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孙婉萍[2](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潘雁[3](2021)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本输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到新的高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规模化的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条,资本家在进行文化产品输出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带给人类历史及社会发展、人们精神世界及物质生活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变革背后的本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方面的思考展开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第一,通过对詹明信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升对詹明信学术思想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时间看,最早关于詹明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廉·道林对于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研究;从广度上看,国内外对詹明信的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对詹明信本人学术思想的整体研究;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詹明信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其近年学术演讲及采访的研究。对詹明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在于对詹明信本人及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上,中外学者高度认同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地位;差异性在于国内学者更加关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对第三世界社会文化关注的问题。第二,詹明信汲取多个流派、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形成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曼德尔资本主义分期理论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对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产生巨大影响;詹明信深受鲍德里亚“幻象”理论的影响,重点阐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乌托邦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位置互换,人们深陷“视像”世界;根据威廉斯三种文化理论,詹明信提出通过主导文化解决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问题;詹明信试图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相结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西方文化呈现的新特点;詹明信对精神分析理论十分推崇,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阐释学。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政治无意识理论就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第三,詹明信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提出多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其一,詹明信提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一重要论断。詹明信沿用其早期作品的方法论视角,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对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分析,将文化问题重新放置在现实社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问题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论述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的消失、主体的消失、拼凑的模仿、距离感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其二,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詹明信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出发,根据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征,借鉴并吸收曼德尔关于资本主义分期理论提出文化分期理论。詹明信将文化分期理论的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第四,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特征。詹明信对解释学进行重新建构,认为文化解释必须遵循由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三者的历史关联进而深入到对文本背后本质的研究,解释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理论是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既不认同对大众文化绝对的批判与悲观判断,也反对对大众文化的全面追捧。詹明信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的评价。詹明信认为:批判与希望并存的大众文化理论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质也将普通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来。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的渗透关系。第五,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有益之处,也应对其局限性保持清醒地认识。既肯定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本质的揭露,以及对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应该看到其理论中的杂糅性、文本与实践二元脱节、对大众文化构成分析不足等历史局限性。第六,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作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运用“民族寓言”剖析第三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作为一名美国学者,詹明信对美国文化的世界性输出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文化建设更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加强思想建设、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为中国学者更加清楚地认识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马立志[4](2021)在《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西周金文所见邦国的地理为研究对象。绪论首先对“邦国”的概念进行界定:西周时“邦”是普遍的称呼,是以血缘氏族爲核心的政治实体;“国”表示地域概念,东周以後变成政治学概念“国家”。“邦国”一词是西周实际内涵之“邦”与现代政治学概念之“国家”的结合,具有包容性。接下来对百年以来邦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回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利用铭文资料,结合考古发现的邦国遗址,对传世文献中的地理记载进行批判总结,分析地理、族群要素,説明邦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邦国是构建西周王朝国家的基石,考察分析邦国的区位地形、交通、部族关系等要素,可以认识西周地缘政治结构,并为政体研究提供素材;邦国是东周领土国家的前身,对其考察有助於认识前行政区划时代的面貌。整理的对象,以位於宗周和成周以北、古黄河以西范围内的畿外邦国爲主。文章把西土、北土划分为七个单元,各为一章。第一章整理了泾河流域的邦国。密国於先周时已在灵台县一带,处在达溪河谷通道上,西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与密有关的材料。灵台县白草坡墓地的字释潶或泾均非确释,释为(申)则较可能,墓葬性质显示、是殷遗身份的邦伯。是周初亲附的边缘友邦,先祖称“王”,可能位於泾河上游一带。姜姓四岳之後的吕、申,西周时位於泾河上游地区,覆灭宗周的即是西申,西周晚期申、吕的分支氏族迁至南阳盆地。国族名“”在金文出现了几例,有的出土在泾河上游,释为“缯”有待验证。“”字释为“豳”在文字学上有合理的解释,豳王、豳公的特殊身份有待研究,豳地是宗周北面的军事交通枢纽。第二章整理了位於陇山两侧的夨和秦。汧水谷地的夨在西周时期是一个较有实力的部族,夨可以读为虞,可能与汧水附近的吴山及周初“虞芮质讼”之虞有关,夨可称“王”,在政治体系中不同於周朝内服的“侯”,与称“侯”的平陆虞国、宜侯夨簋之“虞侯”、东南吴国,均不会是同一个。秦人出自商奄之民,周公东征後被迁徙到陇右,与戎杂处,西汉水上游礼县附近的城邑与西周晚期的西陲、犬丘有关,陇西牛头河流域的清水县李崖遗址或是孝王时封赐非子的“秦”邑。第三章整理了宝鷄渭河附近的虢、二氏族。虢是位於今宝鷄虢王镇一带的西虢,始自虢仲、虢叔二人,後世分衍出虢仲氏、虢叔氏、虢季氏数支,诸支系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有待辨明,兴起於两周之际的陕县之虢是西虢分支。是周初来自西南地区的友邦,周朝将其安置在宗周腹地外围的清姜河附近,扼守古嘉陵道入口,进入西周中期後氏贵族政治经济地位从周室疏远、孤立,此後消失不见。第四章整理了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族氏。无终族在殷墟二三期时可能生活在晋陕之间,殷墟附近出土多件无终铜器,显示其与商朝曾有密切关系,无终部族春秋时渐迁到太原盆地与晋国接触,後又沿代谷迁至今河北蔚县一带,今蓟县之地名无终是後起。梁国在今韩城市西南,春秋初期周平王册封秦仲少子为梁伯,《系年》等参证此秦仲指秦襄公,梁伯戈铭文字体、语句风格与春秋早期秦戈铭文一致,是梁氏出自嬴秦的物证,内容显示梁国受命在北方防御蛮方。韩城梁带村附近是芮国最晚段的居点,已发掘的遗存年代从西周晚期後段持续到芮国之亡,在秦晋到达河西之前,芮一度是该地实力最强的氏族;流散芮国铜器中有不少属於西周早期,但此时的芮居地尚不明确。