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松[1](2018)在《清初尺牍选本研究》文中认为清初出现了一股尺牍编选出版的热潮,从顺治末到康熙间较短时期内,相继出现了十余种尺牍选本,分别为:李渔的《尺牍初征》与《古今尺牍大全》;周亮工的《尺牍新钞》、《藏弆集》与《结邻集》;汪淇、徐士俊等人的《分类尺牍新语》、《分类尺牍新语二编》与《分类尺牍新语广编》;陈枚的《写心集》与《写心二集》;黄容、王维翰的《尺牍兰言》;张潮的《尺牍友声》与《尺牍偶存》;程元勋、王化騄的《名人尺牍选》。这些尺牍选本的纷纭出现是一个较为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一众尺牍选家继承了晚明文人尺牍小品的观念,秉持严格的文艺审美标准,四方收罗,收辑遗佚,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明末清初士人尺牍,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文本,认真分析,谨慎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对这些尺牍选本的形成原因、形成与传播过程,以及其中所收尺牍的文艺审美价值、文学理论价值、文献价值等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论文由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正文部分分为十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初尺牍选家、选本,以及众多的士人尺牍进行论述。第一章从社会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晚明尺牍小品与尺牍选本的兴盛是清初尺牍选本兴起的先声;在社会动荡与重建背景下的清初遗民思潮、经世致用思潮、商业求利思潮、个性思潮等社会思潮的兴起对于尺牍选本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清初独特的文人尺牍创作情境、书籍市场的兴盛与文学选本发行的热潮、民间邮政服务的发展为清初尺牍选本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二章从尺赎选家与选本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对各种尺牍选本的编选、成书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于尺牍选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他们生平的考证,他们编选尺牍选本的动机、理念,编选团队的组建以及编选的过程等;对于尺牍选本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各种选本编选的方式、成书与传播过程,现存的版本考证等。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清初尺牍选家征集尺牍稿件的来源与渠道。优质、稳定的稿源渠道是尺牍选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清初尺牍选家出于不同的编选理念,囿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征选的尺牍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时人为主,间及前古”形容其内涵;在尺牍征选的地理范围上,则主要围绕杭州、南京、苏州、扬州、青州等几个中心城市,采取以点带面,多方征稿的方式收集稿件;在具体的稿件征集渠道上,诸选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广泛搜罗自己与友朋往来之牍、朋友往来之牍、民间藏稿、其他尺牍选本以及利用征稿、投稿与赠稿、约稿的方式进行尺牍稿件的搜集。第四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尺牍文体的认知。尺牍原非独立的文体,晚明文人重视尺牍也只是将之作为小品之一种看待。在清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清初尺牍选家试图将尺牍文放在宏观文学背景下,追根溯源,梳理其独立发展的线索,给与尺牍以新的文体定位。他们认为尺赎文具有高辨识度,可以从大文体分类中独立出来,其源流可辨,其沿革可考,其风格可以识别。清初尺牍选家总体继承了晚明文人的尺牍小品观,但他们不停留于此,认为尺牍在不断进化,今人可以胜过古人。尺牍也不是小道末技,它们在表现文人性情、展现文艺之美以外,还需要承担载道的重任。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进行不同方式尺牍的编目,对入选的尺牍进行删节,甚至进行评点以突出其文艺之优美,思想之精深。第五、六章,清初尺赎选本的文献价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按照不同选本的角度,在仔细梳理各选本中尺牍文本与作家资料的基础上,再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各种传世文本资料进行比对,略同求异,收遗辑佚,从“存文”与“存人”的角度出发,采用举隅的方式,挖掘出明末清初一批作家的散佚文本与其他文学资料,展现出清初尺牍选本文献价值之一斑。第七章从具体的尺牍文本出发,展现尺牍“写心”特色,具体分析、总结清初尺牍选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明末清初士人各种心态。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表现出直面乱世的愤慨与沉郁、无法逃避的凄苦与悲凉、努力探寻人生的旷达与逸致以及发乎友情的真挚与谐谑等主流心态。