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慧,周子娴,毕艺琼[1](2021)在《产后抑郁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后抑郁症是目前产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是指女性在生产后多出现以抑郁及焦虑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疾病,病程漫长,可维持整个产褥期甚至更长。目前,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在国内外均取得一定的诊疗进展,但总体关注度不高,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是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治疗产后抑郁以减轻患者痛苦,对近年来国内中医学对产后抑郁治疗方面的健康管理作一综述,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为母婴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刘祎如[2](2021)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薯蓣粥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OM-B)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质性访谈的方法,探究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薯蓣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薯蓣粥的临床应用提供改进策略,也为拓展中医食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产科病房及门诊的经过薯蓣粥食疗干预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COM-B模型为理论框架拟定访谈提纲,通过目的抽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一对一访谈,至访谈内容饱和停止纳入研究对象。访谈后12h内转录录音资料,通过质性内容分析法(Mayring)分析,划分主题和条目。结果最终纳入19例研究对象。16位受访者每周服用薯蓣粥的次数≥5次,依从性较好。3位受访者每周服用薯蓣粥的次数3次或4次,依从性中等。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薯蓣粥依从性的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1.薯蓣粥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能改善身体状况和能控制血糖水平;2.薯蓣粥相关知识因素,包括山药的作用、体质相关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3.薯蓣粥的制备因素,包括制备薯蓣粥的熟练度、对薯蓣粥制备方法的遵照度、渴望便捷的薯蓣粥制备方法、山药的获得和保存;4.薯蓣粥的食用体验,包括良好的食用体验、不良的食用体验、渴望多种口味;5.食疗的社会认同因素,包括缺乏食疗知识和认可食疗对健康的意义。结论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薯蓣粥依从性的因素包括薯蓣粥对健康的影响因素、薯蓣粥相关知识因素、薯蓣粥的制备因素、薯蓣粥的食用体验、食疗的社会认同因素。其中,薯蓣粥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山药的获得因素是促成因素,山药的保存因素是障碍,薯蓣粥相关知识因素、薯蓣粥的制备因素、薯蓣粥的食用体验和食疗的社会认同因素是促成因素或障碍。根据访谈结果,可以通过加强饮食宣教,提供食疗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如专业途径、新媒体信息平台、传统媒体;提供便捷的薯蓣粥制备方法,增强对薯蓣粥制备方法的遵照度;改良薯蓣粥的口味,根据个人需求丰富薯蓣粥的配方;推动食疗商业化,让食疗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薯蓣粥的依从性。
朱晨阳,廖华君[3](2021)在《贫血需辨证,药膳缓调养》文中提出贫血,是指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组织氧气供应不足和组织缺氧的状态,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血液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 <120克/升,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克/升,孕妇Hb <100克/升,6个月至6岁儿童<110克/升,6~14岁儿童<120克/升即为贫血。
舒爱英,胡健女,吴筱飞[4](2021)在《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对孕产妇健康状况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在孕产妇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医院孕检的128例孕产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和保健随访,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适宜技术管理,根据其体质和评估情况来给予药膳食疗和起居调养等中医治疗。比较两组孕产妇孕期健康状况、分娩及产褥期健康状况,评估两组孕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孕产妇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先兆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巨大儿和分娩低体质量儿、产后抑郁及缺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妇健康宣教中实施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冯骁腾[5](2020)在《慢性胃炎寸口脉特征与现代脉学涩脉类声波表现关联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不同信号处理方法进一步探究慢性胃炎患者与特定点位“涩脉”声波信号特征的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山东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门诊、病房、消化内科、查体中心及影像科就诊慢性胃炎患者和相对健康者的左关脉搏信号。在临床脉诊经验指导下,将35例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与35例经查体中心诊断排除慢性胃炎的相对健康人患者的左关脉象信号通过多尺度熵分析、时域分析、小波分析等不同信号处理方法寻找差异特征,根据结果估算诊断性试验的样本量,并按照寻得的差异特征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分析以检验这种差异信号与慢性胃炎疾病“涩脉”特征的关联程度。结果:1.试验条件下慢性胃炎患者的左关第4层脉搏声波信号特征的多尺度熵分析结果与相对健康人差异(P<0.05);2.运用时域分析、小波分析的判断结果复合形成两种诊断模型,显示两种模型均能非常显着地区别慢性胃炎组合相对健康人组(P<0.01)。两种模型的ROC比较,A模型的整体效能优于B模型,即当脉搏信号同时具备时域和时频特征表现时能更好地区别两组患者。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的左关第4层脉搏声波与慢性胃炎疾病“涩脉”类信号特征具有一定关联性。
