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强[1](2021)在《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着作,且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从事中医工作5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尤为擅长治疗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探析、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冀传承其学术经验,并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查阅胃脘痛有关的古代医籍资料及现代文献资料,其中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经典着作为主体,系统整理相关方剂和条文,探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其治则、治法、方药和配伍加减规律。借鉴历代脾胃病医家、当代脾胃大家、国医大师及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经验,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文献学基础。2.着作读研法。何老师主编学术着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学验俱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通过系统学习何老师《何晓晖诊治脾胃病》《脾胃病临证新识新探新方》《辨证论治概要》《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等着作和相关学术论文,深入学习、体会、熟悉何老师的脾胃病理论和经验,探索其学术渊源及用方用药规律和经验。3.经验总结法。跟随老师专家门诊二年半,收集脾胃病治疗病案五千余份。通过临床跟诊,患者随访、病案整理,筛选导师2018-2021年临床诊治的胃脘痛中较完整的医案,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提炼老师临床脾胃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总结老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可以从用经方与创新方两个方面来总结。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通过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将其中治疗胃脘痛的相关方剂依据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将分为七大类,即半夏类方、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大黄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其它类方。(2)何晓晖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之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圆通活变,师古不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继承、整体思辨,即完完整整继承张仲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出发,将胃肠看作一个整体,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等四辨一体的辨证方法;二是重在活用,与时俱进,在药物上合方化裁、病证结合,用量上轻重不一、灵活多变,用法上以衡为法、以胃为本;三是贵在创新,传承发扬,创制出诸多治疗脾胃病的新方,形成了个人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临床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明理明法、精选主方;二为以衡为法、周密组方;三为博采众方、取长补短;四为善用经方、变化灵巧;五为推陈出新、创制新方;六为深入洞彻、拓展运用;七为衷中参西,重视验方。(2)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主要分为以下九个方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验方。如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和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温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的清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润中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疏肝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的降逆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清化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的逐瘀调胃汤;久治不愈型胃脘痛的六和汤,治疗效果显着。结论:何晓晖教授临床辨治胃脘痛之际,认为当下胃脘痛的发生以内伤多见,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寒热虚实互有兼夹。具体运用上,以“衡法”为指导思想,用方之际,师遵仲景,喜用经方,然师古不泥,从胃肠一体的生理特点出发,形成了“四辨一体”的独特诊疗模式,并提倡经方活用,在药物加减、剂量运用、方药配伍上,做到病证相统,汤证一体。同时积极结合自身多年临床诊治经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组方创方上,形成了自身显着的七大鲜明特色,并以此创制出治疗胃脘痛的九个经验方,疗效显着,重复性好,大大拓展了临床治疗胃脘痛的思路。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进一步丰富治疗胃脘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
黄波[2](2021)在《基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的《伤寒论》大六经证治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辨证论治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其辨证方法却存在着多样性(七法一纲),而这种多样性,则导致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结论的不统一,即通常面对同一病例,不同的医师往往根据其经验和习惯会选择不同的辨证纲领,得出不同的辨证结论,因而给出不同的治法方药。这使中医在辨证论治运用的规范化与研究的客观化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计划以中医辨证纲领的融汇沟通为目标,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出发,以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病证分类框架为依托,系统收集和梳理经典《伤寒论》大六经证治分类知识体系,剖析“证-理-法-方”关联的辨证立法逻辑关系,深入挖掘伤寒学大六经证治分类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用价值。方法:(1)文献整理法:以《伤寒论》原着为基本素材,借鉴姚荷生与导师既往的研究成果,如姚荷生遗着《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纲目》、导师研究生讲义《伤寒学病证分类纲要》、《伤寒论讲义》等,参考古今证治分类的有关专着,系统收集整理《伤寒论》原文证治素材,并基于姚荷生辨证要素原理,以辨证要素为基点,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经典辨证纲领融合汇通,对相关证治单元进行属性标定,明确标定其病因、病所、病机,并组合得出综合结论。(2)逻辑分析法:从辨证要素的逻辑性与要素关系的结构化上,比较分析各个证治单元,提取、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指向更精确的辨证要素。(3)信息标引法。运用数据库Excel表格处理技术,对证治内容的文本信息进行数据结构的属性标引,进行证治要素的结构化录入,形成能够从辨证要素切入,进行多维度、复合化功效检索的数据库,便于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检索,为临床辨证选方提供更系统、明晰的检索路径。结果:(1).系统整理归纳出《伤寒论》证治体系中相对独立的证治类型135个。与现行教材比较,其中类型种类增加15个,对有证无方15个证型补充后世适宜方剂;并重点对整个证治体系的类型关系进行了结构化调整。(2).以具体详尽的证治类型展示了基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所构建的大六经证治分类体系。即得出六经病变皆有表里、寒热、虚实变化的证型分布特点,使六经辨证框架更加系统完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广泛的适用性,继而能够走出伤寒病种的局限,向温病,乃至内伤杂病等领域拓展。(3).对《伤寒论》证治类型进行了基于辨证三要素原理的精细化属性标定。即通过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分类方法,对每个证治单元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标定,如太阳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可表述为:风寒外犯(病因),太阳肌表(病所),营卫郁滞(病机);由此使具体的辨证与论治都有更加明确清晰的着眼点。(4).探索了一种比较有效的衔接证-理-法-方的思维方法。即以病因、病所、病机三要素为核心着眼点,对每一个证治单元的证-理-法-方进行相关属性标定,通过辨证与治法的紧密对接,实现辨证目标、鉴别指征、立法要点与选方用药之间的环环对应,与“证候-方药”之间的内在关联。结论:本课题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出发,以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病证分类框架为依托,以《伤寒论》有关的证治文献为具体内容,系统整理和归纳出比较系统而较具结构化的大六经证治分类知识体系,展示了六经病证各具表里、寒热、虚实变化的丰富内涵。其不仅可以更为系统全面、丰富完整地反映《伤寒论》条文所涉及的各类证治内容,并可形成思路更为清晰,逻辑更为准确的辨证论治分类框架与知识体系,且还有望为伤寒与温病,外感与内伤等不同的病种之间,在辨证论治方法上的融合与沟通,提供极有意义的研究思路与创新路径。同时,本课题也探索出一种以病因、病所、病机为核心,能有效展示《伤寒论》证治体系“证-理-法-方”环环相扣、一理贯通之内在逻辑关系的证治要素解析方式,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学体系规范化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维方法。
