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1](2021)在《养殖贝类固碳计量与价格核算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养殖贝类的固碳作用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其固定的蓝色碳汇作为一种海洋典型的生态产品,具有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价值。养殖贝类碳汇通过蓝碳市场进行碳汇交易,将为养殖户带来额外收益,对养殖贝类碳汇起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补偿,促进贝类养殖业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而且从事碳汇养殖活动改善海域环境,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社会效益。养殖贝类的碳汇价格核算即海洋生态补偿“补多少”是当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原因是养殖贝类所处的复杂养殖环境使固碳计量环节难度加大,养殖贝类固碳计量方法与标准的相对薄弱,制约了碳汇价格核算的发展。为了解决碳汇定价过程中养殖贝类固碳计量方法不完善的问题,本文基于碳储量变化法对养殖贝类固碳基础公式在指标上进行补充、改进,补充了生物沉积物与附着生物固碳两项计量指标,并提高指标中相关参数的计算与获取的准确性,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固碳计量方法改进的合理性与普遍适用程度,最终得到养殖环境下较为完善的养殖贝类总固碳计量模型。选取养殖贝类为主体的海洋牧场碳蓝色汇定价模型进行改进,在合理应用的基础上,丰富海洋牧场蓝色碳汇定价模型中的固碳计量指标,提高海洋牧场碳汇定价模型的精确度。选取东方云溪海洋牧场为研究区进行案例计算,得到了三种养殖贝类的碳汇价格:海湾扇贝类的碳汇价格为45元/t、栉孔扇贝的碳汇价格为50元/t、褶牡蛎的碳汇价格为74元/t。得到以下结论:改进后的养殖贝类总固碳计量公式可较为全面地反应养殖环境中的固碳机制,由此得到的养殖贝类单位个体固碳量约为学界计算结果的1.4~2.1倍,其中生物沉积物的增汇作用最为明显,约占贝类贝壳与软体固碳的91%;通过碳汇价格核算模型计算养殖贝类碳汇价格可知,总固碳量影响养殖贝类碳汇价格,较高的固碳量可以得到较低的碳汇价格。当前我国在贝类养殖碳汇领域的市场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亟需建立相关制度。应建立起养殖贝类固碳计量方法与定价方法的评估体系,对蓝碳项目的建立、交易出台法律法规,探索国内外的交易途径,积极开展产业间融合,为生态补偿提供资金;在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完善激励性质的补偿制度,对碳汇养殖业的生态补偿结构、基金建立以及资金筹措与配置等加强制度建设。
郑丽英[2](2021)在《菲律宾蛤仔喷水吐沙行为的能耗及其对重金属富集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简称蛤仔),是一种典型的营埋栖滩涂贝类,具有喷水吐沙的特征行为,但目前对该行为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高速摄像机观察记录了蛤仔个体喷水行为的基本过程,采用喷水粒子改进模型计算了蛤仔喷水吐沙行为的能量消耗,并通过行为阻隔对比实验和半静态双箱模型模拟研究了该行为对蛤仔富集重金属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摄像机观测记录的蛤仔个体喷水吐沙行为的基本过程包括:闭壳准备、伸出水管以及斧足、进水管吸水向上鼓起、出水管喷水、水管收缩和喷水结束;喷水粒子模型计算得到,一定规格的蛤仔成贝(壳长36.56±6.04mm,体重9.71±3.75g)喷射一次的能量数值为3×10-4~4.5×10-4J。(2)蛤仔喷水能量随着喷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喷射强度会减弱,甚至出现长时间闭壳;适宜条件下,蛤仔喷水能耗与自身壳长、体重分别呈显着的幂函数增长关系(R2=0.9935,P<0.01;R2=0.8857,P<0.01),同时个体壳长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喷水能耗也影响显着。(3)蛤仔对Cd、Cu两种重金属均有较高的富集能力,其富集平衡浓度和生物富集系数BCF随重金属暴露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即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且在蛤仔不同组织部位的富集能力不均衡,其分布规律为:鳃>内脏团>肌肉。(4)在喷水吐沙行为阻隔组和未阻隔组中蛤仔对Cd的生物富集因子分别为115.0~235.2和99.6~177.1,对Cu的生物富集因子分别为123.3~228.9和117.1~201.4,即喷水吐沙行为能够对菲律宾蛤仔从环境中富集重金属起到抑制作用,其深入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喷水吐沙行为能耗计算,有助于理解整个动态潮间带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该行为的重金属富集影响研究,能够从行为生态学角度,为贝类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李伟[3](2020)在《环境胁迫对太湖河蚬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室内模拟实验、室外模拟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温度与食物质量对太湖河蚬摄食和排泄影响,底质与溶解氧对太湖河蚬生长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机械增氧时底质与吊养深度对太湖河蚬生长影响研究,以期为河蚬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撑。所得的结果如下: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温度和食物质量两个因素对河蚬摄食和排泄的影响,温度设置在2032℃之间,食物质量为藻华湖水、50%藻华湖水+50%绿藻、绿藻、50%绿藻+50%蓝藻、蓝藻5种,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河蚬的摄食率与排泄率,以研究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蚬的摄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4℃达到最大后逐渐降低。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摄食和排泄活动具有交互影响,而食物质量对河蚬摄食的影响力会在高温胁迫下减弱。夏季高温时河蚬的高能耗,以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造成食物的低质量,导致河蚬可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锐减,这可能是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的形式,将太湖底泥与石英砂混匀作为混合底质(简称混合),太湖底泥混匀作为湖泥底质(简称湖泥)。以吊养水深与溶氧负相关的关系,水深1 m为高氧处理,水深2 m为低氧处理。溶解氧和底质类型分别组合,形成低氧混合、高氧混合、低氧湖泥、高氧湖泥四个处理组,通过测定河蚬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存活率和生长,来揭示环境因素对河蚬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溶氧含量与底质类型对河蚬的存活率具有显着影响,在低氧环境中混合底质能将河蚬的存活率提高50%以上,可见良好的底质可以显着提高河蚬的存活率。在混合底质中河蚬的生长率和肥满度都高于湖泥底质,在使用河蚬进行水生态修复时,良好的底质可以改善河蚬的生境质量,并提高其生态效益。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的形式,测定河蚬在机械增氧的环境中不同底质和吊养水深的存活和生长情况,以反映生态修复中机械增氧对河蚬的影响。实验根据底质类型和吊养水深分为混合2 m、混合1 m、湖泥2 m、湖泥1 m四个处理组,以存活率、生长率、肥满度等作为河蚬生长存活的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机械增氧虽然能够增加河蚬在修复水体中的存活率,但增氧曝气产生的水流会影响河蚬摄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水体修复的效率。在机械增氧的环境下,良好的底质能够增加河蚬的相对生长率,不同水深对河蚬的存活和生长并无显着的影响。可见吊样方式并不能在机械增氧的环境中减少曝气对河蚬生长的影响,为河蚬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董世鹏[4](2020)在《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模型构建及养殖容量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海水贝类养殖大国,2018年我国海水贝类产量1443.93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的主要对象是滤食性贝类,其养殖产量占总养殖产量的97%。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胶州湾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菲律宾蛤仔规模化养殖海湾,菲律宾蛤仔年产量高达32.5万吨,占胶州湾海水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2017年4月,唐启升院士联合25位水产界知名专家形成了一份题为“关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建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建议的核心是呼吁建立“水产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贝类个体生理生态及养殖容量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研究探讨了胶州湾海域理化生物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模拟了温度、规格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综合影响,构建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模型,最后分别通过静态的Herman模型法和动态的生态系统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胶州湾海域理化生物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在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本研究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设置了四个航次海上大面调查,基于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Chl-a、营养盐(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磷酸盐)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海域主要理化生物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的理化生物因子中除pH外,水温、DO、透明度、POM和Chl-a季节差异性均显着。