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1](2006)在《空调压缩机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变频空调压缩机大多采用感应电动机驱动,而感应电动机效率低,变频控制器比较复杂。与感应电动机相比,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高效节能、体积小以及良好的变频调速性能等优点,是压缩机驱动电机的理想替代电机。不同的永磁体排列结构,磁力线的分布不同,它直接影响电机的效率。对比分析不同转子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性能将具有实际的意义。气隙磁场的分布关系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各项性能,永磁体的充磁以及转子磁极形状又对气隙磁场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永磁体的整机充磁以及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磁极优化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以便减小转矩波动,改善电机的性能。首先,选取了用于空调压缩机的5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的转子结构,设计了具有相同定子参数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然后,对电机进行了建模和有限元的分析计算。对不同转子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表面凸出式转子结构的电机具有最高的平均转矩和最低的转矩波动。论文对整机充磁的磁通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定子一相绕组对前面的5种不同转子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进行整机充磁,对比了充磁效果。综合前面的对比结果和实际情况,对其中一种整体性能较优的电机,在转子结构和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定子绕组改用分数槽绕组,并与原电机的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证明,转矩波动有明显的降低。最后,本文还对电机的转子磁钢进行了磁极优化从而降低转矩波动。分别对极弧系数,磁桥宽度和磁极偏心距进行了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和比较,确定了最终的优化方案。
张清扬[2](2002)在《漫谈变频空调(连载四)》文中研究指明 变频空调称之为调速空调(governing A/C)可能更贴切些。由于制冷压缩机驱动电机所采用的是调频调速技术,电气工程师们为了突出渲染这一特点,因而取了一个“变频空调”的名称,这一叫法已约定俗成。那么,变频空调器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呢?这里我们特请张清扬先生做一个系列介绍——
张清扬[3](2002)在《漫谈变频空调(连载三)》文中指出 变频空调称之为调速空调(governing A/C)可能更贴切些。由于制冷压缩机驱动电机所采用的是调频调速技术,电气工程师们为了突出渲染这一特点,因而取了一个“变频空调”的名称,这一叫法已约定俗成。那么,变频空调器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呢?这里我们特请张清扬先生做一个系列介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综述 |
| 1.2.1 变频空调的发展状况 |
|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发展状况 |
|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 第2章 空调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性能对比研究 |
| 2.1 空调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分析 |
| 2.1.1 引言 |
| 2.1.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分析 |
| 2.2 不同转子结构电动机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 |
| 2.3 性能的对比和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整机充磁的研究 |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充磁方式 |
| 3.2 永磁同步电动机整机充磁的原理分析 |
| 3.3 永磁同步电动机整机充磁的有限元分析 |
| 3.4 整机充磁结果的对比和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对比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少槽绕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有限元分析 |
| 4.3 少槽绕组和多槽绕组的性能对比及分析 |
| 4.3.1 平均转矩的分析 |
| 4.3.2 转矩波动的分析 |
| 4.4 少槽永磁同步电动机整机充磁的有限元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极优化 |
| 5.1 引言 |
| 5.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极弧优化 |
| 5.2.1 极弧系数的优化设计 |
| 5.2.2 极弧系数优化后的结果分析 |
| 5.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桥优化 |
| 5.3.1 磁桥宽度的优化设计 |
| 5.3.2 磁桥宽度优化后的结果分析 |
| 5.4 永磁同步电动机偏心磁极结构的优化 |
| 5.4.1 磁极偏心的优化设计 |
| 5.4.2 磁极偏心距优化后的结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