此外,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不少士人们也在逃离现实或者陶然乎其中挣扎;面对江山易代与社会动荡,不少人存在着豪杰式的幻想;对于个人价值实现,不少人也有着功名追求的无奈与热衷。第八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清初尺牍选本中涉及文学艺术理论的尺牍,总结出清初尺牍选本中文学艺术理论的整体面貌。整体上,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论开始了对于明末文学的总结与反思。在诗文方面,尺牍中的文艺理论总体上还是覆盖在崇尚载道观的复古主张与强调个性主义的性情理论的争执之下。虽然也有第三方观点主张调和二家,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但在理论认知上还不清晰,只有苗头,未成风气;在词论方面,数量丰富,表现出清人对词学理论的新认知与对于创作的重视态度,标志着清词开始兴起;在小说理论方面,集中于对小说风化作用的思考与批判;在戏曲理论方面,主要表现为清人对于明末戏曲的批判与思考,他们极为强调戏曲的风化作用,并在戏曲的创作上提出种种主张,标志着清初戏曲创作的复兴。第九章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诸选本中尺牍作品本身的文艺性。选本中的尺牍形式自由,体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游记、清言、骈赋三种小品形式,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艺术特色;选本中的尺牍小品总体上又有流派纷纭、各有所宗的特点,总体上可以总结为推崇公安、效仿竟陵、崇尚七子、注重现实、雅好谐谑五大风格流派;选本中尺牍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存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现手法。这四种表现手法在尺牍中被灵活运用,形成了尺牍小品不同的审美气质,主要有理胜、情胜、趣胜、气胜、韵胜等。第十章全面研究了选本中的女性尺牍。首先,分析了清初尺牍选家对于女性尺牍的认知与各选本中女性尺牍的分布状况,并对重点女性作家进行了简略考证与介绍;其次总结了女性尺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女性尺牍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英雄、大儒式的士人追求、封建道德践行的自觉、对文艺才能的强调、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人生情怀与感悟、爱情的表白等方面。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出境界偏仄、红颜士魂、以情动人,凄婉哀怨、语言精致典雅,文风纤秀的风格特点;最后对选本中女性尺牍思想价值、资料价值以及文艺理论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杨恂骅[2](2018)在《白居易苏杭诗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居易苏杭诗文代表着白居易诗文创作由外而内的转向,即深入表现日常生活。研究白居易苏杭诗文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一是深入发掘白居易苏杭每一处诗迹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从时间维度上,以古今诗迹的变化反映历史变迁。从空间维度上,形成诗迹地图反映遗迹分布。二是揭示白居易苏杭诗文多种类型的内涵和意义。三是展现白居易互动创作的文体互通、地域勾连和历史穿梭。四是归纳白居易苏杭诗文独特的表现方式,总结众多篇章演化为经典的原因。五是总结白居易独创的苏杭范式。本文各章节的研究重点如下:绪论部分,说明选择“白居易苏杭诗文研究”为题的原因,陈述学界的研究现状,简要概括各章基本内容,介绍本文的创新点和方法。第一章,释地研究。借鉴“唐宋诗人行迹地图”和“杜诗释地”的研究方法,摘选出白居易苏杭诗文中每一处所涉地名、古迹名,进行一一详细考释,辅之以古代舆图、现代地图、现代实景图、局部景观图,说明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宗教色彩等相关信息。在唐长庆宝历年间的舆图和现代苏杭地图上逐一表明位置,将诗迹缀连成图,加上诗歌文本信息。引入田野考察法,配合每一处诗迹的现代实地考察视频和图像,反映诗迹留存情况。以时空两个维度呈现,时间上贯穿古今,反映诗迹的古貌今颜。空间上勾连全局,形成文本与地理结合的诗迹地图。第二章,分类研究。白居易苏杭诗文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以风格论的闲适诗和以表现对象论的山水诗。从诗歌类型的角度看,白居易苏杭诗歌至少可以分为17种类型;从散文类型角度看,白居易苏杭散文可以分为5种类型。研究苏杭诗文的多元类型,有助于改变人们对白居易苏杭诗文的固性认识,揭示其摇曳生姿的美学特质。第三章,互动研究。白居易苏杭诗文不是静态的范山模水之作,而是具有极强地域勾连性和历史穿梭感的互动创作。在空间上,以苏杭为辐射中心,将苏州、杭州、常州、湖州、越州、和州、润州等江南大州的山川、风物、诗人、特产、民俗、民众、文化、古迹、遗产紧紧凝聚在一起。在时间上,贯穿唐宋,引发中国诗歌史上经典时代对苏杭的赞美。在人物上,勾连白苏,营造文化遗迹,创设文化空间,打磨经典名篇,建构叙事诗学。在文体上,沟通诗文,实现文体交汇。从互动角度研究白居易苏杭诗文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角度,通过每一次互动经过的梳理,可以总结白居易苏杭互动创作的特点:第一,地域范围广,囊括十四大州,涵盖江南东道大部和河南道一部。第二,互动人数多,总计三十七人,二十位大州刺史及以上官员,十七位乐天侍从和歌妓。