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36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1](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国内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现状,促进针刀治疗的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研究,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类文献,对使用的针刀类型、不良事件类型、相应病例数、原发疾病、不良事件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181篇,共1 126例。针刀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部位在腰臀部、膝部、颈部及手指部位,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疼痛、皮下出血或血肿、晕针刀、神经损伤等,也包括脊髓损伤、内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刀治疗在关键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疾病时的安全性尚待提高,针刀治疗标准化是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相关工作亟待开展。

刘奇奇,龚悦诚,朱俊琛[2](2021)在《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一科就诊的符合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1次/周,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和治疗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Quinnell分级法评分、拇指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拇指活动度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 d及3个月后两组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低于治疗前,拇指活动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拇指活动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显着,尤其对Ⅱ、Ⅲ期狭窄性腱鞘炎效果更佳。

冯乐[3](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使用常规封闭疗法治疗后产生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更有效、实用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从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网络招募的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封闭治疗,共治疗1次;治疗组采取“经筋理论”指导下封闭结合针刀治疗,共治疗1次。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uinnell评分、活动痛VAS评分、压痛VAS评分、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评分改变情况,综合评价本方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价值。结果:(1)Quinnel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评分较前均有所改善,然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活动痛、压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痛评分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情况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刀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对该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屈拇指肌腱鞘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效果。(2)在局部封闭基础上,采用针刀局部松解加远端松解病变肌群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更明显,疗效更显着。(3)运用经筋理论该病疗效肯定,思路也可应用于其他疾病,运用范围广泛。

汤建华,冯维琪[4](2021)在《“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用"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贴外用,每日1次,连续治疗7d。观察组给予小针刀疗法治疗,术中以"听声排切法"为操作核心,单点进针以减少创伤,共治疗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Quinnell分级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Quinnell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00%(99/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00%(46/1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牛时季,王利昕,王建生[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近况》文中提出狭窄性腱鞘炎主要病变区域为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鞘及手指的指屈肌腱,其中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在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则指发病于拇指或手指的指屈肌腱。根据其症状特点,此病症亦被称为"扳机指"。该病为软伤、针灸、疼痛等科室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病情延绵、反复为该病的典型特点。目前主流治疗方式包括口服或注射药物治疗、临床理疗、手术治疗、针刀治疗等。各个治疗方式均有利弊,本文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近况进行概述。