金文之“”、“”可释为“韩”,乃武王之子受封的韩侯之国,西周之韩国应在汾河下游的河津县一带,控制着从宗周经梁山之南越河到河东汾浍地区的交通。第五章整理了河东地区的邦国。姬姓杨国在今洪洞县,为宣王之子始封,它建立在此前杨地的基础上,姬姓杨侯之前的杨氏或是姞姓,杨国在临汾盆地的北缘、西周文化在河东地区的最北端,目的是防御玁狁。公簋之(疏)是生活在唐叔虞领地之内的一个先代氏族,疏公之妻姚是帝舜後裔,簋铭反映了晋地唐、夏遗民并存的多元环境。文王玉环、唐叔虞方鼎、疏公簋代表了商末周初唐、晋变迁的历史,河汾之间的“唐”具体地望有待确认,天马-曲村遗址是叔虞之子燮父徙封为侯的“晋”之所在,唯具体名字尚有争议。晋国附近翼城大河口之霸、绦县横水之倗、绦县雎村的某不知名氏族,性质可能属於“怀姓九宗”,具有王臣身份,有独立地位,同时也受到晋国的监管。荀国受封在今临猗县涑水附近为“侯”,控制着宗周与汾浍之间的交通,後为邻近的晋室曲沃支系兼并。虞国在平陆县北中条山脉之顶的原上,扼守汾浍地区通往河南成周的交通綫“虞阪-巅軨道”,武王别封虞仲为虞侯,是因爲吴国已奉祀太伯为始祖,别封虞国可使虞仲一支在宗法上独立奉祀仲雍为始祖。第六章整理了燕山附近的邦国、族氏。商末周初的孤竹族与商室有亲缘关系,周初活动在燕山东侧,喀左一带孤竹等窖藏铜器以及多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显示燕山南北衆多族群共存的面貌,其背景是中原的殷周革命;而孤竹与山戎、令支不能简单等同。西周早期的燕国位於北京琉璃河一带,与广安门一带的蓟共处,以後燕国可能兼并了蓟据以为都;周初相继为燕侯的克、旨可能是太保的两个儿子;燕是边陲封国,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锁钥,也是与东北民族交流对抗的前沿。涞水县北子铜器,或称北伯,是周初当地的北氏之长,与三监之邶未见关联证据;涞水北子器与湖北江陵北子器无关,後者是当地制作的。第七章整理了太行山沿綫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軝》一节对元氏西张村西周墓作了补充説明,軝侯所封之地位於元氏县槐河之滨,古为泜水,《地图集》等所绘泜水偏南可能不确,軝是邢国之北的附庸小国,任务是防御自井陉突出的戎族。《邢》一节分析了记录初封的麦尊等器应该在前,邢侯簋偏後;邢在商代井方故地建立,初封即在邢台,与温县之邢丘、畿内之丼氏均无关系;邢侯之封目的是防御北戎、控制太行东麓成周至燕国的交通綫,邢与戎对抗交流,有臣谏簋、省命铜剑以为物证。太行西麓上党盆地的黎是周初戡黎後封建的侯,始封君是毕公之子,金文中写作(楷),黎国的任务是防御晋北和太行山区的戎狄,并扼守东出太行的壶关道。河内地区附近是文武周公之胤衆氏族定居的渊薮。康叔初封於康丘为侯,在殷畿故地内,目的是监管殷遗民,淇水附近的卫是康之鄙,对康、卫铜器的分组整理,表明卫作爲国名要在西周中期以後,“夷王命卫为侯”可能反映了康、卫变迁的历史。另外整理了金文中的凡、柞:凡在今辉县市西南,旧释为“同”的字现已改释为“凡”,沈子它簋是凡国铜器,器主它以凡氏小宗的身份作了祭祀周公的礼器。柞即胙,在今延津县北,是周公之後,目前发现的胙氏铜器有柞伯簋、柞伯爵、柞伯鼎等。第八章以山形水系为要素将西土、北土划分爲小的地理单元,描述了各自的地貌背景,进而勾勒了不同单元之间的交通綫:汧水河谷通道,由周原或宝鷄出发至六盘山东麓,或逾陇山至陇右秦地;泾河上游通道,自栒邑-彬县的古豳地出发,沿泾河、马莲河河谷至宁夏南部,这两条通道之间有东西向的泾河支流河谷互通。由丰镐渡渭,经合阳县至河滨韩城之梁、芮,再渡河溯汾水经韩国至上游杨国或汾浍之交的晋国;也可由丰镐至河曲处渡河後上溯涑水,经荀国、倗邑越绦山亦至晋国。汾浍地区与洛阳盆地的交通跨越中条山脉,一是经过虞国的虞坂-巅軨道,二是由中条-轵关道至河内地区,渡河後均可至洛阳成周。自成周经河内沿太行东麓北行,经卫、邢、軝至於燕国。太行东西的陉道,黎国在西侧扼守上党盆地东口之壶关道,诸陉东口,邢在滏口、井陉之间,軝侯守在井陉。这些綫路以宗周、成周为中心,构成了西土、北土的交通网络。周初西土、北土的复杂族群背景,塑造了封建邦国的地缘政治格局。泾河上游是西周的边疆,它没有明确的界綫,而是多种文化人群并存的地带,该区域内周文化、寺洼文化、殷遗民等人群共处。周王朝在这一带没有封建军事性质的“侯”,只是出於镇抚和防御目的安置了一些盟好的小邦国,其中有一些人群是殷遗民,周室还通过边鄙邦伯与戎族通婚等方式维持政治稳定。西周中期以後殷遗民等缓冲要素消失,使得宗周失去西北屏障,屡遭玁狁入侵。在河东地区有先代的唐、夏遗民和戎狄,以及与殷商亲近的一些方国,燕国附近有土着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多个族群,这些因素既成爲晋、燕封建的多元背景,也是後来发展壮大的资源。黎、邢原本只是扼守交通,卫国周初监管殷遗民的使命也渐告终结,缺少交流壮大的发展空间,终在戎狄的侵扰下而迁徙。第九章是对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的历史概述。西周肇建前夕的周邦联盟联合伐商,成康时期迅速封建亲戚以爲藩屏,奠定了西周王朝四土的基本格局;中期王朝对外围邦国的管理事务渐繁,边徼戎狄、淮夷势力濅盛,交侵入境;晚期又有南土噩国联合淮夷的大叛乱,北方又有玁狁入侵,遂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对邦国进行重建、移徙的调整,仍极力维持王朝的经营,但幽王末年与西土申侯关系的破裂,直接招致内外的联合入侵,覆灭宗周。文末附录,包括《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分布图》、《宗周西北诸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两张地图,以及文中邦国各自的金文材料分类表。
张丽倩[5](2021)在《中医舌诊中舌形自动分类及辅助诊断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舌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关于望舌诊病的内容。传统中医舌诊通过观察舌体特征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是我国中医临床诊断的特色之一。由于传统舌诊是由中医医师肉眼观察患者舌体来进行诊断,这使得诊断结果比较依赖于中医医师的主观性和自身知识经验,中医舌诊缺乏定量化和准确化等客观标准。另外,传统舌诊的医师采用文字记录来描述病症,一些舌像资料和宝贵的诊断经验不能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充分的利用,这影响医师学术交流的同时,制约了中医舌诊理论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及智慧医疗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实现舌象的现代化与客观化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热点内容。利用计算机进行舌象的辅助诊断不仅对于临床医疗有深远影响,对于远程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进行了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的探索研究,对诊断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做了深入探讨,着重对歪斜舌体的矫正及舌形分类的自动化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提出的算法及成熟的技术研发了计算机辅助舌诊系统,其主要内容有:(1)目前,对于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中关键问题单方面的研究综述较多,本文首次系统、全面的对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中关键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地调研分析,归类总结了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弥补了单方面研究综述覆盖面小、综合性不够的缺陷。其中,介绍了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的流程、数字化舌像的预处理过程;在广泛调研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类讨论了自2000年以来舌像分割及特征提取的主流方法,并针对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优缺点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归纳了市面上目前已经研发出的舌象分析系统,并整理了每种系统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及优缺点等方面内容。(2)提出了一种歪斜舌形校正的方法。由于在采集舌象时,患者在伸舌过程中力度不一致,容易发生舌体抖动的现象,从而导致采集到歪斜的舌体,这给分析舌像特征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基于完整的舌体区域,根据舌体的镜面对称特性,采用Harris角点检测的方法获取舌尖点,并结合舌体重心点与中垂线,实现了歪斜的舌体的矫正。通过图像的互信息对本文算法校正的舌像与人工校正的舌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了度量,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舌形自动分类的方法。基于歪斜舌体校正的预处理,分析计算了5种基于长度与面积的舌形相关特征。通过研究决策分析工具构造了舌形分类的层次结构模型,将相对重要程度的评价标度转换为数量表达的标准化度量。从舌形判定顺序及特征参数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实现了正方形舌、长方形舌等7种常见舌形的分类,分类结果与中医专家的评定相比具有较好的准确率。(4)研发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辅助舌诊系统。描述了计算机辅助舌诊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系统的框架结构与功能分析,并对计算机辅助舌诊系统进行了舌像诊断的测试与验证。最后,对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本论文在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中关键问题的主流方法,特别是歪斜舌体的校正、舌形分类及现代中医舌诊系统的研发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为现代中医舌诊的不断发展,实现舌诊的科学化、客观化、具体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吕进锋[6](2020)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立足本土,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力、文化适应力和文化实践力,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悖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借鉴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明确了教育空间概念和教育空间结构概念,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阐明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确立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队伍、机构和成效七个教育空间要素,并依据其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和教育综合空间三大类教育空间,以及64种教育空间结构组合,最终凝练成16种教育空间结构类型。