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明[1](2021)在《市场经济、人口流动与移民饮食文化的在地化——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增加,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文化也被带入到新的地方,成为城市社会多元文化共生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对宁夏银川这一地方社会中不同外来群体饮食文化的在地化过程及特征的考察,能够看到人口流动及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饮食文化传播与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推动全球饮食资源的共享,市场经济规模化发展下饮食消费出现某些同质性趋向,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饮食与环境关系。不同群体在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时所作出的文化与心理调适,在日常生活的饮食实践中得到呈现。饮食文化在地化的发生,促进了群体之间的交往交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地方社会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必然。
周悦[2](2021)在《多酶混菌黄酒发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黄酒生产工艺中,黄酒品质易受到酒曲质量和原料性质的影响,本论文在黄酒多菌种(华根霉R01、黑曲霉A20、微小毛霉M05和酿酒酵母S10)混合发酵基础上,以粳米和黑米为原料,研究了以多菌种和酶制剂复配作为起始发酵剂制备黄酒。同时利用复配的起始发酵剂,研究了黑米预处理和发酵工艺,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以粳米为原料,研究了酶制剂(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和酸性蛋白酶)对原料、发酵过程和黄酒成分与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淀粉酶(AM)、糖化酶(GAM)和酸性蛋白酶(AP)可以使得酒液的酒精度增加49.22%,达到15.35%(v/v);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85.54%,达到3.136 mg/L;风味物质含量增加25.71%,达到428.79 mg/L。为表明酶的作用原理,分析了酶对米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生长和产酶等的影响。淀粉酶使米粒表面形成微孔,显着降低了米粒的硬度,扩大反应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水解。米粒被水解后产生大量的水解液、总糖和氨基氮,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并降低系统粘度。淀粉酶有利于华根霉R01和黑曲霉A20的淀粉酶活性。糖化酶与淀粉酶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以加速米饭的水解。糖化酶显着促进酿酒酵母S10的生长。酸性蛋白酶可以促进微小毛霉M05和黑曲霉A20的蛋白酶活性,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增加风味。黑米因含有较厚的糊粉层结构,导致吸水速度慢、蒸煮困难、发酵速度低。通过在黑米蒸煮前对其进行预处理提高黑米蒸煮性能。研究了预糊化(PG)和预酶解(PCE)等预处理方式对黑米蒸煮性能、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下处理60 min的预糊化处理和利用纤维素酶进行预酶解可以破坏黑米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采用组合预处理方式(预糊化+预酶解(PGPCE))组的乙醇、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9.02%、23.54%和33.89%。低场核磁(LF-NMR)、SEM等分析表明预糊化和预酶解能提高黑米吸水性能、增加淀粉糊化程度、促进物质溶出,增加反应面积和系统流动性,促进发酵过程物质的生物转化,提高活性物质含量,缩短前期发酵时间。在发酵初始添加纤维素酶(45 U/g)能够提高酒精产量、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0.81%、15.36%、44.16%和19.56%。LF-NMR、DSC、SEM等分析表明纤维素酶水解破坏了黑米糊粉层结构,有利于水分的析出,改善了体系的流动性,显着增加了反应面积和析出物含量,并促进了花青素、酚类等活性物质的析出。预糊化与纤维素酶解组合(PGCE)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黑米黄酒的发酵性能,增加黑米黄酒的营养,赋予黑米黄酒更好的品质。浸米水是黄酒生产的主要污染物,对黑米浸泡过程进行研究。确定了黑米浸泡工艺:在20℃、料水比1:1条件下浸泡2天,该工艺浸米水产生量较少。在发酵过程添加经处理的浸米水(0.5倍黑米质量),不仅能对浸米水进行资源化利用,而且提高了黑米黄酒的品质:黄酒中氨基氮、乙醇和总糖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3.98%、9.40%和25.58%;花青素、总黄酮和总酚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1.58%、15.86%和16.22%;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添加浸米水能够降低黑米黄酒中苦味氨基酸的比例,增加甜味氨基酸的含量,赋予黑米黄酒更好的口感更好以及色泽。黑米黄酒花青素稳定性分析表明减少金属离子(特别是Fe3+)的渗入、减少光照、在低pH及添加稳定剂等方法有助于其花青素保留。
刘宛松[3](2020)在《变译理论视角下饮食文化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纪录片为宣扬本国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软实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大多数国外观众需要借助字幕来欣赏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字幕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观众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文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近几年来,纪录片字幕的翻译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机械逐字翻译、翻译冗余、忽视文化差异、忽视饮食文化的真正内涵等。作为一部由央视拍摄的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民独具一格的味觉审美、多种多样的饮食风格以及传统的烹饪方式与技巧,从而让广大观众在感受中华各色饮食文化的同时,理解传统和变化中的中国。从播放以来,《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该片内容涉及大量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词语以及方言词汇,因此在字幕翻译中需要充分展现"变通"的技巧。本文以黄忠廉教授所提出的变译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七种变译手段对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大量案例翻译进行分析,旨在归纳总结出变译理论在饮食文化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饮食文化纪录片字幕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从而在保证外国观众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目标。
