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81例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抑郁症81例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黄乾坤[1](2021)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考察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抑郁症严重程度、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招募129例就诊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另招募129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大五人格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所有数据使用SPSS23.0版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影响。结果:(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患者组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中,患者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患者组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忍耐、逃避、幻想否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基线期,患者的神经质(β=0.48,P<0.01)、外倾性(β=-0.31,P<0.01)、严谨性(β=0.67,P<0.01)、积极认知(β=-0.19,P=0.04)对HAMA评分影响显着;神经质(β=0.50,P<0.01)、外倾性(β=-0.18,P=0.015)、积极认知(β=-0.13,P=0.041)、家庭支持(β=-0.13,P<0.01)对HAMD-17评分影响显着。(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治疗2周末时,患者的外倾性(β=0.27,P<0.01)、目标专注(β=0.21,P=0.048)、情绪控制(β=0.54,P<0.01)、积极认知(β=0.17,P=0.03)、逃避(β=0.16,P=0.02)对HAMA的减分率影响显着;患者的神经质(β=-0.61,P<0.01)、宜人性(β=0.14,P=0.036)、积极认知(β=0.26,P<0.01)、问题解决(β=0.20,P=0.029)对HAMD-17的减分率影响显着。在治疗4周末时,患者的外倾性(β=0.37,P<0.01)、开放性(β=0.13,P=0.023)、目标专注(β=0.19,P=0.036)、情绪控制(β=0.47,P<0.01)、积极认知(β=0.17,P=0.019)对HAMA减分率影响显着;患者的神经质(β=-0.53,P<0.01)、宜人性(β=0.22,P<0.01)、积极认知(β=0.36,P<0.01)、家庭支持(β=0.13,P=0.019)、问题解决(β=0.32,P<0.01)、发泄情绪(β=-0.15,P=0.021)对HAMD-17减分率影响显着。结论:(1)高神经质,低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高忍耐、逃避、幻想否认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2)神经质、外倾性、严谨性、积极认知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神经质、外倾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3)外倾性、开放性、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逃避应对方式短期内对焦虑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神经质、宜人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问题解决、发泄情绪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

郑涵[2](2021)在《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抑郁症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还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同时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向世界各国发出挑战,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将面临身体功能衰退、残疾及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要高于男性,然而有研究表明在55岁时,抑郁症患病率却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的现象。还有研究表示随着年龄增长,性别对抑郁症的影响逐渐减弱,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最终几乎消失。此外,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中老年人抑郁症发展长期趋势中的性别效应,对不同性别间抑郁症长期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较为缺乏。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可以预测认知功能下降,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无法预测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认知中的记忆能力。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对于不同性别间抑郁症发展轨迹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中老年人抑郁症发展轨迹中的性别差异。2.探讨中老年人中不同性别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3.分性别探究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于欧洲健康、老龄化与退休调查,基线调查开始于2004年,前后共进行了六次随访,第二次随访为生命历程调查,因此本研究利用基线调查和五次常规随访调查,整理成平衡面板数据,最终共纳入3990名研究对象。运用基于群组的轨迹分析方法在总人群中探究抑郁轨迹,然后按照抑郁轨迹分组进行单因素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筛选混杂因素,对抑郁轨迹重新评估以确定性别对抑郁轨迹的影响。随后按照性别分别探究其抑郁轨迹,分性别按照抑郁轨迹进行单因素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别在总人群中和不同性别间探究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主要结果1.总人群中共有无抑郁(45.10%)、轻度抑郁(37.49%)、高度抑郁(8.90%)和抑郁程度增加(4.51%)四组抑郁轨迹。以高度抑郁轨迹为参照,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可降低中度抑郁轨迹概率(β=-1.69,P=0.002)及增加抑郁程度增加轨迹的概率(β=0.94,P=0.016)。2.男性和女性中无抑郁、中度抑郁和高度抑郁轨迹百分比分别为73.11%和50.30%、23.76%和 32.12%、3.13%和 17.58%。3.年龄、所处欧洲地区、家庭经济水平、有无社会支持和慢性疾病是男性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年龄、所处欧洲地区、家庭经济水平、运动、慢性疾病、日常活动和工具性日常活动受限是女性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4.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以无抑郁轨迹为对照组,仅在中老年女性中,高度抑郁轨迹与记忆得分(β=-0.52,95%CI:-0.88--0.17,P=0.004)和语言流畅得分(β=-1.31,95%CI:-2.05--0.57,P=0.001)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中老年人群中抑郁轨迹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高度抑郁轨迹的占比要高于男性。2.不同性别间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不同,相比于中老年男性,女性抑郁轨迹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3.仅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现高度抑郁轨迹会增加认知损害的风险。

