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涛[1](2020)在《铁系分相艺术釉的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铁系分相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艺术釉品种,一般伴随有析晶的现象。每种富铁分相釉都有其独特的制备工艺和机理。近年来,以建阳油滴天目釉为代表的传统富铁系分相艺术釉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者大多对某一特定分相釉开展研究,且对建阳油滴天目釉的制备及机理认识存在差异。本课题主要研究铁红花釉、华北油滴釉和建阳油滴天目釉这三个比较典型的铁系分相釉品种,重点研究每种釉的斑纹、色彩呈现与制备工艺要点及相关机理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可行的工艺控制以改进釉的外观,并尽可能的揭示困扰传统陶瓷界多年的建阳油滴天目釉的制备工艺及显色机制。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和SiO2/Al2O3摩尔量比值影响分析,讨论了原料及配比对铁红花釉的影响,并获得烧成效果良好的铁红花釉配方。显微结构分析发现,该釉面具有多级液-液分相结构,铁元素在不同的分相区域不均匀富集,并在釉面生成大量的粒状和枝状赤铁矿晶体。铁红花釉在冷却过程中,随温度下降,会逐渐由全黑转变为布满红色花状斑点。出现红色斑点主要在降温阶段的1120℃~1030℃温度范围,低于920℃后冷却时间对铁红花釉的外观影响不大,冷却过程中Fe2+被氧化的比率决定了釉面的颜色,通过调整冷却速度,可以使铁红花釉呈现从全黑色到逐渐布满“红斑”的各种效果。实验还发现铁红花釉颜色最红的“花芯”区域铁元素含量最低,而颜色偏暗区域铁元素含量较高,纠正了传统上认为铁红花釉越红的区域铁含量越高的认识。华北油滴是另一种富铁分相析晶釉。通过XRD、SEM与EDS等测试分析表明,“油滴”斑纹的形成是因为气泡凹坑内聚集的富铁液相析晶,大量1~3μm的磁铁矿晶粒聚集体形成了肉眼观察到的银色“油滴”。通过烧成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的取样观察,确认了华北油滴釉形成的过程是:釉层在1160℃之后Fe2O3分解放出氧气→升温阶段釉层中气泡不断产生、长大,并因异相析晶携带氧化铁晶粒到釉面,在釉表形成泡痕凹坑→富铁相汇聚于泡痕凹坑中→在最高温保温及降温阶段,釉表泡痕凹坑逐渐变平坦,凹坑位置富铁相析出晶粒,晶粒聚集构成“油滴”斑。建阳油滴天目釉是起源于我国宋代,之后工艺失传近八百年的铁系分相釉。古代是在柴烧龙窑中烧制。我们在遵循古老柴烧工艺要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的相关理论,利用建阳本地传统釉用矿物原料,通过在高火保温和降温阶段向改装的柴电混烧电窑中投入松柴制造还原气氛,模拟古代柴烧对釉料的作用,最后制备出效果良好的建窑油滴天目釉盏。XRD分析显示,油滴天目釉表面存在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晶体物质影响油滴斑纹的呈色。建窑油滴天目釉面斑纹形成的过程主要与釉层中的氧化铁分解释放氧气,气泡带动富铁相向釉表面移动,富氧高温下气泡内壁析出氧化铁,并在气泡浮力作用下富集于釉层表面,气泡破裂后形成褶皱状起伏的油滴斑点。通过对油滴天目釉样品的XRD、SEM、EDS等的测试和呈色机理分析表明,油滴天目釉呈现彩色斑纹的原因不同于色素呈色,而主要为结构色。在天目釉斑点表面能够形成约100nm到200nm厚的赤铁矿或者磁铁矿晶粒薄膜,并且在约1.2μm厚的釉面气泡壁的两面都发现有晶粒层,天目釉的色彩是薄膜干涉色、相干衍射色和小晶粒散射色之一或者它们的组合,不同尺寸的氧化铁晶体可以使油滴斑点呈现不同的颜色,实现传统建窑油滴天目釉的特殊效果。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苏二花[3](2020)在《脱离 短篇小说》文中指出一我很早就知道飞翔的奥秘,但他们都不这样认为。那一天我二哥抱着我奔跑在边靖楼上。边靖楼在我们县城中央,是地标级的存在。腊月里,太阳是方的,如同大块烧肉,盯着看能看到鲜红的酱色和烧起的燎泡,以及一拃厚脂肪样的光泽。我二哥饿着肚子,和他的同学们互相追逐,他们一起笑着,叫着,奔跑着,我在他们的奔跑中颠沛流离。年老的边靖楼在少年疯狂脚步的蹂躏下,把积淀数百年的尘埃赶将起来,抛洒在光柱里。我是在他们追逐着上二楼的时候飞起来的。那是一块来自明朝的楼板,由于四角都被时间磨成圆秃,失去框架支撑浮搁着,我二哥一脚塌上去,楼板立刻漏下去,我二哥一脚插下去仿佛插进一个历史漏洞。
伊梦寒[4](2019)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和平发展为前提,建立与沿线国家的联系从而顺应人们同心同力打造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之希翼。纪录片作为写照生活、传播文化、回顾历史的艺术载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其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捕捉着历史的身影,用文化的积淀和记忆的唤醒打造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用影像向观众呈现“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各国彼此之间做出的巨大努力,记录历史、注重当下,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纪录片类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的创作价值和传播价值日渐彰显,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聚焦“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建构研究。为了引起沿线国家人民的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借用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符号挖掘内在的文化记忆,照向过去又照亮未来,文化记忆的唤醒对完成该题材纪录片的使命,推动实现与沿线国家人民的情感联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内核,文化记忆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载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创作要将文化记忆渗透在选题策划、结构叙事和视听影像表现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以文化记忆理论和纪录片相关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式,在观摩研究大量优秀“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基础之上对文化记忆在其中的建构进行深入探析,总结基于文化记忆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规律,该选题对相关纪录片创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纪录片的理论溯源和定义、“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以及文化记忆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到阿斯曼夫妇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详细分析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从文化记忆与交往记忆两方面比较研究,解读出文化记忆是一种根基式记忆,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通过文化记忆寻找沿线国家的认同感,对文化的传播、记忆的延承、情感的认同、交流的通畅有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一带一路”纪录片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文化记忆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建构的根基以及传承的内因。