王欣怡[4](2020)在《酵子自发馒头粉的开发与研究》文中指出自发粉作为一种方便的制作馒头的食料,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但其口感和风味是它的一个缺点。酵子制作的馒头风味十足、口感好、有弹性,但其因制作工序的繁琐不能保证制作的一致性。将酵子作为食品膨松剂加入自发粉,国内的研究较少。首先筛选不同酵子和化学膨松剂,通过酶活力、菌落总数、挥发性物质和馒头等指标,综合性分析,找出更适合做酵子自发馒头粉的酵子和膨松剂。其次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酵子自发馒头粉配方,正交优化制作酵子自发粉馒头工艺。同时研究酵子自发粉面团特性和挥发性物质,之后比较酵子自发馒头粉制作馒头风味与传统酵子馒头风味。最后研究酵子自发馒头粉储存条件。旨在开发一款具有传统酵子馒头风味的酵子自发馒头粉,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筛选4种不同的酵子,对酵子的菌落总数、淀粉酶和蛋白酶、挥发性物质分析、制作馒头比容、硬度、白度、感官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发现枣林街红高粱酵子在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细菌菌落总数3个指标显着(p<0.05)优于其他3种酵子,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也多于其他3种酵子,在馒头感官评分上与中心市场婆婆酵子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优于其他两种,综合性分析选取枣林街红高粱酵子为生物膨松剂。之后筛选4种不同的膨松剂组合,对其制作馒头的白度、硬度、比容、感官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葡萄糖内酯与碳酸氢钠组合比较优于其他3种,故选取其组合为化学膨松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得到酵子自发馒头粉最优配方:酵子添加量0.86%、酵母添加量0.50%、化学膨松剂添加量1.20%。在此优化条件下,采用最佳配方的馒头感官评分的理论值为88.2分。之后,通过糊化粘度特性、面粉挥发性物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发酵流变特性、氨基酸组成、面团挥发性物质等指标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面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发现酵子自发馒头粉在粉质特性指标上优于其他4种市售自发粉面团,这说明酵子自发馒头粉品质较好,面团拉伸实验则说明相较于其他4种自发粉,酵子自发馒头粉更适于制作馒头。此外面粉挥发性物质测定、面团挥发性物质分析则说明酵子自发馒头粉在风味物质含量和数量上都比其他4种自发粉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酵子自发馒头粉确实是一款风味自发粉。然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得到酵子自发馒头粉最佳工艺条件:加水量48%、和面时间12min、压面次数12次、醒发时间30min。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相较于其他自发粉馒头口感更加香甜,有嚼劲,回复性好。同时,通过采用SDE同时蒸馏萃取、利用气-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自发粉馒头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对比。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是最多的达到了73种。不同自发粉面团发酵后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多,这说明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醇类。之后将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与一次发酵酵母馒头和酵子馒头的挥发性物质对比,酵子自发粉馒头与酵母馒头相比风味物质数量更多,酵子自发粉馒头和酵子馒头各类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接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风味优于一次发酵馒头且具有一定传统酵子馒头风味。最后,探究酵子自发馒头粉保质期并研究延长其保质期。先对包装形式即真空包装、无纺布包装、密封包装3种包装形式对其储存品质影响。研究发现:无纺布包装因其透气性好,酵母菌失活较快,保质期较短。从脂肪酸值和馒头指标发现真空包装和密封包装无显着性差异,从操作性考虑,选用密封包装,但保质期较短只有80天。之后在此基础上降低其水分含量以延长保质期,其原水分含量为13.8%,之后研究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保质期的影响。测定小麦粉降落数值仪、白度仪、脂肪酸测定、面团发酵特性测定、粉质指数测定、馒头的白度、硬度、感官指标。结果发现在储存期间,随着水分含量的升高,小麦粉降落数值和脂肪酸值呈上升趋势,白度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不明显;面团发酵特性是最能反应酵子自发馒头粉保质期的指标,馒头指标均可与其对应。水分活度较高的13.3%、12.3%、11.3%的酵子自发馒头粉分别于3、4、5个月后过期,9.3%和10.3%在储存6个月时仍具备发酵力,但在7个月时脂肪酸值均超过国标值。最后发现酵子自发馒头粉用密封包装并降低水分含量到10.3%可延长保质期至6个月。
李铁梅[5](2020)在《马铃薯减肥代餐粉研究及消化特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饮食结构变化,肥胖症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病率日益攀升。目前减肥方式主要有手术、药物等,由于饮食干预副作用小,且食用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食品之后,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能够长时间持续供能及提供饱腹感,因此是减肥人群的理想选择。本文主要以马铃薯全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改善前处理方式、功能因子复配等途径,研制出一款适合肥胖人群的代餐粉。(1)测定16种马铃薯的水分、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和鲜薯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蛋白质含量高、还原糖低、可溶性固形物高为质量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强制决定法确定权重分配方案,并由权重得分得到D6为最佳品种。(2)将鲜薯D6进行不同熟化处理方式制备马铃薯全粉,测定马铃薯切片蒸煮后,采用直接4℃冷藏处理12 h、24 h、48 h及超声结合4℃冷藏处理12 h方法,测得直接冷藏处理24 h得到的马铃薯抗性淀粉含量最高。