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夏川,刘学彬,马果丰,杨姣,蒋国霞[1](2017)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弥漫性肝癌患者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表现,并对三种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常规超声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为38.1%(16/42),超声造影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1.0%(34/42),增强CT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5/42)。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超声造影提高了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且与增强CT诊断准确率相近。
张青,吕珂,王亮,夏宇,谭莉,蔡胜,戴晴[2](2014)在《肝脏淋巴瘤的超声影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脏淋巴瘤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脏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肝脏淋巴瘤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1)结节型病变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内出现纤维条索样高回声),2例病灶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4例未见血流信号;3例(5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增强,门脉期快速廓清,延迟期呈低回声;术前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5例;无定性诊断1例,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型病变1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弥漫性增大,其中8例回声均匀,3例回声欠均匀;8例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3例出现静脉变细或栓塞;术前超声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7例,无定性诊断4例;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3)混合型病变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回声不均,其内见多个片状低回声区,边界模糊,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常规超声显示18例患者中11例肝脾肿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肝脏淋巴瘤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特征,结合超声造影表现,可为肝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欧亮,丁祥迪[3](2013)在《47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诊断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提高对弥漫性肝癌的认识及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7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诊断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脏形态大小、实质回声、门静脉癌栓、具有肝病基础在弥漫性肝癌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论:超声声像图对弥漫性肝癌具有诊断价值。
独建库,李冠海,张明德,王俊琦,李珂[4](2011)在《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声像学特征。方法对经MRI、CT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二维彩超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4.18%(135/182)呈波浪状改变,25.82%(47/182)呈锯齿状改变。70.88%(129/182)肝脏呈肿大表现,68.68%(125/182)患者门脉增宽,31.32%(57/182)有门脉栓子。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为2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7.47%(141/182)为弥漫结节型,22.53%(41/182)为斑块型。全部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杂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条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彩超确诊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难度,应重点与肝硬化相鉴别。
罗义华[5](2010)在《弥漫性肝癌彩超图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68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分析,总结弥漫性肝癌声像图所具有的特征改变,进一步提高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准确性。现将我院近10年来68例弥漫性肝癌的彩超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张川[6](2010)在《关于弥漫性肝癌中彩超运用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证实彩超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率,对经CT及临床病理证实的30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在二维超声中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90%肝脏肿大,25%合并门静脉栓塞,80%呈波浪状改变,19%呈锯齿样改变。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紊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因此得出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小结节或"豹皮样"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重点需要与肝硬化、乙型肝炎等进行相鉴别。
苏颖,贾文梅,王力[7](2009)在《弥漫性肝癌超声显像检查误诊26例分析》文中认为
李金澎,张丽莎,张兴娟,吴秀芝[8](200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弥漫性肝癌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方法对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本文患者二维超声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3%(60/82)呈波浪状改变,17%(14/82)呈锯齿样改变,80%(65/82)肝脏肿大,27%(22/82)合并门静脉栓塞。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二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4%(61/82)为弥漫结节型,26%(21/82)为斑块型。本文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紊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重点需要与肝硬化、乙型肝炎等相鉴别。
韩新[9](2008)在《超声对弥漫性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和漏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对弥漫性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硬化和12例弥漫性肝癌声像图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超声漏诊原因。结果:超声对肝硬化诊断检出率100%(30/30),弥漫性肝癌检出率83.3%(10/12),漏诊2例(2/12)。结论:声像图上弥漫性肝癌与肝硬化表现有一定差异,诊断时不要仅满足于肝硬化诊断,应仔细观察是否合并弥漫性肝癌。
陈巧玲,蒙振明,杨标[10](2008)在《弥漫性肝癌的超声诊断》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及检查与观察方法 |
| 1.2.1 常规与超声造影检查 |
| 1.2.2增强CT检查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临床资料 |
| 2.2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 |
| 2.2.1 常规超声: |
| 2.2.2 增强CT表现: |
| 2.2.3超声造影: |
| 2.3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资料与方法 |
| 一、对象 |
| 二、仪器与方法 |
| 结果 |
| 一、18 例患者肝脏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表1) |
| 二、18 例患者其他脏器超声表现 |
| 讨论 |
| 一、肝脏淋巴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 |
| 二、18 例肝脏淋巴瘤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性 |
| 三、超声造影在肝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
| 四、鉴别诊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肝脏大小与肝包膜改变: |
| 2.2 声像图类型: |
| 2.3 门脉大小与门静脉栓塞: |
| 2.4 肝外其他继发病变超声表现: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