第二章着重研究“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文化记忆建构的价值意义。从创作理念看,该题材纪录片从早期注重纪实宏观表述丝路历史的创作理念,演变到情感干预用写意展现丝路变迁的创作理念,又发展到以文化符号激活沿线记忆的创作理念。创作模式经历了从“画面加解说”到故事化的叙事,再到用文化记忆来构建情感故事的演变。文化记忆作为隐匿在纪录片中的核心基因,通过记忆激发,将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民族风格、交流合作等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文化记忆建构具有塑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具有承载记忆、传承文化的历史价值,具有寻找认同、获得自信的社会价值,具有带动发展、铸就力量的经济价值。第三章主要研究“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主题层面文化记忆的建构。从主题选取的原则以及主题内容的建构进行挖掘。“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选题要注重于激活记忆的共同文化,选题应承载全球影响下的合作交流,选题应饱含情感认同下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挖掘主题内涵,以历史记忆为主题、以交流合作为主题、以家国梦想为主题。“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根基,用历史文化主题展现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完成对历史记忆和地点记忆的建构,用交流合作的主题完成对商业记忆的建构,用家国梦想的主题完成对沿线国家共同记忆的建构。第四章结合纪录片叙事学相关理论,研究“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层面文化记忆的建构。本章通过叙事元素的显现、叙事手段的营造以及叙事视角的搭配来触摸历史痕迹,拓宽记忆空间,重塑文化记忆。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叙事元素中的故事事件的讲述、人物传奇的演绎、环境氛围的营造均是激发文化记忆的有效途径,符合受众心理。在叙事手段中,故事化的建构、真实再现的场景、象征符号的挖掘,都是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交融,不仅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对填补记忆空白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叙事视角方面,通过全知视角的客观记录、限知视角的情感升华以及中立视角的跨文化呈现,在准确传达历史信息的同时,饱含人情冷暖,增强了文化记忆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的表现力度。第五章主要研究“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视听层面文化记忆的建构。分别从视觉和听觉领域组成一个分析系统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建构。在视觉领域通过景别、光色、构图等视觉元素打造审美体验的同时,描绘的历史的沧桑、时间流转,将融于纪录片中的内在文化记忆,通过外在的视觉元素描摹出来。听觉层面作为记忆的支撑力量,通过人声、音乐、音响渲染宏大的气氛,架起情感的桥梁,让沿线观众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唤醒情感认同和价值的认同,唤起人们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美的潜在记忆,引发共鸣的同时,以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凸显文化记忆在其中建构的重要意义。第六章畅想“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建构的未来发展前景。分别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策略以及建构的启示展开叙述。全球化大背景、新媒体的发展为“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创作和传播的平台,通过依靠记忆内核,激发题材创新和把握媒体优势,完善传播机制,达到“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未来发展策略。同时,借助“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兼顾传统与现实、陆地与海洋两大特点,获取“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建构的启示,将世界连接,让更多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为构建共同体而贡献力量。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研究,以文化记忆为根基,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载体,来寻找沿线国家记忆的“契合点”,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获得沿线国家广泛认同的同时,将“一带一路”倡议传播至沿线国家,建立国家之间的联系,探索文化背后的情感,以文化记忆的力量促进构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胡涵菡[5](2018)在《18世纪英国瓷器的生产 ——以伍斯特瓷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瓷器是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不但集商贸和美学之大成,更是近代全球化贸易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和贸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瓷器不仅对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英国的工业革命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瓷器对西方一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当时的皇室贵族们都以能够拥有一件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早在16世纪末,西方人就开始尝试探索瓷器生产的秘密,但直至1708年,贝特格在德国萨克森的威腾堡成功烧制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瓷器起,中国制瓷秘密的神秘面纱才在欧洲正式揭开。英国瓷器产业兴起于十八世纪中期,各大瓷窑在仿制中国瓷器的基础上,从材料、技术、美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逐渐发展出具有本国风格特色的瓷器产品,伍斯特瓷窑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代表。