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史无前例(微型小说)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没有先例(微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贾颖妮[1](2021)在《2019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文中提出2019年度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在理论探索、晚清文人官吏的文学活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黄锦树作品解读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就地域而言,马华文学备受关注,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华文文学皆有所涉及。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多所高校研究生批评力量的汇入,激发了研究的活力。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学术建制对学术传承的有力推进,也可看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镇呈扩散趋势。

倪赛凤[2](2020)在《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到诸联,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红楼评梦》,而对其生平交游及其他创作则鲜有论及。本文将重点关注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所留下的另外几部作品,发掘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史料入手,考察诸联的家世、生平以及交游情况。诸联出身于名门望族,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其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家道中落,他历经人事沧桑,遍尝人生百味。而其所结交的朋友则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既有“苔岑诗社”这样的下层文人群体,也有王昶、袁枚等学界泰斗。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情况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章的研究为之后两章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二章关注诸联的诗歌创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联所留下的两部诗稿的版本情况。接着探索诸联诗作中所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大致分为愁苦、愤恨、悲哀三大类。然后对于诸联诗作的主要特色进行鉴赏分析。诸联所生活的乾嘉时期,诗坛上流派纷呈。他为了迎合时代的主流风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因而其诗作折射出了时代的共性。诸联是松江府人氏,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同样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诸联发挥自身优势,将绘画技法与小说技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中。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诸联的诗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简单探讨一下诸联的诗歌主张。对于诸联诗歌主张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他的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关注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诸联辑撰《明斋小识》的意图,主要可概括为劝善惩恶、娱乐大众、补史志之缺三点。第二节探讨《明斋小识》的志怪特色。诸联笔下的神怪故事种类繁多,反映了其复杂的宗教观。第三节发掘《明斋小识》中的“奇”。诸联将目光投射到平凡生活中的奇人、奇物、奇事之上,这些奇人、奇物、奇事为全书增添了不少人间烟火味。第四节对于《明斋小识》的讽刺艺术和叙事笔法进行鉴赏分析。结语从时代、地域、个体三个方面出发,揭示诸联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他的作品既折射出了乾嘉时期的主流审美风尚,也闪耀着松江府的地域文化光芒,同时也彰显了其个人的审美情趣。附录部分对于诸联的生平大事进行简单爬梳整理,以年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向忆秋[3](2019)在《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的学术地位与独特价值——纪念《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出版二十周年》文中研究表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牌意义的着作,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它开启了中国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国别史"研究的先例,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和唯一的一本专门的海外华文小说史研究着作,也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第一本极具深度的个人文学史专着。《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首度从文学思潮的演进角度论述新马华文小说百年发展史,在中国大陆学术界首度深入论述新马华文文学"本土化"课题;它不仅发掘大量新作家并在论述众多作家作品时常能焕发新意,而且多种研究视角都在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开风气之先。

谢志强[4](2018)在《微型小说作家的物质观》文中研究指明今天,重点说的是微型小说作家的物质观,或者说,应当怎样看待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的物质。过去,我们以为主宰着这个世界的中心是人类。其实,这个世界的物质比人类强大得多。我们曾经按自己的主观意志激情满怀地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事实证明,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我认为,要尊重物质。我记得叔本华说过:物质有它的意志,物质执着地实现它的意志。我们可能轻视

谢志强[5](2018)在《怎么写不出场的人物》文中认为人物不出场、不露面,我们却能看到那个人物"在场",那个人物的形象。教科书里,是指侧面描写的手法。但是,侧面描写这个概念包含了对"在场"人物。刚才,有人提出了,我认为,还是暂时抛开预定的概念,我们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怎么写不出场的人物。再缩小范围,是微型小说怎么写不出场的人物。当然,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都有这方面的先例。比如,《简·爱》那个始终没出场的人物,我们可以感到她处处"在场",她左右着"在

