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俐颖[1](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林芷萱[2](2021)在《宗教艺术类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艺术中的天使》(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宗教艺术类学术专着Angels in Art所撰写。该作品是美国19世纪作家克拉拉·沃特斯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宗教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以信息型文本的特点为主,兼具表情型文本特点。该作品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范围较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对于东西方读者,尤其是想要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或学习西方宗教艺术史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图书。学术着作通常具有理性和规范化的特点,而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则具有感性和形象化的特点,两者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且不统一的关系。而作为一部既体现作者出色的学术问题意识,又体现其深厚文学写作功底的宗教艺术类学术着作,译者只有深刻掌握这两种不同属性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本在学术性和文学性上的有机统一。因此,译者需要在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基础上,兼顾译文的文学性。鉴于此,译者将此次翻译实践遇到的问题分为两大类进行讨论:一、文学性中自指性的翻译再现,其中包括几大典型句式的翻译分析(圆周句、松散句、倒装句、平衡句)二、文学性中曲指性的翻译再现,其中将讨论包括修辞的翻译,以及隐含意义的翻译。译者希望能通过不同角度对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保留原作者的行文风格,并为相关领域翻译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刘凯悦[3](2021)在《理雅各孔孟讲稿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着名的汉学家和传教士,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人,翻译了《四书》、《五经》等多部中国经典作品,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位获奖者。本翻译实践报告所用珍贵材料为理雅各在中国传教结束后任职于牛津大学时,于1877年面向牛津大学生所做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讲座稿,该讲稿对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做了详尽的描述,并表达了理雅各自己对中国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本次翻译实践主要从回译、再现、再语境化这三个翻译策略层面探讨了讲稿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对直接引文和间接描述的回译、历史文化和讲稿文体的再现、圣经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再语境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将此类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法准确传达给读者。在翻译及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我国古代典籍和理雅各个人背景的深入了解,笔者被理雅各深厚的国学知识底蕴和孜孜不倦的翻译态度所打动,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汉学家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对象,其合璧东西、贯通古今的身份也大幅度展现在其讲座稿中,这一特点在本翻译研究中有所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理雅各讲稿的研究和翻译,详尽展现理雅各对孔孟二位圣人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和观点,供研究理雅各的相关学者参考,同时也为同类型文本翻译的实践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提供相关借鉴方向。
张英智[4](2021)在《理雅各纪念文章汉译报告》文中认为理雅各(1815-1897)是近代英国着名的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他翻译的《中国经典》至今被西方视为标准译本,学界多对其学术成就做出研究,而其逝世后的纪念性文章,还无专人作翻译研究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整理了部分理雅各的纪念性文章,包括其传教教友、同事和朋友寄来的慰问信件,传教士慕维廉在North-China Herald(《北华捷报》)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教务杂志》)、传教士阁约翰在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海峡华人杂志》)所发表的传记文章。文稿内容包括社会各方对理雅各逝世的缅怀,到对其生平的叙写,以及对理雅各的社会评价。实践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基本情况、展开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相关研究文献,选取了有关理雅各的传记以及对翻译材料中作者身份的相关文献展开讨论;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翻译过程,从译前准备到对文本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明确文本语言具有宗教色彩,文章内容夹叙夹议,抒发作者的情感,语言具有文学性,材料基于特定事件,使用书面语体,用语庄重正式;第三章采取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子和语篇衔接和连贯三部分对翻译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章是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日后翻译的启示。本文旨在通过对理雅各的纪念性文章的研究和翻译,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理雅各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评价,为研究理雅各的学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为纪念性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案例。
吕思语[5](2021)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下的子课题,笔者负责《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相比研究南非等其他非洲国家的文献数量,有关博茨瓦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此外,研究书信的文献较多,但是研究书信翻译的文献较少。本次报告重点研究了有关博茨瓦纳的书信翻译,笔者利用图书馆以及网上数据库来收集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所做的有关博茨瓦纳历史、语言、宗教等多方面背景信息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报告专门针对茨瓦纳的人名、地名、部落组织名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报告还分别从词汇、语句以及语篇三种层面对书信部分的翻译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探索相关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望为往后茨瓦纳相关的书信翻译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姜剑[6](2020)在《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潮流中,西方传教士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自然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报道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即学界所称的“东学西渐”。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展现和传递彼此的文化信息和成果,由此拉近了东西方认知距离,为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担当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葆真是众多新教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许他不像马礼逊、理雅各和傅兰雅等人那样是闪耀的明星,但至少他用自己的文字记述留下了他所独有的扎实脚印,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脚印和声音也许不够清晰和响亮,但正如许许多多来华传教士一样,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传播活动不可能也不应当被忽视和磨灭,相反非常值得去挖掘和书写,因为他们是担当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首先,通过高葆真的英文小说《中国桃胡项链》(A String of Chinese Peach-Stones,1895)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的贡献。