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苗[1](2021)在《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为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和手段,对我国农业产业健康、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数字化可将传统的以“经验”为核心转化为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以便为作物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当前作物种植管理缺乏规范性指导,环境因素难以精准调控,导致种植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为提高设施黄瓜精细化管理能力,开展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拟通过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实现黄瓜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提升设施黄瓜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设施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及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分析是建立生长模型的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岭回归组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温度、光照强度及湿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黄瓜的生长特征参数包括叶面积、株高及茎粗等,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权重分析发现,叶面积是描述黄瓜长势的重要特征参数,能显着反映黄瓜不同生长时期的长势特征。进一步通过岭回归构建的生长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对设施黄瓜不同生长期长势的影响差异较大:苗期影响黄瓜生长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光照、温度和湿度,初花期依次为温度和光照,果期依次为光照、湿度和温度。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和各生长期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排序为后续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将黄瓜生产过程划分为苗期、初花期及果期,借助矩阵构建不同生长期的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首先构建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数字化方案,以知识类别形式将各时期生产管理划分为环境数字化调控、病害数字化预防及日常农事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的知识库,同时采用产生式规则法与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不同生长时期具体的生产管理细则,并形成生产管理决策知识规则库。最后依据知识库和规则库相关知识,以矩阵形式建立不同生长期不同生产管理指标的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构建基础上建立生产管理种植模型和操作模型,并以矩阵乘法为对应元素相乘为规则建立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为设施黄瓜标准化种植管理提供支持。(3)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开发为打破生产信息管理落后问题,助力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通过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并结合长势特征分析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系统的总体构架及功能设计,实现了设施黄瓜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提高系统的简便易用性,将生长模型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以友好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可为设施黄瓜产业从业者提供便利、周到和及时的服务。
张泽[2](2021)在《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通过数字化赋能已成为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数字化生产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生产可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的操作步骤,便于为作物生长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发育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生产管理能力。当前作物种植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较低,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为提高番茄精细化管理能力,开展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拟通过番茄生产的数字化实现番茄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番茄生长模型研究环境因子是影响设施番茄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以温室温度、有效光辐射、空气湿度、空气CO2浓度以及土壤温度为主要环境因子,选取番茄叶面积、株高、叶片数及茎粗等长势特征指标,创新性的运用主成分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岭回归和主成分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Lasso回归的组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番茄生长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在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叶面积指数是能显着表征番茄长势的重要特征指标,这为农户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合理判断番茄长势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生长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对设施番茄不同生长时期长势的影响差异较大:苗期影响番茄生长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空气温度、有效光辐射、空气湿度及土壤温度,开花坐果期为有效光辐射、空气温度及空气CO2浓度,结果期为空气温度、有效光辐射,这为温室环境的精准调控及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生产过程数字化是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基础。