王玮璘[6](2020)在《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颊针和体针疗法对足跟痛的即刻止痛疗效以及疗程前后的对比,探讨颊针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03至2019年12月在门诊招募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足跟痛患者60例患足,将其分为颊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各30例患足。根据颊针的全息理论,颊针治疗组取穴为:患侧足、踝、膝、骶、腰及足点加强(足与踝穴之间)。按照针灸教材取穴,体针对照组取穴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照海、申脉、大钟、复溜、悬钟以及患侧阿是穴(局部压痛最明显点)。各组分别按照试验设计进行临床操作,并且观察患者临床评分量项目简化McGill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评级指数的评估量表(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在疼痛状况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的改变。经过一个疗程后,数据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与即刻治疗后,治疗前与10次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变化。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57例患足,其中颊针治疗组完成28例,脱落2例,体针对照组完成29例,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5.00%。(2)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其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PRI量表、VAS量表、PPI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过10次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体针对照组共29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第一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在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与传统体针均能有效治疗足跟痛,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二者即刻止痛与临床疗效均未见明显差异。颊针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痛、便捷的新型针刺方法,容易被畏针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邱祖云[7](2020)在《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flexor tenosynovitis)又称扳机指(Trigger finger,TF),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屈指肌腱纤维鞘的起始部位,其病变卡压的位置大多在A1滑车部位,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位置。最常见的保守治疗是皮质类固醇鞘内注射,但相当多的患者会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治疗,A1滑车的经皮松解(Percutaneous Release)于1958年首次报道,目前已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经皮松解的医疗器械较多,针刀也属于其中之一。目前临床上针刀松解A1滑车操作大多均在盲视下进行,这一治疗技术因不可视而具有明显的缺陷。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在有创治疗领域迅速普及,使很多经皮有创治疗技术得到显着改进,目前已有应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TF的临床报道,但其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未见报道,不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为了明确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解剖学依据,使其成为一种科学、精准、安全、可靠的TF临床治疗技术,特进行了本项研究。[目的]探寻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操作规范及优势,并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传统针刀治疗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三种操作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观察A1滑车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研究A1滑车部位解剖结构对针刀松解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将标本随机分为三组(U组——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N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T组——经典针刀术式点刺组,每组28例手,140例手指),采取三种术式分别进行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松解完毕后,逐层解剖暴露A1滑车区域,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将解剖结构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识别。(1)安全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操作安全性评估,安全性指标是指针刀对治疗目标(A1滑车)以外组织的损伤情况,包括:①是否损伤指固有神经及血管:肉眼观察指固有神经、指固有血管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②是否损伤肌腱:肉眼观察及评估是否存在肌腱损伤(无;轻微损伤:肌腱表面有轻微针刀划伤;中度损伤:肌腱保持连续性,部分边缘切断;肌腱严重损伤:肌腱完全切断);③是否损伤A2及PA滑车:肉眼观察A2及PA滑车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④计算损伤率:分别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计算方法为:损伤率(%)=损伤例数÷总例数×100%。(2)准确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有效率评估,比较三组有效率,内容如下:①松解位置及长度:肉眼观察针刀推割痕迹是否位于A1滑车;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针刀推割痕迹的长度L1及A1滑车长度L2;②计算松解有效率:松解有效率(%)=A1滑车的松解长度÷A1滑车总长度×100%。(3)解剖数据测量: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以下解剖结构的长度及两解剖结构间距离:A1滑车的宽度(W)、A1滑车近心端距掌指关节横纹处的距离(D1)、A1滑车近心端距掌横纹的距离(D2),食指测距掌中横纹的距离,中、环、小指测距掌远端横纹的距离)、指面正中线距桡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3)、指面正中线距尺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4)。[结果]高频超声探头能较好显示A1滑车部位的解剖结构,采取探头长轴放置、平面内进针便于操作。(1)安全性:U组损伤29例,损伤率为20.71%。其中肌腱损伤25(17.86%)例,其中轻微损伤21例,中度损伤4例;A2及PA滑车损伤2(1.43%)例;指固有神经损伤2(1.43%)例;未见血管损伤。N组损伤36例,损伤率为25.71%。其中肌腱损伤23(16.43%)例,其中轻微损伤22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11(7.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1(0.71%)例;血管损伤1(0.71%)例。T组140例,损伤例数为28例,损伤率为20.00%。其中肌腱损伤20(14.29%)例,其中轻微损伤19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4(2.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3(2.14%)例;血管损伤1(0.71%)例。三组总损伤率比较:N组>U组>T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三组总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损伤情况同样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结果发现仅U组和N组的A2及PA滑车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11<0.05,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A1滑车对A2及PA滑车损伤几率比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显着增加,余损伤情况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2)准确性:U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8(5.71%)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7.76±3.13mm,平均松解长度5.71±2.50mm,松解有效率为79.90%。N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4(2.86%)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8.14±1.93mm,平均松解长度5.24±1.60mm,松解有效率为67.19%。T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13(9.29%)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7.69± 2.66mm,平均松解长度4.65 ±2.50mm,松解有效率为64.66%。三组未切割到A1滑车的例数比较:T组>U组>N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仅U组与T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24<0.05,说明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较经典针刀术式松解位置更为精准。三组A1滑车长度比较:N组>U组>T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未见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松解长度比较:U组>N组>T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U组与N组比较:P1=0.031,U组与T组比较:P2=0.0002,N组与T组比较:P3=0.009。P值均小于0.05,尤其是P2、P3均小于0.01,说明U组与N组、N组与T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长度显着大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松解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显着大于经典针刀术式——点刺组。三组松解有效率比较:U组>N组>T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U组与N组比较:P=0.042,U组与T组比较:P2=0.16,N组与T组比较:P3=0.766。P1、P2均小于0.05,说明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可显着提高松解的有效率。(3)解剖学测量:A1滑车的长度(L)平均值为7.86±2.62mm,男女对比分析时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左右对比时发现左侧食指A1滑车长度显着大于右侧食指(P<0.05);A1滑车的宽度(W)平均值为5.59±1.47mm,男性A1滑车宽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其中拇指、环指处差异明显,余三指并无明显差异,右侧A1滑车宽度显着大于左侧(P<0.05),其中小指处差异明显(P<0.01),余四指并无差异;拇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指关节横纹处的距离(D1)平均值0.21±0.83mmm,余四指认平均值为9.35±3.62mm,男女、左右侧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食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中横纹的距离(认)平均值为7.59±2.88mm,中指、环指、小指D2平均值为8.07±3.34mm,在进行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仅发现左侧食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中横纹距离明显大于右侧(P<0.05),余无明显差异;指面正中线的在A1滑车表面投影线距桡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3)5.11±1.39mm;指面正中线的在A1滑车表面投影线距尺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4)平均值为5.47±1.64mm。[结论]本研究利用临床解剖学的方法观察了超声引导下、非超声引导下、经典针刀术式三种术式进行针刀松解A1滑车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实验结果证明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A1滑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超声引导可以精准的识别A1滑车的位置,准确的辨识滑车、肌腱及血管的解剖关系,减少操作过程中对肌腱、血管的损伤,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提高针刀松解的有效率,同时超声引导下可以做到术前检查定位、术中实时引导、术后复查,更适合临床初学者采用,另外,在超声引导进行针刀治疗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是一种广受欢迎、具有广阔前景的医疗技术,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

