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鹏[1](2020)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劳工问题研究(1919-1937)》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1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苏俄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劳资矛盾与冲突也相伴而生。因而,劳工问题也就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包括国共两党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一般而言,劳工问题是工业逐步发达的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问题,只是工人反对本国的资本家,工人所受到的痛苦,且只是经济力的”。而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近代中国来说,劳工问题却与政治、民族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定的特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对于劳工问题,国民党曾实行以扶助劳工组织,实行劳资合作为内容的基本原则与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虽然一度支持实行“扶助农工”政策,但随着政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国民党对于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工人运动的“过激”行动加以责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它主张用发展劳工教育、推行劳动立法、保障劳工福利等方式来解决劳工问题,但在实践中并未尽如人意,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混乱无序,很多法规只是一纸具文,无法产生实际效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在苏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下,提倡“社会革命”,鼓励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领导工人运动以达到改善劳工生活、提高劳工地位,争取民族解放的目的。面对劳工问题,在社会福音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基督教界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提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只会带来更多的斗争而不是合作,暴力产生暴力,由‘剑’建立的体制在一定时期会由‘剑’来灭亡。暴力革命现在看似有用,但历史会证明它不会带来乌托邦,而是革命与反革命纠缠在一起的漫长和疲倦的环圈。”因而,基督教主张用“宁可代罪人死,不要把罪人杀死”的上帝观影响世人的思想,主张通过改造人心,提升道德,培养人格,坚持“爱人”、“牺牲”、“发展人格”、“劳工神圣”的原则,通过劳资调和的方式来解决劳工问题。自1922年起,中国基督教界先后召开了基督教全国大会、基督化经济关系全国大会等相关会议,讨论、制定劳工改革的方案。此外,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还设立工业委员会,负责调查中国劳工状况,宣传基督教工业思想。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负责具体实施服务劳工相关事工的基督教组织。他们“竭力提倡推行劳动法”,以保护劳工利益;通过鼓吹舆论、注重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培养研究工业及劳工问题的人才、出版与工业改造相关的书籍等手段,推动工业经济研究;通过在基督教机关刊物《青年进步》中开辟“劳工专号”,介绍欧美教会改造社会的计划,讨论教会在解决这类问题中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创办平民学校、工艺补习班,邀请北美协会亚洲区总干事艾迪,日本着名基督教传道者、劳工运动领袖、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家贺川丰彦等名人演讲的形式与活动,以“普及工人教育,推广社会教育”,达到向工人“灌输普通的知识”,“增加职业上的能力”,“养成公民的道德”的目的。另外,还通过创办被蒋介石誉为“村舍新模范,社会新仪型”的浦东劳工新村和沪西公社等“模范社区”,达到改善劳工生活,增强劳工幸福的目标。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各项服务社会,谋求劳工改革的理念与事工对于“改良经济”,“改良家庭生活,增进公民智识”,“使人人成为完美之国民,能尽公民充分之责任”有着一定的思想启蒙与促进作用。然而,中国的问题深重,贫穷、衰弱、愚昧、贪污、纷乱五病俱全,“不是可以枝节救济的”,而应当“去求根本的改革”。
王迪[2](2019)在《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作为中国陶艺类型展览的成功案例,为研究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发展时间线为序,通过文献整理、作品分析、采访记录等方法,从该双年展的策划缘起、内容经过及总结展望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该展览带来的观念突破、现代性内涵以及价值意义等。并通过该双年展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试图更全面的去阐述中国九十年代现代陶艺发展的概况,从而完善现代陶瓷艺术史的研究。同时,也反思与总结该展览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足与局限性,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研究模式。