本论文以伍斯特瓷窑为例,研究英国瓷器的生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英国伍斯特瓷窑的创立过程、交通状况、生产流程、主要产品类型、市场策略及其与英国皇室的关系;第二部分则重点关注伍斯特瓷窑在生产材料与配方上的创新与贡献,以欧洲对制瓷配方的探索为线索,揭示欧洲、乃至英国瓷器生产的来龙去脉,并介绍伍斯特瓷窑在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其中滑石配方的使用和转印技术的发明是伍斯特瓷窑最为重要的、对英国制瓷业作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不仅缩减了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了瓷器生产效率,是伍斯特瓷窑得以跻身英国瓷器品牌前列的核心技术,因此本章主要围绕滑石配方和转印技术这两项技术革新而展开;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伍斯特瓷器在形制上的挪用与创新,厘清其与欧洲银器和东方瓷器之间的承续关系,并考察其如何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广泛汲取设计灵感,生产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创意的瓷器产品;第四部分将转向英国瓷器装饰风格的杂糅与创新,对各装饰风格的特征、缘起和流变过程逐一作出简要说明。本论文将详细考察英国人在瓷器生产中如何发掘本地资源、改良旧有配方、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并且在融合与创新中设计出新的装饰图案。重点关注西方文化在引入中国先进文明时的转换能力,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以及美学实验能力。通过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方式来呈现中国文化在该时代西方语境下的接受、消费、认可以及被模仿的境遇,为当下物质文化的发展、艺术史的发展提供某种参考和启示。
邓贤[6](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提出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陈效毅[7](2016)在《“语-图”互文视域中的竹林七贤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林七贤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曾是世人争相模仿的典范,竹林七贤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魏晋风度的代言人。历史上对他们的记载卷帙浩繁,除了一些语言文字的记录,还有很多竹林七贤图留存于世。从现存的各类竹林七贤图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竹林七贤的喜爱。竹林七贤有自我塑造的形象,又因时代不同、文化变迁,他们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后人重塑而不断的演变。这种变化反映到图像中使竹林七贤图的创作类型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趋仙之士的形象、半隐逸士的形象以及文士的形象。语言艺术是时间艺术,图像是空间艺术,竹林七贤图在两者转换的“缝隙”与差异性中呈现出了特有的“语-图”规律。由于在语言文本中没有对竹林之游的详细记录,为了把这一场景更好地描绘出来,从构图模式上看,创作者会采用“分列式”、“近景式”和“远景式”的构图来刻画这场竹林之游;从图文对应关系来看,有因文生图、图像的“突破”以及竹林七贤图的“离心力”三种模式;从竹林七贤图的图像叙事看,情景化叙事与包孕性叙事都给文本上有简略记载竹林之游增添了旨趣;从竹林七贤图的图像批评看,其三维模式的特点较为突出,包括对图像的批评、对竹林七贤的批评以及对创作者自身的批评。竹林七贤图的审美表征表现于图像的反叛与僭越、画家的自我关照、魏晋风度的再接受以及文人化与世俗化。图中人物的饰品、坐姿、服饰、交通方式以及着色无不透露出图像隐含着超越性,图像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礼教的反叛与僭越;绘画者将自我融入进图像中,并在文化隐喻中完成了艺术的自我凝视;而竹林七贤图在历史的流转中,使人们对魏晋风度也有了独特的审美接受,继而完成了其文人化与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曾静[8](2015)在《“瓷路”与“道路”:央视瓷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隐喻研究》文中指出瓷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瓷题材纪录片更是一部中华文化浓缩的影像文本。本文将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放置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探究瓷路与道路之间的隐喻关系。瓷题材纪录片,表面上是对瓷史的呈现,实则是对尘封已久的瓷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旨在唤醒泱泱瓷国的民族记忆。这条讲述中国瓷文化在全世界传播旅程的瓷路上,汇聚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火花。这条瓷路已经不单单是经济交流的贸易之路,更深层的是中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面对世界,终要走向何方的问题。是否可以借用“瓷路”来阐释对道路问题的思考?又会从中体现出对道路问题的哪些思考?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我国央视大型纪录片中的瓷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传播学范畴中的文本分析方法,以隐喻理论为诠释工具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本研究大致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于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对瓷的研究、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道路问题的研究以及隐喻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对瓷的演变史、对外传播史以及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史进行梳理;其次,对道路命题追根溯源,对中国道路抉择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最后,对“瓷路”与“道路”的映射与表征关系进行阐释。第三章:对隐喻理论的发展、内涵及功能进行阐释,并尝试分析纪录片题材本身隐喻表达的先在性及纪录片创作者在作品中隐喻表达的主观企图。第四章:以隐喻理论为诠释工具,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两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瓷题材纪录片《瓷路》、《china ·瓷》进行个案分析,尝试分析两部作品对于瓷路是如何呈现的,是否指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程,对以瓷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如何自处,是否有借鉴意义。第五章:提炼出瓷题材纪录片中体现的“瓷路”与“道路”的隐喻,对二者之间的隐喻归纳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邵丹[9](2014)在《中外陶瓷科学技术交流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陶瓷作为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孕育了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和科学技术内涵,是科学技术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陶瓷技术的伴随陶瓷的出现而来,陶瓷技术史同陶瓷史同样久远。