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其旭[1](2021)在《两种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Transuer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prostate,PKEP)与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erthral 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0例BPH患者,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术式,其中32例行HoLEP(HoLEP组),38例性行PKEP(PKEP组)。收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s,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剜除腺体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术后近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IPSS评分、QOL评分、Qmax、年龄、前列腺体积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无统计学差异,HoLEP组vs PKEP组(16.81±5.64 vs 15.76±5.18)g/L,(P>0.05)。(2)HoLEP组术前IPSS、QOL、Qmax分别为20.53±2.53、5.00(5.00-5.00)、8.00(7.00-8.00),术后6个月分别为7.19±0.78、1.00(0.25-1.00)、18.00(17.00-19.00),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01);PKEP组术前IPSS、QOL、Qmax分别为20.11±2.31、5.00(5.00-6.00)、7.50(7.00-8.00),术后6个月分别为7.45±0.80、1.00(0.00-1.00)、18.00(17.00-20.00),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间IPSS、QOL、Qmax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oLEP组剜除腺体时间长于PKEP组(46.09±7.86 vs 42.11±7.79)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3)HoLEP组并发症6例,短暂性尿失禁3例(9.38%),膀胱痉挛2例(6.25%),尿道狭窄1例(3.13%);PKEP组并发症7例,短暂性尿失禁2例(5.27%),膀胱痉挛3例(7.89%),尿道狭窄1例(2.63%),前列腺包膜穿孔1例(2.63%)。HoLEP组和PKEP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9.19±1.51 vs 15.55±1.78)h,(3.19±0.64 vs 3.18±0.61)d,(4.31±0.99 vs 4.26±0.89)d,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HoLEP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PKEP组(11513.97±74.34 vs 5804.61±13.66),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两种术式治疗BPH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术后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但PKEP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更有优势。
吴云峰[2](2020)在《前列腺增生症应用经尿道电切镜前列腺剜除术和电切术治疗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经尿道电切镜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这两种手术方法在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中的效果,从而为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选取10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研究组50例采用经尿道电切镜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所有患者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手术前、术后3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量(Qmax)、生活质量评分(QOL)、膀胱残余尿量(PVR)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151.3±7.6)ml,腺体切除量为(39.8±7.6)g,与对照组的(246.8±10.5)ml和(25.3±4.9)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45.8±6.7)h,住院时间为(6.1±0.8)天,尿管留置时间为(5.2±1.6)天,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IPSS评分为(5.9±1.4)分,QOL评分为(1.2±0.4)分,术后9个月的IPSS评分为(5.5±1.1)分,QOL评分为(1.0±0.3)分,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术后三个月的Qmax为(19.2±5.3)ml/s和(18.9±5.5)ml/s,PVR 为(14.3±2.8)ml 和(14.5±2.9)ml,两组术后 3 个月和 9 个月的 Qmax、PV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2.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和电切术均具有较好疗效,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患者残余尿量,提高患者尿流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但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腺体切除量较多,腺体切除更彻底。且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和尿管留置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3)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剜除术更有助于减轻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作为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何高飞[3](2020)在《经尿道前列腺半导体激光与钬激光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半导体激光(980 nm)剜除术(diode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Di LEP)与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 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总计纳入126例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浙大二院接受激光手术治疗的BPH患者,随机分为Di LEP组和Ho LEP组,每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数据,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等方面的结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均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切除的前列腺组织量、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也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与Ho LEP组相比,Di LE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更少。两组患者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差不大。Ho LEP组与Di LEP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在术后的第3、6、12个月随访中均得到了显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iLEP和HoLEP治疗BPH都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与Ho LEP组相比,Di LE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更少,提示半导体激光(980 nm)可以产生更好的止血效应。
