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节囊逆行治疗肩关节多向不稳定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节囊后移治疗肩关节多方向失稳的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琪[1](2021)在《筋膜加压带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Tissue Flossing Training,TFT)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的疗效,探讨筋膜加压带相对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为筋膜加压带(Tissue Flossing,TF)更好地应用于FAI的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和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筛选确诊为单侧FAI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在校大学生24名,随机分为筋膜加压带实验组(Tissue Flossing Training Group,TFT组)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组)。为期6周,每周2次。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六周后进行被动踝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测试、主动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测试、负重弓箭步测试(Weight Bearing Dorsiflexion,WBLT)、单脚稳定性测试、稳定极限测试、Y平衡测试、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umberland Ankle Insatiability Test,CAIT)测试指标的评估。观察实验前后、两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研究结果:1.关节活动范围:6周TFT干预后,TFT组PROM和AROM的踝背伸、踝跖屈、踝外翻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OM的踝内翻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T组干预前后足跟至墙壁距离、膝至地面距离、角度大小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组间相比,TFT组的PROM和AROM的踝背伸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TFT组的角度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动态平衡:6周TFT干预后,TFT组患侧支撑及对侧支撑下前伸侧、后内侧、后外侧及综合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患侧支撑及对侧支撑下在前伸侧、后内侧、后外侧及综合得分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3.姿势控制:6周的TFT干预后,TFT组在患侧支撑下载前后、内外、整体的单脚稳定性以及向前方、向前右方、向右方、向右后方、向后左方、向左前方的双脚支撑稳定极限得分、总稳定极限得分、总稳定时间对比实验前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TFT组在前后、内外、整体的单脚稳定性以及前方、前右方、右方、右后方的双脚支撑稳定极限得分、总稳定极限得分及总稳定时间上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4.自我感觉:6周的TFT干预后,TFT组对患侧踝关节不稳定评价得分有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对比,TFT组对患侧踝关节不稳定评价得分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结论:1.6周的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能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升单侧支撑下的动态平衡,加强躯干控制能力,且优于常规训练组;2.6周的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能提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踝关节不稳评分,改善踝关节的自我感知情况,且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

秦海龙[2](2021)在《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对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对早期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肩胛下肌损伤的患者共有27例,均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LafosseΙ型5例、LafosseⅡ型14例、LafosseⅢ5例、LafosseⅣ型2例、LafosseⅤ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46~72岁,平均56.56岁,均至少接受了3-6个月的保守治疗,效果均不满意,患肩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内旋、体侧外旋活动受限并伴有肩关节周围疼痛及肌力下降。MRI检查显示肩胛下肌不同程度损伤。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关节僵硬神经血管损伤及锚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0个月,平均9.5月。患肩术后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内旋、体侧外旋活动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肩峰下间距(AHD)、喙肱间距(CHD)较术前增大(P<0.05);Lift-off试验、Belly-press试验、Bear-hug试验阳性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下肌对于维持肩关节活动度有重要意义;关节镜下联合或单独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对于早期肩关节疼痛的缓解及活动度的恢复有比较满意的临床结果,对于其肌力的恢复仍需要更长的时间。

李依媚[3](2020)在《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颈椎功能评定量表内容及治疗前后结筋点个数、压痛程度及分布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比单纯针刺,观察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在经筋理论及经络理论结合指导下运用恢刺法的具体操作,旨在进一步优化传统刺法在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活动中的应用。方法:1.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操作方法:观察组选取2-3个反应最明显的结筋病灶点行恢刺手法,从结筋点旁直刺0.5-1寸,得气后退至皮下,然后将针尖朝向与经筋循行垂直的方向斜刺,根据针下感觉向左右变换针刺方向,同时嘱患者配合用力握拳,后将针再次退至皮下,病人在医者帮助下做被动或主动关节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刺激量以患者耐受和疼痛减轻为度,并结合常规取穴:颈夹脊(双侧)、天柱(双侧)、大椎、后溪(患侧)、申脉(患侧)、悬钟(患侧)。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同样选取2-3个反应最明显的结筋病灶点,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同观察组,均采用普通针刺手法,即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2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d,共治疗两个疗程。