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益俊,林丽娜,李志新,钟承华,颜峻,况军,杨国雄,张建华[1](2020)在《自体肺移植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全肺切除术和袖状切除术是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规术式,但存在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肺切除或因为肿瘤广泛侵犯支气管和肺动脉而不能进行袖状切除的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肺移植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3例行自体肺移植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疗资料。1例双袖状切除左肺上叶,吻合支气管,因肺动脉切除过长,肺动脉吻合口张力大,遂切断下肺静脉,将下肺上移后再吻合肺动脉,最后将下肺静脉与上肺静脉残端吻合。2例行左全肺切除,体外切除左肺上叶,将修剪、灌洗后的左肺下叶重置胸腔,依次吻合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33 min,平均血流阻断65 min,平均出血量450m L,平均住院日18.7 d;围手术期出现痰栓堵塞支气管1例,经支纤镜吸痰后好转;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癌症死亡1例,术后吻合口复发及脑转移1例,4R淋巴结转移1例(经化疗后病情稳定),无复发生存1例。结论对于肿瘤侵犯广泛,不能进行袖状切除或无法耐受全肺切除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体肺移植可在彻底切除肿瘤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高国英[2](2020)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文中提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为一类少见的、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密切相关且形态学类似于未分化鼻咽癌的肺部恶性肿瘤。截止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病例数仅约1200例。目前对该类疾病认识不多,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肺部肿瘤分类曾将其归为大细胞肺癌范畴,而在2015版中将其重新归类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未分类癌;目前多项病例报道也提出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易误诊为低分化鳞癌。原发性肺LELC治疗主要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患者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放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主要按照NSCLC化疗方案即以铂剂为基础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治疗,但优选化疗方案尚无共识。最近有研究报道肺LELC的驱动基因突变率较其他类型NSCLC低,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0-9.1%,且个案报道提示靶向治疗效果不佳;而对于抗血管治疗方面尚无文献报道;近年新兴的免疫治疗在肺LELC中治疗疗效也不明确,目前有小样本临床回顾性研究报道肺LELC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且有多篇个案报道中肺LELC患者使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抑制剂疗效较好,今后这可能成为肺LELC治疗中新的选择。因此,肺LELC仍存在许多未知值得深入探讨。目的1.分析肺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疾病认识;2.探讨晚期肺LELC患者一线优选姑息性化疗方案;3.探索肺LELC预后相关因素以改善其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肺LELC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74例,收集本组患者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吸烟状态、首发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表达(包括EGFR,ALK,ROS1,KRAS,PD-L1)、治疗方法及生存指标包括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PD-L1表达与各临床特点间关系;比较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一线化疗不同方案组间的临床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运用Kaplan Meier和Log-Rank方法及COX回归模型探索各临床指标与生存预后间的关系。结果1.274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中来自我国南方地区占99.6%,尤以广东地区多见(90.2%);患者中位年龄55岁(24-89岁),小于60岁患者占64.6%,男女比1:1.2,且多为非吸烟者(75.5%)。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63.5%)或体检发现肺部病灶(25.2%)等。影像学上肿瘤中位直径4.6cm(0.5-11.4cm),肿瘤直径多≥3.5cm(69.3%)。晚期患者以中央型肺癌多见(53.2%vs.46.8%,P<0.0001),早期以周围型肺癌为主(70.3%vs.29.7%,P<0.0001),且中央型肺癌直径较周围型肺癌更大(5.2cm vs.4.0cm,P<0.001)。2.274例患者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均表达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4.7%,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率1.5%,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Proto-oncogene-1 tyrosine kinase,ROS1)和BRAF均为野生型。34例(70.8%/48)患者的肿瘤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22例(45.8%/48)呈现高表达(≥50%);39例(81.3%/48)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仅2例(4.2%/48)呈现高表达(≥50%)。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肿瘤以周围型肺癌的患者多见(64.7%vs.35.3%,P=0.006),PD-L1高表达(≥50%)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PD-L1表达也多表达阳性(95.5%vs.4.5%,P=0.042)。3.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7.3月(1.1-94.7个月),所有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7%,95%。早期患者1年和2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1%和83%;而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的中位PFS为12.5月,0.5年、1年及2年PFS率分别为73%、49%和20%。95例晚期患者一线使用姑息性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铂剂(GP,n=39)、紫杉醇联合铂剂(TP,n=32)及培美曲塞联合铂剂(AP,n=24)。三组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32.6%和64.2%,其中GP组的DCR较TP及AP组高(87.2%vs.81.3%vs.45.8%,P=0.001),而三组间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1%vs.34.4%vs.16.7%,P=0.130)。GP组的中位PFS较TP组及AP组长(13.9月vs.11.0月vs.8.2月,P=0.020)。