许莹,万碧江,肖倩[8](2020)在《改良针刀术式治疗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治疗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标准纳入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共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有8名患者脱落,最终试验组43名,对照组42名。试验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封闭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的Quinnell分级评分、VAS评分、拇指掌指关节处弹响、绞锁、硬结情况、拇指指间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术后Quinnell评分优于对照组(P <0. 05),表明针刀组术后Quinnell分级评分结果更佳。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0. 05);两组术后即刻VAS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试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拇指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弹响、绞锁、硬结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术前、术后、术后3月硬结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0. 70%(39/43),对照组为64. 29%(27/42),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刀治疗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操作简便,具有缓解疼痛、治疗弹响、绞锁、硬结效果显着、改善关节活动度、长期效果明显等优点,为临床针刀疗法的运用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沈子威[9](2020)在《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的疗效,与单用导引型针刀治疗、单用透骨散熏洗治疗本病疗效对比,以证明二者结合使用疗效更为突出,为临床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提供新思路。方法: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骨伤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标准纳入共90例进入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组A运用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对照组B运用导引型针刀治疗,对照组C运用透骨散熏洗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每组1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后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TAM系统测定以及含导引型针刀治疗的组别进行术口恢复调查评分。研究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先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不满足要求者用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4周结束后,“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三组VAS评分、TAM评定结果相互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VAS评分、TAM评定结果各自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4周结束后,“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术口恢复评分对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总有效率100%、“导引型针刀”组总有效率84.6%、“透骨散”组总有效率77.8%。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疗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三组患指疼痛与功能受限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术口恢复情况显着优于“导引型针刀”组。3.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优于导引型针刀、透骨散熏洗单独使用,且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痛苦较小,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王磊,孟宪宇[10](2020)在《镜下微切口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文中指出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是手外科常见病之一,以中老年妇女、手工劳动者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以拇指掌指关节处疼痛、压痛、弹响、绞锁等为主,其病因主要为手部长期劳损导致腱鞘机械性摩擦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国内临床报道的治疗方案较多,包括制动、理疗、封闭、小针刀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切割治疗[1]。但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较多缺点,保守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疼痛难耐受和易复发的弊端,手术治疗存在开口大、术后粘连

二、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选择检索词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分析方法
2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检索结果
    2.1 不同年度针刀不良事件统计
    2.2 针刀治疗不同操作部位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3 针刀治疗不同疾病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3 针刀治疗产生不良事件分析
    3.1 晕针刀反应
    3.2 断针及滞针
    3.3 疼痛
    3.4 皮下血肿、淤青、血管损伤
    3.5 局部关节肿胀
    3.6 神经损伤、麻木感
    3.7 肌腱损伤
    3.8 脊髓损伤或脊髓刺激
    3.9 内脏损伤
    3.10 死亡
    3.11 感染
    3.12 胃肠道反应
    3.13 皮肤反应
    3.14 头晕、晕厥、失眠、耳鸣、血压升高等相关神经系统反应
    3.15 其他
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针刀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4.2 针刀操作规范化
    4.3 影像、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
    4.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处理
5 讨论

(2)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及随访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1.6.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1.6.2 Quinnell分级法[6]评分
        1.6.3 拇指关节活动度
        1.6.4临床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Quinnell分级法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拇指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效果比较
3 讨论

(3)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指屈肌腱腱鞘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4 讨论

(5)中西医结合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致病原因
2 目前主流治疗方式
    2.1 药物治疗
    2.2 物理治疗
    2.3 手术治疗
    2.4 针刀治疗
3 讨论

