阳虚证型下的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ALP表达、β-catenin、ERK1、ERK2 mRNA及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左归丸在OP肾阴虚证型下的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ALP表达、β-catenin、ERK1、ERK2 mRNA及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最强,这与“右归丸补肾阳、左归丸滋肾阴”的中医理论相吻合,为临床辩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3)左归丸、右归丸通过ERK1/2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能是左、右归丸防治骨质疏松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机制之一。
孙鑫[7](2015)在《左、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Notch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研究古代文献“骨痿”“骨痹”等相关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重点阐释温补肾阳和滋补肾阴治法的中药复方应用规律。2.已知Notch信号通路可直接影响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广泛参与机体生长发育、损伤修复和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Notch信号通路变化,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应用补肾经典方剂左归丸及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观察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解析左归丸及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制。材料与方法:1.整理归纳古代文献有关“骨痿”“骨痹”等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并检索相关现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及中药干预情况,总结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主要方药,特别是“从肾论治”中药复方的应用规律。2.本研究选取SPF级3月龄未曾交配雌性SD大鼠84只,应用去卵巢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4只):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福善美组。选取补肾经典方剂左归丸和右归丸为实验药物,以福善美为对照药物,灌胃给药12周后取材,留取各实验组大鼠血清、肾及股骨。应用双能X线法检测实验大鼠左后肢离体股骨骨密度,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LP及TRAP蛋白含量,用以检验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建立情况及各用药组防治效果。应用ELISA法和RT-PCR法对各组实验大鼠肾及股骨中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比较各药物对骨及肾组织的影响,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及左归丸和右归丸对骨质疏松症防治作用机制。结果:论文一:1.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古代病名尚无一一对应关系,现代中医研究多从“骨痿”“骨痹”等进行认识。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与肾关系最为密切,与肝脾相关,又兼血瘀。2.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以“从肾论治”居多,其中补肾壮阳、补肾滋阴治法代表方为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和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至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创“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之法,代表方左归丸和右归丸,两方共涉及中药12味,其中6味中药(50%)相同,是二方均有补肾之功的药物基础,而因其组方立意不同,左归丸长于滋肾填精、大补真阴,右归丸更善补肾中元阳,温里祛寒。论文二:1.实验各组大鼠左后肢股骨骨密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增高(P<0.01);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P>0.05),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无差异(P>0.05)。2.实验各组大鼠血清AL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有显着增高(P<0.01);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福善美组优于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P<0.01)。3.实验各组大鼠血清TRA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显着降低(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右归丸组显着降低(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右归丸组无差异,左归丸组显着升高(P<0.01)。论文三:1.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Notch1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右归丸组比较,左归丸组、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左归丸组优于福善美组(P<0.01)。2.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Jagged1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提高(P<0.01);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左归丸组与福善美组比较无差异,右归丸组低于福善美组(P<0.01)。3.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HES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增高(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有显着差异(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右归丸组、福善美组显着增高(P<0.01);福善美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4.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Notch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5.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Jagged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6.实验各组大鼠骨组织HES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论文四:1.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Notch1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增高(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右归丸组、福善美组显着增高(P<0.01);福善美效果优于右归丸(P<0.01)。2.