中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对研究陶瓷技术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东汉完成了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以来,中外陶瓷技术的交流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已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经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大致经历了由中国技术的单向输出,再到中外技术的相互交流的历程。技术的交流自古以来就从其发源地或先进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清代之前陶瓷技术中心主要还是在中国,这种陶瓷技术的交流依附在作为商品的陶瓷上单向的输出。究其原因,在于古代的陶瓷生产只侧重于商品的价值,忽略了当时需求者的需要,陶瓷技术没有及时吸收到外来国家的反馈信息,那么对于陶瓷技术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只有在元代,在蒙古族占领中原的时期,出现了一段时期的例外,波斯的青花钴料传入,造就了元代传世精品的青花瓷。清代早期中外陶瓷技术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也使得西洋珐琅彩传入中国。对于中外陶瓷技术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的陶瓷技术,依然没有形成科学技术体系。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工匠技术层面,没有对陶瓷技术形成科学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科学技术的层面。晚清及近代中国陶瓷业受到严重破坏,陶瓷技术发展几乎停滞。而西方陶瓷工业在总结了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经验之后,形成了科学的陶瓷技术体系,并蓬勃发展。技术随着殖民扩张、产业移植、文化传播等活动,从西欧向美国和其他大陆转移,而后美国、苏联、日本也成为技术的输出国。由此可见,依附在贸易上的中外陶瓷交流,没有技术的反馈与回流,形式单一而历程漫长,不利于陶瓷技术的发展。依附在陶瓷技术体系下的中外陶瓷交流,交流的载体丰富,技术传播进程加快,影响更为深刻。
孙克[10](2014)在《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 ——以淄博鱼盘为例》文中认为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我国“非遗”保护依然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大量散落民间的“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整理和保护。其中,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的民间陶瓷便是如此。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民间陶瓷作为陶瓷生产的主要组成,就地取材,匠心独运,种类丰富,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它们是劳动人民手工创造并为普通民众所使用的艺术品,体现了民众的伟大智慧,表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历史上,“大传统”的官窑瓷器经常见诸典籍,而“小传统”的民间陶瓷却鲜有记载或语焉不详。淄博陶瓷作为北方传统民间陶瓷的优秀代表,至今对其研究重视不够。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在中国陶瓷史上,至今仍有两个空白,其中之一就是淄博窑”。本文从“非遗”保护和传承出发,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视角,充分发掘淄博传统民间陶瓷经典作品淄博鱼盘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探讨新形势下民间陶瓷类“非遗”活态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对淄博鱼盘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次将淄博鱼盘放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国鱼文化和齐鲁区域文化的人类文化发展视野,对其基本概况、发展历史、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生态系统、遗产价值和发展现状等进行全面系统发掘和梳理。笔者认为,民间陶瓷类“非遗”独特个性和最大价值在于其民间性和活态性,作为活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需要用活态保护的方式实现其传承发展,进而针对当前淄博鱼盘在内的民间陶瓷传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活态保护的具体路径。本文在理论层面做出以下探索:其一,在考察当前“非遗”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人类学符合“非遗”保护的方针原则,能够而且应该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其二,对淄博传统民间陶瓷代表作品淄博鱼盘进行深入发掘分析,将其放在人类文化发展视野,对淄博鱼盘界定与发展、起源与内涵、传统技艺与艺术特色、生态系统与遗产价值等进行系统阐释;其三、针对传统手工技艺独特个性,将“活态保护”应用于淄博民间陶瓷,针对性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其四、开创性提出人文关怀是“非遗”活态保护的逻辑起点,田野调查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立足点,传承创新是“非遗”活态保护的活力之源,市场思维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现实应对的鲜明理论观点。从实践层面来看,本文也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淄博市提出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打造“当代国窑”的目标。陶瓷作为淄博重要城市名片,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等综合价值。然而,淄博陶瓷研究明显滞后,特别是对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代表性作品的挖掘、整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景德镇、佛山等其它陶瓷产区相比,淄博陶瓷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挖掘不够,成果少、层次低,不利于淄博传统陶瓷的保护和淄博陶瓷品牌的塑造。本文的研究对于淄博陶瓷特别是淄博传统民间陶瓷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弘扬和保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各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题,对论文写作背景和意义进行论述,回顾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研究的基本内容、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系统介绍了人类学发展概况,以及文化整体观、文化相对观、文化普同观、文化适应观、文化整合观等学科观点和田野调查、“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跨文化比较、主/客位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非遗”研究中具有优势,“非遗”研究是人类学应有之义,之后分析了民间陶瓷类“非遗”的特点以及对民间陶瓷进行本土化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淄博陶瓷与淄博鱼盘概述。