《中国桃胡项链》是一部用英文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此书通过小说的传播方式收集整理了华中民俗文化素材,包括民间故事与传说、习俗生活、信仰生活和艺术生活,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向西方读者展现相关的民俗现象、神话或民间故事及文化符号,使异质文化中陌生而遥远的中国印象在他的生动语言中变得鲜活而真切。借助传播学理论,我们试图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论述这部特殊小说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他的这部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无疑对中国文化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模式。其次,通过高葆真的西文着述本文试图关注他眼中的晚清中国印象。通过游记《漫游华中》(Rambles in Central China,1896)高葆真展现他的华中印象,向西方读者描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文人与迷信、官员与府衙、弑婴现象、妇女与教育以及鲜活生动的商业街;通过《中国概观》(China under the Searchlight,1901)高氏从人口众多、团结稳固、祖先崇拜、官僚制度和文学艺术等角度介绍和阐释他眼中的晚清中国;通过他在重要西文刊物上发表的西文文章论述他眼中的中国经典文化: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分析和认识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追寻上古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从基督教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和风水学等。再次,高葆真的中文出版活动是他传教生涯中的重要一页,这里他同着名的传教士出版活动家李提摩太产生交集,他主编的《大同报》是广学会继《万国公报》后又一重要的传教士中文刊物。本文从《大同报》介绍传播西学的角度论述它对晚清近代化的贡献和影响。《大同报》(1904-1917)是广学会继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后又一份没有传教性质的中文综合性报纸。笔者从传播西方科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论述这份中文报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社会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影响,并试图探讨它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与《万国公报》相比默默无闻的缘由。最后,高葆真通过他的译述活动将西方近代科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编译成中文,进一步促进近代西学东传。通过他的三部主要英文译着:《欧化篇》、《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和《泰西奇效医术谭》,本文阐述了这些译述活动无论是在论述和总结西方历史和成就方面或是在相关领域传播重要的或最新成果与理念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故纸堆中发黄的资料档案中,我们试图追溯和勾勒百年前这位英国来华传教士的生活轨迹和传播活动,他在这方土地上与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产生不可避免的触碰和交流的火花,化作他的文字阐释作品和思想译述作品,这些作品和文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拥有一席之地和作用。他和他的传播活动和作品代表了一批还没有被发掘、发现的默默无闻的来华传教士及他们所作出的各自贡献,只因为不够显耀,他们也许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正慢慢隐去,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随之而去的是那个时代众多他者视角的历史记忆,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思想火花。
耿良凤[7](2020)在《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文中研究表明
李梦玲[8](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赵思敏[9](2020)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的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例现象是俄语语言文化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先例性成语在先例现象的研究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国内学者对先例性俄语成语的系统研究至今屈指可数,对其翻译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先例性成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高度结晶,映射着该民族的发展历史、精神气质、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核。它不仅是作者在文中与源语读者的沟通手段,也是译语读者了解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本文描写了先例现象与先例性成语之间的关系,对先例性成语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分析了它们在文学文本中所发挥的功能和翻译问题与难点,并总结了先例性成语的翻译方法。本文尝试解决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先例性成语民族文化内涵的传达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对先例性俄语成语的阐释与翻译。对先例性俄语成语的翻译研究对促进中俄两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语料来源为俄语成语词典、俄罗斯国家语料库和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汉译本。文中采用了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法,对语料进行功能分析并发现译文中的翻译问题。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先例现象及含先例现象的成语翻译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先例理论和先例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先例现象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描写了先例现象与先例性成语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先例性俄语成语进行了定义和分类。第二章分析了先例性成语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能:称名功能、情感评价功能、修辞功能和暗语功能。第三章总结了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在修辞、情感表现力和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及其翻译的注释问题。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结合译例,归纳出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在舍去先例现象和保留先例现象两种情况下的具体翻译方法:直译法、补偿法、意译法和借译法。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论文有待完善的地方,期待先例性俄语成语的翻译问题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田语[10](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提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 绪论 |
|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
|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
|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
|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
|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
|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
|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
|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
| 二、东方写作 |
|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
|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
| 一、“二元对立”思想 |
|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
|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
|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
|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