4.在早期和可手术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越少(P=0.013)、TNM分期越早(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29)及未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与更长的D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分期(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01)、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为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晚期和不可手术分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发生远处转移(P=0.049)、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P=0.043)、一线治疗方案(P=0.020)、联合放疗(P=0.004)与P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仅联合放疗(P=0.014)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肺LELC是NSCLC中的特殊亚型,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种差别,与EBV密切相关,多见于年轻非吸烟的亚洲患者,临床特点无明显特异性。2.肺LELC中常见驱动基因突变率低,但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3.肺LELC患者中早期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晚期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一线化疗方案优选吉西他滨联合铂剂。4.肺LELC患者预后较好,肿瘤分期、辅助化疗的周期、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为早期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联合放疗为晚期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俞文峰[3](2020)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在肺结节一体化诊疗中的价值及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的诊断一直是肺科诊疗领域的重点及难点,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对于外科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活检是肺结节诊断常用的手段,常见的肺结节病理活检方式为常规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超声支气管镜活检及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以电磁定位为基础,使用实时可视化图像将可操纵的支气管镜工具引导至支气管树内的预定点进行操作,近年来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已经成熟运用于肺结节的活检诊断。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经自然腔道活检,对比经皮穿刺肺活检具有创伤小、操作性强、并发症少等优势。常规的支气管镜活检对于外周肺占位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对于肺段支气管平面以下的病灶取材较为困难,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配合肺实质结节通道采样能达到全肺无盲区取材。既往研究报道,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对于肺部占位的恶性检出率为30%-95%左右,对于肿瘤病人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未能明确恶性肿瘤证据者,可能会延误其治疗,影响患者预后。既往研究对于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但未能获取明确病理诊断的病例,以及初始活检诊断与最终病理不相符病例的分析较少。本研究立足于本中心电磁导航操作实践,分析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初始病理结果及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探究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在肺结节一体化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本中心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病例。最终纳入先做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然后做手术切除病灶获得最终病理的患者194例,活检结节198个,其中同一病例不同结节活检视为独立事件。初始病理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获取,最终病理结果通过肺部手术确认,手术方式包括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根据初始活检病理结果分为2组:诊断组及非诊断组。诊断组定义为:初始活检成功获得诊断,包括恶性、良性诊断。非诊断组定义为:取材结果为正常肺组织、标本无法制片或者无法明确的非特异性良性诊断。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一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特征,再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从而筛选出初始活检病理结果为非诊断的预测因素及初始活检病理与最终病理不相符的预测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的198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事件中,初始活检为诊断组有139例(70.2%),非诊断组有59例(29.8%)。所有病例中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有165例(83.3%),良性疾病有33例(16.7%)。其中诊断组中,经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有119例(85.6%),良性疾病20例(14.4%);非诊断组中,经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有46例(78.0%),良性疾病13例(22.0%)。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显示,诊断组患者结节的大小、类型、CT值、位置、结节是否接触胸膜与非诊断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组病例中,有49.6%(69/139)的初始病理与最终病理结果相符。在非诊断组中,有78.0%(46/59)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为恶性肿瘤,22.0%(13/59)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为良性疾病。诊断组中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灵敏度为42.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2.7%。初始活检非诊断的预测因素为:结节大小≤1.5cm(P=0.04,OR=2.05,95%CI=1.03-4.09)、非实性结节(P=0.01,OR=2.74,95%CI=1.33-5.64)、结节位于左肺(P<0.01,OR=2.50,95%CI=1.27-4.92)。而非实性结节(P<0.05,OR=7.64,95%CI=3.11-18.76)是非诊断组中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节大小≤1.5cm(P=0.043,OR=1.94,95%CI=1.02-3.71)和非实性结节(P<0.05,OR=3.37,95%CI=1.81-6.30)是活检病理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不相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结节大小>1.5cm及实性结节使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成功率更高,在活检取材失败的病例中,最终诊断为恶性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在电磁导航穿刺活检结果为非恶性时应当谨慎决策,结合多种方式做出正确诊断。