梁达歌洋[3](2021)在《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时主要依据方剂的功效进行甄选,现行的功效表述尚不够规范与系统,难以与辨证结论进行有效、精确的对接,探讨一种对方剂更为规范有效的功效标定方法,是深化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学体系的必经道路。目的:本研究试探讨基于辨证要素对经典方的功效进行规范标定的方法,并构建相应方剂数据库,以有利于方剂学习和运用的精确选择。通过对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希望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对方剂功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表述,以适应依法选方的要求;第二,使学者对功效的药理内涵有更具体和准确的理解;第三,功效的规范标定利于临床根据辨证需求进行化裁合方;第四,将研究结果做成数据库,便于从多角度对方剂进行检索、学习,为临床提供更系统、明晰的选方思路。方法:(1)基于对《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着作中方证对应的规范描述,进行功效的解析确认;(2)借鉴姚氏(姚荷生先生)和导师对辨证论治规范和病证分类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为指导方剂功效标定的理论借鉴;(3)收集整理导师临床用方经验,以规范辨证的要素标定,作为本研究的临床辅证;(4)以上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能够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以规范方剂的精细化标定方式。结果:本课题共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方剂共421首,在对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诸方剂进行了可规范的功效标定,文句式的综合表述,并初步标定量级,配以药理分析,最后制作成功效标定的结构化表格,形成能够进行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结论:(1)方剂的功效的标定以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病因病所病机)为参照点,能够形成对其功效更为精准的认识;(2)每个方剂的功效应主要由作用病所、消除病因与逆转病机作用复合构成,因而也应由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确认与标定;(3)每个方剂的功效的作用病所,都可以从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多维度进行认识和标定;(4)方剂功效的三方构成要素,在实际运用中,并非是平行等量的,治疗效应存在各有侧重的情况;(5)构建的方剂数据库确能实现多维分类与检索,且有利于同类方的比较研究。
陈宝山[4](2021)在《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目前中医界对疾病与其证候的辨治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在姚荷生先生搭建的辨证论治框架下,以“六经皆有表证、里证”的思想为指导,先梳理三阳经的表证、里证的证治分类进行展示,为建立系统的“六经辨证”证治分类做一些前期工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作出一些初步探索。方法:第一步:利用《中华医典》和近代医家的相关书籍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查阅古今医家关于“三阳表证”、“三阳里证”的记载。太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太阳经”、“太阳病”、“太阳表实(风、寒、热、湿、燥、火)”、“太阳表虚(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膀胱蓄水”、“膀胱湿热”、“膀胱虚寒”、“膀胱气陷”、“小肠实热”、“寒客小肠”、“小肠虚寒”等;阳明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阳明经”、“阳明病”、“阳明表实(风、寒、热、湿、燥、火)”、“阳明表虚”、“胃风”、“胃寒”、“胃气虚”、“胃阳虚”、“肠风”、“肠热”、“大肠津亏”等;少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少阳经”、“少阳病”、“少阳表(风、寒、热、湿、燥、火)”、“少阳表虚”、“三焦腑”、“焦膜”、“悬饮”、“结胸”、“胆气郁”、“胆气虚”等,并摘录相关条文。第二步:将上述所摘录的条文进行分类,首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然后在每一经中又以表、里两纲分类,每一经的表证、里证又分别以虚、实两纲再进行分类。最后每一经的表实证再以病因(主要为外六淫)进行分类,表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进行分类;里实证以病因(主要为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分类,里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进行分类,而“八纲”中的寒、热两纲则包括在病因分类当中。如下图为姚荷生先生提出的辨证论治框架,即六经结合八纲为大纲,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为具体细目,汇合了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上述条文进行分类所遵循的框架。第三步:对上述条文以病位、病因、病机为分类原则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剔除不符合的条文。由于本论文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目前只是针对单病位、单病因、单病机证候的撰写。第四步:系统整理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等。结果:共梳理出太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3条,太阳表燥与表火暂缺;太阳表虚的主要证候有7条。太阳经表的虚实相兼的主要证候有4条。太阳膀胱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膀胱燥证与火证暂缺;太阳小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小肠的风证、燥证、火证暂缺。太阳膀胱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太阳小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1条。太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阳明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9条,阳明表虚证暂缺。阳明胃里实的主要证候有15条,胃燥列入阳明胃津亏虚证;阳明大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8条,大肠燥证列入大肠津亏一证。阳明胃里虚的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大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阳明经里的虚实相兼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少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1条,少阳经表虚证暂缺。少阳三焦腑里实的主要证候15条,其中上焦焦膜证候5条,中焦焦膜证候5条,下焦焦膜证候3条,兼涉上、中、下三焦焦膜的证候有2条;少阳胆里实的主要证候有3条。少阳三焦腑里虚证暂缺;少阳胆里虚的主要证候2条。少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2条。结论:(1)姚荷生搭建的此种辨证论治的框架囊括了八种经典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条理性,临床各科的疾病证候基本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进行分类。因此也验证了“六经钤百病”之说,如清·柯琴所认为仲景所云之六经,不只适用于伤寒病,杂病同样适用,因此伤寒杂病都可以纳入六经之统属,可谓为百病立法。对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值得在理论研究与临床上学习与推广。(2)表证并非只有太阳经,三阳经皆有表证,外六淫皆可侵犯三阳经之表而各自为病,如每一经都有各自的表风证、表寒证、表热证、表湿证、表燥证、表火证等。对临床中表证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实用的指导意义,从而不至于表里错辨,致使杂病丛生。同时,这也是论文创新点之一。(3)少阳不仅只有半表半里证,也有其自身的表证和里证。本论文中的手少阳三焦腑里证的证治是在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基础下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此处“三焦”为“脏腑三焦”,不同于温病中的对疾病病位概括的“部位三焦”。所以本论文在补充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丰富的“三焦辨证”的内容,为临床焦膜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这也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张志彬[5](2020)在《基于数学演绎法的《伤寒论》厥阴病篇症机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中医经典着作。然而,历代注家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却多有不同,在《伤寒论版本大全》中记载的注解着作就达1604种之多。从注家的观点来看,历代医家大多以脏腑经络理论来注解《伤寒论》条文,而对同一条文,不同医家在脏腑经络的病位、病机的认识方面差别较大,很难融合统一。如何融合不同注家的观点,阐明仲景《伤寒论》经文的本意,这对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具有现实的意义。课题以《伤寒论》厥阴病篇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元统计的方法,把20位有代表性伤寒注家对条文症机观点的认识进行分类汇总,全面了解不同注家对条文症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借助演绎推理的方法,从八纲层面构建脏腑经络病位与表里病位、病机与虚实、寒热病性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在八纲层面融合不同注家的观点,试图阐明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的真实含义。方法:1.文献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部注解《伤寒论》着作,摘录其厥阴病篇相关条文的注解文本,以宋版《伤寒论》条文为轴心,分类汇总不同注家的注解,并逐条校勘后进行统一编码,形成研究文本。2.知识元分析法:构建病证要素知识元编码系统,对研究文本进行知识元标记,知识元类型包括症状、病机、病邪、病因、病位、预后、治法、医论等。