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瓢虫防治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茄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雯[1](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林妙金,郭木娟,潘广,何诗淇,吴建辉,邱宝利,潘慧鹏[2](2021)在《RNAi介导的HvIAP1基因沉默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RNAi抗虫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害虫防控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是茄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对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用饲喂法RNAi探究了沉默凋亡抑制蛋白1(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1,IAP1)表达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HvIAP1在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每个发育阶段均表达,1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成虫的表达量最低。取食200 ng/μL dsHvIAP1浸泡处理的叶片2 d后,可导致92%的茄二十八星瓢虫1龄幼虫死亡,同时在取食dsHvIAP1 24 h后,HvIAP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了2.40倍;另外,单头取食200 ng的dsHvIAP1可导致70%的4龄幼虫死亡,同时在取食48 h后,HvIAP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了2.58倍。并且RNAi处理后1龄幼虫和4龄幼虫大部分个体在48 h内出现急性取食障碍现象,基本不取食直至死亡。上述结果表明,HvIAP1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该基因表达受阻,会直接影响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取食、抑制其生长发育而死亡。这一研究表明HvIAP1基因可作为潜在的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虫的RNAi靶标基因。

王鑫仪[3](2021)在《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鉴定、功能分析和防治应用研究》文中认为NPC1基因在胆固醇运输和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昆虫来说,胆固醇是其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重要营养物质。目前还没有关于鞘翅目昆虫NPC1基因的报道。本研究首先对两种二十八星瓢虫进行了鉴别,然后以茄二十八星瓢虫为研究对象,克隆得到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RNAi技术对NPC1a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技术分析了NPC1a基因用于茄二十八星瓢虫防控的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首先根据幼虫形态和DNA分子鉴定方法对茄二十八星瓢虫进行了鉴别,以确保实验材料的正确性。然后,在转录组中比对获得一条NP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020bp,编码1340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大小为150274.83Da,具有NPC家族蛋白的三个保守结构域。在系统发育树上显示该基因与鞘翅目昆虫的NPC1a聚成一支。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NPC1a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PC1a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整个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虫体发育前期(卵、1龄、2龄、3龄)表达量较高,在3龄达到最高,随后在4龄、蛹期、成虫中的表达量逐渐降低;肠道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表皮和头部,是表皮的12.8倍,是头部的5.6倍。2、RNA干扰效果评估本研究采用了两种表达dsRNA的方法,首先是利用试剂盒合成dsRNA,发现饲喂浓度为50ng/μL和500ng/μl的ds NPC1a处理组的NPC1a转录水平分别下降了43%和58%左右;幼虫的表型没有显着变化。后续实验采用了50ng/μl的浓度,从1龄开始连续饲喂幼虫4天和7天dsRNA,发现仅在连续饲喂了7天ds NPC1a的幼虫上有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的表型。然后,利用VIGS技术表达dsRNA。本研究以沉默了番茄的PDS基因后产生的白化表型作为指示和参照,建立瞬时表达靶标基因的dsRNA体系。以此作为参照推断,在侵染第20天后,ds NPC1a在新叶的表达较高。此时,将1龄幼虫转接到表达ds NPC1a的叶片上并在10天后取样分析发现,NPC1a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了54%左右;但是幼虫体重变化和发育历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通过两种表达dsRNA的方法进行RNAi饲喂实验发现,尽管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但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固醇为微量营养,而NPC1a基因表达的抑制程度还不够(仅有50%多)导致未抑制的部分能够翻译产生足够的NPC1a蛋白并基本满足其功能需求。此外,茄二十八星瓢虫等昆虫体内也可能存在一条独立于NPC1a基因的胆固醇吸收转运机制,能够有效补充该基因表达抑制的功能缺陷。将来的研究应通过提高干扰效率或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获得NPC1a功能完全缺失的昆虫个体,以进一步验证NPC1a基因作为靶标进行害虫防治的可行性。