董百强[4](2020)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与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并分析影响肺癌放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肺癌数据库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线粒体相关凋亡诱导因子2(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 homologous mitochondrion associated inducer of death 2,AMID)与 NSCLC 放疗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究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机制。方法1.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或手术的688例T1-2N0M0期NSCLC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肺功能和肿瘤最大径等指标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Kaplan-Meier法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疗效,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NSCLC放疗预后危险因素。2.使用TCGA肺癌数据库分析NSCLC中AMID表达水平和预后的联系;免疫组化法检测AMID在65例NSCLC组织与1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3.体外实验探究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构建下调AMID的慢病毒并感染非小细胞肺癌PC-9细胞;通过细胞凋亡实验测定下调AMID对电离辐射作用后PC-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检测Bcl-2家族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CCK-8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下调AMID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检测下调AMID与p-p53、BRCA1和γ-H2AX等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验证下调AMID的NSCLC细胞增殖指标Ki-67蛋白水平变化;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细胞蛋白印迹实验探究下调AMID对NSCL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检测Claudin-1和E/N-Cadherin蛋白在不同实验组的表达变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探究下调AMID对NSCLC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主要G2/M期)的影响,并检测下调AMID与p-Ch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1.在688例NSCLC病例资料中,手术患者579例(85%),SBRT患者109例(15%)。经PSM后,SBRT患者与肺叶切除患者疗效相当,两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9.9%和91.6%(P=0.097)。随访期间1名放疗患者出现3级放射性肺炎,未见4级或5级毒性反应。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与肿瘤最大径是早期NSCLC放疗的独立危险因素。2.通过对65例NSCLC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AMID表达结果分析发现,AMID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37),单因素分析显示,AMID表达状态与NSCLC预后显着相关,AMID蛋白低表达的肺癌患者的PFS显着低于与AMID高表达患者,两组3年PFS分别为30%和51%(P=0.043)。3.成功构建下调AMID的慢病毒并感染NSCLC细胞,并通过RT-PCR与细胞蛋白印迹实验验证AMID抑制效果理想(P<0.05);下调AMID可显着降低NSCLC细胞经电离辐射作用后的凋亡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下调AMID与Bcl-2家族相关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MID下调能明显降低电离辐射导致的NSCLC细胞增殖抑制并增加Ki-67蛋白表达水平;下调AMID可显着提高PC-9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AMID的表达与Claudin-1和E-Cadherin蛋白变化一致,与N-Cadherin蛋白变化相反;下调AMID较对照组可明显减少NSCLC细胞有丝分裂G2/M期阻滞。结论1.对于早期NSCLC,SBRT疗效与手术相当、毒性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理类型和肿瘤最大径是影响NSCLC放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AMID蛋白表达水平与NSCLC放疗疗效存在显着关联,AMID低表达提示较差预后。3.下调AMID能减少电离辐射诱导的NSCLC细胞凋亡,并对肺癌细胞的周期比例、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产生显着影响。以上现象可能与下调AMID改变Bcl-2家族中促进与抑制细胞凋亡的两类蛋白的比例,并通过降低细胞间黏附力,同时改变E/N-Cadherin蛋白表达比例有关。
路明,朱翔,曹宝山,沈宁[5](2020)在《原发性肺癌发生气管支气管转移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气管支气管转移(endotracheal and endobronchial metastases, EEM)在肺癌中罕见,国外文献报道可发生于手术切除后,但国内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肺癌发生EE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原发性肺癌并行支气管镜的患者,同时检索截至2020年2月Pub Med检索系统中的病例,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支气管镜和预后等资料。结果我院共有6例肺癌伴EEM入选,发生率为0.62%(6/967),均为初诊为肺癌时即伴有EEM。鳞癌4例,腺癌1例,小细胞肺癌1例。Ⅲb期1例,Ⅳ期5例。中央型肺癌5例,周围型1例。EEM在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肺癌原发灶之外的气道黏膜结节或息肉性病变5例、局灶性黏膜异常1例。转移至对侧支气管5例,至同侧支气管和气管各1例。中位总生存期为7.5个月。从Pub Med数据库共检索到13例,其中12例为肺癌术后随诊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异常继而确诊为EEM。中央型9例,鳞癌8例,EEM在CT上表现为腔内结节10例,气管壁局限增厚2例,支气管镜下均表现为气道黏膜结节或息肉样病变。转移至气管10例,至对侧支气管5例,至同侧支气管1例。结论 EEM是原发性肺癌罕见的转移方式,可发生于初诊时,也可发生于术后,多见于晚期中央型鳞癌,预后差。