知识元为一段连续的文本,是最小的、完整的知识单元。知识元标记采用XML语言,文本标记工具为Oxygen XML editor 17.0软件。3.数据库方法:知识元标记后的文本,通过数据转换工具,转换为关系型数据库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库管理工具为Microsoft Access 2010。4.数据分析法:在数据库中对知识元文本进行人工切词,采用SAS软件对人工切词后的文本进行术语提取,并进行语义消歧处理。然后采用SQL查询语句编程,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采用SAS软件的Proc Report功能直接输出为Word文档。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还要进一步输出为Excel数据表,并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5.演绎推理法:对数据分析后的汇评结果进行演绎推理分析,总结出每条条文可能的八纲病机,演绎推理的规则为:(1)构建病位要素与表里和半表半里的对应关系;(2)构建病机与虚实、寒热病性的对应关系;(3)根据虚实、寒热病性对应阴阳总纲;(4)对无法对应的症机关系进行个别讨论分析,可结合方证进行反推。结果:1.对厥阴病篇条文的归纳认识:从20位注家中提取出的厥阴病篇条文共62条,厥阴病篇有56条条文,另外涉及霍乱病篇有4条条文,太阳病篇有2条条文。不同医家对厥阴病篇的总条数认识有区别。其中,成无己57条,方有执54条,张遂辰57条,喻昌47条,张璐54条,柯琴27条,程知51条,张锡驹55条,张志聪55条,吴谦41条,邵成平55条,黄元御50条,舒驰远48条,陈修园56条,尤在泾55条,高学山47条,郑钦安48条,汪莲石55条,祝味菊56条,彭子益54条。2.注家对条文症机观点的汇评与展示:按照症状分别对20位注家注解的症机要素进行了汇评,并采用可视化的关联图进行了整体症机特点的展示,可方便查看不同医家对条文的症机认识。3.构建了脏腑经络的病位、病机与八纲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注家的症机观点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了对应,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推理过程的展示。4.厥阴病篇条文八纲分类结果可概括为:第一,326条提纲证,是反映厥阴病阴、虚、寒,兼有热的主要病机特点。第二,病机、治法、治禁、转归四大类条文;其中,病机的条文是337条和340条,病机分为虚实两种,表现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和冷结膀胱。治法的条文是335条、349条、381条,病机特点是阴、虚、寒和阳、实、寒(寒热并见)。治禁的条文是330条、333条、347条、364条、376条,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376条是阳、实、热的痈脓症。转归的条文是89条、327条、328条、331条、332条、334条、336条、339条、341条、342条、343条、344条、345条、346条、348条、358条、360条、361条、362条、363条、365条、366条、367条、368条、369条、380条。这些条文的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329条、363条、365条、367条表现为在里的阳、实、热,主症表现为脉数、口渴、便脓血等。从八纲分类总体看,这四大类症状以阴、虚、寒居多,伴有阳、实、热;病位以在里为主,或有表,或半表半里。因此,四大类反映了厥阴病虚实寒热错杂,病位主里的特点。5.厥阴病篇症状的八纲病机特点:主症以寒、热、下利为主。涉及的症状分类有:痈脓症类的病机特点为在里的阳、实、热;汗症类主要有阴、虚、微热和真寒假热;饮食、烦躁症类的病机特点以阴、虚、寒为主;其中,痈脓、饮食症类的病位以半表半里为主;汗以先寒后热、真寒假热的半表半里为主,和病位在表的郁冒汗出。渴症类的病机特点分为2种,一是阳、实、热,如360条、367条;二是阴、虚、寒,如329条;腹症、面、呕吐、咽喉、郁冒、喘、蛔虫、四肢、小便、胸胁等症类的病机主要是阴、虚、寒为主。6.厥阴病篇23条方证条文的八纲分类特点:(1)病位特点:以“里”为多,其次是病位在半表半里、表里兼有和表。第385条无病邪作用,故无病位。326条、338条、357条、375条、379条的病位和焦膜(胸腔、腹腔、膈膜)关系密切,病位定义在半表半里。病位在表的条文是351、352条,其余的病位均以里为主。(2)病机特点:从阴阳、虚实寒热对方证条文进行病机分析,方证条文的病机以阴、虚、寒为主,兼有阳、实、热。7.厥阴病篇主症的方证分类:(1)下利:1)阳、实、热:半表半里的热,用栀子豉汤;里实热证,用白头翁汤;里实热兼有积滞,用小承气汤。2)阴、虚、寒:病位在半表半里兼有饮,用茯苓甘草汤,半表半里兼有热用麻黄升麻汤、乌梅丸;病位表里兼有用四逆汤、桂枝汤,先里后表;病位在里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2)厥冷(寒):1)阳、实、热,病位在里的白虎汤;2)阴、实、寒:病位在里的瓜蒂散;3)阴、虚、寒: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茯苓甘草汤、乌梅丸;病位在表的当归四逆汤;病位在里的四逆汤类。(3)发热:1)阳、实、热: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病位在里用白头翁汤;2)阴、虚、寒:真寒假热用四逆汤类。(4)其他类:呕吐、痛、烦躁、汗、饮食、蛔虫、四肢、心下(心)、腹、渴、小便、误下、咽喉、痈脓、燥屎、谵语,其病机特点基本不出八纲范围,是寒(厥冷)、热、下利、脉象等主症的伴随症状,病机多呈现寒热错杂特点。结论:1.对20部《伤寒论》注家提到的厥阴病篇条文共62条,按照症机单元要素进行了分类提取、术语规范、汇总分析,并采用表格、关联图的形式进行了客观展现。2.所选20部注家对厥阴病篇的观点,均从脏腑经络病机的角度对仲景条文进行了分析,从汇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注家对病位、病机的认识差距较大,难以在脏腑经络层面对不同注家的观点进行融合,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症机结论。3.从八纲层面,构建了不同注家对条文病位、病机的观点与八纲对应的关系,从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与八纲的关系来看,似乎能融合不同医家的观点。由此推测,仲景对厥阴病篇条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八纲分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半表半里病位,基于胡希恕、汤本求真和姚荷生半表半里(焦膜)的观点,包括了焦膜包被的各脏器的症状,如咽喉、膈、心包、心下、肝、胃、厥阴经等部位的症状。4.根据条文八纲分类的结果,认为厥阴病的症机特点为:厥阴病属阴证、虚证,在虚寒的基础上兼有热,外邪以在半表半里为主,兼有在表和在里不同。根据上述厥阴病机特点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归属于厥阴病的条文主要有326条、327条、328条、329条、331条、332条、333条、334条、336条、338条、339条、341条、342条、344条、345条、346条、348条、353条、357条、359条、366条、370条、389条,而厥阴病篇其他的条文具有鉴别诊断等意义。
黄宝特[6](2020)在《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全面梳理张仲景药后调摄相关文献,厘清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明晰仲景药后调摄的体系,构建六经病药后调摄的框架。方法:1.历代文献药后调摄文献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仲景时代前的已出土的医学文献资料及现存的古代医学典籍进行挖掘整理,收集整理其中的药后调摄内容记载。2.仲景原文中药后调摄内容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药后调摄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按调摄方式进行分类归纳分析。3.后世医家以《伤寒论》方剂为对象的药后调摄的病案、方论的收集分析,检索《中华医典》中《伤寒论》方剂的药后调摄内容的病案、方论,按方剂进行分析。结果:(1)发展源流上。甲骨文时期,药后调摄是作为疾病愈后身体康复的一种手段,但具有明显的巫医色彩;秦汉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五十二病方》、威武汉墓医简中已经作为用药后的一种辅助方法而存在,同时形成丰富、多样的药后调摄方式;《黄帝内经》有大量药后调摄内容,是第一部对药后调摄进行理论阐释的着作。仲景集前人的认识与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药后调摄进行了系统论述,以辨证论治为运用原则,依据胃气、津液、正气而选择调摄方式,以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构建了理法方药完备的药后调摄体系。仲景之后,《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仲景药后调摄方式,同时对仲景药后调摄体系进行补充和发展,主要侧重在方式继承上,金元四大医家学派、明清温病学派在仲景药后调摄基础上,结合各家学术特色,对仲景药后调摄理论进一步丰富。(2)药后调摄内容上。仲景之前的药后调摄内容逐渐去除医巫色彩,《黄帝内经》较系统的阐述了药后调摄的相关理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内容广泛分布在“方后注”中,可分为五大类:啜粥调摄、饮食禁忌、覆与避风寒、饮食寒热、汗后粉扑法;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具有重视胃气的健运、津液调摄得当、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特色,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3)后世医家药后调摄的内容,理法不离仲景,体系遵循六经。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诸病药后皆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结论:仲景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医家产生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李伟[7](2021)在《《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证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湿病是指外感湿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运行失司,而致水湿痰饮等湿邪潴留体内的一类病证的总称。湿病所涉及的病证广泛,几乎涵盖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同时加上现代社会缺乏体能运动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由于脑力劳动过度而导致的种种身心状况失衡的情形,均可造成湿邪停聚体内,且可因此招引外湿。《伤寒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有关伤寒热病的临床着作,其中亦有多处关于湿病证辨治的论述。