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丁成,王兴峰,唐的木,吴芬,李爱萍[1](2022)在《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加强中药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性病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层级教学大纲中均含有中药治疗皮肤性病的内容,但常常不被重视。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中按照各层级的教学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意识的在皮肤性病教学中加强中药学内容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医药基本理论及中药基础,补充中药学、中药药剂学相关内容,并介绍皮肤科常用中药、中成药的性能主治、使用与配伍注意事项,结合图片,讲解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在临床教学中强调中医思维以及针对具体患者的辨证和个体化用药,由西医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逐步过度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脏腑、气血、经络与皮肤之间的综合分析,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适当开展外用中药的技能操作培训,以及与专科特点密切相关的中药科研教学。通过这些努力,深化了学生或学员对中药治疗皮肤性病的理论及治疗实践的认识,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郑文[2](2021)在《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并发症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2年发生于头面部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规律及中西医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病房2018年10月一2020年10月收住院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并发症情况(带状疱疹性眼病、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并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疗效。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1)累及三叉神经的有169例(169/220,76.8%),其中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受累最多,有145例(145/220,65.9%),累及面神经、颈神经的分别有31例(31/220,14.1%)、67例(67/220,30.5%)。(2)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1:1.12,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169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男性患者更多。(3)54例患者(24.5%)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劳累诱发疾病为主(35/220,15.9%),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肿瘤、外伤等。(4)伴有基础疾病史的有159例,占72.3%。按照系统分类,主要合并循环系统(85/220,38.6%)、内分泌系统(38/220,17.2%)、消化系统(40/220,18.2%)、呼吸系统疾病(26/220,11.8%),而泌尿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也并不少见,无基础疾病者有61例,占27.7%。(5)在220例患者中,有111例(51%)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93例(42%)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最短间隔1天,最长间隔10天,平均3.44±2.16天。(6)202例(91.8%)皮损为普通型,15例(6.81%)为出血型,3例(1.4%)为坏疽型。(7)60例(27.3%)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包括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神经内科、中医科、骨科、社区医院等。(8)眼部带状疱疹145例,有75例(50%)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63例(43%)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9例(6%)出现皮疹、水疱后才出现疼痛;伴有眼部症状的患者有72例(72/145,49.7%),合并结膜炎58例(40.0%),角膜炎32例(22.1%),葡萄膜炎8例(5.5%),其他并发症包括角膜溃疡、巩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眼压升高等。有12例患者诉患眼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3例患者因慢性复发性眼部并发症于眼科治疗超过半年时间。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三叉神经,尤其是眼支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最多见。(3)眼部带状疱疹常常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并发症,治疗不充分可能引起其复发,严重时影响视力,早期治疗疗效较好。(4)对于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警惕多颅神经病,应全面体检,完善检查,及时治疗,以防止这种常见疾病的严重并发症。(5)非皮肤科的临床科室接诊不明原因单侧皮肤疼痛或头痛、牙痛、喉咙痛的患者应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张劲东[3](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张瑞[4](2020)在《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2年经西医治疗结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资料特点、疾病相关因素特征,了解临床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便为今后开展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标准化的诊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急性期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73例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季节、发病诱因、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组)一般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转归是否有差异,将需要研究的资料录入Excel,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急性期患者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91岁,且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发病因素:四季均可发病,通过对纳入研究的观察,秋季的患者人数较多(P<0.01)。患者的常见发病诱因为劳累、情志因素、外感、局部外伤等,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其中361例(63.0%)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最多见。3.临床特点:48.5%的患者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45.0%的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3%的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0.2%的患者仅有皮疹不伴疼痛。