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Jagged1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增高(P<0.01);左归丸组优于右归丸组,但无差异;福善美组优于左归丸组(P<0.05)。3.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HES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福善美组优于左归丸组及右归丸组(P<0.01)。4.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Notch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5.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Jagged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6.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HES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及福善美组显着升高(P<0.01);与福善美组比较,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无差异。结论:1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痹”等疾病范畴,其病机与肾关系最为密切,以“从肾论治”为主,其中,补肾壮阳、补肾滋阴治法多选用左归丸和右归丸,两方共用中药占50%,故其作用机制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途径。2左归丸和右归丸均可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效果相似,二者均可降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含量,从而证实,中医“从肾论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肯定。右归丸在降低血清TRAP含量方面效果优于左归丸,提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失常方面,右归丸对抑制骨吸收效果优于左归丸。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失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左右归丸的作用机制是提高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进而改善骨代谢情况,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肾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失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左右归丸可以提高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情况,进而改善骨代谢情况,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5实验各组大鼠肾组织与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异常改变及应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干预后调整情况一致,提示肾与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肾组织与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及HES蛋白含量及m RNA表达的改变是中医“肾主骨”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欧阳建江[8](2012)在《温和灸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随机设计的临床研究,观察温和灸对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转换指标、临床骨痛及肾阳虚证候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2通过实验研究来检测艾灸血清对骨质疏松症成骨细胞增殖率及凋亡情况,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实验:运用温和灸疗法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入选研究病例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结束后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及脱落病例,共纳入统计病例87例,分别为:钙剂组28例,中成药组30例,温和灸组29例。钙剂组患者予以口服钙尔奇碳酸钙D3片,1片/次,1次/日。中成药组患者在钙剂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每次3粒,每日两次,温和灸组在钙剂组的治疗基础上循经取穴行温和灸疗法,隔日一次,取穴为3个主穴+3个配穴,主穴如下:脾俞、胃俞、肾俞。配穴选用命门、腰阳关、至阳。三组均连续治疗三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肾阳虚证侯的变化及临床骨痛改善情况、骨密度、体表红外热图皮温的改变,并按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疗效,空腹抽血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骨形成相关指标:血清骨钙素(BGP)、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吸收相关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保护素(OPG)。骨矿化指标血钙(Ca)、血磷(P)。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行LSD、SNK法进行统计分析。2体外培养细胞实验:通过观察大鼠艾灸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来探讨温和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细胞生物学机理。取10只出生24小时的新生SD大鼠无菌取颅盖顶骨,用单纯胶原酶消化法行成骨细胞培养,制成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吹打均匀后接种到多个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进行成骨细胞HE染色观察及ALP染色鉴定,取二代细胞进行实验。将6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艾灸血清组、空白血清组,每组10只,艾灸血清组经用陈艾绒制成的艾条在大鼠背俞穴(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行温和灸法,每天一次,每穴10分钟,连续21天,空白血清组大鼠除不作艾灸治疗外,余处理同艾灸血清组。制备艾灸血清和空白血清,同组血清混合后过滤除菌,56℃、30分钟水浴灭活,无菌冻存管分装、标记后-30℃冻存备用。取艾灸血清加入DMEM培养基中,制成含10%艾灸血清的培养液,同样取空白血清加入DMEM培养基中,制成含10%空白血清的培养液。将培养液分为空白对照组(含10%FBS、DMEM)、血清对照组(含10%空白血清、DMEM)和艾灸血清组(含10%艾灸血清、DMEM)三组进行培养,分别在24小时、48小时培养结束后,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按不同培养液条件分为空白对照组(含DMEM、10%FBS)、凋亡诱导组(DMEM.10%FBS、40ng/mlTNF-α),血清对照组(DMEM、10%空白血清、40ng/mlTNF-α)和艾灸血清组(DMEM、10%艾灸血清、40ng/mlTNF-α)四组,继续二代细胞培养,培养在48小时后完成,做HE、DAPI荧光染色,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检测成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肾阳虚证候积分测定结果:治疗前后比较,钙剂组肾阳虚证候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676>0.05),中成药组畏寒肢冷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83>0.05),余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以夜尿频多及疲乏无力证候改变为明显(P=0.001及P=0.003),温和灸组以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积分降低为明显(P=0.003及P=0.001),余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组间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中成药组、温和灸与钙剂组在腰背疼痛及肾阳虚总积分改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温和灸与中成药组比较仅畏寒肢冷证候指标有显着差异(P=0.002<0.01),余证候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VAS测定结果:治疗前后比较,钙剂组对于患者主观腰背疼痛症状无好转,VAS积分无明显改变,而中成药组及温和灸组均有明显好转(P=0.000<0.01)。