3.记录治疗过程中颈部的结筋点及压痛程度,并根据McGill疼痛问卷(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颈椎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PRI、VAS、PP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疗程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疗程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结筋点数目及其压痛程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疗程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颈椎功能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疗程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上升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疼痛疗效比较:经两疗程治疗后,两组减痛率均为100%,其中观察组显效率为36.7%,对照组显效率为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经两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活动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恢刺法作为《内经》中治疗筋痹的经典刺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学习及推广。

肖剑[4](2020)在《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整个社会均在致力于帮助他们保持与提升健康水平,以拥有更良好的生活质量、及减低社会卫生与医疗成本。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一要义,大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已证实参与体育运动是老年人群获得身体健康收益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体育运动以身体锻炼为核心特征,不同人群(运动员、普通人、病患者等;老年、成年、青少年、幼儿等)对于身体锻炼的功能存在差异性,继而对于不同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评价、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均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身体锻炼的功能是促进身心健康,身体层面的健康是基础与前提,也是身体锻炼的核心功能。围绕此核心功能展开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科学评价,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科学化的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以促进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收益的最大化,即是本研究聚焦及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据运动训练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梳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依从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科学基础及功能需求,提出了我国现行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功效的相关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与改进、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有待进一步科学探索的研究假设。基于现行评价标准与当代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编制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测量工具,包括基础身体形态与基础运动功能两个大类,其中基础身体形态包含体成分与静态姿势两个部分,基础运动功能包含基础动作模式与基础运动素质两个部分。由于身体形态归属于身体锻炼的间接性效果,在实证研究中只选择了基础运动功能的测评以及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的实施。实验所选取的样本来源于武汉市以太极拳和广场舞等为主要锻炼形式的226名老年人(年龄介于60至76岁),分为实验组132人(男性66、女性66,平均年龄66.5±3.8)与对照组94人(男性40、女性54,平均年龄66.9±3.5)进行平行实验。前期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均普遍性存在身体主要肌群力量、神经肌肉协同工作能力、平衡能力、主要关节活动度及相关肌群伸展性不足的问题,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续的12个月中,两组均继续保持太极拳和广场舞形式的运动习惯和内容,针对新解决前测共性问题,实验组额外增加每天一次、每周六次、每次两个练习动作、每次5-10分钟锻炼时长的的身体锻炼计划,后期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基础动作模式和基础运动素质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各项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显着性。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幅度小于实验组,且在肌肉力量和平衡性两项基础运动素质指标上出现下降,各项指标前后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自前后测数据差值进行比对,除下肢前后不对称发力的动作模式、侧撑动态稳定性的动作模式、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三个指标外,肌肉力量、协调、平衡、下肢柔韧性等指标的差异性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的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对于对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较显着的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评价指标的覆盖性及有效性存在一定不足,现有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建议与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群在锻炼实践中在锻炼目标、锻炼内容、练习方法、运动强度等层面存在一些偏差及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所编制的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方法通过受试者的直观感受,有效地使受试者了解基础动作模式、肌肉力量、协调、平衡、柔韧等运动素质的短板所在,有利于受试者对于身体锻炼“先补短而后均衡发展”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与接受,所设计的身体锻炼计划对于提高老年人群的基础运动功能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