段莉[3](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汪姗姗[4](2021)在《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关联的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和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分析不同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合肥、安庆的2所医学院校,进行基线调查,收集有效问卷7623份,并于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开展随访调查,收集有效问卷6879份。排除基线有抑郁症状者,本研究共将5504人纳入分析。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应对方式问卷(Copy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CES-D)分别评价童年期虐待经历,应对方式以及医学生抑郁症状。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童年期虐待、多种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与否、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通过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不同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与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存在负向关联(P<0.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和抑郁症状正向相关(P<0.001)。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负向相关(P<0.001),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存在正向关联(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与否、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后,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总人群中,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分别是8.38%、13.95%、3.55%和2.32%;男生中,调整年龄、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与否、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解决问题、自责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达9.76%、11.16%和9.92%;而在女生中,调整年龄、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与否、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在上述关联中起到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是7.73%、14.41%、4.12%和2.65%。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抑郁症状的关联中,均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结论不同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和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中起中介作用,并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需采用性别特异性的方法来有效地帮助医学生改善与童年期虐待相关的抑郁症状。

陈志民[5](2021)在《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特点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点类型,探索具有特殊情感气质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自身述情功能、生活事件等因素的特点及相互影响,通过情感气质特点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疾病进而明确临床诊断,及时针对性干预,改善青少年人群生活质量。方法:样本均取自2020年2月-8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入住的抑郁症青少年患者共110例,其中单相抑郁患者70例、双相抑郁患者40例,健康对照50例。入选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20)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TEMPS-A-CV)。采用SPSS 23.0软件将所有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样本总体以女性比例稍高,双相抑郁组年龄稍高;文化程度上单相抑郁组以初中文化居多,双相抑郁组以高中文化居多(P<0.05);家庭所在地以农村偏多,其中单相抑郁组父亲文化程度较双相抑郁组高(P<0.05);发病年龄方面单相抑郁组较双相抑郁组早(P<0.05)。2.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双相抑郁组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在均数±标准差一栏均稍高于单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抑郁气质得分高于双相抑郁组,(t=4.05,P<0.05);焦虑气质在单相抑郁组及双相抑郁组均得分均高于其余气质。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比女性抑郁气质、环性气质及焦虑气质更为明显(t=3.66,t=3.16,t=3.51,P<0.05);女性比男性情感旺盛气质明显(t=-2.71,P<0.05)。3.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人群存在明显述情障碍表现,多表现为难以识别自身的情感,且难于描述自己的情感,(P<0.05);单相抑郁组较双相抑郁组述情障碍明显(P<0.05)。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女性较男性有更为明显的述情障碍表现(P<0.05)。4.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组与正常青少年对照组家庭环境因素存在差异性,单双相抑郁障碍组显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高知识性及娱乐性。其中双相抑郁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宗教观、组织性均低于单相抑郁组(均P<0.05),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家庭环境各维度要优于高于男性。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负性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各维度负性总刺激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显着差异,青少年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生活事件存在差异,其中双相抑郁组四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及其它总刺激高于较单相抑郁组(均P<0.05)。无明显性别差异。6.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各情感气质类型均呈显着相关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各维度与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焦虑气质均呈显着负相关,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显着正相(P<0.01);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受惩罚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显着正相关(P<0.01),学习压力、其他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正相关(P<0.0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人群的抑郁气质与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宗教观呈显着负相关(P<0.01);环性气质与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呈显着正相关,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呈负相关(P<0.05);情感旺盛气质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组织性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控制性呈正相关(P<0.05);易激惹气质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宗教观呈负相关(P<0.05);焦虑气质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宗教观均呈显着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着正相关。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均与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与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维度呈正相关(均P<0.01)。7.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气质及易激惹气质与生活事件显着负向影响作用。情感旺盛气质家庭功能各维度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焦虑气质与抑郁气质对述情障碍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情感旺盛气质对述情障碍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结论:1.青少年单相抑郁症患者以抑郁焦虑气质为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多种气质并存;2.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等情感气质影响患者的述情功能,其中焦虑气质及抑郁气质影响更大;3.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家庭特点多表现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情感旺盛气质对于家庭环境具有正向影响,抑郁气质、焦虑气质、环性气质及易激惹气质对家庭环境均有负面影响;4.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情感气质类型以焦虑气质及易激惹气质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增加呈显着正相关。