通过PNPG法测定多酚-马铃薯全粉复合粉对ɑ-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结果为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对ɑ-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强,为43.01%。通过体外消化测得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GI值最低,为52,属于低GI原料粉。(3)进一步研究了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对HepG2糖脂代谢紊乱细胞的影响,由CCK-8结果可知,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在1mg/mL-2mg/mL时对细胞没有毒性。与模型组相比,在1mg/mL时细胞上清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此时胞内TG含量下降了约90%,在浓度为2mg/mL时细胞内TC水平下降了约50%。说明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对调节糖脂代谢具有一定的作用。(4)以GI值和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辅助使用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确定马铃薯减肥代餐粉的最优配方为: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45%,魔芋粉添加量为2%,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为0.125%,此配方条件下制备出的代餐粉感官评分为77.5,通过体外消化特性测定,其GI值为45.94,属于低GI食品。
苏循香[6](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散文英译策略研究 ——以《品味四讲》前四章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散文又被称为“美文”,通常篇幅短小、形式不拘,语言优美,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内容常常是与生活相关的感悟思想,具有明显的美学特质,其英译的过程也就是在译文中展现原作美学特质的过程,翻译美学理论为中国散文英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与美学的结合,早期的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翻译美学的思想。刘宓庆教授在融合古今中外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美学理论,丰富了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再现的艺术,需要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再现原作的美,这样文学翻译便表现为审美体验和审美再现的过程。翻译美学重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为审美再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尝试对台湾作家、画家蒋勋的散文《品味四讲》前四章进行了英译,以翻译美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从“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对该作品的部分例句进行分析,探索了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作之“美”,并据此总结出翻译美学指导下散文的英译策略,希望能对散文英译实践和翻译美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亦达[7](2019)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汉译日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以及翻译的研究领域中,饮食文化这一领域在近几年才被专家学者们重视,现在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品种丰富,历史悠远的中国菜菜名和起源都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体现,外国人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大多数都源于中国菜。将每道菜里蕴含的深意向外国人一一道来,也会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中国菜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在翻译这类内容时,最需要对于两国文化背景有熟练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本文根据原文的内容,因地制宜采用了音译法、意译法和省略译法,力求做到还原原文意志,文风易于理解。本文在深刻理解、慎重分析原文的三种语境后,因地制宜,选择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能够力透纸背地传达原文的精彩之处。同时,还对于经济产业发展状态对于中日美食文化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做了分析,并基于该分析,通过学习和参考大量日本电视台节目,找到衔接该文化差异的方法。
石玉琼[8](2019)在《泰国散文集《外公外婆的童年时光》(节选)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篇论文包含翻译实践和翻译报告两部分。翻译实践文本选自缇瓦妮·萨妮翁那阿瑜陀的作品《外公外婆的童年时光》。该作品是泰国家喻户晓的中学生课外读物。作者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独特和绚丽多彩的泰国文化。全书一共有4册,包含了 159篇反映泰国传统文化和曼谷王朝拉玛六世至拉玛七世时期(公元1910-1935年)泰国社会生活的短篇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并选取其中的16篇来翻译。为了让篇章的内容有序、层次分明,帮助我国读者更好地认识泰国文化,笔者重新编排了篇章的顺序,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书中的文化。根据该书的特点,笔者采用白靖宇提出的文化再现理论来指导篇章名和文化缺位词的翻译。就原作风格的再现和译文的通顺流畅问题,笔者采用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奈达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努力找到表达近乎自然且意义与源语最切近的对等语。译文要实现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以及读者反应相似。翻译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翻译目的和翻译章节的选取;第二章为文本对照,包括中文译文和泰文原文;第三章阐述本次翻译实践采用的指导理论,即文化再现和功能对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第四章结合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的策略;第五章为结语,笔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总结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收获的经验,并对今后的泰汉翻译工作提出个人建议。