本章首先对淄博陶瓷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对其历史地位进行总结,对近现代以来淄博陶瓷生产繁荣期的主要陶瓷品种进行了分类介绍。进而指出淄博鱼盘是淄博传统陶瓷的经典作品,在对淄博鱼盘界定基础上,对传统鱼盘生产的窑炉和窑址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历代鱼盘实物对其发展分期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淄博鱼盘文化探源与文化内涵。本章追溯了淄博鱼盘起源的两个重要文化源头:中国陶瓷文化和中国鱼文化,对陶瓷文化发展、民窑与官窑、陶瓷造型装饰与文化表达,以及中国鱼文化发展演化、鱼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关系等进行了论述,指出陶瓷鱼盘是对这两种文化的融合、继承和发扬。然后对淄博鱼盘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物质丰腴的期盼、对子孙繁衍的祈福、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事业兴旺的向往等结合鱼盘实物进行阐释。第四章:淄博鱼盘传统技艺与艺术特色。本章首先对淄博鱼盘传统生产流程、传统绘画技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充分展示了传统淄博鱼盘的独特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上淄博鱼盘的不同形制和鱼纹绘画,将鱼盘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淄博鱼盘的艺术特色,并将淄博鱼盘与景德镇等地所产鱼盘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淄博鱼盘的生态系统与遗产价值。淄博鱼盘并非孤立存在的陶瓷文化现象,而是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生态密切联系的产物。本章对淄博鱼盘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指出丰富的陶土、充足的燃料、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以及深远的齐文化、丰富的饮食文化、独特的鲁中习俗、繁荣的区域经济是淄博鱼盘产生发展的自然和文化基础。紧接着,从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经济等多个角度对淄博鱼盘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六章:淄博鱼盘的传承发展及其活态保护。本章首先对淄博鱼盘传承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提出活态保护是陶瓷类“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分析了“非遗”活态保护的原则。最后提出淄博鱼盘活态保护的具体路径:挖掘文化价值,营造氛围形成合力;借助陶瓷创新,实现鱼盘更新换代;顺应社会趋势,满足民众休闲需求;完善传承体系,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余论部分:对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活态保护进一步做出理论思考,开创性提出人文关怀是“非遗”活态保护的逻辑起点,田野调查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立足点,传承创新是“非遗”活态保护的活力之源,市场思维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现实应对的鲜明理论观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第一次对淄博传统民间陶瓷的代表作品一一淄博鱼盘进行系统学术研究,深刻挖掘淄博鱼盘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传统技艺、艺术特色、生态系统、遗产价值和传承发展,弥补淄博民间陶瓷代表作品研究的学术空白。以淄博鱼盘为研究对象,其“新”并不在于淄博鱼盘是新生事物,恰恰相反,淄博鱼盘有着悠久历史,但对淄博鱼盘在内的淄博民间陶瓷技艺与文化研究却是鲜见的,因而本研究体现出新意。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丰富了淄博陶瓷历史文化研究。其次,在研究视角上,在系统梳理人类学学科观点和研究方法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其融入“非遗”活态保护研究,开创性提出人文关怀是“非遗”活态保护的逻辑起点,田野调查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立足点,市场思维是“非遗”活态保护的现实应对,传承创新是“非遗”活态保护的活力之源,丰富了“非遗”保护的理论成果。再次,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跨文化比较、主/客位分析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吸收各学科对“非遗”保护研究的优秀方法,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中和附录还充分展示了从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中获得的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淄博鱼盘实物图片,为其他专家学者研究淄博民间陶瓷和淄博鱼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陶瓷及釉的起源与发展 |
| 1.2.1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
| 1.2.2 釉起源与发展 |
| 1.3 传统铁系色釉的种类与发展 |
| 1.3.1 低铁系青瓷釉 |
| 1.3.2 富铁系黑釉(temmoku) |
| 1.3.3 富铁系黄釉、红釉 |
| 1.4 釉的“分相-析晶”与分相理论概述 |
| 1.4.1 相与分相釉的概念 |
| 1.4.2 釉熔体分相的动力学、热力学与结构化学理论 |
| 1.4.3 釉熔体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
| 1.5 富铁分相析晶釉的呈色:结构生色与釉中铁元素呈色 |
| 1.5.1 光子晶体与非晶光子晶体的结构生色 |
| 1.5.2 釉中铁元素呈色 |
| 1.6 传统富铁分相析晶釉制备及机理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
| 1.8 创新点 |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 2.1 釉用原料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测试与表征 |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
| 2.3.2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 |
| 2.3.3 透射电镜(TEM)分析 |
| 2.3.4 X射线荧光(XRF)分析 |
| 2.3.5 金相显微镜显微分析 |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 2.3.7 色度表征分析 |
| 第三章 铁红花釉的制备及呈色机理 |
| 3.1 引言 |
| 3.2 样品制备 |
| 3.2.1 制备工艺流程 |
| 3.2.2 釉料制备与烧成工艺要求 |
|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 3.3.1 Fe_2O_3、P_2O_5和滑石作用分析 |
| 3.3.2 高温保温时间变化对铁红花釉的影响 |
| 3.3.3 SiO_2/Al_2O_3 摩尔量比值变化及烧成气氛对铁红花釉的影响 |