赵芹[6](2018)在《香港文思版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教科书则是教育的重要媒介。香港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一大特色是以能力组元,在能力的编排上呈现出显性化特点,这与大陆教科书中的隐性化能力训练体系截然不同。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香港文思版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皮亚杰“认知螺旋”理论、加涅“累积学习模式”理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等相关理论,从能力的构成和呈现两个角度对教材做整理分析,从而考察该版教科书的能力编排情况,并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能力编制提出建议。本研究从三个章节分层论述,内容如下:第一章从香港语文课程文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说明能力训练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教科书中“语文能力”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训练内容、数量、呈现特点及其与“课程指引”的契合度。第三章基于文思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能力编排情况的量化统计和内容分析,从能力结构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提出对初中语文教材能力编排的几点建议。本文研究发现,香港文思版教科书采取阅读、写作、听说分编的形式,并以阅读能力为主线,尤其注重语文基础性训练和理解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课程指引”的要求。在编排形式上呈现出如下特点:各单元能力分工明确,单项能力训练相对集中;各项能力分布均衡,能力体系健全;能力编排具有序列性,呈现出由浅入深的特点;各项能力相关联,统一于单元能力主题。通过对以上分析结果的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就能力结构而言,不仅要均衡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而且要保证语文特有和一般能力的均衡性。在编制语文能力时也要相应的知识作支撑,将中学语文知识和能力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保证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统一。第二,就能力呈现方式而言,首先要加强教材中能力点的“确定性”,使全套教科书呈现出完整的能力体系,从而使师生更好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其次应把握选文的不同功能来训练语文能力,通过不同文体的文章塑造各方面的能力。最后,能力训练要抓住作业系统这个载体,加强作业的指导和提示,将习题具体化。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在建设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体系的道路上尽一点力量。