周智毅[5](2020)在《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腰椎不稳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腰椎不稳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量化、客观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病理机制研究、疗效评价等方面给临床实践带来了一定困扰。中医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同样缺乏量化、客观化的评价指标,导致对手法治疗机制的研究难以深入。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量化X线技术开展对腰椎不稳症的研究。目的1.运用量化X线技术采集腰椎影像学数据,通过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2.采用已建立的腰椎QF仿真模型,追踪计算取得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运动参数,与手法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治疗腰椎不稳症提供量化、客观化的评价系统。方法1.腰椎QF仿真模型的建立:选择受试者进行腰椎伸屈、侧屈和旋转运动,通过动态X线技术采集边缘处理、角点检测、椎体追踪等数据,通过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随后在真实人体上进行模型追踪效果验证。2.腰椎QF仿真模型用于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评价:选取腰椎不稳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进行手法治疗及腰部核心肌群锻炼,用腰椎QF仿真模型追踪计算取得治疗前后的腰椎矢状面/冠状面动态图像参数,同时收集临床评价指标(JOA评分、Oswestry评分、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将两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成功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本研究证实基于Harris特征点的KLT算法在速度和跟踪效果良好,随后基于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追踪腰椎椎体运动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的腰椎运动参数采集。2.在临床疗效分析方面,通过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Oswestry障碍评分、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较锻炼组有着更好的效果。3.将腰椎QF仿真模型用于追踪采集腰椎不稳症患者椎体运动参数。在矢状面上,组内比较手法组治疗前后椎体矢状位的旋转及位移的改变,手法治疗对于改善腰椎松弛度方面有明显效果。椎体在治疗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通过量化X线技术最终能够以精确的数字化的形式表现。而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在短期内通过量化X线技术测得的各个参数来看,椎体在治疗前后运动状态的没有明显改变。手法组Owstry评分与L4椎体的hC、松弛度,L5椎体的hA、hC、松弛度显着相关,JOA评分与L4椎体的hC,L5椎体的hA、hC显着相关。锻炼组Owstry评分与L5椎体的hA、hC相关,JOA评分与L5椎体的hA、hC相关。在冠状面上看,治疗前后主观症状改变与动态影像学改变显着相关,冠状面的主观指标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程度更高。腰椎不稳症动态影像学模型用于治疗效果的预后评价,在椎体矢状位的旋转及位移方面,该模型预后评价无效果。在冠状面评价方面,该模型预后评价与临床疗效评价基本一致。结论1.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效果。2.手法能够缓解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异常运动。提高了脊柱稳定性,利用量化X线技术建立的腰椎QF仿真模型可以对这种椎体间运动状态的变化进行动态捕捉,可以精确发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所在,对于揭示腰椎不稳症的病理机制和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作用,在脊柱相关学科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王增琛[6](2019)在《应用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退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利用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退变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肩锁关节退变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x±s=53.9±15.42岁,左侧3例,右侧9例。手术指证:临床上症状包括肩部存在持续疼痛、不适及锁骨远端向上抬起畸形,另外进行肩关节内收和上举时活动不便,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不稳定及上肢无力。12例患者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肩峰及锁骨远端钙化,部分患者MRI检查可见其肩袖、肩胛上肌及肱二头肌不同程度损伤。全部患者均采用肩锁关节切开复位+带袢钢板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第2天即可渐行主被动功能锻炼,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间段内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脱位等现象。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肩关节疼痛评分低于28%,功能障碍评分低于29%,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1例和良1例,优良率100%;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肩关节疼痛评分均在25%以下,功能障碍评分在24%以下,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优良率100%。术后12例患者肩锁关节稳定性良好,患侧肩关节功能良好,均未复发。结论: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退变的疗效显着,其手术方法简单,可减少并发症,应在肩锁关节退变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邱忠鹏[7](2019)在《Neer分型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成本效果临床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总体成本,利用临床经济学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30例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n=40)、微创手术组(n=22)、锁定钢板组(n=32)和髓内钉内固定组(n=36)。保守治疗组患者给予悬吊皮肤牵引或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各手术干预组患者均接受不同内固定手术,使用标准费用法统计患者治疗后1年内因治疗产生的总体费用。治疗后使用Constan t-Murley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eer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登记,使用临床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治疗组患者进行最小成本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对于Neer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各手术干预组与保守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但保守治疗组患者治疗支付成本更低。