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钙剂组VAS积分变化较小,中成药组与温和灸组相比,VAS积分下降幅度较大(P=0.015<0.05)。红外热像皮温值测定结果:结果显示,各组治疗前比较局部温度无明显差异,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温和灸组局部温度明显升高(P=0.001<0.01),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温和灸组患者较其他两组患者局部温度增高,具有显着差异性(与钙剂组比较P=001,与中成药组比较P=0.014),钙剂组与中成药组无明显差异(P=0.389>0.05)。中医临床疗效测定结果:温和灸组临床显效占31.0%,总有效率86.2%。中成药组显效占33%,总有效率86.7%,温和灸组和中成药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优于钙剂组(P=0.007<0.01)。骨密度测定结果:骨密度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均无显着差异。骨转换指标的测定结果:三组治疗前比较,各指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BGP组内比较,中药组及温和灸组有显着差异(P=0.000<0.01),钙剂组无明显差异。BGP组间比较,温和灸组较钙剂组显着增加(P=0.004<0.01),较中成药组明显无明显改变(P=0.075>0.05)。BALP组内比较,钙剂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中成药组BALP有所增加(P=0.001<0.01),温和灸增高的幅度略大(P=0.000<0.01)。组间与钙剂组相比较,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1>0.05),中成药组和温和灸组增高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都在正常范围(P=0.306)。三组TRACP5b均有下降,钙剂组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中成药组及温和灸治疗前后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三组治疗后比较,钙剂组与中成药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05<0.01),与温和灸组比较有差异(P=0.013<0.05),中成药组与温和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775>0.05)。OPG组内比较,中成药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1),温和灸存在显着差异(P=0.002<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温和灸组与钙剂组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44<0.05),中成药组与钙剂组比较有差异(P=0.046<0.05)。三组治疗前后及各组间比较,血清钙、磷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表明,空白对照组成骨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细胞均值较其他三组少(P=0.000),艾灸血清组成骨细胞凋亡率、凋亡细胞均值与凋亡诱导组及血清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对照组与凋亡诱导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在24小时时段成骨细胞增殖OD570值无明显差异(P>0.05),在48小时后各组OD570均有明显增加,艾灸血清组增殖幅度较大,与空白对照组及血清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时段比较,空白对照组和血清对照组OD570值均增加,但组内比较尚无明显差异(P>0.05),艾灸血清组不同时段组内比较,成骨细胞OD570值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1温和灸能明显改善肾阳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骨质疏松症骨痛,并优于其他治疗组。2温和灸可明显提高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腰部疼痛部位及周围的红外热像皮温值,有效改善肾阳虚证候。3温和灸可提高骨形成相关指标水平,降低骨吸收相关指标,降低肾阳虚型PMOP的骨转换。4艾灸血清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可减少TNF-α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数量。
张志海[9](2011)在《刘庆思教授的学术思想总结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跟师目的:通过跟师临证及精读古典医籍和医案的学习与总结,拓展继承人的知识领域,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临床运用,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提高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水平,提升继承、整理和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能力。配合三年紧密的临床跟师学习及独立临床实践工作,全面、系统地承秉指导老师的崇高的医德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提高继承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诊疗技术、为传承和发展中医做出努力。科研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康防治去势大鼠的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应用中药骨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FRAX评估、白细胞端粒长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4方面观察指标,探讨从不同角度反映骨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从而为揭示骨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方法:跟师方法:首先采用以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为辅的学习方式,包括网上学习四大经典课程。在刘庆思教授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文献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在3年临床跟师学习及独立临床实践工作中,做好跟师笔记、随诊医案、操作记录,撰写心得体会,细心揣摩、仔细领会,尽可能全面总结和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科研方法:(一)动物实验:6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空白组)、模型(去卵巢)组、观察(中药)组和对照(西药)组。