梁田[9](2019)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味道》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纪录片传播着本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纪录片是故事情节、动态画面、背景音乐、旁白配音和即时字幕的多模态统一体。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意义转换,除了要遵循双语文本转换的一般原则外,还要受到画面、空间、时长、旁白等因素的影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靠人物演绎情节的影视剧不同,纪录片主要由纯画面和旁白构成,故事情节多为平铺直叙,叙事更为连贯写实,因此影响纪录片字幕的多模态因素主要是画面和旁白。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分析央视美食纪录片《味道》的字幕翻译。该报告将单一的字幕文本翻译与纪录片的制作流程相结合,探讨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故事内容、画面空间、镜头时长、旁白配音等多模态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在这些多模态因素的影响下,纪录片字幕翻译可以采用省译、调序、增补和注释的翻译方法,达到字幕与画面和旁白高度统一,促进纪录片的整体制作。该报告将用具体案例对每个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郭富宽[10](2019)在《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区食药用大型真菌物种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真菌资源是重要的食品来源。为探究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状况,充分发掘和利用食药用菌,对此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研究,明确其物种状况,优势类群遗传特点和培养条件,探索典型植被下大型真菌群落发生特点。保护区采集到500余份标本,采用传统分类学方法鉴定出182种,隶属于2门、5纲、17目、43科、91属,其中山西省新记录种30种;食用菌52种,药用菌27种,有毒菌25种,食药兼用菌11种,食药未明种类67种。通过对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组成分析,发现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共77种,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Agaricus,粉褶菌属Entoloma和丝盖伞属Inocybe,共54种,分别约占总物种数的42.31%和29.67%。在对保护区的优势属蘑菇属进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进行野生菌株培养条件研究和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出13种蘑菇属物种,有4种为省新记录种。野生菌株培养发现野蘑菇的最佳碳氮源为玉米粉和硝酸铵,罗曼尼蘑菇为玉米粉和硫酸铵,而大肥蘑菇则为蔗糖和酵母膏。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保护区的6种蘑菇属物种主要在Arvenses、Minores和Xanthodermatei组内,而山西省其他地区的蘑菇属物种则分布在其他组内。选取优势植被设置样方,研究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群落的发生特点。发现大型真菌的发生量最多时,温度为15℃30℃,pH为5.06.5。大型真菌的发生量增加伴随有效磷,碱解氮,全钾含量的降低。在大型真菌发生量最大时真菌微生物达到最值,速效钾,全氮,全磷等有机质含量显着降低。地上大型真菌发生和土壤真菌及有机质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受地上植物群落和其他环境因素多重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言 |
| (一)民族学与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及“在地化”讨论 |
|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路径 |
| 一、人口流动与不同群体饮食文化的在地化传播 |
| (一)人口流动与银川地区的外来饮食文化在地化 |
| (二)怀远市场:饮食文化在地化及多元共存的一个场域缩影 |
| 二、市场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饮食文化在地化 |
| (一)现代化交通运输便捷推动全球饮食资源的共享 |
| (二)市场经济规模化发展下饮食消费的同质性趋向 |
| (三)市场经济改变着传统的饮食与环境关系 |
| 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黄酒概述及其发展简史 |
| 1.2 黄酒酿造的研究现状 |
| 1.3 酶制剂在酿造黄酒中的研究现状 |
| 1.4 黑米黄酒发酵的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酶制剂对多菌混合发酵黄酒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2.1 主要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粳米的成分和酶制剂的在粳米粉浊液中酶活力变化 |
| 2.3.2 酶制剂对混菌发酵制备黄酒的影响 |
| 2.3.3 酶对蒸煮后米饭影响 |
| 2.3.4 酿酒酵母S10 的培养 |
| 2.3.5 酶对霉菌性能的影响 |
| 2.3.6 基本参数分析 |
| 2.3.7 游离氨基酸(FAA)分析 |
| 2.3.8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
| 2.3.9 水解参数分析 |
| 2.3.10 物理特性分析(TPA) |
|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 2.3.12 酶活性测定 |
| 2.3.13 数据分析方法 |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粳米的成分 |
| 2.4.2 酶在粳米粉浊液中酶活性变化 |
| 2.4.3 淀粉酶、糖化酶和酸性蛋白酶对黄酒品质的影响 |
| 2.4.4 酶对蒸煮后粳米理化性质的影响 |
| 2.4.5 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霉菌产酶能力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蒸煮前预处理对黑米黄酒发酵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3.2.1 主要试剂 |
| 3.2.2 主要仪器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预糊化温度对黑米物性及黑米发酵的影响 |
| 3.3.2 预糊化时间对黑米及黑米黄酒的影响 |
| 3.3.3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黑米及黑米黄酒的影响 |
| 3.3.4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黑米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影响 |
| 3.3.5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黑米发酵过程的影响 |