柏雨[6](2020)在《儿童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追踪研究》文中提出抑郁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除了对青少年的抑郁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外,近几年对儿童抑郁情况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行为越发频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及重视,对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以往研究表明,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有密切关系,但二者的纵向关系一直没有定论。而对两者的纵向关系的探讨对了解儿童的抑郁及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以及未来对儿童抑郁以及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纵向研究,运用交叉滞后模型来进一步考察儿童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天津市某小学二到五年级共119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前后进行两次施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以“儿童抑郁量表”和“自评式网络游戏成瘾障碍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交叉滞后分析考察儿童的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纵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网络游戏成瘾显着高于女生;(2)儿童的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相互正向预测,但抑郁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强于网络游戏成瘾对抑郁的影响;(3)男生的抑郁与测网络游戏成瘾相互正向预测,但网络游戏成瘾对抑郁的影响强于抑郁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4)女生的抑郁正向预测网络游戏成瘾,但网络游戏成瘾不预测其抑郁。本研究丰富了儿童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纵向研究,揭示了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梁思雨[7](2020)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自杀身亡,数据显示,每1个人自杀成功,就有20多个人自杀未遂。同时自杀还是15-29岁年龄组中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大学生作为其中的风险人群,得到了世界各地心理学家的关注。在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研究时,大多强调单一负性事件对自杀倾向的影响,很少关注个体社会逆境感知起到的作用。而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加入反事实思维和心理韧性,试图探讨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倾向的关系,以及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研究共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所大学的750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自杀倾向问卷》、《负性事件反事实思维量表》、《心理韧性问卷》进行测试。研究表明:1.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的过度控制维度具有显着的民族差异。大学生自杀准备维度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二个维度:坚韧和自强都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2.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认知维度、绝望感维度、坚韧维度的年级主效应均显着。大学生自强水平维度、乐观水平维度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生源地和年级的主效应差异均显着。3.相关分析显示,社会逆境感知、大学生自杀倾向、反事实思维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社会逆境感知和心理韧性呈负的弱相关,心理韧性和反事实思维相关不显着;心理韧性和大学生自杀倾向具有显着的负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反事实思维在他们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显着的调节了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丁楷模[8](2020)在《青春期环境应激对成年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内分泌的性别特异性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年轻时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尤其重要。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电子产品使用、不规律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及久坐不动等急剧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显着改变。许多青少年开始熬夜玩手机、玩电脑或者在其他平台上做其他事情,甚至有些青少年整天不进食。研究表明,较短的睡眠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行为或者情绪问题风险增加显着相关,特别是抑郁或者焦虑障碍。但是尚未有研究这些不规则生活方式对抑郁的性别特异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环境应激(ES)对雄性和雌性青春期大鼠抑郁样行为和内分泌指标,如血浆皮质酮(CORT)、胆囊收缩素(CCK)、瘦素和神经肽Y(NPY)浓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的雄性或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别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n=10)、低频环境应激组(LF组,n=10)和高频环境应激组(HF组,n=10)。根据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范式,我们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设计了低频率的环境应激(LF),每个环境应激源每周出现一次。除CON组外,我们还设计了另一个高频环境应激组(HF)。HF组每周出现两次环境应激源,频率也不可预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环境应激程序应激大鼠,4周后进行行为学测试。行为测试包括:蔗糖偏爱测试(SPT),体重增加,食物和水的摄入量。第二部分:将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的雄性或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别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n=10)、低频环境应激组(LF组,n=10)和高频环境应激组(HF组,n=10),应激程序如上,应激4周。应激结束后收集躯干血液。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皮质酮(CORT)、胆囊收缩素(CCK)、瘦素和神经肽Y(NPY)的浓度。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环境应激导致雌性青春期大鼠蔗糖偏好值显着降低(p=0.04),而雄性青春期大鼠则未出现类似变化(p=0.85);环境应激导致青春期大鼠体重增加显着下降(p<0.05)和食物摄入量显着减少(p<0.05),但不存在性别特异性;而对于青春期前大鼠无论是经历低频环境应激还是高频环境应激均可出现蔗糖偏爱值降低(雌性:p=0.04;雄性:(p<0.05)、进水量降低(雌性:p<0.05;雄性:(p<0.05)以及食物摄入量降低(雌性:(p<0.05;雄性:p<0.05),但无性别特异性。2、环境应激导致青春期大鼠血浆CORT水平出现性别特异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与CON组相比,环境应激可导致青春期雌性大鼠血浆CORT显着升高(p=0.01)和青春期雄性大鼠血浆CORT显着降低(p=0.01);对于瘦素,与CON组相比,环境应激导致青春期大鼠无论是雌性(p=0.03)还是雄性(p=0.02)血清瘦素水平均显着升高;环境应激导致雌性青春期大鼠血浆CCK较CON组明显升高(p=0.02)以及血浆NPY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但对雄性大鼠均未有影响;环境应激对青春期前大鼠不管是雌性还是雄性,与对照组相比,血浆CORT、CCK、瘦素、NP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应激可以导致青春期雌性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伴有CORT和CCK升高及NPY降低。青春期雌性大鼠应激敏感性升高、应激复原力降低可能与其发生抑郁样行为有关。

