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汉语词典中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汉语辞书中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欣[1](2021)在《“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门户逐渐开放,传教士来华活动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本着传教的目的融入中国社会,学习中华文化,而促进宗教本土化传播的关键环节就是掌握汉语。为学好汉语并为后来来华传教士提供高效便利的学习工具,传教士们编纂了多部汉语学习辞书,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相关词语,其中还涉及中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内容的阐释,为来华西人学习汉语提供了巨大帮助。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传教士编纂的双语辞书,从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窥探其汉语学习的过程,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天”字文化内涵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对传教士来说既是其学习汉语的基础词汇,也是将基督教义和中华传统信仰相结合的纽带,因此本文选取“天”及其词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和描写对比法,建立辞书语料信息库,从传教士角度,梳理“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发展轨迹,理清其古今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出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编纂对汉语语文辞书编纂的影响,挖掘其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论文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现状、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第一章基于辞书信息库,对“天”字释义进行分类描写和对比分析,探索其释义发展过程;第二章以信息库中“天”的相关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辞书中检索到的词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天”字词语在辞书中的演变特点;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阐述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和外向型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及传教士汉语学习的经验启示;结语部分总结前文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传教士辞书研究的意义。本文从传教士视角出发,以辞书为载体,以“天”及其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对当代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意义,希望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所帮助,为更多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途径。