在空间分布上,水温呈现春夏季从湾底向湾口降低的特征,秋冬季相反;pH的分布四季都相对均一;溶解氧除春季外,其他季节空间差异性较大;透明度整体上呈现近岸小、远岸大的特征;POM四季差异均较大,且夏季区域差异性比其他三个季节更加明显;Chl-a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2.温度、规格对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综合影响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研究了水温(5-25℃)和规格(0.12-0.52g组织干重)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耗氧量和排氨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菲律宾蛤仔的滤水和耗氧率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排氨率的交互影响不显着(P>0.05)。对这两个因素的滤水率、耗氧量和氨排泄率的模型方程如下:CR=1.8096+1.0158T-0.9957DW-0.6412T·DW-0.5347T2+1.2941DW2;OR=0.4693+0.5081T-0.2946DW-0.2586T·DW-0.0686T2+0.2197DW2;NR=1.8938+0.6864T-0.6978DW-0.0367T·DW-0.2562T2+0.5698DW2,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5、0.8702和0.9207。3.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模型,以2018.04.24~2019.01.09观测的胶州湾海域叶绿素a和水温为强制函数,通过现场实验和已有文献报道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质量和壳长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个体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生长,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分别为0.9374和0.9168。敏感度指数最高的是阿伦纽斯温度TA和参考温度T1,如果TA和T1分别改变10%,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增加高达8.86%。4.基于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静态评估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在2.09~4.28 mg·m-3之间,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1·ind-1,单位重量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1·h-1;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0.42g;胶州湾的水团滞留时间为52天,初级生产时间为1.58天,贝类滤水时间为2.09天;1龄、2龄和3龄的蛤仔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272 ind·m-2。目前的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经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5.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耦合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了胶州湾NPDZ-B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2018年5月~2019年2月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呈显着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8和0.9264,表明该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胶州湾的主要生态环境特征。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评估结果表明,若在期望的养殖时间内(10个月)收获到商品蛤仔,播种密度不能大于1000 ind·m-2,根据利润最大化,适宜的播种密度为550~750 ind·m-2。
董世鹏,蔺凡,姜娓娓,杜美荣,高亚平,李凤雪,侯兴,蒋增杰[5](2020)在《基于叶绿素a时空分布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mg/m3,均值为3.07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李凤雪[6](2019)在《规模化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微食物环的生态贡献》文中提出贝类养殖容量评估是科学规划海水贝类养殖规模、合理调整养殖结构、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贝类养殖容量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静态”的经验法、瞬时生长率、能量收支法以及“动态”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等,从评估方法采用的核心参数来看,饵料是滤食性贝类养殖容量评估最重要的参数。目前的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多数采用叶绿素a总量作为驱动参数,研究表明,滤食性贝类鳃丝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多数滤食性贝类不能有效截留<2μm的浮游植物。随着人们对于养殖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养殖容量评估涉及的关键生物、生态过程的刻画也逐渐趋向于精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两类具有不同鳃丝结构特点的典型滤食性贝类,探讨了三种贝类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摸清了典型规模化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流水法探讨了微食物环主要组分对长牡蛎的生态贡献。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提升养殖容量评估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重要滤食性贝类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分别于2018年夏季和秋季采用流水法测定了长牡蛎、栉孔扇贝和厚壳贻贝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三种贝类的截留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夏季,长牡蛎、栉孔扇贝和厚壳贻贝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截留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5%、71%和85%;秋季分别为91%、79%和84%。与其他两种贝相比,栉孔扇贝对小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较低,夏季对2μm的截留效率仅为9.60%,长牡蛎和厚壳贻贝对2μm颗粒物的截留效率均为49%。2.典型规模化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2017-2018年间,对桑沟湾、胶州湾、獐子岛海域累计开展了 10次大面调查,获取了海域浮游植物Chl-a含量及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1)桑沟湾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桑沟湾海域表、底层浮游植物Chl-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0±1.28 μg/L和2.01±1.29 μg/L,存在极显着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P<0.01)。从粒径结构来看,小型浮游植物是春季表、底层浮游植物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54.05%和58.08%;夏季、秋季和冬季均是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地位。冬季和春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较小,但是夏季和秋季的贡献率显着增多,夏季表、底层贡献率分别达24.46%、20.70%;秋季表、底层贡献率分别达35.88%、40.77%。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结果表明,温度(T)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溶解氧(DO)对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总浮游植物的比例有显着影响;微型浮游植物物所占比例受硝态氮和氨氮影响显着;小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主要受温度(T)影响,呈正相关。(2)胶州湾表层水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胶州湾海域表层Chl-a的平均浓度为3.33 μg/L,季节差异极显着(P<0.01)。春季,浮游植物Chl-a平均浓度为2.09μg/L,其中,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分别为15%、81%和4%。