第三,时间跨度长且不中断。长庆二年七月十四日到宝历元年正月,持续将近四年六个月时间。第四章,表现方式研究。白居易诗文平易浅近,其何以能成为经典传之久远?这主要在于他运用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白居易自咏诗、咏物诗、春景诗、《冷泉亭记》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苏杭印象表现”运动,从多方位多层次展现了苏杭独具魅力的自然人文风光。结论,苏杭范式的特征和价值。白居易将这种山水艺术缩小到一个特定的区域,融合当地的地域元素,并固定为一种范式,引发历朝历代人反复吟咏。这一章主要揭示苏杭创作范式的主要特征、描写对象、表现手法、人景关系和创作心态。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图文结合、视频穿插、智能互动,改变一般文学研究只重视文本解读的传统,以PowerPoint等多媒体,承载图像、视频,以镜头切换叙述苏杭来获得比较。
张瑞杰[3](2016)在《清代山西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山西诗歌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本论文以清代山西诗歌为研究对象,在认真梳理原典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阶段诗人的生平、交游、创作等方面的分析,从中勾勒诗歌发展轨迹与诗歌之间的起承流变关系,揭示清代山西诗歌“U”型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因素指出清代山西诗歌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此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诗歌,受文化传承及地域形态等各方面的影响,清代山西诗歌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南到北逐步下降的趋势。有清268年,山西涌现出了数以千计的诗人,根据诗歌发展历程可分为清初、清中和晚清三个阶段。本论文按照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对该选题的价值、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综述,对入选的诗人范围、时间分段进行界定,并对其他相关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为山西人文地理特征与清代诗歌的发展背景。通过对山西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清代社会政治科举文化以及山西诗歌发展历史等三个方面的梳理,厘清影响清代山西诗歌发展的地域因素、历史因素以及诗歌自身传承因素,为顺利进入本论文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为清代山西诗歌发展概述。本章从纵向历时性变化,横向地域性特征两方面来介绍山西诗歌发展概况,从理论上建构清代山西诗歌发展演变脉络,突出诗歌地域内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以及以整体面貌显现的地域性特征。第三章为清代初期山西诗歌。选取遗民傅山、贰臣程康庄、台阁陈廷敬、布衣吴雯等身份不同的诗人为此期代表。分由明入清和清初两个阶段,前期诗歌创作的主体是遗民诗人,多反映社会巨变的现实以及巨变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后期主体是清代入仕诗人,诗多润色王朝鸿业或是山水之音。山西诗坛的中心经由傅山转至陈廷敬,在清初近八十年时间里先后引领了山西诗歌的发展走向。慷慨悲歌、凄急幽奥的遗民诗风逐渐转变为清新典雅、温柔敦厚的台阁诗风。此期诗歌创作较为繁盛,由于各自身份不同,诗人心态各异。具有诗风转向起步慢但完成快的特点。在对明诗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山西诗坛自身风貌。第四章为清代中期山西诗歌。此期虽然就诗人影响度而言不如前后两期,但是诗人诗作数量众多,诗歌地域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地域性诗歌流派雏形初现,地域性诗歌总集大量刊刻,以及以诗话理论为代表的地域诗歌意识的显现(虽然零散,但毕竟开始了)。诗歌题材以山水田园为主,内容上多抒写个人情怀,总体基调为盛世之音。同时也出现了讲求形式、内容空虚的不良倾向。出现了以静乐边塞诗人李銮宣、灵石画坛诗人何道生、阳城文坛领袖张晋和延君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其诗风格迥异,各有特点。但由于诗人政治地位较低,多是下层官吏甚至是布衣,当中缺乏能够引领或者影响全国诗坛的大家。第五章为晚清山西诗歌研究。该部分主要选取晚清诗坛盟主祁寯藻,宋诗派羽翼徐继畲与冯志沂,晋商出身的仕宦诗人董文涣及其弟媳冯婉琳,渊源魏晋诗学唐人的杨深秀作为研究对象。厘清由以祁寯藻为代表的宋诗派到以董文涣为中心的唐宋兼融,再到“诗学唐人”的杨深秀之间诗学风格演变的脉络。晚期山西诗歌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诗歌叙事性与学问性较强,体现出浓郁的时代风貌。诗人地域内部交往与外在联系较为频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结语从诗歌纵向发展历程、诗歌自身创作特点、诗歌地域性空间分布等三方面建构立体的清代山西诗歌发展的轮廓,从中总结其历史地位与诗坛影响。