对于Neer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各手术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组,但手术干预组患者治疗支付成本高于保守治疗组;根据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对于Neer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微创手术组、锁定钢板组、髓内钉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每提高1分需分别花费854.25元,3 573.84元,4 730.35元;最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对于Neer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4组患者疗效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但各手术干预组治疗成本较高,保守治疗组成本较低,保守治疗组具有与手术组相同的疗效和更好的经济学效果。结论:保守治疗与手术干预治疗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有效,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是更经济的治疗方案;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组,但需要较高的医疗成本支出。

李宗[8](2017)在《喙肩弓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肩关节解剖标本观察喙肩弓的解剖结构和肩关节在不同体位时喙肩弓间隙的变化,探讨喙肩弓撞击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取16侧肩关节尸体标本,全部经福尔马林常规处理,均已排除肩关节的肉眼可见性病变。测量各个肩关节标本6个不同体位(包括0°中立位,30°、60°、90°、120°、150°不同外展位)的冈上肌在肱骨头上止点到肩峰前外侧缘的距离(Acromial supraspinatus distance,ACS)、冈上肌止点到喙肩韧带外侧缘中点的距离(Coracoacromial ligament supraspinatus distance,CAS),肱骨大结节与喙肩韧带的最大重叠距离,冈上肌肌腱和肩峰下间隙的位置关系,喙肩韧带(Coracoacromial ligament,CAL)的前底、后底、内侧边和外侧边,肩峰的长和宽。结果:ACS值在60°-120°外展角度时明显小于0°-30°和150°外展角度时(P<0.01)。在60°、90°、120°三个不同体位的ACS值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CAS值在60°-120°外展角度时明显小于0°-30°和150°外展角度时(P<0.01)。在在60°、90°、120°三个不同体位的CAS值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肱骨大结节与喙肩韧带的最大重叠距离为1.528±0.0.070cm。冈上肌肌腱在初始0°-30°外展角度时,位于肱骨和肩峰最短距离的外侧。60°-90°外展角度时,冈上肌肌腱从喙肩韧带下穿过,在肩峰与肱骨头前内侧。90°-120°外展角度时,冈上肌肌腱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穿过。在150°外展角度时冈上肌肌腱偏向于肩峰与肱骨头后内方。CAL前底为4.006±0.208cm,后底为 2.468±0.208cm,内侧边为 3.996±0.166cm,外侧边为 4.603±0.210cm。肩峰的长为 4.080±0.124cm,宽为 2.470±0.180cm。结论:1.肩关节外展60°-120°时,喙肩弓间隙比较小,此时容易发生肩峰下撞击,临床上肩峰撞击患者应避免此类运动,防止加重病情恶化。2.通过研究喙肩弓的解剖形态,为如何对喙肩弓进行充分松解和成形提供数据支持。

李磊磊[9](2017)在《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诊断及物理治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跳水有中国梦之队的美誉,梦之队向来是中国奥运会上的夺金大户,跳水运动属于难美型运动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一个高分高难度动作,需要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磨练,直到打磨出完美且高效动作为止,超负荷和过度的训练难免会造成运动员伤病的积累;为了减少伤病的影响,在备战里约奥运会周期,国家组建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为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保驾护航,通过对6名重点运动员进行FMS、SFMA、Y-Blance三项测试,评估出这6名运动员存在的运动风险,并对存在较高运动风险的4名队员进行专业的临床诊断,找出各自损伤机制,然后进行合理有效的物理治疗,经过8个月的治疗和训练,6名重点运动员运动风险明显下降,并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存在的运动风险和伤病情况,同时结合伤病情况归纳中国跳水队在备战期间运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物理治疗方法;研究和分析物理治疗体系,希望帮助更多的运动员加快伤病的恢复和减少运动损伤,并得出以下结论:4.1.1通过FMS测试、Y-Blance测试评估跳水队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大小,进而对产生损伤风险较大的队员再进行SFMA测试,进一步筛查评估找出高风险损伤部位和原因。针对评估结果显示:造成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存在较高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胸椎灵活性较差、肩部中下束肌肩袖肌群肌肉力量较弱导致肩部不良姿态、臀肌较弱、大腿前群肌肉及髂胫束过紧增大膝关节负荷。4.1.2基于四名重点运动员运动损伤评估结果,再通过具体部位的运动损伤临床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找出四名运动员损伤的具体原因。其中三名队员存在肩关节的慢性损伤,损伤情况为肩峰撞击综合症、肩袖损伤以及盂唇损伤,另外一名队员为膝关节慢性损伤,损伤情况为髌骨疼痛综合症。4.1.3基于四名重点运动员存在的损伤部位及其损伤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物理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本文把四名重点跳水运动员进行物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康复期、纠正期和强化期。康复期主要以手法治疗为主,缓解疼痛;纠正期以姿态纠正为主,强化动作模式,纠正不良姿态;强化期以功能性力量训练和稳定性训练为主,均衡弱侧肌肉力量,加强肩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杨建波[10](2017)在《3D打印技术结合桥接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PHF)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严重地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目前,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加快及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PHF病人绝大多数都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治疗,肩关节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十分让人满意。常常出现患肢疼痛或肩关节活动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等。本文通过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rtho-Bridge System OBS)在治疗PHF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PHF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创伤科2014年9月-2016年06月期间收治的47例PHF病例资料。