石少涛[7](2017)在《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与视域拓展进行研究,从互联网时代产生或扩大传播的一些介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书写入手,围绕将其纳入文学研究视域的必要性、可能性、学理依据及实践方式提出观点。主要从梳理互联网跨界书写基本类型、总结其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冲击、寻找研究视域扩容依据、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中国的互联网书写发展不过二十余年,但已经改变了文学格局。近年,网络文学的研究基本建构起了完备体系,不但在基本的学理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而且进行了大量多视角的纵深研究。研究的视野既有宏观的“元研究”,也有具体的类型研究、文本研究,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和将网络文学写入文学史,也已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问题。在互联网文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基础上,将视域拓展而关注互联网发展对文学的整体影响、放眼于当下文学格局的“互联网时代文学研究”也充分展开。但是,网络文学研究和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研究还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将要深入探讨的,是由于文学研究的对象局限和理念局限,造成大量的边缘性或交叉性书写处于研究视域之外。虽然对互联网时代文学的研究一致认同网络书写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形态,却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向了符合既有文学界定的文本,包括网络小说、网络散文、网络诗歌等,却较少理会那些游走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书写形态。这些书写形态或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而产生的新类型,或是由于互联网的媒介特征而扩大了影响,它们上线数量多、受众范围广、现实影响大,却不符合传统的文学惯例与界定,它们的被忽略,造成了传播力、影响力与学术关注度的失衡。这样的书写主要有四个类型。一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这类书写可以被置于某一学科领域内,如历史、哲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却摒弃了现代学术的话语体系,而使用具有主观色彩、情感色彩和诗性体悟、审美特质的语言,注重与潜在读者的“主体间”对话。其他人文或社会学科的文学化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但它们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些新特质决定了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必要性。二是文学与艺术的叠加。互联网是一个综合了各种信息接收媒介的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介中种种形式规则的限制,使文字可以自由地按照任何比例与图像、动图、音乐、视频、互联网截图结合,甚至可以经由主体间交流互动而形成“超文本”,我们将其概括为“文字+”。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的先例将其纳入文学研究,但也要注意互联网的“文字+”模式的一些特殊性,如:有时其他艺术要素不仅仅是一种修饰或烘托,它们已成为完整叙述的一部分;有时接受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使用音频、动图、视频等要素,甚至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接受途径。三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跨域。原本属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本,如网站上的书信往来、博客中的日记、论坛中的日常故事帖、微信朋友圈中的图文与对话等,通过互联网进入了公共视野,并因此而在文本内容、文本形式、书写与接受的主体状态等各个方面带上了文学的特征。我们也可以设想建构一个新领域来研究网络日常文本,但它仍会需要从某个旧学科中获取资源。而对于网络日常文本研究来说,这个“母体”几乎只能是文学。四是文学与批评的边界模糊。中国历来有文学批评文学化的传统,只在20世纪受到现代性的影响,文学批评才被期待为非个人的、理性的、客观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顾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判断;但当下网民自发写作的文学批评几乎都是文学化书写。它在专业文学批评之外开启了另一个批评范式,而这种范式如果运用得当,可能传承中国意象化、诗性化批评传统,及体验式、感悟式的东方学术理念,并架起批评与创作、接受之间的桥梁。互联网跨界书写冲击和颠覆了传统的文学主体论与文学功能论,无论19世纪的审美文学体系还是20世纪的文学性体系,都不再适用于互联网跨界书写研究。但是,虽然无法通过重建文学本质来将互联网跨界书写纳入文学研究视域,分析性的思路还是可行的。这可以从历史参照、机制依据、形式依据、主体依据和实践依据五个方面来论述。在前现代的“大文学”概念中,西方的Literature包含了一切文字着述,中国的“文”含义大致相当于“人文”,包含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等。文学概念内涵的缩小、文学研究视域的收紧,是一个现代性现象,是19世纪文学自律观念产生后的产物。互联网书写模糊现代性的学科边界、领域边界、媒介边界的倾向,有向整体性的“大文学”回归的趋势。而“大文学”概念之成立,也建立在特定的内容机制、文本形式和主体特征上。在内容上,文学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整体融通的诗性机制。且这种融通是通过文学特有的机制:打破二元对立、消弥主客边界的主体间互构关系,且各种意识形式都在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体验、体悟中融合在一起。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文本和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跨域文本,运用的正是这种诗性机制。在文本形式上,文学是一种与生活异质同构的形式。就表层而言,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文学文本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文本的结构差异,都并不是绝对的;就深层而言,文学形式虽然有某种特异性,但它既不是一个自在的“发现”,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发明”,而是来自生活的形式。用这个标准来界定文学语体,那么上述互联网文本类型普遍使用的正是文学语体。在写作与接受主体上,对于特定主体而言,文学活动并不是他的“象牙塔”,而是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与社会生活整体的关联性要高于其他学科活动。首先,文学主体都会用同一套心智模式、情绪反应、情感方式和经验前见来对待社会生活与文学,并且会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代入”到文学活动中;其次,主体在文学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认识,也会影响到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情感反应与行为。文学化的其他学科文本、文学化的文学批评,主体从事研究与批评的状态即不同于正规学术活动的理性与客观,而是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人化、个性化表达,这与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是一致的。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文本类型可以归入文学的大概念中,文学研究对它们进行关注和介入是合理的。文学研究的介入是一个值得探析的课题。目前网络文学研究已在进行的一些介入可供参考。文学研究介入的途径有引导性介入与参与性介入。引导性介入虽预设了精英标准的优势,但互联网管理的多元化排名标准,在保留了这种引导性介入的精英品位的同时,消解了它隐含的精英话语权力,使其与“网络民主”、大众狂欢不致冲突。参与性介入又包括创作环节的参与性介入,即精英参与互联网上的书写;及接受环节的参与性介入,即精英与网民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就文学鉴赏与批评的问题进行讨论、互动。后者极大地借助了私媒体的便利,使精英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讨论的那些跨界文本、边缘文本,由于它们或涉及综合文化领域,或贴近日常社会生活,更容易成为精英与大众网民互动的焦点。总之,这些介入对突破文学圈、学术圈的“内部循环”,使体制内的学术积累与更广泛的文学实践接轨有着重要意义。