董百强,王谨,陈明[6](2020)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文中指出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指应用单次或少数多次给予靶区高剂量照射的治疗方式。和常规放疗相比,该技术具有分割剂量大、精度高等特点。对于因高龄或合并严重心肺等内科疾病不能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SBRT已被确立为标准治疗。对于可手术病灶,SBRT能达到与手术相似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将对SBRT用于早期可手术NSCLC患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别磊[7](2019)在《血管成形及置换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肺动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动脉成形组220例,全肺切除组共235例。结果: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动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86例,因肺栓塞、吻合口瘘及心力衰竭共死亡3例,其余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患者9例,病因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死亡,其余患者行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肺动脉成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肺切除组,且住院时间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结果提示,肺动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生存率呈下降趋势,肺动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动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动脉成形术在治疗侵犯肺动脉干的非小细胞肺癌时安全、有效。目的:研究肺静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在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静脉成形组11例,全肺切除组235例。结果: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静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均行保守治疗,无死亡病例。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病例共9例,病因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其余病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静脉成形病人均有随访记录,全肺切除组病人中,有效随访217例,肺静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肺静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静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风险及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静脉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目的:分析并探讨我科在肺癌手术中应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肺动脉置换的临床经验,总结人工血管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科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共10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使用人工血管上腔静脉置换者6例,人工血管肺动脉置换者4例。结果:采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和肺动脉置换的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的有效生存期较未手术者明显延长。结论: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长段肺动脉侵犯时,可行上腔静脉置换术或肺动脉置换术,切除肿瘤及病变血管后行人工血管重建,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条件,具备临床运用价值。
潘旭峰[8](2018)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名列前茅。目前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标准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术式而言,微创手术被认为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患者能更快接受后续治疗和回归正常生活、获得更佳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相似的肿瘤学效果,因此电视胸腔镜胸部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近30年快速发展并成为最为普及的肺癌微创外科手术方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是新兴的外科手术操作平台,相对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具有更佳的3-D视野、高清的10倍放大镜头、独特的内关节技术等,这些优势使得机器人手术暴露更加清晰,也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胸腔镜手术而言价格昂贵,是否有必要对于早期肺癌采用机器人手术,我们在此对机器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安全性、彻底性、患者恢复和生存情况等方面作一下对比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 1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按照标准入选和排除之后的所有临床I期原发性肺腺癌行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共102例;同时利用R软件作倾向性匹配,按照1:1匹配得到同时间段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102例。对比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彻底性(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淋巴结升期率等)、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费用等。结果:机器人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的总体死亡率(0%vs0%,P=1.00)和总体并发症率(16.67%vs 15.69%,P=1.00)没有显着差异。手术操作时间(99.26 vs 107.31 分钟,P=0.133)、中转开胸率(1.96%vs 1.96%,P=1.00)、术中大出血率(1.96%vs 1.96%,P=1.00)没有显着差异。机器人组的术后住院天数(4.94 vs 6.25天,P<0.001)和胸管天数(3.68 vs 4.82天,P<0.001)显着短于胸腔镜手术组。两组的淋巴结清扫站数没有显着差异(5.95 vs 5.75站,P=0.345),但是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11.56vs 9.08个,P<0.001)、淋巴结清扫个/站比(1.95vs1.58,P<0.001)显着高于胸腔镜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在不同术侧的淋巴结清扫站数也没有显着差异(左,6.02vs 5.49 站,P=0.100;右,5.89vs5.95 站,P=0.863),但是淋巴结清扫个数(左,11.07vs8.42 个,P<0.001;右,11.95vs9.60 个,P=0.007)和个/站比(左,1.84vs 1.60,P=0.002;右,2.04vs 1.58,P<0.001)方面机器人组显着高于胸腔镜组。在总体淋巴结升期(cN0-pN1-2)的分析中,机器人与胸腔镜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11.77%vs 9.80%,P=0.822),N1 升期(8.82%vs7.84%,P=1.000)和N2升期(6.86%vs 5.88%,P=1.000)也没有显着差异。在实性结节(26.82%vs 21.95%,P=0.798)和混合型结节(1.64%vs 1.64%,P=1.000)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率也没有显着差异。