基于教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教育空间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获取研究数据,以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切入点,选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空间尺度,以县为解析尺度(13个县市)、年份(2014-2018年)为时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教育综合空间和教育空间结构的时间演进与空间格局。聚类划分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结构类型。总体而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其教育空间从要素、类型到结构,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还结合访谈和田野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空间类型和教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主体因素、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三种教育空间类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也对教育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本研究提出三个路径:第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整合与差异推进。要从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教师队伍、机构联动和特色凝练等方面促进主流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整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第二,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增强政府主体、各界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强化各主体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意识。第三,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本研究还从三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第一,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优化。第二,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回馈”,注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权力意志,以及教育空间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定位的影响,同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和教育发展的大业中统筹考虑,从而准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第三,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必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导向,培养“三力”青年;必须遵循突破观念束缚、坚定适宜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本路径;必须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将各尺度、各层次、各主体的教育空间统合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空间进行系统观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明确了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并以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例,进行了教育空间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分析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时空动态、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彰显了教育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展望未来,还应强化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民族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儿童在场”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多视角、多主体、多方法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教育空间比较研究。
车前[7](2020)在《“互联网+”语境下的草根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根文化作为植根于平民生活,萌生于社会大众的文化现象,在媒介变革中蓬勃发展,多年来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发展中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草根文化是我国民间场域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发性、大众性、平民化的文化景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媒介技术得以不断革新,媒介文化日趋繁荣,媒介理念得到切实深化,现已全面迈入“互联网+”的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提供的传播效力,为文化传播、文化运营与文化创新提供了绵延不绝的驱动力。而草根文化也牢牢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机遇,在文化场域内破土而出,焕发新生,再次受到社会大众的聚焦关注。草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凝聚着来自民间的文化观念与话语诉求,逐步成为了当代中国平民文化的符号象征,极大丰富了本土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了一种对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补充。而“互联网+”时代,媒介的融合与技术的驱动使草根文化正式走出街头巷尾,突破了民间生活的范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打造着平民文化的盛宴。草根文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不仅成为了一种文化流行样式,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硕的资源与资本。草根文化的蓬勃发展,影响着当前文化产业的生产理念、传播机制与运营模式,促生了“互联网+”语境下全民参与的新体系,体现了多元的产业价值。因此,对“互联网+”语境下的草根文化进行研究,无论对文化传播还是文化产业运营而言都颇具意义与研究价值。本文的具体研究将分为以下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对资料进行文献归纳与整理,梳理草根文化的研究背景,总结草根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中研究草根文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一章从草根文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入手,系统阐述草根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内涵;通过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比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数据及理论总结草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二章从草根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草根文化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生产原理,分析其传播规律。第三章围绕草根文化的特征、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在特征上从美学特征、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三方面进行阐述;在价值上从符号价值、人文价值和产业价值展开论述。第四章从文化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草根文化当前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探讨草根文化今后该如何良性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于草根文化丰富多元的内涵,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性地研究,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草根文化的发展规律,挖掘草根文化的内核。本文通过梳理概念、把握现状、研究规律、分析价值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辩证的态度对待草根文化,旨在更加深入地研究草根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展的现实问题,以科学的传播理念与完善的治理体系驱动草根文化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唐元[8](2020)在《中国人文纪录片(1990-2019)中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纪录片领域“新纪录片运动”的发起,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人文”意识开始生根发芽,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前的专题片形式,其人文精神的觉醒体现在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平等关照,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开掘探索,对精神道义和社会责任的彰显。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市场改革、商品经济、人口流动等因素,令中国的城市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异质性,城市社会便成为人文纪录片所关注的重要地理、历史、社会关系的样本。