凌鼎年[8](2016)在《系列微型小说的魅力》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系列微型小说的发生发展的历程、系列微型小说的4个特点、7种写法、应注意的问题,与对这种文体的前景展望,还写了作家创作的体会,并附录了近年来系列微型小说出版的情况。

卢翎[9](2015)在《新世纪小小说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在作者、编辑、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小说创作队伍壮大了,"疆域"拓展了,文体自主意识更趋成熟,在中国当代小说的格局中,呈现出特色鲜明、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吴文慧[10](2011)在《关于《中图法》五版与四版中I、J的相关类目比照》文中认为就I文学、J艺术两类,通过四版和五版对照,对其类目修订、扩展与增补等内容加以说明,同时对一些类目设置的不完善之处也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供同仁商榷。

二、没有先例(微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先例(微型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探索
二、学术史、文学史、文学社群、文学现象研究
三、华文报刊与文学生产研究、影响研究
四、作家作品研究
五、结语

(2)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侧重点
第一章 诸联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第一节 诸联家世生平考
        一 诸联家世考
        二 诸联生平述略
    第二节 诸联交游考
        一 苔岑诗社文人群体
        二 同窗挚友
        三 前辈名公
第二章 诸联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诸联诗歌的情感世界
        一 感时伤怀眉不展,颠沛流离夜无眠——诸联诗歌中的愁与苦
        二 无人赏识空自叹,穷困潦倒终抱憾——诸联诗歌中的愤与恨
        三 死生难料空自责,知交零落叹伶仃——诸联诗歌中的悲与哀
    第二节 诸联诗歌的主要特色
        一 诸联诗歌的绘画美
        二 诸联诗歌的拟古与用典
        三 诸联诗歌的散文化特征
    第三节 诸联诗歌主张管窥
        一 真情真性,自然流露
        二 反对标榜,转益多师
        三 诗贵有则,更重创新
第三章 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中心
    第一节 《明斋小识》的辑撰意图
        一 劝善惩恶
        二 娱乐大众
        三 补史志之缺
    第二节 徘徊于迷信及反迷信之间——《明斋小识》中的“怪”
        一 对于神灵鬼怪的信与疑
        二 对于宗教之“术”的迷与醒
        三 诸联矛盾思想的原因解析
    第二节 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妙趣——《明斋小识》中的“奇”
        一 奇人
        二 奇物
        三 奇事
    第四节 《明斋小识》的艺术特色
        一 诙谐幽默,寓讽于笑
        二 简中有繁,朴中带丽
结语时代、地域、个体:诸联作为乡邦先贤的多重色彩
参考文献
附录 诸联年表
致谢