余凌伟[9](2020)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烟草流行是全球公认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3亿吸烟者,每年因吸食烟草死亡的人数多达百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社会负担。“健康中国”是国家发展战略,控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我国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2.3%,其中男性医生吸烟率高达38.9%。健康从业人员是社会大众的健康典范,他们的吸烟行为会误导大众,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我国医学生吸烟率曾高达30%。换言之,不少医生的吸烟行为始于青年时期和学生时代。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健康从业人员,对其开展控烟研究和行动可以显着降低未来健康从业人员的吸烟率,成本效益高。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在近三四十年,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吸烟被当作是缓解负性情绪的重要行为应对方式之一;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吸烟行为。然而,我国人群吸烟行为的重要动机是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卷烟在我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社会资本对和吸烟行为影响的研究是近二十年西方社会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我国此类研究较为稀缺。由于中西方社会关于卷烟的文化内涵和吸烟行为发生机制迥异,西方社会的研究结果缺乏中国文化适应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机制研究有重要的社会需求、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性别视角,旨在构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研究框架和模型,并进行数据实证和模型修正,分别讨论社会参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和信任互惠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最终目标是为制定有效的控烟干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显着降低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和人群吸烟率。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全国31所高校的7595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使用《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和吸烟行为测量问卷收集相关数据。采用SPSS 24.0和Amo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使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总体吸烟率为6.9%,男生吸烟率(16.4%)显着高于女生吸烟率(2.4%)(χ2=509.931,P<0.001)。我国东(4.9%)、中(6.7%)和西(9.4%)部地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4,P<0.001)。进一步分析,吸烟率的地区分布差异仅在男生群体中显着。(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男生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汉族男生(χ2=52.397,P<0.001),然而女生吸烟率无显着民族差异(χ2=1.520,P>0.05)。有心理障碍症状男生(20.8%)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无症状(15.3%)的男生(χ2=8.711,P<0.01),而该种关系在女生中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465 P>0.05)。护理专业男生(31.2%)、公共卫生专业男生(20.2%)和临床专业男生(13.1%)的吸烟率有显着差异(χ2=36.443,P<0.001)。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饮酒行为和吸烟行为存在显着的共发现象(男生:χ2=304.425,P<0.001;女生χ2=565.186,P<0.001)。(3)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低社会资本学生的吸烟行为发生风险显着高于高社会资本学生(男生:OR=1.571,95%CI:1.226-2.014;女生:OR=1.803,95%CI:1.253-2.595)。对男生而言,社会参与和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关系。较窄的社会网络(OR=1.402,95%CI:1.102-1.784)和较低的信任互惠感(OR=1.478,95%CI:1.146-1.907)会显着增加男生吸烟行为可能性。对女生而言,社会参与和社会网络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低信任和互惠感的女生(OR=1.269,95%CI:1.222-1.582)发生吸烟行为的风险是高信任和互惠感女生的1.269倍。较低的社会互动会显着降低男生吸烟行为风险(OR=0.762,95%CI:0.566-0.931),而社会互动对女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OR=0.785,95%CI:0.532-1.159)。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与男生(OR=1.095,95%CI:0.855-1.403)和女生的吸烟行为(OR=0.960,95%CI:0.642-1.436)没有显着关系。较低的宗教场所互动(男生:OR=0.694,95%CI:0.500-0.964;女生:OR=0.474,95%CI:0.288-0.779)和成人娱乐场所互动(男生:OR=0.471,95%CI:0.369-0.601;女生:OR=0.568,95%CI:0.382-0.844)显着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风险。(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男女生关于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作用路径既存同又有异。第一个相同之处:社会参与(男生:β=0.001,p>0.05;女生:β=-0.011,p>0.05)和社会网络(男生:β=-0.042,p>0.05;女生:β=-0.010,p>0.05)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直接影响,但社会参与(男生:β=-0.026;女生:β=-0.023)和社会网络(男生:β=-0.106;女生:β=-0.056)都可以通过信任互惠间接地减少吸烟行为发生。此外,信任互惠可以显着直接减少吸烟行为发生(男生:β=-0.123;P<0.001;女生:β=-0.094,P<0.05)。第二个相同之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会降低吸烟行为的可能性(男生:β=-0.270,P<0.001;女生:β=-0.140,P<0.001),宗教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没有直接显着关系(男生:β=0.070,P>0.05;女生:β=0.081,P>0.05),成人娱乐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男生:β=0.423,P<0.001;女生:β=0.232,P<0.001)。第一个不同之处:对男生而言,社会互动会显着增加吸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男生:β=0.193,P<0.05),女生的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女生:β=0.160,P>0.05)。第二个不同之处为社会资本在男生群体中可以调节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女生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从性别差异视角构建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模型,对社会资本及不同维度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数据实证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视角和基础。社会参与或互动的概念和测量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和结论也不相同。因此,研究者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时,要关注其测量的具体题目,避免涵义过度延伸、概念失当使用和结论错误应用。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制定控烟政策时需考虑性别因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参与或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尤其是男生,需避免吸烟易感性环境暴露,从而降低吸烟行为发生风险。信任和互惠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能有效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率,在今后的控烟政策制定和行动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吴梅利洋[10](2019)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不断攀升,伴随着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关系削弱,地域分离加剧,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机构成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据估计,有至少500万的老年人需要依托机构养老,机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抑郁是老年人最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养老机构老年人更易发生抑郁。