| 3.3.6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黑米黄酒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影响 |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预糊化温度对黑米和黑米发酵的影响 |
| 3.4.2 预糊化时间对黑米和黑米发酵的影响 |
| 3.4.3 预酶解处理纤维素酶添加量对黑米和黑米发酵的影响 |
| 3.4.4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蒸煮后黑米性质和成分的影响 |
| 3.4.5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 3.4.6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黑米黄酒成分、风味以及活性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蒸煮后添加纤维素酶对黑米黄酒发酵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4.2.1 主要试剂 |
| 4.2.2 主要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黑米黄酒发酵的影响 |
| 4.3.2 添加纤维素酶对黑米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影 |
| 4.3.3 添加纤维素酶对黑米发酵过程的影响 |
| 4.3.4 添加纤维素酶对发酵黑米黄酒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影响 |
| 4.3.5 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黑米和黑米黄酒的影响 |
| 4.4.2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蒸煮后黑米性质和成分的影响 |
| 4.4.3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发酵过程中黑米和系统的影响 |
| 4.4.4 预糊化和纤维素酶对黑米黄酒成分、风味以及活性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发酵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5.2.1 主要试剂 |
| 5.2.2 主要仪器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浸泡工艺对生产的影响 |
| 5.3.2 浸米水的成分和活性测定 |
| 5.3.3 黑米黄酒发酵 |
| 5.3.4 发酵过程中基础理化指标测定 |
| 5.3.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 5.3.6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 5.3.7 活性物质分析 |
| 5.3.8 DPPH、ABTS、OH~-自由基清除率 |
| 5.3.9 感官分析 |
| 5.3.10 黑米黄酒花青素稳定性分析 |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4.1 浸泡工艺对黑米的影响 |
| 5.4.2 浸米水的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
| 5.4.3 浸米水添加对黑米黄酒发酵过程理化指标的影响 |
| 5.4.4 发酵结果 |
| 5.4.5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的FAA的影响 |
| 5.4.6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 5.4.7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中活性物质的影响 |
| 5.4.8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5.4.9 浸米水对黑米黄酒的感官品质影响 |
| 5.4.10 黑米黄酒中花青素稳定性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objective |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4 Thesis structure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Researches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iet culture documentaries |
| 2.1.1 Featur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
| 2.1.2 Difficulties in diet culture documentaries translation |
| 2.2 Researches on A Bite of China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3.2 The basi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3.2.1 Theoretical system |
| 3.2.1.1 Subject |
| 3.2.1.2 Object |
| 3.2.1.3 Medium |
| 3.2.2 Principles and basic points |
| 3.3 Variable translation and full translation |
| Chapter Four Cultural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A Bit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4.1 Addition |
| 4.1.1 Explanation |
| 4.1.2 Writing |
| 4.2 Deletion |
| 4.3 Edition |
| 4.4 Narration |
| 4.5 Condensation |
| 4.6 Combination |
| 4.7 Rewriting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jor findings |
| 5.2 Limitations |
| Acknowledgement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自发粉 |
| 1.1.1 自发粉简介 |
| 1.1.2 自发粉的原理与发酵剂分类 |
| 1.2 馒头生物发酵剂 |
| 1.3 自发粉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酵子自发馒头粉的膨松剂筛选及配方优化 |
| 2.1 引言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材料与设备 |
| 2.3.1 实验材料 |
| 2.3.2 实验试剂 |
| 2.3.3 实验设备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面粉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
| 2.4.2 筛选酵子时馒头制作 |
| 2.4.3 馒头的白度、硬度、比容 |
| 2.4.4 馒头的感官测定 |
| 2.4.5 筛选化学膨松剂时馒头制作 |
| 2.4.6 酵子淀粉酶及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 2.4.7 培养基 |
| 2.4.8 酵子中酵母菌和细菌菌总数的测定 |
| 2.4.9 SDE同时蒸馏萃取 |
| 2.4.10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
| 2.4.11 OAV法确定面粉主体风味成分 |