(3)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的学术地位与独特价值——纪念《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出版二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二、《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6)香港文思版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一章 香港文思版教科书能力训练编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指引》对语文能力的总要求
    第二节 能力训练编制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第二章 香港文思版教科书中语文能力基本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中语文能力训练内容分析
    第二节 课后练习中语文能力训练点数量分析
    第三节 教科书中语文能力编制的呈现特点
    第四节 能力训练内容对《课程指引》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 对教科书中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启示
    第一节 对教科书中能力编排结构的启示
    第二节 对教科书中能力呈现方式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
    2.1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2.1.1 交叉文本的学科归属
        2.1.2 交叉文本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2.1.3 代表案例:亦文亦史的《明朝那些事儿》
    2.2 文学与艺术的叠加
        2.2.1 文学的艺术叠加种种
        2.2.2 艺术叠加对文学的价值
        2.2.3 代表案例:文学公众号的多元素表达
    2.3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跨域
        2.3.1 日常文本的分类
        2.3.2 文学研究介入的必要性
        2.3.3 代表案例:新浪网络作家微博三例
    2.4 文学与批评的边界模糊
        2.4.1 批评文学化的历史与当下
        2.4.2 批评文学化的潜在价值
        2.4.3 代表案例:知乎网评金庸、古龙
第3章 跨界书写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冲击和挑战
    3.1 跨界书写的新质与传统文学理论解构的必要性
    3.2 文学主体论的冲击与挑战
        3.2.1 审美文学论体系的局限
        3.2.2 文学性体系的局限
    3.3 文学功能论的冲击与挑战
        3.3.1 艺术功能的新变:从膜拜价值到技艺价值
        3.3.2 社会功能的新变:从超越性到具体性
    3.4 跨界书写研究的理论资源寻求
        3.4.1 重构文学本质的失效
        3.4.2 分析方法:扩容合理性的另一条路径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文学研究视域拓展的依据
    4.1 历史参照:包容的“大文学”
        4.1.1 前现代“大文学”概念
        4.1.2 “大文学”的当代启示
    4.2 视域拓展的机制依据
        4.2.1 文学作为机制:与社会文化整体的诗性融通
        4.2.2 文学机制的运用:学科跨界文本的“大文学”旨趣
        4.2.3 文学机制的运用:日常生活文本的诗化书写
    4.3 视域拓展的形式依据
        4.3.1 文学作为形式:生成于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
        4.3.2 文学形式的运用:其他学科文本的文学语体
        4.3.3 文学形式的运用:艺术叠加文本中其他艺术要素的修辞化作用
        4.3.4 文学形式的运用:生活形式的文学化
    4.4 视域拓展的主体依据
        4.4.1 文学主体与生活主体的同一
        4.4.2 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文本:主体与社会生活的诗性互构关系
        4.4.3 日常文本:文学主体与生活主体的趋于一致
    4.5 视域拓展的实践依据
        4.5.1 文学的弹性边界
        4.5.2 跨界书写的学科归属
第5章 引导式与参与式:跨界书写介入的两种方式
    5.1 跨界书写的引导性介入
        5.1.1 引导性介入的途径:创作、传播与接受环节的介入
        5.1.2 引导性介入的矛盾:精英优势与网络民主
        5.1.3 引导性介入的平台:线上与线下
    5.2 跨界书写的参与性介入
        5.2.1 参与性介入的途径:创作与接受环节
        5.2.2 参与性介入的身份主体
        5.2.3 参与性介入的学科主体
第6章 余论
    6.1 基本特征的探索
    6.2 理论及思路的选择
    6.3 纵深研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新世纪小小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0)关于《中图法》五版与四版中I、J的相关类目比照(论文提纲范文)

1 扩充了部分类目体系
2 增加扩大内涵的范围注释
3 增加类目关系注释
4 增类
5 有待完善的五版类目

四、没有先例(微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J]. 贾颖妮. 社会科学动态, 2021(01)
  • [2]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D]. 倪赛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的学术地位与独特价值——纪念《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出版二十周年[J]. 向忆秋. 闽台文化研究, 2019(01)
  • [4]微型小说作家的物质观[J]. 谢志强. 微型小说选刊, 2018(23)
  • [5]怎么写不出场的人物[J]. 谢志强. 微型小说选刊, 2018(19)
  • [6]香港文思版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体系研究[D]. 赵芹. 聊城大学, 2018(10)
  • [7]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D]. 石少涛. 辽宁大学, 2017(12)
  • [8]系列微型小说的魅力[J]. 凌鼎年. 写作, 2016(15)
  • [9]新世纪小小说初探[J]. 卢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0]关于《中图法》五版与四版中I、J的相关类目比照[J]. 吴文慧.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05)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诗歌论文

上一篇:单缸冷却器的改进
下一篇:阵列电极流光放电分解苯类有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