刘勋[4](2011)在《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旅游活动呈现出随时问推移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穆宗时期,旅游发展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半个世纪内迅速下降,从懿宗朝直至唐末,旅游活动基本处于历史的最低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等是制约唐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发展程度看,两京地区、吴越地区、成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最好。从旅游发展程度看,吴越地区和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发展最快,两京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稳定,成都地区则处于衰退状态。总体上,唐代旅游处于发展进步状态。唐代旅游发展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区域:江南道、淮南道属于发展型。岭南、河南、河东、关内、山南等道属于稳定型。陇右、剑南、河北三道属于衰退型。两京地区和吴越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两个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地区以及成都平原地区构成了唐代第二级旅游目的地。夔州和忠州、桂州和永州构成了唐代第三级旅游目的地。郴州、韶州、道州、广州和端州构成了唐代第四级旅游目的地。唐代出入境旅游者以官宦、宗教和商业旅游者三种类型为主。许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常混杂政治、商业、宗教等因素,使者、商人、宗教徒还常结伴而行。受可进入性、政治互访、商业往来和求法布道相互性的影响,这几类旅游者出入境的频繁程度,以至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具有较强的相互性。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因素是影响唐代旅游客源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下,长安经洛阳至汴州的沿河一带形成了唐代一级旅游客源地,润、宣、常、苏、湖、杭、越、扬等州之地则形成了唐代二级旅游客源地。成都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流域的襄州-潭州-江州之间的区域并为唐代三级旅游客源地。京兆地区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长江中游流域的旅游客源逐步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有唐一代,主要旅游客源地有向东南迁移和向内陆集中的趋势。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中心,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唐代的旅游交通,以国内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为基础,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陆路运输,人们的远游以尽量减少陆路运输为指导思想,长江、汴水和京杭大运河为主的国内通航内河,成为最主要的出游线路,沿交通线布局的驿馆、私人旅舍,以及许多宗教寺院传舍等,都能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旅游接待功能;尽管交通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影响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因素。
主父志波[5](2010)在《安丘曹氏及其文学》文中研究说明以曹贞吉为代表的安丘曹氏,在清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世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唯一一部清人词别集,就是安丘曹贞吉的《珂雪词》。清代填词之道复兴,词坛大家比比皆是,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但《四库全书》独收珂雪之词,足以证明曹贞吉在清初词坛上的重要地位及成就。山左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宋代曾出现过李清照、辛弃疾两位重要词人,分别以婉约、豪放之风傲视词坛。在清代词学振兴之际,安丘曹氏又以“风华掩映,寄托遥深”之词,与江南词坛平分秋色,又与顾贞观、纳兰性德被时人称为“京华三绝”。曹贞吉除了以《珂雪词》着称于世外,其诗歌创作在清初诗坛亦占有重要位置,与清初由唐入宋的诗风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王士禛曾选刻《十子诗略》,入选者被称为“金台十子”,曹贞吉就是其中一位。赵执信曾在《谈龙录》中称“国朝诗人,山左为盛”,又将曹贞吉与王士禛等人并举。曹贞吉的弟弟曹申吉,颇得顺康两帝的青睐,二十九岁即已身列九卿,康熙十年又出任贵州巡抚,当时的大臣皆谓其前途无量。不幸的是,康熙十九年夏,曹申吉“蜡书赴阙,密陈机宜,为贼所觉,劫归云南”,事后竟罹难滇南,可见曹申吉与康熙一朝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曹申吉除了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外,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亦值得研究。