造模后观察一周,然后分别灌胃12周,处死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分析离体股骨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二)临床研究: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60例,分为骨康治疗组和仙灵骨葆治疗组,观察结束后分析骨密度、FRAX评估、白细胞端粒长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跟师成果:理论学习考核成绩优秀,并按质按量地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完成了跟师学习和独立临床实践工作。己提交较高质量的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11篇,详尽记录跟师笔记180余篇,撰写心得体会36篇,整理临床医案60份。跟师期间在国内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了3篇继承、总结刘庆思教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还有1篇已经排版定发。科研结果:(一)动物实验结果:1.本实验研究发现去卵巢后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左股骨全段骨密度下降,这与绝经后女性机体变化情况相类似,说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造模是成功的。2.应用中药骨康方和戊酸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进行干预治疗后,发现中药骨康和戊酸雌二醇均能抑制活体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增加(P<0.05),提高大鼠离体左股骨全段骨密度(P<0.05),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E2、BGP、1,25-(OH)2D3及CT水平(P<0.05),而降低PTH水平(P<0.05)。3.应用中药骨康方和戊酸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进行干预治疗后,标记周长百分数、骨形成率为代表的骨形成指标的差异(P<0.05)。(二)临床研究结果:1.动态观察骨康和仙灵骨葆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金标准骨密度,发现两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2.动态观察骨康和仙灵骨葆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后FRAX,发现FRAX有明显降低。3.动态观察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发现白细胞端粒DNA长度有显着性变化(P>0.05)。4.动态观察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β-Cross、PICP、N-MID,发现治疗组β-Cross显着性降低,PICP和N-MID显着性升高。结论:跟师结论:三年的师承学习任务已顺利完成,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面学习并总结了刘庆思教授的祟高医德和其中心的学术思想:骨质疏松(骨痿)的全面的、系统的、创新性的理论和诊疗技术,并在自己独立的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与推广,效果是满意的。三年的跟师学习,获益颇丰,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老师的敬业精神,勤奋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感动,他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三年的师承学习即将结束,但中医发展之路坎坷途遥、仍需要我们同仁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把握机遇,扛起重任,坚定信念,走中医之路,为弘扬祖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科研结论:(一)动物实验结论1.去卵巢后大鼠骨密度下降,体重显着增加。2.骨康具有和戊酸雌二醇相似的作用,能抑制去卵巢后大鼠增重,提高股骨骨密度。3.骨康和戊酸雌二醇均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E2、BGP、1,25-(OH)2D3及CT水平,而降低PTH水平,说明中药骨康具有与戊酸雌二醇相似的作用,中药骨康中含有类雌二醇样物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和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4.骨康可改善标记周长百分数、骨形成率为代表的骨形成指标,表明骨康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去卵巢造成的骨高转换率,与雌激素相当。(二)临床研究结论1.动态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金标准骨密度,从影像学角度评估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发现治疗后骨密度明显升高。2.动态宏观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概率,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后,有可能降低10年骨折风险。3.简便易行的动态观察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角度发现骨康可以改变白细胞端粒DNA长度。4.动态观察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指标,发现骨康可以使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吸收程度减弱,骨形成加强,骨转换能力增强。
周晓莉[10](2011)在《“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的调节》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双固一通”针法对去卵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模型大鼠调节骨吸收平衡的相关细胞因子系统——护骨素(osteoprotegerin, 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RANK)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PMO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MO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依随机原则将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常规取穴针刺组(简称常规组)、“双固一通”针刺组(简称双固一通组)和中成药治疗组(简称中成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常规组、双固一通组和中成药组切除双侧卵巢后常规饲养,造成实验性PMO动物模型。90天后常规组、双固一通组采用电针治疗,中成药组早晚予仙灵骨葆胶囊灌胃治疗(早晚以0.4g/次灌胃,药液量以生理盐水溶解,调整至3m1),对照组、模型组早晚予生理盐水3m1灌胃,用药期间常规饲养。疗程均为8周。电针治疗(采用四川恒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HM-6805型经穴治疗仪,疏密波8~80Hz,疏密波转换14次/分钟,电压1.5V,强度1mA左右,通电15min),每天1次,每次15分钟,留针10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8周。常规组取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均为双侧;双固一通组取关元、后三里(双)、肾俞(双)、膈俞(双)、大杼(双)。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钙(calcium, Ca)、磷(phosphorus,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尿钙、尿磷、尿肌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骨钙素(Osteocalcin, BGP);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ELISA)测定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 DPD)的含量;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雌二醇(estradiol,E2); 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tukin, 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OPG、RANKL、RANK;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 BMD); HE染色观察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M-CSF、OPG、RANKL-mRNA表达及OPG/RANKL。