本次研究中皮疹分布在右侧的较分布在左侧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累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面神经。中医证型以肝经郁热证为主(96.0%)。4.疾病转归:纳入的573例患者的最短住院天数为6天,最长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71±1.92)天;平均止疱时间为(4.72±1.12)天、疼痛缓解时间为(6.30±1.76)天。不同年龄阶段比较显示: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疱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疼痛及皮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中医路径: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治疗的完成率为92.7%。6.治疗效果:573例患者治愈97例(16.9%),有效437例(76.3%),未愈39(6.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满意度高,总有效率达93.2%。在疗效方面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缩短住院时间、疼痛缓解、皮损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本病的规范性诊疗,值得推广。
曹婷[5](2019)在《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统计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专业量表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尽可能达到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病率的目的。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或者住院带状疱疹病人,填写带状疱疹病例表,统计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性别、年龄、民族、BMI值、烟酒史、运动量、性情、饮食习惯及合并基础疾病史)、发病前情况(是否首次发病、医学气象学资料)、此次发病情况(发病诱因、首发症状、初诊时间、首次确诊、疼痛性质、累及脊髓节段、皮疹分型、院前治疗史、疼痛评分、皮损面积、皮疹专科情况、中医证候评分、ERSG评分、HAMD评分、此次治疗情况、疱疹评价指标及并发症等)。将皮疹消失3月后仍有疼痛等症状的病例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反之为带状疱疹组。统计全部病例的资料,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并将两组资料两两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大部分病例来自于住院病人;女性病例是男性病例的1.6倍;超过60%的病人患病年龄>60岁;52%的患者BMI值正常,超重和肥胖的病例占47.40%;有吸烟史的占21.56%,有饮酒史的病例占20.18%;有合并基础疾病的占86.70%,共涉及到188种相关疾病,其中频率最高的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等;绝大多数患者均为第一次患病;一年四季发病率相对平均,每个季节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有63.3%的患者有明确的发病诱因,劳累为最主要的发病诱因,其次是情绪因素;57.14%的患者先出现疼痛再出现皮损,29.49%的患者皮损和疼痛同时出现;患者第一次就诊确诊率为81.65%;首诊时间为4.15±2.975天;疼痛性质主要为针刺样疼痛、烧灼样疼痛及刀割样疼痛,疼痛程度以中、重度疼痛居多,VAS评分均值±标准差为6.07±1.858分;病毒累及神经最多的是胸段,其次是颈段、腰段和骶段,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绝大部分的皮疹为寻常型,面积为2.08±1.147%;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是肝胆湿热证,其次是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最常见的舌质是红,其次是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质红绛等,最常见的舌苔是薄黄苔,接下来依次是黄腻苔、黄厚腻苔、白腻苔、薄白苔等;脉象最常见的是滑数脉,其余依次是弦脉、细涩脉、弦滑脉、濡脉、沉滑脉、弦细脉等。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33.34±5.917分,其中情绪异常组136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7.14±4.274分。占比最多的是没有抑郁症状,其次是可能有抑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38.07%患者有并发症,出现占比最多是皮损处感染。2、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是否合并肿瘤病史、院前是否治疗、是否中医治疗、是否使用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皮损面积、中医证候积分、ERSG评分及等级(肝经因子、抑郁因子评分)、HAMD评分及等级、疼痛评分、此次治疗情况(是否抗病毒、镇痛以及使用激素类药物)、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以及缓解时间等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再将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肝经因子以及HAMD等级P<0.05,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这3个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HAMD等级两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与皮损面积和HAMD等级有关。皮损面积回归系数为0.397>0,P=0.023<0.05,Exp(B)=OR=1.48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皮损面积每增加1%,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1.487倍。HAMD等级回归系数为1.721>0,P=0.000<0.05,Exp(B)=OR=5.59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HAMD等级每增加1级,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5.591倍。
曹梦蝶[6](2019)在《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成药产业是我国最具原创性优势的医药产业,国家一直致力于促进和发展中成药产业,然而目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尚存在诸多困难,产业竞争优势较弱。故开展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明确中成药产业竞争优势,是促进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药事管理学科与产业经济学科相结合,以中成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揭示当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水平,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1)数据挖掘:对现有中成药及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产药品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进行数据挖掘,明确当前产业发展概况、竞争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2)数学模型分析:通过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产业竞争力得分;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竞争优劣势。