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司洋[1](2021)在《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效果有效性进行观察,从而对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性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临床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纳入30例,治疗组用自拟方中药葛芩易激宁,对照组用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舒丽启能)。两组给予治疗4周后,比较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患者腹泻、腹痛、便秘、腹胀、肠鸣、情志异常等单项症状积分改变、总积分的变化以及整体疗效,以综合评价葛芩易激宁对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与该临床观察相关的全部数据,都借助于SPSS22.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处理。结果:经过4周的整体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数据,发现治疗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所有单项积分、总积分,两组实验中与患者接受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小,且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单项积分还是总积分,用治疗组治疗后的积分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积分相比较,存在显着差异的基础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60例受试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葛芩易激宁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舒丽启能),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腹泻、腹胀、肠鸣、情志异常方面效果更突出。
王健,张师前,刘玉光,崔才三,杜广中,齐峰,卢雪峰,麻琳,夏庆华,于灵芝[2](2021)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全球妇科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CPP症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变部位可能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还能影响情绪心理等方面[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和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RCOG)的指南均强调多学科联合评估和跨学科之间的联合干预。
娄媛媛[3](2021)在《基于脑—肠轴理论观察疏经通督手法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疏经通督手法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arrhea,IBS-D)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焦虑自评症状量表(SAS)及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量表(IBS-QOL)的评分变化,进一步证明疏经通督手法的临床疗效,为疏经通督手法治疗IBS-D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也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实验纳入条件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予对照组口服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每日2次,每日1剂,观察组在口服中药基础上联合疏经通督手法治疗,每周2次,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在首日(第0天)及治疗结束当日(第28天)进行中医证候量表、IBS-QOL及SAS量表评分,并将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28d后,同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在中医证候量表、IBS-QOL量表及SAS量表评分上均有明显下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单项症状“腹痛”“腹泻”和“大便性状”三项上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QOL量表中,较对照组,观察组在焦虑不安、饮食限制、行为障碍、健康忧虑四个方面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疏经通督手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其有效率优于单用中药口服治疗,在手法干预下,患者腹痛程度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且大便性状得以明显改善。并且于服用中药基础上联用疏经通督手法在调节精神情绪,缓解焦虑方面,疗效更佳。较对照组,对于生存质量,手法治疗对排解不安情绪、降低健康忧虑、减少饮食限制及改善行为障碍方面效果更优。疏经通督手法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操作安全,有利于日后推广应用,其手法可能通过调整脑-肠轴神经通路这个机制达到治疗目的。
施雯琪[4](2020)在《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是否安全,来进一步证明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进行临床研究,并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例入组,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依从性不理想导致样本脱落及出现不良反应等而中止试验情况,故在60例病例基础上增加20%的样本数量以确保试验观察的样本量。治疗组给予芍药汤加味,水煎取汁450ml,每次150ml,日两次,早晚饭后口服;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一日2次,每次23粒。疗程4周,于治疗前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表、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以及安全性检测,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来验证试验的可行性,一个疗程后再次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表、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以及安全性治疗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等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学的分析证明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临床观察可行。此临床观察共有60例患者完成试验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1例,其中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为0.020,小于0.05,结合两者的总有效率,提示两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且治疗组效果更好。对比两组IBS-SSS评分:经统计学检验,治疗前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有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值均较治疗前好转,两组对于此病均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p值大于0.05,无差异,治疗后p值小于0.05存在差异,且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说明两组均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症状。两组病例安全性观测均无异常,疗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芍药汤通过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因通用及调和肝脾之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更大程度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无副作用。
