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泛神论”与郭沫若的创造性思维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泛神论”与郭沫若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刘遵佳[1](2020)在《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学拓展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革新,拓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外延伸,对教材中所没有体现的内容进行补充,以达到丰富教材文本,促进学生理解,扩展学生视野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当前语文教学中课堂容量小、教学深度浅等问题。本文以作家身份的多样性、特殊性和作品经典性为依据选取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作家之一的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于郭沫若的教学以及拓展教学的研究都比较少,本研究在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语文教学,对中学语文中郭沫若的教学拓展做相关研究,研究如下:第一章,基于郭沫若其身份形象的教学拓展。作家的背景知识是作品解读的必要部分,且作家的经历也是特别的语文学习资源。本章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呈现的郭沫若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作品和教学进行相应的补充,对目前因语文教材的局限而被忽视和遗忘的郭沫若其他形象进行拓展教学,抓住其有关形象与作品的联系,促进学生对郭沫若进行了解,从而促进对其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并对他特别的创作经历进行拓展使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和资源。第二章,基于目前郭沫若选文的教学进行教学点的拓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文章的类型、题材、风格、艺术特点等文章的特质进行解读和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囿于教材的编写和单元的安排,在教学中忽视了文本的特质。本章利用拓展的教学形式对郭沫若的重要选文进行梳理和拓展,结合文本选择恰当的拓展教学点,改变教学视角单一的现状,使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发挥,同时也让学生更能够对作品理解更加深刻。第三章,结合语文教学前沿的阅读视角和模式进行拓展教学方法的试探。本章围绕前两章的教学内容——郭沫若其人其作品的拓展教学,从单篇教学上升至更高的阅读层次,结合文学上的“全人”视境和语文阅读的“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两种拓展教学方式,对第一章和第二章郭沫若的教学拓展进行试探,以期在实际的教学拓展中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对其人其作品进行教学,改善课堂容量小的教学现状。本论文通过拓展教学的形式,对郭沫若的身份形象和其作品的文本特质进行具体的拓展教学研究,为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提供了合适的拓展点,并结合目前语文拓展的视野和方法进行有效实践,给今后中学语文教学拓展提供示范。

侯君伟[2](2019)在《新解与重构:《凤凰涅盘》中的精神现象学》文中提出本文以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盘》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参照,将两个文本的直接关联和潜在关系进行互文性比对研究,以郭沫若诗歌所表现的动态精神为文学的出发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哲学思路为基本框架,尝试重构《凤凰涅盘》的诗歌批评视野。并说明该诗与精神现象学的内在联系,依据其理论对诗歌进行重新评估。其一,探索出离固有文学原理解读诗歌的可能性,以及阅读中国新诗的方法、途径。其二,探求以《精神现象学》为理论先导的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诗歌研究融合的可能性。本文共五部分。引言介绍郭沫若作为球形天才的特质,兼有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双重科学视域和为我所用的思维方式。依据文学文本的分析,指出我国诗歌批评在郭沫若诗歌及关于《凤凰涅盘》研究的成果和缺陷。尝试对《凤凰涅盘》整体研究状况、进度做历时性的全景扫描,整理各家特点,辨别其间误区,吸取前人教训,规避潜在错误,把握目前研究动向。第一章,详细交待《凤凰涅盘》创作前后的因果条件及影响因素。区别大陆哲学泛神论与郭沫若泛神思维,归纳两者在文本中处于同一状态展现的艺术效果。注意作者对诗歌多次修改体现出的主客观动力。由席勒美学思想的三原则推及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脉络与必然遭遇的瓶颈,判断对文本批评的合理性及错误倾向。第二章,拟用生命、文化、精神、诗歌四个更生主题阐释《凤凰涅盘》的多元化艺术成就。从自然世界生命演化、凤凰与菲尼克斯的同一与差异生成的独特美学效果、凤凰歌与群鸟歌的辩证关系和出场顺序问题的讨论、“涅盘”词义辨析、个人精神觉醒与群体精神崛起、诗歌内在的创作原理、发掘《凤凰涅盘》独有的审美特质和审美规范等方面,陈述其文学色彩、哲理内容。第三章,理清《凤凰涅盘》与《精神现象学》的文化背景、写作结构、思想原理、哲学内涵的关系,运用精神现象学的认知方法解读《凤凰涅盘》潜在的互文效应,进而提升至凤凰之火的火元素的渊源和含义的探讨,关联《凤凰涅盘》《精神现象学》内部精神的永恒性与完满性问题。通过柏拉图《理想国》第九、十章提及的“回忆说”回顾两个文本的循环结构和动态精神。结语,总结全文。以整合《凤凰涅盘》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重申作品与理论互为阐释互为生成的事实,从而调解诗歌与哲学之间的矛盾,努力给出纯哲学方法解读现代诗歌的有效途径。

