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方年[1](2021)在《猪瘟疫苗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目前,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够依靠疫苗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我国将该类传染性疾病划归为一类重大传染性疾病。猪瘟防治技术的好坏会对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制定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种制度,不管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养殖户,都应该确保免疫接种密度达到100%,抗体水平达到70%以上。然而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免疫质量、免疫程序、应激因素均会造成猪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得疫苗的效果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猪瘟免疫过程中常用的疫苗和免疫接种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杨梅[2](2021)在《猪瘟疫苗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生猪养殖中猪瘟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生长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猪瘟的发病率,养殖场户要重视对猪瘟疫苗的科学化应用,保证生猪健康生长。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猪瘟疫苗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分析。
陈莹[3](2020)在《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凤翔县是宝鸡市的畜牧业大县,为了掌握全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选择猪瘟、猪和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2018、2019年进行为期两年的调研,分析其免疫效果,以期及时发现和解决全县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对2018年抽检的1500份畜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2018年凤翔县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9%、86.0%、88.4%、76.5%,均>70%,达到农业农村部标准,但鸡新城疫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仅为76.5%。12个乡镇四种疾病免疫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均超过了70%的国家标准,且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四镇的防疫工作相对薄弱,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均值分别为84.4%、79.1%、77.6%、79.4%,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P值分别为0.0247、0.0399、0.0473、0.1034,均排在末位。3个不同检测点抽检的免疫抗体阳性率,规模场为91.3%,市场为86.7%,散养户为83.6%,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高,散养户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低。在2019年防疫工作中,全县加强鸡新城疫的防疫,对免疫薄弱乡镇进行防疫整改,散养户提升免疫措施。通过改进,2019年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疾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6%、88.5%、89.8%、83.5%,都较2018年有所提升,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三种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提高了1.7%、2.5%、1.4%,幅度较小,而鸡新城疫免疫抗体阳性率较上一年提高了7%,幅度相对最大。2018年免疫水平排名末位的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2019年均提升到了全县中等水平,改进效果显着。2019年规模场、散养户、市场抽检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1.8%、87.1%、88.4%。较2018年均有所提高,其中规模场提升了0.5%,市场提升了1.7%,幅度较小,而散养户提升了3.5%,提升幅度最明显。通过对凤翔2018年4种主要动物疫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不同疫病种类、不同乡镇、不同养殖规模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在2019年的免疫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改进,2019年抽检结果显示之前存在的问题均得到显着改善。这一研究为全县动物疫病的科学防疫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可在今后的防疫工作中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思路。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4](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无非洲猪瘟区标准》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农办牧[2019]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精神,指导各地建设非洲猪瘟等动
