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教育需要哭泣,更需要反思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论文文献综述)

邱静芳[1](2014)在《提供一个视角,开启一扇思维之窗》文中研究说明通常遇见一本好书,我会想推荐给某个人看,或者推荐给某个人群看。但遇见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时,我却想推荐给所有人看。它不是提供给你一个方面的知识,不是涉及一个领域的问题,它提供给你的,是一个视角,它会让你重新去审视你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它能引发你很多思考。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为

李勇[2](2010)在《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文中认为“现代化”意味着乡土中国的终结,这决定了乡村、农民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遭受的“断裂”之痛,然而受各种“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五四以来的乡村叙事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直面这一疼痛,反而是一再为其寻求某种“解释”;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转型的加速以及文学对转型期中国发展现实的书写日趋频繁,乡村叙事也开始大规模地转向了对农村现状、农民当下性生存处境的观照,以关注“现实”、表达创作者迷惘和悲哀、以写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叙事潮流从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乡村叙事的“主流”。我们认为,乡村叙事的这一“现实转向”,其最大的意义便在于它直面了乡土中国(乡村、农民)在文明更替和社会转型中那种本然性的历史悲剧命运;然而客观地来看,这样一种“直面”更多地却不是出于文学对自身的反思,而是受惠于时代现实的动变本身——创作主体的迷惘和困惑更显现出作家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理性之不足唯使其漂浮于现实的表面,无法获致对社会历史的深度认知。这样一种紧贴现实又无法深入现实的表达毕竟能够以其对自我内心的诚实面对而酿成一种独特的诗意,只是它的过于感性却可能将使其无法保持一种持久性罢了。本文题为《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即主要围绕对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变”的认识,侧重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心理及其文化人格等角度入手,力图对这一“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确认和分析,同时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也试图对乡村叙事的总体发展趋势作出预估。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首先对“乡村小说叙事”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即从概念使用者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概念所指涉的对象的变异两个角度,分析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等概念出现和使用的背景,并阐明了本文为什么使用“乡村小说叙事”及其内涵;其次从当下乡村叙事与时代现实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变”的实质,进而阐明论题,也介绍了选择此论题的缘起;最后介绍了选择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变”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主体部分则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从思潮演变的角度对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做出整体的描述,即认为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呈现以“观念”消解、“现实”凸显的过程,从格局演变的角度看这则是一个“解体——凝聚”的过程,即90年代之前“现代化”话语占主导的一体化格局进入90年代则演变为一种“观念”表达、关注“现实”相分立的二元形态;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关注“现实”的表达日渐频繁而普遍,并在新世纪之后“凝聚”成当下乡村叙事的主流;然而因为主要是对于时代动变的一种仓促应对,所以“主流”必然会形成一种表达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美学形式上的,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情感上的,所以反拨和“逸变”也便成为必然。论文即以“解体”、“凝聚”、“逸散”为题,分三节按历时的顺序对这样一个思潮演变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其间,主题分析是重点,同时兼及艺术分析。第二章侧重人物分析,即主要从农民的现代主体建构角度,关注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看其究竟多大程度地表现了在社会转型加剧时期中国农民所经历的那种心灵挣扎、人格蜕变。本章从90年代以来农民作为建构中的主体所经历的精神蜕变过程展开论述:第一节写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失落之痛”,主要从“身体”受难和“身份”焦虑两个角度入手,考察农民在经历从“主人”到“底层”的坠落过程中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失重,以及文学对此的表现;第二节写农民作为建构中的现代主体所经历的“蜕变之痛”,主要从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尴尬的文化处境入手,以此为基点看取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在现实介入能力上的优长与不足;第三节主要关注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所经受的一种“中间物”式的“彷徨之痛”,追寻其在城乡“交叉地带”不断蔓延、扩大和自身作为现代文明“侨寓者”在城乡间不断迁徙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恍惚”心理,进而透视当代作家对社会历史和时代现实是否具有一种宏观的、敏锐的把握能力。第三章则在第一章、第二章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对乡土作家的创作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一章主要从现代以来乡土作家在面对“乡村”时惯有的那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入手,观察、分析在现实发生激烈动变的情况下,传统乡村叙事方式所面临的蹉跎困境。第一节主要以阎连科为例探讨经典启蒙叙事那种“怒其不争”的“怨怒”情绪在当下时代环境中给乡村叙事造成的束缚;第二节主要以刘庆邦为例探讨当下的乡村浪漫叙事对“乡村”所持有的那种个人化的抒情态度如何在新的时代现实面前日益退变为一种封闭、保守的趣味主义书写;第三节以贾平凹为例,通过对其近作的“症候”式分析,探讨在“情感”与“理智”相冲突的背后所深藏的中国作家较普遍的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和文化人格上的缺陷。“结语”探讨了文学“返乡”的潜意识动机,并对乡村叙事的未来进行了瞻望。