其实曹申吉的诗歌成就,要远超其兄曹贞吉,但由于他身陷“从逆”这一历史公案,当时人限于种种不便,一直对其有所隐晦。再加上自其罹难后,其《澹余前集》四卷,版即漫漶无存,以致后来研究者,对其少有问津。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曹氏兄弟又与清初山左诗人刘正宗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刘正宗是曹贞吉、曹申吉的外祖,深受顺治帝的宠爱,曾一度权倾朝野,“诗主历下,与太仓、娄东异帙”。自其遭遇弹劾后,由于门户之见,“江南人选诗多不及之”,以致其在清初文坛上默默无闻。但曹申吉的创作,深受刘正宗影响,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受家学渊源影响,安丘曹氏其他人也多有着述,虽成就不及曹贞吉、曹申吉,但都是构成这个文学世家不可缺少的成分。安丘曹氏不仅是一个文学世家,同时又是一个廉洁爱民的仕宦之家。曹氏后人为官者,虽然官位不高,没有超过曹申吉者,但都能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如遂溪令曹湛,勤政爱民,当其谢病辞归之日,当地居民为其建立生词,送行者不下千万,更有送至两百里之外者,在曹氏为官者中,类此者比比皆是。安丘曹氏自明洪武初年,奉牒迁至安丘,到民国年间,其人口繁衍已达五千有余,至今已有三十余世,其间更有徙居外地者,如江苏、安徽、山西、辽宁、吉林、沈阳等地。安丘曹氏五世始以儒起家,据统计,至道光年间,其族得甲第者八人,乡举者八人,明经三十四人,国学一百零三人,乡学一百五十人,出仕者二十三人,就职者二十五人,貤封者十二人,恩癊二人。安丘曹氏除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说,单就其家族的发展兴盛,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个案。但目前学者,仅仅集中于《珂雪词》的研究,大都专注于分析珂雪之词的艺术特色以及部分词作的注释。另外由于研究视角的狭隘,更有许多研究者在曹贞吉的词派倾向上,得出不恰当的结论。目前虽有人研究曹贞吉行年,但仅是简单勾勒,甚为粗疏不全。至于安丘曹氏其他人士,更是少有人问津。所以,很有必要对安丘曹氏作整体的研究,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家族发展史上,乃至于清初鼎革之际的国家命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和发掘乡邦文献,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从安丘曹氏世系、人物、着述、交游唱和及文学渊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既突出重点,又涉及全面。就本文的创新性而言,可以说几乎是目前研究者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即使其他研究者稍有涉及,但其研究不够透彻,结论也有些偏颇。比如一直困扰学界的安丘曹氏世系问题,安丘曹氏整体着述情况等。再如曹贞吉的交游唱和情况,一直没有人仔细梳理,以致影响到对《珂雪词》的研究,更有将其交游唱和张冠李戴者。本文《交游唱和考》一章,仔细梳理了曹贞吉等人的交游唱和,澄清了许多事实,纠正了很多研究者的错误。在《文学渊源考》一章中,主要考察了曹贞吉、曹申吉等人的文学渊源及其诗风变化。采取了一种较为宽泛的视角,并不仅局限于文学风格、艺术特色的渊源考察,而且还包括作者的师承、授受,以及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影响等方面。并且结合交游唱和情况,澄清了目前许多研究者的误解。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外,主要分以下五章:第一章世系考。本章重在考察安丘曹氏世系,并根据新发现的曹氏族谱绘制了安丘曹氏简谱,目前困扰研究者的安丘曹氏世系问题籍此得以解决。本章还介绍这部罕见族谱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容,以供研究者参考。另外,还对这部族谱的价值作了初步的研究,发现这部族谱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比如此谱中的文献资料,对于澄清曹申吉殉节之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此谱在校勘、辑佚上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籍此族谱,可以校勘《黄宗羲全集》中的部分错误。第二章人物考。本章根据各种史志及传记资料,全面考察了安丘曹氏诸人的行履事迹,使人们可以在整体上认识安丘曹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并对曹贞吉、曹申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简单的人物考述,看似并无多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结合其他问题来看待人物考述,则会别有洞天。比如安丘曹氏自曹贞吉、曹申吉后,虽受家学渊源影响,能文者较多,但创作质量都不及曹贞吉、曹申吉二人,其实这与他们的科场不利,限制了他们的交游层次有很大关系。再如曹氏后人着述,少有刻本,主要原因是曹氏为官清廉,宦橐如洗,致使他们没有多余的资本刊刻文集。第三章着述考。本章根据各种目录、史志及传记资料,详细考察安丘曹氏着述。安丘曹氏着述有迹可寻的几近百种,而存世者如果剔除重复,仅有二十余种,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对这些存世着作,皆作提要式的介绍,列出主要版本及馆藏出处,亦纠正了许多着录者的错误。第四章交游唱和考。由于曹贞吉的身份特殊,其交游十分广泛,他与清初文坛重要人士都有交往,如王士禛、陈维松、朱彝尊、赵执信等人。