研究构建番茄苗期、开花坐果期及结果期的生产过程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番茄种植管理数字化。首先以知识类别的形式构建设施番茄生产数字化种植管理方案,将各时期的种植管理划分为环境数字化调控、病虫害数字化处理及日常农事数字化管理;其次,依据专家经验、实地调研以及文献查阅等,建立设施番茄不同生长时期种植管理知识库,并采用产生式规则法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具体的可行性管理方案,形成生产管理规则库,为农户种植提供辅助决策;最后结合种植管理方案以及构建的知识库与规则库,创新性的借助虚拟变量建立各生长时期不同生产管理指标的虚拟变量函数,根据虚拟变量函数建立不同生产时期的环境数字化调控模型、病虫害数字化诊断模型以及农事数字化管理模型,最终建立全周期生产过程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番茄种植管理过程的数字化。(3)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实现研发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是实现设施番茄数字化生产种植、精准管理的有效平台。结合设施番茄生长模型与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设计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系统集成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分析等功能,结合生产需求完成的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为番茄从业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供决策服务。
王迪轩[3](2020)在《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常见问题与解析》文中认为基于笔者5月中旬到赫山区几个蔬菜基地察看情况,选择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按蔬菜种类整理解析,供生产者对照参考。
王迪轩[4](2020)在《疫情期间蔬菜生产问题解析(一)》文中研究说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菜农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越来越依赖通过微信、QQ等线上渠道进行咨询,现就近期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以期对广大生产者有所帮助。
郝明贤[5](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隋心意[6](2019)在《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番茄已成为设施种植中的主要作物。由于设施内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高、空间密闭,因此设施番茄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危害,影响其产量与品质。在防治病害过程中,过多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病原菌产生抗性、环境污染及投资投工过大。微酸性电解水是一种具有高效、快捷、易分解、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的杀菌剂,其应用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微酸性电解水对植株的安全使用浓度及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尚不准确,在设施蔬菜领域并未大规模使用。本研究就微酸性电解水在防治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方向进行了三部分试验,通过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施用安全浓度的筛选,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对两种病害防治效果的测定,确定了安全有效的浓度及使用方式,也为病害防治中化学农药的减施提供了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的生长及伤害作用。通过在番茄植株生长过程中喷施不同浓度电解水的试验结果中表明,从植株生长上来看,喷施100ppm有效氯浓度药剂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茄叶片电导率和丙二醛(MDA)两项伤害指标表现出对番茄植株一定程度的药害效果;喷施2080ppm有效氯浓度的电解水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株高,茎粗,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光合作用及电导率、丙二醛等伤害指标并无明显影响。所以2080ppm可初步认定为番茄植株使用的安全浓度范围。(2)微酸性电解水对B.cinerea和S.solan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喷施不同浓度的电解水对B.cinerea和S.solani菌落扩展和孢子萌发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随药剂的有效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安全浓度范围下,80ppm的电解水对两种病原菌菌落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46.18%和34.97%,有效减缓了菌落扩展速度;80ppm电解水不仅抑制了孢子萌发,也推迟了萌发时间。(3)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番茄离体叶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喷施80ppm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分别达到66.12%和45.26%;在病害侵染的不同时期,80ppm浓度对两种病害的治疗效果要优于预防效果,病菌接种前喷施80ppm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两种病害的预防效果较差,在接种后48h内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最优,番茄灰霉病在接种后24h喷药治疗效果最好,番茄灰叶斑在接种后2h喷药治疗效果最好;从番茄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来看,不同的喷施间隔对两种病害的防效有显着影响,每2天喷施一次微酸性电解水对患有的番茄植株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以达到63.82%和49.02%。综合结果得出:80ppm有效氯浓度是微酸性电解水防治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安全有效浓度,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参照室内试验结果,每两天喷施一次有效氯浓度为80ppm的微酸性电解水,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