究竟以什么样的视角去探究人文纪录片对于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建构,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理解城市空间。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哲学、社会学等领域涌起的“空间转向”思潮下,列斐伏尔把空间看作社会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的,开辟了空间“三元辨证法”的全新视野,爱德华·索亚将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继承和发展为“第三空间”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辩证且开放的认知城市空间的框架。“空间转向”思潮的理论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国当代城市题材人文纪录片(1990-2019)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通过纪录影像对于城市中意象空间、表征空间和异质空间的生产与建构,分析这一阶段的中国人文纪录片所呈现的城市空间的物理性、符号性和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国人文纪录片与城市空间相互建构与审视的关系。首先,本文阐释“空间转向”思潮的理论意义,并指明了这一转向为理解中国城市问题提供了科学、合理、开放的理论框架和视角。通过梳理该视域下对本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空间与城市理论,进一步明确城市空间在本研究中如何界定并区分,为接下来探讨纪录片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本文将人文纪录片看作“景观社会”视域下反映城市空间的视觉样本,细致追踪人文纪录片中城市影像的时空轨迹,通过对中国人文纪录片的“人文”意识萌发的语境、节点、过程进行梳理,力求明确“人文纪录片”的价值和内涵,并考察中国人文纪录片中“空间”视角的流变。然后,本文聚焦1990-2019这一阶段的人文纪录片,考察纪录片中城市空间的生产逻辑,依次对于城市空间的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提炼:第一空间即可感知的意象空间的视角,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框架,主要探讨可感可读的城市意象在纪录片中的表达及特征。第二空间即表征性符号空间的视角,借助社会学延伸至传播学中的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梳理出中国人文纪录片中所建构的城市空间的八项主要议题,提炼为四类主要阐释性框架和空间话语,即日常空间、流动空间、记忆空间、超级空间,并进一步对这些代表性空间话语进行分析,探讨城市符号空间的建构特点。第三空间即物质与经验交错的异质空间的视角,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基础上,深入城市空间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挖掘代表性纪录片样本的细部,对《铁西区》《大同》《麦收》《流浪北京》《归途列车》五部纪录片做文本细读,呈现出纪录片对于城市历史语境下的工业空间转换、城市拆解与重塑中的权力关系、城市空间中“他者”的边缘化生存等这些交织着复杂社会关系的公共命题的观照。最后,将纪录片文本和城市空间互为参照,对于纪录片创作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做深入思考。综上,本文的主要结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呈现,城市化加速的进程和中国纪录片人文转向的起点具有一定同步性,人文纪录片成为考察、观照现实城市空间图景的媒介样本。将列斐伏尔认识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贯彻到对纪实影像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中,能够重构一种开放性的空间生产逻辑,可见,纪录片文本的社会空间构建远比物性空间要深邃和广泛得多。纪录片中“第一空间”(意象空间)的生产主要关注标志物、路径、节点、区域、边界等可感知的城市意象;“第二空间”(符号空间)由日常空间、记忆空间、流动空间、超级空间四个主导性话语框架构成;“第三空间”(异质空间)是包含了社会斗争、权力、关系的场域,触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痛点,包括城市中传统工业空间的解体、城市空间重塑中的权力关系、被遮蔽的“他者”的生存困境等等。最后,从纪录片与城市空间的彼此审视中,我们发现纪录片在反映现实城市空间中存在一定失语现象。同时,从纪录片对城市空间规划、日常生活、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的呈现中,引发我们对于城市空间异化和重塑正义城乡空间关系的思考。
范香瀛[9](2020)在《偏头痛发作期不同神经支配区穴针刺镇痛效应评价及fMRI差异比较》文中指出目的:(1)比较偏头痛发作期患者枕神经支配区穴组、三叉神经支配区穴组、脊神经支配区穴组的针刺镇痛效应差异,探讨上述不同神经支配区穴组针刺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其规律(各自的镇痛时点、镇痛强度、镇痛部位)。(2)从fMRI角度,初步观察不同神经支配区穴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差异的fMRI表现。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9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A组(枕神经支配区穴组)以排针平刺枕部穴组,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皮下进针约1寸,留针2h;B组(三叉神经支配区穴组)以排针平刺额颞穴组,颔厌(透)悬厘、神庭(透)印堂、眉冲(透)攒竹、头临泣(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皮下进针约1寸,留针2h;C组(脊神经支配区穴组)远端辨证取穴,除外头面部取穴,采用常规针刺法,留针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比较3组针刺治疗前、针刺治疗后即刻、5min、30min、2h时点的VAS分值、VAS改善值以及2h有效率。比较3组头痛部位的缓解程度。比较不同神经支配区穴组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本研究功能磁共振检查部分纳入符合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患者12例,其中A组(枕神经支配区穴组)6例,B组(三叉神经支配区穴组)6例,两组分别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案同前,分别在针刺前、针刺2h后进行BOID-fMRI扫描,对比观察其相关指标变化,进行效应差异机制观察。结果:1.各组间治疗后即刻、第5min、第30min、第2h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分值均降低,3组间不同时间点受试者VAS分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治疗后即刻,A(枕神经支配区穴组)和B组(三叉神经支配区穴组)的VAS分值均低于C组(脊神经支配区穴组)(P<0.01),A组与B组的VAS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5min、2h,A组与B组的VAS分值均显着低于C组(P<0.01),A组的VAS分值显着低于B组(P<0.01);在治疗后30min,A组与B组的VAS分值均显着低于C组(P<0.01),A组的VAS分值低于B组(P<0.05)。2.各组间治疗后即刻、第5min、第30min、第2h后VAS改善值比较:3组间不同时间点受试者VAS改善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治疗后即刻、5min、30min、2h,A和B组的VAS改善值均显着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的VAS改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2h有效率评定,A组有效率为93.9%,B组有效率为75.8%,C组有效率为31.3%,A组疗效优于B组(P<0.05),显着优于C组(P<0.01),B组疗效显着优于C组。4.各组头痛部位缓解情况比较,A组针刺2h后枕部及额颞眶部的缓解率依次为:100%、86.7%,B组针刺2h后枕部及额颞眶部的缓解率依次为:56.3%、88.5%,C组针刺2h后枕部及额颞眶部的缓解率依次为:33.3%、28.6%。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MRI数据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经枕神经支配区穴组针刺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ALFF值增强的脑区有左枕中回、右枕叶、双侧颞上回、左颞中回、右颞下回、左梭状回、双侧额下回、中脑、左扣带回、角回、双侧顶叶、左小脑前叶等,ALFF值减弱的脑区有左额叶、右额上回、右边缘叶、右小脑扁桃体、左小脑前后叶、双侧扣带回、左楔前叶、右海马旁回、左直回等;经三叉神经支配区穴组针刺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ALFF值增强的脑区有小脑后叶、中央后回、右扣带回、双侧颞下回、右颞中回、右颞上回、梭状回、左额下回、右额中回、双侧顶叶下小叶等,ALFF值减弱的脑区有延髓、中脑、丘脑、小脑前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边缘叶、左额前叶、左额中回、左额下回、右颞中回等。结论:1.针刺不同神经支配区穴组均能缓解头痛强度,有一定的镇痛疗效,但其适应症各不相同,具有相对特异性。2.针刺枕神经支配区穴可显着缓解枕部痛,对额颞眶部痛有较好镇痛作用;针刺三叉神经支配区穴可显着缓解额颞眶部痛,但对枕部痛的镇痛作用相对较差;针刺脊神经支配区穴组(远端辨证取穴组),其镇痛效应不显着,可能不存在相对特异性。3.局部取穴组合针刺镇痛疗效优于远端取穴组合。4.偏头痛发作期患者不同神经支配区穴针刺治疗前后存在相关功能脑区活动性变化,表明针刺镇痛效应存在复杂的中枢调节机制,且该机制是基于多个功能脑区协同变化的结果,其中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系统、边缘系统和疼痛中枢网络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以上结论为探讨偏头痛的镇痛效应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郑娜[10](2019)在《中国新艺术的先声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对1979年8月29日至9月5日在北京西单墙前《贵阳五青年画展》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调查、描述、分析,并展开相关评论。文章共分八个章节,其中第一至六章是本文重点展开部分。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事件本身进行描述,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事件发生的全部经过,并客观分析事件后续及其相关影响。