何清伟[6](2020)在《草花覆盆颗粒剂对慢性肾脏病(肾虚血瘀证)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将临床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去客观评价草花覆盆颗粒剂防治慢性肾脏病(CKD)肾虚血瘀证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检测指标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草花覆盆颗粒剂营养治疗CKD的相关作用机制机理以及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设定的纳入、诊断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肾内一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辨证为CKD34期(肾虚血瘀证)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严格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逐一编号,使用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性治疗,实验组予以加用草花覆盆颗粒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性治疗,并视患者病情变化配合调控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补钙、降磷及补充一些必要的维生素等对症处理;同时予CKD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LPD)。实验组:立足于对照组治疗之上,并予以草花覆盆颗粒剂(虫草花15g、覆盆子10g、桃仁10g、荠菜花10g)(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颗粒剂,用法与用量:早晚各服一次,1袋/次),长期服用。两组患者的服药时长均为8周,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变化,在患者治疗0、4以及8周后分别对患者的症状分级积分、肾功指标、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1)实验组患者的血清肾功指标,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数值较对照组升高;通过组内(治疗4w与0w、治疗8w与4w)与组间(治疗8w与4w)的比较,两组患者的GFR、Scr与BUN水平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中相关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血清前蛋白(PA)及血清白蛋白(ALB)含量都要高于对照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症状积分及上臂肌围(MAMC)水平则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PA、ALB、HGB及症状积分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MC与TSF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w两组患者的SGA分级水平稍有变化,但差异性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w两组患者的SGA分级水平变化明显,其中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血清氨基酸种类中,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谷氨酸(Glu)、酪氨酸(Tyr)、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丝氨酸(Ser)、精氨酸(Arg)、亮氨酸(Leu)实验组的含量要明显比对照组含量高,其余氨基酸无类似明显聚集化;两组患者上述的九种血清氨基酸含量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者为34例,部分缓解者为2例,总有效率接近89.74%,对照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者为27例,部分缓解者为4例,总有效率接近79.49%;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实验组的整体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结论:草花覆盆颗粒剂作为一种中医药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CKD(肾虚血瘀证)患者的肾功能,优化相关营养指标及提高部分氨基酸的含量,进而有效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极大地优化CKD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从而为中医药制剂营养治疗CKD提供于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王淞[7](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刘书方[8](2020)在《基于DOHaD理论探讨孕前和孕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孕前和孕期高脂喂养母鼠,子代给予博莱霉素诱导肺损伤,观察孕前和孕期暴露高脂环境对子代肺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其中的作用,为研究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育起源提供实验支撑;2.通过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评估孕期肥胖孕妇及其中医体质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并探索肺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proteinB,SPB)、肺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IGF-1和IGFBP3在其中的作用,为预防医学与优生优育政策提供临床依据;3.通过一项全面的荟萃分析,评估孕妇孕前肥胖、超重和高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gain,GWG)与儿童哮喘和喘息风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母体营养过剩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80只3周龄C57BL/6雌性小鼠分两批饲养,第一批孕前高脂喂养,3周龄40只雌鼠随机分为孕前高脂组和孕前对照组,每组20只,孕前高脂组予40%高脂饲料,孕前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两组各取6只观察母鼠肝脏病理进行模型验证,其余雌鼠与正常雄鼠按雌雄比例2:1合笼交配,交配成功后,改用普通饲料喂养。第二批为孕期高脂喂养,3周龄40只雌鼠普通饲料喂养至8周龄,雌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交配,交配成功后,孕期高脂组予40%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孕期3周。