陈占伟[7](2019)在《甘肃省高台县辣椒37-94引种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己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台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雪天气少、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日光温室作物栽培,设施蔬菜已发展为高台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在高台县下辖的9个镇均有发展,主要集中分布在巷道镇、宣化镇、南华镇及合黎镇等距离县城较近的几个乡镇。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高台县重要的设施栽培蔬菜,主要栽培茬口有早春茬、秋冬茬及秋冬一大茬,常年辣椒栽培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有三大类十多个品种,年生产辣椒3万多吨,年产值近4000万元。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和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引进推广适宜高台县日光温室栽培优良品种,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开展了辣椒37-94引种栽培试验,将该品种与当地传统栽培的4个辣椒品种进行了植株性状、果实性状、抗逆性以及产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并以该品种为基础材料,探究了不同定植密度、整枝方式及水肥试验处理对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及产量等影响,配套建立了“回头椒”高产整枝、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等技术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同时,实践总结了辣椒37-94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实施后的成功推广经验,为其标准化生产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37-94辣椒的区域适应性及品种特性。经过试验栽培,总结出37-94辣椒有以下几个特点:(1)早熟性好,生育期长,果实外观佳,亮度高,整齐性好,单果重73-82 g、果实长度32-38 cm、果肩宽3.85-4.36 cm、果肉厚0.24-0.28cm、株高2.10-2.19 cm、茎粗2.26-2.43 cm;(2)冬季低温连续坐果性强,产量优势明显,平均亩产可达92457 kg,低温季节不会出现落花落果现象;(3)植株生长势强,耐低温性能好,越冬种植不易歇秧,综合抗病性好,不易死棵;(4)果实口感香辣,果核小,腔内籽粒少;(5)侧枝短,易于管理。综合植株生长特点、果实性状、产量品质、抗逆性表现以及市场需求等均优于当地传统种植品种,适宜作为主推辣椒品种在高台县早春茬和秋冬茬日光温室中栽培种植。2、筛选出了37-94辣椒合理的定植方式、栽培密度和最佳整枝方式。在株行距0.4 m×0.6 m,栽培密度2480株/667 m2,单株定植下“四秆整枝”的辣椒植株长势、果实性状等综合性状表现最优,且采收期延长,前期产量及总产量优势明显,分别达到24800 kg/667 m2及92457 kg/667 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辣椒栽培中选择应用。3、配套建立了37-94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化提出了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示范了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等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在田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多留“回头椒”是辣椒37-94增产高产的关键;滴灌水肥一体化较传统水肥施用在改善温室环境、减少病害发生、节省水肥、省工增效等方面效果显着;主推高温闷棚、色板诱虫、防护网阻虫、免深耕土壤调理和生物农药防治5项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这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辣椒产量、品质和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4、总结了37-94辣椒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对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科技园区引领、示范样板带动、优惠政策推动和技术培训提升4个方面高效便捷的技术推广模式和相关指导建议,有效实现了技术、服务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良种+良法”同步推广。
李潇[8](2019)在《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根腐病类病害已成为阻碍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西北地区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为研究材料,通过致病性分析、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室内药剂筛选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番茄根腐类病害进行研究。旨在为抗病品种选育的开展及合理防治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16年对西北地区的番茄苗期和成株期的根腐类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现番茄根腐类病害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在5%-20%之间。应用多点采样法采得番茄根腐类病害样品共106份。2.