夏季,浮游植物的平均浓度为4.72μg/L,各粒径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同春季相似。秋季,平均浓度2.23μg/L,测区大多数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对总Chl-a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7%和56%。冬季,胶州湾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浓度为4.28 μg/L,测区仍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占55%,微微型浮游植物贡献最小,仅为4%。(3)獐子岛夏季表层水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2017年夏季,总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0.71μg/L,其中,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平均浓度分别为0.12μg/L、0.46μg/L、0.14μg/L,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16%、65%和19%。2018年夏季,总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1.00μg/L,其中,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平均浓度分别为0.13 μg/L、0.75 μg/L、0.12μg/L,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13%、75%和12%。3.桑沟湾养殖水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 2017年4月、7月、11月和2018年1月桑沟湾海域表层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表层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93±2.29)×103个/ml、(13.84±12.81)×103个/ml和(1.03±0.28)×106个/ml,季节差异极显着(P<0.01)。从总体来看,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的周年变化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春季和冬季丰度低,夏季丰度显着增高;异养细菌的丰度冬季最低,其他季节基本保持较一致的水平。从对总生物量的贡献来看,4个航次中,异养细菌始终占主导地位,占总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73.60-94.56%;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次之,占4.77-24.11%;聚球藻的贡献率最小,为0.67-2.30%。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与Chl-a浓度、温度和颗粒有机物呈显着正相关。聚球藻与无机磷、硝态氮、亚硝态氮无显着关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与硝态氮、氨氮呈显着正相关。4.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对长牡蛎碳需求的贡献2018年夏季,基于流水法测定了微食物环主要组分对长牡蛎碳需求的贡献。结果表明,长牡蛎对不同粒径浮游生物清滤率的变化范围为0.21-2.77L·g-1·h-1,并随着浮游生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加。长牡蛎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清滤率极显着低于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P<0.01)。此外,长牡蛎对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清滤率显着低于对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的清滤率(P<0.01)。碳流途径分析表明,夏季,长牡蛎的碳需求约为6945.84 μg·g-1·d-1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的Chl-a是长牡蛎碳需求的主要贡献者(73.73%),其次来源于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18.02%),小于2μm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对长牡蛎的贡献最低(8.24%)。
何苗[7](2017)在《pH、温度、饵料浓度对缢蛏钙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内静水法,以典型的滤食性双壳贝类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从生理代谢的角度研究了pH、温度、饵料浓度对缢蛏钙化率、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等生理活动的影响,同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对缢蛏的碳代谢和能量代谢进行了估算,建立了在不同pH、温度和饵料浓度下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实验结果如下:1.pH对缢蛏钙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1,水温为23℃,pH为7.6、7.9、8.2三个梯度下对缢蛏的钙化率、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发现,在pH值7.68.2范围内,缢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与排粪率随着pH的降低而减少。排氨率在pH7.6时达到最低值0.033±0.002 mg·g-1·h-1,缢蛏的钙化率随pH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在pH7.6时达到最低值0.19±0.02μmol·g-1·h-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H在7.6时,缢蛏的钙化率接近为0,与pH为8.2时相比,缢蛏的钙化率有显着性降低,缢蛏的钙化率是否会随着pH的再度降低而出现负值即贝壳出现溶解现象仍有待证明。pH对缢蛏摄食率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pH值的降低,缢蛏对藻类的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当pH=7.6时摄食率达到最小值0.531 mg·g-1·h-1,是pH=8.2时摄食率的74.0%倍。pH对缢蛏耗氧率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pH的降低,缢蛏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当pH=7.6时缢蛏耗氧率达到最小值1.224 mg·g-1·h-1,是pH=8.2时缢蛏耗氧率的84.5%倍。pH对缢蛏的排氨率和排粪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缢蛏在不同pH条件下测的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转化为摄食碳、排泄碳、粪便碳、呼吸碳,根据能量收支平衡方程式,得出以下结论:pH为7.6时,缢蛏碳收支方程为100C=21.85F+2.64U+66.86R+8.66P;pH为7.9时,缢蛏碳收支方程为100C=20.34F+2.72U+63.59R+13.33P;pH为8.2时,缢蛏碳收支方程为100C=19.08F+4.04U+58.50R+18.38P。2温度对缢蛏钙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在pH为8.2,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对15℃、23℃、31℃三个温度下对缢蛏的钙化率、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缢蛏的摄食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均随温度的变化而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523℃范围内,缢蛏的钙化率呈上升趋势,在23℃时达到最高值0.34±0.06μmol·g-1·h-1,在2331℃范围内,缢蛏的钙化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缢蛏摄食率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在1523℃范围内,缢蛏对球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呈峰值性变化。在温度为23℃时摄食率达到最大值0.718 mg·g-1·h-1。温度对缢蛏耗氧率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在1523℃范围内,缢蛏的耗氧率呈峰值性变化。在温度为23℃时摄食率达到最大值1.318 mg·g-1·h-1。温度对缢蛏的排氨率和排粪率均不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将缢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的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转化为摄食碳、排泄碳、粪便碳、呼吸碳,根据能量收支平衡方程式,得出以下结论:当温度为15℃时,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7.422U+69.684R+15.641F+7.253P;当温度为23℃时,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3.776U+49.748R+10.251F+36.226P;当温度为31℃时,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5.250U+61.063R+8.189F+25.499P;3饵料浓度对缢蛏钙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在水温23℃,pH为8.2时,饵料浓度为1.0×105 cells·m L-1,2.0×105 cells·m L-1,3.0×105 cells·mL-1三个浓度梯度下,测定了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排粪能,结果表明: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大部分碳转变为粪便最后排出体外,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剩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软体组织的生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显着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1时,缢蛏的摄食能达到最大值2.066±0.231 mg·g-1·h-1、其呼吸能达到最大值2.828±0.153 mg·g-1·h-1,排泄能达到最大值0.144±0.153 mg·g-1·h-1,粪便能达到最大值0.486±0.038mg·g-1·h-1。根据贝类能量平衡收支方程式,得出以下能量方程:当投喂的球等鞭金藻浓度为1.0×105cells·m L-1,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5.886U+72.624R+13.521F+7.970P;当藻类浓度为2.0×105 cells·m L-1,缢蛏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4.825U+50.964R+16.154F+28.057P;当藻类浓度为3.0×105cells·mL-1,其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3.575U+50.453R+11.966F+34.007P。