刘伟[5](2020)在《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及chemerin表达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diarrhea,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及chem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与IBS-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探讨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在IBS-D发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IBS-D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IBS-D组)。同期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AS)评估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根据SAS、SDS评分结果,将IBS-D患者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组: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组(M组,n=20),不伴焦虑或抑郁组(B组,n=15)。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收集清晨空腹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的表达水平。应用IBS症状量表(IBS-SSS)评估IBS-D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M、B、N三组组间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有无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IBS-D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SAS、SDS、IBS-SSS评分有无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IBS-D组中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血清表达水平与SAS评分、SDS评分、IBS-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分析:M组、B组、N组三组间性别、年龄、BMI具有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的表达水平评估:adiponectin在IBS-D组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N组(4785.412±1010.678 vs.6226.308±704.838,P<0.05)。其中,adiponectin在M组中的表达水平低于B组(4224.1±880.748 vs.5537.827±605.361,P<0.05)。apelin在IBS-D组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N组(954.0629±337.928 vs.2031.249±695.835,P<0.05)。其中,apelin在M组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B组(779.614±189.151vs.1186.661±356.838,P<0.05)。Chemerin在IBS-D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N组(7.811±1.097 vs.4.968±1.790,P<0.05)。其中,chemerin在M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B组(8.222±0.890 vs.7.264±1.135,P<0.05)。3焦虑抑郁状态评估:IBS-D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着高于N组(50.05±10.35vs.37.27±6.78,P<0.05)(45.23±8.41 vs.37.87±9.18,P<0.05)。4症状严重程度评估:IBS-D组的IBS-SSS评分显着高于N组(223.50±64.32 vs.54.67±11.25,P<0.05),其中,IBS-SSS评分M组高于B组(240.50±86.60 vs.191.33±46.62,P<0.05)。5 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水平与SAS评分、SD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血清adiponectin表达水平与SAS评分呈负相关(r=-0.583,P<0.05),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550,P<0.05)。血清apelin表达水平与SAS评分呈负相关(r=-0.633,P<0.05),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504,P<0.05)。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33,P<0.05),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580,P<0.05)。6 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与IBS-S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血清adiponectin表达水平与IBS-SSS评分呈负相关(r=-0.337,P<0.05)。血清apelin表达水平与IBS-SSS评分呈负相关(r=-0.375,P<0.05)。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与IBS-SSS评分呈正相关(r=0.652,P<0.05)。结论1 IBS-D患者adiponectin、apelin水平降低,chemerin水平升高,且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可能参与IBS-D的发病过程。2 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可能参与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调节。图0幅;表6个;参143篇
