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21)在《转录因子AP-1与三阴型乳腺癌的关系及其抑制剂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缺乏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的一类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占全部BC患者的12–17%。与其他BC亚型相比,TNBC患者肿瘤体积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侵袭能力更强。然而由于其缺乏ER、PR、HER2靶向受体的表达,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在所有BC患者中最差。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转录因子AP-1(Activator Protein 1)家族成员Fra-1在TNBC患者中高表达,与肿瘤的高侵袭性和患者的无远处转移生存密切相关。且沉默TNBC细胞内高表达的AP-1家族成员Fra-1或c-Jun后TNB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被抑制。AP-1抑制剂T5224,特异地抑制AP-1(c-Fos/cJun)与DNA的结合活性,在关节炎治疗方面进入Ⅱ期临床试验,但在BC治疗中的运用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采用特异的AP-1抑制剂T5224作用于TNBC细胞,在抑制剂的角度,从生物信息层面、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进一步明确AP-1是否是TNBC患者的治疗靶点,并明确T5224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TNBC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和UCSC数据库明确转录因子AP-1家族成员Fra-1在不同PAM50分型B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BC患者生存的关系。RT-qPCR及Western-blot技术明确AP-1家族成员Fra-1和c-Jun在BC细胞系中的m RNA及蛋白水平。细胞增殖实验确定T5224对TNBC细胞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对TNBC细胞增殖的影响。RT-qPCR及Western-blot技术明确T5224对Fra-1和c-Jun的m 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划痕实验、穿孔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明确T5224对TNB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使用Illumina Hiseq Xten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基因表达检测;R语言4.0.3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并绘制火山图、聚类热图及染色体分布图;GSEA 4.1.0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合沉默c-Jun(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沉默Fra-1(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及使用T5224的全基因组数据、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及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筛选AP-1靶基因,Ch IP-qPCR技术进行靶基因验证。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穿孔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明确AP-1靶基因在TNB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1、Fr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 plotter和UCSC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显示Fra-1在Basal-like型BC患者实体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BC亚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BC患者或Luminal型BC患者中,Fra-1低表达者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时间长[BC:HR=1.24(1.03,1.50),P=0.024;Luminal:HR=1.30(1.03,1.64),P=0.028],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ce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DMFS)时间长[BC:HR=1.70(1.27,2.26),P<0.001;Luminal:HR=1.85(1.30,2.64),P=0.001];在HER2-阳性型BC患者中Fra-1低表达者DMFS时间长[HR:2.61(1.21,5.67);P=0.031],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短[HR:0.35(0.12,1.00);P=0.022]。UCSC数据库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BC患者或Luminal型BC患者中Fra-1低表达者DMFS时间长[BC:HR=1.42(1.08,1.86),P=0.008;Luminal:HR=1.61(1.10,2.35),P=0.007]。2、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的作用效果研究1)T5224对转录因子AP-1表达水平的影响RT-q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Fra-1和c-Jun在TNBC细胞株(BT549和HS578T)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非TNBC细胞株(T47D、MCF-7和LCC2)。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使用15μM T5224作用BT549细胞48h后增殖抑制率为43.56%;40μM T5224作用HS578T细胞48h后增殖抑制率为48.42%。RT-qPCR和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证实在15μM T5224的作用下BT549细胞中Fra-1和c-Jun的m RNA在48h时呈下调状态、蛋白在72h时呈下调状态;40μM T5224的作用下HS578T细胞中c-Jun的m RNA在48h时呈下调状态、蛋白在72h时呈下调状态,Fra-1的m RNA和蛋白在72h时呈下调状态。2)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15μM T5224作用BT549细胞48h、40μM T5224作用HS578T细胞48h为T5224作用剂量探究T5224对TNB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BT549细胞T5224组凋亡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79倍,HS578T细胞T5224组凋亡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29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TNBC细胞在划痕48h后T5224组的空白区域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TNBC细胞使用T5224后穿过小室的细胞数明显比对照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影响GO富集分析显示5136个DEGs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态发生、细胞-基质粘附、对拓扑结构有误的蛋白质的应答、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等;涉及的细胞成分主要包括粘着斑、蛋白质类细胞外基质、细胞间粘附连接等;涉及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细胞粘附分子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GSEA分析显示使用T5224后BT549细胞GO富集分析中蛋白质的从头折叠过程、对拓扑结构有误的蛋白质的应答过程、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功能增强;先天免疫反应过程、对I型干扰素的应答过程、脉管系统发育过程、细胞外基质结合能力、生长因子结合能力等减弱。KEGG通路分析显示5136个DEGs参与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粘着斑、钙信号通路等。