郭木娟,陈诗敏,庾家琪,叶翠怡,邱宝利,李文香,潘慧鹏[4](2020)在《马铃薯瓢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SCA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快速鉴定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和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本研究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可以鉴别两个物种的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SCAR)标记。从随机合成的60条引物中筛选出来2条特异性引物(分别为OPI-6和OPJ-15),引物OPI-6在马铃薯瓢虫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引物OPJ-15在茄二十八星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两对SCAR引物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根据OPI-6的测序结果所设计的SCAR引物(OPI-6 test)仅能在马铃薯瓢虫中扩增出645 bp的条带,而根据OPJ-15的测序结果所设计的SCAR引物(OPJ-15 test)仅能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中扩增出436 bp的条带。这两对SCAR引物能够准确、稳定且快速地区分马铃薯瓢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对这两种害虫的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王在凌[5](2019)在《基础营养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主要危害马铃薯、番茄和茄子等茄属作物。植物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变化不仅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爆发。寄主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成份的测定可以初步了解茄二十八星瓢虫人工饲料基础营养物质所占的比例,同时为茄二十八星瓢虫人工饲料的开发和配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取食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为对象,测量茄二十八星瓢虫寄主植物不同日龄不同月份叶片水分、粗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规律,获得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取食最佳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初步探索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基础营养的妥协规则,为茄二十八星瓢虫人工饲料的开发、配制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了解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和成虫的营养调节以及幼虫发育寄主同成虫繁殖寄主分化的营养学机制研究提供实验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茄二十八星瓢虫四种寄主植物营养结构的动态趋势龙葵叶片、马铃薯叶片、番茄叶片和茄子叶片不同日龄、不同月份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马铃薯叶片的含水量(848 mg/g)显着高于龙葵叶片(732 mg/g)、番茄叶片(782 mg/g)和茄子叶片(700 mg/g)的含水量。四种寄主植物不同日龄和不同月份叶片的粗脂肪含量动态趋势存在差异,龙葵叶片和番茄叶片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8 mg/g和49 mg/g,显着高于茄子叶片和马铃薯叶片中的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植物叶片最重要的营养成份,茄二十八星瓢虫四种寄主植物叶片不同日龄的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较大,龙葵叶片的蛋白质含量(78 mg/g)显着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叶片的蛋白质含量。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不同日龄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动态趋势较为平稳,四种寄主植物的5日龄至35日龄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显着性差异,龙葵叶片和番茄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马铃薯叶片和茄子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是蔬菜重要风味物质和品质指标,四种寄主植物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趋势不一致,马铃薯叶片的总氨基酸含量(1.0 mg/g)显着高于龙葵叶片(0.79 mg/g)和番茄叶片(0.78 mg/g)的总氨基酸含量。2.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设置11种蛋白质(p):碳水化合物(c)的人工饲料,记录取食不同浓度和比例人工饲料,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蛹重。茄二十八星瓢虫取食碳水化合物浓度保持不变而蛋白质浓度梯度增加(p29:c20、p31:c20、p33:c20和p35:c20)的人工饲料,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可以完成幼虫期和蛹期。p33:c20人工饲料饲养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存活率最高,蛹最重,分别为72%和19.5mg。然而,当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取食蛋白质浓度保持不变而碳水化物水平增加(p20:c23、p20:c25、p20:c27和p20:c29)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总含量保持48%(p22:26、p24:c24和p26:c22)的人工饲料,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不能发育至成虫。结果表明:改变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比例,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可以显着提升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和存活;p33:c20的人工饲料是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最适宜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3.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的Geometric framework,GF模型初探设置21种不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和浓度,测定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取食第1天以及第2-3天的妥协规则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取食量。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取食不同pc总量和不同天数的妥协规则存在差异。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取食pc总量为47%的人工饲料第1天的妥协规则符合CD规则(Close distance rule),而第2-3天则转变为ED规则(Equal distance rule),妥协直线为y=-1.177x+0.5851。四龄幼虫取食pc总量为59%人工饲料第一天的妥协规则为ED规则,其妥协直线为y=-1.251x+0.5369,取食第2-3天的妥协规则为ED规则,妥协直线为y=-2.380x+0.8379。茄二十八星瓢虫取食pc总量为70%人工饲料第1天的妥协规则为ED规则,其妥协直线为y=-0.666x+0.6213;取食第2-3天为CD规则。当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符合CD妥协规则时,取食p1:c1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取总量最多,且随着蛋白质比例的降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总摄取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符合ED规则时,取食各个比例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取总量并无显着性差异,且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随着蛋白质比例上升,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呈现逐渐下降或逐渐上升的趋势。