戴莉莉[6](2021)在《参葛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参葛健脾方治疗IBS-D脾虚湿热证,观察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分析与总结,为该方治疗脾虚湿热型IBS-D提供数据,为中医诊治本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门诊跟师收集符合本次纳入研究标准的IBS-D患者,证属脾虚湿热,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地分为治疗、对照两组。嘱治疗组患者采用参葛健脾方,予以对照组患者口服匹维溴铵片。服药疗程均为4周。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患者信息、中医症状积分、粪便性状及IBS-SSS量表),使用SPSS25.0软件,对各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粪便性状分型、IBS-SSS积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对比:在服药前,不同组别病患不仅在性别、年龄等信息方面的无差异,在中医症状积分、粪便性状以及IBS-SSS积分方面亦无明显差异,数据可比。2.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治疗组(参葛健脾方)患者中被治愈者1例,18例效果显着者,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1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6.7%;而所有对照组患者在口服匹维溴铵片后无人被治愈,其中6例患者表示无明显疗效,显着疗效者共8例,16例有效者,总体有效率在80.0%,经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为p=0.015,有意义,说明参葛健脾方治疗脾虚湿热型IBS-D的效果优于匹维溴铵。3.中医症状积分对比:经组内分析结果示:p<0.01,存在差异。证实中西药均可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主症总积分、主症各单项积分、次症总积分。而组间对比结果为p<0.01,说明较西药而言,参葛健脾方降低上述积分的程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如腹痛、腹泻、大便臭秽、排便急迫等。4.布里斯托粪便性状比较:组内分析结果为p<0.01,差异显着,表明中西药对大便性状的改善都有一定的作用。组间分析p<0.01,具有显着差异,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的粪便性状更接近正常粪便性状,提示参葛健脾方较匹维溴铵来说能更好地改善病患的粪便性状。5.IBS-SSS总积分对比:组内对比得出p<0.01,有显着差异,提示中西药均能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组间分析p<0.01,表明中药在缓解患者病情方面更具优势。6.IBS-SSS各单项积分对比:组内分析结果示p<0.01,差异明显,说明中西药在腹痛程度、腹痛频率及腹胀程度等5个方面,均有明显的疗效。对于腹胀程度的组间分析比较,p>0.05,无区别,提示两种药物都能改善患者的腹胀情况,且中药无明显优势。但在腹痛程度和频率、排便满意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区别明显(p<0.01),参葛健脾方明显可以缓解病患发病时的疼痛程度以及减轻疼痛发生次数,而且可显着提高患者排便时的满意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疾病给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7.复发情况的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间的复发率存在差异(p<0.05),中药组复发率为3.45%,西药组复发率为33.33%,说明参葛健脾方的远期疗效更优。结论:对于脾虚湿热型IBS-D患者,采用参葛健脾方加减,安全性高,且可明显地减轻病患腹痛腹泻、大便急迫等不适,改善异常的粪便形态,对于患者排便满意度的提高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加之远期疗效可观,故值得应用推广。
张虹[7](2019)在《中药足浴对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药足浴对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足浴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焦虑情绪评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足浴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可改善其睡眠质量。
张姝[8](2019)在《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至2018年12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及消化科住院部收集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予以泄泻方治疗,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各单项临床症状改善率及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有效病例随访4周,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经检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能有效改善各单项临床症状,对照组能改善主症及次症中部分临床症状,两组部分单项症状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腹痛、腹泻等症状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对有效病例随访1月,试验组复发率为18.75%,对照组45.83%,经检验两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确切,受试者部分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安全性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乔冬云[9](2019)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学显示,人群中GERD与IBS重叠的发生率很高,GERD患者经常有IBS样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而很多IBS的肠外表现是典型的GERD症状,二者经常伴随发病,关系密切。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共同的危险因素、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中医对GERD重叠IBS的研究较少,多处于病因病机层次且以两种疾病的独立研究多见。对于其后的研究,包括证候及治疗都缺少深入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分析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特点,归纳各证型所占比率,同时探索GERD重叠IBS与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婚姻、BMI、情绪心理状态、精神心理压力、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依据,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和费用的消耗。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94例GERD重叠IBS患者,40例单纯IBS患者,44例单纯GERD患者。分别采集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水平、职业、情志、饮食、睡眠、二便等一般情况及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以及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结果:1.GERD重叠IBS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婚姻、饮食习惯、睡眠情况、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心理大小无明显差异,且以上因素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2.GERD重叠IBS组与IBS组比较,BMI是重叠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MI越大,越容易发生GERD重叠IBS。GERD重叠IBS组与GERD组比较,BMI不是重叠症的相关因素。IBS患者的BMI越高,越容易患GERD,肥胖的IBS患者应控制体重,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防止GERD的发生。3.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GERD重叠IBS患者的焦虑、抑郁更严重,但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重叠组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紧张情绪有差异,但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重叠组分别与IBS组与GERD组比较,急躁易怒情绪无差异,且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4.重叠组与单纯IBS组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5.总计94例GERD重叠IBS患者,其中IBS-D患者62例,占65.96%,所占比例最高;IBS-C患者7例,占7.45%;IBS-M患者7例,占7.45;IBS-U患者18例,占19.15%。6.总计94例GERD重叠IBS患者,肝郁脾虚证69例,占73.40%,在所有证型中比例最高。肝郁气滞证12例,占12.77%;脾胃湿热证5例,占5.32%;寒热错杂证、脾虚湿盛证各4例,分别占4.26%。