郭景川[3](2018)在《互动与共进:民国时期教育家交往活动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作为知识精英的民国教育家,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代以降,中国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诸多有识之士把教育视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社会改造的妙药良方,怀着“教育救国”之理想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地缘、学缘、志缘等关系,构建教育交往网络,与同时代的教育家通力合作、互相扶持,共同推进民国教育的现代化变革,形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靓丽的教育现象——教育家群生现象。受史学的生活转向之影响,教育史研究领域不断被拓展,对这些活跃在民国教育舞台上教育家交往活动的研究便是亟需进一步开拓的领域之一。依据交往行为理论和共同体理论,运用微观史学及多学科视角,以民国时期教育家的日记、书信、函电、着述、回忆录、照片等一手史料为基础,从地缘交往、学缘交往、志缘交往三个纬度对民国时期教育家之间的教育交往活动进行微观分析和深度描述,对民国教育家交往的主要方式、活动特点、影响因素、基本成效等进行概括和省思。从中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期知识分子大放异彩的舞台上,民国教育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具有双向交互作用的人际交往。通过交往,不仅影响他人,自身亦积累起丰厚的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职业身份得到认同、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精神生活得以充盈,而且逐渐形成相对稳固的学术共同体,迈向社群生活。如此,研究既可把人物置于教育历史的中心,还原逼近真实的民国教育家教育活动的“原生态”场景,从中探寻教育家教育生活的历史轨迹,进而丰富和拓展民国教育史研究领域,而且对促进当前学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互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部分,主要论及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回顾梳理了学界研究现状,对核心概念、研究时限、理论参照、方法选择等作出说明,以为全文的构思与写作奠定基础。第一章“内外驱动:民国教育家交往互动的背景与动因”,从政治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生态等角度阐释了民国教育家生存的时空环境和交往活动的社会背景,从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与教育家个人理想信念的视角考察了民国教育家交往互动的外部驱动和内在动机,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欧美教育家的联袂来华、留学教育的快速推进、大量教育官员的出国考察等方面分析了近代西学东渐历史潮流对民国教育家交往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第二章“地缘交往:以同乡情结为纽带的交往互助活动”,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教育家籍贯的地理分布情况及院校分布情况,探明民国教育家之间所存在的地缘交往关系。从结交同乡、依靠同乡、互相扶持等几个方面,来展现民国教育家以同乡情结为纽带构建地缘交往网络进行交往互助的基本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家以地缘缔结人际联系、进行教育互动的利弊得失。第三章“学缘交往:以学业学术为追求的交往成长活动”,分析、探讨民国肇建后留学教育的兴起与民国教育家学缘交往活动勃兴的内在关联,考察了教育家与具有学缘关系的师长、同学、同事之间的以学业学术为追求的交往成长活动,呈现教育家学缘交往时的心态与场景,概括了教育家学缘交往的主要特征。第四章“志缘交往:以共同志趣为基础的交往互动活动”,阐述了教育家因一致或相似的教育志向、学术趣味等共同志趣为基础的个体之间的交往互动,以及因共同体志趣而结成会社团体的内部教育家之间的交往互动情况,并总结了个体间互动与群体性互动各自的特点与效用。第五章“个案呈现:陈鹤琴教育交往活动掠影”,以教育家陈鹤琴为个案,分别从其与师长、同辈学人、学生晚辈的交往三个纬度,呈现陈鹤琴与该三大交往群体互动的微观细节和活动场景,其中详细考察了以《儿童教育》和中华儿童教育社为平台构建志缘交往网络的路径以及通过举办年会所进行的群体性互动,分析了陈鹤琴在志缘交往网络中的中心度,总结了陈鹤琴不同交往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异同,意在探讨民国时期教育家通过志缘交往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有益经验。第六章“民国时期教育家交往活动的历史省思”,对全面抗战爆发前教育家之间的交往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概括了民国教育家交往的主要方式、总体特点、影响因素和基本成效,以期逐步深化对民国教育家交往活动一般规律与作用、影响的体认,以为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刘金合,王士元,李丁昌[4](2013)在《焊接专业60年暨陕西省焊接学会50周年纪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焊接专业成立60年1原苏联专家帮助建设焊接专业、培养焊接师资和焊接人才解放初期,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在国内是空白。为了加速我国工业的建设步伐,聘请原苏联专家到国内大学任教,帮助建设新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学习原苏联办学经验的两所重点大学之一,这样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工艺设备专业就应运而生。在焊接师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加速人才培养,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从50年入学的研究生中挑选了6名研究生进入第一届焊接师资研究班学习,成为第一届焊接师资研究班学员。1952年2月,聘请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教授,来华负责焊接师资研究班学员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这6名学员是(按姓氏笔划顺序):田锡唐,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