第二、三章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考察促使事件生成的主客观因素,分别从“大写的历史”与“小写的历史”两个部分进行阐述,前者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世界文化语境、中国美术新动态、贵阳历史溯源、以及事件发生前后贵阳的特殊人文生态;后者则从个体生活经历、个人生存体验出发分析文本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个人经验。第四章结合相关的前卫艺术理论对以《贵阳五青年画展》为代表中国新艺术的发生状态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五章对《贵阳五青年画展》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结合展览“献词”以及展览宣言——《艺术小词典——非标准的探索》,以“希翼与抗争”和“诗意与渴望”两节来描述参展的十幅主题画和近百幅“故乡风景”,指出其承载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第六章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贵阳五青年画展”的历史价值,分别从艺术与历史的相互根植性、个体对知识型构的挑战性、心理情感的边缘意识形态性和历史复线化与小写化的互文性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剖析文本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并把事件引入“社会能量的流通”这一概念之中,探讨因生产和流通互为动态过程,艺术得以保持民间的边缘的立场,使“贵阳五青年画展”作为等小写文本构成历史的复线化,并以此呈现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文本互涉,让读者从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维度重新审视历史的书写原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
|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 一、关于“文体意识” |
|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
|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
|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
|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
|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
| 二、博通与越文化 |
| 三、博通与书肆 |
|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
|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
|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
|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
|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
|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
|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
|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
|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
|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
|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
|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
|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
|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
|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
|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
|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
|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
|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
|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
|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
|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
|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
|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
|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
|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
|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
|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
|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
|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
|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
|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
|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
|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
|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
|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相关概念 |
| 1.4.1 中药饮片 |
| 1.4.2 药品标准 |
|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
| 1.4.4 国家药品标准 |
| 1.4.5 地方药品标准 |
|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
| 2.1 相关理论 |
| 2.1.1 中药学理论 |
| 2.1.2 中医学理论 |
| 2.1.3 中药炮制理论 |
|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
| 2.1.5 统计学理论 |
| 2.2 相关法律法规 |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
|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
|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
|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
|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
| 2.3 本草学概述 |
|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
|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
|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
|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
|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
|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
|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
|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
|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
|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
|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
| 3.3 小结 |
|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
|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
|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
| 4.2.1 离散度分析法 |
|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
|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
|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
|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
| 4.2.6 分析结果 |
| 4.3 小结 |
|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
|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
|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
|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
|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
|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
|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
|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
|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
|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
|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
| 5.3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 1.4.1 论文创新点 |
| 1.4.2 研究不足 |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文化 |