方梅[6](2018)在《光因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在中国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害茄科蔬菜等植物,是一种典型多食性害虫;而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大,光污染下害虫发生的时空格局如何变化值得密切关注,害虫行为及节律的改变则是最直观的表现。本研究以茄二十八星瓢虫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光期位点以及不同波长LED光源对其取食、爬行、交配和产卵行为节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不同光周期下茄二十八星瓢虫雌雄虫取食和爬行行为均具有节律性,且主要发生在光期;雌雄成虫取食行为和雌成虫爬行行为发生率在长光照条件下(L16:D8)最高,雄成虫爬行行为则在L13:D11光周期下最高。本实验结果还表明,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且交配高峰期随着光期的缩短而提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而产卵行为在光期和暗期均有发生。交配和产卵百分率光期明显高于暗期,光期的交配百分率在L13:D11光周期下最高,产卵量在L15:D9下达到最大。光期位点对雌雄虫取食行为具有节律性,雌雄成虫取食行为相对集中发生在上午10:00—12:00;各光期位点处理组白天取食百分率均高于夜间。雌雄虫爬行行为亦具有节律性,雌雄成虫爬行行为虽可发生在白天不同时间段,但绝大部分发生在光期;各光期位点处理组光期爬行百分率均高于暗期。不同光期位点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和爬行行为节律性影响不同,其中对取食行为节律影响甚微,对爬行行为节律影响较大。不同波长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行为节律有影响,在绿光下雌雄虫取食行为发生率最低,但在绿光下爬行行为最高,蓝光下爬行行为最低;交配发生率在绿光下最高,在黑暗处理组最低,蓝光次之;而产卵量也是在绿光下最多,黑暗处理最少,蓝光下次之;茄二十八星瓢虫在绿光交配和产卵行为最活跃。不同光周期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取食、爬行、交配和产卵行为节律影响不同,其中长光照对取食、产卵行为影响较大,短光照对雄虫爬行和交配行为影响大;不同光期位点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和爬行行为节律性影响不同,其中对取食行为节律影响甚微,对爬行行为节律影响较大;不同波长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取食、爬行、交配和产卵行为节律均有影响,且绿光和蓝光对行为节律影响最大。

华登科,桂连友,Gilles BOITEAU,罗杰[7](2017)在《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茄子叶片上垂直方向的附着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电子天平称重法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在茄子叶片上垂直方向的附着力进行测定,为进一步研发和利用气流控制技术防治农业害虫提供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垂直方向的最大附着力分别为7.3±0.3 mN,8.6±0.6 mN,12.0±0.3 mN,15.8±1.3 mN和13.0±1.0 mN。茄二十八星瓢虫垂直方向的附着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雌成虫>雄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幼虫的附着力/虫体体重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所有处理的附着力与虫体体重的相关性均不显着。附着力/虫体重量的系数范围为47.8-90.8,身体重量占附着力1.1%-2.1%。结果进一步表明,在设计旋风式气流吸虫机的频率等参数时,要考虑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茄子叶片上的附着力远大于其体重的情况。