|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
|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
|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
|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
|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
|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
|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
| 二、人与物的翻转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
|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
|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
|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
|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
|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
|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
|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
|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
|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
| 二、“天人合一”之境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
|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
|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
|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
|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
|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
| 一、跨国恋 |
| 二、人神恋 |
| 三、人机恋 |
|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
|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
|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
|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
| 一、地理虚空 |
| 二、历史虚空 |
|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
|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
|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
|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任务描述 |
| 1.1 任务简介 |
| 1.2 文本分析 |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 第2章 过程描述 |
| 2.1 译前准备 |
| 2.2 翻译计划 |
| 2.3 翻译过程 |
| 2.4 译后事项 |
| 第3章 案例分析 |
| 3.1 文学性中自指性的翻译再现 |
| 3.1.1 圆周句的翻译 |
| 3.1.2 松散句的翻译 |
| 3.1.3 倒装句的翻译 |
| 3.1.4 平衡句的翻译 |
| 3.2 文学性中曲指性的翻译再现 |
| 3.2.1 音韵修辞的翻译 |
| 3.2.2 明喻修辞的翻译 |
| 3.2.3 修辞疑问的翻译 |
| 3.2.4 隐含意义的翻译 |
| 第4章 实践总结 |
| 4.1 翻译心得体会 |
|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原文与译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项目委托方及要求 |
| 1.2 项目研究基本思路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理雅各研究现状 |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 2.2 讲稿翻译研究 |
| 2.2.1 理雅各讲稿 |
| 2.2.2 其他讲稿 |
| 2.3 翻译策略相关研究 |
| 第三章 翻译过程介绍 |
| 3.1 译前准备 |
| 3.1.1 材料整理与校勘 |
| 3.1.2 文本特点的分析 |
| 3.2 译中工作 |
| 3.2.1 译名的分类整理 |
| 3.2.2 翻译问题的撰写 |
| 3.2.3 材料的整体翻译 |
| 3.3 译后工作 |
| 第四章 翻译问题描述及解决策略 |
| 4.1 回译 |
| 4.1.1 直接引文的回译 |
| 4.1.2 间接描述的回译 |
| 4.2 再现 |
| 4.2.1 历史文化的再现 |
| 4.2.2 讲稿文体的再现 |
| 4.3 再语境化 |
| 4.3.1 圣经文化的再语境化 |
| 4.3.2 儒家思想的再语境化 |
| 第五章 翻译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I 人名 |
| 附录 II 地名 |
| 附录 III 译文 |
| 孔子 |
| 孟子——中国哲学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理雅各传记的研究 |
| 1.3.2 有关传记作者文章研究 |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 2.1 译前准备 |
| 2.1.1 文本整理与筛选 |
| 2.1.2 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
| 2.1.2.1 文学性 |
| 2.1.2.2 正式语体 |
| 2.1.2.3 宗教语言 |
| 2.2 译中处理 |
| 2.2.1 翻译难点记录 |
| 2.2.2 材料的整体翻译 |
| 2.3 译后审校 |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 3.1 词汇层面 |
| 3.1.1 专有名词翻译 |
| 3.1.2 宗教词汇 |
| 3.1.3 情感色彩传达 |
| 3.2 句子层面 |
| 3.2.1 《圣经》引文 |
| 3.2.2 正式语体 |
| 3.2.2.1 双重否定 |
| 3.2.2.2 倒装句 |
| 3.2.2.3 被动句 |
| 3.3 语篇衔接与连贯 |
| 3.3.1 语篇衔接 |
| 3.3.1.1 指称衔接 |
| 3.3.1.2 同义词复现 |
| 3.3.2 语篇连贯 |
| 3.3.2.1 还原时态 |
| 3.3.2.2 语义增补 |
| 第四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Abstract |
| 摘要 |
| 一、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二、项目介绍 |
| 2.1 项目来源 |
| 2.2 项目意义 |
| 2.3 分工流程 |
| 三、翻译准备 |
| 3.1 书信作者及内容简介 |
| 3.2 书信部分文本特点分析 |
| 3.2.1 专有名词 |
| 3.2.2 语句特点 |
| 3.2.3 语篇特点 |
| 3.2.4 茨瓦纳语和英语的杂糅 |
| 3.3 术语表的建立 |
| 3.4 译后审校和定稿 |
| 3.4.1 格式审校 |
| 3.4.2 内容审校 |
| 四、案例分析 |
| 4.1 词汇层面 |
| 4.1.1 茨瓦纳人名 |
| 4.1.2 茨瓦纳地名 |
| 4.1.3 茨瓦纳部落组织名 |
| 4.2 语句层面 |
| 4.2.1 归化和异化 |
| 4.2.2 形合和意合 |
| 4.3 语篇层面 |
| 4.3.1 修辞翻译 |
| 4.3.2 语体翻译 |
| 五、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I |
| 附录 II |
| 附录 III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 四、研究价值 |
| 第一章 来华经历 |
| 第一节 传教背景 |
| 第二节 简要生平 |
| 小结 |
| 第二章 中国桃胡与民俗传播 |
| 第一节 中国故事 |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 |
| 第三节 民俗记录 |
| 第四节 传播策略 |
| 小结 |
| 第三章 晚清中国印象 |
| 第一节 近看华中 |
| 第二节 概观中国 |
| 第三节 对话中国经典文化 |
| 小结 |
| 第四章 《大同报》与西学传播 |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刊 |
| 第二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
| 第三节 高葆真与《大同报》 |
| 第四节 面对变革,他们的声音 |
| 第五节 同时期本土报刊《大公报》 |
| 第六节 《大同报》历史地位 |
| 小结 |
| 第五章 译述活动和西学东渐 |
| 第一节 《欧化篇》 |
| 第二节 《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 |
| 第三节 《泰西奇效医术谭》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概念界定 |
| 二、选题缘由 |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
|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
|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
|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
|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 三、译者来源 |
|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
| 第二节 发展脉络 |
| 小结 |