两批出生的雄性子鼠3周断奶后用普通饲料喂养至6周龄,分为普通子鼠对照组、普通子鼠造模组、高脂子鼠对照组和高脂子鼠造模组,造模组均予以博莱霉素诱导肺损伤,分别在造模后3周和5周时取材,进行以下检测:(1)对子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2)在取材前对子鼠进行肺功能检测;(3)对子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HIC)染色,观察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和SPC的表达;(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子鼠的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GF-1和IGFBP3的水平。2.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妇产科住院待产孕妇,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孕期肥胖孕妇为肥胖组,匹配30例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评估孕晚期孕妇的中医体质情况,用HIC和ELISA法检测SPB、SPC、IGF-1和IGFBP3在胎盘中的表达及脐带血中IGFBP3水平,并随访子代6个月时患呼吸系统疾病情况。3.从建库开始到 2019 年 7 月 30 日检索了 PubMed、Excerpt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研究怀孕前母亲肥胖或超重和GWG与儿童哮喘或喘息的风险之间关系的观察性研究。文献检索、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均有两人独立完成,效果大小估计用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对提取的数据进行了整体分析、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估。结果:1.孕前和孕期高脂喂养得到相似的结果如下:(1)子代体重:高脂组和对照组子鼠的体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2)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造模后3周即损伤期,与普通子鼠对照组相比,普通子鼠造模组和高脂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积分显着升高,提示造模成功(P<0.01)。造模后5周即恢复期,与普通子鼠对照组相比,普通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积分轻度升高,提示恢复相对较好,与正常肺组织仍有差异(P<0.05),而高脂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积分仍显着升高,提示恢复不良(P<0.05);与普通子鼠造模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积分明显升高,提示高脂子鼠造模组恢复较普通子鼠造模组差(P<0.05);(3)肺功能参数:造模后3周即损伤期,肺功能参数FEV0.05、FEV0.1、FEV0.2和FVC在四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01);与普通子鼠对照组比较,普通子鼠造模组和高脂子鼠造模组中FEV0.05、FEV0.1、FEV0.2和FVC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在高脂子鼠对照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普通子鼠造模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中FEV0.05、FEV0.1、FEV0.2和FVC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造模后5周即恢复期,肺功能参数FEV0.05、FEV0.1、FEV0.2和FVC在四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01);与普通子鼠对照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中FEV0.05、FEV0.1、FEV0.2和FVC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普通子鼠造模组中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普通子鼠造模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中 FEV0.05、FEV0.1、FEV0.2 和 FVC 均明显降低(P 均<0.05);(4)PDPN 和 SPC的表达:造模后3周即损伤期,与普通子鼠对照组相比,普通子鼠造模组和高脂子鼠造模组肺组织中PDP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两个造模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5周即恢复期,与普通子鼠对照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PDP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普通子鼠造模组未见明显变化;与普通子鼠造模组相比,高脂子鼠造模组PDPN的表达仍明显减少(P<0.05);造模后3周即损伤期SPC的表达在两个造模组之间有减少趋势,造模后5周即恢复期,SPC的表达在两个造模组之间有增加趋势,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5)IGF-1和IGFBP3的水平:在孕前高脂的研究喂养中,造模后3周和5周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GFBP3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孕期高脂喂养的研究中,造模后3周和5周血清中IGF-1和IGFBP3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造模后3周,普通子鼠造模组、高脂子鼠对照组和高脂子鼠造模组肺泡灌洗液中IGFBP3水平均出现显着上升(P均<0.05)。2.临床研究结果如下:(1)两组子代基线比较:在性别、生产方式、出生身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是否有缺氧窒息、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6个月的身长和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两组子代患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在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总发生率方面肥胖组子代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子代,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3)孕妇胎盘中 SPB、SPC、IGF-1 和 IGFBP3 的表达情况:SPB、SPC、IGF-1 和 IGFBP3 在两组胎盘中的表达均有减少趋势,其中IGFBP3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4)脐血中IGFBP3的水平:肥胖组孕妇脐血中IGFBP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孕妇中晚期体质评估: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偏颇体质比例明显升高(P<0.05),偏颇体质中以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3.