葛振泰[8](2017)在《基于几何形态学的瓢虫口器表型发育研究》文中认为生物解剖性状的比较是几个世纪以来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找出不同分类单元之间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对生物进行系统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近代以来的形态学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先进的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形态的特征。几何形态学的应运而生使昆虫系统分类学中的形态描述变得定量化,大大减少的对形态特征的判断误差,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基础学科的发展。本论文利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探究了瓢虫口器(上唇、上颚、下唇、下颚须)的形态差异,通过对瓢虫三种食性的18种165头标本的口器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对3种瓢虫雌雄两性成虫口器的形态特征的比较,孟氏隐唇瓢虫、十五斑崎齿瓢虫和中国素菌瓢虫的距心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口器的各个结构形态无显着差异,证实了瓢虫口器形态不存在两性分化现象。因此,雌雄两性标本的口器结构可以通用于几何形态学分析。通过标点-半标点法对18种不同食性瓢虫的上唇、上颚、下颚、下唇的形态进行了差异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体现,结果显示,不同食性瓢虫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各结构存在显着差异,结构相近的会聚集在典型变量(CV1和CV2的直角坐标系)较近的位置,不同的结构可以很好地利用几何形态学区分开,即可以通过口器对瓢虫进行分类和食性演化研究。根据瓢虫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的形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瓢虫的食性起源于菌食性,演化为食蚧瓢虫和食螨瓢虫、食植和食蚜,而部分食蚜瓢虫又演化为食菌瓢虫、食粉蚧类瓢虫;而植食性是一个分化较为复杂的分支,其演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总的来说是由捕食性演化而来。由此可见,瓢虫的食性演化并不是单一方向。本论文是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进行瓢虫食性演化分析的首次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几何形态学是研究瓢虫食性演化有效手段之一,然后仅基于瓢虫成虫口器形态特征,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可信度不太高。下一步需要利用更多的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同时结合瓢虫的行为和内部消化系统,深入进行瓢虫食性演化研究。

华登科,桂连友,Gilles BOITEAU,罗杰[9](2016)在《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天花板爬行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明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成虫的天花板爬行行为,为气流控制技术防治农业害虫提供技术参数。【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录像观察法对茄二十八星瓢虫雌雄成虫的天花板爬行行为进行观测,明确其成虫的运动行为参数,并分析了其步速分别与步距、步频和负荷因数的关系。【结果】茄二十八星瓢虫雌雄成虫天花板爬行时的速度为3.7719.32 mm/s,步距为2.634.51 mm,步频范围为1.324.74 Hz。步距和步频均与速度之间存在极显着线性关系,速度的增加同时依靠步距和步频的增加,但步距的变化相对步频的变化小;前足、中足和后足的负荷因数均随着速度的提高而降低,且负荷因数均与速度存在显着相关性;一个步态周期内,足的摆动时间均远小于支撑时间。【结论】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天花板爬行时速度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步频的提高来实现。