选取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中二、三、四部分骨折病人,根据收治病人日期奇偶将病人随机分为桥接组和钢板组。桥接组总共24例,钢板组23例。术前均行CT检查及三维重建。桥接组应用3D打印技术建模,按1:1比例打印骨折及复位模型,术前在模型上应用OBS模拟手术复位及固定。手术主要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术中复位后采用OBS植入固定骨折。钢板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o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进行固定治疗。定期复查X片及观察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应用Constant-Murley系统进行患肢功能评分。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指标分析3D打印技术结合OBS在治疗PHF临床疗效。[结果]桥接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钢板组出现一例骨折延迟愈合。桥接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系统评分优良率为92%,钢板组为86%。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两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Mean bleeding volum MBV)及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技术结合OBS治疗PHF在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射线暴露次数及平均手术时间(Mean operating time MOT)方面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更有优势。两组患者对肩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1、固定强度:OBS在治疗PHF时,多平面的内固定方式坚强可靠,充分满足患肢早期功能锻炼要求。2、操作性:OBS结合3D打印模型,能术前完成内固定物组合配置、及塑形,操作简便。3、临床效果:OBS结合3D打印模型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是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不错选择。4、个性化及精准化:术前可根据3D骨折复位模型,利用OBS棒块组合灵活性,可为患者制定完善的手术规划、最优化及个性化精准的OBS内固定物。同时也促了进骨科临床工作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

二、关节囊后移治疗肩关节多方向失稳的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节囊后移治疗肩关节多方向失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筋膜加压带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定义
    2.2 FAI的诊断方法
    2.3 踝关节稳定结构
        2.3.1 踝关节的静态稳定结构
        2.3.2 踝关节的动态稳定结构
    2.4 FAI的影响因素
        2.4.1 本体感觉
        2.4.2 神经肌肉控制
        2.4.3 姿势控制
        2.4.4 肌力不足
    2.5 FAI运动康复研究现状
    2.6 筋膜加压带的相关概念
        2.6.1 筋膜加压带的发展历史
        2.6.2 筋膜加压带的特性
        2.6.3 筋膜加压带的使用方法
    2.7 筋膜加压带的治疗原理
        2.7.1 肌肉海绵效应
        2.7.2 皮下刺激
        2.7.3 肌筋膜的松解
    2.8 筋膜加压带的治疗作用
        2.8.1 改善关节活动度
        2.8.2 筋膜/肌肉放松
        2.8.3 增强肌力
        2.8.4 增强本体感觉
        2.8.5 减轻疼痛
    2.9 筋膜加压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0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对象
        3.3.1 随机分组方法
        3.3.2 纳入标准
        3.3.3 排除标准
        3.3.4 对象资料
    3.4 研究方法
        3.4.1 测试指标及步骤
        3.4.2 干预方案
        3.4.3 数理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 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统计结果
        4.1.2 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统计结果
        4.1.3 负重弓步测试统计结果
    4.2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2.1 Y-balance Test测试统计结果
    4.3 躯干控制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3.1 单脚稳定性测试统计结果
        4.3.2 稳定极限测试统计结果
    4.4 自我感觉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4.1 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评价结果分析
5.分析与讨论
    5.1 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5.2 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5.3 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
    5.4 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自我感觉的影响
    5.5 筋膜加压带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疗效分析
6.结论
7.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附录
    附录 A 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AJFAT)
    附录 B 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量表
    附录 C 伦理委员会批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对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3.1 手术方法
        3.2 术后康复
        3.3 查体方法
        3.4 统计指标
    4 研究内容及统计学处理
        4.1 研究内容
        4.2 统计学处理
    5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肩胛下肌损伤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颈型颈椎病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理机制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第三节 经筋理论对颈型颈椎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古今文献对恢刺法的运用及具体操作
        一、古代对恢刺法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恢刺法的认识
        三、恢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基线指标的比较