其他如戏曲作家、理学家、数学家、画家、说书艺人等,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往来。曹申吉虽官至九卿,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交游范围不及其兄。本章主要选取了曹贞吉、曹申吉等人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年谱的形式行文,详细考察了他们交游唱和的时间地点,并且考察了影响他们交往的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曹申吉罹难滇南,对曹贞吉与王士禛、汪懋麟等人关系的影响;还有人格品性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如李良年的不善干谒,吴雯的邋遢生活方式等等,都对他们的交往产生了影响。本章还纠正了许多研究者的错误,如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再如将其交游唱和张冠李戴者等等。第五章文学渊源考。本章主要以曹贞吉、曹申吉等人为重点,采取了一种较为宽泛的视角,并不仅局限于文学风格、艺术特色的渊源考察,而且还包括他们的师承、授受,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影响等方面。并且结合交游唱和情况,澄清了目前许多研究者的误解,如目前有人提出曹贞吉前期词风受陈维崧影响,接近阳羡词派,后期受朱彝尊影响,接近浙西派;或者有人直接将曹贞吉看做阳羡派的人物。如果能结合曹贞吉的交游情况及创作情况来考察,将会发现这些观点很不恰当。其实曹贞吉词无论是在师法对象上,还是艺术风格上,甚至在是吟咏题材上,都与浙西派有惊人的相似。若再将曹贞吉与浙西派诸人结识的时间,还有与浙西派人士的关系考虑在内,如果不计地域因素而能将王士禛列于广陵词派,那曹贞吉应该算是浙西派的重要人物。本章还对曹贞吉诗风由唐入宋的文坛背景及原因作了探讨。结合时事,对曹申吉的诗风变化也作了分析。对曹霖的词学渊源也考了简要考察。在结语部分中,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对安丘曹氏的发展兴盛以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考察。
第一届华夏诗词奖评委会办公室[6](2006)在《第一届“华夏诗词奖”获奖作品》文中认为
蔡其华[7](2003)在《大江浩荡起涛声——2003年治江工作回眸》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第一章 清初尺牍选本盛行之因 |
| 第一节 晚明尺牍小品兴盛是清初尺牍选本兴起的先声 |
| 第二节 清初思潮与尺牍选本的形成 |
| 第三节 清初尺牍选本的生态环境 |
| 第二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版本及选者 |
| 第一节 李渔与其尺牍选本 |
| 第二节 周亮工与《尺牍新钞》三选 |
| 第三节 汪淇《分类尺牍新语》三编 |
| 第四节 陈枚《写心集》二集与其他尺牍选家、选本 |
| 第三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稿件来源 |
| 第一节 选稿的时代特征 |
| 第二节 选稿的地域特征 |
| 第三节 具体的稿源渠道 |
| 第四章 清初尺牍选本视阈下的尺牍认知 |
| 第一节 尺牍选家视野下的尺牍体认 |
| 第二节 尺牍目类观 |
| 第三节 尺牍删节、评点观 |
| 第五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文献价值(上) |
| 第一节 《尺牍初征》、《古今尺牍大全》文献价值举隅 |
| 第二节 《尺牍新钞》三选文献价值举隅 |
| 第六章 清初尺牍选本的文献价值(下) |
| 第一节 《分类尺牍新语》三编文献价值举隅 |
| 第二节 《写心集》二集文献价值举隅 |
| 第三节 《尺牍兰言》文献价值举隅 |
| 第七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士人心态 |
| 第一节 直面乱世的愤慨与沉郁 |
| 第二节 无可逃避的凄苦与悲凉 |
| 第三节 探寻人生的旷达与逸致 |
| 第四节 发乎友情的诚挚与谐谑 |
| 第五节 其他 |
| 第八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学艺术理论 |
| 第一节 对明末文学的反思与批判 |
| 第二节 文论 |
| 第三节 诗论 |
| 第四节 其他 |
| 第九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尺牍艺术研究 |
| 第一节 形式自由体式多样 |
| 第二节 流派纷纭各有所宗 |
| 第三节 叙述议评气质丰富 |
| 第十章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女性尺牍 |
| 第一节 女性尺牍的选家认知与存在情况 |
| 第二节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
| 第三节 女性尺牍的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创新点与方法 |
| 第一章 释地研究 |
| 释地凡例 |
| 第一节 论二十岁之前旅居江南的印象 |
| 第二节 杭州刺史之任足迹的考释 |
| 第三节 苏州刺史之任足迹的考释 |
| 第二章 分类研究 |
| 第一节 乐天的醉态与醉思——白居易苏杭饮酒诗研究 |
| 第二节 幽独乐天——白居易苏杭郡斋诗研究 |
| 第三节 故人故物最堪思——白居易苏杭送别诗研究 |
| 第四节 引雏难忘父女情——白居易苏杭亲情诗研究 |
| 第五节 琴瑟箜篌音转廊——白居易苏杭音乐诗研究 |
| 第六节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苏杭舞蹈诗研究 |
| 第三章 互动研究 |