杨亚妮[2](2021)在《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文化等新成果也随之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西文明交流碰撞,西方文化的新概念、新语词进入汉语系统,促进了汉语的近现代转型。19世纪到20世纪是汉语新词新义大量峰出的阶段,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编纂的辞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传教士辞书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在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出汉语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其次,传教士辞书是传教士们站在二语学习者的角度学习汉语的产物,作为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策略,通过研究传教士辞书,总结并借鉴传教士们的汉语学习策略,有助于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和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推广。“金”字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作为哲学思想“五行”之一,它已经渗透到人们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逐步赋予了近代科技色彩,成为化学元素之一;“金”字构成的词条涉及到财富、品格与意志,多为人们所用表达美好祝愿,在传教士辞书中也被大量收录和重视。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条释义作为研究内容,探究“金”字及其构词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梳理传教士辞书脉络、认识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的特点。通过分析传教士辞书编纂的特点、汉语学习的释义策略,以期促进现今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通过对“金”字义项的分析,探索晚清民国时期的传教士辞书在义项上起到传承旧义项,为旧义项增添新内容,归纳新义项的作用。通过对“金”构词用语收录情况的分析,探究传教士辞书所收录的中国民风民俗词语的规律:部分不常见、随着语言发展淡出人们视野的词汇在传教士辞书中很少被收录,后来在近现代汉语系统中也渐渐消失;某些词语义项下的构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构词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释义策略上,总结并学习传教士通过“以词义带字义”“以句义带词义”的方式,利用语境记忆汉语词汇的方式。最后,通过分述传教士辞书影响语文辞书检索方式、释义;影响对外汉语辞书的收录义项及词条的传承、释义策略、文化内容、构字信息等,明确传教士辞书的意义和价值。晚清民国的传教士辞书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填补了早期国人辞书与近现代语文辞书之间的空白,对汉语近现代转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微观切入,从“金”字着眼,以此管窥传教士对“金”认识的深化过程;站在域外视角,研究传教士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并从中汲取经验,给汉外辞书的编纂以启发,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宋楠[3](2021)在《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辞书作为一种高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其作为一种文献材料无论是对于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还是汉学研究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同时包含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性现象以及一词多音现象情况的“都”字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该字在汉语中义项较为繁杂,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属于必须掌握的初级词,且对于汉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较易出现偏误。根据“都”字在本文所涉及到的二十余本辞书中的收录情况,分别从义项及词条编写度进行分析,探讨对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启发与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涉及到的各本辞书收词特点及辞书大致情况做了介绍,具体分析了各辞书中“都”字的具体义项收录情况。第二章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汉-英类西人辞书中“都”字词条下用例的处理情况,将辞书用例分为词语类用例和短句类用例并进行了具体的整理分析,还对西人辞书中“都”字的英文对译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分析了“都”字在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中的具体词条编写情况,并与西人辞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两章分析内容,进一步提出对当代外向型汉语辞书的词条编写建议。晚清民国时期的西人辞书作为一种学习词典,由于其编写者为汉语非母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贴近汉语学习者的需要。现代由汉语母语者编写成的汉语学习词典,可能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无法准确预估,而西人辞书由于其编写者同时也是二语学习者,这一特性使得其可以为我国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关泠[4](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陈嘉欢[5](2020)在《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尔雅·释草》、《尔雅·释木》中收录的341例植物类名物词释义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古代、现代语文辞书中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比古今多部语文辞书中相同词目的植物类名物词释义,从而总结归纳古今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演变和发展的特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意义,并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交代本文的一般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古代语文辞书释义演变的研究。首先简述了本文涉及的几本古代语文辞书的释义内容以及释义方法。之后以《尔雅》植物类名物词释义为基础,对《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玉篇》、《正字通》中相同字词的释义进行比较,对比典型的释义描写以及分析其释义内容和方式的差异,从而得知古代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发展演变的情况。第三章主要探讨的是古今语文辞书相关释义对比,将古代语文辞书与《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植物类名物词的释义进行对比。首先对《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内容和方式做了分类和归纳,其次在对材料分析时,将释义内容和释义方式的古今演变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析。第四章在前两章对古今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的释义进行纵向的历时对比基础上,将对比中出现的释义发展演变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展现出古代、现代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的兴替和演变关系。同时在前人释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今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对比,提出几点现代语文辞书释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张少雄[6](2020)在《《说文》《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动物类名词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物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类名词又是名物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说文》收录的123个动物类名词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整理《说文》《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五部字书的释义。归纳传统字书中动物类名词释义的共性,探讨后代字书动物类名词释义对《说文》的发展。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简要论述了选题的研究价值;其次分别梳理了动物类名词和辞书释义方式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整理《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相对于《说文》增加的释义内容,并进行分类,共分为八大类:形体特征、自然习性、于人利害、品种和别称、命名理据、典故传说和奇闻异事、专名用字和新增义项,并总结释义内容增加的特点。第三部分将《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动物类名词的释义方式与《说文》对比,整理《说文》动物类名词的释义方式在后代四本字书中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探讨五本字书中引用书证的情况,将《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与《说文》引用书证情况进行对比,归纳出每部字书引用书证的特点。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说文》《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动物类名词释义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吕晓雪[7](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郭佳兴[8](2020)在《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语义褒贬的研究一直有较高的关注度,整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我们对语义研究的层层深入,原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难以完全解释语义褒贬在词汇层面呈现出来的特殊性,词义褒贬问题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价值。词义的褒贬究竟该如何界定,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褒贬语义特征该用何术语指称,是否有其独特的组合特征和演变路径,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辞书当中,词的两种语义褒贬现象之间有无特殊的关联,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同时对辞书编纂、二语教学、汉外翻译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涉及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在组合和聚合的整体坐标上研究词义,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分类统计与对比分析相结合,在对语言充分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辅之以形式化手段,借助辞书及语料库,首先将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定称——褒贬陪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本体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具体如下:正文的第一至三章主要是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由于褒贬陪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往在教学或研究中往往以“约定俗成”之名而一笔带过,较少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探究。本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带有褒贬陪义的词为语料,在对语料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褒贬陪义重新进行界定、分类,并对其存在的形态和标记进行分类描写,探索褒贬陪义的性质,并对其独特的层次性进行了专题式探究。在聚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褒贬陪义进行组合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对褒贬陪义的组合研究区分义位的外部组合及内部组合,从义位和义丛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其组合特征,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相结合。以上涉及到的各层面的问题均为褒贬陪义的共时性研究,主要考察褒贬陪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特征,在现代词汇语义学中,词汇的研究纵横两项综合比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才能看到词汇的全貌。在对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中,对褒贬陪义的历时性演变的考察是另一个重点,借助语料库和辞书,基于功能主义从认知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褒贬陪义演变的路径、原因等问题,发现了褒贬陪义单向式和回环式独特的演变路径,并从语言和非语言角度分析了褒贬陪义演变的动因。正文的第四至五章是对褒贬陪义的应用性研究。辞书编纂既是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也是应用,本研究中除对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外,还考察了褒贬陪义的辞书标注情况,结合语言实际,重点考察了普通语文词典和外向型学习词典对褒贬陪义词的收词、标注及配例的情况,第四章主要涉及普通语文性词典,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现汉》进行了短期的梳理,对比了第5至7版的标注情况,对辞书中的标注特征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给出了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第五章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情况,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代表,两部词典在标注的数量、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汲取两部词典各自呈现出来的特点,提出了外向型学习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建议。