闫家国[8](2013)在《亚热带海湾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我国典型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和大鹏湾,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e)、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3种贝类和滤食附着生物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OM)和碳(C)氮(N)元素含量;模拟现场环境测定了贝类筏式养殖区和非养殖对照区的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估了的贝类生物沉积作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述了滤食性贝类的养殖现状以及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贝类滤食和生物沉积等生理生态过程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之间所起到的生物耦联作用,尤其是对颗粒物和元素的垂直沉降速率的影响。2.对大亚湾大鹏澳贝类筏式养殖海域的理化和生物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年平均气温为24.94℃,高于大鹏湾畲下湾海域(24.1℃);大鹏澳海域叶绿素a(Chla)含量年平均为5.52μg/L,高于畲下湾(4.30μg/L);两海区年平均盐度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31.19和31.42;大鹏澳水体悬浮颗粒物(Total particleMatter,TPM)平均为26.04mg/L,高于畲下湾海区(25.29mg/L);大鹏澳海区颗粒有机物(Particle Organic Matter, POM)平均为8.98mg/L,高于畲下湾(8.00mg/L)。各个季节水体浮游植物在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均以硅藻和甲藻为主。夏季贝类养殖区内藻类密度高于非养殖区。各季节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635mg/m3)高于非养殖区(492.5mg/m3)。养殖区浮游动物中种类(年平均为2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2.54)和丰富度(2.41)均低于非养殖区(分别为29种,2.80和3.26)。养殖区夏季和冬季的浮游动物的丰富度高于春季和秋季。3.2012年12月-2013年2月,在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angulata)、华贵栉孔扇贝(C. nobilis)、翡翠贻贝(P.viridis)和皱瘤海鞘(S.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结果显示:葡萄牙牡蛎的生物沉积速率为82.3-882.2mg/ind/d,平均343.9mg/ind/d;华贵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为60.9-414.7mg/ind/d,平均282.8mg/ind/d;翡翠贻贝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89.9-865.4mg/ind/d,平均323.3mg/ind/d;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145.5-1011.8mg/ind/d,平均427.6mg/ind/d。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作用对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总碳(Total Carbon,T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总氮(TotalNitrogen,TN)和有机氮(Organic Nitrogen,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50.55,33.77,9.66,9.42和2.51mg/ind/d;华贵栉孔扇贝分别为51.01,36.22,14.65,5.77和1.95mg/ind/d;翡翠贻贝分别为50.56,29.00,8.83,8.34和2.52mg/ind/d;皱瘤海鞘分别为60.93,34.93,12.53,2.18和2.82mg/ind/d。以上几种滤食性生物规格相似时,皱瘤海鞘具有更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四种生物单位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与壳长(或体长)成正相关关系;单位软体干重的生物沉积速率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生物沉积速率总体上在夏季较高,冬季和繁殖期较低,表明水温和生殖活动是影响滤食性生物沉积速率的因素。4.在半现场条件下研究了夏季(2012年8月)牡蛎筏式养殖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有机碳矿化速率以及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鹏澳牡蛎养殖区沉积物耗氧速率为74.68mg/m2/h是非养殖区(平均52.48mg/m2/h)的1.4倍。根据沉积物耗氧速率和呼吸熵,夏季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平均为87.62mg/m2/h)高于非养殖区(平均为61.75mg/m2/h)。主要是由于牡蛎生物沉积导致沉积环境有机碳含量升高,矿化过程对溶解氧的消耗增加。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营养盐速率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的SiO2-3,NH4-N,PO3-4-P,NO2--N和NO3--N速率平均为3131.3,1478.0,-7.38,235.5和1430.9μg/m2/h。本研究结果表明,滤食性贝类的生物沉积过程对亚热带养殖海湾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加速了悬浮颗粒物从水层向底层的沉降,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间元素通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附着生物皱瘤海鞘具有很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在考虑贝类筏式养殖对环境影响时也应考虑海鞘的作用。
武震[9](2013)在《优化三角帆蚌养殖模式的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又称河蚌,隶属于蚌目蚌科帆蚌属,栖息于湖泊及河流中,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占中国年产淡水珍珠年产量的95%以上。我国淡水珍珠的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是通过大量施有机肥培肥水质,为三角帆蚌提供充足的食物——藻类,以使三角帆蚌和珍珠得到快速生长。然而此模式往往因蚌池水质过度富营养化而使蓝藻成为养殖水体中的优势类群。蓝藻的大量出现,不但使三角帆蚌对藻类的适口性不佳,影响珍珠增长,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严重制约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解决困扰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存在的问题,就应从解决三角帆蚌养殖模式入手。而要改善或优化三角帆蚌的养殖模式,可以从改善施放有机肥的成分和养殖生态学两种途径入手。本文通过几种不同门类单胞藻对三角帆蚌同化率、排氨率及耗氧率影响的比较研究,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混养模式对混养养殖水质、藻类组成、养殖产量影响的观察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三角帆蚌三角帆蚌滤食、消化规律、新陈代谢等重要生理指标,为研究三角帆蚌专用肥料提供了基础数据,并通过不同混养模式改善三角帆蚌养殖池藻类组成的可行性、以及适宜的混养比例和密度,为优化三角帆蚌养殖模式和技术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得到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的比较24h内,在水温21℃下,通过静水装置,以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未摄食情况下,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率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14.430.21g/L—54.453.22g/L)下,三角帆蚌排泄的氨氮量、总磷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当密度达到70.292.33g/L时,氨氮量、总磷又开始下降,并且三角帆蚌开始出现一定的胁迫反应。