吴丹,刘冬冬,李伟,张夏平[5](2019)在《关于常用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是严重危害地方规模化猪养殖产业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疾病,流行范围较广,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为有效防治猪瘟问题,我国从国际上引入多种常用猪瘟疫苗,希望在猪瘟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万遂如[6](2019)在《规模化养猪场的保健预防程序》文中指出目前,养猪场猪群中发生疫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出现;许多病原体变异加快,新的毒株与血清型增多,其毒力与致病力增强,病原体呈现多元化;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共感染与继发感染越来越普遍,致使临床上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特征与病理变化都出现了新情况。疫病发生时不仅增加了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加大了对疫病正确诊断和防治难度。因此,当前养猪场在猪病防控中一定要坚持"管重于养,养
刘以洪[7](2018)在《养殖农户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业最大的成本是饲料,可通过集约化养殖降低,最大的风险是市场和疫病,市场风险难以人为控制,疫病风险是重中之重,防控不好有可能会造成养殖户血本无归,但是可以通过实施系列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或不发生动物疫病。
万遂如[8](2018)在《规模化养猪场的疫苗免疫接种与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规划中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猪病防治中规模化养猪场除了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认真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控制好养猪环境的污染,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坚持疫病检疫、检测与净化,有针对性地实施药物保健预防等技术措施之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合理制定
聂海盛[9](2017)在《提高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方法》文中指出具体分析当前猪瘟免疫现状及影响抗体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并从猪瘟疫苗运输、保管与使用等重点环节作经验总结,提出提高猪瘟抗体检测合格率的可行方法,有效解决当前猪瘟病毒进化、变异后亚型猪瘟趋于难防、难诊、难治的制约难题。1影响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的主要因素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发现影响猪瘟抗体合格率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样,总称为"免疫抑制因子"。1.1猪的个体差异比如猪的品种、性别、日龄、功用、遗传
李虹[10](2017)在《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分析了疫苗选择不当、免疫程序不合理、潜伏感染等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导致猪瘟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分析 |
| 1.1 疫苗质量不合格 |
| 1.2 免疫接种程序不合理 |
| 1.3 应激刺激 |
| 2 猪瘟疫苗的种类 |
| 3 猪瘟疫苗在疫病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
| 3.1 疫苗采购管理 |
| 3.2 确保疫苗的质量 |
|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
| 4 猪瘟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
| 5 结束语 |
| 1 猪瘟疫苗免疫现存问题 |
| 1.1 疫苗接种不及时 |
| 1.2 使用不合格疫苗 |
| 1.3 接种操作不规范 |
| 2 猪瘟疫苗的科学化应用 |
| 2.1 疫苗采购管理 |
| 2.2 保证疫苗的质量 |
| 2.3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 |
| 2.4 防止过敏反应 |
| 2.5 猪瘟疫苗应用注意事项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瘟、口蹄疫、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
| 1.1 猪瘟 |
| 1.1.1 概述 |
| 1.1.2 病理变化 |
| 1.1.3 诊断 |
| 1.1.4 猪瘟的免疫方法 |
| 1.1.5 猪瘟的免疫现状 |
| 1.2 猪O型口蹄疫 |
| 1.2.1 概述 |
| 1.2.2 病理变化 |
| 1.2.3 诊断 |
| 1.2.4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
| 1.2.5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
| 1.3 羊O型口蹄疫 |
| 1.3.1 概述 |
| 1.3.2 病理变化 |
| 1.3.3 诊断 |
| 1.3.4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
| 1.3.5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
| 1.4 鸡新城疫 |
| 1.4.1 概述 |
| 1.4.2 病理变化 |
| 1.4.3 诊断 |
| 1.4.4 鸡新城疫的免疫方法 |
| 1.4.5 鸡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
| 1.5 凤翔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2018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1.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
| 2.1.1.2 主要试剂 |
| 2.1.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1.2 方法 |
| 2.1.2.1 样品采集方法 |
| 2.1.2.2 样品处理 |
| 2.1.2.3 检测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2018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2.2.2 2018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2.2.3 2018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2.3 2018年免疫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 2.3.1 不同疫病的免疫效果分析 |
| 2.3.2 不同乡镇的免疫效果分析 |