GSEA分析显示使用T5224后BT549细胞内KEGG信号通路中粘着斑、钙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RIG-1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减弱。3、AP-1靶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1)AP-1靶基因的筛选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OLFML2A的表达量与c-Jun正相关,且Basallike型BC患者中OLFML2A低表达者DMFS时间长[HR:3.04(1.40,6.61);P=0.029]。Ch IP-qPCR进一步证实OLFML2A与转录因子AP-1显着富集。2)OLFML2A在三阴型乳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增殖实验显示沉默OLFML2A 5天后,沉默组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在BT549细胞中沉默OLFML2A 48h后凋亡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53倍,在HS578T细胞中沉默OLFML2A 48h后凋亡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15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显示划痕24h后沉默OLFML2A组的空白区域面积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沉默OLFML2A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比对照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Fra-1在TNBC患者及TNBC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非TNBC患者及非TNBC细胞;c-Jun在TNBC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非TNBC细胞。2、在BC患者或Luminal型BC患者中Fra-1低表达者RFS时间长、DMFS时间长。3、T5224抑制c-Jun和Fra-1的m RNA及蛋白水平。4、T5224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促进TNBC细胞的凋亡能力,抑制TNB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5、在Basal-like型BC患者中OLFML2A低表达者DMFS时间长。6、沉默OLFML2A后TNB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被抑制,凋亡能力被促进。7、OLFML2A是转录因子AP-1调控的靶基因,T5224通过调控AP-1/OLFML2A轴,参与TNBC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过程。

左灵妮,刘康,马晓勤[2](2020)在《HPV16、18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16、18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80例,取所有患者的病灶组织标本(病灶组)与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荧光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灶组的HPV16、18感染率分别为33. 8%和37. 5%,显着高于癌旁组的6. 3%和7. 7%(P <0. 05)。病灶组的VEGF、MMP-9表达阳性率为75. 0%和71. 3%,显着高于癌旁组的16. 3%和24. 4%(P <0. 05)。在病灶组织标本中,不同VEGF、MMP-9表达特征患者的HPV16、18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灶组织的VEGF、MMP-9表达阳性率与HPV16、18感染率都有显着相关性(P <0. 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HPV16、18感染比较常见,也多伴随有VEGF、MMP-9的高表达,两者存在显着相关性,共同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石朝利[3](2020)在《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明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1.课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次治疗拟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对照组为非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且排除其他恶性疾病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rction,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有无差异。2.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在50例对照组中,宫颈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22人(44.0%);在53例实验组中,宫颈鳞癌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37人(69.8%),表明宫颈鳞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3例实验组中,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异常组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31人(77.5%),SCC正常组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6人(46.4%),经统计学分析,SCC异常组患者宫颈鳞癌组织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病理及临床相关性,发现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家族史、骨髓抑制、肿瘤大小、HPV分型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核梭杆菌感染与临床分期、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预后差(进展/未控)的组具核梭杆菌阳性的11人(29.7%),阴性组的1人(6.2%),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具核梭杆菌感染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2.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具核梭杆菌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相关性。3.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预后呈负相关,具核梭菌可能与宫颈鳞癌放化疗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陈施梦[4](2020)在《加味二妙方防治SIL LEEP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加味二妙方防治SIL患者LEEP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该经验方防治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减少术后HPV持续感染,预防SIL复发及进展提供中医治疗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3月因SIL在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就诊行LEEP治疗的患者,术前HR-HPV阳性,中医辨证符合湿热下注证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加味二妙方治疗,对照组予术后随访观察,于治疗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HR-HPV转阴率:治疗组HR-HPV转阴率为82.76%(24/29),对照组HR-HPV转阴率为58.62%(17/29),治疗组术后HR-HPV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HPV感染构成术后转阴率:单一 HPV感染转阴率,治疗组转阴率为84.21%(16/19),对照组转阴率为82.35%(14/17),两组对单一 HPV感染转阴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重HPV感染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88.89%(8/9),对照组转阴率为30.00%(3/10),治疗组对二重HPV感染转阴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V感染型别术后转阴率:16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77.78%(7/9),对照组转阴率为60.00%(6/10):18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66.67%(2/3),对照组转阴率为50.00%(2/4);33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100.00%(3/3),对照组转阴率为50.00%(1/2);52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100.00%(6/6),对照组转阴率为45.45%(5/11):56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100.00%(1/1),对照组转阴率为33.33%(1/3):58型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100.00%(5/5),对照组转阴率为50.00%(1/2)。