(3)对比研究:构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与我国化学药品制造产业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1)产品结构特点:我国中成药品种有9629个,涉及59270个批文及2856家企业,平均每个品种的批文数为6.18,企业数为0.29。其中有371个收录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126个收录入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剂型涉及胶囊剂、片剂、丸剂、颗粒剂等42种。临床应用涵盖内科、妇科、骨伤科、外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肿瘤及眼科用药8大类,主要用于症状和体征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21大类疾病的治疗。(2)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在经济效益上,2013-2017年,中成药产量从272.05万吨增至383.6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化学药品产量从263.30万吨增至355.4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从5065亿元增至573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化学药品主营业务收入从9433.8亿元增至1333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中成药利润总额从538.4亿元增至70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化学药品利润总额从936.0亿元增至1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中成药年销售额从1984.92亿元增至2996.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其中区域年销售额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排名靠前。(3)国际贸易情况:2008-2017年,我国中成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58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平均总额为4.8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贸易竞争指数从-0.0279降至-0.1935,平均值为-0.049,且总贸易出口额低于进口额。我国中成药类产品出口主要以中药酒、片仔癀、白药、清凉油及安宫牛黄丸五类为主。(4)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2004-2016年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得分从-2.611升至2.978,总体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低水平。权重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因子指标权重排名前三的是R&D经费支出(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开发项目(项),提示创新能力在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产业竞争力均处于中低水平,但后者产业竞争力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前者波动较大,走势不稳。(5)产业竞争优劣势:“钻石”模型分析提示:(1)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为产业竞争力奠基了物质基础,但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及智能设备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匮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相较于国际市场发展较好。(3)相关及支持产业:上游产业已有较好发展,但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医药制造业、制药机械业等相关互补性产业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4)企业结构及战略:企业发展结构单一,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重。结论:我国中成药产品品种丰富,临床应用广泛,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普药市场及医保市场占比较低。中成药产业规模发展趋势良好,生产和效益都呈低速上升趋势,且总体发展势态弱于化药制造业,提示产业发展滞后。国际贸易水平较落后,尚处于净进口瓶颈期,具有微弱的竞争劣势。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但已初具产业原创性优势。本文对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增强生产要素优势;(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国际化专利布局策略;(3)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市场需求;(4)加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建设;(5)注重企业发展,培育大品牌大品种;(6)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李艳,宋亚刚,苗明三[7](2018)在《中成药临床新用的现状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成药的新用,又称"引申应用"或"老药新用",即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功效。通过分析中成药新用与其原有功能、主治是否一致的规律,总结中成药新用的特点、意义等。说明传统中成药的新用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发现中成药的新用途,开拓中成药的适用范围,从而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罗庆金[8](2018)在《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灸法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灸法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求针对性治疗该病,更优化的针灸诊疗思路和方案。方法:由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标准且自愿参加本试验的60例躯干部PHN门诊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灸,对照组采用患处围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灸,疗程均为1天1次,5次1疗程,每组共4个疗程。课题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简化Mc Gill评分(SF-MPQ)”进行疼痛评估,结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睡眠质量评分(QS)”对患者的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对完成治疗的观察对象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稳定性,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价“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进而探索安全有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结果:1.60例受试者无脱落,实际完成60例,每组各30例;2.两组治疗躯干部PHN均有显着临床疗效,但治疗组对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3.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一阶段治疗后的疼痛改善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一阶段治疗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疼痛缓解20%、30%、40%所需天数比较,治疗组所需镇痛天数较对照组短,镇痛更迅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在治疗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睡眠和焦虑状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结束1月时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1.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灸治疗PHN有效,且早期疼痛缓解速度快,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状态有快速改善作用;2.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灸治疗PHN止痛迅速,前期治疗效果显着,整体疗效稳定,操作简便安全,适宜临床推广。