| 2.3.3 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效果分析 |
| 2.4 2018年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存在的问题 |
| 2.4.1 2018年鸡新城疫的免疫合格率低 |
| 2.4.2 2018年一些乡镇的免疫效果不理想 |
| 2.4.3 2018年散养户的免疫效果较差 |
| 第三章 2019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改进研究 |
| 3.1 2019年四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改进 |
| 3.1.1 加强鸡新城疫的免疫 |
| 3.1.2 对免疫效果不理想的乡镇进行动物防疫整体提升 |
| 3.1.3 注重对散养户的免疫监管 |
| 3.2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 |
| 3.2.1 2019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3.2.2 2019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3.2.3 2019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 3.3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分析 |
| 3.3.1 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变化 |
| 3.3.2 免疫工作薄弱乡镇的免疫效果变化 |
| 3.3.3 散养户免疫效果变化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1无非洲猪瘟区标准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术语和定义 |
| 3.1猪: |
| 3.2家猪: |
| 3.3非洲猪瘟病毒感染: |
| 4潜伏期 |
| 5无非洲猪瘟区 |
| 5.1猪无非洲猪瘟区 |
| 5.2家猪无非洲猪瘟区 |
| 6无非洲猪瘟区发生非洲猪瘟有限疫情建立感染控制区的条件 |
| 7无非洲猪瘟区的恢复 |
| 7.1建立感染控制区后的无疫状态恢复 |
| 7.2未能建立感染控制区的无疫状态恢复 |
| 附件2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 |
| 第一部分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标准 |
| 通则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术语和定义 |
| 3.1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
| 3.2生产单元 |
| 3.3生物安全 |
| 3.4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 3.5生物安全计划 |
| 3.6物理屏障 |
| 3.7缓冲区 |
| 4基本条件 |
| 5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 6官方兽医机构监管 |
| 6.1基本要求 |
| 6.2监管内容 |
| 7监测 |
| 8评估 |
| 无非洲猪瘟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无非洲猪瘟小区 |
| 4无非洲猪瘟小区的恢复 |
| 无口蹄疫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免疫无口蹄疫小区 |
| 4非免疫无口蹄疫小区 |
| 5无口蹄疫小区的资格恢复 |
| 无猪瘟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免疫无猪瘟小区 |
| 4非免疫无猪瘟小区 |
| 5无猪瘟小区的恢复 |
| 无小反刍兽疫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无小反刍兽疫小区 |
| 4无小反刍兽疫小区的恢复 |
| 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 |
| 4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的恢复 |
| 无新城疫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2.1新城疫 |
| 2.2新城疫强毒感染: |
| 3无新城疫小区 |
| 4无新城疫小区的恢复 |
| 无布鲁氏菌病小区标准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3无布鲁氏菌病小区 |
| 4无布鲁氏菌病小区的恢复 |
| 第二部分管理技术规范 |
| 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 |
| 1范围 |
| 2术语和定义 |
| 2.1风险 |
| 2.2风险识别 |
| 2.3风险评估 |
| 2.4风险交流 |
| 2.5风险管理 |
| 3基本要求 |
| 4评估程序和内容 |
| 4.1评估准备 |
| 4.2风险识别 |
| 4.3风险描述 |
| 4.4风险评估 |
| 4.5风险等级列表 |
| 4.6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
| 4.7不确定性分析 |
| 4.8风险评估报告 |
| 4.8.1题目 |
| 4.8.2前言 |
| 4.8.3报告主体 |
| 4.8.4附录和参考资料 |
| 生物安全计划准则 |
| 1范围 |
| 2基本要求 |
| 3主要内容 |
| 4程序和方法 |
| 4.1风险评估 |
| 4.2对中等以上风险因素,应当设立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并针对重要的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内容主要应当包括: |
| 5审核和签发 |
| 6内部审核与改进 |
|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资质条件 |
| 4选址和布局 |
| 5基础设施条件 |
| 6人员要求 |
| 7制度要求 |
| 8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
| 9记录 |
| 屠宰场(厂)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资质条件 |
| 4选址和布局 |
| 5基础设施条件 |
| 6人员要求 |
| 7制度要求 |
| 8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
| 9记录 |
| 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术语和定义 |
| 3.1监测 |
| 3.2分层抽样 |
| 3.3置信水平 |
| 3.4假定流行率 |
| 3.5流行病学单元 |
| 3.6哨兵动物 |
| 4一般要求 |
| 5监测方式 |
| 5.1临床监视 |
| 5.2实验室监测 |
| 5.2.1企业监测 |
| 5.2.2官方监测 |
| 5.2.3抽样原则 |
| 5.2.4检测方法 |