对涉及145574对母子的22项观察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在整体分析中,孕妇孕前肥胖或超重显着增加儿童哮喘和喘息的风险(调整OR:1.41和1.13,95%CI:1.26-1.59 和 1.07-1.20,P均<0.001)。孕妇孕前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儿童期哮喘和喘息的风险显着增加(调整OR:1.03,95%CI:1.02-1.03,P<0.001)。与正常 GWG 相比,非常高的 GWG(调整 OR:1.24,95%CI:1.04-1.47,P:0.018)、中等高的 GWG(调整 OR:1.12,95%CI:1.04-1.21,P:0.004)和非常低的 GWG(调整OR:1.26,95%CI:1.08-1.47,P:0.004)增加了儿童哮喘和喘息的风险。研究显示发表偏倚的概率很低。结论:1.从形态学、组织学和肺功能等角度均证实了孕前和孕期高脂喂养未加重博莱霉素诱导的子代肺损伤,但影响子代肺损伤后的修复功能,IGFBP3可能在孕期高脂喂养的子代肺损伤中起着一定作用。2.孕期肥胖未增加子代6个月时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而IGFBP3可能在孕期肥胖子女的高出生体重中起着相关作用,孕妇孕期肥胖更易出现偏颇体质,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性有一定影响。3.无论是孕妇孕前肥胖或超重,还是GWG水平极高或极低的孕妇,其子代患哮喘和喘息的风险都显着增加。4.孕前和孕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一定的影响,控制孕前及孕期体重可能是预防未来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
杨凯[9](2020)在《曾庆琪教授辨治男性不育症的学术思想及润精汤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首先对曾庆琪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在前期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单盲、随机、阳性对照药物的临床研究方法初步探讨润精汤对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然后在运用奥硝唑诱导建立的少弱精子症SD雄性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润精汤对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精液质量、性激素水平、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睾丸波形蛋白表达和ERK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润精汤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为润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经验总结:对曾庆琪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病因病机、辨病论治、诊断治法、方药配伍、优生助孕和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2.临床研究:采用单盲、随机、阳性对照药物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2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润精汤)和对照组(还少胶囊),每组36例,分别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液质量(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精子总活动力)、性激素水平、中医症状评分、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评价润精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3.实验研究:将32只SD雄性大鼠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成四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空白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奥硝唑ORN(400mg/kg·d)灌胃;低剂量组予以润精汤(14g/kg)+奥硝唑ORN(400mg/kg·d)灌胃;高剂量组予以润精汤(56g/kg)+奥硝唑ORN(400mg/kg·d)灌胃,疗程四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指标(FSH、LH和T)、大鼠精液质量(精子浓度、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精子总活动力和精子畸形率),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睾丸波形蛋白表达和睾丸ERK信号通路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①试验组(润精汤)和对照组(还少胶囊)均能提高精液质量(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精子总活动力)、调节性激素水平和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配偶妊娠率和临床有效率,且试验组(润精汤)改善更为明显。②润精汤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①精液质量:模型组大鼠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动力、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低于空白组(P<0.05),精子畸形率高于空白组(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精子总活动力高于模型组(P<0.05),精子畸形率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的浓度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轻度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的浓度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高于模型组(P<0.05)。②性激素:各组黄体生成素(LH)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卵泡刺激素(FSH)高于空白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睾酮(T)低于空白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高于模型组(P<0.05)。③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空白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和结构完整,生精小管管腔内可见各级分裂活跃、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和结构完整的生精细胞和大量形态正常且成熟的精子。