| 3.3.4 铁红花釉在不同温度阶段的釉层效果与显微结构分析 |
| 3.3.5 铁红花釉“花斑”的显微结构与呈色机理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华北油滴釉制备及呈色机理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方案 |
| 4.2.2 样品制备工艺 |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 4.3.1 熔块加入量对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
| 4.3.2 方解石加入量与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
| 4.3.3 Fe_2O_3加入量与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
| 4.3.4 高温保温时间变化对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 |
| 4.3.5 实验范围内最佳釉料配方组成及油滴斑点的XRD分析 |
| 4.3.6 华北油滴釉不同温度阶段取样的试片外观效果比较分析 |
| 4.3.7 华北油滴釉“油滴斑”的显微结构与呈色机理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建窑油滴天目釉的制备与呈色机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过程 |
| 5.2.1 建窑油滴天目釉“柴烧”电窑的还原操作 |
| 5.2.2 釉料制备工艺 |
|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 5.3.1 石灰石助熔的单因素渐变和不同烧成温度的对比实验分析 |
| 5.3.2 高火保温时间对釉面的影响 |
| 5.3.3 施釉厚度与坯釉层断面分析 |
| 5.3.4 油滴天目釉样品表面的显微结构与机理分析 |
| 5.3.5 “彩色”油滴天目釉的显微结构与结构色呈色机理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 1.3.1 研究现状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 1.4.1 理论基础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语料来源 |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 2.1.1 词频统计 |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 3.1.1 单句式结构 |
| 3.1.2 组合式结构 |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 3.2 句类特点 |
| 3.2.1 陈述句标题 |
| 3.2.2 疑问句标题 |
| 3.2.3 感叹句标题 |
| 3.2.4 祈使句标题 |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 4.1 引言 |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 4.2.1 词语修辞 |
| 4.2.2 辞格修辞 |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 5.2.1 明示行为 |
| 5.2.2 推理过程 |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 5.3.2 语境效果 |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 第六章 结语 |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目标、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 (一)研究目标 |
| (二)研究方法 |
| (三)拟突破的难题及攻克的难关 |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第一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与文化记忆的理论溯源 |
| 第一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 一、关于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 二、“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 第二节 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涵 |
| 一、文化记忆理论的解读与探讨 |
| 二、文化记忆与交往记忆 |
| 第三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与文化记忆的内在渊源 |
| 一、文化记忆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建构的根基 |
| 二、文化记忆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传承的内因 |
| 第二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建构价值 |
| 第一节“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 一、“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在时代话语下创作条件的变迁 |
| 二、“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与科技共舞中发展因素的多元 |
| 第二节 文化记忆之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价值意义 |
| 一、文化价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
| 二、历史价值:记忆载体,传承之翼 |
| 三、社会价值:文化认同,自信之源 |
| 四、经济价值:带动发展,铸就力量 |
| 第三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主题层面的文化记忆建构 |
| 第一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主题选取的原则 |
| 一、主题内容应注重激活共同的文化记忆 |
| 二、主题内容承载全球影响下的交流合作 |
| 三、主题内容饱含情感认同下的人文关怀 |
| 第二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主题内容的建构 |
| 一、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丝路文明,文化追忆 |
| 二、以交流合作为主题:携手并进,创造文明 |
| 三、以家国梦想为主题:平凡视角,共筑家园 |
| 第四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层面的文化记忆建构 |
| 第一节 叙事元素的显现——以小见大,触摸历史痕迹 |
| 一、故事事件:情感共鸣背后的记忆激发 |
| 二、人物:历史和现代旋涡中的个性浮标 |
| 三、环境:古今丝路文化记忆下的真实环境 |
| 第二节 叙事手段的营造——戏剧元素,重塑文化记忆 |
| 一、故事化:叙述主体的人文表达 |
| 二、真实再现: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共生 |
| 三、象征符号:具象之物的隐喻记忆 |
|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配合——平等视角,拓宽记忆空间 |
| 一、全知视角的客观记录 |
| 二、限知视角的情感升华 |
| 三、中立视角的跨文化表达 |
| 第五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视听层面的文化记忆建构 |
| 第一节 视觉领域的记忆匣子 |
| 一、景别设置:记忆可靠的媒介 |