大鼠因造模手术、麻醉、灌胃死亡,取材时各组大鼠数量如下:对照组8只,模型组6只,中成药组6只,常规组6只,双固一通组7只。结果1模型组血Ca值明显降低、血P值明显升高、血ALP值明显升高、BGP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固一通组和中成药组血Ca明显升高、血P明显降低、血ALP明显降低,BGP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双固一通组优于常规组(P<0.01)。模型组尿Ca/Cr、P/Cr比值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Ca/Cr、P/Cr比值均降低,常规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双固一通组Ca/Cr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P/Cr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固一通组与中成药组和常规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尿DPD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固一通组尿DPD含量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双固一通组与中成药组和常规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Ca明显降低、而血P、ALP值明显升高、血BGP明显升高(P<0.01);尿Ca/Cr、P/Cr明显升高(P<0.01),尿DPD明显升高(P<0.05)。说明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呈现高骨转化率,骨吸收增加,伴随骨形成代偿性增加,骨量减少,预示骨密度降低,与临床常见的PMO女性的骨高转换率极相似,提示造模成功。而“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后,BGP显着升高,提示成骨细胞(OB)活性增强,骨形成增加。双固一通组、中成药组均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尿Ca/Cr、尿P/Cr、DPD;常规组可升高血钙,降低尿Ca/Cr、尿P/Cr、DPD,对于血P无明显的降低作用。说明中医药治疗可以调节Ca、P代谢,促进骨形成,减缓骨吸收。2模型组腰椎BMD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腰椎BMD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双固一通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股骨BMD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股骨BMD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双固一通组比较,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骨小梁稀疏、细、中断点多、间距宽,部分区域出现较大的空白区域。常规组、中成药组、双固一通组的骨小梁增多、增粗、间隙变窄,中断点减少,三组间的区别不明显。双固一通的骨小梁排列密集,相互之间的连接明显增多,宽度增宽,体积增大,间隙变窄。4模型组血清IL-6明显升高,E2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IL-6均降低,E2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中成药组比较,双固一通组和常规组血E2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固一通组优于常规组和中成药组(P<0.01)。在本实验中模型组E2水平降低,IL-6含量增高,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后,大鼠血E2显着升高、IL-6显着下降(P<0.05),双固一通组优于常规组和中成药组。表明“双固一通”针法治疗能够升高雌激素,抑制IL-6分泌,抑制OC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5模型组血M-CSF明显升高、OPG明显降低、RANKL明显降低、RANK值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固一通组、常规组和中成药组M-CSF明显降低、OPG值明显升高、RANK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成药组血清RANKL升高,常规组血清RANKL有降低趋势,但均无显着性差异。双固一通组优于常规组和中成药组。说明针刺可以通过提高血OPG、RANKL、RANK的含量,降低M-CSF,从而抑制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的骨吸收来减少骨量的丢失,且“双固一通,,针法优于其它方法。6模型组骨M-CSF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CSFmRNA表达均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双固一通组比较,常规组M-CSFmRNA表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成药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成药组、常规组、双固一通组均有效,但双固一通组效最好。模型组骨OPG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OPGmRNA表达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中成药组和常规组比较,双固一通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成药组、常规组、双固一通组均有效,但双固一通组效最好。模型组骨RANKL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固一通组骨RANKLmRNA表达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成药组和常规组RANKL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固一通组与中成药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固一通组有效,中成药组和常规组均无效。模型组骨OPG/RANKL比值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双固一通组骨OPG/RANKL比值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成药组与模型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常规组与模型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成药组与双固一通组均有效,但双固一通组效更好。本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骨M-CSF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提示OC生成增加;各治疗组M-CSFmRNA表达均降低(P<0.01),表明中医药治疗尤其是“双固一通”针法可以抑制OC数量,或降低OC活性,减缓骨吸收。模型组骨OPG、RANKL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提示OPG蛋白表达降低,破骨吸收增加;RANKL蛋白表达降低,OPG与RANKL结合有一定程度的阻滞OC生成的作用,而综合作用仍表现为骨吸收的增加。OPG/RANKL比值能反映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的形成,比值越大,OB介导的能力越强;englixibaoweiia促进骨吸收,限制骨矿化的速度。模型组骨OPG/RANKL比值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骨形成降低。