根据所分离到的病原及发生症状,结合番茄病害研究概况,将番茄根腐类病害确定为番茄颈腐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其中番茄颈腐根腐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以及根部变褐,皮层干燥出现褪绿病斑,老叶变黄脱落,在近地面部分,可见褐色腐烂,病斑常常包围茎干一圈,部分植株可见白色霉层,苗期茎基部缢缩,纵切面可见维管束以及韧皮部变褐坏死,严重时植株枯萎;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在直根或大的次生根上有红棕色病斑,根部病变处皮质变色。地面症状包括叶脉间的黄褐斑和叶片的变白,发生严重时,地上部枯黄,根茎腐烂,植株枯萎死亡。3.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番茄颈腐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4.对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的致病性研究发现,同种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定的菌株的致病性高于盆栽法所测定的各菌株的致病性,且差异显着。但经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致病性极显着相关,说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发病率及致病性的结果是一致的。5.采用盆栽法对全国大面积种植的33个国内外番茄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3个番茄品种中,未检测到对两种病害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品种或中感。共筛选得到台湾粉玉女、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和元明粉玉女4个抗病品种。6.通过平皿菌丝抑制法在室内对7种化学杀菌剂进行筛选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番茄颈腐根腐病和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抑菌率也随之加强,药剂浓度和抑菌率呈正相关。筛选出三唑酮对两种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效。
彭鹏[9](2019)在《早春大棚优质番茄品种的综合评价及耐寒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番茄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蔬菜作物,以其口感好、风味佳、营养价值丰富等特性,在蔬菜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番茄育种一直是蔬菜作物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番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产、耐贮运,更期待其内在的良好品质,因此优质番茄逐渐成为市场的需求。本试验对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优质番茄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13个不同番茄品种(包括大果型番茄:芒果味番茄、大红葫芦、粉红葫芦;中果型番茄:黄金果、味美思、红孩儿、紫斑马、金手指;小果型番茄:巧克力、卷珠帘、卷珠帘二号、青春之歌、黑变色)主要物候期、植株性状、果实性状、以及产量的综合评价,并对其中6个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耐低温性鉴定,为市场上优质番茄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大果型番茄中,芒果味番茄单果重最大,为191.4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6.2%,口感细腻,果实无心室,基本全是果肉;在中果型番茄中,金手指和红孩儿较为早熟,味美思果实硬度高,为2.6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8.9%,味道甜;在小果型番茄中,卷珠帘二号的早熟性最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9.2%,单果重为11.8g。青春之歌的果实硬度最高,为3.0kg/cm2,可以作为耐贮运品种。(2)在味美思、青春之歌、卷珠帘二号、大红葫芦、芒果味番茄、巧克力这6个番茄品种苗期耐低温试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6种番茄幼苗的质膜透性均增大,其电导率与MDA含量均增加,表明不同品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大红葫芦、青春之歌的增加量较小,所以大红葫芦和青春之歌这两个品种的细胞膜受伤害程度最小,耐低温性较强。(3)通过对13个番茄品种的田间对比,以及其中6个番茄品种的苗期耐低温性对比,可以看出,巧克力、黄金果、卷珠帘、卷珠帘二号、青春之歌、黑变色、大红葫芦、粉红葫芦、紫斑马、金手指、味美思、红孩儿的田间表现较好,可作为优质品种在生产上推荐;芒果味番茄作为特色品种,颜色特殊、口感细腻,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大红葫芦、青春之歌更适合早春茬栽培。
张炜[10](2019)在《甘蓝抗根肿病的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根肿病,是一种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植株苗期感病,继而主根肿大,最终导致植株断垄绝收,且病原菌有传播速度快,存活时间长,危害大,防治困难等特点,故而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自根肿病传入我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的发展,对我国十字花科经济作物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随着对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研究不断的深入,目前普遍认为,培育抗病品种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防治根肿病的方法,但对培育出的品种的抗感性强弱我们不得而知,因而如何快速准确的鉴定出品种的抗感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十字花科作物甘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抗性品种的甘蓝在接种根肿菌后,各个抗性指标的变化,旨在找出不同抗性甘蓝之间的差异,并对各个抗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甘蓝抗根肿病的指标体系,为后续培育抗病品种,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1个甘蓝品种抗感性测定对11个甘蓝品种进行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青莲甘蓝(发病率15.4%,病情指数10.4)和绿抗九号(发病率18.6%,病情指数12.9)表现为抗病,西园六号(发病率28.2%,病情指数21.3)和83号(发病率42.0%,病情指数82.9)表现为耐病,西园四号(发病率53.6%,病情指数50.0)表现为感病,CR17-1(发病率100.0%,病情指数89.8)、CR17-2(发病率85.0%,病情指数72.2)、CR17-3(发病率95.0%,病情指数85.5)、CR17-5(发病率100.0%,病情指数93.2)、CR17-6(发病率81.4%,病情指数78.9)和CR17-7(发病率69.3%,病情指数56.3)表现为高感。