| 第一节 论诗与文相映的表现艺术 |
| 第二节 论以江南地域为支点、以官员侍从为主线的互动创作 |
| 第三节 论经典诗迹映衬下的白苏互动 |
| 第四章 表现方式研究 |
| 第一节 白居易自咏诗表现方式研究 |
| 第二节 白居易咏物诗表现方式研究 |
| 第三节 白居易春景诗表现方式研究 |
| 第四节 《冷泉亭记》表现方式研究 |
| 结论 苏杭范式的特征和价值 |
| 第一节 苏杭范式的特征 |
| 第二节 苏杭范式的价值 |
| 参考 文献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价值与研究范围 |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
| 第一章 山西人文地理特征与清代诗歌的发展背景 |
| 第一节 山西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 |
| 第二节 清代山西社会政治和科举文化 |
| 第三节 清代之前山西诗歌发展概述 |
| 第二章 清代山西诗歌发展概述 |
| 第一节 清代山西诗歌历时性发展概述 |
| 一、清代初期山西诗歌 |
| 二、清代中期山西诗歌 |
| 三、晚清山西诗歌 |
| 第二节 清代山西诗歌的地域性特征 |
| 一、地域内部诗歌分布的空间性特征 |
| 二、诗歌总集编纂呈现的地域性特征 |
| 三、清代山西诗歌的整体地域性特点 |
| 四、诗歌地域性特点的形成原因 |
| 第三章 清代初期山西诗歌研究 |
| 第一节 清初山西诗歌通论 |
| 第二节 以傅山为中心的山西遗民诗歌 |
| 一、清初遗民傅山诗歌 |
| 二、以傅山为中心的山西遗民诗坛及与清初诗坛的互动 |
| 第三节 清初山右诗人程康庄 |
| 一、程康庄诗风的变迁 |
| 二、程康庄的诗学理论 |
| 三、程康庄与顺康诗坛 |
| 第四节 台阁诗人陈廷敬及清初诗风的转向 |
| 一、陈廷敬思想及诗歌内容 |
| 二、“和声以鸣盛”的诗歌特点及形成原因 |
| 三、陈廷敬与清初诗风的转向 |
| 第五节 布衣诗人吴雯诗歌 |
| 一、吴雯诗歌内容 |
| 二、吴雯诗歌艺术特点 |
| 清初山西诗歌小结 |
| 第四章 清代中期山西诗歌研究 |
| 第一节 清代中期山西诗歌通论 |
| 第二节 静乐边塞诗人李銮宣 |
| 第三节 阳城诗坛领袖延君寿与张晋 |
| 一、延君寿与张晋的诗歌 |
| 二、骚坛四逸及其他诗人 |
| 第四节 灵石画坛诗人何道生 |
| 一、何道生山水诗与题画诗 |
| 二、何道生与乾嘉诗坛的互动 |
| 第五节 《国朝山右诗存》的典范性和地域性 |
| 一、《国朝山右诗存》选集的典范性 |
| 二、《国朝山右诗存》的地域性特征 |
| 清代中期山西诗歌小结 |
| 第五章 晚清山西诗歌研究 |
| 第一节 晚清山西诗歌通论 |
| 第二节 宋诗派盟主祁寯藻诗歌 |
| 一、祁寯藻诗歌内容 |
| 二、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 |
| 三、祁寯藻与道咸诗坛的互动 |
| 第三节 宋诗派羽翼徐继畲、冯志沂诗歌 |
| 一、徐继畲诗歌的宋诗化倾向 |
| 二、冯志沂诗歌的宋诗化倾向 |
| 三、冯志沂与京师诗坛的互动 |
| 第四节 洪洞董文涣和冯婉琳诗歌 |
| 一、董文涣的诗歌历程及特点 |
| 二、董文涣与京师诗坛的互动 |
| 三、晚清着名女诗人冯婉琳 |
| 第五节“诗学唐人”的杨深秀诗歌 |
| 一、杨深秀诗歌内容及风格 |
| 二、诗学“唐人”间涉宋诗 |
| 晚清山西诗歌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释义 |
| 一、旅游相关概念 |
| (一) 旅游 |
| (二) 旅游者 |
| (三) 旅游资源 |
| (四) 旅游地理学 |
| 二、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概述 |
| (一) 国内研究概述 |
| (二) 国外研究概述 |
| 第二章 唐代旅游发展研究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地理环境 |
| 一、唐代旅游地理空间 |
| (一) 唐王朝的政治版图 |
| (二) 唐王朝与周边世界 |
| 二、唐代自然环境与旅游 |
| (一) 唐代的气候与旅游 |
| (二) 唐代的生物与旅游 |
| (三) 唐代的地质与旅游 |
| (四) 唐代的地貌与旅游 |
| (五) 唐代的水文与旅游 |
| 三、唐代人文环境与旅游 |
| (一) 唐代的园林与旅游 |
| (二) 唐代的宗教与旅游 |
| (三) 唐代的民俗与旅游 |
| (四) 唐代的史迹与旅游 |
| (五) 唐代的节日与旅游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发展概况 |
| 一、唐代旅游发展的阶段性 |
| 二、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性 |
| (一)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变迁 |
| (二)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 |
| (三) 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 |
| 第三章 唐代旅游者地理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者统计 |
| 一、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
| (一) 关内道 |
| (二) 河南道 |
| (三) 河东道 |
| (四) 河北道 |
| (五) 陇右道 |
| 二、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
| (一) 山南道 |
| (二) 淮南道 |
| (三) 江南道 |
| (四) 剑南道 |
| (五) 岭南道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者类型 |