        三、治疗前后两组结筋点个数、压痛程度及分布情况
        四、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
        五、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
        六、依从性、脱落率及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刺结筋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第二节 恢刺结筋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中医依据
    第三节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依据
    第四节 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一、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对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的疗效分析
        二、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对Northwick颈痛量表评分的疗效分析
        三、颈型颈椎病患者病灶结筋点的分布规律与分析
        四、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对颈椎病功能量表评分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学科基础
        1.3.1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及目标
        1.3.2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特征
        1.3.3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增龄性退化特征
        1.3.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与基础运动功能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
        2.1.1 古代阶段(公元前至十九世纪)的相关研究
        2.1.2 现代阶段(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2.1.3 当代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2.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
        2.2.1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受益的相关研究
        2.2.2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形式的相关研究
        2.2.3 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
        2.2.4 中国老年体育特征的相关研究
        2.2.5 老年身体锻炼的应然与实然
    本章小结
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评价
    3.1 我国老年人群身体健康评价的现行标准
    3.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3.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方法
        3.3.1 身体基础形态评价
        3.3.2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基础动作模式)
        3.3.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运动素质)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组织与实施
    4.1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前测)
        4.1.1 基础动作模式前测与分析
        4.1.2 基础运动素质前测与分析
        4.1.3 前测共性问题及原因
    4.2 身体锻炼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4.2.1 锻炼目标的确定
        4.2.2 锻炼内容的选择
        4.2.3 锻炼强度的控制
        4.2.4 锻炼方法的安排
        4.2.5 锻炼阶段的分期
    4.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后测)
        4.3.1 基础动作模式后测结果与分析
        4.3.2 基础运动素质后测与分析
    4.4 身体锻炼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老年人群锻炼活动的建议
        5.2.2 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1:实验组身体锻炼计划(2017.3-2018.2)
附件2:关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指标”的访谈提纲
附件3:关于“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筋骨理论对腰椎不稳症诊疗的意义
    2 中立区域理论、三亚系理论对腰椎不稳症诊疗的意义
    3 量化X线技术在腰椎不稳症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3.1 动态图像的采集
        3.2 腰椎椎体配准和追踪
    4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第二部分 腰椎仿真运动研究
    实验一 基于KLT算法腰椎QF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与器材
        1.3 研究方法
        1.4 KLT算法建立腰椎QF模型验证
        2 讨论与结论
    实验二 腰椎QF模型应用于腰椎不稳症患者椎体活动追踪验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预处理结果
        2.2 角点检测结果
        2.3 腰椎QF模型追踪验证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实验一 腰椎QF模型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方法
        2 疗效评定方法
        2.1 症状及功能障碍
        2.2 动态影像学测量方法
        2.3 图像获取
        2.4 图像处理
        2.5 观察参数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JOA评分和Oswestry评分
        4.2 动态影像学评估
        4.3 症状功能障碍评分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性
        5 讨论
        6 研究的局限性
    实验二 腰椎QF模型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2 疗效评定方法
        2.1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LBOS)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量表(QBPDS)
        2.2 动态影像学测量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
        4.2 动态影像学评估
        4.3 症状功能障碍评分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性
        5 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成果