然明清以来温病流行,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总结前人对于外感温病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展了仲景外感病中有关湿病证的治疗,着成《温病条辨》一书,并开创了三焦辨证体系,不断完善治疗方法与用药经验,特别是为温邪由口鼻侵袭人体的外感疫病指明了辨治思路与方向。鉴于此,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中有关湿邪致病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文中湿病的辨证施治思路与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将会对现代临床中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中关于湿病证候的总结对比、湿病病位病机的比较研究,以及治法和方药的分析总结,以期探寻两者辨治思路与方法的异同,从而得出在湿病治疗过程中对于湿邪的认识与处理的基本规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企盼能为临床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方法:1.文献整理:包括湿病相关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等,形成湿病研究的参考标准与分类标准。2.经典梳理:通过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条文与所用方剂的逐一归纳分析与整理,总结出湿病常见的证候类型。3.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书中的湿病按照病位进行归类,探讨对比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对湿病的整体治法治则进行比较研究。4.数据统计: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方剂进行组合模式和关联规则分析,并统计其湿病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归经的特点等。结果:1.通过对文中湿病相关的名词的梳理与统计,得出《伤寒论》中与湿病最密切相关的病名或病证表述共计18条,而《温病条辨》中与湿病密切相关的病名或病证表述则为15条。2.通过整理归纳出《伤寒论》中湿病类方剂合计50首,其中风湿类证候占24%,寒湿类证候占36%,湿热类证候占40%。整理出《温病条辨》中湿病类方104首,风湿类证候占9%,寒湿类证候占34%,湿热类证候占57%。(1)《伤寒论》中所述的风湿证候侧重于风湿寒化类证候,而《温病条辨》不仅继承了仲景的风湿寒化证候,而且广泛发展出了风湿化热的诸多证候。(2)《伤寒论》中所述的寒湿类证候多为阳气受损或误治后所致的湿寒内生,而《温病条辨》中所述的寒湿类证候则多属外感与内生相引相召而发。(3)《伤寒论》中所论的湿热证候常为湿邪郁久化热所致,而《温病条辨》所论湿热证候则多属内外相感而得。3.《伤寒论》中所述湿病的病位主要以中焦脾胃为主,次则兼及心肾系统,其病机主要为中焦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湿邪停留脏腑及机体各部,甚则累及心肾系统;而《温病条辨》病位则以脾、胃、肺为主,久则累及心肾系统,病机主要为脏腑或经络等为湿邪所困,同时兼见湿浊停聚机体。(1)《伤寒论》上焦湿病主要以心肺系统为中心,常涉及肌表经络受邪,多为心阳受损,肺失和降;《温病条辨》上焦湿病则以肺卫系统为主,病久失治常易致心包受累。(2)《伤寒论》中焦湿病以脾胃系统为主,且包括肝胆与肠道;《温病条辨》中焦湿病同样以脾胃为中心,但常与上焦肺卫相关。(3)《伤寒论》下焦湿病以肝肾系统为中心,病位包括大小肠,肾与膀胱等;《温病条辨》下焦湿病同样以肝肾系统为核心,病位涉及肾与膀胱,大小肠等,同时又与上焦中焦密切相关。4.《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有关湿病的治疗主要分为祛邪除湿法为主,次则为扶正以祛湿邪,以及扶助正气为主三个方面。(1)《伤寒论》中所述以祛邪为主治湿病的方剂占比为38%,其方法包括宣肺通阳发汗法、催吐法、攻下法和清热除湿法;《温病条辨》中的以祛湿邪为主的方剂占比约为49.1%,包括宣肺发汗法、宣肺利湿通经法、吐下法、清热除湿法以及利湿退黄法等。(2)《伤寒论》治疗湿病中以扶正祛湿法为主的方剂占比为52%,包括和解少阳利水饮法、温中通阳化湿法、辛开苦降除痞法、温肾通阳利水法以及滋阴清热逐湿法;《温病条辨》扶正兼祛湿法类方剂约占33.3%,常包括调和肝脾祛邪法、疏泄肝胆化湿浊法、健脾除湿法、和胃利湿法、调畅中焦气机祛湿法以及滋阴清热除湿法。(3)《伤寒论》中以扶助正气为主的治湿法类方剂占比为10%,包括温固下焦以涩肠止利法、回阳救脱法;《温病条辨》之扶正治湿法为主的方剂约占17.6%,包括甘温涩脱止利法、温阳补肾法、填精固涩法以及阴阳双补法。5.《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治疗方药的频率与四气五味归经特点。(1)《伤寒论》中湿病治疗药物中温性药物占39%,寒性占29%,平性占21%,热性药占10%,凉性药占1%;《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药物中温性占44.52%,寒性占28.08%,平性占16.27%,热性占7.36%,凉性占3.77%。(2)《伤寒论》中湿病治疗药以甘、苦、辛味药物为主,分别占39.34%,26.89%和26.56%;《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药以辛、甘、苦味药物为主,分别占32.28%,30.54%和29.60%。(3)《伤寒论》中有关湿病治疗的归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要为脾、肺、胃、心、肾等经,而《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归经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要为脾、胃、肺、心、肾等经。结论: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中关于湿病的相关条文与方药的梳理,并从湿病的相关证候类型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文对于湿邪的描述均包含有致病因素与病理产物两个方面。当然两者通常又相因相生,相与为一,不能将其完全的割裂开来。但《伤寒论》更多倾向于湿邪内生病证的阐述,而《温病条辨》中湿邪则侧重于外感与内生的相互作用。《伤寒论》中湿病病位以后天之本的脾系统和先天之本的肾系统为中心,进一步累及其他脏腑经络等,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伤,久则兼及脏阴。《温病条辨》中所述湿病的病位则以中焦脾胃为轴,同时与上焦和下焦紧密相关,病机主要为肝脾升清失常,肺胃通降失职。《伤寒论》中湿病的治疗以心肾系统为中心,并时刻不忘顾护脾胃之气;而《温病条辨》中湿病的治疗则以调节脾胃升降为核心,同时注意宣畅上焦和通利下焦。且《伤寒论》中湿病所用方药主要是从调节脏腑功能的角度着手,方证相合,湿邪自去;而《温病条辨》在整体把握湿病病证的基础上,并在方剂中广泛使用了化湿利水的相关药物。通过两书中关于湿病证候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其与脏腑的关系密切,其中风湿类证候中主要涉及的脏腑包括肺卫、肺脾、肝脾、肝肾等系统;而寒湿类证候则包括肺卫、脾胃、脾肾、肝脾、肝肾等系统;湿热类证候则分为肺卫、脾胃、肝胆、脾肾、肝肾等系统。
许玫[8](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冯英强[9](2019)在《《伤寒杂病论》“烦躁”方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东汉医家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辨治外感与内伤杂病的专着,其中集中医理、法、方、药为一炉,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奠定基础。而“烦躁”等类似词在论中曾多次出现,其不论在外感或内伤杂病中,临床发病率高且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其不论作为主症,或作为兼症,或提示病机进退转归等都具有丰富的辨证内涵。本文通过系统整理仲景对“烦躁”的因机、诊断、证治、用药的认识,探求仲景辨治“烦躁”的临床意义、学术特点,以更好地掌握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以期对指导中医临床有所意义。方法:本文主体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查阅《中华医典》以及中国知网的现代文献,界定“烦躁”涵义、讨论“烦”与“躁”不同以及对其他“烦躁”类似词进行简要介绍;第二、三、四部分,通过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烦躁”的相关条文(《伤寒论》、《金匮》皆以宋本为蓝本),参考历代医家的相关注解、着作及知网文献,分析“烦躁”的因机、诊断、证治、方药,继而得出仲景辨治“烦躁”的临床意义、学术特点;第五、六部分,采用朔本逐源的方法,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源头《黄帝内经》中的心神关系,“烦躁”的病因、诊断、治法等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并参考相关着作,归纳总结四位医家的对仲景“烦躁”方证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第七部分,通过借助用于数据挖掘的cytoscape3.21软件进行“方-症”关联分析,得出“烦躁”主证与其他兼证紧密度以及主兼证与“烦躁”方剂的关系。结果:(1)“烦躁”条文及方剂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出现“烦躁”以及还有“躁烦”、“虚烦”、“懊恼”等类似词,统计相关条文概110余条,其中涉及主治方剂38首。(2)“烦躁”相关概念界定:1)“烦”与“躁”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转归预后皆有不同;2)“烦躁”与“躁烦”本质上没有轻重程度及“烦”与“躁”先后发生顺序的差别;3)“烦疼”是指频繁的疼痛,其出现的“烦躁”并非疼痛时伴随心烦,而是疼痛令人“烦躁”。(3)仲景对辨治“烦躁”因机、诊断、证治、方药的认识:1)因机认识:阳郁“烦躁”、阳盛“烦躁”、阳虚“烦躁”、阴阳寒热错杂而“烦躁”、因病而“烦躁”;2)诊断认识:重视望诊和腹诊;3)证治认识:重阳气、重胃气,虚补实泻,又根据邪气所在而因势利导;4)方药认识:“烦躁”热证多用石膏、栀子,寒证多用桂枝、干姜,水饮常用茯苓。(4)辨治“烦躁”的临床意义:1)可作为重要辨证依据;2)常提示病情进退;3)常提示病情预后。(5)《内经》对“烦躁”的认识:《内经》中提出心神关系以及其关于“烦躁”的病因、诊断、防治治法的认识对仲景学术思想皆提供了理论源泉。(6)仲景“烦躁”方证的继承和发展:朱丹溪、李东垣、吴鞠通以及导师四位医家皆对仲景学术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继承和发展:朱氏创越鞠丸解六郁治“烦躁”;李氏制补中益气汤治脾胃气虚而阴火上浮扰心的“烦躁”;吴氏善于化裁仲景方治疗各种温热病中的“烦躁”;导师辨治重病、久病中的“烦躁”,重胃气,重兴阳。(7)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其一,主证“烦躁”的常见兼证按其与之伴随出现频率的高低排序分别为发热、汗出、呕吐等;其二,在五苓散、大承气汤、小柴胡汤等三方中,“烦躁”主证与常见兼症易最常伴随发生。结论:仲景辨治“烦躁”的方证经验从因机、诊断、证治、方药等方面皆具有重大的学术和临床价值,上以《黄帝内经》为学术渊源,下对后世医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并起指导作用,从源到流,理清法明!