治疗组在16、18、33、52、56、58型感染中转阴率都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病理级别术后HPV转阴率:慢性宫颈炎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100.00%(2/2),对照组转阴率为50.00%(1/2);LSIL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81.82%(9/11),对照组转阴率为50.00%(5/10):HSILHPV转阴率比较,治疗组转阴率为81.25%(13/16),对照组转阴率为64.71%(11/17)。治疗组在慢性宫颈炎、LSIL、HSIL中的术后HPV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细胞学结果:治疗组细胞学异常率为3.45%(1/29),对照组细胞学异常率为13.79%(4/29),异常结果均为ASC-US,治疗组细胞学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27/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2%(19/29),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二妙方能够防治湿热下注证SIL患者LEEP术后HR-HPV持续感染,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2)加味二妙方对于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在HPV:::重感染中疗效确切。

靳大川,武淑芳,郭师,李聪,王同单,杨亚琦,左雨点[5](2020)在《国人结直肠癌与HPV感染关系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国人结直肠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网络文献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Ovid中关于国人群体HPV感染和结直肠癌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4月。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 (CMA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HPV感染流行性在结直肠癌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OR=17.97,P<0.05)。结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83.90,P<0.05)。消除异质性的亚组结果显示,HPV感染和结直肠癌之间仍然强烈相关(OR=20.00,P<0.05)。结论为确定国人结直肠癌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定量证据。

陈洲[6](2019)在《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吸烟、酗酒、缺乏营养、进食粗粮或热食、传染性病原体感染等;这些均已经被证实与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然而还有许多与食管癌发生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仍然未知。1982年有研究者最早提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此后许多研究者对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做了研究,一些研究报道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hr-HPV)16、18型的感染,是食管癌发生的一个可能的高危因素,但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直接证据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系统回顾文献,提高原有结果的统计效能,从而进一步分析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病因学作用。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很多,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16、18型的感染被认为可能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对目前已有的食管癌发生与HPV感染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解析,从而进一步分析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的病因学关联。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建库至2017年的所有文献,此外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追溯等方式收集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过的关于食管癌发生与HPV相关性的相关研究资料。评价食管癌发生与HPV感染的相关性,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同时给出Meta分析的森林图,利用漏斗图来更客观地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计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文献19篇,并根据文献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HPV的感染对于食管癌发生的综合OR值为2.77(95%CI:1.76-4.34),合并效应量的Z检验结果(Z=4.43,P<0.00001),表明了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并根据研究对象的所在地区发病率不同、HPV检测方法的不同、设置对照组的检测部位不同进行亚组的分层分析,在这些研究中,结果提示合并OR值均大于1,证实了HPV感染可能带来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根据漏斗图显示,各文献均无显着的发表偏倚。结论:在世界范围内,HPV的感染,尤其是高危型(16、18型)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着显着的关联。

李颖[7](2019)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宫颈鳞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1.课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次治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对照组为非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且排除其他恶性疾病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rction,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口腔、宫颈组织、癌旁组织/阴道中的表达有无差异。2.进一步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在50例对照组中,口腔拭子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的有26人(52.0%),阴道拭子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的有6人(12.0%),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表明正常宫颈组织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显着低于口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7例实验组中,口腔拭子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的37人(64.9%),宫颈癌组织中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的有20人(35.1%),癌旁组织中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的有15人(26.3%),经统计学分析,宫颈癌患者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显着高于阴道及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率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口腔、癌组织、癌旁组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口腔、宫颈组织、阴道粘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进一步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脉管癌栓、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成为宫颈癌的生物标志物之一。