丁蕾,王昕[10](2015)在《苏北沿海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特点和消长规律》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江苏响水地区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其蔬菜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蔬菜病虫害也给当地的蔬菜种植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茄二十八星瓢虫是危害比较大的一种虫害,该虫危害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危害程度,危害轻的造成种植户减产,危害严重的导致种植户绝收。本文首先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该地区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对该虫害的危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防治的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茄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二、茄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茄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2.1 概况
        2.2 存在问题
        2.2.1 过度依赖农药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3.1 概况
        3.2 存在问题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设计
        2.2.2 数据来源
        2.3 模型选择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3.2.2 模型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1.1 登记农药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2.1 登记农药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4 讨论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2 试验设计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4 讨论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2)RNAi介导的HvIAP1基因沉默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HvIAP1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1.2.1 样品收集
        1.2.2 总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1.2.3 HvIAP1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模式
    1.3 取食dsRNA的RNAi效应
        1.3.1 dsRNA的体外合成
        1.3.2 dsHvIAP1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沉默效率影响
        1.3.3 dsRNA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存活率和取食的影响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vIAP1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模式
    2.2 dsHvIAP1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沉默效率的影响
    2.3 dsRNA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存活率的影响
    2.4 dsRNA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鉴定、功能分析和防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茄二十八星瓢虫概述
    1.2 昆虫NPC1 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RNAi及其应用概述
    1.4 VIGS技术在昆虫基因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1.4.1 VIGS技术介导昆虫RNAi的应用研究
        1.4.2 VIGS技术介导昆虫RNAi效率的影响因素
        1.4.3 VIGS技术介导昆虫RNAi的优缺点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茄二十八星瓢虫与马铃薯瓢虫鉴别
        2.2.2 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序列分析与鉴定
        2.2.3 NPC1a基因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相对表达量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干扰NPC1a基因的效果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与植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剂盒合成dsRNA
        3.2.2 VIGS技术诱导番茄表达dsRNA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马铃薯瓢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SCA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
    1.2 供试试剂
    1.3 单头马铃薯瓢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DNA提取
    1.4 RAPD扩增
    1.5 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回收克隆
    1.6 SCAR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扩增
    2.2 SCAR引物扩增
    2.3 SCAR引物灵敏度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5)基础营养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GF模型简介
    1.2 GF模型构建
    1.3 GF模型的发展:景观模型(Landscape model)
    1.4 GF模型的应用领域
    1.5 总结
    1.6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茄二十八星瓢虫寄主植物的营养结构与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小结和讨论
第3章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茄二十八星瓢虫四龄幼虫的GF模型初探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光因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 鞘翅目昆虫行为节律研究进展
        1.1.1.1 羽化行为节律
        1.1.1.2 交配行为节律
        1.1.1.3 产卵行为节律
        1.1.1.4 孵化行为节律
        1.1.1.5 其他行为节律
        1.1.2 光周期对昆虫行为节律的影响
        1.1.3 光波长对昆虫行为节律的影响
        1.1.4 光强度对昆虫行为节律的影响
    1.2 茄二十八星瓢虫分类地位和分布
    1.3 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危害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光周期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与饲养方法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周期对成虫行为频次和产卵量的影响
        2.2.2 光周期对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2.2.3 光周期对成虫爬行行为的影响
        2.2.4 光周期对成虫交配行为的影响
        2.2.5 光周期对成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光周期对成虫取食和爬行行为的影响
        2.3.2 光周期对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第3章 光期位点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与饲养方法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雌虫取食行为节律
        3.2.2 雄虫取食行为节律
        3.2.3 光期位点对成虫白天与夜间取食行为发生的影响
        3.2.4 雌虫爬行行为节律
        3.2.5 雄虫爬行行为节律
        3.2.6 光期位点对成虫光期与暗期爬行行为发生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光期位点对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3.3.2 光期位点对成虫爬行行为的影响
第4章 光波长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饲养方法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ED光源对成虫行为频次和产卵量的影响
        4.2.2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4.2.3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爬行行为的影响
        4.2.4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交配行为的影响
        4.2.5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取食和爬行的影响
        4.3.2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成虫交配和产卵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光周期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2 光期位点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3 光波长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茄子叶片上垂直方向的附着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和虫源
    1.2 测定装置与方法
    1.3 体重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附着力
        2.1.1 不同虫态的茄二十八星瓢虫附着力差异
        2.1.2 不同处理的茄二十八星瓢虫附着力差异
    2.2 附着力与虫体体重的相关性
    2.3 附着力/虫体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8)基于几何形态学的瓢虫口器表型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传统形态测量学的发展
    1.2 几何形态测量学
        1.2.1 轮廓线法
        1.2.2 半标点法
        1.2.3 标点法
    1.3 几何形态学方法在昆虫学研究上的应用
    1.4 国内外对瓢虫食性演化的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瓢虫种类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化学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瓢虫采集、饲养、鉴定及保存
        2.2.2 试剂配制
        2.2.3 瓢虫成虫口器不同结构的观察
        2.2.3.1 瓢虫口器解剖与标本保存
        2.2.3.2 瓢虫标本鉴定
        2.2.4 图像采集
        2.2.4.1 成虫外部形态图像采集
        2.2.4.2 口器各个结构图像采集
        2.2.5 几何形态学分析
        2.2.5.1 分析软件
        2.2.5.2 半标点数据的获取:
        2.2.5.3 半标点与(Semilandmarks)标点(Landmarks)格式转换
        2.2.5.4 普氏叠加(Procrustes superimposition)
        2.2.5.5 计算口器的平均形状(Consensus configuration)
        2.2.5.6 数据检验
        2.2.5.7 距心值(Centroid Size)分析
        2.2.5.8 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
        2.2.5.9 种间表型发育关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雌雄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1.1 雌雄瓢虫上唇距心值方差分析
        3.1.2 雌雄瓢虫上颚距心值方差分析
        3.1.3 雌雄瓢虫下颚须距心值方差分析
        3.1.4 雌雄瓢虫下唇须距心值方差分析
    3.2 不同食性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2.1 瓢虫上唇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2.2 瓢虫上颚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2.3 瓢虫下颚须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2.4 瓢虫下唇须几何形态差异研究
    3.3 不同食性瓢虫科内表型演化关系
        3.3.1 依据瓢虫上唇普氏距离的表型发育树
        3.3.2 依据瓢虫上颚普氏距离的表型发育树
        3.3.3 依据瓢虫下颚须普氏距离的表型发育树
        3.3.4 依据瓢虫下唇须普氏距离的表型发育树
        3.3.5 依据瓢虫口器普氏距离的表型发育树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雌雄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
        4.1.2 不同食性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
        4.1.3 不同食性瓢虫的演化关系
    4.2 讨论
        4.2.1 雌雄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
        4.2.2 不同食性瓢虫口器的几何形态差异
        4.2.3 不同食性瓢虫的演化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9)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天花板爬行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天花板爬行行为观测
    1.3 影像处理及数据提取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成虫天花板爬行
    2.2 雄成虫天花板爬行
    2.3 雌雄成虫天花板爬行比较
3 讨论