袁耀辉[9](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夏瑶[10](2019)在《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4.29-1857.1.24)编写,1837年出版的《福建方言字典》(Dictionary of the Hok-k?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Macao,China:Printed at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是新教传教士编写的第一本福建方言字典,记录的是福建漳浦地区的方言,反映了19世纪初叶闽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及方言用字情况,为我们研究晚清闽南语地区的汉字使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目前学界针对传教士所编纂的福建方言辞典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尤其在用字研究方面更是鲜有人涉及,故本文的研究对汉字学、方言学、汉学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福建方言字典》为研究对象,对该字典的通用俗字和方言字进行了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作者麦都思和《福建方言字典》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目前学界对《福建方言字典》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方言字、俗字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对《福建方言字典》的用字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制作成表。第二章为《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研究。将字典中的通用俗字按笔画层面、构件层面和整体层面进行了分类,每一类都进行了举例分析,另外,对於字典中未见於其他传统字书文献的俗字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些俗字形为俗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和文献资料。第三章为《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研究。将字典中的方言字分为本字、自造字和借字这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型的用字举例及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其中的自造字很多并未被传统字书文献所收录,为闽南语特定方言用字,这些字对方言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为《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特点。通过对该字典中通用俗字和方言字的研究和论述,总结并归纳了《福建方言字典》中通用俗字和方言字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对《福建方言字典》的用字情况进行总结,探讨《福建方言字典》对於研究福建方言语音、词汇和方言用字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今後研究工作的展望。

二、汉语辞书中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辞书中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收录情况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演变分析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在“天”字义项演变中的作用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词语研究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分析
    第三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特点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的影响
    第二节 外向型汉语辞书对传教士辞书的借鉴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学习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天”字义项分类信息库
    附录2 .“天”字词语信息库
    附录3 .“天”字词语分类信息库
致谢

(2)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释义情况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义项纵向对比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构词用语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及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意义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的影响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对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横向比较
    附录2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外向型汉语辞书中“金”字义项变化情况
    附录3 各辞书中“金”字构词义项状况

(3)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辞书中单字“都”的处理情况
    第一节 义项间的横向对比
    第二节 义项间的纵向对比
    小结
第二章 双语辞书中“都”字用例的处理情况
    第一节 双语辞书中中文用例的编录情况
    第二节 双语辞书中副词“都”在句例中的英译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西人辞书对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的启示
    第一节 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对西人辞书的传承与完善
    第二节 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西人辞书对外向型汉语辞书编写的启示
    第四节 外向型汉语辞书“都”字词条设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辞书中“都”字字形、字音情况
    附录2 “都”字实词义项(名词、动词、形容词)
    附录3 “都”字虚词义项(叹词、副词、介词)
    附录4 “都”字其他情况义项
    附录5 “都”字词类例证及其英译
    附录6 “都”字短句类例证及其英译
致谢