卢明曼[4](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立民[5](2020)在《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观察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CBD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实际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性功能情况,为TUCBDP的实际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相关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TUCBDP治疗的265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筛查标准,住院相关检验、检查资料完整,明确BPH诊断。记录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分别记录术前与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UV)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性功能等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1 2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67±7.60)min,手术出血量(26.50±21.43)m 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0.40±3.22)h,术后留置尿管时间(6.11±1.50)d,术后住院时间(6.90±2.28)d。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IPSS评分、QOL评分、Qmax、RUV等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中45例存在性生活的术前与术后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阴茎勃起硬度评分(EHS)、射精功能评分(CIP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射精发生率4.44%(2/45),总体性生活满意率为95.56%。3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0%(53/265),其中短暂性尿失禁10.56%(28/265),出血1.13%(3/265),尿路感染4.15%(11/265),尿道狭窄0.37%(1/265),急性尿潴留3.01%(8/265),上述并发症经过有效治疗均好转,无真性尿失禁发生。结论1 TUCBDP可明显改善BPH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近期观察临床疗效显着,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 TUCBDP对性功能影响小,术后总体性生活满意率高。3 TUCBDP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总体安全性高。图5幅;表8个;参175篇。
胡志明[6](2020)在《“益肾疏肝 理气疏机”法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现代文献报道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和探索基于“益肾疏肝理气疏机”法针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方法研究一部分,我们通过对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的全文检索,主要收集2004年至2018年有关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现代文献,并对全文进行检索分析。我们纳入研究的文献具有较为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案,并应用Cochrane的偏倚风险测量工具对每一篇文献进行风险质量分析。之后我们采用网站提供的Review Manager(Version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和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二部分,我们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要求进行筛选病人,样本量按非劣性阳性对照,因无试验方法完全一致的文献报道进行参考,故样本量按最简单的探索性临床对照试验进行收集。选择2016年09月~2019年2月在北京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理疗科门诊和长辛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67例患者分为试验组33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给予针刺中极、太冲、太溪、三阴交穴联合西药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为1月。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三个时间节点记录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夜尿次数、尿线现状、小腹症状、最大尿流量、残余尿量、残余尿量积分、超声下前列腺体积等指标。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一部分,我们共获得16篇(涉及患者共1620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针刺联合常规治疗本病的优势体现在针刺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情况、减少患者膀胱的残余尿量、降低患者的前列腺的体积、增大患者尿流量等等指标(P<0.05),这都是针刺配合常规治疗方案的优势所在;但通过荟萃分析发现,生活质量QOL评分、排尿等待时间(s)等指标针刺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二部分,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的针刺联合西药对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的总体疗效(86.67%)要优于对照组(74%)(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QOL)得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得分改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夜尿次数得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夜尿次数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夜尿频次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尿线得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线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改善程度虽好于对照组,但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腹症状得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小腹症状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随访期间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的小腹部得分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尿流率得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残余尿量(ml)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改善结果提示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得分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得分改善明显,各组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比较,具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的结果与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随访期间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前列腺体积(V)的改善方面:治疗后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虽有改善无统计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和随访期间的结果显示,前列腺体积缩小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脱落与处理:原入选病例共67例,脱落7例,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本部分只说60例是剔除实验期间脱落的7例患者后纳入分析的病例数。这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不纳入研究分析,主要是因为患者只有治疗前的病情记录,没有治疗后以及随访的任何资料和数据,故课题组讨论后以关键数据缺失为由,不将脱落病例纳入分析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文献疗效的系统评价,初步探索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现状。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具有较为稳定的疗效,但目前文献仍主要以个体、小样本,低质量为主,仍缺乏临床多中心、大样本、以及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这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针刺中极、太冲、太溪、三阴交穴联合西药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在提高总体疗效,改善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夜尿次数、尿线现状、小腹症状、最大尿流量、残余尿量、残余尿量积分等指标的评价有明显的差异,突出了“益肾疏肝理气疏机”法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优势。