| 2.1 当代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特征 |
| 2.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
| 2.1.2 从现代性、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
| 2.1.3 西方文化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 2.2 后现代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积淀 |
| 2.2.1 凯尔纳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
| 2.2.2 伊格尔顿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
| 第3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脉络 |
| 3.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
| 3.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 3.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 3.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
| 3.2.1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概念的提出 |
| 3.2.2 对阿多尔诺后期理论的解读 |
| 3.2.3 对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
| 第4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
| 4.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及其理论特质 |
| 4.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
| 4.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 |
| 4.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本质阐述 |
| 4.2 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 |
| 4.2.1 詹明信后现代文化解释学理论 |
| 4.2.2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
| 4.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相关理论的简要比较 |
| 4.3.1 总体性与元叙事:詹明信与利奥塔的差异 |
| 4.3.2 历史与权力话语:詹明信与福柯的分歧 |
| 4.3.3 关于“现代”和“后现代”问题的六种立场 |
| 第5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
| 5.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
| 5.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 5.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
| 5.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思想领域问题的剖析 |
| 5.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局限 |
| 5.2.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杂糅性 |
| 5.2.2 解决问题思路中文本与实践的二元脱节 |
| 5.2.3 对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判断不足 |
| 第6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与时代启示 |
| 6.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立场分析 |
| 6.1.1 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关联 |
| 6.1.2 詹明信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文化批评 |
| 6.1.3 对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
| 6.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
| 6.2.1 中国学者的后现代主义讨论 |
| 6.2.2 文化研究领域的扩展 |
| 6.2.3 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 6.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 6.3.1 城乡空间的去同质意识 |
| 6.3.2 建筑领域的民粹美学追求 |
| 6.3.3 消费文化的商品主导 |
| 6.4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
| 6.4.1 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新思考 |
| 6.4.2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清醒认识 |
| 6.4.3 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邦国”概念的界定 |
| (一)邦 |
| (二)侯 |
| (三)地域概念的“国”、“土” |
| (四)诸侯、邦国概念的混同 |
| (五)本文所用“邦国”一词的含义 |
| 二、邦国研究的内容 |
| 三、百年来西周邦国地理研究史述略 |
| 四、选题的意义 |
| 五、本文的整理范围 |
| 第一章 泾水流域的邦国 |
| 第一节 密 |
| 一、文献及甲骨、金文中与密有关的材料 |
| 二、密国的位置 |
| 三、可能与密国有关的考古发现 |
| 第二节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墓地( (?)、 (?) ) |
| 一、“ (?) ”、“ (?) ”二字释读平议 |
| 二、“ (?) ”和“ (?) ”的性质 |
| 第三节 |
| 一、“ (?) ”字的释读 |
| 二、对 (?)伯归刍簋铭文的认识 |
| 三、 (?)伯归刍簋所见史事 |
| 第四节 吕 |
| 一、吕氏的起源与分衍 |
| 二、吕氏早期居地的讨论 |
| 三、西周晚期的吕国 |
| 第五节 西申 |
| 一、“申”字的释读 |
| 二、畿内之申与“南申” |
| 三、西申地望 |
| 四、西申、申戎、姜戎关系的辨析 |
| 五、西申之一支迁徙南阳的原因和意义 |
| 第六节 (?) |
| 一、金文中的(?) |
| 二、 (?)字释读及其与缯的关系 |
| 第七节 (?)(豳) |
| 一、 (?)字释读 |
| 二、西周金文中的豳 |
| 三、豳的地理考察 |
| 第二章 陇山两侧的邦国 |
| 第一节 汧水谷地的夨 |
| 一、夨国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
| 二、铜器及铭文的分组 |
| 三、 (?)的文字学解释 |
| 四、夨的族姓 |
| 五、夨国的地理意义 |
| 六、夨、虞之关系 |
| 第二节 陇山西侧的秦 |
| 一、秦人早期的活动地点 |
| 二、秦人西迁的时间 |
| 三、秦与戎的关系 |
| 四、与西周之秦关系存疑的一些铜器 |
| 第三章 宝鷄渭河沿岸的邦国 |
| 第一节 西虢 |
| 一、虢氏的地理问题 |
| 二、虢氏氏族的分衍 |
| 第二节 (?) |
| 一、 (?)氏墓葬分析 |
| 二、 (?)氏铜器、陶器文化因素反映的历史 |
| 三、 (?)氏对外关系分析 |
| 第四章 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 |
| 第一节 无终 |
| 一、“无终”的释读与无终铜器的年代 |
| 二、无终族的迁徙 |
| 第二节 梁 |
| 一、梁伯戈与梁国 |
| 二、梁国史事与地理 |
| 三、梁姬罐的分析 |
| 第三节 芮 |
| 一、西周芮国铜器及铭文整理 |
| 二、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 |
| 三、芮国地望综理 |
| 第四节 韩 |
| 一、西周金文“ (?) ”字的释读 |
| 二、西周之韩国 |
| 三、三晋之“韩”的地望 |
| 四、《诗·韩奕》的争论和西周韩国地理 |
| 第五章 河东地区的邦国 |
| 第一节 杨 |
| 一、西周金文中的杨 |
| 二、西周末年杨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
| 附:西周与“昜”有关的铜器铭文分析 |
| 第二节 (?) (疏) |
| 一、 (?)字释读 |
| 二、对 (?)公簋 (?)公、妻姚身份的认识 |
| 第三节 昜(唐)-晋 |
| 一、西周晋国都邑(侯马新绦之前)的探索 |
| 二、晋国始封地“唐”的考述 |
| 三、出土材料所见唐、晋的变迁 |
| 第四节 霸 |
| 一、金文霸字的分析 |
| 二、金文所见霸氏史事 |
| 第五节 朋(倗) |
| 一、倗字形体来源分析 |
| 二、金文中的“倗”氏 |
| 三、西周倗氏的来源 |
| 附论:倗、霸的性质 |
| (一)倗、霸墓地的葬俗特徵 |
| (二)倗、霸的族姓来源 |
| (三)倗、霸的地位和性质 |
| 第六节 荀(郇、 (?) ) |
| 一、金文 (?)字的释读 |
| 二、西周郇国 |
| 三、荀的地望 |
| 第七节 虞 |
| 一、文献中的平陆虞国 |
| 二、虞国铜器 |
| 三、虞国地理 |
| 附:西周“吴”氏铭文的整理 |
| 第六章 燕山南北的邦国、族氏 |
| 第一节 孤竹 |
| 一、孤竹铜器和铭文的发现 |
| 二、文献中的孤竹历史和地理 |
| 三、孤竹铭文反映的族氏关系 |
| 四、喀左窖藏铜器的历史背景分析 |
| 第二节 匽(燕) |
| 一、匽字的释读总结 |
| 二、金文所见燕国初封 |
| 三、匽国附近的氏族 |
| 四、西周匽都 |
| 五、封建燕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
| 第三节 北 |
| 一、涞水张家洼“北伯”铜器与文献中的“邶” |
| 二、“北子”、“北伯”铜器的分析 |
| 三、涞水、万城铜器之间的关系 |
| 第七章 太行山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 |
| 第一节 軝(泜) |
| 一、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的补充説明 |
| 二、軝国地理及其军事意义 |
| 第二节 邢 |
| 一、西周早期的邢国 |
| 二、西周邢国地理问题 |
| 三、邢国的地理意义及其与戎的关系 |
| 第三节 楷(黎) |
| 一、 (?)字释读 |
| 二、楷国的发现与确认 |
| 三、楷国铜器反映的史实 |
| 四、楷国地理 |
| 第四节 康-卫 |
| 一、康、卫铜器的整理 |
| 二、从康徙卫 |
| 三、相关地名考证总结(沬、朝歌、卫、淇卫、旧卫) |
| 四、关於“夷王命卫爲侯” |
| 附:“康侯鬲”跋 |
| 第五节 河内地区附近邦国 |
| 一、凡 |
| 二、柞(胙) |
| 第八章 西土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
| 第一节 西土的地理与交通 |
| 一、关中渭河谷地平原区 |
| 二、陕北高原区 |
| 三、关中、陕北地区之间的交通 |
| 四、关中与西南地区的交通 |
| 第二节 北土的地理与交通 |
| 一、河东汾浍地区的地理 |