而耗氧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不断升高,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三角帆蚌密度的上升(14.430.21g/L—41.650.82g/L;54.453.22g/L—82.132.55g/L),三角帆蚌的O/N值逐渐上升,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O/N显示,三角帆蚌在一定密度(14.430.21g/L;54.453.22g/L)下,其呼吸代谢底物以蛋白质为主。在此密度基础上,随着密度的逐渐升高,其代谢O/N比值增加,其呼吸代谢底物由原来以蛋白质为主改变成了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说明三角帆蚌在低密度及最优密度下,其生命活动旺盛。2、几种不同门类浮游藻类对三角帆蚌同化率及排氨、耗氧率的影响24h内,在水温21℃下,通过灰化法测定了三角帆蚌对3个门类中8种不同单胞藻的同化率,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几种藻类对三角帆蚌的排氨、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类的同化率最高,为0.660±0.003,要优于绿藻类和蓝藻类(0.1420.003和0.095±0.004)。然而在相同密度下,摄食蓝藻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μg/(g h)和25.78±0.237μg/(g h),摄食绿藻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μg/(g h),耗氧率为摄食硅藻最小,为13.307±0.127μg/(g h)。耗氧率与排氨率的比值(O:N)显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以蛋白质为主。而当饵料改变为蓝藻类和绿藻类时,其代谢O:N比值增加,说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原来以蛋白质为主改变成了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三角帆蚌出现一定的胁迫反应。3、通过虾蚌混养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1)虾蚌混养罗氏沼虾类产量、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实验在浙江省海盐市百步镇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进行,在分别为2000m2、2333m2和2467m2,平均水深为2m的六口淡水水池中养殖罗氏沼虾,密度均为89.96尾/m2,其中3口水池中混养三角帆蚌,密度均为0.90只/m2。水质监测采样始于2011年6月,于2011年8月结束,每个月中下旬采样测定了水体的主要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COD、PH及透明度等。养殖结束时(8月24日)对罗氏沼虾的产量进行了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要优于单养池水质,其中, NO2、NH3-N、TN、TP、可溶性磷等波动幅度较小且有所好转。在混养池塘中,罗氏沼虾的产量平均约为866.7公斤左右,而在单养虾的池塘中罗氏沼虾的产量平均约为533.3公斤左右,罗氏沼虾产量提高了62.52%。但是,由于虾类对三角帆蚌的捕食作用,造成了三角帆蚌的大量死亡,在三个混养池塘中平均成活率不到25%,说明虾蚌混养模式不利于优化养殖三角帆蚌,但可以用于改善虾类养殖。(2)虾蚌混养模式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比较了虾蚌混养、虾类单养两种情况下对池塘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养虾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从10412.34104ind/L下降到5404.63104ind/L;在单养虾的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从9467.44104ind/L上升到11787.12104ind/L。从浮游植物生物量上来看,在混养虾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从10.03mg/L上升到17.51mg/L;在单养虾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从19.27mg/L下降到9.77mg/L。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剑尾陀螺藻、珍珠囊裸藻、四角十字藻和阿式颤藻等以裸藻为主的大型藻类;而在单养池塘中,优势种为点状平列藻、微小平列藻、十字藻等以蓝藻和绿藻为主的小型藻类及部分硅藻类。说明浮游植物在混养池塘中藻类呈现大型化趋势。4、通过鱼蚌混养模式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1)鱼蚌混养对鱼类产量、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实验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矶山湖养殖基地进行,在六口面积均为6667m2,平均水深为1.63m的淡水水池中养殖四大家鱼,密度均为1.5尾/m3,其中3口水池中混养三角帆蚌,密度分别为0.8只/m3,1.0只/m3和1.2只/m3。试验期间分别于4月26日,12月12日测量了三角帆蚌的湿重、壳长和壳宽指标及鱼类的重量。4月—12月每月采样测定了围隔的主要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COD、DO、 PH及透明度等。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1.0只/m3的水池水质最好,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 PH及透明度均显着低于密度为0.8只/m3(p<0.05)与1.2只/m3(p<0.05),并极显着低于单养池塘水质(P<0.01=。从蚌成活率来看,C池塘(1.2只/m3)中蚌平均成活率最小为75.23%,A池塘(0.8只/m3)成活率最大为89.06%。从鱼类的产量来看,鱼类存活率和湿重平均增长率在混养池塘中均要优于单养鱼类的池塘。养殖密度为0.8只/m3的池塘中鱼类存活率和湿重平均增长率最高。因此综合蚌生长、鱼类产量及水质指标,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0.8只/m3对养殖最有利。(2)鱼蚌混养模式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比较了三种不同三角帆蚌养殖密度下的鱼蚌混养模式与鱼类单养模式对池塘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1.2只/m3的水池中藻类数量降最为明显,显着低于密度为0.8只/m3(p<0.05)与1.0只/m3(p<0.05),并极显着低于单养池塘(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在三个混养池塘中均有所上升,在1.2只/m3的水池中藻类生物量上升最为明显;而在单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却明显下降。在浮游植物种类方面,0.8只/m3,1.0只/m3和1.2只/m3与单养池塘中分别为91种、90种、90种与76种,并且混养三角帆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单养池塘(p<0.05)。
曹占旺[10](2011)在《两个南珠养殖区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及环境状况的研究分析》文中认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是世界上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珠贝之一,以马氏珠母贝培育的珍珠称为“南珠”,闻名于世。长期以来,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开展了大面积养殖马氏珠母贝,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是近年来,由于某些地方不顾海域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产量,导致了南珠产量和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于2008年11月~2009年9月和2010年3月~12月,分两个年度调查了广东流沙湾和广西营盘南珠养殖区的水质现状,研究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等环境特征,并利用室内流水系统测定了不同条件下马氏珠母贝的滤水率等生理参数,应用Parsons和Takahashi营养动态模型、Tait沿岸能流模型计算两个南珠养殖海区的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并通过Dame和Prins食物限制指标法对营盘南珠养殖区的养殖容量进行检验。主要结果如下:1、用多因素指标对流沙湾和营盘南珠养殖区内水体的pH、溶解氧、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养殖区水体质量均达到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qb规定的渔业水质二类标准。流沙湾的叶绿素α的平均含量为2.43 mg/m3,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13.0%,初级生产力水平为209.8 mgC/m2-d;营盘南珠养殖区的叶绿素α的平均含量为2.80 mg/m3,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13.8%,初级生产力水平为232.8 mgC/m2·d。两个养殖区的叶绿素α含量均偏低,属于贫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为中低水平,可能是马氏珠母贝生长及养殖容量的营养因子限制所致。2、通过室内流水实验测定,马氏珠母贝的滤水率随干组织重量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幂函数关系,FR’=aWb(0.4143<a<0.4935,-0.527<b<-0.4275,0.8438<R2<0.9792);在标准温度以下时,滤水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于24~25℃达到最大。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也同样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干组织重量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分别为0.646-1.129mmg/(g·h)和0.018~0.034mg/(g·h)。马氏珠母贝鲜组织有机碳含量为6.79%。3、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计算两个养殖区小贝、中贝、大贝和育珠贝的单位面积养殖容量分别为:流沙湾养殖区为28ind/m2、19ind/m2、12ind/m2、10ind/m2;营盘养殖区为32ind/m2、22ind/m2、14ind/m2,11ind/m2。根据实际生产确定每百亩养殖海域的小贝、中贝、大贝和育珠贝优化养殖容量分别为:流沙湾养殖区200~215×104ind,130~145×104ind,80~100×104ind,70~80×104ind;营盘养殖区220-235×104ind,160~180×104ind,93~110×104ind,80~90×104ind。4、建议未来南珠产业的发展应根据政府的政策法规,实施二元化发展战略;统一合理规划养殖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采用新的管理和养殖方式,例如与经济鱼类、藻类协调搭配养殖,实现优势互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马氏珠母贝在流沙湾和营盘南珠养殖区的养殖容量,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重改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4.1 贝类固碳机理 |