| 二、光线色彩:历史沧桑的痕迹 |
| 三、画面构图:记忆外在的勾勒 |
| 第二节 听觉领域的记忆支撑 |
| 一、人声:记忆时空的链条 |
| 二、音乐:唤醒认同的彩虹 |
| 三、音响:情感真实的依托 |
| 第六章“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建构的未来图景 |
| 第一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发展策略 |
| 一、依靠记忆内核,激发题材创意 |
| 二、把握媒体优势,完善传播机制 |
| 第二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文化记忆的建构启示 |
| 一、传统与现实:历史文化激活共同的文化记忆 |
| 二、陆地与海洋:以文化记忆之力建共同体之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缘由 |
| (二)选题意义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三 研究构想与路径方法 |
| (一)研究构想 |
| (二)研究路径 |
| (三)研究方法 |
| 四 关键词界定 |
| (一)“18世纪” |
| (二)物质文化 |
| (三)挪用 |
| 第一章 瓷器重镇:伍斯特瓷窑 |
| 第一节 伍斯特瓷窑的创立 |
| 一 伍斯特:一个医生的努力 |
| 二 塞文河与布里斯托港 |
| 三 布里斯托瓷窑的收购 |
| 第二节 伍斯特瓷窑的生产 |
| 一 伍斯特瓷窑的人员结构 |
| 二 伍斯特瓷窑的市场策略 |
| 第三节 皇家瓷窑的伍斯特 |
| 第二章 配方与技术革新 |
| 第一节 欧洲制瓷探索 |
| 第二节 材料的秘密——滑石配方 |
| 第三节 转印技术的引进 |
| 第三章 形制的挪用与创新 |
| 第一节 从银器到瓷器:船型调味碟 |
| 一 布里斯托船型调味碟 |
| 二 伍斯特船型调味碟 |
| 第二节 东方热饮的风靡与茶具 |
| 第三节 天马行空的创意 |
| 第四章 风格的杂糅 |
| 第一节 奇异的题材 |
| 一 异域鸟兽 |
| 二 舒尔茨手稿与“满大人” |
| 三 捆扎的篱笆束 |
| 第二节 混同的美学 |
| 一 “五彩”与“印度花卉” |
| 二 欧洲形制上的“中国风” |
| 第三节 表象的东方:从仕女图到“合家欢” |
| 一 仕女图 |
| 二 合家欢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主要论文成果和科研活动 |
| 致谢 |
|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百日强盗 |
| 1 |
| 2 |
| 3 |
| 4 |
| 第三章扶桑东渡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四章百日和尚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五章拜师学艺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七章天生我才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八章迷途知返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九章红颜知己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十章京华烟云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
| 3 |
| 4 |
| 5 |
|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
| 2 |
| 3 |
|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
| 1 |
|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竹林七贤与竹林七贤图的历史演变 |
| 第一节 “竹林七贤”命名的意义 |
| 第二节 竹林七贤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 |
| 第三节 竹林七贤图的历史演变 |
| 第二章 “语-图”互文视域下的“竹林七贤图”解读 |
| 第一节 竹林七贤图的构图模式 |
| 第二节 竹林七贤图的互文模式 |
| 第三节 竹林七贤图的叙事模式和批评模式 |
| 第三章 竹林七贤图的审美表征 |
| 第一节 竹林七贤图的“反叛”与“僭越” |
| 第二节 创作者的自我关照 |
| 第三节 竹林七贤图对魏晋风度的再接受 |
| 第四节 文人化与世俗化的竹林七贤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 第四节 研究问题 |
| 第五节 研究现状 |
|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二章 “瓷路”与“道路”释义 |
| 第一节 “瓷路”:瓷的演变、传播与呈现之路 |
| 一、瓷的历史演变之路 |
| 1. 瓷的前世今生 |
| 2. 瓷文化的历史沿革 |
| 二、瓷的对外传播之路 |
| 1. 瓷对外传播的历史脉络 |
| 2. 瓷对外传播的实体道路 |
| 三、瓷的形象呈现之路 |
| 1. 央视瓷题材纪录片作品的梳理 |
| 2. 不同历史时期,瓷在纪录片中的呈现 |
| 第二节 关于“道路”的阐释 |
| 一、道路词义阐释 |
| 二、对于中国道路抉择的几个历史阶段 |
| 第三节 瓷路与道路的关联阐释 |
| 一、“瓷路”映射出“道路” |
| 二、“道路”表征为“瓷路” |
| 第三章 瓷题材纪录片中的隐喻观念 |
| 第一节 隐喻的概说 |
| 一、隐喻的发展 |
| 二、隐喻的内涵 |
| 三、作为认知的隐喻的功能 |
| 1. 隐喻为认识事物提供新的视角 |
| 2. 隐喻能够深入类推说理 |
| 第二节 瓷题材纪录片中的隐喻观念 |
| 一、纪录片题材本身隐喻表达的先在性 |
| 1. 关注人本、关注生存的题材选择 |
| 2. 可以造成视觉隐喻的镜头语言 |
| 3. 肩负社会责任的“时代锤子” |
| 二、纪录片创作者隐喻表达的主观企图 |
| 1. 创作者试图用“微观取材”来表达“宏大叙事” |
| 2. 创作者试图在“历史挖掘”中体现“人本关怀” |
| 第四章 瓷题材纪录片中“瓷路”的呈现分析 |
| 第一节 《瓷路》:中国瓷文化传播之路的纵向历史呈现 |
| 一、董浩珉与《瓷路》 |
| 二、《瓷路》:中国瓷文化的“东风西渐”之路 |
| 1. 《抟土》:陶瓷点燃人类文明起源 |
| 2. 《梦幻》:盛唐促进文化兼容并蓄 |
| 3. 《天青》:宋朝激发中国审美传播 |
| 4. 《异彩》:元朝带动中国文化输出 |
| 5. 《望海》:明代开启欧洲的东方梦 |
| 6. 《窑变》:清朝掀起世界性中国风 |
| 三、《瓷路》中“瓷路”纵向呈现:中国如何走向世界 |
| 1. 瓷对外传播的历史脉络 |
| 2. 瓷作为符号的内在价值 |
| 第二节 《china·瓷》:东西方文化融合之路的横向影响呈现 |
| 一、徐欢与《china·瓷》 |
| 二、《china·瓷》:瓷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纽带 |
| 1. 《青花瓷的故事》:聚焦青花,世界第一种全球化商品 |
| 2. 《为瓷疯狂》:放眼世界,展示中国海纳百川的胸怀 |
| 三、《china·瓷》中“瓷路”横向呈现: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
| 1. 瓷与文化兼容性 |
| 2. 瓷的多元影响力 |
| 第三节 瓷题材纪录片中对“瓷路”呈现的艺术表达分析 |
| 一、镜头语言的情景隐喻 |
| 二、解说语言的叙事隐喻 |
| 第五章 “瓷路”与“道路”:塑造文化中国的“三步走”策略 |
| 第一节 瓷题材纪录片中“瓷”物象激活中国审美 |
| 一、传统审美与现代接轨 |
| 二、民族审美与国际接轨 |
| 第二节 瓷题材纪录片中“瓷”形象唤醒文化自信 |
| 一、唤醒文化认同:我们是谁 |
| 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很美 |
| 第三节 瓷题材纪录片中“瓷”意象指明道路抉择 |
| 一、古代文明传播之路的缩影 |
| 二、未来文化强国之路的指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中外陶瓷技术发展概述 |
| 2.1.1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概述 |