宁雅娣[3](2016)在《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综述(2009-2015)》文中提出本文以郭沫若日本时期的文学创作为考察对象,围绕其诗歌、小说与散文、历史剧三个方面,对2009年至2015年的研究成果作线性梳理和回顾。通过回顾研究热点、方法和范式,总结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对21世纪郭沫若研究的“风向标”作试探性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在宏观视野下,对新世纪以来关于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的研究作整体观照。该部分统计汇总了2009年至2015年国内郭沫若研究总体情况以及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情况,并对近七年关于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的研究成果作整体概述。第一章是关于郭沫若诗歌研究。本章选取了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从关于《女神》研究、诗歌审美研究和比较研究三方面,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章是关于郭沫若小说与散文研究。该章从郭沫若历史小说、自叙传小说、文艺性散文、自传性散文四个方面进行详实的阐释,以期对这一时期的郭沫若小说和散文的研究情况作全面把握。第三章是关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本章围绕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重点考察其历史剧的女性主义视域、审美特色、比较研究视野与史剧理论研究。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2009年至2015年,国内学者关于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的研究热点、方法和研究范式,梳理出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21世纪郭沫若研究的“风向标”作试探性分析。附录为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录一和附录二分别整理了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以及流亡日本时期的重点创作年表,附录三为郭沫若文学创作研究的部分日文资料目录。

刘悦坦[4](2015)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关键词”——重新解读《凤凰涅盘》》文中研究说明《凤凰涅盘》是整部《女神》的"诗眼",典型地体现了郭沫若的创作状态、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链接郭沫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关键词。郭沫若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的奥秘也可以从中得到解读。《凤凰涅盘》是郭沫若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真实反映。从中可以探讨郭沫若思想意识、身份定位、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内在关联。从而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众声喧哗的杂乱局面,不断向研究对象深层本体逼近。

彭秀坤[5](2015)在《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莫言小说创作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既发扬了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主体性高扬的精神,又有对其实用理性的对抗,体现出一种审美现代性追求。在创作观念上,莫言倡导的个性化写作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个性化文学思想有共通之处。他提出的“民间写作”、“作为老百姓写作”和“自我写作”都强调边缘写作立场的重要性,也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独立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听从“内在自由”的叛逆写作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创作自由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其以“本我”同化万物的思想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延传。另外,莫言还提出要学习鲁迅的“自我批判”精神,主张忏悔写作,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批判自我之恶,还要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在人物个性精神的表现上,首先,莫言初期小说在对人物肉身与精神冲突的书写中走向了对肉身存在的关注,身体存在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倡导的“以自身为本位”的个性主义精神的完善。其次,莫言小说创作由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精神自主”转向了“肉身自主”的探索,其既表现了源自身体本能的“自主形象”扩张的积极意义与唯我式个人主义的悖谬,也隐含着对传统利己个人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滋生的忧虑;男权文化下女性被动“自主”的悲剧命运、母性扩张的神圣与压抑子女个性成长的悖谬的书写则流露出对传统家族文化的否定;而“有价值的个性”人物肉身归宿的书写则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自由思想的反思与调控。再次,莫言小说批判了专制社会、“常人”社会和假道学思想对人物个性的压抑,“种的退化”表达了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不同的社会历史观,而身体异常者隐喻了新时期社会文化的转向;他的小说不仅展示了专制文化如何通过身体规训来实现身体与人的异化,还批判了功名文化、物欲文化和酒文化对人的异化,这也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文化批判传统的拓展。最后,莫言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自我批判精神,呼吁人的个性忏悔与个性化生存方式的构建。从个性化叙事的文体自觉意识来看,莫言小说创作既有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相似的形式创新精神,又有对其文体自觉意识的纠偏。其对文体互渗的探索体现了对五四小说私语化倾向的反拨;而叙述视角实验表现了对五四小说限知叙事的拒绝;感知化结构的运用反映了对五四小说心理化结构的补充和完善;而“言体”语言的诗性智慧与狂欢色彩则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言心”语言的反抗。童年时期饥饿孤独的身体体验与话语压抑决定了莫言小说创作接受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取向,而广采博取的兼容思想、“以人为本”的利民思想和万物有灵的泛神思想等齐文化血脉对其接受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态度,以及传承与重构其个人主义思想与恋魅特征等都有很大影响;新时期文化生态的变化为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提供了现实土壤,而文学主体性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莫言小说创作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传承与重构实现了从表现“自我”到表现“自身”、从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从“拿来”到“寻根”的创作转换,这也是我国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由世纪初“重精神”向世纪末“重肉身”的身体一体化思想转型的表征。当然,这种传承与重构也带来了感性泛滥与理性约束、人物个性的转化与长篇小说结构的安排、个性表达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远离“重精神”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会让我们变得平庸,而远离“重肉身”的莫言小说,可能会使我们忽视肉身的存在。莫言小说创作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拯救“自身”的个性化写作,对当下的个人化写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刘悦坦[6](2012)在《仪式:郭沫若的“精神基因”》文中研究说明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之一。目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探索郭沫若文艺创作和精神历程的深层本质,还原郭沫若"人格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从而达到对郭沫若的整体认识。仪式是纵贯郭沫若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的一个关键词。从早期新诗创作到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仪式始终作为郭沫若的"精神基因"而存在。仪式赋予了郭沫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灵感,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也导致了郭沫若创造力的最终衰退。从仪式角度考察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有助于揭示郭沫若的文化人格,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众声喧哗的混乱局面。