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形态紊乱、排列不整齐和结构松散,生精小管管腔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且大量减少,甚至脱落,精子和生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形态明显异常,生精上皮部分变性可见大量空泡。低剂量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形态的规则性、排列的整齐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生精小管管腔内正常生精细胞数和形态正常且成熟的精子数较模型组也有所增加,脱落生精细胞数量有所减少。高剂量组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结构较低剂量组进一步有所改善,接近于空白组。④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模型组生精小管管腔内可见大量生殖细胞凋亡,大鼠睾丸组织凋亡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生精小管管腔内可少量生殖细胞凋亡,低剂量组大鼠睾丸组织凋亡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睾丸组织凋亡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⑤睾丸组织波形蛋白表达的变化:空白组睾丸组织波形蛋白主要分布于睾丸支持细胞的核周围,并且从基底区域向近腔小室延伸。模型组睾丸组织波形蛋白信号和分布范围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减弱,波形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睾丸组织波形蛋白的主要分布从睾丸支持细胞的核周围区域向内腔延伸,并且波形蛋白在两组间分布也趋于正常,波形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⑥睾丸组织ERK信号通路的变化: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p-ER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睾丸组织p-ERK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结论1.润精汤是曾庆琪教授基于“精室理论”,根据精室的功能特点,总结出“通补并用”为核心的治疗法则,创制而成的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经验方,药物组成有菟丝子、黄精、山药、枸杞、仙灵脾、水蛭、刺五加、红景天、陈皮、川牛膝,诸药具有“肝脾肾三脏兼顾、气血阴阳平调、补而不腻、通而不损”的特点,全方以补肾健脾为主,兼有补血养肝、活血通络、行气利湿的作用,本方治法较单补肾填精法或补肾活血法更为全面,更加符合当今大多数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实际情况,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患者更为适宜。2.润精汤和还少胶囊均能提高精液质量(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精子总活动力)、调节性激素水平和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配偶妊娠率和临床有效率,且润精汤改善更为明显。所以说润精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润精汤可以改善奥硝唑诱导的少弱精子症大鼠的精液质量、血清性激素和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初步猜测可能与润精汤调控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调节生殖内分泌激素的水平,改善睾丸微循环和精子生成的局部微环境有关;此外润精汤可上调睾丸波形蛋白的表达和下降p-ERK的表达,提高生殖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和抑制大鼠生殖细胞的凋亡,促进生殖细胞增殖等,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李路广[10](2019)在《民国时期沪上中医食疗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有关食疗食养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探讨该时期影响食疗食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中医饮食养生的内容和特色食疗方法。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收集相关报刊15种,着作20部,涉及代表性医家20人。基于文献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包括作者、食(药)名称、功效、制法、服法、剂型等信息。采用统计描述法,对单味食(药)的性味、归经、品类、膳食剂型、疾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药)物共计381味,品类计17类,剂型计13种,病症77种。具体如下:1食(药)物——品类分布:常用的是果品类,其次是水产类、蔬菜类、调料类、畜肉类。将其常用的具体食(药)列举如下:1.1果品类:常用的有大枣、莲子、核桃、龙眼肉、梨、杏仁、荸荠、山楂。1.2水产类:常用的有甲鱼、海蜇、鲫鱼、海带、乌贼骨、淡菜、龟、蛤蜊。1.3蔬菜类:常用的有山药、藕、白萝卜、百合、韭菜、冬瓜、芥菜。1.4调料类:常用的有酒(黄酒、白酒)、大枣、白糖、蜂蜜、盐、冰糖、甘草、蒜、红糖。1.5畜肉类:常用的有猪肚、猪肉、羊肉、猪肺、牛肉、猪肝、猪肾、猪蹄。2食(药)物——科别分布:常用于内科病与外感病中。其中,内科病以脾胃、肺、肾为主;外感病以肺痨病、痢疾病为主。3疾病——食(药)物分布:常见病种为虚劳病、咳嗽病、胃痛病、肺痨病、痢疾病、霍乱病。3.1虚劳病:常用的有大枣、粳米、山药、莲子、核桃、龙眼肉、蜂蜜、黄芪、糯米、薏苡仁、白糖、茯苓、生姜、猪肚。3.2咳嗽病:常用的有杏仁、冰糖、生姜、贝母、白糖、白萝卜、蜂蜜、百合、鸡肉、猪肺、大枣、梨、茶叶。3.3胃痛病:常用的有生姜、猪肚、佛手、黄酒、柠檬、肉桂、乌贼骨、猪肉、白糖、冰糖、高良姜、胡椒、鸡蛋壳、玫瑰花、吴茱萸、香附。3.4肺痨病:常用的有大枣、百合、莲子、白果、冰糖、酒。3.5痢疾病:常用的有茶叶、生姜、白糖、蜂蜜、红糖、乌梅。3.6霍乱病:常用的有生姜、盐、金银花、荞麦。结论:民国时期中医食疗食养的特点有四:1食用原料的广泛性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的独特条件,以及融汇于沪的饮食文化、丰富的饮食着作等因素,为上海地区带来了多样化的食材,沪上民众与医家将部分食(药)物合理地应用到各类疾病中,充实了沪上食疗食养的内容。2极为重视脾胃的作用通过对民国医家使用食(药)物性能、炮制方法,以及对疾病防治观念方面的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沪上食疗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尤其注重对脾胃功能的顾护,继承了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脾胃思想。3注重日常食料的使用基于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沪上医家常将日常生活民俗作为辨证施膳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体现了其食疗观贴近于生活。比如“酒、糖”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食料。4食补之风盛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食补之风呈现出了与西方饮食营养学相交融的新式特点,此风气的盛行除了源于自古以来传统的滋补观外,江南温补文化的遗风、疾病观念、医患双方以及商业的推动等诸多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共同促使了食补风俗的形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