戚瑜清[10](2019)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中心—边缘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哥德尔定理与互补理论,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归纳与总结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之间的联系,为解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新的思路。方法:以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1.如何定义桂枝汤类方范畴的中心—边缘结构。2.桂枝汤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3.桂枝汤类方如何判定、选择和分类。4.桂枝汤类方中具体某一方剂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结果:1.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将桂枝汤类方作为一个范畴,桂枝汤为该范畴的中心,其余类方皆由桂枝汤化裁变化而来,则处于边缘的地位;各方由于药物配伍与主治病证的不同,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桂枝汤有亲疏远近的关系。2.桂枝汤的方证理论。桂枝汤源于亡佚的《汤液经法》,据现存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记载,桂枝汤即为小阳旦汤。桂枝汤方由三组药物组成,分别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与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甘草汤温通阳气,芍药甘草汤养血益阴,桂枝与芍药相合,有调和营卫之效,又生姜、大枣、甘草可调理中焦,复建中气。根据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与玻尔互补原理提示,桂枝汤之功效除却调和营卫、解肌祛邪外,还有燮理阴阳、培补正气,扶助心阳、缓肝平木,以及复建中气、调理气血之用。以此分析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桂枝汤的主治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阳明中风证、太阴中风证、伤寒误治后、杂病自汗以及气上冲症。3.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根据桂枝汤调和营卫、调脾胃、调气血、调阴阳之作用,按照桂枝汤功效的不同方面,将桂枝汤类方分为三类叙述,分析各方的组方配伍、病因病机理论。一是以桂枝汤解肌和营卫的类方,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二是以桂枝汤温阳养血通脉的类方,包括当归四逆汤与炙甘草汤;三是以桂枝汤化气调阴阳的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小建中汤。结论:1.根据桂枝汤的方药功效、配伍意义分析,明确桂枝汤在原着中的主治范围。2.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深入学习与理解经典内容,该结构为中医理论学习提供新思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研究概况 |
| 1 胃脘痛、经方的概念 |
| 1.1 胃脘痛的概念 |
| 1.2 经方的概念 |
| 2 《内经》对胃脘痛的论述 |
| 3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胃脘痛治疗的概述 |
| 4 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概况 |
| 4.1 古代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
| 4.2 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
| 4.3 当代国医大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
| 5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现代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经验 |
| 1 何晓晖教授对治疗胃脘痛的经方探究 |
| 1.1 半夏类方 |
| 1.2 柴胡类方 |
| 1.3 桂枝类方 |
| 1.4 大黄类方 |
| 1.5 附子类方 |
| 1.6 黄连类方 |
| 1.7 其它类方 |
| 2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特色 |
| 2.1 首在继承,整体思辨 |
| 2.2 重在活用,与时俱进 |
| 2.3 贵在创新,传承发扬 |
| 第二部分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经验 |
| 1 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
| 1.1 明理明法,精选主方 |
| 1.2 以衡为法,周密组方 |
| 1.3 博采众方,取长补短 |
| 1.4 善用经方,变化灵巧 |
| 1.5 推陈出新,创制新方 |
| 1.6 深入洞彻,拓展运用 |
| 1.7 衷中参西,重视验方 |
| 2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九方及其组方思想探析 |
| 2.1 和中调胃汤——寒热虚实错杂型胃脘痛 |
| 2.2 温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
| 2.3 清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 |
| 2.4 润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 |
| 2.5 疏肝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
| 2.6 降逆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 |
| 2.7 清化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 |
| 2.8 逐瘀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 |
| 2.9 六和汤——久治不愈之胃脘痛 |
| 第三部分 学习老师用方治疗胃脘痛的初步实践体会与小结 |
| 1 初步实践 |
| 1.1 病案一 |
| 1.2 病案二 |
| 2 心得体会 |
| 2.1 对于四诊的体会 |
| 2.2 辨病与辨证的体会 |
| 2.3 对于“调胃九方”临床运用体会 |
| 2.4 对于用药方面的体会 |
| 2.5 预后调护的体会 |
| 3 小结 |
| 3.1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 3.2 衡法在胃脘痛中的运用 |
| 3.3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
| 3.4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
| 3.5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课题研究背景 |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3.姚荷生辨证要素原理与证候分类方法 |
| 3.1 姚荷生疾病观 |
| 3.2 姚荷生辨证要素分类 |
| 4.基于姚荷生辨证要素的大六经证治分类框架 |
| 5. 《伤寒论》大六经证治分类体系 |
| 5.1 六经本证证治 |
| 5.2 六经兼证证治 |
| 6. 《伤寒论》大六经证治体系三要素的数据库表达 |
| 6.1 病因检索 |
| 6.2 病所检索 |
| 6.3 病机检索 |
| 6.4 综合要素检索 |
| 7.结果展示 |
| 8.问题讨论 |
| 8.1 辨证三要素有关问题的讨论 |
| 8.2 大六经分类框架的六经实质问题 |
| 8.3 辨证要素对治法分类的指导作用 |
| 8.4 寒温内外病种证治分类的汇通关系 |
| 8.5 关于结胸与痞证的病位归属问题 |
| 9.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0.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 |
| 1.1 背景与目的 |
| 1.2 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提出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第3章 内容与结果 |
| 3.1 《伤寒论》方剂 |
| 3.2 《金匮要略》方剂 |
| 3.3 《温病条辨》方剂 |
| 3.4 课题研究结果 |
| 第4章 问题与讨论 |
| 4.1 三部与三焦的界定 |
| 4.2 病所的多维性与统一性 |
| 4.3 “一方多证”现象辨析 |