曾婧纯[9](2017)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网状Meta分析的定量排序及既往文献的定性归纳相结合,制定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最佳干预措施的优化方案。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化方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临床证据说服力,推广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82-2015)、维普资讯网(1992-2015)、PubMed 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1966-2015)、Cochrane Library(-2015.12)、EMBASE.com(1974-2015.12)等数据库,获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英文期刊文献。通过预先拟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筛选出高质量低偏倚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STATA12.0及WinBUGS1.4软件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定量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合相关文献信息定性归纳总结出针灸的取穴及操作细节,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化方案。收集2016年4月到2016年11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64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优化方案,予针灸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10mg/次,3次/日)。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观察结局。记录研究开始后的第1、3、5天及第11天两组疱疹形态变化、疼痛强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等为疗效指标,并于第22天、30天、60天进行随访,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研究结束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疱疹形态和疼痛情况的时效性、疼痛强度、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根据纳入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周期、结局指标等内容设计信息提取表,提取纳入的174篇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正式发表在期刊上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文献从1994至2000年的8篇增长到2011-2015年的106篇,呈逐年增加趋势。针灸干预措施共有62种,可分为三大类:针灸结合药物46篇,占26.4%;综合针灸疗法110篇,占63.2%;单一针灸疗法18篇,占10.3%。99.4%的RCT以中文形式发表在中文杂志上,仅有0.6%的RCT发表在英文杂志,其中仅1篇是意大利国籍作者,其余173篇RCT作者均为中国国籍。85.1%的RCT作者的单位是医院。34篇RCT收到基金资助,占19.5%,且大部分为由政府或单位资助的科研基金项目。74.1%的RCT中样本量<100例,26.4%的RCT报告了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对纳入RCT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可见,纳入的174篇RCT文献均提及随机化,随机方法正确的有56篇,占32.2%,其中47篇采用随机数字表,2篇采用密闭信封法,4篇采用抽签法,2篇采用抛币法,1篇采用分层随机。17篇RCT研究有提及隐蔽分组,2篇采用密闭信封隐匿,15篇由中央随机隐匿分组。仅有11篇RCT研究提及盲法,其中详细描述盲法的RCT仅8篇。为保证网状Meta分析的稳健性,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运用JADAD量表及偏倚风险工具。拟定改良JADAD量表评分≧4分为高质量,低偏倚风险≧3个为低偏倚,对纳入的RCT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运用STATA 12.0及WinBUGS 1.4软件对最终纳入的12篇高质量低偏倚RCT文献的显愈率结局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定量排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干预措施从优排序结果:火针+拔罐>刺络+铺棉灸>火针+温和灸>电针+围刺>电针+围刺+刺络+拔罐>电针+围刺+火针>电针+围刺+铺棉灸>西药。根据既往文献,定性归纳总结火针+拔罐的操作细节,制定出带状疱疹的针灸优化方案。2.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优化方案组与西药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资料:收集64例病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基本病情(从不适、疼痛及出疱到就诊时间,痛觉过敏发生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疱疹形态和疼痛变化的时效性:治疗组止疱及结痂时间分别为3.32±1.19天、4.13± 1.48天,均短于西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脱痂时间11.81 ±5.01天,对比对照组11.55±2.9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治疗组的平均时间为2.45±0.85天、对比对照组3.73± 1.4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持续时间上,治疗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6.13±12.78天,对比对照组24.27± 18.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缓解疼痛和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上,优化方案优于西药。疼痛强度: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治疗组的VAS评分曲线在第3、5天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带状疱疹都能减轻VAS评分,改善疼痛症状,而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更迅速缓解疼痛。综合疗效评分:除了基线外,两组在其余各时间点的综合疗效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第30天随访,治疗组有1例患者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天随访,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84.