陈洁[5](2012)在《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剖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的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苏州弹词,是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最多、专业演职团体最多、拥有专门表演场所最多、保存传统书目最多、原创的新编书目最多、电台电视台播放节目总时最长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江、浙、沪甚至海外,都有热衷于此的票友团体;众多曲艺品种中,唯有它是拥有专门的传承学校、专设的领导机构并有专业理论刊物出版。从苏州弹词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自觉过程中,通过自我保护、能动传承而实现其艺术复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该遗产富有代表性的弹词流派为切入点,观察分析这些流派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如何实现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的相关具体做法;首次将听客和学者层面与“非遗”保护的互动,纳入曲艺传承体系之中考察;尝试从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剖析苏州弹词在传统艺术式微的今天依然相对繁荣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妥善地保护和发扬苏州弹词文化遗产,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的能动性,即演员主体的创演能动性、学者文人的研究主动性和书迷票友的传承自觉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作为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考的范本。苏州弹词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说明,对音乐、曲艺、戏曲等艺术类非遗项目来说,外力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首要保护的应是该艺术形式的自身内在活力,激发其新陈代谢的自我创造能力,变被动的外在保护为能动的自我发展,聚集外力以推进内功修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并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王燕江[6](2012)在《2011年中国标准化大事回顾》文中指出1.2011年农业标准化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2011-01-14)2011年1月14日,国家标准委在京组织召开了2011年农业标准化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孙晓康副主任代表国家标准委作了重要讲话,对2011年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加强研究、为提高标准质量
谢仲屏,寇秉厚,周群建[7](2009)在《团结、奉献、互助、前进——浙江省建工勘察科技情报站三十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处处苍翠清新,桂花馨香飘空。今天,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欢聚一堂,庆祝浙江省建工勘察科技情报站建站三十周年。浙江省站成立及开展情报交流活动的三十年也正值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省站的各项科技情况交流活动也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成立当初,正是十年浩劫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类科技信息尚处于闭塞状态,为了及时了解国内
林福严[8](2007)在《摩擦学分会大事记》文中认为1962年 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 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参考: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机械学会动态》,18(1962)P2
程钧培[9](2002)在《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大事记(1997~2001)》文中认为1992年和1997年,我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学会成立30周年和35周年纪念活动,并由苏六坚同志分别整理编写了30周年(1962—1991)大事记及续记(1992—1996),现在五年过去了,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原机械工业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动力工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学会工作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行业科技进步,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健康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为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由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程钧培同志收集、整理、编写了1997—2001年学会大事记,作为前两篇的续篇。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也可能不全,遗漏和错误之处,请指正。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10](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及发展历程 |
| 一、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与入华 |
| 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历程 |
| 三、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与运行 |
| 第二章 劳工问题的提出及国共两党的政策 |
| 一、中国劳工问题的起源及发展 |
| 二、国民党的劳工政策 |
| 三、中国共产党与劳工运动 |
| 第三章 基督教对于实业和经济问题的态度 |
| 一、“基督教改造社会的根本原理” |
| 二、相关会议的召开 |
| 三、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工业委员会的成立 |
| 第四章 服务社会,谋求劳工改革 |
| 一、“鼓吹舆论”,“提倡工业经济的研究” |
| 二、推行工人教育,“养成公民的道德” |
| 三、创建“模范社区”,“增进劳工幸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方法 |
| 1.1.3 研究思路 |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 1.2.1 专着类 |
| 1.2.2 期刊论文类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学术与理论研究意义 |
| 1.3.2 史料意义 |
| 1.3.3 现实指导意义 |
| 2. 回顾 |
| 2.1 首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