老年抑郁具有长期、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会给老年人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不良后果。疼痛是导致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原因。由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多存在年龄相关性疾病、慢病共病、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疼痛的情况更加普遍,且易被忽视、难以根治。探索疼痛和抑郁的中介因素,可以帮助养老护理人员针对中介因素进行干预,降低疼痛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1)汉化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了解我国养老机构照护质量;(2)探索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在疼痛和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比较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照护质量的养老机构中,串联中介作用路径的差异性,以丰富我国疼痛老年人抑郁易感性机制的理论研究;(3)探索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4)构建多层面、多角度的干预策略图,为减少疼痛老年人抑郁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质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13个城市38家养老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汉化的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对机构质量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老年人,应用自制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包含老年人一般资料、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自评健康状况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数字疼痛评分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等,以面对面访谈形式收集老年人的信息。量性数据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抑郁等变量的因素。采用Mplus 7.4软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通过方便抽样法招募养老护理员,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等,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座谈法,提出干预策略。【研究结果】1.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标(I-CVI)为0.751,平均内容效度指标(S-CVI/Ave)为0.90。项目分析结果显示,1个条目的鉴别度欠佳,3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4。2.参与调查的38家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均分为(107.51±15.09),其中22家养老机构质量合格。服务维度得分率最低,修饰维度得分率最高。护理员与老年人的配置比为1:7.22(1:2.3323.33)。3.共2154位养老机构老年人参与并完成调查,64.2%为女性,平均年龄为(82.02±7.02)岁。老年人疼痛发生率为46.0%,性别、年龄、是否有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水平是疼痛的影响因素。4.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为60.1±15.2,50.1%的老年人处于高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疼痛和抑郁的关系。养老机构老年人有4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私人限制型、资源整合型、广泛社交型和家庭主导型。其中私人限制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高,而广泛社交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低。5.老年人中16.1%的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很好,35.7%的认为健康状况好,36.9%的认为健康状况一般,11.3%的认为健康状况差。性别、疼痛情况、有无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视力、锻炼情况和养老机构人力充足情况是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6.有20.5%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12.2%的老年人同时存在疼痛和抑郁症状。入住养老机构的照护质量、文化程度、睡眠状况、皮肤状况、锻炼情况、疼痛、自理能力、自评健康、孤独、感知社会支持、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是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7.疼痛老年人中,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串联中介模型成立。疼痛可以直接导致抑郁,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部分中介作用导致抑郁。该模型能解释抑郁变异的28.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6%,社会支持是主要的中介因素。8.在不同性别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25.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6%;在男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34.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6%。感知社会支持均为最重要的中介因素。9.在不同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组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低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32.2%可以用该模型进行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7%。在高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27.0%可以该模型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8%。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均是感知社会支持。10.共175名养老护理员参与并完成访谈。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包括三个主题:(1)老了就是这样:基本认知缺乏;(2)我能做什么呢:护理信心缺乏;(3)我想要做更多:参与培训途径及精力缺乏。11.从国家政策层面、养老机构和家庭层面、老年人层面出发,以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疼痛、社会支持、自评健康和抑郁五个方向着力,构建多层面、多角度干预策略图,以减少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风险,促进健康老龄化。【研究结论】中文版OIQ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且实施方便,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多个多维度了解养老机构照护质量。但仍需进一步检验,以便于该评测工具的推广。我国多数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基本合格,但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欠缺。总体来说,机构照护质量和护理人力配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群中,疼痛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两者共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总体来说,有睡眠、皮肤问题、缺乏锻炼、疼痛、自理能力较差、自评健康水平较低、孤独、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较低是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养老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这类人群。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关系有串联中介作用,疼痛会直接导致抑郁,疼痛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或自评健康的中介作用导致抑郁,疼痛还可以导致感知社会支持下降,进而导致自评健康状况降低,最终导致抑郁。因此,对于疼痛老年人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和/或自评健康水平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表现、危险因素、危害等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对老年抑郁的护理信心和能力不足,且相关的培训途径缺乏。