(10)苏北沿海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特点和消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茄二十八星瓢虫消长规律研究
2 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危害特点分析
    2.1 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形态特征
    2.2 危害特点
    2.3 影响茄二十八星瓢虫发生的因素分析
3 茄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对策
    3.1 测报方法
    3.2 农业防治
    3.3 物理防治
    3.4 化学防治

四、茄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2]RNAi介导的HvIAP1基因沉默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J]. 林妙金,郭木娟,潘广,何诗淇,吴建辉,邱宝利,潘慧鹏.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3)
  • [3]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鉴定、功能分析和防治应用研究[D]. 王鑫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马铃薯瓢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SCA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J]. 郭木娟,陈诗敏,庾家琪,叶翠怡,邱宝利,李文香,潘慧鹏.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2)
  • [5]基础营养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发育的影响[D]. 王在凌. 长江大学, 2019(11)
  • [6]光因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方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7]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茄子叶片上垂直方向的附着力[J]. 华登科,桂连友,Gilles BOITEAU,罗杰.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6)
  • [8]基于几何形态学的瓢虫口器表型发育研究[D]. 葛振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天花板爬行行为研究[J]. 华登科,桂连友,Gilles BOITEAU,罗杰. 昆虫学报, 2016(10)
  • [10]苏北沿海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特点和消长规律[J]. 丁蕾,王昕. 中国农业信息, 2015(02)


瓢虫论文 蔬菜论文 二十八星瓢虫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害虫论文

上一篇:中成药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下一篇:乡村小学教师编制狭隘对素质教育的制约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