| 2 产后抑郁的中医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
| 3 产后抑郁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 |
| 3.1 产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
| 3.2 产后抑郁的心理干预 |
| 3.3 加强与产后抑郁患者的沟通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1 妊娠糖尿病和薯蓣粥 |
| 1.1 中医对 GDM 的认识 |
| 1.2 中医食疗的起源和研究现状 |
| 1.3 薯蓣粥应用于 GDM 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 |
| 2 饮食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
| 3 理论框架 |
| 3.1 COM-B模型 |
| 3.2 COM-B模型在饮食行为中的应用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 1.6 抽样方法 |
| 2 资料收集 |
| 2.1 受访者人口学资料收集 |
| 2.2 访谈资料收集 |
| 3 资料分析 |
| 3.1 受访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
| 3.2 访谈资料分析 |
| 4 质量控制 |
| 4.1 前期准备的质量控制 |
| 4.2 收集资料的质量控制 |
| 4.3 分析资料的质量控制 |
| 4.4 访谈结束后的质量控制 |
| 5 伦理原则 |
| 6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受访者人口学资料 |
| 2 访谈结果 |
| 2.1 主题 1:薯蓣粥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
| 2.2 主题 2:薯蓣粥相关知识因素 |
| 2.3 主题 3:薯蓣粥的制备因素 |
| 2.4 主题 4:薯蓣粥的食用体验 |
| 2.5 主题 5:食疗的社会认同因素 |
| 第四章 讨论 |
| 1 GDM 患者对薯蓣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
| 1.1 薯蓣粥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
| 1.2 薯蓣粥相关知识因素 |
| 1.3 薯蓣粥的制备因素 |
| 1.4 薯蓣粥的食用体验 |
| 1.5 食疗的社会认同因素 |
| 2 薯蓣粥临床应用的策略改进 |
| 2.1 提供信息支持,宣传食疗文化 |
| 2.2 改良食疗方式,为食疗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
| 2.3 推进商业化,促进食疗普及 |
| 3 创新性 |
| 4 局限性 |
| 6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基于Cite Space的妊娠糖尿病饮食干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气血亏虚型 |
| 肝肾阴虚型 |
| 脾胃虚弱型 |
| 气血瘀滞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孕产妇孕期健康状况比较 |
| 2.2 两组孕产妇分娩结局与产褥期健康状况比较 |
| 2.3 两组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胃炎患者的涩脉声波特征观察研究(比较试验)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 |
| 1.2.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
| 1.2.3 诊断标准 |
| 1.2.4 纳入标准 |
| 1.2.5 剔除或排除标准 |
| 1.3 研究过程 |
| 1.3.1 测试流程 |
| 1.3.2 一般资料的收集和测量准备 |
| 1.3.3 声波脉诊测试系统的组成 |
| 1.3.3.1 固定及减噪装置 |
| 1.3.3.2 采集装置 |
| 1.3.3.3 记录装置 |
| 1.3.4 声波脉诊信号测试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 |
| 1.3.4.1 测量前 |
| 1.3.4.2 测量中 |
| 1.3.4.3 测量后 |
| 1.3.5 脉象片段的截取原则 |
| 1.3.6 脉象信号的分析比较 |
| 1.4 研究结果 |
| 1.4.1 受试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 1.4.1.1 两组受试对象的性别比较 |
| 1.4.1.2 两组受试对象的年龄比较 |
| 1.4.2 多尺度熵分析 |
| 1.4.3 脉图叠加直观比较 |
| 1.4.4 小波分析 |
| 1.4.4.1 相对健康人和胃炎患者左关1-6层脉位比较 |
| 1.4.4.2 胃炎患者与相对健康人左关第4层小波分解比较 |
| 1.4.4.3 测试结果 |
| 1.4.4.4 |
| 1.5 比较试验的结论 |
| 2 诊断性试验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样本量的确定和来源 |
| 2.2.2 诊断标椎及纳排标准 |
| 2.3 研究过程 |
| 2.3.1 诊断性试验的操作流程 |
| 2.3.2 测试流程及脉图截取 |
| 2.3.3 脉象信号的处理 |
| 2.4 统计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脉诊及慢性胃炎疾病相关理论滥觞与延展 |
| 3.1.1 “涩脉类声波” |
| 3.1.2 振动波与声波 |
| 3.1.3 人体病变在寸口形成“涩脉类声波”假说 |
| 3.1.4 寸口脉搏的压力波信号的分析 |
| 3.1.5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相关认识 |
| 3.2 比较试验分析与探讨 |
| 3.2.1 试验设计 |
| 3.2.1.1 相对健康人的确定 |
| 3.2.1.2 关于底层(第6层)脉搏的说明 |
| 3.2.1.3 —种关于典型左手寸口关脉4层波图各部分组成的推论假说 |
| 3.2.2 脉象声波信号分析和识别方法 |
| 3.2.2.1 MATLAB软件简介 |
| 3.2.2.2 多尺度熵分析比较 |
| 3.2.2.3 脉象声波信号时域叠加比较 |
| 3.2.2.4 小波变换 |
| 3.2.2.4.1 小波变换的含义 |
| 3.2.2.4.2 小波变换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 3.2.2.4.3 小波变换的应用价值 |
| 3.2.2.4.4 利用小波分析声波信号的优势 |
| 3.2.2.4.5 小波分析结果评价 |
| 3.3 诊断性试验意义与评价 |
| 3.3.1 诊断性试验的设计 |
| 3.3.1.1 诊断“金标准” |
| 3.3.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3.3.1.3 样本量的估计 |
| 3.3.1.4 盲法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的的结果 |
| 3.3.2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 |