钟小林,吴亚峻[3](2007)在《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从要素分析到机制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教育部作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改革以来,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经了近三年的办学实践。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务之急是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分析转向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的构建,这是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可持续发展的理性之路。

任秀云[4](2004)在《华北某县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华北某县基础教育的调研发现,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以县级政府作为投资筹措主体的现行农村基础教育财政体制,解决了基础教育重心过低和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但是,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能力。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始终是困扰西部县域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公用经费严重短缺、债务已经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一大顽疾、危房问题亟待解决、师资状况令人堪忧,“两基”巩固提高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究其原因,除了地域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承担教育成本,无法实现教育有效供给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投入渠道不畅更使少得可怜的学校经费雪上加霜。为此,本文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理顺经费划拨渠道,按照严格预算,规范资金拨付渠道,明确资金投入方向;积极发展勤工俭学事业;大力支持全社会办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等措施。

眭依凡[5](2004)在《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论文提纲范文)

(2)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辨析:何谓"乡村小说叙事"
    二、论题的提出及缘起
    三、研究对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嬗变: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的主题、艺术分析
    第一节 解体:在"现实"与"观念"之间
        一、"现实"的复归
        二、"观念"的遗存
    第二节 凝聚:"新美学"的诞生
        一、"颓败":"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景观
        二、"迷惘"与"悲哀":"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情感
        三、"细节"与"碎片":"后现代"的美学呈现
    第三节 逸散:重压下的"新变"
        一、情感逃逸:"主流"之内——以李洱为例
        二、空间逃逸:"主流"之外——以迟子建、红柯为例
        三、时间逃逸:"主流"之外——以刘震云为例
第二章 农民形象研究——从现代主体建构的角度入手
    第一节 失落之痛:所谓"底层"
        一、疼痛:无法拯救的"身体"
        二、绝望:"无理性"的身份焦虑
    第二节 蜕变之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前瞻":温情乏力的人性、人情书写
        二、"反观":深沉而滞重的历史、文化反思
    第三节 彷徨之痛:在城乡之间
        一、边界打开与"恍惚"的发生
        二、城乡交叉与"往何处去"的彷徨
第三章 作家心态研究——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入手
    第一节 "怨怒":乡村启蒙叙事的困境——以阎连科为例
        一、"启蒙":游离于时代之外
        二、"怨怒"与"狂想":阎连科的乡村启蒙叙事批判
    第二节 "乡愁":乡村浪漫派的沉溺——以刘庆邦为例
        一、"黑"与"白:——两个不同的世界
        二、"童心"与"梦境"——感性化的乡村叙写
        三、致命的沉溺——"梦境"与"乡愁"的诱惑
    第三节 纠结:"观念"与"事实"的冲突——以贾平凹为例
        一、《秦腔》:"不得不承受之轻"
        二、《高兴》:"观念"的失而复得
        三、理性匮乏的反思
结语:乡关何处?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世纪乡村小说创作年表
读博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4)华北某县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教育投资体制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问题的实证分析
    (一) L县基础教育投资体制调查研究
    (二) 我国现行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问题的实证分析
三、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对策研究
    (一) 加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
    (二)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 实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投入主体重心上移
    (四) 理顺经费划拨渠道
    (五) 积极发展勤工俭学事业
    (六) 大力支持全社会办教育
    (七)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论文参考文献)

  • [1]提供一个视角,开启一扇思维之窗[J]. 邱静芳. 福建教育, 2014(19)
  • [2]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D]. 李勇. 武汉大学, 2010(05)
  • [3]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从要素分析到机制构建[J]. 钟小林,吴亚峻.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4)
  • [4]华北某县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个案研究[D]. 任秀云.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5]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J]. 眭依凡. 教育发展研究, 2004(01)


文学论文 乡村论文

上一篇: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架空光缆的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