在CT2cm以上(13.46%vs 15.00%,P=1.000)和2cm及以下(10.00%vs6.45%,P=0.509)结节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也没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中,机器人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与胸腔镜组为88%和91%,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358)。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3年无疾病生存率为88%和68%,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218)。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TNM 分期(HR,16.80;95%CI,5.48-51.52;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HR,6.53;95%CI,2.32-18.43;P<0.001)和 pT 分期(HR,4.19;95%CI,1.43-12.25;P=0.009)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相比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淋巴结清扫上有一定优势,而且能够使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恢复更快;但是行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没有影响。背景: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列前茅。对于周围性早期肺癌,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可靠性在许多报道中已经得到了确认。对于中央型肺癌,尤其是需要行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患者,目前开胸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从文献报道来看,有一些在胸腔镜下开展的支气管袖切或者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切肺癌根治术的报道,但是基本上都是小样本,甚至是个案报道。其原因除了手术难度高之外,还与传统胸腔镜平台的劣势有关。二维的手术视野对于解剖深浅层次反应存在一定缺陷、长柄操作器械精细操作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切等一些高难度术式的开展和普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新兴的外科手术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维的手术视野、高清10倍的放大镜头和先进的内关节技术,这些使得解剖结构暴露更加清晰之外,缝合等精细操作也更加方便且符合人体操作习惯。我们在前期开展了一部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手术案例,在此总结其技术要点,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据文献报道来看本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机器人袖切手术报道。另外本研究中还对行机器人支气管袖切与同时期进行的开胸支气管袖切病例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机器人袖切同开放袖切进行对比分析的报道。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30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21例机器人袖切(包括4例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和86例开胸支气管袖切的病例。首先评估机器人下袖切的总体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其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机器人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的对比分析中,比较其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等)、术后存活(总体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等。结果:在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方面:21例机器人袖切组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平均操作台操作时间为120.4±37.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58.4±42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57.1±97.8ml,中转开胸1例,无术中大出血(≥800ml),无术中死亡;总体并发症率为19.0%,主要以皮下气肿(14.4%)为主;切端阴性率为90.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7±7.6天。在其中17例机器人支气管单袖切和开胸支气管单袖切的病例对比分析中:手术时间(155.06 vs 150.30分钟,P=0.709)、术中失血(164.71 vs 233.73ml,P=0.188)、术中大出血(0%vs 3.5%,P=1.000)、清扫淋巴结个数(15.76 vs 16.03个,P=0.861)、清扫淋巴结站数(7.24 vs 7.20 站,P=0.954)、切端阳性率(5.9%vs 10.5%,P=1.000)、总体并发症率(23.5%vs 25.6%,P=1.000)、住院30天内死亡率(5.9%vs 2.3%,P=0.426)、胸管引流天数(9.24 vs 6.59天,P=0.260)、术后住院天数(11.24 vs 9.50天,P=0.417)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中,机器人和开胸袖切手术方式的总体生存期(P=0.598)和无疾病生存期(P=0.164)没有显着差异。COX多因素生存分析中,T 分期(HR,4.788;95%CI,2.448-9.365;P<0.001)、ICU住院天数(HR,1.231;95%CI,1.124-1.348;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HR,1.846;95%CI,1.404-2.431;P=0.001)、术后放疗(HR,4.088;95%CI,1.872-8.931;P<0.001)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在技术上可行,是安全可靠的微创外科手术方式,我们在此确立了机器人袖切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机器人辅助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术式在安全性、患者恢复和短中期预后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
热娜古力[9](2010)在《MSCT评价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血管的临床价值及病理对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肺门大血管的MSCT征象,探讨其与病理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并经病理、手术证实的101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资料,并结合常规增强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时,肿块与中央肺动脉的MSCT表现为以下三种:“手握球征”、“枯树征”、“残根征”,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侵犯肺动脉CT征象不同(P<0.05),“手握球征”多见于鳞癌(占88.89%),“枯树征”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85.7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侵犯肺静脉CT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在右侧的中央型肺癌中上腔静脉受侵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71.43%)且CT征象均为管腔狭窄或包埋截断。