| 二、太行山两侧、古黄河以西的地理 |
| 三、晋南汾浍、涑水流域与洛阳盆地之间的交通 |
| 四、成周至燕山以南的交通 |
| 五、太行山东西的交通 |
| 六、西土渭河谷地与河东地区的交通 |
| 第三节 西周的西北边疆 |
| 第四节 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
| 一、山西地区 |
| 二、太行山以东地区 |
| 第九章 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史略 |
| 一、?受万邦:文王时代的小邦周 |
| 二、遹征四方的武王时代 |
| 三、成王“奠四国万邦”和康王“ (?)尹亿疆” |
| 四、昭王南征不复 |
| 五、穆王时期 |
| 六、东南淮夷的兴起 |
| 七、恭懿孝夷诸世 |
| (一)恭王 |
| (二)懿王 |
| (三)孝王 |
| (四)夷王 |
| 八、厉宣之世的西北玁狁和东南淮夷 |
| 九、宣幽时期的四方忧患 |
| 十、西周末世的氏族东迁 |
| 结语 |
| 附录 |
| 地图 |
| 西周金文邦国材料分类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 1.2.1 舌象分析系统 |
| 1.2.2 舌体校正 |
| 1.2.3 舌形分类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研究 |
| 2.1 计算机辅助中医舌象诊断的流程 |
| 2.2 数字舌图的预处理 |
| 2.3 舌体图像分割 |
| 2.3.1 基于传统图像处理技术的舌像分割方法 |
| 2.3.2 基于机器学习的舌像分割方法 |
| 2.4 舌像苔质分离 |
| 2.5 舌像特征提取 |
| 2.5.1 对舌质的提取 |
| 2.5.2 对舌苔的提取 |
| 2.5.3 对舌下络脉的提取 |
| 2.6 舌象分析系统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Harris角点检测的歪斜舌体的校正 |
| 3.1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原理 |
| 3.2 舌体校正算法 |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 3.4 舌体校正准确性检验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舌形的自动分类 |
| 4.1 舌形处理 |
| 4.2 舌形特征分析 |
| 4.2.1 常见舌形特征 |
| 4.2.2 舌形相关特征的提取 |
| 4.3 舌形分类 |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 4.3.3 计算权重 |
| 4.3.4 检验矩阵一致性 |
| 4.3.5 层次分析算法的改进 |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舌诊系统的设计研究 |
| 5.1 系统框架与功能分析 |
| 5.1.1 舌体图像处理模块 |
| 5.1.2 舌像特征提取模块 |
| 5.1.3 舌像综合诊断模块 |
| 5.2 系统测试与验证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问题提出 |
| 1.1.1 研究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 1.1.3 研究的可行性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 1.2.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
| 1.2.3 国内外教育空间的研究 |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 1.3 研究设计 |
| 1.3.1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 1.4 研究区域 |
| 1.4.1 红河州地理概况 |
| 1.4.2 红河州学校教育概况 |
| 1.4.3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少数民族文化 |
| 2.1.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
| 2.1.3 空间 |
| 2.1.4 教育空间 |
| 2.1.5 教育空间结构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
| 2.2.3 文化功能论 |
| 2.2.4 空间生产理论 |
| 2.2.5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教育空间理论探索 |
| 3.1 空间思想史回顾 |
| 3.1.1 空间观念的演变 |
| 3.1.2 空间生产理论 |
| 3.2 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 |
| 3.2.1 教育空间生态 |
| 3.2.2 教育空间的要素 |
| 3.2.3 教育空间的类型 |
| 3.2.4 教育空间的功能 |
| 3.2.5 教育空间的生产 |
| 3.3 教育空间结构分析 |
| 3.3.1 教育空间结构的内涵 |
| 3.3.2 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
| 3.3.3 教育空间结构运作的机制 |
| 3.3.4 教育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建构 |
|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 |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 4.1.4 指标体系的确立 |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数据处理 |
| 4.3 指标解释及算法 |
| 4.3.1 教育空间目标指数 |
| 4.3.2 教育空间内容指数 |
| 4.3.3 教育空间方法指数 |
| 4.3.4 教育空间形式指数 |
| 4.3.5 教育空间队伍指数 |
| 4.3.6 教育空间机构指数 |
| 4.3.7 教育空间成效指数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演变 |
| 5.1 教育空间要素发展水平概况 |
| 5.2 目标与内容要素的演变 |
| 5.2.1 目标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2.2 内容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3 方法与形式要素的演变 |
| 5.3.1 方法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3.2 形式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4 队伍与机构要素的演变 |
| 5.4.1 队伍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4.2 机构要素的时空动态 |
| 5.5 成效要素的演变 |
| 5.5.1 成效要素的时间演进 |
| 5.5.2 成效要素的空间格局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与空间结构演变 |
| 6.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演变 |
| 6.1.1 教育人文空间的时空动态 |
| 6.1.2 教育物理空间的时空动态 |
| 6.1.3 教育综合空间的时空动态 |
| 6.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演变 |
| 6.2.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
| 6.2.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格局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
| 7.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 |
| 7.1.1 教育空间要素问题 |
| 7.1.2 教育人文空间问题 |
| 7.1.3 教育物理空间问题 |
| 7.1.4 教育综合空间问题 |
| 7.1.5 教育空间结构问题 |
| 7.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
| 7.2.1 地域因素:保护与阻隔 |
| 7.2.2 文化因素:融合与冲突 |
| 7.2.3 主体因素:共识与异念 |
| 7.2.4 教育因素:整合与相斥 |
| 7.2.5 经济因素:促进与限制 |
| 7.3 红河州教育空间因果反馈关系 |
| 7.3.1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物理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 7.3.2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 7.3.3 教育物理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
| 7.3.4 教育空间内部因果反馈关系 |
| 7.4 本章小结 |
| 7.4.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
| 7.4.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
| 第8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路径分析 |
| 8.1 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 |
| 8.1.1 清晰具体: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
| 8.1.2 传承创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 |
| 8.1.3 画龙点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
| 8.1.4 内外交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机构联动 |
| 8.1.5 量而有器: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评估体系 |
| 8.1.6 差异推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
| 8.2 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 |
| 8.2.1 政府主体:加强导向牵引 |
| 8.2.2 各界主体:实现综合集成 |
| 8.2.3 生命主体:走向参与“自觉” |
| 8.3 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 |
| 8.3.1 政府: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系统 |
| 8.3.2 社区:搭建以“联动”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平台 |
| 8.3.3 学校:筑牢以“发展”为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实施模式 |
| 8.4 本章小结 |
| 第9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理性思考 |
| 9.1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
| 9.1.1 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