需加强养老护理员老年抑郁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对老年抑郁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从而增强其护理信心,提升老年抑郁的护理水平,发挥其在老年抑郁中的重要作用,降低老年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干预。国家应该全面倡导敬老爱老传统文化,改善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增加养老护理服务供给,缓解护理人力配置不足,推进敬老志愿活动常态化。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向大众普及健康老龄化的相关知识,促使群众认识到疼痛并非衰老的正常过程,提高疼痛报告率和就诊率。养老机构应开展丰富文娱活动,增加老年人活动参与度。养老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做到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及时有效干预、尽早规范化治疗。家庭应参与到老年人的照护中,多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联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老年人应学会正性、积极地评价健康,减少“灾难化”思想,避免定式性别角色,合理表达诉求。通过多方协作,共同面对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问题,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二、抑郁症81例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81例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附件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三 大五人格简式量表
附件四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附件五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附件六 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2)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2.2.2 MINI调查工具
        2.2.3 老年抑郁量表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3 资料收集过程
        2.4 研究伦理审查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2.1.3 抽样方法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2.6 心理弹性量表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4.2.1 社会功能
        4.2.2 躯体化症状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4.2.4 非理性信念
        4.2.5 心理弹性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4.2.7 神经质人格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2.1.1 数据来源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2.3 战略坐标分析
        2.4 社会网络分析
    3 结果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关联的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科研实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综述 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效应的调节因素研究进展
    一、ACEs的健康效应
    二、ACEs与健康结局关联的调节因素
    三、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特点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期抑郁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儿童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抑郁
    1.2 网络游戏成瘾
    1.3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3.4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各研究变量描述统计结果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4.3 各变量相关分析
    4.4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
5 讨论
    5.1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总体情况分析
    5.2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3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分析
    5.4 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纵向关系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社会逆境感知
        1.1.1 社会逆境感知的概念
        1.1.2 社会逆境感知的理论
        1.1.3 社会逆境感知的相关研究
    1.2 自杀倾向
        1.2.1 自杀倾向的概念
        1.2.2 自杀的理论
        1.2.3 自杀的相关研究
    1.3 反事实思维
        1.3.1 反事实思维的概念
        1.3.2 反事实思维的理论
        1.3.3 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
    1.4 心理韧性
        1.4.1 心理韧性的概念
        1.4.2 心理韧性的理论
        1.4.3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1.5 社会逆境感知、自杀倾向、反事实思维及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1.6 以往研究的不足
    1.7 问题的提出
    1.8 研究目的及假设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统计方法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研究结果
    3.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1 社会逆境感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2 自杀倾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3 反事实思维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4 心理韧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2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3 反事实思维的中介作用分析
    3.4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2 大学生自杀倾向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3 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4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5 各变量相关的讨论
    4.6 反事实思维的中介效应讨论
    4.7 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讨论
    4.8 教育实践启示
    4.9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青春期环境应激对成年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内分泌的性别特异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引言
第一章 :环境应激对青春期大鼠行为学的性别特异性作用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3.1 环境应激程序
        1.3.2 行为学测试
        1.3.3 统计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环境应激(ES)在雌性而非雄性青春期大鼠中表现出抑郁样行为
    1.5 讨论
第二章 :环境应激对青春期大鼠内分泌学的性别特异性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和器材
    2.3 实验方法
        2.3.1 环境应激程序
        2.3.2 组织样本处理,激素和肽的检测
        2.3.3 统计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血浆中CORT、leptin、CCK和 NPY的浓度
    2.5 讨论
结论
    1.1 主要结论
    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9)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研究视角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局限与空白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理论假设
