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芳[1](2020)在《阎连科神实主义的审美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早期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到后来的《坚硬如水》《受活》《四书》《日熄》等等优质的作品来看,阎连科早已处于当代优秀作家的队伍之中。同时,作为一名作家,更重要的是他自觉的创新意识。当发现传统的创作手法逐渐成为文学继续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阻碍时,为了达到社会的逻辑本质真实,阎连科运用社会的内在逻辑去对所要讲述的故事进行自我化的编码,发掘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创作理念——神实主义。并且阎连科在神实主义的引导下进行着丰富的小说语言及结构的多元实验。但纵观对阎连科小说的研究,对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小说创作成就和地位,总的评价是相对错位的,而且争议不断。作为“上天与生活选定的那个感受黑暗的人”,阎连科致力于揭露社会层面、人的精神层面经历异化后所产生的弊端或灾难。笔者认为阎连科将深度的审视与强力的批判所产生的文学力量寄希望于以不存在的痛苦刺痛现实存在的神经,但也因此没有了实际的落脚点,变成了悬置的力量。因此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具体阐释了其自我化的审美理论——神实主义,包括其由来渊源,具体含义及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在探索与实践神实主义时,阎连科对于小说语言的试验是当代作家中独领风骚的。笔者就其几部主要作品分析了其审美内蕴深厚的多元语言形式,包括:红色语言、方言土语、圣经体语言、儿童诘问话语。然后,除了致力于语言的多元变换之外,在神实主义的影响下阎连科对于小说的结构同样别出心裁,第三部分就主要分析了这些内涵复杂的结构,包括:索源体、絮言体、诗经体、四书体。最后,通过前三部分对于阎连科神实主义本身及其影响下的审美形式的深入探究,笔者发现在极致的苦难书写之下其丰富的审美形式相对应的是作品思想硬度对于阅读接受者的精神重压。阎连科笔下的真实是一个被惯性历史产生的创伤所主宰的世界,这种书写所产生的文学力量不加以规范其未来发展可以预见的会极不稳定,并可能转换为反向坠力。因此确定这种文学力量“反向”与“导向”的平衡点则是其今后创作亟需关注的重点,笔者以期在这一部分通过探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不是一首“田园牧歌”,但也不能将其全部简单描绘成一幕“悲剧”。时代是复杂的,是所有民族善与恶的浮世绘。受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诸多因素影响,虽然阎连科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和艺术魅力,但也很容易发展成反向的坠力。但对于一个笔耕不辍,勇于突破与创新的作家来讲,我们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将其思想深度和精神走向中积极向上的美感与力量发掘出来。
马丽[2](2020)在《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色彩表达》文中认为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极具个人风格与艺术价值的色彩运用是毕晓普诗歌写作的显着特点之一,她的诗作具有明晰的画面感,表现出了强烈的色彩意识与空间意识。色彩不仅仅是其诗歌的视觉性体现,也是诗人自身的审美与感知的外化,研究毕肖普诗歌的色彩表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内涵的全貌。毕晓普在创作之中始终强调忠于描述对象和细节情感,因此解读她的诗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使作品可视化,努力还原诗人想要在读者头脑和心灵中留下的某种视觉印象。毕肖普始终将色彩作为其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她创作的不同阶段,对色彩的使用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同于通常的直线型演进,毕肖普的色彩表达风格更像是一个回溯与超越的过程:她早期迷恋超现实主义,其笔下的色彩也多具有强烈的想象意味,强调对常规与现实的超越。而后在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后,毕肖普崇尚客观的写作品质得到了更显着的体现,她朝着更为传统的再现式艺术——印象主义回归,通过光线影响下各个物体细微的色彩变化,来描摹场景、烘托氛围,实现诗歌语言对灵魂、感觉和情绪的传达。在毕肖普的创作后期,诗人最终实现了上述两极的融合,立足于后现代的当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审美维度与色彩表达方式,诗人在该时期完成的诗篇也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她最优秀的作品。论文主要采用诗画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应用色彩理论,立足诗歌文本,结合诗人创作观念和生活背景,探析诗画创作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美学思想在诗画领域的融通。本文采用双向分析法,一方面依照毕晓普创作风格的演进,结合诗人不同时期对各个艺术流派的吸收以及不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氛围的影响,挖掘色彩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内涵差别。另一方面从分析颜色词的运用搭配到解读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研究毕晓普如何将色彩作为诗歌的比喻性桥梁,从关注色彩构成到色彩表达这一从外部世界深入至内部心灵,将内心世界外化的实现过程。