| 一、唐代国际旅游者 |
| (一) 入境旅游者 |
| (二) 出境旅游者 |
| 二、唐代国内旅游者 |
| (一) 宗教旅游者 |
| (二) 文士旅游者 |
| (三) 商业旅游者 |
| (四) 其它旅游者 |
| 第三节 唐代旅游客源地 |
| 一、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
| (一) 唐代国际旅游的线路 |
| (二) 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
| 二、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 |
| (一)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概况 |
| (二)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变迁 |
| (三)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分级 |
| 第四章 唐代旅游资源地理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资源概况 |
| 一、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
| (一) 关内道 |
| (二) 河南道 |
| (三) 河东道 |
| (四) 河北道 |
| (五) 陇右道 |
| 二、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
| (一) 山南道 |
| (二) 淮南道 |
| (三) 江南道 |
| (四) 剑南道 |
| (五) 岭南道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特点 |
| 一、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特点 |
| (一)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主体较为鲜明 |
| (二) 唐代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还在提升 |
| (三) 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
| (四)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结构相似,但丰富性不同 |
|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
| (一) 唐前后期旅游资源分布的变化 |
| (二) 唐代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 |
| 第三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
| 一、唐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 |
|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 (一) 地文景观的开发利用 |
| (二) 水域风光的开发利用 |
| (三) 建筑与设施的开发利用 |
| (四) 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 三、唐代旅游资源的保护 |
| 第四节 唐代主要旅游目的地 |
| 第五章 唐代旅游媒介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交通概述 |
| 一、唐代基本交通状况 |
| (一) 唐代国内交通路线 |
| (二) 唐代域外交通 |
| 二、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 |
| 三、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接待 |
| 一、唐代的旅游接待 |
| (一) 唐代官办驿馆的旅游接待 |
| (二) 唐代私营馆舍的旅游接待 |
| (三) 唐代佛寺传舍的旅游接待 |
| 二、唐代馆舍的分布 |
| 第三节 唐代其它旅游媒介 |
| 一、唐代的陪游 |
| 二、唐代的地图 |
| 三、唐代的旅游指南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唐代各道旅游者统计 |
| 附录B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统计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缘起 |
| 二、目前研究状况 |
| 三、论文解决的问题 |
| 第一章 世系考 |
| 概述 |
| 第一节 《安丘曹氏族谱》的发现及其内容 |
| 第二节 《安丘曹氏族谱》的史料和社会学价值 |
| 第三节 世系考 |
| 第二章 人物考 |
| 概述 |
| 第一节 文学 |
| 第二节 廉吏 |
| 第三节 笃行 |
| 第四节 其他 |
| 第三章 着述考 |
| 概述 |
| 第一节 曹贞吉着述考 |
| 第二节 曹申吉着述考 |
| 第三节 安丘曹氏其他人着述考 |
| 第四章 交游唱和考 |
| 概述 |
| 第一节 曹贞吉交友唱和考 |
| 第二节 曹申吉交游唱和考 |
| 第三节 曹元询与汪喜孙交游唱和考 |
| 第五章 文学渊源考 |
| 概述 |
| 第一节 曹贞吉文学渊源考及其他 |
| 第二节 曹申吉文学渊源考及其他 |
| 第三节 曹霖词学渊源考 |
| 结语:关于安丘曹氏及其文学的若干思考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着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