| 2.2 首届双年展艺术家采访 |
| 2.3 首届双年展之展品解析 |
| 2.4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 |
| 2.4.1 重陶艺材料语言 |
| 2.4.2 重内心的直观感受 |
| 2.5 首届双年展之特性 |
| 2.5.1 时代性 |
| 2.5.2 开拓性 |
| 2.5.3 自发性 |
| 3 探源 |
| 3.1 观念 |
| 3.1.1 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走泥社”与“奥蒂斯”运动 |
| 3.1.2 后现代主义与陶瓷艺术 |
| 3.1.3 本土文化的根基 |
| 3.2 展览及相关交流活动 |
| 3.2.1 积极思考的萌芽期 |
| 3.2.2 多元探索的发展期 |
| 3.3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
| 3.3.1 现代陶艺教育模式的开始 |
| 3.3.2 传媒对现代陶艺的关注 |
| 3.3.3 现代陶艺技术环境的改善 |
| 4 总结与展望 |
| 4.1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与特性的原因总结 |
| 4.1.1 被动的接受-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传入 |
| 4.1.2 主动的表达-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
| 4.1.3 主动与被动的交融-文脉的延续 |
| 4.2 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
| 4.2.1 现代陶艺的地域化共识 |
| 4.2.2 现代陶艺的国际化发展 |
| 4.3 学术性与创造性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研讨会纪要 |
| 附录二 采访文字稿 |
| 附录三 历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信息 |
| 附录四 首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现状 |
| 附录五 中国陶艺大事年表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三、概念界定、理论参照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内外驱动:民国教育家交往互动的背景与动因 |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动荡的国家和社会 |
| 一、政治背景: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 |
| 二、经济背景:萧条落后的经济状况 |
| 三、社会背景:紊乱失调的乡村社会 |
|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个人理想的双重作用 |
| 一、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的冲击 |
| 二、教育家人生理想信念的驱动 |
| 第三节 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带动 |
| 一、西方教育理论的导入 |
| 二、欧美教育精英的访华 |
| 三、出洋留学活动的勃兴 |
| 四、官员的出国教育考察 |
| 第二章 地缘交往:以同乡情结为纽带的交往互助活动 |
| 第一节 民国教育家之籍贯分布 |
| 一、民国教育家籍贯的整体分布:以江浙两湖为渊薮 |
| 二、民国教育家籍贯的院校分布:以国立大学为重点 |
| 第二节 教育家的地缘关系及其交往 |
| 一、结交同乡:教育交往活动的初始网络构建 |
| 二、依靠同乡:个人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
| 三、相互扶持:-民族危亡背景下的患难与共 |
| 第三节 教育家地缘交往之利弊得失 |
| 一、地缘交往之利:易于建立信任度较高的人际关系 |
| 二、地缘交往之弊:容易形成势力膨胀的教育帮派 |
| 第三章 学缘交往:以学业学术为追求的交往成长活动 |
| 第一节 留学教育与教育家学缘交往的勃兴 |
| 一、留学之风的强劲吹起 |
| 二、留学教育精英的崛起与学缘认同 |
| 第二节 教育家的学缘关系及其交往活动 |
| 一、师生交往活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 二、同窗学友之谊:“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
| 三、同事交往活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 第三节 学缘交往的特点及评价 |
| 一、广而持久,有情有谊 |
| 二、阶段存在,或延或断 |
| 三、彼此独立,和而不同 |
| 第四章 志缘交往:以共同志趣为基础的交往互动活动 |
| 第一节 基于共同志趣的个体间交往 |
| 一、教育交往活动之缘起与展开 |
| 二、对交往双方及教育事业的影响 |
| 第二节 基于共同志趣的群体性交往 |
| 一、联合发起:社团创办的集体力量 |
| 二、社团年会:多方互动的时空场域 |
| 三、诗与远方:交往互动的意义生成 |
| 第五章 个案呈现:陈鹤琴教育交往活动掠影 |
| 第一节 陈鹤琴与师长的交往及其特点 |
| 一、大学师长:厚爱与熏染 |
| 二、哥大师长:感召和互助 |
| 第二节 陈鹤琴与同辈学人交往网络的构建 |
| 一、求其友声:中华儿童教育社与交往网络之构建 |
| 二、精神领袖:在中华儿童教育社中的角色和地位 |
| 三、国际展现:交往网络在国际舞台上的向外拖延 |
| 四、陈鹤琴与同辈学人交往的主要特征 |
| 第三节 提携与厚爱:陈鹤琴与学生晚辈的交谊 |
| 一、校园活动中增进师生了解 |
| 二、业余交往中联络师生感情 |
| 三、携手教育中升华师生情谊 |
| 第六章 民国时期教育家交往活动的历史省思 |
| 第一节 民国教育家交往的主要方式 |
| 一、书信往来 |
| 二、学术交流 |
| 三、工作交往 |
| 四、社团活动 |
| 第二节 民国教育家交往活动的特点 |
| 一、交往活动的多样化 |
| 二、基于志缘交往的相对持久性 |
| 三、教育交往网络的向外延展性 |
| 四、由地缘交往向志缘交往转变 |
| 第三节 民国教育家交往活动的影响因素 |
| 一、距离的远近是影响教育家交往的重要因素 |
| 二、个人专长的互补性影响交往活动向外拓延 |
| 三、交往活动受政治局势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
| 第四节 民国时期教育家交往的成效 |
| 一、从制度到实践,推进民国教育现代化变革 |
| 二、从青涩到成熟,促进民国教育家自我生成 |
| 三、迈向社群生活,推动教育学术共同体形成 |
| 四、谱写真情华章,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课题缘起 |
| 二、选题意义 |
| 三、文献回顾 |
| 四、称谓界定 |
| 第一章 水乡文化孕育的苏州弹词 |
| 第一节 循序酝酿的播种期 |
| 第二节 风格迸发的黄金期 |
|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盘整期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艺术价值的延续和主体多元 |