| 4.4 方剂功效的量级标定 |
| 4.5 方剂功效与治法、辨证要素之不同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
| 5.2 课题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中医辨证纲领的研究进展 |
| 1.六经辨证 |
| 2.八纲辨证 |
| 3.脏腑辨证 |
| 4.经络辨证 |
| 5.三焦辨证 |
| 6.卫气营血辨证 |
| 7.气血津液辨证 |
| 8.病因辨证 |
| 9.寒温统一 |
| 10.内伤与外感辨证纲领统一 |
| 11.微观辨证 |
| 12.证素辨证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表里的界定 |
| 第二部分 三阳经的证治分类 |
| 太阳表的证治分类 |
| 太阳经生理 |
| 太阳表实 |
| 1.表风 |
| 1.1 寒风犯表证 |
| 1.2 风淫经脉证 |
| 2.表寒 |
| 2.1 风寒闭表证 |
| 2.2 风寒闭热轻证 |
| 2.3 风寒闭热重证 |
| 2.4 寒凝经脉证 |
| 2.5 寒风郁阳证 |
| 3.表热 |
| 3.1 太阳风温证 |
| 4.表暑 |
| 4.1 太阳中暍证 |
| 5.表湿 |
| 5.1 风寒夹湿证 |
| 5.2 风湿夹寒证 |
| 6.表燥:(暂缺) |
| 7.表火:(暂缺) |
| 太阳表虚 |
| 1.卫气虚 |
| 1.1 临床表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鉴别诊断 |
| 1.4 治则治法 |
| 1.5 选方用药 |
| 1.6 调护 |
| 2.卫阳虚 |
| 2.1 临床表现 |
| 2.2 病因病机 |
| 2.3 鉴别诊断 |
| 2.4 治则治法 |
| 2.5 选方用药 |
| 2.6 调护 |
| 3.营偏虚(营弱卫强) |
| 3.1 临床表现 |
| 3.2 病因病机 |
| 3.3 鉴别诊断 |
| 3.4 治则治法 |
| 3.5 选方用药 |
| 3.5 调护 |
| 4.卫偏虚(卫弱营强) |
| 4.1 临床表现 |
| 4.2 病因病机 |
| 4.3 鉴别诊断 |
| 4.4 治则治法 |
| 4.5 选方用药 |
| 4.6 调护 |
| 5.卫气、阳两虚 |
| 5.1 临床表现 |
| 5.2 病因病机 |
| 5.3 鉴别诊断 |
| 5.4 治则治法 |
| 5.5 选方用药 |
| 5.6 调护 |
| 6.营卫两虚 |
| 6.1 临床表现 |
| 6.2 病因病机 |
| 6.3 鉴别诊断 |
| 6.4 治则治法 |
| 6.5 选方用药 |
| 6.6 调护 |
| 7.表津不足 |
| 7.1 临床表现 |
| 7.2 病因病机 |
| 7.3 鉴别诊断 |
| 7.4 治则治法 |
| 7.5 选方用药 |
| 7.6 调护 |
| 太阳表的虚实相兼 |
| 1.风湿犯表,卫气不足 |
| 1.1 风邪偏重 |
| 1.2 湿邪偏重 |
| 1.3 风湿俱重 |
| 2.寒风未净,营气不足 |
| 2.1 临床表现 |
| 2.2 病因病机 |
| 2.3 鉴别诊断 |
| 2.4 治则治法 |
| 2.5 选方用药 |
| 2.6 调护 |
| 太阳里的证治分类 |
| 太阳里实 |
| 1.膀胱 |
| 膀胱生理 |
| 膀胱的证治 |
| 1.1 热结膀胱证(热为重,瘀为轻) |
| 1.2 风热下迫膀胱证 |
| 1.3 膀胱湿热证 |
| 1.4 水蓄膀胱证 |
| 1.5 膀胱蓄热证 |
| 1.6 膀胱气滞证 |
| 1.7 冷结膀胱证 |
| 1.8 膀胱燥证(暂缺) |
| 1.9 膀胱火证(暂缺) |
| 2.小肠 |
| 小肠的生理 |
| 小肠的证治 |
| 2.1 小肠实热证 |
| 2.2 小肠湿热证 |
| 2.3 寒客小肠证 |
| 2.4 小肠寒湿证 |
| 2.5 气滞小肠证 |
| 2.6 小肠宿食停滞证 |
| 2.7 小肠湿毒瘀血证 |
| 2.8 小肠风证(暂缺) |
| 2.9 小肠燥证(暂缺) |
| 2.10 小肠火证(暂缺) |
| 太阳里虚 |
| 1.膀胱 |
| 膀胱的证治 |
| 1.1 膀胱虚寒证 |
| 1.2 膀胱气陷证 |
| 2.小肠 |
| 小肠的证治 |
| 2.1 小肠虚寒证 |
| 太阳的表里相兼 |
| 1 表有风寒,里有蓄水证 |
| 1.1 临床表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鉴别诊断 |
| 1.4 治则治法 |
| 1.5 选方用药 |
| 1.6 调护 |
| 阳明表的证治分类 |
| 阳明经生理 |
| 阳明表实 |
| 1.表风 |
| 1.1 寒风犯表证 |
| 2.表寒 |
| 2.1 风寒闭表证 |
| 3.表热 |
| 3.1 阳明风热证 |
| 3.2 热郁胸膈证 |
| 4.表湿 |
| 4.1 阳明风湿证 |
| 4.2 阳明寒湿证 |
| 4.3 阳明风湿热证 |
| 5.表燥 |
| 5.1 阳明风燥证 |
| 6.表火 |
| 6.1 阳明风火证 |
| 阳明表虚(暂缺) |
| 阳明里的证治分类 |
| 阳明里实 |
| 1.胃 |
| 胃的生理 |
| 胃的证治 |
| 1.1 阳明胃风证 |
| 1.2 阳明中寒证 |
| 1.3 阳明中寒夹饮证 |
| 1.4 阳明胃热证 |
| 1.5 阳明中暍证(阳暑) |
| 1.6 阳明寒湿证 |
| 1.7 阳明湿热证(湿热并重) |
| 1.8 阳明湿热证(湿热俱轻,热胜于湿) |
| 1.9 阳明胃火证 |
| 1.10 阳明蓄水证 |
| 1.11 阳明痰阻证 |
| 1.12 阳明蓄血证 |
| 1.13 阳明气滞证 |
| 1.14 阳明食滞证 |
| 1.15 阳明胃燥(列入阳明胃津虚证) |
| 2.大肠 |
| 大肠生理 |
| 大肠的证治 |
| 2.1 阳明肠风证 |
| 2.2 阳明肠寒证 |
| 2.3 阳明大肠寒积证 |
| 2.4 阳明大肠热结证 |
| 2.5 阳明大肠湿热证 |
| 2.6 阳明大肠寒湿证 |
| 阳明里虚 |
| 1.胃 |
| 胃的证治 |
| 1.1 阳明胃气虚证 |
| 1.2 阳明胃阳虚证 |
| 1.3 阳明胃津虚证(阳明胃燥证) |
| 1.4 阳明胃阴虚证 |
| 2.大肠 |
| 大肠的证治 |
| 2.1 阳明大肠津亏证(阳明肠燥证) |
| 2.2 阳明大肠阳虚失固证 |
| 虚实相兼 |
| 1 阳明胃风证 |
| 1.1 临床表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鉴别诊断 |
| 1.4 治则治法 |
| 1.5 选方用药 |
| 1.6 调护 |
| 2.阳明中虚寒客证 |
| 2.1 临床表现 |
| 2.2 病因病机 |
| 2.3 鉴别诊断 |
| 2.4 治则治法 |
| 2.5 选方用药 |
| 2.6 调护 |
| 3.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热盛为主) |
| 3.1 临床表现 |
| 3.2 病因病机 |
| 3.3 鉴别诊断 |
| 3.4 治则治法 |
| 3.5 选方用药 |
| 3.6 调护 |
| 4.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气津伤为主) |
| 4.1 临床表现 |
| 4.2 病因病机 |
| 4.3 鉴别诊断 |
| 4.4 治则治法 |
| 4.5 选方用药 |
| 4.6 调护 |
| 阳明的表里相兼 |
| 1.阳明表里俱热证 |
| 1.1 临床表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鉴别诊断 |
| 1.4 治则治法 |
| 1.5 选方用药 |
| 1.6 调护 |
| 少阳表的证治分类 |
| 少阳经生理 |
| 少阳表实 |
| 1.表风 |
| 1.1 少阳寒风证 |
| 2.表寒 |
| 2.1 少阳伤寒证 |
| 3.表热 |
| 3.1 少阳风热证 |
| 4.表湿 |
| 4.1 少阳风湿证 |
| 4.2 少阳风湿热证 |
| 4.3 水郁肤腠证 |
| 4.4 少阳风饮证 |
| 5.表燥 |
| 5.1 少阳燥热证 |
| 6.表火 |
| 6.1 少阳风火证 |
| 7.表气郁 |
| 7.1 气郁腠理证 |
| 8.表痰结 |
| 8.1 痰结腠理证 |
| 少阳表虚(暂缺) |
| 少阳里的证治分类 |
| 少阳里实 |
| 1.三焦腑 |
| 三焦腑(焦膜)的生理 |
| 上焦焦膜的证治 |
| 1.1 上焦焦膜蓄水证(悬饮证) |
| 1.2 上焦焦膜气郁证 |
| 1.3 上焦焦膜痰阻证(痰结胸) |
| 1.4 上焦焦膜饮停气滞证 |
| 1.5 上焦焦膜血结证(血结胸) |
| 中焦焦膜的证治 |
| 1.6 中焦焦膜蓄水证 |
| 1.7 中焦水饮郁火证 |
| 1.8 中焦焦膜痰热互结证(小结胸证) |
| 1.9 中焦焦膜相火内炽证(火痞) |
| 1.10 中焦焦膜气郁证(气臌) |
| 下焦焦膜的证治 |
| 1.11 下焦焦膜蓄水证 |
| 1.12 下焦焦膜蓄血证(瘀重热轻) |
| 1.13 下焦焦膜血水互结证 |
| 上、中、下三焦兼涉的证治 |
| 1.14 三焦焦膜水火交结证(大结胸证) |
| 1.15 三焦焦膜寒痰闭阻证(寒实结胸证) |
| 2.胆 |
| 胆的生理 |
| 胆的证治 |
| 2.1 胆气郁滞证 |
| 2.2 胆郁痰扰证 |
| 2.3 胆热证 |
| 少阳里虚 |
| 1 三焦腑 |
| 三焦腑的证治(暂缺) |
| 2 胆 |
| 胆的证治 |
| 2.1 胆气虚证 |
| 2.2 胆气虚寒证 |
| 少阳的表里相兼 |
| 1 表有风寒,里有水饮郁火证(偏表) |
| 1.1 临床表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鉴别诊断 |
| 1.4 治则治法 |
| 1.5 选方用药 |
| 1.6 调护 |
| 2 表有风寒,里有热结证(偏里) |
| 2.1 临床表现 |