| 3.3.2.1 诊断性试验的常用指标 |
| 3.3.2.2 提高诊断效率的方法 |
| 3.3.2.3 ROC分析 |
| 3.3.3 运用诊断性试验的目的 |
| 4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慢性胃炎”疾病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基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2.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实验组 |
| 2.3 实验疗程 |
| 3.观察指标 |
| 3.1 症状性观察指标 |
| 3.2 检测指标 |
| 3.3 营养评估指标 |
| 4.统计学方法 |
| 5.疗效标准 |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6.研究结果 |
| 7.讨论 |
| 7.1 目前关于慢性肾脏病的认知 |
| 7.2 营养不良的定义、危害及国内西医营养剂的现状 |
| 7.3 慢性肾脏病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
| 7.4 慢性肾脏病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 |
| 7.5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及治疗 |
| 7.6 草花覆盆颗粒剂的组方思想 |
| 7.7 结果分析 |
| 8.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草花覆盆颗粒剂对慢性肾脏病(肾虚血瘀型)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
| 附录B: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 附录C: 主观性综合营养评估(SGA)的说明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 1 生平概述 |
| 2 着作介绍 |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 1 肺系病证 |
| 1.1 感冒 |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 1.1.2 治疗法则 |
| 1.1.3 分型证治 |
| 1.1.4 经验用药 |
| 1.1.5 注意事项 |
| 1.1.6 小结 |
| 1.2 咳嗽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治疗法则 |
| 1.2.3 分型证治 |
| 1.2.4 特色用药 |
| 1.2.5 小结 |
| 2 心系病证 |
| 2.1 胸痹 |
| 2.1.1 病因病机 |
| 2.1.2 治疗法则 |
| 2.1.3 分型证治 |
| 2.1.4 小结 |
| 2.2 狂证 |
| 2.2.1 病因病机 |
| 2.2.2 治疗法则 |
| 2.2.3 分型证治 |
| 2.2.4 小结 |
| 2.3 痴呆 |
| 2.3.1 病因病机 |
| 2.3.2 治疗法则 |
| 2.3.3 分型证治 |
| 2.3.4 小结 |
| 2.4 恐惧 |
| 2.4.1 病因病机 |
| 2.4.2 治疗法则 |
| 2.4.3 分型证治 |
| 2.4.4 小结 |
| 3 脾胃病证 |
| 3.1 泄泻 |
| 3.1.1 病因病机 |
| 3.1.2 治疗法则 |
| 3.1.3 分型证治 |
| 3.1.4 临证要点 |
| 3.1.5 小结 |
| 4 肝胆病证 |
| 4.1 臌胀 |
| 4.1.1 病因病机 |
| 4.1.2 治疗法则 |
| 4.1.3 分型证治 |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 4.1.5 小结 |
| 4.2 胆痹 |
| 4.2.1 病因病机 |
| 4.2.2 施治法则 |
| 4.2.3 分型证治 |
| 4.2.4 小结 |
| 4.3 内伤头痛 |
| 4.3.1 病因病机 |
| 4.3.2 施治法则 |
| 4.3.3 分型证治 |
| 4.3.4 用药特色 |
| 4.3.5 小结 |
| 5 肾系疾病 |
| 5.1 水肿 |
| 5.1.1 病因病机 |
| 5.1.2 治疗法则 |
| 5.1.3 分型证治 |
| 5.1.4 专药专方 |
| 5.1.5 小结 |
| 6 气血津液疾病 |
| 6.1 内伤发热 |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 6.1.3 分型证治 |
| 6.1.4 小结 |
| 7 肢体经络病证 |
| 7.1 腰痛 |
| 7.1.1 病因病机 |
| 7.1.2 治疗法则 |
| 7.1.3 分型证治 |
| 7.1.4 小结 |
| 7.2 痿证 |
| 7.2.1 病因病机 |
| 7.2.2 治疗法则 |
| 7.2.3 分型证治 |
| 7.2.4 小结 |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 1 大气一元论 |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 3 医易相通论 |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 4.2.1 明辨病位 |
| 4.2.2 治病于未发 |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 4.2.4 应时服药 |
| 4.2.5 预测病势 |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 5.4 治胃之法 |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 6.1 风药概说 |
| 6.2 风药性能 |
| 6.2.1 风药多味辛 |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 6.2.3 风药性走 |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 6.3.1 风药治风 |
| 6.3.2 风药治血 |
| 6.3.3 风药治湿 |
| 6.3.4 风药助火 |
| 6.3.5 风药升阳 |
| 6.3.6 风药止痒 |
| 6.3.7 风药通滞 |
| 6.3.8 风药开玄 |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 7.2.1 量从症变 |
| 7.2.2 量从人变 |
| 7.2.3 减量间服 |
| 7.2.4 遵古不泥 |
| 7.2.5 精准靶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孕妇肥胖对子代健康的影响 |
| 1.概述 |
| 2.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 3.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 4.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
| 5.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影响 |
| 6.对其他系统疾病的影响 |
| 7.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体质理论在孕产妇中的应用 |
| 1.概述 |
| 2.辨体分型 |
| 3.孕妇中医体质的特殊性 |
| 4.与孕产疾病的相关性 |
| 5.与新生儿疾病的相关性 |
| 6.指导孕期保健 |
| 7.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实验和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 |