| 2.4.12 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制作 |
| 2.4.13 酵子自发馒头粉优化单因素试验 |
| 2.4.14 响应面优化 |
| 2.4.15 数据处理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不同酵子的理化指标和制作馒头品质 |
| 2.5.2 不同膨松剂组合对馒头品质影响 |
| 2.5.3 单因素实验 |
| 2.5.4 酵子自发馒头粉配方优化响应面试验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酵子自发馒头粉与其他自发粉面团特性比较 |
| 3.1 引言 |
| 3.2 研究内容 |
| 3.3 材料与设备 |
| 3.3.1 实验材料 |
| 3.3.2 实验设备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面粉糊化粘度(RVA) |
| 3.4.2 面粉挥发性物质测定及OAV分析 |
| 3.4.3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
| 3.4.3.1 面团粉质特性的测定 |
| 3.4.3.2 面团的制备 |
| 3.4.3.3 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
| 3.4.4 面团发酵流变特性 |
| 3.4.5 面团中氨基酸(AA)组成测定 |
| 3.4.6 面团挥发性物质分析及OAV分析 |
| 3.5 数据处理 |
| 3.6 结果与分析 |
| 3.6.1 不同自发粉的糊化特性 |
| 3.6.2 不同自发粉挥发性物质分析 |
| 3.6.3 不同自发粉粉质特性比对 |
| 3.6.4 不同自发粉面团拉伸特性 |
| 3.6.5 不同自发粉的发酵流变特性 |
| 3.6.6 不同自发粉面团氨基酸分析 |
| 3.6.7 不同自发粉面团挥发性物质分析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酵子自发馒头粉制作馒头工艺优化与其他馒头品质比较 |
| 4.1 引言 |
| 4.2 研究内容 |
| 4.3 材料与设备 |
| 4.3.1 实验材料 |
| 4.3.2 实验设备 |
| 4.4 实验方法 |
| 4.4.1 自发粉馒头制作 |
| 4.4.2 馒头的一般生产工艺 |
| 4.4.3 单因素试验优化酵子自发馒头粉制作馒头工艺条件 |
| 4.4.4 正交优化 |
| 4.4.5 馒头的白度、硬度、感官测定 |
| 4.4.6 馒头质构的测定 |
| 4.4.7 一次发酵酵母馒头 |
| 4.4.8 酵子馒头制作 |
| 4.4.9 馒头挥发性物质测定及OAV分析 |
| 4.4.10 数据处理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单因素实验 |
| 4.5.1.1 .加水量对酵子自发粉馒头影响 |
| 4.5.1.2 .和面时间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影响 |
| 4.5.1.3 .压面次数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影响 |
| 4.5.1.4 .醒发时间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的影响 |
| 4.5.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5.3 不同自发粉制作馒头质构对比 |
| 4.5.4 不同自发粉制作馒头白度感官对比 |
| 4.5.5 不同自发粉制作馒头挥发性物质分析 |
| 4.5.6 不同自发粉馒头制作过程中各类别挥发性物质及相对含量变化 |
| 4.5.7 酵子自发粉馒头与酵母馒头和酵子馒头各类别挥发性物质及相对含量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酵子自发馒头粉保质期研究 |
| 5.1 引言 |
| 5.2 研究内容 |
| 5.3 材料与设备 |
| 5.3.1 实验材料 |
| 5.3.2 实验设备 |
| 5.4 实验方法 |
| 5.4.1 酵子自发粉不同包装 |
| 5.4.2 酵子自发馒头粉脂肪酸值测定 |
| 5.4.3 酵子自发馒头粉面团发酵特性测定 |
| 5.4.4 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制作 |
| 5.4.5 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白度、硬度、感官测定 |
| 5.4.6 酵子自发馒头粉降落数值测定 |
| 5.4.7 酵子自发馒头粉白度测定 |
| 5.4.8 酵子自发馒头粉粉质特性测定 |
| 5.5 结果与分析 |
| 5.5.1 不同包装形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保质期的影响 |
| 5.5.1.1 不同包装形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脂肪酸值影响 |
| 5.5.1.2 不同包装形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白度的影响 |
| 5.5.1.3 不同包装形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硬度的影响 |
| 5.5.1.4 不同包装形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
| 5.5.2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的保质期的影响 |
| 5.5.2.1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脂肪酸值影响 |
| 5.5.2.2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
| 5.5.2.3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白度的影响 |
| 5.5.2.4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质质量指数的影响 |
| 5.5.2.5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自发馒头粉降落数值的影响 |
| 5.5.2.6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白度的影响 |
| 5.5.2.7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硬度的影响 |
| 5.5.2.8 不同水分含量对酵子自发馒头粉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
| 5.6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马铃薯及马铃薯全粉简介 |
| 1.1.1 马铃薯及马铃薯全粉概述 |
| 1.1.2 马铃薯全粉在食品中应用研究现状 |
| 1.2 肥胖现状 |
| 1.2.1 肥胖概念及评价标准 |
| 1.2.2 营养干预对肥胖重要性 |
| 1.3 GI的概述 |
| 1.3.1 低GI食品研究现状 |
| 1.3.2 GI与肥胖关系 |
| 1.4 国内外代餐粉研究现状 |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目的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第2章 不同马铃薯品种营养成分测定及筛选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不同品种马铃薯营养成分测定 |
| 2.5.2 权重的确定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不同熟化处理方式及多酚类物质对马铃薯全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样品处理 |
| 3.3.2 抗性淀粉测定 |