刘悦坦[7](2010)在《仪式:从一个关键词看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之一。目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郭沫若"人格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从而达到对郭沫若的整体把握。仪式是纵贯郭沫若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的一个关键词。从早期新诗创作,到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仪式始终渗透在郭沫若的精神结构中,仪式赋予了郭沫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灵感,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也导致了郭沫若创造力的最终衰退。从仪式角度考察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有助于揭示郭沫若的文化人格,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众声喧哗的混乱局面。

刘勇,李春雨[8](2010)在《郭沫若:多维性与创造性的宗教文化情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沫若不仅在本质上是一个充满浪漫激情的诗人,他还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思维的创造者,这就决定了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也是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他对宗教文化的思考,他的宗教文化情结,呈现出复杂多姿的、富于创造性的状态。而对这一方面我们以往的关注和研究还是有欠缺的。

王海涛,陈晓春[9](2009)在《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文中认为学界对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郭沫若接受泛神论的时间、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来源、内涵及其在郭沫若思想整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等问题。在接受时间、内涵等问题的认识上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在地位与影响等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分歧。

陈俐[10](2009)在《郭沫若研究中的文学人类学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郭沫若研究领域中,有的学者以文学人类学视野,提出应打通郭沫若当代意识与返祖情结的时空壁垒,还原郭沫若互渗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分析考证郭沫若作品中太阳崇拜情结及死而复生的创世母题的人类学意义,还有学者指出郭沫若的作品与宗教祭祀在形式上的联系,以此挖掘郭沫若作品作为综合性艺术文本的功能和价值。在阐释郭沫若传统与现代话语共在的深层原因方面,文学人类学视野和相应的原型批评方法不失为相对客观有效的方法。

