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504天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应用(附51例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附5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月球[1](2021)在《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CDT及AngioJe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AngioJet在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经胫前静脉入路行AngioJet手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08月至2020年0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51名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24名接受了CDT治疗(A组),27名接受了AngioJet治疗(B组),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患健侧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尿激酶使用量、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肌酐值、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术后主要异常情况、短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和B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A组和B患者术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70±0.58cm和1.73±0.44cm,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53±0.64cm、1.12±0.48cm,P<0.05;A组和B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2.63%±8.74%、76.07%±7.62%,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5.46%±17.19%和84.67%±13.53%,P<0.05;A组尿激酶的用量(71.75±31.90万U)明显高于B组(30.00±11.43万U),P<0.05;两组患者术后Villalta评分分别为1.37±1.40分和1.33±1.46分,P>0.05。(3)A组患者中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血红蛋白(117.58±17.89 g/L和111.08±15.12 g/L)和肌酐值(63.13±21.32μmo I/L和60.33±19.39μmo I/L)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第一天的Fib为2.17±1.07 g/L明显低于术前Fib(3.31±0.96 g/L),P<0.05;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Fib(3.47±0.90和3.30±1.33g/L)、肌酐值(64.33±18.27μmo I/L和62.81±23.91μmo I/L)均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21.07±9.94 g/L和110.52±10.07 g/L,P<0.05,但术后属于轻度的贫血(正常值:115-150 g/L)。(4)A组患者住院天数(11.70±4.91天)明显高于B组(7.48±3.5 d),P<0.05;B组的住院总费用(50789.45±19357.02元)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68624.81±14332.04元),P<0.01;但是,B组患者中放置支架的病例数(17例)明显高于A的病例数(5例),P<0.05,而A组患者的实验室诊断费(3017.62±1099.77元)明显高于B组(1689.22±609.73元),P<0.01。(5)A组患者中有6名发生异常情况,其中,发热2例,过敏3例,出血2例,穿刺点渗血4例;B组中25名患者术后出现酱油色尿,除此之外,有5名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发热2例,过敏2例,牙龈出血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少尿/无尿的情况。结论:(1)与CDT比较,AngioJet系统在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能够快速减轻血栓负荷;(2)AngioJet系统较CDT静脉再通率高,一期放置支架率高,治疗髂静脉狭窄病变效果更好;(3)与CDT比较,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未增加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谭瑞[2](202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后侧支回流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回流建立对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383例DVT患者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初次发病且为单侧肢体DVT;接受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发病时间明确;明确诊断后继续血栓治疗并遵医嘱随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DVT,并进一步行血管造影明确血栓形成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根据患者接受血栓治疗时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有无侧支回流分为两组:侧支回流建立组(A组)、无侧支回流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血栓治疗前病程、血栓累及肢体、血栓分型,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及血栓两端的静态静脉压,患者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双侧膝关节上下10cm处周径、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及血栓清除率、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所有资料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及Excel 2016版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对其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15例,其中A组61例,B组54例。A组:男性23例,女性38例,年龄18-88岁,平均(56.38±15.43)岁,左下肢53例,右下肢8例,中央型血栓18例、周围型12例、混合型31例,血栓治疗前病程10(3.50,2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5例。B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1-86岁,平均(57.30±15.55)岁,左下肢45例,右下肢9例,中央型血栓16例、周围型21例、混合型17例,血栓治疗前病程5(2,1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栓累及肢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治疗前病程(Z=-3.03,P<0.05)、血栓分型(?2=6.52,P=0.0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差(Z=-3.86,P<0.05)及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差(Z=-4.57,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大小腿肿胀消退程度(Z大腿=-3.87,Z小腿=-4.31,P均<0.05)、血栓清除率(Z=-2.56,P<0.05)以及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P=0.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建立主要与血栓治疗前的病程、血栓分型以及双侧髂静脉和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力差相关。侧支回流建立可减轻患肢肿胀,但对患肢血栓的清除和腔内治疗后静脉回流通路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