(4)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论证
        一、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的可行性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一、语文辞书释义研究现状
        二、名物词相关研究概况
        三、语文辞书相关对比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代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历时比较
    第一节 古代语文辞书释义内容对比
        一、古代语文辞书释义内容
        二、释义内容对比
    第二节 古代语文辞书释义方式对比
        一、古代语文辞书释义方式
        二、释义方式对比
第三章 古今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对比研究
    第一节 古今语文辞书释义内容对比
        一、《国语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关释义内容考察
        二、释义内容对比
    第二节 古今语文辞书释义内容演变特点
        一、语义特征更加科学全面
        二、释义的系统化
        三、释义趋于简明化和精炼化
        四、释义更加规范化
        五、释义更加多维化
    第三节 古今语文辞书释义方式对比
        一、《国语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方式考察
        二、古今释义方式使用的变化情况
        三、弥补释义方式的漏洞
第四章 现代语文辞书植物名物词释义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释义中专业释语应当统一
    第二节 释语中出现的专名应另外解释
    第三节 古词语释义可以更加准确
    第四节 应注意释义精确性与简适性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说文》《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动物类名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辞书中动物类名词研究综述
        二、辞书释义方式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释义内容研究
    第一节 释义内容的分类
        一、形体特征
        二、自然习性
        三、于人利害
        四、品种和别称
        五、命名理据
        六、典故传说和奇闻异事
        七、专名用字
        八、新增义项
    第二节 释义内容增加的特点
        一、释义精细化
        二、释义简单化
第三章 释义方式研究
    第一节 《说文》释义方式
        一、直训
        二、推源
        三、义界
        四、综合运用释义方式
    第二节 释义方式的比较
        一、直训释义方式的转变
        二、推源释义方式的转变
        三、义界释义方式的转变
        四、综合释义方式的转变
第四章 书证研究
    第一节 《说文》引书
    第二节 《宋本玉篇》引书
    第三节 《类篇》引书
    第四节 《字汇》引书
        一、《字汇》引书情况
        二、《字汇》引书的特点
    第五节 《正字通》引书
        一、《正字通》引书情况
        二、《正字通》引书特点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论文主体框架设想
第一章 褒贬陪义的界定及标记
    第一节 褒贬陪义的界定
    第二节 褒贬陪义的存在形态和标记
第二章 褒贬陪义的性质
    第一节 褒贬陪义的性质概说
    第二节 褒贬陪义的层级性
第三章 褒贬陪义词的组合及演变
    第一节 褒贬陪义词的内部组合
    第二节 褒贬陪义词的外部组合
    第三节 褒贬陪义的演变
    第四节 褒贬陪义演变的原因
第四章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的标注
    第一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词收录情况
    第二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标注情况
    第三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词配例情况
    第四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标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的标注
    第一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词收录情况
    第二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标注情况
    第三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词配例情况
    第四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标注建议
结语
    一、本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一 《现汉》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二 《商务馆》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三 《学习词典》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四 《商务馆》未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五 《学习词典》未收褒贬陪义词表
致谢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麦都思与《福建方言字典》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第四节 《福建方言字典》用字量化分析及简表
第二章 《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研究
    第一节 俗字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特殊俗字
    第三节 传承俗字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研究
    第一节 方言字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方言字的类型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特点
    第一节 通用俗字的特点
    第二节 方言字的特点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福建方言字典》书影
附录二《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表
附录三《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表
致谢

四、汉语辞书中古今关系的处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D]. 孙明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D]. 杨亚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D]. 宋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5]语文辞书植物类名物词释义演变研究[D]. 陈嘉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说文》《宋本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动物类名词释义研究[D]. 张少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D]. 郭佳兴.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10]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D]. 夏瑶.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正字通论文 百科全书论文

上一篇:振动研磨机的测试与应用
下一篇:学生干部素质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