| 第一节 苏州弹词艺术价值的体现 |
| 第二节 对传统遗产的固守 |
| 第三节 对变革创新的追求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弹词艺术的色彩疏密与流派特征 |
| 第一节 流派的形成与嬗变递延 |
| 第二节 以《情探》为例的早期风格基点 |
| 第三节 开篇《新木兰辞》的气质浓淡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弹词艺人的创演自觉和经验反思 |
|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成型与成熟 |
|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戏剧性开拓 |
| 第三节 艺人的自发性经验反思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评弹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理论操守 |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研究机构 |
| 第二节 理论研究和书谱出版 |
| 第三节 评弹研究的期刊阵地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信息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弘扬 |
| 第一节 广播电台与苏州弹词的联姻 |
| 第二节 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
| 第三节 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弹词的促进性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受众群体与弹词传承的全方位互动 |
| 第一节 大众听客的接受与反馈 |
| 第二节 文人墨客的雕饰与修书 |
| 第三节 国家政要的偏爱与扶持 |
| 第四节 票房雅集的实践与互动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一、 原样保护:艺术价值的凝结和递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体现 |
| 二、 能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关键手段 |
| 附录 苏州评弹演变历史及名家流派形成大事年表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后记 |
| 1. 2011年农业标准化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2011-01-14) |
| 2. 首届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广应用论坛在京举行 (2011-01-16) |
| 3. 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1-01-21) |
| 4. 第三次全国服务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2011-01-21) |
| 5. 国家标准委纪正昆主任参加第30次ISO理事会战略常委会会议 (2011-01-24) |
| 6. 国家标准委石保权副主任会见德国标准化高层代表团 (2011-01-25) |
| 7.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协助组织中国知名地理标志产品企业赴法参展 (2011-02-21) |
| 8. 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1-02-24) |
| 9.《牙膏功效评价》行业标准出台 (2011-02-28) |
| 10.《消防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1-02-28) |
| 11. ISO/TC 38/SC 1染色纺织品和染料试验分委员会秘书处启动会在江苏举行 (2011-02-28) |
| 12. 纪正昆主任出席第89次ISO理事会会议 (2011-03-15) |
| 13. 我国环保部发布核动力厂环境标准 (2011-03-16) |
| 14. 我国新闻出版业首个国际标准提案在ISO立项 (2011-03-20) |
| 15. 中国与以色列签署合作协议 (2011-03-21) |
| 16. 纪正昆主任赴天津调研标准化工作 (2011-03-23) |
| 17. 中国成功连任IEC/TC 95主席 (2011-03-28) |
| 18. 中国代表团赴泰国参加第34届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 (2011-03-30) |
| 19.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出席四川省标准化工作会议 (2011-04-06) |
| 20. 上海合作组织认证认可与标准化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2011-04-06) |
| 21. 我国首项微型计算机能效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2011-04-16) |
| 22. 家用电器安全标准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2011-04-19) |
| 23. 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标准化工作组第6次会议在昆山召开 (2011-04-20) |
| 24. 国家标准委孙波副主任赴国家体育总局调研体育标准化工作 (2011-04-21) |
| 25. 环保部发布首个电线电缆环境标准 (2011-04-24) |
| 26.《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1-04-28) |
| 27. 中国参加中欧工业品安全与WTO/TBT磋商合作机制第九次全会 (2011-05-12) |
| 28. 支撑产业融合的科技服务等领域重要标准研究课题启动 (2011-05-16) |
| 29. SAC/WG10“镜片光度测量仪器”国际标准直属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2011-05-20) |
| 30.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1-05-25) |
| 31. 我国成功争取联合承担ISO/TC 126/SC 2秘书处 (2011-05-27) |
| 3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标准研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2011-05-31) |
| 33. 国家标准委领导在江苏考察机关公共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 (2011-06-08) |