徐伟洋[3](2020)在《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 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发病急、全下肢肿胀、伴皮温升高为主要特点,如果治疗不当,远期将会转变成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IFVT是PTS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在长期抗凝的情况下,PTS的发生率也高达20%~50%[2]。虽然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IFVT的治疗中效果较好[3],但依然存在溶栓周期长、出血风险高等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球囊扩张辅助CDT为治疗急性IFVT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与传统治疗对照研究较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证实。本课题旨在对比分析球囊扩张辅助CDT与系统溶栓及单纯CDT治疗IFVT的有效性、安全性、住院时间及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有无差异。以期为急性IFVT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7例IF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采用足背静脉溶栓治疗,B组(37例)采用单纯CDT治疗,C组(35例)采用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并结合电话及门诊等方式随访,随访期间需复查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下肢周径变化、静脉通畅程度、出血发生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凝血功能、远期PTS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并探讨影响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设定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治疗前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2.三组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治疗后10d及6个月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3.三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A22.86%(8/35)、B 10.81%(4/37)、C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溶栓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短(少)于A组和B组(P<0.05)。5.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C组PT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式和治疗后大腿周径差(cm)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OR=0.003,95%CI:0.002~0.005,P=0.0119)和B组(OR=0.015,95%CI:0.002~0.870,P=0.0484)疗效更差,C组的预后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大于等于50%。治疗后大腿周径差越大(OR=0.352,95%CI:0.135~0.921,P=0.0333)的患者预后效果更差,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小于50%。而性别、年龄、尿激酶用量和溶栓时间等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方式对IFVT的治疗都是有效的。2.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较单纯CDT和系统溶栓疗效好,且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3.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虽然住院费用较高,但具有治疗周期短、溶栓用药少、PTS发生率低、预后静脉通畅率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胡知峰[4](2019)在《超声引导下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顺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性期(<14d)和15例亚急性期(15-30d)单侧LE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即时静脉通畅率、髂股静脉狭窄(>50%)的发生率、尿激酶总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并采用Villalta及VEINES-QOL评分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均行AngioJet联合CDT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急性和亚急性两组患者即时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3.65±9.01)%vs(62.36±16.17)%,P=0.02]髂股静脉狭窄(>50%)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24)vs 86.67%(13/15),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尿激酶总用量分别为(153.92±70.12)×104U、(207.73±169.49)×104U,住院时间分别为(8.67±1.55)d、(9.60±5.53)d,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3/24)、33.33%(5/15),末次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24.71±8.58)m、(17.91±10.30)m,末次随访Villalta评分分别为(1.43±2.44)、(2.27±2.80),末次随访PTS发生率分别为9.5%(2/21)、27.3%(3/11),末次随访VEINES-QOL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13.52±2.77)、(12.91±3.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AngioJet联合CDT顺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LEDVT安全有效,可以高效、快速清除血栓,值得被推广。但更适用于急性LEDVT,可获得更高的即时静脉通畅率,并降低因血栓机化导致髂股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血栓复发及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获得远期较低的PTS发生率及更高的生活质量。

徐效昆[5](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石亿,石晓飞,周汝航,王文,崔健[6](2018)在《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64例患者临床资料。常用取出手法有常规取出术和回收钩贴壁取出术,后者包括成袢拽取法、鹅颈抓捕器+加硬导丝辅助圈套法2种。64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5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所有患者均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统计回收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等情况。结果 63例成功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成功率98. 4%(63/64),其中有60例采用常规操作法,2例采用成袢拽取法,1例采用鹅颈抓捕器+加硬导丝辅助圈套法; 1例取出失败,因在滤器回收过程中,由于鹅颈抓捕器卡于滤器倒刺内,未取出。所有患者术后无腹部疼痛、出血等情况。滤器平均体内留置时间10 d,出院后规律抗凝治疗,随访124个月,随访期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高,相关并发症少,在临床中应用安全性高。

王尚民[7](2018)在《腔静脉滤器变形行为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肺动脉栓塞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现代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在人体内植入腔静脉滤器是一种有效预防方法。腔静脉滤器可以过滤深静脉脱落的血栓从而避免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在肺动脉栓塞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使用腔静脉滤器预防和治疗肺动脉栓塞问题的研究中,腔静脉滤器的各种力学性能、过滤性能、效果等难以在临床中实时监控预测,而滤器性能低下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肺动脉栓塞进而危及患者生命。为了预测不同腔静脉滤器在不同血栓直径和血栓体积分数下的过滤效果,构建五种结构不同的腔静脉滤器模型,分别利用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力学性能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腔静脉滤器的变形行为、支撑性能以及不同血栓参数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流固耦合性能和过滤血栓性能。本研究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通过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及处理,应用Abaqus软件进行变形行为、支撑性能分析,分别应用Fluent和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血流动力学和流固耦合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滤器在压握过程中,最大弹性应变均小于临界值,表明不会发生裂纹或断裂失效;支撑性能分析结果显示,TE滤器的支撑性能相对最好。2)滤器结构、血栓直径和血栓体积分数对血流动力学、流固耦合性能和过滤血栓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相对而言,TE滤器的过滤血栓效果最好,其次是AN滤器,再次是GT滤器,AN滤器与GT滤器的过滤效果相差不明显。3)滤器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和流固耦合性能是由血栓直径、血栓体积分数和滤器结构综合影响的结果。AN滤器靠近中心位置的过滤杆捕捉血栓性能较好;GF滤器的S形弧弯过滤血栓效果较好;GT滤器八条花瓣形滤杆弧度较大的拐角处和其与四条长杆的交汇处过滤血栓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中根据血栓直径和血栓体积分数来确定应采取何种滤器结构非常关键,仿真结果对腔静脉滤器的结构设计、结构优化以及临床选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瑞涛,陈凯[8](2014)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针对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08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所有患者随访224个月,无1例出现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且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发生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孙振阳,芮清峰,刘允乐[9](2013)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8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其中Aegisy先健滤器79例,贝朗等永久滤器47例,2例临时性滤器;导管溶栓97例,股静脉切开取栓31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3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15例。住院天数为12~30 d,平均(13.8±2.3)d。出院时患肢肿胀消退68例,肿胀明显缓解47例,另外13例治疗不满意。随访92例,其中58例基本无患肢肿胀症状;31例活动后患肢有轻度肿胀,休息后缓解;3例肿胀无缓解。本组无肺栓塞、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及长期卧床等,彩超是诊断的首选检查,针对不同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置管溶栓、取栓、滤器取出等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理想。