2.早期筛选抗病品种方法的确立(1)不同抗性甘蓝品种早期根毛和皮层侵染研究采用水培法,对12个甘蓝品种在早期进行根毛和皮层的显微观察,发现感病品种的根毛侵染率高于耐病品种,后者高于抗病品种,且感病品种的侵染高峰在第10d,而耐病和抗病品种侵染高峰在13d;感病品种接种16d后的皮层侵染数也显着高于耐病品种,后者高于抗病品种。因此根毛侵染率和皮层侵染数可以作为评价甘蓝抗感性的抗性指标。(2)不同抗性甘蓝品种早期根内含菌量研究采用水培法,通过RT-qPCR对12个甘蓝品种在早期进行根内含菌量的测定,测得青莲甘蓝、绿抗九号、西园六号、83号、西园四号、京丰一号、CR17-7、CR17-2、CR17-6、CR17-3、CR17-1、CR17-5的含菌量高峰都出现在第10d,分别为(lgPbDNA=5.35fg、5.61fg、5.95fg、6.01fg、6.06fg、6.10fg、6.11fg、6.26fg、6.60fg、6.41fg、6.76fg、6.84fg)。且在接种第4d、10d、16d三个时间点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抗病品种、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根内含菌量均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qPCR定量根内含菌量,追踪根肿菌在寄主根内早期发展状态,作为评价甘蓝抗感性的抗性指标。3.不同抗性甘蓝品种根肿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以筛选出5个存在抗性梯度的甘蓝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法,测定甘蓝在接种根肿菌后,甘蓝根部的POD、SOD、CAT活性的变化,以及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抗氧化酶活性:不同抗性的甘蓝品种接种根肿菌后,POD、SOD和CAT的活性在试验阶段,抗病品种都高于耐病品种,后者高于感病品种,且在第10d时差异最为显着,即POD、SOD和CAT活性越大则甘蓝的抗性越高,所以POD、SOD和CAT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甘蓝抗感性的抗性指标。(2)丙二醛(MDA)含量:不同抗性的甘蓝品种接种根肿菌后,根内MDA含量在整个试验阶段中,感病品种都高于耐病品种,后者高于抗病品种,且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即MDA含量越高则甘蓝抗性越低,所以MDA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甘蓝抗感性的抗性指标。(3)可溶性糖含量:不同抗性的甘蓝品种接种根肿菌后,可溶性糖含量在试验中后期阶段,抗病品种都高于耐病品种,后者高于感病品种,且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差异就越显着,即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则甘蓝抗性越高,所以可溶性糖可以作为评价甘蓝抗感性的抗性指标。4.甘蓝抗根肿病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不同抗性甘蓝品种的抗性指数以及各个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甘蓝在接种根肿菌后第10d时,抗性指数以及抗性指标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相关性最高,因此我们将甘蓝在接种根肿菌第10d时,根毛侵染率、皮层侵染数、根内含菌量、POD、SOD、CAT、MDA和可溶性糖这8个抗性指标构建成一个体系,作为在早期筛选抗根肿病的甘蓝品种。5.甘蓝抗根肿病的体系在白菜上的应用甘蓝抗根肿病的体系应用在不同抗性的白菜上,通过对抗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测定,得出根毛侵染率、皮层侵染数、根内含菌量和MDA含量与寄主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POD、SOD、CAT和可溶性糖与寄主的病情指数呈负相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作物生长模型 |
| 1.2.2 生产数字化研究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课题来源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创新之处 |
| 1.5 本章小结 |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
| 2.1 作物生长模型分析相关理论 |
| 2.1.1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 |
| 2.1.2 多重共线性分析 |
| 2.1.3 岭回归分析原理及方法 |
| 2.1.4 模型评价 |
| 2.2 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相关理论 |
| 2.2.1 知识库构建方法 |
| 2.2.2 规则库构建方法 |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 2.3.1 数据采集信息化 |
| 2.3.2 数据存储 |
| 2.3.3 系统开发 |
| 2.4 本章小结 |
| 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 |
| 3.1 试验概况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数据采集类型与方法 |
| 3.2 设施黄瓜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 |
| 3.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苗期生长模型 |
| 3.4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初花期生长模型 |
| 3.5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果期生长模型 |
| 3.6 模型验证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 |
| 4.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方案 |
| 4.1.1 设施黄瓜定植前管理方案 |
| 4.1.2 设施黄瓜苗期管理方案 |
| 4.1.3 设施黄瓜初花期管理方案 |
| 4.1.4 设施黄瓜果期管理方案 |
| 4.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及规则库设计 |
| 4.2.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 |