| 2.2 病因病机 |
| 2.3 鉴别诊断 |
| 2.4 治则治法 |
| 2.5 选方用药 |
| 2.6 调护 |
| 结果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不足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厥阴病篇研究的重要性 |
| 1.2 历代研究厥阴病篇的方法 |
| 1.3 对厥阴病篇病证要素考证的意义 |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3 研究流程和方法 |
| 3.1 研究流程 |
| 3.2 研究方法 |
| 文献综述 |
| 1 历代对厥阴病的研究概述 |
| 1.1 厥、厥阴、厥阴病的含义 |
| 1.2 厥阴病篇病证要素的认识 |
| 2 历代对厥阴病本质的概述 |
| 2.1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说 |
| 2.2 肝风内动说 |
| 2.3 主寒说 |
| 2.4 主热说 |
| 2.5 主虚说 |
| 2.6 其他论说 |
| 3 历代对厥阴病提纲和主方概述 |
| 4 厥阴病篇条文归属与厥利呕哕 |
| 4.1 厥阴病条文归属 |
| 4.2 厥利呕哕的研究 |
| 5 厥阴病篇其他的研究现状概述 |
| 6 厥阴病篇“症机”研究的重要性 |
| 第一部分 厥阴病篇注解条文症机汇考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提纲条文汇评 |
| 2.2 病机条文汇评 |
| 2.3 治法条文汇评 |
| 2.4 治禁条文汇评 |
| 2.5 转归条文汇评 |
| 2.6 方证条文汇评 |
| 3 讨论 |
| 3.1 厥阴病篇解读方法分类 |
| 3.2 从脏腑经络病机角度论厥阴病篇症机特点 |
| 3.3 厥阴病篇条文八纲分类 |
| 3.4 厥阴病篇症状的八纲病机特点 |
| 第二部分 厥阴病篇原文的八纲分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厥阴病篇条文出现的症状与频率 |
| 2.2 厥阴病篇条文机法禁归八纲分类 |
| 2.3 厥阴病方证症状八纲与病机分类 |
| 3 讨论 |
| 3.1 八纲分类与汇评病机的关系 |
| 3.2 条文八纲分类的结果讨论 |
| 3.3 主症的八纲病机分类讨论 |
|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1 课题的不足 |
| 2 课题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伤寒论》厥阴病篇注疏原文引用情况表 |
| 附录2 20部注解《伤寒论》厥阴病篇疏注文本(另附)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 |
| 第一章 仲景药后调摄之渊薮 |
| 第一节 甲骨文药后调摄记载 |
| 第二节 秦汉汉墓医书药后调摄记载 |
| 一、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药后调摄记载 |
| 二、威武汉墓医简中药后调摄记载 |
| 第二章《伤寒杂病论》:仲景药后调摄药理法方药体系的形成 |
| 第三章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 |
| 第一节 东汉后至宋之前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
| 一、《肘后备急方》 |
| 二、《小品方》 |
| 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 四、《外台秘要》 |
| 第二节 宋之后至明清时期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
| 一、金元四大家 |
| 二、明清时期温病学派 |
| 第二部分 仲景方剂中药后调摄方式的分析 |
| 第一章 调摄方式 |
| 第一节 啜粥调摄 |
| 第二节 饮食禁忌 |
| 第三节 覆与避风寒 |
| 第四节 饮食寒温 |
| 第五节 汗后粉扑法 |
| 第二章 仲景药后调摄方式特色分析 |
| 第一节 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 |
| 第二节 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
| 一、重视胃气的健运 |
| 二、津液调摄得当 |
| 三、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 |
| 第三节 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 |
| 第三部分 基于《中华医典》的《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分析 |
| 第一章 分析方法 |
| 第二章 《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内容收集与分析结果 |
| 一、桂枝汤类方 |
| 二、麻黄汤类方 |
| 三、葛根汤类方 |
| 四、小建中汤类方 |
| 五、小青龙汤类方 |
| 六、五苓散类方 |
| 七、黄芩汤类方、葛根芩连汤类方 |
| 八、小柴胡汤类方 |
| 九、四逆散类方 |
| 十、猪肤汤类方 |
| 十一、白虎汤类方 |
| 十二、栀子豉汤类方 |
| 十三、茵陈蒿汤类方 |
| 十四、陷胸类方 |
| 十五、十枣汤类方 |
| 十六、麻杏甘石汤类方 |
| 十七、黄连阿胶汤类方 |
| 十八、瓜蒂散类方 |
| 十九、抵当类方 |
| 二十、大柴胡汤类方 |
| 二十一、承气类方 |
| 二十二、白头翁汤类方 |
| 二十三、竹叶石膏汤类方 |
| 二十四、理中丸类方 |
| 二十五、复脉汤类方 |
| 二十六、三物白散类方 |
| 二十七、四逆汤类方 |
| 二十八、吴茱萸汤类方 |
| 二十九、猪苓汤类方 |
| 三十、附子汤类方 |
| 三十一、白通汤类方 |
| 三十二、真武汤类方 |
| 三十三、桂枝附子汤类方 |
| 三十四、泻心汤类方 |
| 三十五、麻黄附子甘草汤类方 |
| 三十六、乌梅丸类方 |
| 第三章 总论 |
| 第一节 方式继承上有创新 |
| 第二节 理法不离仲景法度 |
| 第三节 六经病药后调摄规律总结 |
| 一、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 |
| 二、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 |
| 三、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 |
| 四、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 |
| 五、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 |
| 六、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 |
| 七、诸病药后须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浅析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湿病的概念与常见证候概述 |
| 1.1 湿病的概念 |
| 1.2 湿病的常见证候概述 |
| 1.2.1 湿证 |
| 1.2.2 风湿证 |
| 1.2.3 寒湿证 |
| 1.2.4 暑湿证 |
| 1.2.5 湿热证 |
| 1.2.6 痰湿证 |
| 1.3 《伤寒论》中有关湿病的描述与证候 |
| 1.4 《温病条辨》中有关湿病的描述与证候 |
| 1.5 小结 |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证候比较 |
| 2.1 风湿证类 |
| 2.1.1 《伤寒论》风湿相关证候 |
| 2.1.2 《温病条辨》风湿相关证候 |
| 2.1.3 讨论 |
| 2.1.4 小结 |
| 2.2 寒湿证类 |
| 2.2.1 《伤寒论》寒湿相关证候 |
| 2.2.2 《温病条辨》寒湿相关证候 |
| 2.2.3 讨论 |
| 2.2.4 小结 |
| 2.3 湿热证类 |
| 2.3.1 《伤寒论》湿热相关证候 |
| 2.3.2 《温病条辨》湿热相关证候 |
| 2.3.3 讨论 |
| 2.3.4 小结 |
| 第三部分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证病位病机比较 |
| 3.1 湿在肺卫 |
| 3.1.1 表皮被束,湿停肌表 |
| 3.1.2 正邪交争,湿阻经络 |
| 3.1.3 表邪未解,更伤冷水 |
| 3.2 表里俱为湿困 |
| 3.2.1 湿停肌腠与脾胃 |
| 3.2.2 湿停经络与胃肠 |
| 3.3 痰湿阻咽喉 |
| 3.3.1 《伤寒论》 |
| 3.3.2 《温病条辨》 |
| 3.3.3 讨论 |
| 3.4 正邪相搏,湿犯心肺 |
| 3.4.1 《伤寒论》 |
| 3.4.2 《温病条辨》 |
| 3.4.3 讨论 |
| 3.5 湿停胸膈 |
| 3.5.1 《伤寒论》 |
| 3.5.2 《温病条辨》 |
| 3.5.3 讨论 |
| 3.6 湿聚胸腹 |
| 3.6.1 《伤寒论》 |
| 3.6.2 《温病条辨》 |
| 3.6.3 讨论 |
| 3.7 湿侵中焦 |
| 3.7.1 脾受湿困 |
| 3.7.2 湿停于胃 |
| 3.7.3 湿停中焦脾胃 |
| 3.8 肝胆湿蕴 |
| 3.8.1 《伤寒论》 |
| 3.8.2 《温病条辨》 |
| 3.8.3 讨论 |
| 3.9 下焦湿泛 |
| 3.9.1 湿停肠道 |