双固一通组骨OPG、RANKL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RANKLmRNA表达降低(P<0.01),OPG/RANKL比值明显升高(P<0.01),提示“双固一通”针法可能通过促进OPG蛋白表达,提高OB活性,通过与RANK竞争和RANKL的结合,阻止OC的生成,阻止骨吸收。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双固一通”针法对OPG/RANKL /RANK的调节是多环节、多途径的:1“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后,BGP显着升高,提示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形成增加;血钙升高,血磷降低,尿Ca/Cr、尿P/Cr、DPD降低,提示“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增加胃肠吸收功能,促进对钙、磷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调节Ca、P代谢,降低尿Ⅰ型胶原分解产物DPD浓度,提高BGP浓度,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最终使骨矿含量增加,维持甚至提高骨密度。2“双固一通”针灸治疗能通过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E2的水平,减少IL-6含量,加强雌激素对IL-6的抑制作用,减少OC的前体细胞形成,抑制骨吸收,表现为BMD的升高、模型大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善。3“双固一通”针灸治疗能升高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OPG、RANKL、RANK含量和降低M-CSF水平,以抑制OC的活性而减少骨吸收,减少骨量的丢失。4“双固一通”针灸治疗能升高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OPG、RANKL、RANK含量和降低M-CSF,以抑制OC的活性而减少骨吸收,减少骨量的丢失;“双固一通”针灸治疗能通过降低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M-CSFmRNA表达来抑制OC数量,或降低OC活性,减缓骨吸收;通过升高骨OPGmRNA表达,升高RANKLmRNA的表达,提高OB活性,通过与RANK竞争和RANKL的结合,阻止OC的生成,阻止骨吸收;通过升高OPG/RANKL比值,调节OPG/RANKL/RANK,能抑制OC活性,拮抗骨吸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RT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研究 |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 3 讨论 |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数据管理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 3 讨论 |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调查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年龄与性别 |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 2.3 舌象特征 |
| 2.4 脉象特征 |
| 2.5 SF-36得分 |
| 2.6 VAS疼痛得分 |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 3 讨论 |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 4 结论 |
| 结语 |
| 不足与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 科技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 1.中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 肾精不足 |
| 1.2 脾胃亏虚 |
| 1.3 肝血不足 |
| 1.4 瘀血阻滞 |
| 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 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概况 |
| 3.1 年龄 |
| 3.2 骨密度值 |
| 3.3 跌倒史 |
| 3.4 雌激素水平 |
| 3.5 家族骨折史 |
| 3.6 既往骨折史 |
| 3.7 不良的生活方式 |
| 3.8 体重/体重指数 |
| 3.9 初潮时间 |
| 3.10 怀孕/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 |
| 综述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 1.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 1.2 骨转换标志物 |
| 1.3 激素与细胞因子 |
| 1.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 1.3.2 白介素-6 (IL-6) |
| 1.3.3 其他指标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伦理与注册 |
| 2.3 研究对象 |
| 2.3.1 数据来源 |
| 2.3.2 诊断标准 |
| 2.3.3 纳排标准 |
| 2.3.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 2.3.5 结局判定标准 |
| 2.4 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采集 |
| 2.4.1 问卷调查 |
| 2.4.2 骨密度检测 |
| 2.4.3 生物样本采集 |
| 2.5 随访工作的实施 |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
| 2.6.1 质量控制 |
| 2.6.2 研究者的培训 |
| 2.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 2.7.1 数据收集 |
| 2.7.2 数据管理 |
| 2.8 统计分析 |
| 3.技术路线图 |
| 4.结果 |
| 4.1 调查完成情况 |
| 4.2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 4.2.1 年龄 |
| 4.2.2 骨量情况 |
| 4.2.3 绝经年龄 |
| 4.2.4 工作类型 |
| 4.2.5 中医体质 |
| 4.3 调查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
| 4.3.1 OP骨折发生部位 |
| 4.3.2 OP骨折发生原因 |
| 4.3.3 OP骨折人群骨量情况 |
| 4.3.4 OP骨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 4.4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
| 4.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 |
| 4.5.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 4.5.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
| 5.讨论 |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 5.1.1 骨密度值降低 |
| 5.1.2 跌倒 |
| 5.1.3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
| 5.1.4 饮用碳酸饮料 |
| 5.1.5 夜间睡眠时间短 |
| 5.1.6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 |
| 5.1.7 饮食习惯 |
| 5.2 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2.1 气虚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2.2 其他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 5.3 结合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
| 5.3.1 对于绝经期女性、中老年人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应做到“未病先防” |