| 2.1.2 国外陶瓷技术发展概述 |
| 2.2 陶瓷科学技术的含义与涉及内容 |
| 2.2.1 陶瓷科学技术的含义 |
| 2.2.2 陶瓷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
| 2.3 关于本课题 |
| 2.3.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 2.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 3 元代以前中外陶瓷技术交流对陶瓷发展的影响 |
| 3.1 元代以前陶瓷业的概况 |
| 3.2 元代以前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与载体 |
| 3.2.1 元代以前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 |
| 3.2.1.1 “丝绸之路”上的海外贸易 |
| 3.2.1.2 周边附属国的文化渗透 |
| 3.2.1.3 人口迁移 |
| 3.2.1.4 僧侣及使节的入华 |
| 3.2.2 元代以前陶瓷技术交流的载体 |
| 3.3 元代以前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4 元代时期的陶瓷技术中外交流及其影响 |
| 4.1 元代陶瓷业的概况 |
| 4.2 元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与载体 |
| 4.2.1 元代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 |
| 4.2.1.1 海外贸易 |
| 4.2.1.2 元统治者的侵略战争 |
| 4.2.2 元代陶瓷技术交流的载体 |
| 4.3 元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5 明代时期的陶瓷技术中外交流及其影响 |
| 5.1 明代陶瓷业的概况 |
| 5.2 明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与载体 |
| 5.2.1 明代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 |
| 5.2.1.1 朝贡贸易 |
| 5.2.1.2 私人海外贸易 |
| 5.2.2 明代陶瓷技术交流的载体 |
| 5.3 明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6 清代早期陶瓷技术中外交流及其影响 |
| 6.1 清代早期陶瓷业的概况 |
| 6.2 清代早期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与载体 |
| 6.2.1 清代早期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 |
| 6.2.1.1 传教士入华 |
| 6.2.1.2 海外贸易 |
| 6.2.2 清代早期陶瓷技术交流的载体 |
| 6.3 清代早期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影响 |
| 6.4 本章小结 |
| 7 清晚期及近代陶瓷技术中外交流及其影响 |
| 7.1 清晚期及近代陶瓷业的概况 |
| 7.2 清晚期及近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与载体 |
| 7.2.1 清晚期及近代陶瓷技术交流的形式 |
| 7.2.2 清晚期及近代陶瓷技术交流的载体 |
| 7.2.2.1 以兴办陶瓷公司为载体 |
| 7.2.2.2 以陶瓷学科研究和兴办陶瓷教育为载体 |
| 7.2.2.3 以留学归国从事陶业人士为载体 |
| 7.3 清晚期及近代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影响 |
| 7.4 本章小结 |
| 8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 |
| CONTENT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 第一章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研究 |
| 第一节 人类学概述 |
|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学科观与研究方法 |
| 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
| 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
| 三、文化人类学本土化研究转向 |
|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非遗”研究中的优势 |
| 一、文化人类学为“非遗”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
| 二、文化人类学为“非遗”研究提供有效研究方法 |
| 三、“非遗”研究是文化人类学应有之义 |
| 第四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类“非遗”研究 |
| 一、民间陶瓷是重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 |
| 二、民间陶瓷的工艺特点与文化价值 |
| 三、民间陶瓷需要本土化的人类学研究 |
| 第二章 淄博陶瓷与淄博鱼盘概述 |
| 第一节 淄博陶瓷:北方民间陶瓷代表 |
| 一、淄博陶瓷的历史发展 |
| 二、淄博陶瓷的历史地位 |
| 三、近现代淄博陶瓷生产的繁荣 |
| 第二节 淄博鱼盘:淄博传统陶瓷经典 |
| 一、淄博鱼盘的界定 |
| 二、淄博鱼盘生产的窑炉和窑址 |
| 三、淄博鱼盘的历史分期 |
| 附表 |
| 第三章 淄博鱼盘文化探源与文化内涵 |
| 第一节 文化源头之中国陶瓷文化 |
| 一、辉煌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
| 二、官窑与民窑:陶瓷“大传统”与“小传统” |
| 三、陶瓷造型装饰与陶瓷文化表达 |
| 第二节 文化源头之中国鱼文化 |
|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鱼文化 |
| 二、中国鱼文化发展演化 |
| 三、鱼文化在传统手工艺中的体现 |
| 第三节 陶瓷鱼盘及其文化内涵 |
| 一、异彩纷呈的陶瓷鱼盘 |
| 二、淄博鱼盘文化内涵解读 |
| 第四章 淄博鱼盘传统技艺与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淄博鱼盘传统制作技艺 |
| 一、淄博鱼盘传统生产工艺流程 |
| 二、淄博鱼盘传统绘画技艺 |
| 第二节 淄博鱼盘的艺术特色 |
| 一、大鱼盘与小鱼盘 |
| 二、单鱼盘、双鱼盘 |
| 三、鲤鱼盘、金鱼盘、鱼化龙盘、变形鱼盘 |
| 四、青花鱼盘、红绿彩鱼盘 |
| 五、右头鱼盘、左头鱼盘 |
| 六、弦纹鱼盘、海草纹鱼盘、花卉纹鱼盘 |
| 七、淄博鱼盘与其它陶瓷产区鱼盘特色比较 |
| 第五章 淄博鱼盘的生态系统与遗产价值 |
| 第一节 淄博鱼盘的生态系统 |
| 一、自然生态系统 |
| 二、文化生态系统 |
| 第二节 淄博鱼盘的遗产价值 |
| 一、文化价值 |
| 二、历史价值 |
| 三、艺术价值 |
| 四、科学价值 |
| 五、经济价值 |
| 第六章 淄博鱼盘的传承发展及其活态保护 |
| 第一节 淄博鱼盘的传承与困境 |
| 一、淄博鱼盘的传承发展 |
| 二、当前淄博鱼盘传承困境及成因 |
| 第二节 “非遗”的活态保护及原则 |
| 一、活态保护:让“非遗”从历史走进现实 |
| 二、“非遗”活态保护的原则 |
| 第三节 淄博鱼盘活态保护的方式与路径 |
| 一、挖掘文化价值,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
| 二、借助陶瓷创新,实现鱼盘更新换代 |
| 三、顺应社会趋势,满足民众休闲需求 |
| 四、完善传承体系,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 |
| 余论 “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学者的使命 |
| 附录:淄博鱼盘图录索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