| 3.9.2 湿伤肾肝 |
| 3.10 湿蔓三焦 |
| 3.10.1 邪阻三焦,湿气弥漫 |
| 3.10.2 湿郁发黄,三焦均受 |
| 3.11 小结 |
| 第四部分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证治法比较 |
| 4.1 祛邪为主 |
| 4.1.1 《伤寒论》祛邪除湿法 |
| 4.1.2 《温病条辨》祛湿法 |
| 4.1.3 小结 |
| 4.1.4 讨论 |
| 4.2 扶正兼祛邪 |
| 4.2.1 《伤寒论》之扶正祛湿法 |
| 4.2.2 《温病条辨》之扶正祛湿法 |
| 4.2.3 小结 |
| 4.2.4 讨论 |
| 4.3 扶正为要 |
| 4.3.1 《伤寒论》 |
| 4.3.2 《温病条辨》 |
| 4.3.3 小结 |
| 4.3.4 讨论 |
| 第五部分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湿病证方药比较 |
| 5.1 《伤寒论》中湿病治疗的方药 |
| 5.1.1 《伤寒论》中湿病治疗的方剂 |
| 5.1.2 《伤寒论》中湿病治疗的药物 |
| 5.2 《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的方药 |
| 5.2.1 《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的方剂 |
| 5.2.2 《温病条辨》中湿病治疗的药物 |
| 5.3 湿病证候的方剂 |
| 5.3.1 有关风湿类证候的方剂 |
| 5.3.2 有关寒湿类证候的方剂 |
| 5.3.3 有关湿热类证候的方剂 |
| 5.4 湿病证候的药物 |
| 5.4.1 有关风湿证候的药物 |
| 5.4.2 有关寒湿证候的药物 |
| 5.4.3 有关湿热证候的药物 |
| 5.5 讨论 |
| 5.5.1 方剂 |
| 5.5.2 药物 |
| 5.6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 1. 文献研究背景 |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 1.2 少阴病论述 |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 4.1 麻黄 |
| 4.2 附子 |
| 4.3 细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2. 资料收集项目 |
| 3. 资料整理 |
| 4. 统计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 5.6 腹诊统计 |
| 第四章: 讨论 |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1.1 方论 |
| 1.2 方证的概念 |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 3.1 主治疾病 |
| 3.2 症状指证 |
| 3.3 体征指征 |
| 3.4 适用人群 |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 4. 类方方证鉴别 |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4.2 麻黄附子汤 |
| 4.3 麻黄汤 |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 4.5 附子汤 |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 4.7 大黄附子汤 |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 4.9 四逆汤 |
| 4.10 真武汤 |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 5.3 注意事项 |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 7. 结论 |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7.4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仲景“烦躁”涵义介绍 |
| 1.1 “烦”与“躁”的不同 |
| 1.1.1 临床表现的不同 |
| 1.1.2 病因病机的不同 |
| 1.1.3 转归预后的不同 |
| 1.2 “烦躁”与“躁烦” |
| 1.3 关于其他“烦躁”类似词简介 |
| 2.仲景对“烦躁”因机、诊断、证治、专药的认识 |
| 2.1 “烦躁”的因机 |
| 2.1.1 阳郁“烦躁” |
| 2.1.2 阳盛“烦躁” |
| 2.1.3 阳虚“烦躁” |
| 2.1.4 阴阳寒热错杂“烦躁” |
| 2.1.5 因病而“烦躁” |
| 2.2 “烦躁”的诊断 |
| 2.2.1 仲景辨治“烦躁”的诊法 |
| 2.2.2 仲景辨治“烦躁”相关症状分析 |
| 2.3 “烦躁”的证治 |
| 2.3.1 发汗散邪,宣郁除烦 |
| 2.3.2 涌吐除邪,宣郁除烦 |
| 2.3.3 化气利水,宣郁除烦 |
| 2.3.4 清热除烦 |
| 2.3.5 温阳除烦 |
| 2.3.6 寒热并用除烦 |
| 2.4 仲景辨治“烦躁”之专药认识 |
| 2.4.1 栀子 |
| 2.4.2 石膏 |
| 2.4.3 茯苓 |
| 2.4.4 干姜 |
| 2.4.5 桂枝 |
| 3.仲景辨治“烦躁”的临床意义 |
| 3.1 “烦躁”作为重要辨证依据 |
| 3.2 “烦躁”提示病情进退 |
| 3.3 “烦躁”提示病情预后 |
| 4.仲景辨治“烦躁”的学术特点 |
| 4.1 重阳气 |
| 4.1.1 治疗中疏通阳气 |
| 4.1.2 治疗中勿伤阳气 |
| 4.1.3 治疗中扶助阳气 |
| 4.1.4 判断病情谨察阳气 |
| 4.2 重胃气 |
| 5.仲景辨治“烦躁”的学术渊源 |
| 5.1 《内经》中心与神之间的关系 |
| 5.2 《内经》对“烦躁”病因的认识 |
| 5.3 《内经》对“烦躁”诊断的认识 |
| 5.4 《内经》提出的防治原则 |
| 6.仲景“烦躁”方证经验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 6.1 朱丹溪辨治“烦躁” |
| 6.2 李东垣辨治“烦躁” |
| 6.3 吴鞠通辨治“烦躁” |
| 6.4 导师辨治“烦躁” |
| 7.仲景“烦躁”兼证的数据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伤寒论》“烦躁”方证经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桂枝汤方剂归属类别 |
| 1.1 解表剂 |
| 1.2 和解剂 |
| 1.3 补益剂 |
| 2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 2.1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运用范围 |
| 2.2 其他医家临床应用 |
| 2.3 现代临床应用 |
| 3 桂枝汤的药理研究 |
| 4 桂枝汤类方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导论 |
| 1 认知语言学相关概论 |
| 1.1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
| 1.2 意象图式概述 |
| 1.3 范畴、范畴化 |
| 1.4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
| 2 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 |
| 3 小结 |
| 上篇 桂枝汤方证探讨 |
| 1 桂枝汤方来源 |
| 2 桂枝汤方药分析 |
| 3 桂枝汤病因病机、主治病症分析 |
| 3.1 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说明桂枝汤运用的不确定性 |
| 3.2 《伤寒论》中桂枝汤主治病症 |
| 4 小结 |
| 下篇 桂枝汤类方方证探讨 |
| 1 解肌和营卫 |
| 1.1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
| 1.2 桂枝二越婢一汤 |
| 1.3 桂枝加葛根汤 |
| 1.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 1.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 2 温阳、养血通脉 |
| 2.1 当归四逆汤 |
| 2.2 炙甘草汤 |
| 3 化气调阴阳 |
| 3.1 桂枝加附子汤 |
| 3.2 桂枝去芍药汤 |
| 3.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 3.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 3.5 桂枝加桂汤 |
| 3.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 3.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 3.8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
| 3.9 小建中汤 |
| 4 小结 |
| 结语 |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