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RCT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无样本量估算、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导致临床证据级别下降,影响临床医生对干预措施疗效的选择。通过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排序,明确目前火针+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将优化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基于网状Meta分析构建的优化方案(火针+拔罐)能有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在初期治疗阶段能迅速缓解神经疼痛,缩短疼痛时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比西医常规治疗,优化方案起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袁玲玲,王连心,谢雁鸣,杨薇,杨志欣,庄严,张云壁[10](2014)在《真实世界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发病特征与用药分析》文中认为以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2 96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西医合并病、与发病节气的关系以及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其中患者以4665岁的患病比例最高;入院方式以普通门诊为多;最常见医疗支付方式为医保;合并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为多见;带状疱疹早期治疗效果好于后遗症期;夏至及立秋2个节气内入院最多;中医证候以肝火湿热为主;关于治疗药物,西药使用最多的为维生素B1和甲钴胺,中成药使用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中以活血化瘀药和神经营养药为主。由此可见,带状疱疹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与节气关系不明显,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常选用中西医结合模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目前中药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2 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加强中药学教学 |
| 2.1 理论教学 |
| 2.2 临床教学 |
| 2.3 科研教学 |
| 3 教学效果及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前言 |
| 1 资料 |
| 1.1 病人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型标准 |
| 1.2.3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症的诊断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研究内容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1.1 年龄与性别 |
| 2.1.2 发病诱因 |
| 2.1.3 基础疾病 |
| 2.2 并发症情况 |
| 2.2.1 疼痛与皮疹发生情况 |
| 2.2.2 皮疹分型 |
| 2.2.3 首诊科室 |
| 2.2.4 受累神经分布 |
| 2.2.5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
| 2.3 治疗 |
| 2.3.1 抗病毒治疗 |
| 2.3.2 糖皮质激素 |
| 2.3.3 中医辨证论治 |
| 2.3.4 物理治疗 |
| 3 讨论 |
| 3.1 一般情况 |
| 3.2 并发症表现 |
| 3.3 治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综述 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自拟临床信息采集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
| 1、病因病机 |
| 2、蛇串疮的治疗 |
| 2.1 中药内服 |
| 2.2 外治法 |
| 3、祖国医学对致病因素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 1、定义 |
| 2、危险因素 |
| 2.1 年龄 |
| 2.2 皮疹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
| 2.3 性别 |
| 2.4 精神心理因素 |
| 2.5 机体免疫情况 |
| 2.6 其他因素 |
| 3、发病机制 |
| 3.1 周围神经发病机制 |
| 3.2 中枢神经发病机制 |
| 4、预防 |
| 4.1 疫苗 |
| 4.2 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 |
| 5、治疗 |
| 5.1 药物治疗 |
| 5.2 局部治疗 |
| 5.3 神经阻滞治疗 |
| 5.4 心理干预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病例临床特点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资料来源 |
| 2、研究内容 |
| 3、研究方法 |
| 二、结果 |
| 1、病人一般资料 |
| 2、发病前情况 |
| 3、此次发病情况 |
| 4、本次诊疗情况 |
| 三、讨论 |
| 第二部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资料来源 |
| 2、研究内容 |
| 3、研究方法 |
| 4、统计方法 |
| 二、结果 |
| 1、单因素分析 |
| 2、Logistic回归分析 |
| 三、讨论 |
| 1、年龄 |
| 2、性别 |
| 3、基础疾病史 |
| 4、治疗是否及时 |
| 5、疼痛评分 |
| 6、皮损面积 |
| 7、激素使用 |
| 8、中医治疗 |
| 9、肝主疏泄功能 |
| 10、心理因素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带状疱疹病例登记表 |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 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 |
| 带状疤疹病例汇总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中成药及中成药产业 |
| 1.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 1.3 “钻石”模型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第2章 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 2.1 产品结构特点 |
| 2.1.1 资料与方法 |
| 2.1.2 品种结构分析 |
| 2.1.3 品种主治结构分析 |
| 2.2 国内产业规模概况 |
| 2.2.1 生产概况分析 |
| 2.2.2 效益概况分析 |
| 2.3 国际贸易概况 |
| 2.3.1 我国中成药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
| 2.3.2 我国中成药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 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
| 3.1.1 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
| 3.1.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3.1.3 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的介绍 |
| 3.1.4 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 3.2 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 3.2.1 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分析 |
| 3.2.2 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 3.3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