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门、纵隔血管的解剖特点以及其与肿块的空间毗邻关系,能客观的判断肿瘤侵犯血管的影像特征,从而可以为临床制定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陈鹏程,周星明,陈奇勋,刘金石,严福来,蒋友华[10](2008)在《袖式切除治疗8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袖式切除和/或肺血管袖式切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为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术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袖式切除的技术问题、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袖式切除的8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其中23例同时行肺动脉血管袖式切除,2例单独行肺血管袖式切除。所有患者术中行系统淋巴结清扫。观察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清扫9~57个淋巴结,平均20个,中位数19个。淋巴结N1转移49例,占59.8%;N2转移21例,占25.6%。2例(2.4%)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无支气管吻合口瘘发生。全组中位生存期26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52.5%、39.1%、23.4%。男性和女性、<60岁与≥60岁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N1(-)N2(-)、N1(+)N2(-)、N2(+)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显着性(P<0.01)。结论:肺癌袖式切除手术死亡率以及与吻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代替全肺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袖式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袖状切除后自体肺移植1例 |
| 1.2 全肺切除后自体肺移植2例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Author contributions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 |
| 1.2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入选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数据收集 |
| 2.2.2 基因检测方法和PD-L1表达检测 |
| 2.2.3 疗效评估 |
| 2.2.4 随访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 |
| 3.1.1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特点 |
| 3.1.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影像学特点 |
| 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病理学特点 |
| 3.2.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组织学特点 |
| 3.2.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免疫组化和ERER特点 |
| 3.2.3 原发性肺LELC的基因突变情况 |
| 3.2.4 原发性肺LELC的 PD-L1 表达情况 |
| 3.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分析 |
| 3.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 |
| 3.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 3.4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原发性肺LELC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影像学特点 |
| 4.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病理学特征 |
| 4.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 |
| 4.4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预后和相关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
| 5.1 结论 |
| 5.2 本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资料 |
| 2.3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的组成及标准操作过程 |
| 2.4 肺部手术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最终病理诊断结果分布特点 |
| 3.2 亚组分析 |
| 3.3 预测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支气管镜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SBRT治疗NSCLC长期生存结果与危险因素分析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倾向匹配分析比较SBRT与手术治疗NSCLC疗效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AMID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放疗患者预后的关系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下调AMID及联合电离辐射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与机制探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一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线粒体相关细胞凋亡诱导因子的功能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发表论文及其他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资料收集 |
| 1.3 我院和文献报道的肺癌发生EEM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我院的肺癌发生EEM患者的临床特征 |
| 2.2 文献报道的肺癌发生EEM患者的临床特征 |
| 2.3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 3 讨论 |
| 1 SBRT用于早期可手术的NSCLC患者 |
| 1.1 前瞻性研究 |
| 1.2 回顾性研究 |
| 2 SBRT治疗中央型NSCLC患者 |
| 3 总结 |
| 英文缩写列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肺动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肺静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综述 血管成形及置换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运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早期周围性肺癌手术中的价值 |
| 1 绪论 |
| 2 病人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央型肺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袖切的可行性研究 |
| 1 绪论 |
| 2 病人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资料与研究对象 |
| 1.1 病例资料 |
| 1.2 研究对象 |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 检查设备及扫描重建方法 |
| 4. 研究方法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