| 1.4.2 养殖贝类固碳量估算 |
| 1.4.3 贝类碳汇价值评估 |
| 1.4.4 养殖贝类碳汇交易市场与发展路径方面 |
|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养殖贝类固碳计量模型研究 |
| 2.1 养殖环境中的蓝色碳汇机制 |
| 2.1.1 物理泵(溶解度泵) |
| 2.1.2 生物泵 |
| 2.1.3 碳酸盐泵 |
| 2.2 养殖贝类固碳过程 |
| 2.2.1 贝壳固碳 |
| 2.2.2 软体固碳 |
| 2.2.3 生物沉积固碳 |
| 2.2.4 附着生物固碳 |
| 2.3 养殖贝类固碳计量模型的改进 |
| 2.3.1 养殖贝类固碳基础公式 |
| 2.3.2 可移出碳量计算模型建立 |
| 2.3.3 生物沉积物固碳计量模型 |
| 2.3.4 改进后的养殖贝类总固碳计量模型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养殖贝类碳汇价格核算方法研究 |
| 3.1 养殖贝类碳汇定价依据 |
| 3.2 碳汇定价方法 |
| 3.2.1 林业碳汇定价方法 |
| 3.2.2 蓝色碳汇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
| 3.2.3 养殖贝类为主体的海洋牧场碳汇定价方法 |
| 3.2.4 养殖贝类碳汇价格改进型计算模型建立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案例应用分析 |
| 4.1 研究区概况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数据处理 |
| 4.3 计算与结果 |
| 4.3.1 养殖贝类总固碳量计算 |
| 4.3.2 养殖贝类碳汇价格计算 |
| 4.4 讨论 |
| 4.4.1 养殖贝类总固碳量与价格核算结果汇总 |
| 4.4.2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养殖贝类碳汇市场交易与生态补偿对策研究 |
| 5.1 我国蓝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 |
| 5.2 养殖贝类碳汇市场交易的对策与建议 |
| 5.2.1 制定和完善养殖贝类碳汇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 |
| 5.2.2 确定交易主体 |
| 5.2.3 建立交易平台 |
| 5.2.4 产业融合拓宽交易方式 |
| 5.3 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现状 |
| 5.4 养殖贝类碳汇生态补偿建议 |
| 5.4.1 完善养殖贝类碳汇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 |
| 5.4.2 确定生态补偿结构 |
| 5.4.3 设立多样化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方式 |
| 5.4.4 完善资金配置方式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 |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 6.1.1 结论 |
| 6.1.2 创新点 |
| 6.1.3 不足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科研项目及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菲律宾蛤仔及贝类生态行为学及其对重金属富集的重要意义 |
| 1.2 贝类常见行为研究进展 |
| 1.2.1 摄食行为 |
| 1.2.2 潜沙行为 |
| 1.2.3 喷水吐沙行为 |
| 1.3 贝类行为的能量学研究进展 |
| 1.3.1 生理能量学 |
| 1.3.2 运动能量学 |
| 1.4 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研究现状 |
| 1.4.1 贝类重金属污染概况 |
| 1.4.2 贝类生物富集重金属机理研究进展 |
| 1.4.3 贝类重金属富集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 1.4.4 贝类行为对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影响研究进展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1.5.1 本研究主要内容 |
| 1.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菲律宾蛤仔喷水吐沙行为能量学研究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方法 |
| 2.1.3 模型建立方法 |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2.1 蛤仔的喷水吐沙行为 |
| 2.2.2 基于动力学方程的蛤仔喷水行为能耗结果 |
| 2.2.3 不同壳长对喷水吐沙行为能耗的影响 |
| 2.2.4 不同体重对喷水吐沙行为能耗的影响 |
| 2.2.5 壳长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蛤仔喷水吐沙行为能耗的影响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菲律宾蛤仔喷水吐沙行为对镉富集影响探究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生物富集模型——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 |
| 3.1.4 模型拟合优度计算 |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2.1 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结果 |
| 3.2.2 蛤仔对重金属Cd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 |
| 3.2.3 蛤仔喷水吐沙行为对重金属Cd富集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菲律宾蛤仔喷水吐沙行为对铜富集影响探究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生物富集模型与模型的拟合优度计算 |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2.1 蛤仔喷水吐沙行为对重金属Cu的富集影响 |
| 4.2.2 蛤仔喷水吐沙行为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区域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河蚬的生态价值 |
| 1.3.2 太湖河蚬种群特征 |
| 1.3.3 河蚬生态胁迫因子 |
| 1.3.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2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摄食及排泄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研究材料 |
| 2.2.2 实验设计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温度对河蚬摄食率的影响 |
| 2.3.2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摄食率的影响 |
| 2.3.3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排泄物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温度对摄食率的影响 |
| 2.4.2 食物质量对摄食率的影响 |
| 2.4.3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摄食的影响 |
| 2.4.4 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排泄活动的影响 |
| 2.5 小结 |
| 3 底质与溶氧对河蚬生长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研究材料 |
| 3.2.2 实验设计 |
| 3.2.3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处理组的溶氧及叶绿素 |
| 3.3.2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存活率 |
| 3.3.3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相对生长率 |
| 3.3.4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生长率和肥满度 |
| 3.3.5 不同处理组的水体及底质理化指标 |
| 3.4 讨论 |
| 3.4.1 底质与溶氧对河蚬存活率的影响 |
| 3.4.2 底质与溶氧对河蚬生长的影响 |
| 3.4.3 河蚬对水体营养盐及底泥的影响 |
| 3.5 小结 |
| 4 机械增氧时底质与水深对河蚬生长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处理间的溶解氧及叶绿素 |
| 4.3.2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存活率 |
| 4.3.3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相对生长率 |
| 4.3.4 不同处理组河蚬的生长率及肥满度 |
| 4.3.5 不同处理组的水体及底质理化指标 |
| 4.4 讨论 |
| 4.4.1 机械增氧时底质与水深对河蚬存活率的影响 |
| 4.4.2 机械增氧时底质与水深对河蚬生长的影响 |
| 4.4.3 机械增氧时河蚬对水体营养盐及底泥的影响 |
| 4.5 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海水贝类养殖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