王鹤鹏,武长军,陈百学[10](2013)在《下腔静脉滤器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观察随访,了解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3例患者滤器置入成功,位置理想,症状明显改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随访1~36个月,均未发生肺栓塞。1例滤器倾斜角度约15°,调整角度未成功,下腔静脉穿孔,转外科手术。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有效方法,操作应谨慎、仔细,防止意外。

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附5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附5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采集
    2.4 手术所需器械
    2.5 手术步骤
    2.6 术后治疗
        2.6.1 住院治疗
        2.6.2 出院后治疗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4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放支架例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异常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急性VTE的治疗现状
    4.2 髂静脉狭窄的诊治
    4.3 入路的选择
    4.4 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4.5 PTS的诊治和预防
    4.6 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进展
    5 参考文献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超声引导下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顺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DVT发病机制
        三、DVT的高危因素
        四、DVT的诊断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六、DVT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一、病名及其特点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三、治则治法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一、前言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关于盲法
        三、样本量估算
        四、治疗方法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六、疗效评定指标
        七、试验流程图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二、疗效指标比较
    第五节 讨论
        一、疗效分析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五、取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6)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设备及材料
        1.2.2取出步骤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7)腔静脉滤器变形行为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腔静脉滤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步骤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腔静脉滤器的数值仿真及建模方法
    2.1 有限单元法
    2.2 流固耦合分析
        2.2.1 流固耦合概述
        2.2.2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2.3 模型的建立
        2.3.1 滤器实体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3 流域模型的建立
        2.3.4 材料模型的建立
    2.4 边界条件、加载与求解
        2.4.1 边界条件
        2.4.2 加载与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种腔静脉滤器的力学性能分析
    3.1 滤器变形行为分析
    3.2 滤器支撑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种腔静脉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1 五种滤器植入后的血液流速分析
        4.1.1 AN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1.2 GF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1.3 GT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1.4 LM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1.5 TE滤器的血液流速分析
    4.2 滤器结构对血液流速的影响
    4.3 血管出口的血液平均流速统计结果
    4.4 血流高速区域百分比统计结果
    4.5 血流低速区域百分比统计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种腔静脉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 五种滤器植入后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1 AN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2 GF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3 GT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4 LM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1.5 TE滤器的壁面剪应力分析
    5.2 低壁面剪应力区域面积统计结果
    5.3 低壁面剪应力区域百分比统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五种腔静脉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 五种滤器植入后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1 AN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2 GF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3 GT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4 LM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1.5 TE滤器的过滤血栓性能分析
    6.2 滤器结构对过滤血栓性能的影响
    6.3 过滤血栓高效区域面积的统计结果
    6.4 过滤血栓高效区域百分比的统计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种腔静脉滤器的流固耦合分析
    7.1 血管的总位移量统计结果
    7.2 血管的等效弹性应变统计结果
    7.3 滤器的总位移量统计结果
    7.4 滤器的等效弹性应变统计结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DVT药物保守治疗[4]
        3.1.1早期治疗:
        3.1.2长期治疗:
    3.2 下腔静脉滤器手术适应证
        3.2.1手术的绝对适应证[17, 18]:
        3.2.2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3.3 并发症
    3.4可回收的临时性滤器

(9)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8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腔静脉滤器植入
        1.2.2 置管溶栓
        1.2.3 手术取栓
        1.2.4 左髂静脉受压的处理
        1.2.5 术后处理
        1.2.6 滤器取出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随访
3 讨论
    3.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3.2 导管溶栓效果
    3.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意义
    3.4 髂静脉处理的意义
    3.5 滤器取出的必要性

四、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附5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D]. 刘月球.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D]. 谭瑞.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D]. 徐伟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4]超声引导下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顺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 胡知峰. 皖南医学院, 2019(11)
  • [5]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D]. 徐效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J]. 石亿,石晓飞,周汝航,王文,崔健. 安徽医学, 2018(10)
  • [7]腔静脉滤器变形行为及血流动力学分析[D]. 王尚民.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8(01)
  • [8]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J]. 王瑞涛,陈凯.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12)
  • [9]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8例诊治分析[J]. 孙振阳,芮清峰,刘允乐.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06)
  • [10]下腔静脉滤器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王鹤鹏,武长军,陈百学. 中国临床研究, 2013(07)


下腔静脉论文 血栓论文 肺动脉栓塞论文 静脉栓塞论文 肺动脉论文

上一篇:浓缩胶乳干胶产率研究
下一篇:莱赛尔短纤维的分子量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