| 5.3.2 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状者要“既病防变” |
| 5.3.3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要做到“瘥后防复” |
| 6.小结 |
|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 2.2 实验对象 |
| 2.3 检测指标 |
| 2.4 检测方法及原理 |
| 2.5 检测实施 |
| 2.5.1 主要材料、仪器 |
| 2.5.2 实验分组 |
| 2.5.3 操作步骤 |
| 2.6 统计分析 |
| 3.技术路线图 |
| 4.结果 |
| 4.1 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 4.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 4.2.1 IGF-I检测结果 |
| 4.2.2 IL-6检测结果 |
| 5.讨论 |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关系 |
| 5.2 中医体质与血清IGF-I、IL-6关系 |
| 6.小结 |
| 研究结论 |
| 创新点 |
| 局限性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PMOP概述 |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治疗 |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2 药物治疗 |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 2.1.2 检索策略 |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 2.1.4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2.4 Meta分析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临床疗效 |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2.3.3 展望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1.3 研究方法 |
| 3.1.4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 4.1 对象和方法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4.1.3 研究方法 |
| 4.1.4 统计学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纳入病例数 |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 4.2.10 不良事件 |
| 4.3 讨论 |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 4.3.4 疗效分析 |
| 4.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1.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 1.2 骨质疏松症的细胞学基础 |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2.1 概述 |
| 2.2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 3.1 西医治疗 |
| 3.2 中医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排除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脱落和剔除标准 |
| 3.4 终止标准 |
| 4. 伦理学 |
| 5. 试验设计 |
| 5.1 样本量估算 |
| 5.2 随机分组及随机隐藏的执行 |
| 5.3 盲法设计 |
| 5.4 知情同意及健康教育 |
| 6. 临床治疗 |
| 6.1 药物组治疗方案 |
| 6.2 药物+埋线组治疗方案 |
| 7. 主要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 7.1 腰椎(L2-4)及股骨颈骨密度检测 |
| 7.2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
| 8. 疗效标准评估 |
| 8.1 骨质疏松症疗效判定标准 |
| 8.2 视觉模拟(VAS)评分 |
| 8.3 骨质疏松症证候积分 |
| 8.4 脾胃功能评估 |
| 9. 统计分析 |
| 10. 结果 |
| 10.1 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比 |
| 10.2 骨密度对比 |
| 10.3 疗效评估情况对比 |
| 10.4 血清指标结果 |
| 11.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造模与分组 |
| 1.3 干预方法 |
|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3. 检测标本的收集 |
| 3.1 血清收集方法 |
| 3.2 粪便收集方法 |
| 3.3 股骨、胫骨收集方法 |
| 4. 实验步骤 |
| 4.1 骨密度的检测 |
| 4.2 血清指标的检测 |
| 4.3 肠道菌群的检测 |
| 4.4 短链脂肪酸的检测 |
| 4.5 代谢组学研究 |
| 5. 统计方法 |
| 6. 实验结果 |
| 6.1 骨密度结果 |
| 6.2 血清指标结果 |
| 6.3 肠道菌群结果 |
| 6.4 短链脂肪酸结果 |
| 6.5 代谢组学结果 |
| 6.6 代谢组学与菌群相关性分析 |
| 7.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录二 脾胃功能评估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
|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
|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二、分组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统计学分析 |
| 五、结果与分析 |
| 六、讨论 |
|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统计学分析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统计学分析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统计学分析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OP、OP肾阴虚、OP肾阳虚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二部分、实验用成骨细胞的筛选——不同证型下成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三部分 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有效作用浓度及时间的筛选 |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四部分 OP不同证型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干预成骨细胞ERK1/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 |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论文一 中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防治 |
| 1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认识 |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辨证论治 |
| 4. 左归丸右归丸来源方药功能 |
| 5 骨质疏松症的西医学认识 |
| 小结 |
| 论文二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与左、右归丸的防治作用比较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左、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四 左、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肾组织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概况 |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 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 |