汪小军[7](2020)在《不同手术时机的TUPKP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术前BPH相关合并症及LUTS病程时间对TUPKP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包头市肿瘤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BPH伴LUTS症状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并电话随访。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组,根据有无合并症分为有合并症组和无合并症组;根据LUTS病程时间分为三组,LUTS病程36月及以内为第1组,37~60月为第2组,60月以上为第3组。分别比较合并症分组间及LUTS病程分组间围手术期数据,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符合研究条件患者.1395例,成功随访775例。对比术前与随访时 IPSS 评分(23.08±2.59 vs 6.38±3.25),QOL 评分(5.6±0.53 vs 1.22±0.87),夜尿频次(4.89±1.01vs 1.85± 1.16),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3.55%(189/1395),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8.52%(66/775),均无Clavien 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2.不同LUTS病程术后随访率分别为第1组54.1%(472/872),第 2 组 58.2%(135/232),第 3 组 57.7%(168/291)。随访IPSS评分,QOL评分,夜尿频次在第1组比第3组改善更明显(分别为 6.08±2.70 vs 7.18±4.37,1.14±0.78 vs 1.38±1.08,1.76±1.10 vs 2.1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在第1组明显低于第3组(分别为11.4%vs 17.5%,7.0%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合并症组成功随访率54.6%(456/835),无合并症组成功随访率56.8%(318/560)。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在有合并症组明显大于无合并症组(15.93%vs 10.00%;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随访IPSS及QOL评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无论是否存在合并症及LUTS病程的长短与否,TUPKP均是安全有效的。2.术前无合并症的患者手术疗效与有合并症患者的相当,但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未发现合并症对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3.术前LUTS病程36月及以内的患者手术疗效更优于LUTS病程60月以上患者的,且早期、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张开[8](2020)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85例NMIBC合并BPH病例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VBT+PVP组(38例)、PVBT组(21例)、TURBT+TURP组(26例),分别比较PVBT+PVP组与PVBT组、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IPSS、Qmax、Qol评分、IIEF-5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等多项指标。结果: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在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PVBT组的平均前列腺体积(71.91±15.67ml)小于PVBT+PVP组(95.71±9.36ml)(P<0.0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且术后均未行膀胱连续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VBT+PVP组患者术后的Qmax(17.51±1.34ml/s)、IPSS(5.33±1.21分)和Q o L评分(1.12±0.53分)较术前(分别为11.22±2.73ml/s、26.81±2.42分、4.74±0.72分)均显着改善(P<0.01)。术后随访一年,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7/21)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部位均位于膀胱内。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术前QoL、术前Q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相比于TURBT+TURP组,PVBT+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27.4min(分别为49.73±5.51min和77.12±6.82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4.0ml(分别为38.81±3.32ml和24.81±3.13ml)(P<0.05)。TURBT+TURP组发生2例闭孔神经反射和1例膀胱穿孔,PVBT+PVP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TURBT+TU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4.62±0.41天)较PVBT+PVP组(3.44±0.24天)延长1.2天(P<0.01),平均住院天数(7.34±0.62天)较PVBT+PVP组(4.91±0.24天)延长2.4天(P<0.01)。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术后尿失禁分别为0例、1例(P>0.05),尿道狭窄分别为1例、2例(P>0.05)。PVBT+PVP组术后3月平均IIEF-5评分(22.40±1.21分)显着高于TURBT+TURP组(21.32±1.21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TURBT+TURP组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的病例外,两组其他病例均于手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患者术后Qmax(分别为17.51±1.34ml/s、18.83±1.34ml/s)、IPSS(分别为5.33±1.21分、5.83±1.22分)和QoL评分(分别为1.12±0.53分、1.34±0.73分)较术前(Qmax分别为11.22±2.73ml/s、10.22±1.91ml/s,IPSS分别为26.81±2.42分、27.71±2.24分,QoL评分分别为4.74±0.72分、4.72±0.73分)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8/26)30.77%(P>0.05),肿瘤复发部位均在膀胱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PVBT联合PVP手术没有显着增加膀胱肿瘤在PU部的种植和复发几率以及肿瘤进展率,同时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PVBT联合PVP手术与TURB T联合TURP相比疗效相当,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杨腾裕[9](2020)在《单中心经尿道前列腺切除三种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仍是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但TURP存在较多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尿道电切综合征(transurethral resection syndrome,TURS)、尿道狭窄、性功能障碍、复发等。随着腔内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BPH技术逐渐在临床中开展,但每种腔内微创技术各有优缺点,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腔内微创技术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RP)、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PKEP)及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thul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ThuLE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就诊的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共186名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术式不同分成三组,其中ThuLEP组64例,PKEP组62例,PKRP组60例。