袁婷[3](2011)在《拉丁美洲文明的缩影 ——《百年孤独》原型批评》文中认为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拉丁美洲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多彩的画卷。国内学者对《百年孤独》作了很多研究,但着重于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着作和论文却不多。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在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大陆成长起来的,因为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欧洲文化、基督教文化、本土印第安文化均对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在《百年孤独》中也体现了出来。因此,以弗莱和荣格共同建构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本文旨在对《百年孤独》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百年孤独》以《旧约·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洪水等内容作为原型,以乐园——失乐园——启示录的模式重构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并以《圣经》中一些人物作为人物塑造的原型。因为印第安文化的影响,《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也受到了印第安神话中四个宇宙期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原型来进行构建,同时出现了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大地母亲、对黄颜色的忌讳、预感预兆等出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百年孤独》的叙事特点鲜明,以圆形叙事作为原型,使得整个文本呈现一种奇特的圆形叙事结构;而作为本文独创性的,《百年孤独》充满着传奇性的叙事,着重从英雄一生的四个相位进行分析,并研究“顿悟”的叙事。本文旨在对以上原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更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何友兰[4](2002)在《“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审美体验——对《百年孤独》的一种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 第一章 自我化的文学编码:神实主义 |
| 第一节 阎连科自我化改造的神实主义 |
| 第二节 阎连科神实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第三节 神实主义审美形式与思想内涵的相互观照 |
| 第二章 神实主义影响下的语言实验 |
| 第一节 人性异化下的“红色语言” |
| 第二节 化归乡土的方言土语 |
| 第三节 探寻信仰与救赎的“圣经体” |
| 第四节 穿越虚幻至真实的儿童诘问 |
| 第三章 神实主义实践下的小说结构 |
| 第一节 由死至生的整体倒叙:索源体 |
| 第二节 借民间与传统的注释:絮言体 |
| 第三节 风雅颂的讽刺寓言:诗经体 |
| 第四节 四部合一的宿命悲剧:四书体 |
| 第四章 神实主义审美形式影响下的文学内蕴呈现 |
| 第一节 内蕴与形式错位下的文学力量悬置 |
| 第二节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错位 |
| 第三节 确立文学力量“反向”与“导向”的平衡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研究现状 |
| 二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色彩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
| 第一章 早期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色彩表达 |
|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者毕肖普:艺术人格之源 |
| 一 孤独的孩子 |
| 二 世界的流浪者 |
| 第二节 毕肖普的超现实主义 |
| 一 红色:从物质到超越 |
| 二 黑色:从死寂到梦幻 |
| 三 蓝色:从冷淡到美好 |
| 第二章 中期漂泊中的色彩印象 |
| 第一节 水光交融的瞬间真实 |
| 一 流动的色块与情绪 |
| 二 抽象的光影与造型 |
| 第二节 主观世界的客观化 |
| 一 色彩强烈的新画风 |
| 二 象征的色彩对等物 |
| 第三章 后期的后现代转向与超越 |
| 第一节 生命的色彩书写与想象 |
| 一 色彩的驯化 |
| 二 色彩的自我敞现 |
| 第二节 自然的色彩隐喻 |
| 一 淡彩色的自然 |
| 二 深层的表面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
| (一)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
| (二)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
| (三) 荣格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
| 二、《百年孤独》的神话——原型批评 |
| (一) 《百年孤独》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证性 |
| (二) 《百年孤独》的圣经原型批评 |
| 1. 创建马贡多的原型:伊甸园 |
| 2. 马贡多大暴雨的原型:大洪水 |
| 3. 马贡多历史进程的原型:乐园——失乐园——启示录 |
| 4. 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的原型:耶和华 |
| (三) 《百年孤独》中的印第安文化原型:马贡多的历史与印第安神话 |
| (四) 集体无意识角度的《百年孤独》神话——原型批评 |
| 1. 鬼魂崇拜 |
| 2. 生殖崇拜 |
| 3. 大地母亲的原型 |
| 4. 不祥的颜色——黄色 |
| 5. 神奇的预感 |
| 三、《百年孤独》中的叙事原型 |
| (一) 圆形叙事结构 |
| (二) 传奇叙事原型 |
| 1. 《百年孤独》中传奇原型的四个相位 |
| 2. 自然之子——雷梅苔丝 |
| 3. "顿悟"的叙事 |
| 四、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新的审美追求 |
| 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
| 新的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