| 1.2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 1.2.1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
| 1.2.2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
| 1.3 贝类养殖容量研究进展 |
| 1.3.1 养殖容量定义及评估方法 |
| 1.3.2 贝类个体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4.1 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胶州湾海域理化生物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采样时间与站位布设 |
| 2.1.2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
| 2.1.3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水温、pH、DO、透明度时空分布特征 |
| 2.2.2 颗粒有机物(POM)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 |
| 2.2.3 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温度和规格对菲律宾蛤仔生理活动的综合影响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实验对象 |
| 3.1.2 实验设计 |
| 3.1.3 生理测定 |
| 3.1.4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滤水率 |
| 3.2.2 耗氧率 |
| 3.2.3 排氨率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研究海域 |
| 4.1.2 环境参数 |
| 4.1.3 菲律宾蛤仔生长数据 |
| 4.1.4 模型函数与参数 |
| 4.1.5 模型运行与验证 |
| 4.1.6 敏感性分析 |
| 4.2 实验结果 |
| 4.2.1 胶州湾表层水体水温和叶绿素a的连续性变化情况 |
| 4.2.2 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与验证 |
| 4.2.3 敏感性分析 |
| 4.3 分析与讨论 |
| 第五章 基于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的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静态评估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Dame指标法 |
| 5.1.1.1 水团滞留时间 |
| 5.1.1.2 初级生产时间 |
| 5.1.1.3 贝类滤水时间 |
| 5.1.2 Herman模型 |
| 5.1.3 参数的调查和检测 |
| 5.1.3.1 叶绿素a |
| 5.1.3.2 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生物总量 |
| 5.1.3.3 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 |
| 5.1.3.4 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数据调查 |
| 5.2 结果 |
| 5.2.1 胶州湾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 |
| 5.2.2 菲律宾蛤仔滤水率 |
| 5.2.3 应用Dame指标法评估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情况 |
| 5.2.4 应用Herman模型估算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 |
| 5.3 分析与讨论 |
| 第六章 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 |
| 6.1 模型描述 |
| 6.1.1 菲律宾蛤仔 |
| 6.1.2 浮游植物 |
| 6.1.3 浮游动物 |
| 6.1.4 碎屑 |
| 6.1.5 营养盐 |
| 6.2 应用 |
| 6.2.1 参数化 |
| 6.2.2 环境参数和菲律宾蛤仔生长数据 |
| 6.2.3 养殖容量评估 |
| 6.3 结果 |
| 6.3.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模拟与验证 |
| 6.3.2 养殖容量评估结果 |
| 6.4 讨论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情况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Dame指标法 |
| 1.1.1 水团停留时间 |
| 1.1.2 初级生产时间 |
| 1.1.3 贝类滤水时间 |
| 1.2 Herman模型 |
| 1.3 参数的调查和检测 |
| 1.3.1 叶绿素a |
| 1.3.2 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生物总量 |
| 1.3.3 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 |
| 1.3.4 菲律宾蛤仔个体生长数据调查 |
| 2 结果 |
| 2.1 胶州湾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 |
| 2.2 菲律宾蛤仔滤水率 |
| 2.3 Dame指标法评估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情况 |
| 2.4 Herman模型估算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 |
| 3 分析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我国海洋贝类的养殖概况 |
| 1.2 滤食贝类的摄食生理 |
| 1.2.1 滤食性贝类的摄食机制 |
| 1.2.2 滤食性贝类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 |
| 1.3 浮游植物的生态作用及粒径结构 |
| 1.4 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及其生态作用 |
| 1.4.1 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
| 1.4.2 聚球藻(Synechococcus) |
| 1.4.3 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Picoeukaryotes) |
| 1.4.4 异养细菌 |
| 1.4.5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生态学意义 |
|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5.1 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三种重要滤食性贝类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流水系统的搭建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实验结果 |
| 2.2.1 自然海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情况及实验贝类的生物学数据 |
| 2.2.2 长牡蛎、栉孔扇贝、厚壳贻贝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截留效率 |
| 2.3 讨论和分析 |
| 第三章 典型规模化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站位设置及样品采集 |
| 3.1.2 样品分析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2 实验结果 |
| 3.2.1 桑沟湾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3.2.2 胶州湾表层水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 |
| 3.2.3 獐子岛夏季表层水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 |
| 3.3 分析和讨论 |
| 第四章 桑沟湾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调查航次和站位布设 |
| 4.1.2 样品和理化参数的获取 |
| 4.1.3 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测定及碳生物量的估算 |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4.2 研究结果 |
| 4.2.1 桑沟湾海域表层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 4.2.2 桑沟湾表层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 4.2.3 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对长牡蛎碳需求的贡献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流水系统的搭建 |
| 5.1.2 实验方法 |
| 5.1.3 样品处理方法 |
| 5.2 实验结果 |
| 5.2.1 实验期间浮游生物的丰度及生物量 |
| 5.2.2 浮游生物对长牡蛎的碳贡献 |
| 5.3 分析和讨论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立论依据 |
| 2. 贝类能量学的内容及意义 |
| 3. 贝类能量收支模型 |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4.1 pH对贝类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2 温度对贝类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3 饵料浓度对贝类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4 饵料浓度对贝类生长余力的影响 |
| 4.5 pH对贝类钙化的影响 |
| 5.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
| 6. 技术路线图 |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一章 pH、温度对缢蛏钙化率的影响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试验材料 |
| 1.1.2 实验设计 |
| 1.1.3 实验方法 |
| 1.1.4 测定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2.1 pH对缢蛏钙化率的影响 |