(6)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认识
        1 足跟痛的定义
        2 足跟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3 足跟部的基本解剖
        4 足跟痛的的发病机制
        5 足跟痛的诊断
        6 足跟痛的分类
        7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治疗
        8 足跟痛的预防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足跟痛的研究
        1 足跟痛的中医研究
        2 古代文献对足跟痛的认识
        3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4 中医对足跟痛的辨证论治
        5 颊针疗法的概况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西医诊断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
        3.7 剔除、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针刺操作注意事项
        4.3 安全评价
        4.4 临床观察指标
        4.5 数据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治疗前组间各情况比较
        5.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5.3 不良事故观察与处理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现代学者对足跟痛的中医辩证分型
        1.3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2.1 传统体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2 颊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3 颊针的优势
    3 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总有效率
        3.2 两组组内比较
        3.3 本研究研究结果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疗进展
        1. TF的相关解剖
        2. 病因病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1.1 诊断标准
        1.2 针刀选择
        1.3 治疗体位选择
        1.4 进针点选择
        1.5 针刀操作过程
        1.6 治疗周期
        1.7 疗效评定方法
        1.8 疗效和安全性
        2. 讨论与分析
        2.1 临床治疗
        2.1.1 标准化
        2.1.2 针刀可视化
        2.2 临床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内容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分组
        1.4 观察指标
        1.4.1 超声图像的解剖学实证
        1.4.2 安全性评估
        1.4.3 有效率评估
        1.4.4 解剖学测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图像
        2.2 安全性评估
        2.3 有效率评估
        2.4 针刀入路与解剖学测量
        2.4.1 针刀入路
        2.4.2 A1滑车的长度
        2.4.3 A1滑车的宽度
        2.4.4 A1滑车近心端的体表定位
        2.4.5 指面正中线与两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
    3. 讨论
        3.1 目前临床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存在的问题
        3.2 针刀入路的安全设计
        3.3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优势
        3.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改良针刀术式治疗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标准
    3.1 Quinnell分级法
    3.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3.3 拇指掌指关节处弹响、绞锁、硬结情况
    3.4 拇指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
    3.5 临床疗效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Quinnell分级评分比较
    5.2 VAS评分比较
    5.3 拇指掌指关节处弹响、绞锁、硬结情况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后拇指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5.5 临床疗效比较
6 讨论

(9)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1 祖国医学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于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理论认识
        1.1.1 发病机理
        1.1.2 痹症理论
        1.1.3 经络理论
        1.2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中医治疗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刺治疗
        1.2.3 针刀治疗
    2 西医学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流行病学
        2.3 局部解剖学
        2.4 病因病理
        2.5 西医治疗进展
        2.5.1 封闭治疗
        2.5.2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
        1.2.2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标准
        1.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1.1 治疗组治疗方案
        2.1.2 对照组治疗方案
        2.1.3 疗程
        2.2 观察内容
        2.2.1 一般资料观察
        2.2.2 疗效性观察指标
        2.2.3 安全性评价
        2.2.4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2.5 数据收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脱落病例
        3.1.2 性别
        3.1.3 年龄
        3.1.4 病程
        3.2 观测指标
        3.2.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3.2.2 TAM系统评定
        3.2.3 术口恢复调查
        3.3 临床总体疗效
        3.4 不良反应报告
    4 疗效评价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4.3 TAM系统评定结果分析
        4.4 术口恢复调查结果分析
        4.5 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导引型针刀的使用意义、疗效机制与安全性讨论
    3 透骨散的配伍与作用机制
    4 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的优势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镜下微切口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分期标准
    1.3 手术器材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过程
        1.4.2 术后指导
    1.5 疗效标准
2 结果
3讨论

四、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J].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 北京中医药, 2021
  • [2]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J]. 刘奇奇,龚悦诚,朱俊琛.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7)
  • [3]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J]. 汤建华,冯维琪.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0)
  • [5]中西医结合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近况[J]. 牛时季,王利昕,王建生. 新疆中医药, 2020(05)
  • [6]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玮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邱祖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改良针刀术式治疗Ⅱ、Ⅲ度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研究[J]. 许莹,万碧江,肖倩.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3)
  • [9]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子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镜下微切口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J]. 王磊,孟宪宇.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02)


狭窄性腱鞘炎论文 手指屈肌腱鞘炎论文 小针刀疗法论文 腱鞘炎论文

上一篇:L-精氨酸对糖尿病烧伤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微泵连续静脉输注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