| 4.2.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规则库建立 |
| 4.3 设施黄瓜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构建 |
| 4.3.1 设施黄瓜苗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 4.3.2 设施黄瓜初花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 4.3.3 设施黄瓜果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 4.3.4 设施黄瓜全周期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 |
| 4.4 本章小结 |
| 5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 5.1.1 系统用户需求 |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5.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 5.2.1 系统总体架构 |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 5.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 5.3 系统实现 |
| 5.3.1 数据采集 |
| 5.3.2 数据可视化 |
| 5.3.3 挖掘分析 |
| 5.3.4 生产信息管理 |
| 5.4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 1.3.2 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现状 |
| 1.3.3 农业数字化平台研究现状 |
| 1.3.4 国内外现状总结 |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4.3 创新之处 |
| 1.5 本章小结 |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 2.1 相关理论 |
| 2.1.1 环境因子对番茄生长影响相关理论 |
| 2.1.2 作物生长模型相关理论 |
| 2.2 相关技术 |
| 2.2.1 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相关技术 |
| 2.2.2 农业数字化系统相关技术 |
| 2.3 本章小结 |
| 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番茄生长模型研究 |
| 3.1 试验设计 |
| 3.1.1 试验概况 |
| 3.1.2 数据采集 |
| 3.2 基于PCA的设施番茄生长特征分析 |
| 3.3 主要环境因子对番茄长势的影响研究 |
| 3.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 3.3.2 不同发育期环境因子对设施番茄生长的影响分析 |
| 3.3.3 模型的验证 |
| 3.4 本章小结 |
| 4 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 |
| 4.1 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方案 |
| 4.1.1 定植前管理方案 |
| 4.1.2 苗期管理方案 |
| 4.1.3 开花坐果期管理方案 |
| 4.1.4 结果期管理方案 |
| 4.2 设施番茄生产数字化知识库建立与规则库设计 |
| 4.2.1 设施番茄生产数字化知识库建立 |
| 4.2.2 设施番茄生产数字化规则库建立 |
| 4.3 设施番茄生产数字化模型构建与实现 |
| 4.3.1 设施番茄苗期生产过程数字化模型 |
| 4.3.2 设施番茄开花坐果期生产过程数字化模型 |
| 4.3.3 设施番茄结果期生产过程数字化模型 |
| 4.3.4 设施番茄生长全周期数字化模型实现 |
| 4.4 本章小结 |
| 5 设施番茄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实现 |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 5.1.1 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5.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 5.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 5.5 系统实现 |
| 5.5.1 数据采集 |
| 5.5.2 数据可视化 |
| 5.5.3 分析建模 |
| 5.5.4 后台管理 |
| 5.6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 1 辣椒有关问题 |
| 1.1 辣椒冷害易导致植株吸磷障碍,使茎秆呈青紫色 |
| 1.2 辣椒高脚苗尽量不要栽 |
| 1.3 辣椒白粉虱要早防早治 |
| 1.4 辣椒苗后茎叶除草剂要早用早防 |
| 1.5 辣椒定植穴要透气,防止植株黄化 |
| 1.6 辣椒大棚栽培要加强通风透气和肥水管理,防止落花落果 |
| 1.7 多雨天气应注意辣椒疫病的防控 |
| 2 番茄有关问题 |
| 2.1 番茄冷害可喷施叶面肥加杀菌剂 |
| 2.2 多雨季节番茄要谨防晚疫病 |
| 2.3 番茄追肥最好用水溶肥且适时适量 |
| 2.4 大棚番茄生长期要早用微生物菌剂灌根,预防青枯病等土传病害 |
| 3 黄瓜有关问题 |
| 3.1 黄瓜开花坐果期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并叶面喷施硼钙肥 |
| 3.2 黄瓜开花坐果期应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弯瓜 |
| 3.3 多雨季节注意防治黄瓜霜霉病 |
| 3.4 高温多雨注意防治黄瓜黑星病 |
| 3.5 黄瓜开花坐瓜期谨防瓜蓟马 |
| 4 豇豆、菜豆等豆类蔬菜有关问题 |
| 4.1 豇豆苗后茎叶除草要适时 |
| 4.2 菜豆开花结荚期要注意叶面喷施钙硼肥 |
| 4.3 豆类蔬菜病毒病要虫病兼治 |
| 4.4 及时防治豆蚜,防止传播病毒病 |
| 5 玉米有关问题 |
| 5.1 玉米苗后除草有讲究 |
| 5.2 玉米苗期看苗追肥提苗 |
| 5.3 高温多雨谨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
| 5.4 连阴雨天气过后谨防玉米大斑病 |
| 6 其他蔬菜问题 |
| 6.1 防止积水沤根导致苦瓜出现生理性黄叶 |
| 6.2 使用农药请看好商品使用说明书并参看相关农药书籍 |
| 6.3 预防芽苗菜细菌性病害要搞好种子和苗盘消毒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选题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查阅 |
| 2.2.2 实地调查 |
| 2.2.3 问卷调查 |
| 2.3 技术路线 |
| 2.4 研究条件 |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 3.1.2 地理位置 |
| 3.1.3 水资源 |
| 3.1.4 劳动力资源 |
| 3.1.5 市场需求 |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设施番茄生产现状 |