|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
|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
|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
|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
|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
|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
|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
|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
|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
| 三、翻译小说插图 |
|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
|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
|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
|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
|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
|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
| 小结 |
|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
| 第一节 突出刊物 |
|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 第二节 名篇译作 |
|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
|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
|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
| 小结 |
|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
|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
|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
|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
|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
| 第二节 总体评价 |
| 一、成就与缺陷 |
|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
|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
| 小结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
|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
|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后记 |
| 致谢 |
| 摘要 |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 0.绪论 |
| 0.1 先例现象研究综述 |
| 0.1.1 先例现象在俄罗斯研究概述 |
| 0.1.2 先例现象在国内研究概述 |
| 0.2 含先例现象的成语翻译研究综述 |
| 0.2.1 含先例现象的成语翻译在俄罗斯研究概述 |
| 0.2.2 含先例现象的成语翻译在国内研究概述 |
| 0.3 本论文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
| 1.先例性俄语成语的分析 |
| 1.1 成语中的先例现象及特点 |
| 1.1.1 俄语成语中先例现象的界定 |
| 1.1.2 俄语成语中先例现象的组成要素 |
| 1.2 先例性俄语成语的定义及分类 |
| 1.2.1 先例性俄语成语的定义及特点 |
| 1.2.2 先例性俄语成语的分类 |
| 2.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的功能分析 |
| 2.1 称名功能 |
| 2.2 情感评价功能 |
| 2.3 修辞功能 |
| 2.4 识别功能 |
|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的翻译问题 |
| 3.1 修辞层面的翻译问题 |
| 3.1.1 省略导致修辞功能缺失 |
| 3.1.2 喻体陌生导致功能缺失 |
| 3.2 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 |
| 3.2.1 成语中文化现象缺少注释 |
| 3.2.2 未对隐性先例现象进行解码 |
| 3.3 情感表现力层面的翻译问题 |
| 3.4 翻译的注释问题 |
| 3.4.1 不够准确 |
| 3.4.2 偏离重点 |
| 3.4.3 过于简洁 |
| 4.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先例性成语的汉译策略 |
| 4.1 保留先例现象 |
| 4.1.1 直译法 |
| 4.1.2 补偿法 |
| 4.2 舍弃先例现象 |
| 4.2.1 意译法 |
| 4.2.2 借译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
|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
|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
| 1.3.1 汉学与中国学 |
|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
| 1.3.3 中古中国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
|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
|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
|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
|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
|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
|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
|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
|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
| 2.6.3 卜弼德的影响 |
|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
|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
|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
|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
|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
| 4.1 成书背景 |
|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
| 4.2.1 主要内容 |
|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
|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
|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
| 4.4 勘误 |
|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
|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
|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
|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
|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
|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
|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
| 5.5 订正 |
|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
|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
|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
|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
|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
|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
|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
|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
|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
|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
|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
|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
|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
|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