记录三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s,IPSS)、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术前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detrusor pressure at maximum flow rate,Pdet-Qmax)并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腺体组织的重量、术中并发症;记录术后血红蛋白值、留置尿管时间、持续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Qmax、Pdet-Qmax、IPSS、QoL、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年龄(ThuLEP组69.63±8.41岁vs PKEP组69.73±8.50岁vs PKRP组70.60±7.77岁)、术前血红蛋白(Thu LEP组130.45±17.77g/L vs PKEP组129.16±21.27g/L vs PKRP组131.15±17.51g/L)、前列腺体积(ThuLEP组46.44±18.79ml vs PKEP组50.32±21.43ml vs PKRP组50.93±21.32ml)、术前IPSS(ThuLEP组25.22±2.72 vs PKEP组25.82±2.44 vs PKRP组25.45±2.42)、术前QoL(ThuLEP组6(5-6)vs PKEP组6(5-6)vs PKRP组6(5-6))、术前Qmax(ThuLEP组5.52±2.76ml/s vs PKEP组5.19±3.24ml/s vs PKRP组6.23±3.81ml/s)、术前Pdet-Qmax(ThuLEP组46.09±19.09cmH2O vs PKEP组43.83±17.55cmH2O vs PKRP组40.53±22.28cmH2O)等术前基线指标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ThuLEP组79.61±28.25min vs PKEP组90.68±27.63min vs PKRP组94.93±29.56min)、术中出血量(ThuLEP组29.92±10.33ml vs PKEP组52.50±22.67ml vs PKRP组84.83±33.97ml)及切除腺体组织重量(ThuLEP组40.0(30.0-60.0)g vs PKEP组47.5(40.0-60.0)g vs PKEP组30.0(20.0-50.0)g),上述指标中ThuLE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均优于PKEP组与PKRP组(P﹤0.05),且PKEP组也均优于PKRP组(P﹤0.05),在切除腺体组织重量上ThuLEP组及PKEP组均大于PKRP组(P﹤0.05),而ThuLEP组与PKEP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指标:术后血红蛋白(ThuLEP组123.28±17.51g/L vs PKEP组115.19±21.25g/L vs PKRP组114.37±17.52g/L)、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ThuLEP组7.25±3.49g/L vs PKEP组13.97±7.70g/L vs PKRP组16.78±6.32g/L)、留置尿管时间(ThuLEP组67.88±26.72h vs PKEP组78.55±26.71h vs PKRP组87.00±31.53h)、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ThuLEP组0.00(0.00-15.75)h vs PKEP组14.00(0.00-21.63)h vs PKRP组20.25(15.50-29.00)h)、术后住院时间(ThuLEP组3.00(2.00-4.00)d vs PKEP组4.00(3.00-5.00)d vs PKRP组4.00(3.00-5.75)d),上述术后观察指标中,ThuLEP组术后血红蛋白均高于PKEP组与PKRP组(P﹤0.05),在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ThuLEP组都明显短于PKEP及PKRP组(P﹤0.05),且在术后持续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PKEP组也明显短于PKRP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上ThuLEP组有2例出现排尿困难,1例出现尿失禁,1例术后发热;PKEP组3例出现排尿困难,1例出现尿失禁,术后输血1例;PKRP组6例出现排尿困难,3例出现失禁,1例术后低血压,1例发热,但三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指标:IPSS(ThuLEP组6.68±1.79 vsPKEP组6.52±1.58 vs PKRP组6.59±1.79)、QoL(ThuLEP组1(0-1)vs PKEP组1(0-1)vs PKRP组1(0-2))、Qmax(ThuLEP组15.79±1.55ml/s vs PKEP组15.48±1.56ml/s vs PKRP组15.92±1.80ml/s)、Pdet-Qmax(ThuLEP组37.30±3.69cmH2O vs PKEP组33.80±3.51cmH2O vs PKRP组33.97±6.67cmH2O),上述指标中除Pdet-Qmax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差异外(P>0.05),三组术后6个月IPSS、QoL、Qmax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ThuLEP组发生1例尿失禁,1例勃起功能障碍;PKEP组发生2例尿失禁,1例勃起功能障碍;PKRP组发生5例尿失禁,1例尿道狭窄,2例勃起功能障碍,但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ThuLEP、PKEP、PKR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与PKEP及PKRP相比,ThuLEP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更优越。
陶文林[10](2020)在《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单中心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国产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与进口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指南和共识的修订、临床路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BPH患者行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根据微创等离子手术设备的不同,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进口设备组和国产设备组。收集并记录患者术前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膀胱残余尿量(Post void residual,PVR)、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评分)、血红蛋白值(Hemoglobin,HB);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切割前列腺组织重量;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Qmax、PVR、IPSS及QOL评分和术后12月内相关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1.进口设备组和国产设备组患者的年龄、BMI、术前前列腺体积、PSA、IPSS、QOL评分、Qmax、PVR及血红蛋白值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进口设备组和国产设备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值的变化幅度、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割前列腺组织重量及切割效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的Qmax、PVR、IPSS、QOL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经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术后3个月、12个月Qmax、PVR、IPSS评分、QOL评分,经行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期间均无TURS、再次手术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进口设备组出现尿路感染1例,术后继发出血1例;而国产设备组出现尿路感染3例,膀胱痉挛1例、拔除尿管后尿潴留1例,经对症治疗,均已治愈。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口设备组7.1%(2/28)与国产设备组17.2%(5/29)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国产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和进口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应用于PKRP治疗BPH患者时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国产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和进口微创等离子手术平台应用于PKRP治疗BPH患者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等方面,疗效相似;且二者在并发症的发生及安全性方面无显着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方法 |
| 2.2.1 观察指标 |
| 2.2.2 术前准备 |
| 2.2.3 器械准备 |
| 2.2.4 手术步骤 |
| 2.2.5 术后处理 |
| 2.2.6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 2.3 手术前后IPSS及QOL评分比较 |
| 2.4 手术前后Qmax与PVR比较 |
| 2.5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3.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优劣势 |
| 3.2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优劣势 |
| 3.3 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相关指标计算及数据记录 |
| 2.3.1 术前参数 |
| 2.3.2 术中参数 |
| 2.3.3 术后参数 |
| 2.4 手术方法 |
| 2.4.1 术前准备 |
| 2.4.2 手术使用的主要设备 |
| 2.4.3 手术主要步骤 |
| 2.5 术后随访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DiLEP与 HoLEP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情况 |