| 3.3.1 生产要素 |
| 3.3.2 需求条件 |
| 3.3.3 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 |
| 3.3.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
| 3.3.5 政府和机会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
| 4.1 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增强生产要素优势 |
| 4.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国际化专利布局策略 |
| 4.3 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市场需求 |
| 4.4 加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建设 |
| 4.5 注重企业发展,培育大品种大品牌 |
| 4.6 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1.1 我国中成药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
| 5.1.2 产业国际贸易水平较落后,尚处于净进口瓶颈期 |
| 5.1.3 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尚未形成完整的“钻石”竞争体系 |
| 5.2 讨论 |
| 5.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成药新用的源流 |
| 中成药新用的现状分析 |
| 思考 |
| 1. 中成药新用的意义 |
| 2. 中成药新用研究时应关注的方面 |
| 3. 中成药新用研究时应注意的方面 |
| 4. 中成药新用的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受试者来源 |
| 1.2 受试对象选择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方案 |
| 2.2 治疗方案 |
| 2.3 随访 |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 2.5 综合疗效评价 |
| 2.6 不良事件处理 |
| 2.7 安全性评价 |
| 2.8 依从性评价 |
| 2.9 统计分析 |
| 2.10 研究流程图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基线分析 |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 3.3 随访情况 |
| 3.4 依从性分析 |
| 3.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辨证分型 |
| 1.4 PHN的中医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 2.1 概念 |
| 2.2 发病机制 |
| 2.3 临床表现 |
| 2.4 治疗现状 |
| 3.患处带状针刺配合夹脊穴电针温和治疗躯干部PHN作用机制探讨 |
| 3.1 针灸治疗PHN的作用机制探讨 |
| 3.2 选穴依据 |
| 3.3 刺灸法选择依据 |
| 3.4 电针治疗PHN的机理探讨 |
| 4.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 4.1 基础治疗保证基本疗效 |
| 4.2 关于选择围刺治疗PHN |
| 5.本课题结果分析 |
| 5.1 镇痛结果分析 |
| 5.2 睡眠情况分析 |
| 5.3 焦虑状态分析 |
| 5.4 结果原因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1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2 取穴与定位 |
| 附件 3 针刺图片 |
| 附件 4 病例报告表 |
| 附件 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带状疱疹的现代研究 |
| 1.1.1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
| 1.1.2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1.3 带状疱疹的诊断方法 |
| 1.1.4 西医治疗方法 |
|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 1.2.1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
| 1.2.2 中医治疗 |
|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现况 |
| 1.3.1 针刺治疗 |
| 1.3.2 刺血疗法 |
| 1.3.3 灸法 |
| 1.4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 1.4.1 Meta分析的起源与定义 |
| 1.4.2 网状Meta分析的内容 |
| 1.4.3 网状Meta的实现 |
| 第二章 基于网状Meta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优化方案 |
| 2.1 检索策略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数据库 |
| 2.1.3 检索词 |
| 2.1.4 检索策略 |
| 2.1.5 检索结果 |
| 2.2 文献的筛选 |
|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 2.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 2.2.3 RCT文献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
| 2.2.4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
| 2.3 基于网状Meta筛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 |
| 2.3.1 筛选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RCT文献 |
| 2.3.2 高质量RCT文献的筛选结果 |
| 2.3.3 网状Meta的主要应用软件 |
| 2.3.4 研究数据的录入 |
| 2.3.5 绘制网状图 |
| 2.3.6 网状Meta的统计分析 |
| 2.4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 2.4.1 选穴 |
| 2.4.2 火针 |
| 2.4.3 拔罐 |
| 2.4.4 治疗周期 |
| 2.4.5 皮损护理 |
| 2.5 讨论 |
| 2.5.1 文献出处 |
| 2.5.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研究的质量分析 |
| 2.5.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 2.5.4 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制定 |
| 2.5.5 不足和展望 |
| 第三章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病例来源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标准 |
| 3.1.6 脱落标准 |
| 3.1.7 脱落处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组 |
| 3.2.2 治疗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3.0 疗效观察及随访时间 |
| 3.3.1 主要结局指标 |
| 3.3.2 次要结局指标 |
| 3.3.3 安全性评价 |
| 3.3.4 意外情况的处理 |
| 3.3.5 随访观察指标 |
| 3.4 统计分析 |
| 3.5 研究结果 |
| 3.5.1 研究完成情况 |
| 3.5.2 一般资料分析 |
| 3.5.3 主要结局指标评价 |
| 3.5.4 次要结局指标评价 |
| 3.5.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3.5.6 脱落情况及原因 |
| 3.6 讨论 |
| 3.6.1 立题依据 |
| 3.6.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 3.6.3 研究结果分析 |
| 3.6.4 针灸处方分析 |
| 3.6.5 刺灸法机理分析 |
| 3.6.6 不足和展望 |
| 3.6.7 创新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