| 1.2.2 温度对缢蛏钙化率的影响 |
| 1.2.3 pH对缢蛏钙化率的影响 |
| 第二章 pH、温度、饵料浓度对缢蛏生理代谢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设计 |
| 2.1.3 实验方法 |
| 2.1.4 测定方法 |
| 2.1.4.1 摄食能的测定 |
| 2.1.4.2 呼吸代谢能的测定 |
| 2.1.4.3 排泄能的测定 |
| 2.1.4.4 粪便碳的测定 |
| 2.1.4.5 生长能的测定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pH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2.2.2 温度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2.2.3 饵料浓度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2.2.4 pH对缢蛏碳收支的影响 |
| 2.2.5 温度对缢蛏碳收支的影响 |
| 2.2.6 饵料浓度对碳收支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pH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2.3.2 温度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2.3.3 饵料浓度对缢蛏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的影响 |
| 第三章 pH、温度、饵料浓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梯度的设定 |
| 3.1.3 测定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pH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2.2 温度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2.3 饵料浓度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2.4 pH对缢蛏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5 温度对缢蛏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2.6 饵料浓度对缢蛏能量收支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pH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3.2 温度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3.3 饵料浓度对缢蛏摄食能和呼吸能的影响 |
| 3.3.4 低pH和温度对缢蛏生长余力的影响 |
| 3.3.5 饵料浓度对缢蛏生长余力的影响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 1.1.1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
| 1.1.2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
| 1.2. 贝类筏式养殖对附着生物的影响 |
| 1.2.1 滤食性附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 1.3. 亚热带海湾养殖贝类生物沉积对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
| 2.2 实验方法 |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3.1 生物沉积速率(BDR)计算 |
| 2.3.2 矿化速率计算 |
| 2.3.3 浮游生物特征分析 |
| 2.3.4 沉积物矿化速率 |
| 2.3.5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典型亚热带贝类筏式养殖海湾环境特征研究 |
| 3.1 大鹏澳实验海区水环境年变化 |
| 3.2 畲下湾实验海区水环境年变化 |
| 3.3 大鹏澳浮游生物季节变化特征 |
| 3.3.1 大鹏澳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
| 3.3.2. 大鹏澳浮游动物季节变化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亚热带海湾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研究 |
| 4.1. 华贵栉孔扇贝生物沉积速率 |
| 4.1.1 华贵栉孔扇贝生物沉积速率季节变化特征 |
| 4.1.2 华贵栉孔扇贝生物沉积元素含量分析 |
| 4.2.翡翠贻贝生物沉积速率 |
| 4.2.1 翡翠贻贝生物沉积速率季节变化特征 |
| 4.2.2 翡翠贻贝生物沉积元素含量分析 |
| 4.3. 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速率 |
| 4.3.1 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速率季节变化特征 |
| 4.3.2 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元素含量分析 |
| 4.4.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研究 |
| 4.4.1 皱瘤海鞘生物沉积速率及季节变化特征 |
| 4.4.2 皱瘤海鞘生物沉积元素含量分析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贝类生物沉积对亚热带海湾沉积环境的影响 |
| 5.1 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通量 |
| 5.2 沉积物耗氧速率变化 |
| 5.3 沉积物中有机碳矿化速率 |
| 5.4 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埋置速率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三角帆蚌的代谢生态学 |
| 第一节 不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的比较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几种不同门类浮游藻类对三角帆蚌同化率及排氨、耗氧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章 通过虾蚌混养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四章 通过鱼蚌混养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马氏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
| 1.2 马氏珠母贝和南珠的研究及产业发展现状 |
| 1.2.1 南珠的研究进展 |
| 1.2.2 马氏珠母贝的食用、药用价值研究开发 |
| 1.2.3 南珠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3 滤食性贝类养殖容量的研究进展 |
| 1.3.1 养殖容量的概念 |
| 1.3.2 贝类养殖容量的研究方法 |
| 1.3.3 我国贝类养殖容量的研究现状 |
| 1.4 养殖容量研究对南珠产业发展的意义 |
| 1.5 本文中研究养殖容量的主要方法 |
| 第二章 两个南珠养殖区的现场调查 |
| 2.1 两个南珠养殖区的水文环境特征 |
| 2.1.1 流沙湾南珠养殖区的水文特征及发展概况 |
| 2.1.2 营盘南珠养殖区的水文特征及发展概况 |
| 2.2 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 2.3 对两个南珠养殖区的现场调查 |
| 2.3.1 现场调查内容 |
| 2.3.2 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调查 |
| 2.3.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 2.3.4 养殖现状调查 |
| 2.3.5 分析与讨论 |
| 第三章 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有关参数的测定 |
| 3.1 马氏珠母贝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2 滤水率的测定 |
| 3.1.3 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
| 3.1.4 讨论 |
| 3.2 马氏珠母贝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和鲜组织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
| 3.2.1 马氏珠母贝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 |
| 3.2.2 马氏珠母贝鲜组织有机碳含量 |
| 3.3 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 |
| 3.3.1 分析测试方法 |
| 3.3.2 测定结果 |
| 3.4 生态效率 |
| 3.4.1 分析测定方法 |
| 3.4.2 测定结果 |
| 3.5 育珠贝鲜组织含量测定 |
| 第四章 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计算及模型分析 |
| 4.1 养殖容量的计算方法 |
| 4.1.1 营养动态模型 |
| 4.1.2 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 |
| 4.1.3 贝类食物限制指标法评价开放式海域容量模型 |
| 4.2 流沙湾南珠养殖区的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 |
| 4.2.1 第一调查年度流沙湾的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 |
| 4.2.2 第二调查年度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
| 4.3 营盘南珠养殖区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及评价 |
| 4.3.1 营养动态模型估算 |
| 4.3.2 沿岸能流分析模型估算 |
| 4.3.3 不同时期放养密度的估算 |
| 4.3.4 贝类食物限制指标评价 |
| 4.4 综合其他因素确定的马氏珠母贝优化养殖容量 |
| 4.5 分析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海水贝类养殖业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说明与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