| 3.2 DiLEP与 HoLEP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 |
| 3.3 DiLEP与 HoLEP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的功能性参数结果 |
| 3.4 DiLEP与 HoLEP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一) BPH的手术治疗 |
|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
|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路线图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
| (一) 对象来源 |
| (二) 入选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脱落标准 |
| (五) 样本量确定 |
| (六) 分组 |
|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
| (一) 麻醉方式 |
| (二) 仪器设备 |
|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
|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
| (二) 器械准备 |
|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
| (四) 术后护理干预 |
|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
| 四、观察指标 |
| (一) 术前观察指标 |
| (二) 术中观察指标 |
| (三) 术后观察指标 |
| (四) 随访观察指标 |
| 五、统计分析 |
| 六、质量控制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一、研究进程 |
|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
|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
|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 (二) 生命体征 |
|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
| (四) 并发症 |
|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
| (二) 出血 |
| (三) 并发症 |
|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
| (一) IPSS评分 |
| (二) PVR |
| (三) Qmax |
| (四) 出血 |
| (五) 并发症 |
| 第四章 讨论 |
|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
|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
|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
|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
|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
|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
|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
|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一、结论 |
| 二、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简表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 1.1.5 术前准备 |
| 1.1.6 TUCBDP导管的选择标准 |
| 1.1.7 手术方法 |
| 1.1.8 观察指标及标准 |
| 1.1.9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手术及术后住院情况 |
| 1.2.2 术前、术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 1.2.3 术前、术后性功能比较 |
| 1.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
| 1.3 讨论 |
| 1.4 不足与展望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
| 2.1 观察等待 |
| 2.2 药物治疗 |
| 2.3 外科手术治疗 |
| 2.3.1 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 |
| 2.3.2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 2.3.3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 |
| 2.3.4 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 |
| 2.3.5 激光技术应用 |
| 2.3.6 新兴微创手术 |
| 2.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主要评分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西医微创治疗进展 |
| 1. 前列腺剜除术 |
| 2. 前列腺的激光腔内切除术 |
| 3. 前列腺电切术 |
| 4. 前列腺的汽化电切术 |
| 5. 前列腺的双极等离子汽化电切术 |
| 6. 前列腺的针刺消融术 |
| 7. 前列腺增生的微波治疗术 |
| 8. 前列腺的开放性手术治疗 |
| 9. 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现状 |
| 1. 中医病因病机方面 |
| 2. 辨证分型 |
| 3. 针灸治疗方面 |
| 4. 中药治疗 |
| 5. 动物实验 |
| 6. 讨论 |
| 7.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益肾疏肝理气疏机”法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4 分组和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 |
| 6 疗效判定指标及标准 |
| 7 随访 |
| 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9 脱落及处理 |
| 10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外科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对象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排标准 |
| 1.3 仪器设备 |
| 1.4 手术方法 |
| 1.5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 1.6 观察指标 |
| 1.7 随访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 |
| 2.1 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 2.1.1 一般情况 |
| 2.1.2 手术结果 |
| 2.1.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 2.1.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 2.1.5 肿瘤结局 |
| 2.2 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 2.2.1 一般情况 |
| 2.2.2 手术结果 |
| 2.2.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 2.2.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 2.2.5 肿瘤结局 |
| 3.讨论 |
| 3.1 同期行PVBT和 PVP的安全性分析 |
| 3.2 同期行PVBT和 PVP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 3.3 绿激光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结果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 2.4 主要仪器及材料 |
| 2.5 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法 |
| 2.5.1 病史询问 |
| 2.5.2 体格检查 |
| 2.5.3 术前检查 |
| 2.5.4 术者要求 |
| 2.5.5 术前准备 |
| 2.5.6 手术方法 |
| 2.6 术后处理 |
| 2.7 术后随访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 3.2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 3.3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术后疗效比较 |
| 3.4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并发症比较 |
| 4 讨论 |
| 4.1 前言 |
| 4.2 PKRP发展历史及现状 |
| 4.3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疗效的比较 |
| 4.4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
| 4.5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安全性比较 |
| 4.6 进口设备组与国产设备组并发症比较 |
| 4.7 本研究应用前景 |
| 4.8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 |
| 生活质量指数(QOL) 评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