| 9.1.2 为什么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 |
| 9.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
| 9.1.4 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 |
| 9.2 明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 |
| 9.2.1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 |
| 9.2.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权力意志 |
| 9.2.3 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教育空间” |
| 9.3 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 |
| 9.3.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目标导向 |
| 9.3.2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路径 |
| 9.3.3 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生态支持 |
| 9.4 本章小结 |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 10.1 研究结论 |
| 10.1.1 教育空间理论框架初构 |
| 10.1.2 教育空间理论价值初验 |
| 10.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思索 |
| 10.2 研究创新 |
| 10.3 研究不足 |
| 10.4 研究展望 |
| 10.4.1 发展与完善教育空间理论 |
| 10.4.2 深化与充实空间视角的教育研究 |
| 10.4.3 加强和拓展教育空间的比较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一、中文类 |
| 二、英文类 |
| 附录 |
| 附录A 云南省红河州区位图 |
| 附录B 访谈提纲 |
| 附件C 地理社会调查法 |
| 附件D 调查问卷 |
| 附录E 指标体系 |
| 附录F 民族文化教育空间指标权重赋分表 |
| 附件G 调研计划 |
| 附录H 屏边玉屏中心校(半坡希望小学)芦笙队概况 |
| 附录I 前期田野调查图片(部分) |
|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草根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 第一节 草根文化的概念界定 |
| 第二节 草根文化的发展概况 |
| 第二章 草根文化的生产传播 |
| 第一节 草根文化的媒介依赖 |
| 第二节 草根文化的文本生产 |
| 第三节 草根文化的生产原理 |
| 第四节 草根文化的传播效用 |
| 第三章 草根文化的特征意义 |
| 第一节 草根文化的特征属性 |
| 第二节 草根文化的价值意义 |
| 第四章 “互联网+”语境下草根文化的治理 |
| 第一节 草根文化的治理困境 |
| 第二节 草根文化的治理体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 1.1.1 研究缘起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 第2章 “空间转向”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思考 |
| 2.1 “空间转向”的背景与脉络 |
| 2.1.1 “空间转向”前的空间认知 |
| 2.1.2 “空间转向”的概念演变 |
| 2.2 “空间转向”视域下的空间与城市思想 |
| 2.2.1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
| 2.2.2 福柯的空间思想 |
| 2.2.3 大卫·哈维和曼纽尔·卡斯特尔的空间思想 |
| 2.2.4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认识论 |
| 2.3 “空间转向”对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现实意义 |
| 2.4 小结 |
| 第3章 中国人文纪录片的时空图景 |
| 3.1 中国人文纪录片之路 |
| 3.1.1 纪录片的双重特性 |
| 3.1.2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
| 3.1.3 中国纪录片的“人文”转向 |
| 3.2 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空间建构 |
| 3.2.1 影像空间的建构策略 |
| 3.2.2 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空间”视角的流变 |
| 3.3 小结 |
| 第4章 可感知的城市意象空间 |
| 4.1 城市意象概述 |
| 4.2 纪录片中城市意象的表达 |
| 4.2.1 基于标志物的城市意象表达 |
| 4.2.2 基于路径和节点的城市意象表达 |
| 4.2.3 基于区域的城市意象表达 |
| 4.2.4 基于边界的城市意象表达 |
| 4.3 小结 |
| 第5章 表征性的城市符号空间 |
| 5.1 研究设计 |
| 5.1.1 框架理论 |
| 5.1.2 分析样本 |
| 5.2 代表性空间话语分析 |
| 5.2.1 日常空间 |
| 5.2.2 记忆空间 |
| 5.2.3 流动空间 |
| 5.2.4 超级空间 |
| 5.3 小结 |
| 第6章 物质与经验交错的城市异质空间 |
| 6.1 城市历史与工业化 |
| 6.1.1 传统工业空间的瓦解 |
| 6.1.2 工人阶级“生活世界”的坍塌 |
| 6.2 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解和重塑 |
| 6.2.1 城市空间拆解中的权力关系 |
| 6.2.2 城市文化形象重塑的辨证意义 |
| 6.3 对城市空间“他者”身份的凝视 |
| 6.3.1 城市乌托邦与“异托邦” |
| 6.3.2 城市空间中的性别与权力 |
| 6.3.3 城乡二元空间的裂变 |
| 6.4 小结 |
| 第7章 纪录片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审视 |
| 7.1 城市空间话语演化的必然趋势 |
| 7.1.1 地方话语与边缘话语 |
| 7.1.2 命运共同体话语 |
| 7.2 城市空间异化中的伦理审视 |
| 7.2.1 城市规划中空间组织的异化 |
| 7.2.2 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异化 |
| 7.3 城乡关系重组中的正义诉求 |
| 7.4 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国城市题材人文纪录片代表作品要目(1990—2019)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偏头痛发作期研究现状 |
| 1.1 偏头痛发作期的西医治疗现状 |
| 1.1.1 药物疗法 |
| 1.1.2 非药物疗法 |
| 1.2 偏头痛发作期的针刺治疗现状 |
| 1.2.1 核心病机 |
| 1.2.2 辨证分型 |
| 1.2.3 穴位的选择 |
| 1.2.4 疗效评价 |
| 2. 偏头痛发作期针刺镇痛机制研究 |
| 3. 偏头痛发作期针刺效应神经通路的相对特异性假说 |
| 3.1 假说的建立 |
| 3.2 假说的内容 |
| 3.3 假说的初步验证 |
| 4. 基于fMRI的偏头痛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方法之一(临床观察部分) |
| 2.1.1 试验设计类型 |
| 2.1.2 病例来源 |
| 2.1.3 病例选择 |
| 2.1.4 病例分组 |
| 2.1.5 治疗方法 |
| 2.1.6 观察项目 |
| 2.1.7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1.8 技术路线之一(临床观察部分) |
| 2.2 研究方法之二(BOLD-fMRI部分) |
| 2.2.1 试验设计类型 |
| 2.2.2 病例选择 |
| 2.2.3 病例分组、入组 |
| 2.2.4 治疗方法 |
| 2.2.5 BOLD-fMRI扫描方法 |
| 2.2.6 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值 |
| 2.2.7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2.8 技术路线之二(BOLD-fMRI部分)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 2. 基线结果分析 |
| 3. 疗效对比 |
| 3.1 各组间开始治疗后即刻、第5min、第30min、第2h VAS评分比较 |
| 3.2 各组间开始治疗后即刻、第5min、第30min、第2h VAS改善值比较 |
| 3.3 2h有效率评定比较 |
| 3.4 各组头痛部位缓解状况 |
| 4. BOLD-fMRI结果 |
| 4.1 纳入功能磁共振的偏头痛患者基本资料 |
| 4.2 低频振幅数据结果 |
| 5. 安全性评估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关于试验设计方案 |
| 1.1 研究确立背景 |
| 1.2 关于针刺方案的选择 |
| 1.3 关于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 1.4 关于fMRI技术的选择 |
| 2. 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 2.1 研究样本的来源分析 |
| 2.2 治疗前后不同时点观察指标及疗效分析 |
| 2.3 基于fMRI结果探讨偏头痛的针刺镇痛效应机制 |
| 3. 本研究初步结论 |
| 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
|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概述 第一节 |
| 展览酝酿——作品筹备——启程赴京 第二节 |
| 到达北京——展览现场——踏上归途 第三节 |
| 展览后续及相关影响 第二章 |
| 展览的发生背景 第一节 |
| 事件发生前后的世界文化语境 第二节 |
| 事件发生前后的中国社会语境变化 第三节 |
| 贵州历史溯源 第四节 |
| 事件发生前后的贵阳人文生态 第五节 |
| 事件发生前后贵阳美术创作状态 第三章 |
| 展览相关者 第一节 |
| 大写的历史与小写的历史 第二节 |
| 参展者生平记事 第三节 |
| 参与者访谈述评 第四节 |
| 旁观者访谈述评 第四章 |
| 中国新艺术的发声 第一节 |
| 事件发生前的中国美术创作状态(1949-1976) 第二节 |
| 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状况(1978-1982) 第三节 |
| 前卫艺术的话语方式 第五章 |
| “贵阳五青年画展”作品分析 第一节 |
| 希翼与抗争——关于“主题画” 第二节 |
| 诗意与渴望——关于“故乡风景” 第六章 |
| 画展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
| 艺术与历史的相互根植性 第二节 |
| 个体对知识型构的挑战性 第三节 |
| 心理情感的边缘意识形态性 第四节 |
| 历史复线化与小写化的互文性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附录一 |
| 作品图片及相关文献图片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目录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