| 1.2 番茄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办法 |
| 1.3 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残留现状 |
| 1.4 电解水的杀菌原理及其应用现状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1.7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试验处理与测定方法 |
| 2.2.1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的生长及伤害作用 |
| 2.2.2 微酸性电解水对B.cinerea和 S.solani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 2.2.3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
| 2.3 数据分析及作图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的生长及伤害作用 |
| 3.1.1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 3.1.2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番茄植株壮苗指数的影响 |
| 3.1.3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 3.1.4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番茄叶片伤害指标的影响 |
| 3.2 微酸性电解水对B.cinerea和 S.solani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 3.2.1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B.cinerea和 S.solani菌落扩展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B.cinerea和 S.solani孢子萌发的影响 |
| 3.3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
| 3.3.1 不同浓度电解水对番茄病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
| 3.3.2 不同作用时间对电解水防治番茄两种病害的影响 |
| 3.3.3 不同施药间隔期对两种病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的生长及伤害作用 |
| 4.2 微酸性电解水对B.cinerea和 S.solani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 4.3 微酸性电解水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设施农业研究进展 |
| 2.2 辣椒栽培研究进展 |
| 2.3 问题的提出 |
|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2 试验研究设计 |
| 3.3 引栽品种与传统品种的比较和评价试验 |
| 3.4 不同定植密度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 3.5 不同整枝方式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 3.6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 4.1 不同栽培辣椒品种的比较与评价 |
| 4.2 不同定植密度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4.3 不同整枝方式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4.4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 4.5 “37-94”辣椒高产栽培技术配套 |
| 4.6 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应用 |
| 4.7 “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项目资助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番茄生产现状 |
| 1.1.1 番茄产量 |
| 1.1.2 番茄育种 |
| 1.1.3 番茄功效及番茄生产面临的问题 |
| 1.2 番茄土传病害的研究概况 |
| 1.2.1 番茄青枯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 1.2.2 番茄枯萎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 1.3 番茄根腐类病害的研究 |
| 1.3.1 番茄颈腐根腐病 |
| 1.3.2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
| 1.4 番茄土传病害病原致病性研究方法 |
| 1.5 番茄抗病品种研究现状 |
| 1.6 根腐病病原菌药剂筛选研究进展 |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调查与采样、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1.3 菌株再分离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 2.2.2 番茄颈腐根腐病 |
| 2.2.3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
| 2.3 小结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种质资源抗病筛选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1.3 抗性分级标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接种尖孢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
| 3.2.2 接种茄病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
| 3.3 小结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药剂筛选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供试材料 |
| 4.1.2 药剂筛选 |
| 4.1.3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7种药剂对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的抑制效果 |
| 4.2.2 毒力测定 |
| 4.3 小结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下步工作计划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番茄简介 |
| 1.2 我国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