| 34.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1-06-09) |
| 35. 2011年标准化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和世界标准合作学术会议在杭州举办 (2011-06-21) |
| 36. 国家标准委组团参加第十届东北亚标准化合作论坛 (2011-06-21) |
| 37.《关于成立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2011-06-28) |
| 38.《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2011-07-01) |
| 39.“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汇报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07-08) |
| 40.“标准出版机构自律维权发展联盟”第五次理事会议在呼伦贝尔市召开 (2011-07-09) |
| 41. 中国专家代表团参加第34届ISO/REMCO年会 (2011-07-11) |
| 42. 全国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然彩色棉分委会成立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2011-07-13) |
| 43. 陈钢主任会见沙特标准计量质量局纳比尔·莫拉局长 (2011-07-18) |
| 44. 国家标准委方向副主任在京会见IEC副主席恩诺·利斯先生 (2011-07-18) |
| 45. “语言培训服务国际标准及系列国家标准研究”课题正式启动 (2011-07-26) |
| 46. 北京市出台的首部出租车安全防范系列地方标准开始实施 (2011-08-01) |
| 47. 国际标准化组织木材标委会在京召开第九届年会 (2011-08-02) |
| 48. “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专项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2011-08-09) |
| 49. 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1-08-17) |
| 50.“ISO国际标准经济效益评估”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2011-08-18) |
| 51.“强制性国家标准查询系统”参加质检信息化十年成果展 (2011-08-25) |
| 52.《“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合作框架协议》签订 (2011-09-02) |
| 53. ISO/TC 17第24届年会在京召开 (2011-09-07) |
| 54. 国家标准委组织召开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座谈会 (2011-09-07) |
| 55. 2011年中国四名专家荣获“IEC 1906奖” (2011-09-18) |
| 56. IEC/TC 110年会在南京举行 我国专家当选主席 (2011-09-19) |
| 57.中国代表团出席第34届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大会 (2011-09-21) |
| 58. 我国在ISO成功组建烟花爆竹技术委员会 (2011-09-21) |
| 59. 大陆与台湾首次实现标准互认 (2011-09-23) |
| 6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及其实施指南国家标准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1-09-27) |
| 61. ISO/TC 160决定成立建筑用光伏玻璃产品工作组 (2011-10-10) |
| 62. 2011年世界标准日大会在京召开 (2011-10-14) |
| 63. 欧盟驻华代表团一等参赞柏思行访问国家标准委 (2011-10-17) |
| 64. 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正式启动 (2011-10-20) |
| 65. 第28届ISO/TC 176年会在京召开 (2011-10-24) |
| 66. ISO/TC 92/SC 3、SC 4 会议在杭州召开 (2011-10-25) |
| 67. 共建中欧标准化研究院签约仪式举行 (2011-10-27) |
| 68. 全国文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11-10-27) |
| 69. 我国正式成为IEC常任理事国 (2011-10-28) |
| 70. 《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2011-11-01) |
| 71. ISO/TC 105和ISO/TC 133秘书处成立大会在江苏召开 (2011-11-11) |
| 72. 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等访问国家标准馆 (2011-11-15) |
| 73. 2011年中欧标准化工作组会议在三亚召开 (2011-11-17) |
| 74. ISO/TC 137秘书处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2011-11-22) |
| 75.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验交流会在郑州召开 (2011-11-23) |
| 76. 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国家标准正式成为ITU国际标准 (2011-12-06) |
| 77. 国际标准化组织沼气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揭牌仪式在京召开 (2011-12-15) |
| 78. 电动汽车充电四项国家标准发布 (2011-12-22) |
| 79. 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11-12-23) |
| ■1974年 |
| ■1975年 |
| ■1976年 |
| ■1977年 |
| ■1978年 |
| ■1979年 |
| ■1980年 |
| ■1981年 |
| ■1982年 |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 ■1988年 |
| ■1989年 |
| ■1990年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 |
| ■1994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 ■1997年 |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 ■2004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