姚天琦[10](2019)在《抗vinculin和抗cdtB在脾胃虚弱型IBS-D和IBLS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在缓解期出现肠易激综合征(IBS)样症状,却未检测到明显炎症反应征象,这种临床现象值得思考。UC和IBS是不同的疾病,但又存在临床共性。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两种疾病。研究vinculin抗体(抗黏着斑蛋白)及cdtB抗体(抗细胞致死毒素B)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症(IBLS)及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是为生物标志物对IBS-D和IBLS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缓解期IBD有可能重叠存在IBS。而且目前临床上对于IBS的诊断没有可重复的非侵入性测试,这增加了诊断的不确定性,生物标志物是第一次让IBS诊断具有特异性,而不是“排除诊断”。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基于对临床病人血液的ELISA的研究结果,探讨vinculin(抗黏着斑蛋白)抗体与cdtB抗体(抗细胞致死毒素B)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能力,为两种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再见主任专家门诊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军祥主任专家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组患者及脾胃虚弱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及健康对照组。].行疾病活动度评分、内镜下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自评)。2.采血标本:检查前检测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采集外周血标本及时离心,于-80℃液氮罐保存。3.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体含量:读取光密度(OD)值,用来比较vinculin抗体与cdtB抗体水平。原始OD值用于数据分析。4.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实验结果:vinculin抗体含量在脾胃虚弱型IBS-D组和脾胃虚弱型IBLS组中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IBS-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IBLS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中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B抗体含量在脾胃虚弱型IBS-D组和脾胃虚弱型IBL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IBS-D组与健康组及IBLS组与健康组之间均有含量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抗体在鉴别IBS-D与IBLS时敏感性均比较高,均为95%。在特异性检验中发现vinculin抗体对于鉴别IBS-D与IBLS两种疾病高于cdtB抗体。结论:vinculin抗体和cdtB抗体在区分同一证型(脾胃虚弱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且vinculin抗体可以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是否就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特殊生物标志物之一,cdtB抗体在区分IBS-D和IBLS时特异性欠缺,所以暂时不建议以cdtB抗体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但vinculin抗体在两种疾病的抗体滴度的差异性研究中,其特异性较高,可以考虑作为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生物标志物,丰富了肠易激综合征除了依靠症状诊断及内窥镜排除诊断之外的诊断方法,该检测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仅需抽血做Elisa即可作为区分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这两种病的一种思路。对诊断上可能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观察IBS-D与IBLS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时发现,IBS-D与IBLS患者的SAS及SDS自评量表均值在统计学上呈负梯度,且均高于正常值,但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焦虑或者抑郁状态在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的患者中没有显着差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一、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二、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 4、疗效标准 |
| 5.统计方法 |
| 6、统计分析 |
| 讨论 |
| 1、 关于脾胃湿热的证型分析 |
| 2、葛芩易激宁立方组方依据 |
| 3、药物组成的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
| 4、对照组药物选择意义 |
| 5、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一、CPP定义 |
| 二、流行病学 |
| 三、病理生理学 |
| 四、CPP相关疾病 |
| 五、诊断 |
| (一)病史采集及评估 |
| 1. 病史采集: |
| 2. 体格检查: |
| 3. 实验室检查: |
| 4. 影像学检查: |
| (二)非妇科疾病的评估 |
| (三)多学科诊疗 |
| 六、治疗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1.1 疾病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进展 |
|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2.1 概述 |
| 2.2 发病机制 |
| 2.3 治疗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治疗结果 |
| 3.1 不良事件 |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 第三部 讨论 |
| 1. 立题思路 |
| 1.1 研究意义 |
| 1.2 IBS与脑-肠轴 |
| 1.3 疏经通督手法与脑-肠轴 |
| 2. 结果分析 |
| 2.1 不良事件分析 |
| 2.2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 2.3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2.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 |
| 2 西医IBS研究进展 |
| 2.1 IBS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2 病因病机 |
| 2.3 IBS西医治疗 |
| 3 问题与展望 |
| 试验研究 |
| 1 病历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病例分析 |
| 讨论 |
| 1 选题思想 |
| 2 选方意义 |
| 3 疗效评价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