    2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应用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退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影像学检查
    2.5 手术方法
    2.6 疗效的评分标准
        2.6.1 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
        2.6.2 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典型病例
    3.2 随访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Neer分型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成本效果临床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法
    3.术后处理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
结果
    1.基本情况
    2.临床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喙肩弓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材料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解剖过程
        2.3.2 操作过程
    2.4 观测数据
        2.4.1 ACS值
        2.4.2 CAS值
        2.4.3 肱骨大结节与喙肩韧带的最大重叠距离
        2.4.4 冈上肌肌腱与肩峰下空间的位置关系
        2.4.5 CAL的前底、后底、内侧边和外侧边
        2.4.6 肩峰的长和宽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大体解剖结果
    3.2 ACS值
    3.3 CAS值
    3.4 肱骨大结节与喙肩韧带的最大重叠距离
    3.5 冈上肌肌腱和肩峰下空间的位置关系
    3.6 CAL的前底、后底、内侧边和外侧边
    3.7 肩峰的长、宽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1—图9、图14-图21

(9)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诊断及物理治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物理治疗发展现状分析
        1.4.2 运动损伤诊断与风险评估方法现状研究
        1.4.3 跳水项目特征的研究
        1.4.4 跳水运动员损伤部位及其原因的研究
        1.4.5 跳水项目运动损伤治疗措施的研究
        1.4.6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观察法
        2.2.5 测量法
        2.2.6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3.1.1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2014 年10月-2015 年5月)动作功能质量筛查(FMS)测试结果整体分析
        3.1.2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2014 年10月-2015 年5月)上下肢左右侧对称性及稳定性(Y-Blance)测试结果整体分析
        3.1.3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2014 年10 月-2015年5月)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测试结果整体分析
    3.2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临床诊断研究
        3.2.1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常见损伤部位临床诊断方法研究
        3.2.2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临床诊断结果分析
    3.3 中国跳水队重点运动员损伤部位及其原因分析
        3.3.1 肩部损伤类型与原因分析
        3.3.2 膝部损伤类型与原因分析
    3.4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物理治疗方法研究
        3.4.1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手法治疗方法研究
        3.4.2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姿态纠正训练方法研究
        3.4.3 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功能性训练方法研究
    3.5 肩部及膝部物理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用
        3.5.1 肩部及膝部物理治疗方案设计
        3.5.2 肩部及膝部物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3D打印技术结合桥接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节囊后移治疗肩关节多方向失稳的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筋膜加压带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疗效研究[D]. 赵嘉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1(12)
  • [2]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对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评价[D]. 秦海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3]恢刺结筋点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李依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D]. 肖剑.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5]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 周智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应用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退变的疗效分析[D]. 王增琛. 延边大学, 2019(01)
  • [7]Neer分型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成本效果临床经济学分析[D]. 邱忠鹏.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喙肩弓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D]. 李宗. 延边大学, 2017(01)
  • [9]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运动损伤诊断及物理治疗方法研究[D]. 李磊磊. 首都体育学院, 2017(07)
  • [10]3D打印技术结合桥接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D]. 杨建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肩关节论文 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论文 踝关节骨折论文 推拿手法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

上一篇: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模式的思考与“导团”小组学习活动探讨
下一篇:远程学习者合作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