| 研究一 实验研究:孕前和孕期高脂喂养对子代肺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临床研究:孕期肥胖及其中医体质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 1.资料 |
| 2.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一个更新的荟萃分析: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增加子代哮喘及喘息的风险 |
| 1.背景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1: 临床研究CRF表 |
| 附录2: 孕妇中医体质量表 |
| 附录3: 荟萃分析的附表和附图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施治 |
| 2.1 名家经验 |
| 2.2 辨精论治 |
| 3 临床研究 |
| 3.1 专病专方 |
| 3.2 中成药 |
| 3.3 针灸及物理治疗 |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5 综合治疗 |
| 4 实验研究 |
| 4.1 降低生殖细胞凋亡 |
| 4.2 改变Catsper通道 |
| 4.3 抗氧化应激损伤 |
| 4.4 调节生殖性腺轴,改善生殖内分泌功能 |
| 4.5 改善睾丸微循环 |
| 4.6 改善附属性腺的分泌功能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曾庆琪教授辨治男性不育症学术思想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病论治 |
| 2.1 特发性不育症 |
| 2.2 精液不液化 |
| 2.3 感染性不育症 |
| 2.4 免疫性不育 |
| 2.5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 |
| 2.6 其他原因引起不育症 |
| 3 用药规律 |
| 3.1 用药特点 |
| 3.2 常用效验对药、角药 |
| 4 预防调护 |
| 4.1 三步四法、助孕有道 |
| 4.2 生活指导、综合治疗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润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临床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方法 |
| 2.2 给药方案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注意事项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评价 |
| 2.7 统计学方法 |
| 2.8 设计路线图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精液参数比较 |
|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 3.4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 3.6 安全性观察 |
| 3.7 不良反应比较 |
| 4 讨论 |
| 4.1 润精汤组方思路 |
| 4.2 润精汤单味药的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
| 4.3 还少胶囊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 4.4 润精汤对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探讨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润精汤对奥硝唑诱导的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实验研究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药物 |
| 2.3 实验试剂 |
|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 3 实验方法 |
| 3.1 分组与给药 |
| 3.2 实验取材 |
| 3.3 实验内容 |
| 3.4 统计方法 |
| 3.5 技术路线图 |
| 4 实验结果 |
| 4.1 精液参数比较 |
| 4.2 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 4.3 睾丸组织病理形态比较 |
| 4.4 睾丸组织细胞凋亡比较 |
| 4.5 睾丸组织波形蛋白表达比较 |
| 4.6 睾丸组织ERK信号通路比较 |
| 5 讨论 |
| 5.1 奥硝唑诱导少弱精子症模型的建立 |
| 5.2 润精汤改善奥硝唑诱导的生精障碍型SD雄性大鼠生精功能的作用机制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
| 附录1 润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临床观察表 |
| 附录2 润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中医症状评分表 |
| 附录3 润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4 常用英文缩略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食疗概述 |
| 1 概念诠释 |
| 2 食疗发展史略 |
| 2.1 先秦时期 |
| 2.2 秦汉时期 |
|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 2.4 隋唐时期 |
| 2.5 宋元时期 |
| 2.6 明清时期 |
| 2.7 民国时期 |
| 第二部分 民国时期食疗文献整理与统计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2.1 所获基本资料 |
| 2.2 整理统计结果 |
| 2.2.1 四性分布 |
| 2.2.2 五味分布 |
| 2.2.3 归经分布 |
| 2.2.4 品类分布 |
| 2.2.5 剂型分布 |
| 2.2.6 科别分布 |
| 2.2.7 脏腑分布 |
| 2.2.8 病症分布 |
| 第三部分 民国时期食疗文献综合分析 |
| 1 食(药)物性能分析 |
| 2 食(药)物品类分析 |
| 2.1 果品类 |
| 2.2 水产类 |
| 2.3 蔬菜类 |
| 2.4 调料类 |
| 3 膳食剂型分析 |
| 4 单味食(药)物分析 |
| 4.1 酒(黄酒/白酒) |
| 4.2 糖(白糖、冰糖、红糖) |
| 4.3 蜂蜜 |
| 4.4 粳米 |
| 4.5 核桃 |
| 4.6 茶叶 |
| 4.7 食盐 |
| 4.8 生姜 |
| 4.9 薏苡仁 |
| 4.10 莲子 |
| 4.11 山药 |
| 4.12 藕 |
| 5 代表性病症中食(药)之运用 |
| 5.1 肺痨 |
| 5.2 虚劳 |
| 5.3 痢疾 |
| 5.4 霍乱 |
| 5.5 胃痛 |
| 5.6 咳嗽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食疗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
| 论文1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冬令食疗食养思想探析 |
| 论文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饮食相关症状的探析 |
| 附录3 果品分布表 |
| 附录4 水产品分布表 |
| 附录5 畜肉品分布表 |
| 附录6 脾胃病食(药)物分布表 |
| 附录7 肺病食(药)物分布表 |
| 附录8 肾病食(药)物分布表 |
| 附录9 气血津液病食(药)物分布表 |
| 附录10 病症分布表 |
| 附录11 肺痨病食(药)物分布表 |
| 附录12 虚劳病食(药)物分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