| 3.3.3 多酚-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样品制备 |
| 3.3.4 多酚与马铃薯全粉复合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
| 3.3.5 马铃薯全粉不同处理方式对体外消化性测定 |
| 3.3.6 体外消化 |
| 3.3.7 液相色谱条件 |
| 3.3.8 数据统计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抗性淀粉含量测定 |
| 3.4.2 不同多酚马铃薯复合粉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 3.4.3 马铃薯全粉不同处理方式及消化性能测定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原花青素-马铃薯复合粉调节糖脂代谢作用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溶液配制 |
| 4.3.2 水提物的制备 |
| 4.3.3 HepG2 细胞培养 |
| 4.3.4 CCK-8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 4.3.5 实验分组 |
| 4.3.6 细胞上清葡萄糖测定 |
| 4.3.7 蛋白浓度测定 |
| 4.3.8 细胞内TG、TC和上清TG含量测定 |
| 4.3.9 数据分析方法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对细胞存活力的影响 |
| 4.4.2 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对糖脂代谢紊乱细胞模型糖代谢的影响 |
| 4.4.3 蛋白浓度测定 |
| 4.4.4 原花青素-马铃薯全粉复合粉水提物对模型细胞脂代谢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马铃薯减肥代餐粉配方优化研究及体外消化特性评价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 |
| 5.2.1 原料与试剂 |
| 5.2.2 主要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4 马铃薯代餐粉单因素实验 |
| 5.4.1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代餐粉各指标影响 |
| 5.4.2 魔芋粉添加量对代餐粉各指标影响 |
| 5.4.3 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对代餐粉各指标影响 |
| 5.5 马铃薯代餐粉正交试验 |
| 5.6 马铃薯代餐粉体外消化特性评价 |
| 5.7 马铃薯代餐粉感官评价 |
| 5.8 电子鼻测定方法 |
| 5.9 电子舌测定方法 |
| 5.10 粒子分散稳定性分析仪Lumisizer PL203 的测定条件 |
| 5.11 数据分析 |
| 5.12 结果分析 |
| 5.12.1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GI值影响 |
| 5.12.2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感官总分影响 |
| 5.12.3 魔芋粉添加量对GI值影响 |
| 5.12.4 魔芋粉添加量对感官总分影响 |
| 5.12.5 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对GI值影响 |
| 5.12.6 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对感官总分影响 |
| 5.12.7 不同因素对代餐粉风味影响 |
| 5.12.8 不同因素对代餐粉口感影响 |
| 5.12.9 不同因素对代餐粉稳定性分析 |
| 5.1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 5.1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课题来源 |
| Abstract in English |
| Abstract in Chinese |
| Abbreviation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Definition of Essay |
| 2.2 Characteristics of Essay |
| 2.2.1“Free Form and Focused Spirit” |
| 2.2.2 Elegant Language |
| 2.2.3 Profound Thoughts |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Essay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work |
| 3.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3.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broad |
| 3.3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
| 3.4 Major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3.4.1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
| 3.4.2 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 |
| 3.4.3 General Proces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
| 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Jiang Xun and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2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2.1 Beauty in Sound |
| 4.2.2 Beauty in Sentence |
| 4.2.3 Beauty in Artistic Conception |
|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5.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Formal System |
| 5.1.1 Parody |
| 5.1.2 Metaphrase |
| 5.1.3 Omission |
| 5.1.4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ntence |
| 5.1.5 Summary |
| 5.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Non-formal System |
| 5.2.1 Preserving the Images |
| 5.2.2 Paraphrasing |
| 5.2.3 Adding Annotation |
| 5.2.4 Interpretation |
| 5.2.5 Summary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6.1 Major Findings |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1 Source Text from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Appendix2 Target Text from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摘要 |
| 要旨 |
| 第一章 翻訳プロジェクトの绍介 |
| 1.1 翻訳プロジェクトの背景 |