二、“泛神论”与郭沫若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泛神论”与郭沫若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郭沫若与中学语文相关研究
        (二) 教学拓展相关研究
        (三) 现有研究之不足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郭沫若形象的建构与重构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郭沫若形象的建构
        一、作为新诗人、剧作家的文学家形象
        二、作为历史学家与古文字学家的学者形象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郭沫若形象的遮蔽与重构
        一、被新诗人遮蔽的旧体诗人形象
        二、被忘却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形象
        三、被回避的社会政治家形象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郭沫若作品的教学拓展
    第一节 郭沫若选文入选教材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后教材中郭沫若诗文选用梳理
        二、选文选用背景及教学点梳理
    第二节 《天上的街市》:从想象到格律
        一、《天上的街市》教学现状
        二、《天上的街市》的诗歌格律
        三、《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第三节 《屈原(节选)》:跨文体思维教学
        一、《屈原(节选)》教学现状
        二、《屈原(节选)》中戏剧与诗歌的融合
        三、《屈原(节选)》的跨文体教学设计
    第四节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新诗内在律和新诗散文化
        一、忽视与重拾
        二、自由诗的内在节奏鉴赏教学
        三、解读新诗散文化倾向
第三章 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的方法
    第一节 “全人”视境对郭沫若其人教学的运用
        一、“全人”视境概述
        二、在教学中还原一个立体真实的郭沫若
        三、对郭沫若其人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郭沫若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一、“群文阅读”打开方式概述
        二、郭沫若作品“群文阅读”试探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在郭沫若教学中的探究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
        二、郭沫若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屈原》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解与重构:《凤凰涅盘》中的精神现象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目的与意义
    二、《凤凰涅盘》研究四十年
        (一)四十年来《凤凰涅盘》研究概况
        (二)回顾与凝视:近四十年研究遭遇的瓶颈
        (三)研究传统的坚守与瞻望下的趋向
第一章 作为创作、接受、批评的文本《凤凰涅盘》
    第一节 作者:静观与动能
    第二节 读者:直觉与感知
    第三节 批评者:想象与逻辑
第二章 意义的死亡与更生
    第一节 生命更生
    第二节 文化更生
    第三节 精神更生
    第四节 诗歌更生
第三章 精神的形状与动态
    第一节 《凤凰涅盘》与《精神现象学》的关系
    第二节 《凤凰涅盘》的互文效应
    第三节 火元素与回忆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综述(200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于郭沫若诗歌研究
    第一节 《女神》研究
    第二节 诗歌的审美研究
    第三节 诗歌的比较研究及诗学理论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郭沫若小说、散文研究
    第一节 自叙传小说研究
    第二节 历史小说研究
    第三节 散文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第一节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历史剧研究
    第二节 历史剧的审美研究
    第三节 历史剧的比较研究及史剧理论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关键词”——重新解读《凤凰涅盘》(论文提纲范文)

一、“凤凰涅盘”象征着新中国再生吗?
二、原始思维与《凤凰涅盘》的创作状态
三、《凤凰涅盘》细读
四、从诗歌创作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

(5)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莫言小说创作研究概况及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三、本论文研究内容、框架及思路
第一章 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思想路向
    第一节 边缘写作立场与独立精神的自觉认同
    第二节 叛逆写作心态与自由精神的追随
    第三节 自我的追求与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延传
    第四节 忏悔写作的意义与博爱精神的继承
第二章 莫言小说“自主形象”与自由精神的书写
    第一节 “肉身”人物的觉醒与个性的完善
    第二节 “自主”人物的扩张与个性自由的对抗
    第三节 “有价值的个性”人物与个性自由的调控
第三章 莫言小说“非自主形象”与批判精神的重构
    第一节 “压抑”人物的反抗与社会文化批判的延伸
    第二节 “异化”人物的沉沦与社会文化批判的拓展
    第三节 “忏悔”人物的呼唤与自我批判的深化
第四章 莫言小说个性化叙事与文体自觉的纠偏
    第一节 小说文体互渗的探索与体裁反拨
    第二节 小说叙述视角的实验与叙述拒绝
    第三节 小说结构的感知化与心理补充
    第四节 小说“言体”的革新与语言反抗
第五章 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成因及意义
    第一节 主观精神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演变动因
    第二节 客观诱因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衍化发展
    第三节 个性化写作与扬弃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意义
结语:对当下个人化写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仪式:郭沫若的“精神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寻找郭沫若的“精神基因”
二、仪式与郭沫若的文艺创作
三、仪式与郭沫若的精神历程

(9)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郭沫若接受泛神论思想的时间
二、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来源
三、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性质与内涵
四、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泛神论”与郭沫若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研究[D]. 刘遵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解与重构:《凤凰涅盘》中的精神现象学[D]. 侯君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综述(2009-2015)[D]. 宁雅娣. 宁夏大学, 2016(02)
  • [4]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关键词”——重新解读《凤凰涅盘》[J]. 刘悦坦. 东岳论丛, 2015(04)
  • [5]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D]. 彭秀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6]仪式:郭沫若的“精神基因”[J]. 刘悦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7]仪式:从一个关键词看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A]. 刘悦坦. 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0
  • [8]郭沫若:多维性与创造性的宗教文化情态[J]. 刘勇,李春雨. 中国文学研究, 2010(01)
  • [9]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J]. 王海涛,陈晓春. 郭沫若学刊, 2009(04)
  • [10]郭沫若研究中的文学人类学视野[J]. 陈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4)


郭沫若论文 泛神论论文 精神现象学论文 文学论文 诗歌论文

上一篇:消费信贷展翅实现梦想
下一篇:基于优化算法的边坡最小安全系数搜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