| 1.2.1 产业规模化 |
| 1.2.2 栽培方式规范化 |
| 1.2.3 品种多样化 |
| 1.3 影响番茄产业发展的因素 |
| 1.3.1 病害 |
| 1.3.2 低温 |
| 1.3.3 栽培技术 |
| 1.4 番茄果实品质的研究现状 |
| 1.4.1 风味品质 |
| 1.4.2 外观品质 |
| 1.4.3 营养品质 |
| 1.4.4 商品品质 |
| 1.5 番茄对低温的适应性 |
| 1.5.1 植物对低温的形态反应 |
| 1.5.2 植物在低温下的细胞学变化 |
| 1.5.2.1 植物在低温下的电导率变化 |
| 1.5.2.2 植物在低温下的丙二醛含量变化 |
| 1.5.2.3 植物在低温下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 1.5.3 植物对低温的生理生化反应 |
| 1.6 未来发展趋势 |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13个番茄品种植物学性状差异分析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田间管理方法 |
| 2.3 调查项目及标准 |
| 2.3.1 主要物候期 |
| 2.3.2 植株性状 |
| 2.3.3 果实性状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不同番茄品种的主要物候期比较 |
| 2.5.2 不同番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 |
| 2.5.3 不同番茄品种的果实性状比较 |
| 2.5.4 不同番茄品种的商品性状比较 |
| 2.5.5 不同番茄品种的产量比较 |
| 第三章 6个番茄品种苗期耐寒性鉴定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3.1 植株长势 |
| 3.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 3.3.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 3.3.4 MDA含量的测定 |
| 3.3.5 SOD、POD、CAT酶活性的测定 |
| 3.3.6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番茄在低温下的形态反应 |
| 3.4.2 番茄在低温下的细胞学变化 |
| 3.4.3 番茄在低温胁迫下的保护酶活性变化 |
| 3.4.4 番茄在低温胁迫下的光和指标变化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番茄品种对比 |
| 4.1.2 番茄苗期耐低温性对比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根肿病的发生与危害 |
| 1.2 根肿病的症状与抗性鉴定 |
| 1.3 根肿菌的生活史与致病机制 |
| 1.4 实时荧光定量在根肿菌上的应用 |
| 1.5 寄主抗根肿病的生理机制研究 |
| 1.5.1 防御酶与寄主抗病性 |
| 1.5.2 非酶类物质与寄主抗病性 |
| 1.6 根肿病的防治 |
| 1.6.1 抗病品种的选育 |
| 1.6.2 生物防治 |
| 1.6.3 农业防治 |
| 1.6.4 化学药剂防治 |
| 第二章 甘蓝对芸薹根肿菌的抗性鉴定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病原菌 |
| 2.1.2 供试甘蓝品种 |
| 2.1.3 主要试验仪器 |
| 2.1.4 主要试验试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根肿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室内接种 |
| 2.2.2 室内接种发病样品的采集与调查 |
| 2.2.3 发病甘蓝根毛和皮层侵染的观察 |
| 2.2.4 甘蓝根内根肿菌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甘蓝在温室中的发病情况统计 |
| 2.3.2 根毛侵染率统计 |
| 2.3.3 皮层侵染数统计 |
| 2.3.4 根内含菌量统计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不同抗性梯度甘蓝根内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
| 3.1 材料 |
| 3.1.1 供试病原菌 |
| 3.1.2 供试甘蓝品种 |
| 3.1.3 主要试验仪器 |
| 3.1.4 主要试验试剂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根肿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室内接种 |
| 3.2.2 取样 |
| 3.2.3 粗酶液的提取 |
| 3.2.4 丙二醛(MDA)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 3.2.5 可溶性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抗性指标分析 |
| 3.3.2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POD活性的影响 |
| 3.3.3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SOD活性的影响 |
| 3.3.4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CAT活性的影响 |
| 3.3.5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MDA含量的影响 |
| 3.3.6 根肿菌对甘蓝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甘蓝抗根肿病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1 病情指数与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2 根毛侵染率与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3 皮层侵染数与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4 根内含菌量与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5 生理抗性指标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6 汇总分析 |
| 4.7 讨论 |
| 第五章 甘蓝抗根肿病指标体系在白菜上的应用 |
| 5.1 材料 |
| 5.1.1 供试病原菌 |
| 5.1.2 供试白菜品种 |
| 5.1.3 主要试验仪器 |
| 5.1.4 主要试验试剂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根肿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室内接种 |
| 5.2.2 室内接种发病样品的采集与调查 |
| 5.2.3 取样 |
| 5.2.4 发病白菜根毛和皮层侵染的观察 |
| 5.2.5 粗酶液的提取 |
| 5.2.6 丙二醛(MDA)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 5.2.7 可溶性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