| 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指标分析 |
| 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概况 |
| 第二节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 |
| 二、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原则 |
| 四、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 五、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 六、温和灸法的研究概况及治疗机理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 一、研究对象 |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 三、中医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 |
| 四、病例纳入标准 |
| 五、病例排除标准 |
| 六、脱落、剔除病例标准及处理 |
| 七、安全性评估 |
| 八、医学伦理控制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病例分组方法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统计学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研究病例的分布情况 |
| 二、临床一般情况比较 |
| 三、肾阳虚证候积分的变化 |
| 四、临床骨痛视觉模拟积分(VAS)的变化 |
| 五、红外热图体表温度变化 |
| 六、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
| 七、骨密度的变化 |
| 八、骨转换指标的变化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一、实验动物 |
| 二、实验环境 |
| 三、治疗方法 |
| 四、艾灸血清的制备 |
| 五、主要试剂与仪器 |
| 六、成骨细胞分离及培养 |
| 七、成骨细胞的纯化 |
| 八、成骨细胞培养的要求及条件 |
| 九、成骨细胞实验培养分组及方法 |
| 十、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凋亡情况分析 |
| 十一、成骨样细胞增殖吸光值检查方法 |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 一、成骨细胞的鉴定 |
| 二、艾灸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
| 三、温和灸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一、刘庆思教授学术成就及学术渊源 |
| (一) 一代名老中医刘庆思教授的学术地位 |
| (二) 刘庆思教授一生“学古”、“创新”、“探索”的从医之路 |
| (三) 一代名老中医刘庆思教授的学术成就 |
| (四) 刘庆思教授对人才的培养 |
| (五) 刘庆思教授近五十年的行医宗旨~“大医精诚” |
| 二、中医文献研究 |
| (一)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 |
| (二)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 中医各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的研究 |
| (四) 中医各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的研究 |
| (五) 小结 |
| 第二章 刘庆思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
| 一、刘庆思教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
| (一) 刘庆思教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刘庆思教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的研究 |
| (三) 刘庆思教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的研究 |
| (四) 刘庆思教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护理方面的认识 |
| (五) 刘庆思教授临床辨证论治骨痿的医案举例 |
| 二、刘庆思教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
| (一)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 (三) 刘庆思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总结 |
| 三、刘庆思教授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经验 |
| (一) 刘师治疗腰腿痛的经验 |
| (二) 刘师治疗骨折的经验 |
| 第三章 刘庆思教授学术思想的科研探索 |
| 一、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 (一)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二) 骨质疏松症研究中常用的诊断及治疗评估研究方法 |
| (三)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
| 二、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 |
| (一) 古方及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 |
| (二) 仙灵骨葆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文献 |
| (三) 中药骨康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文献 |
| 三、动物实验 |
| (一) 实验研究 |
| (二) 结果与分析 |
| (三) 讨论 |
| 四、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 (二) 研究结果 |
| (三) 讨论 |
| 结语 |
| 一、动物实验结论 |
| 二、临床研究结论 |
| 三、创新点 |
|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 |
|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一) 主要工作经历 |
| (二) 跟师学习取得的成绩 |
| (三)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一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E_2、IL-6水平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五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M-CSF、OPG、RANKL、RANK水平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六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M-CSF、OPG、RANKL-MRNA表达水平及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2 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3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 4 OPG/RANKL/RANK与PMO |
| 5 针灸对OPG/RANKL/RANK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
| 6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OPG/RANKL/RANK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 参考文献 |
| 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
| 致谢 |
|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