    1.8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选题过程与论证
    2.2 问卷选用与编制
    2.3 调查与抽样方法
    2.4 质量管理与控制
    2.5 关键变量赋值
    2.6 数据分析策略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
    3.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现状
    3.3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3.4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5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情况
    3.6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3.7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
    3.8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9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10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3.1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3.12 研究理论假设实证结果汇总
第4章 研究讨论
    4.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情况
    4.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的关系
    4.3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4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网络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5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信任互惠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6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基金支持情况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养老机构相关的文献回顾
        2.1.1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2.1.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
        2.2 老年抑郁相关的文献回顾
        2.2.1 老年抑郁的现状
        2.2.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2.2.3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2.3 疼痛与抑郁
        2.4 社会支持相关的文献回顾
        2.5 自评健康相关的文献回顾
        2.6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的管理
        2.7 小结
    3 研究理论框架
        3.1 社会苦难理论视角
        3.2 串联中介假设模型
    4 研究内容
    5 伦理考虑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的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2.1.1 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的介绍及获取
        2.1.2 量表的翻译、回译及文化调试
        2.1.3 专家咨询
        2.1.4 预调查
        2.2 养老机构的选择
        2.3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的项目分析
        3.2 养老机构一般资料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4 讨论
        4.1 量表的信效度
        4.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第二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2.1.1 老年人调查问卷的初稿
        2.1.2 预调查及调查问卷的完善
        2.1.3 最终板老年人调查问卷
        2.2 老年人的选择
        2.2.1 研究总体与样本量
        2.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老年人一般资料
        3.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
        3.3 老年人疼痛
        3.4 老年人社会支持
        3.5 老年人自评健康
        3.6 老年抑郁
        3.7 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串联中介效应
    4 讨论
        4.1 老年人一般资料
        4.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度
        4.3 老年人疼痛
        4.4 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
        4.5 老年人自评健康
        4.6 老年抑郁
        4.7 串联中介效应
第三部分 养老护理员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的选择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2.4 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
        3.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3.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4 讨论
        4.1 养老护理员的现状
        4.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4.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第四部分 干预策略的提出
    1 研究结果对干预策略的启示
    2 基于文献回顾提出干预措施
        2.1 社会支持的干预措施
        2.2 自评健康的干预措施
    3 基于专家座谈会提出政策建议
        3.1 养老机构护理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3.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最低配置比建议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4 构建干预策略图
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各省(市)与护理人员配置相关的规范、标准
    附录2 与养老机构签署的保密协议
    附录3 医院开具的介绍信模板范例
    附录4 养老机构开具的调研工作证明模板范例
    附录5 知情同意书模版
    附录6 OIQ 量表专家咨询表
    附录7 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质量评价工具(研究者版本)
    附录8 养老机构的选择及调研通知函件
    附录9 实地调研的养老机构一般描述
    附录10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录11 养老机构护理员调查表
    附录12 专家座谈会会议议程(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抑郁症81例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D]. 黄乾坤.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D]. 郑涵.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关联的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D]. 汪姗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特点及相关研究[D]. 陈志民.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6]儿童抑郁与网络游戏成瘾的追踪研究[D]. 柏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D]. 梁思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青春期环境应激对成年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内分泌的性别特异性影响[D]. 丁楷模. 江苏大学, 2020(02)
  • [9]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D]. 余凌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D]. 吴梅利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抑郁症症状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轻度抑郁症表现论文 双相论文 抑郁发作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与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教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山东还有一个“刘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