| 1.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1.1.4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M组、N组、B组三组间基础资料比较 |
| 1.2.2 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 |
| 1.2.3 焦虑抑郁状态评估 |
| 1.2.4 症状严重程度评估 |
| 1.2.5 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与SAS评分、SD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 1.2.6 IBS-D患者血清adiponect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与IBS-S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 2.1 肠易激综合征概述 |
| 2.2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评估 |
| 2.3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1 IBS与消化道动力 |
| 2.3.2 IBS与内脏高敏感 |
| 2.3.3 IBS与肠道菌群失调 |
| 2.3.4 IBS与免疫活化 |
| 2.3.5 IBS与肠粘膜屏障 |
| 2.3.6 IBS与精神心理因素 |
| 2.3.7 IBS与饮食 |
| 2.3.8 IBS与遗传因素 |
| 2.3.9 IBS与脂肪因子 |
| 2.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 1.2 发病机制 |
| 1.3 诊断标准 |
| 1.4 治疗 |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样本量的估算和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 3.4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研究结果探讨 |
| 2. 导师对IBS-D的认识 |
| 3. 方药组成及方解 |
| 4. 现代药理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三: 基本信息表 |
| 附录四: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录五: 布里斯托粪便分类表 |
| 附录六: IBS-SSS评分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
| 2.2 2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及焦虑情绪评分比较 |
| 2.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引言 |
| 2 研究内容 |
| 2.1 临床研究 |
| 2.1.1 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 2.1.3 中医病情程度评定标准 |
| 2.1.4 纳入标准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剔除标准 |
| 2.1.7 脱落标准 |
| 2.1.8 终止试验标准 |
| 2.1.9 不良反应处理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治疗方法 |
| 2.2.4 疗程及随访 |
| 2.2.5 临床观察指标 |
| 2.2.6 疗效评定 |
| 2.2.7 统计方法 |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 2.3.1 治疗前数据分析 |
| 2.3.2 治疗后数据分析 |
| 2.3.3 复发率分析 |
| 2.3.4 安全性分析 |
| 2.3.5 脱落及剔除病例 |
| 3 讨论 |
| 3.1 西医对IBS-D的认识 |
| 3.1.1 定义 |
|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1.3 IBS西医治疗 |
| 3.1.4 对照组选药依据 |
| 3.2 中医对IBS-D的认识 |
| 3.2.1 中医病名 |
| 3.2.2 中医病因病机 |
| 3.2.3 中医辨证及治疗 |
| 3.2.4 其他辅助治疗 |
| 3.3 立方依据 |
| 3.3.1 抑木扶土法定义及代表方剂 |
| 3.3.2 抑木扶土法历史沿革 |
| 3.3.3 抑木扶土法的思想内涵 |
| 3.4 泄泻方加味及释义 |
| 3.4.1 泄泻方常用剂量及加减 |
| 3.4.2 组方解析 |
| 3.4.3 泄泻方与治泻九法 |
| 4 结论 |
| 5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件3: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GERD重叠IBS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 流行病学研究 |
| 2 诊断标准 |
| 3 GERD重叠IBS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
| 4 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GERD重叠IBS的中医研究 |
| 1 概念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临床治疗 |
| 5 评述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研究内容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 |
| 2 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分型 |
| 3 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
| 讨论 |
| 1 性别与年龄 |
| 2 BMI |
| 3 吸烟史与饮酒史 |
| 4 其它一般资料 |
| 5 情绪状态 |
| 6 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分型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1 肠易激综合征调查表 |
| 附录2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 |
| 附录3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
| 附录4 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综述 |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1. 疾病定义 |
| 2. 流行病学 |
| 3. 病因病机 |
| 4.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
| 二、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1. 病因病机 |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溯源及诊断 |
| 三、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样症状的认识 |
| 1. 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
| 2. 既往对某些区分IBS-D及IBLS患者的一些标志物研究 |
| 四、中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症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技术路线图 |
| 一、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4. 病例剔除标准 |
| 二.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一、一般资料统计 |
| 二、实验组焦虑、抑郁状态统计 |
| 三、三组抗体滴度比较 |
| 四、IBS-D与IBLS患者中医主证与诱发因素比较 |
| 小结 |
| 讨论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二、情绪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及肠易激样症状的影响 |
| 三、vinculin抗体与cdtB抗体差异性研究结果 |
| 四、中医症状及诱发因素比较 |
| 参考文献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