| 6监测结果 |
| 附录A(资料性附录)抽样数量的计算方法 |
| 1公式法计算抽样数量 |
| 2表格法计算抽样数量 |
| 3抽样软件法计算抽样数量 |
| 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定义与术语 |
| 3.1畜禽养殖场消毒 |
| 3.2灭菌 |
| 3.3物理消毒 |
| 3.4化学消毒 |
| 3.5生物学消毒 |
| 3.6预防性消毒 |
| 3.7消毒剂 |
| 4消毒对象 |
| 4.1畜禽体 |
| 4.2饲养环境 |
| 4.3人员 |
| 4.4其他 |
| 5消毒设施设备 |
| 6消毒方法 |
| 6.1喷雾消毒 |
| 6.2浸液消毒 |
| 6.3紫外线消毒 |
| 6.4喷洒消毒 |
| 6.5火焰消毒 |
| 6.6熏蒸消毒 |
| 7消毒要求 |
| 7.1日常卫生 |
| 7.1.1粪便消毒 |
| 7.1.2污水消毒 |
| 7.2环境消毒 |
| 7.3人员消毒 |
| 7.4畜禽舍消毒 |
| 7.4.1空舍消毒 |
| 7.4.2带畜禽消毒 |
| 7.5用具消毒 |
| 7.6运输车辆消毒 |
| 7.7畜禽体消毒 |
| 7.7.1健康畜禽预防性消毒 |
| 7.7.2疫病流行期消毒 |
| 7.7.3病死畜禽处理 |
| 8注意事项 |
| 9消毒记录 |
|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规范 |
| 1范围 |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基本要求 |
| 4监管内容 |
| 4.1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缓冲区及周边区域的监管 |
| 4.2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基本情况的监管 |
| 4.3对从业人员的监管 |
| 4.4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各生产单元的监管 |
| 4.4.1养殖场监管 |
| 4.4.2屠宰场(厂)监管 |
| 4.4.3运输环节监管 |
| 4.4.4其他环节监管 |
| 5监管方式和频次 |
| 6结果处理 |
| 7记录 |
| 0 引言 |
| 1 吉林省猪瘟防治情况 |
| 1.1 发病情况 |
| 1.2 免疫失败原因 |
| 2 类型及应用 |
| 2.1 猪瘟I型活疫苗 |
| 2.2 猪瘟II型活疫苗 |
| 3 注意事项 |
| 3.1 免疫使用剂量 |
| 3.2 免疫时间 |
| 4 结束语 |
| 1 制定养猪场保健预防程序的原则 |
| 2 保健预防程序的制定 |
| 2.1 疫苗免疫接种程序的制定 |
| 2.1.1 目前养猪场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1.2 养猪场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1.3 养猪场疫苗接种参考程序 |
| 2.2 药物保健预防程序的制定 |
| 2.2.1 养猪场药物保健预防选用药物的基本要求 |
| 2.2.2 养猪场常用于猪只保健预防的药物 |
| 2.2.3 养猪场药物保健预防方案 |
| 3 猪场保健预防注意事项 |
| 1 目前养猪场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1 接种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 |
| 1.2 盲目地增加疫苗接种次数和增大免疫接种剂量 |
| 1.3 猪场的免疫程序不合理 |
| 1.4 猪场选用疫苗混乱 |
| 1.5 疫苗保管与储藏不当 |
| 1.6 使用不合格的疫苗产品 |
| 1.7 免疫接种技术操作失误 |
| 2 养猪场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1 仔猪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2 肥育猪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3 后备母猪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4 生产母猪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 |
| 2.5 种公猪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 |
| 3 养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参考程序 |
| 3.1 猪瘟免疫接种 |
| 3.1.1 猪瘟脾淋活疫苗 (兔源) |
| 3.1.2 猪瘟耐热保护剂弱毒活疫苗 (细胞源) |
| 3.1.3 ST猪瘟传代细胞活疫苗 |
| 3.1.4 普莱柯高端猪瘟疫苗 |
| 3.2 猪口蹄疫免疫接种 |
| 3.2.1 猪O型口蹄疫 (新猪毒株谱系+缅甸98谱系) 双价灭活疫苗 |
| 3.2.2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含泛亚毒株、猪毒、缅甸98毒株—O/MYA98/BY/2010) |
| 3.2.3 猪口蹄疫O型与亚洲1型双价灭活疫苗 (JMS株+AET/03株) |
| 3.3 蓝耳病自然基因双缺失疫苗接种 |
| 3.4 猪伪狂犬病免疫接种 |
| 3.4.1 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 (鄂A株或HB-98株) |
| 3.4.2 提示 |
| 3.5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免疫接种 |
| 3.6 猪细小病毒病免疫接种 |
| 3.6.1 细小病毒活疫苗 |
| 3.6.2 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
| 3.7 猪乙型脑炎的免疫接种 |
| 3.8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免疫接种 |
| 3.9 猪喘气病免疫接种 |
| 3.1 0 猪链球菌病免疫接种 |
| 3.1 0. 1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 |
| 3.1 0. 2 猪链球菌病多价血清灭活菌苗 |
| 4 疫苗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
| 1 影响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的主要因素 |
| 1.1 猪的个体差异 |
| 1.2 疫苗品质与应用 |
| 1.3 免疫程序 (计划) 制定不规范 |
| 1.4 滥用某些兽药及饲料添加物 |
| 2 提高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的方法 |
| 2.1 疫苗保障 |
| 2.2 遵循当前疫苗使用规范 |
| 2.3 科学鉴定适免对象 |
| 2.4 坚持疫苗接种操作规范 |
| 1 主要影响因素 |
| 1.1 疫苗方面 |
| 1.2 免疫程序 |
| 1.3 潜伏感染 |
| 2 提高猪瘟免疫效果的预防措施 |
| 2.1 正确选择疫苗, 提高免疫效果 |
| 2.2 完善免疫程序, 避免抗体干扰 |
| 2.3 构建良好环境, 优化养殖技术 |
| 3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