| 1.2 本研究の目的 |
| 第二章 翻訳プロセス |
| 2.1 翻訳プロジェクトの事前准备 |
| 2.2 翻訳テクストの分析 |
| 第三章 翻訳ケース分析および解决策 |
| 3.1 翻訳法 |
| 3.1.1 音訳法 |
| 3.1.2 直訳+解釈法 |
| 3.1.3 意訳 |
| 3.1.4 省略訳 |
| 3.2 字幕の特徴に合わせる调整 |
| 3.2.1 三つのコンテクスト |
| 3.2.2 わかりやすさと目标言语への同化 |
| 3.3 中日の食文化、グルメ番组におけるコンセプトの违い |
| 3.3.1 国の発展现状と食材への态度の违い |
| 3.3.2 中日の食文化の违い |
| 第四章 訳文品质制御および依頼人评価 |
| 4.1 訳文品质制御 |
| 4.2 依頼先の评価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付録 原文 |
| 付録 訳文 |
| 谢辞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泰文摘要 |
| 第一章 导言 |
| 一、选题背景 |
| 二、选题意义 |
| 三、翻译目的 |
| 四、翻译章节的选取 |
| 第二章 文本对照 |
| 一、译文 |
| 1. 河流运河 |
| 2. 游佛足印 |
| 3. 广场游艺 |
| 4. 知礼行礼 |
| 5. 贤良主妇 |
| 6. 穿绊尾幔 |
| 7. 厨房宝地 |
| 8. 椰壳用具:咖篓咖拉咖札咖蓓 |
| 9. 多彩食物 |
| 10. 四季佳肴 |
| 11. 花香四溢 |
| 12. 花露香水 |
| 13. 拜习供盘 |
| 14. 丧葬之事 |
| 15. 观看游行 |
| 16. 来漂水灯 |
| 二、原文 |
| 1 (?) |
| 2. (?) |
| 3. (?) |
| 4.(?) |
| 5.(?)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第三章 翻译理论与指导意义 |
| 一、文化再现 |
| 二、功能对等 |
| 三、指导意义 |
| 第四章 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
| 一、翻译难点 |
| 1. 文化缺位词的翻译 |
| 2. 再现原作风姿 |
| 3. 译文顺畅自然 |
| 二、文化再现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
| 1. 篇名的翻译 |
| 2. 文化缺位词的处理 |
| 三、功能对等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
| 1. 达意 |
| 2. 传神 |
| 3. 措辞通顺自然 |
| 第五章 结语 |
| 一、理解关 |
| 二、表达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3 Report Structure |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
| 2.1 Project Background |
| 2.2 Description of Project Completion |
| 2.2.1 Project Analysis |
| 2.2.2 Project Schedule |
| 2.2.3 Translation Process |
| 2.2.4 Post-translation |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ANALYSIS |
| 3.1 Multimodal Discourse |
| 3.1.1 Defini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
| 3.1.2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
| 3.1.3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Translation |
| 3.2 Translation Strategy Analysis |
| 3.3 Case Analysis |
| 3.3.1 Amplification |
| 3.3.2 Inversion |
| 3.3.3 Omission |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
| 4.1 Project Summary |
| 4.2 Limitations |
| 4.3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TEXT |
| 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大型真菌食药用价值 |
| 1.2 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3 蟒河保护区概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大型真菌资源名录 |
| 2.2.2 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药用价值分析 |
| 2.2.3 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营养方式分析 |
| 2.3 结论 |
| 第三章 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类群分析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科、属、种的数量分析 |
| 3.3.2 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科的数量特征分析 |
| 3.3.3 属的种水平数量特征分析 |
| 3.3.4 蟒河国家自然保护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分析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优势属蘑菇属的研究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试验药品及器材 |
| 4.2 方法 |
| 4.2.1 蘑菇属形态和分子序列测定 |
| 4.2.2 蘑菇属优良菌株培养优化 |
| 4.2.3 蘑菇属分子系统研究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保护区蘑菇属物种及相近种类 |
| 4.3.2 优良菌株培养优化 |
| 4.3.3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关系发育分析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大型真菌发生关系研究 |
| 5.1 材料 |
| 5.2 方法 |
| 5.2.1 群落类型的选择与取样 |
| 5.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5.2.3 土壤真菌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采样时间样地内大型真菌发生状况 |
| 5.3.2 温度变化与大型真菌物种发生的关系 |
| 5.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大型真菌物种发生的关系 |
| 5.3.4 土壤真菌群落与大型真菌物种发生的相关性 |
| 5.4 结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蟒河国家自然保护的大型真菌资源研究结果 |
| 6.2 优势属蘑菇属研究结果 |
| 6.3 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结果 |
| 6.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附录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主持项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