2.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宫颈鳞癌患者HPV感染、脉管癌栓、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根治阴道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王慧玲[8](2018)在《长非编码RNA NEAT1调控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第三大常见癌症和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约占新发癌症数的9%、女性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病例中超过8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全球癌症数据表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已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NEAT1是一种位于细胞核内的LncRNA,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然而,NEAT1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此外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作为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重要通路,调控多种LncRNA的生物学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目的:检测LncRNA NEAT1在人类宫颈癌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总结LncRNA NEAT1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体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LncRNA NEAT1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索其生物学作用分子机制并进行靶向干预,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收集我院62名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要求癌旁组织距癌中心组织距离>5cm),收集时间为2012年9月到2017年9月;患者术前未进行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同时收集62例宫颈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运用q RT-PCR检测宫颈癌标本组织的LncRNA NEAT1的表达水平,并与癌旁组织做对比;(2)培养四种宫颈癌细胞(He La,ME-180,Si Ha,Ca Ski)、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8),运用q RT-PCR检测它们的LncRNA NEAT1的表达水平,并用SPSS软件(版本19.0,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3次测量,数据以x±s表示;(3)评估62名宫颈癌患者LncRNA NEAT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各参数(病理类型、FIGO分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转移等)的关系,此外运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NEAT1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存活期之间的相关性;(4)将si-NEAT1的质粒转染到Ca Ski和He La细胞,使Ca Ski和He La细胞低表达LncRNA NEAT1,将pc DNA-NEAT1转染至Si Ha细胞,使Si Ha细胞高表达LncRNA NEAT1,采用q RT-PCR检测转染效率,使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划痕实验测定检测上述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作对比;(5)运用Western blot检测低表达LncRNA NEAT1及过表达LncRNA NEAT1宫颈癌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6)应用PI3K/AKT/m TOR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剂和抑制剂IGF-1和LY294002处理低表达LncRNA NEAT1及过表达LncRNA NEAT1宫颈癌细胞,运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测定检测上述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作对比。研究结果:(1)LncRNA NEAT1在人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系中高表达,LncRNA NEAT1的高表达预示了宫颈癌病人的不良预后(P=0.005,χ2=7.735);(2)低表达LncRNA NEAT1的Ca Ski细胞细胞活性从0.592±0.257降至0.360±0.091,细胞集落数从136.667±13.503降至71.667±7.506(t=-18.76,P=0.003),迁移能力从100.333±9.866降低至58.333±5.859(t=-8.08,P=0.015);低表达LncRNA NEAT1的He La细胞活性从0.516±0.208降至0.328±0.069(t=2.98,P=0.041),细胞集落数从128.667±13.317降至65.667±7.024(t=-5.54,P=0.031),迁移能力从123.667±12.097降至67.667±7.095(t=-6.03,P=0.026);高表达LncRNA NEAT1的Si Ha细胞的细胞存活率从0.314±0.013增加到0.728±0.146(t=12.16,P=0.017),细胞集落数84.667±12.014增加到150.667±18.037(t=7.27,P=0.018);迁移能力从127.333±16.042升至231.333±31.786(t=4.92,P=0.039)。裸鼠成瘤实验证实:低表达LncRNA NEAT1细胞株的瘤体生长情况明显比高表达LncRNA NEAT1细胞株的瘤体要迟缓;(3)在低表达LncRNA NEAT1的Ca Ski和He La细胞中,PI3K/AKT/m TOR信号表达减弱,在高表达LncRNA NEAT1的Si Ha中,PI3K/AKT/m TOR信号表达增强,定量分析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在低表达LncRNA NEAT1的Ca Ski和He La细胞中,PI3K/AKT/m TOR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剂IGF-1能够增强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在高表达LncRNA NEAT1的Si Ha细胞中,PI3K/AKT/m TOR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LY294002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结论:1.在人宫颈癌组织和各类宫颈癌细胞系中LncRNA NEAT1表达上调;2.LncRNA NEAT1表达水平高低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体存活率相关;3.过表达或者敲低LncRNA NEAT1影响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4.LncRNA NEAT1与宫颈癌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5.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参与LncRNA NEAT1调节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6.LncRNA NEAT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癌基因的作用,LncRNA NEAT1可能是宫颈癌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且与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努尔满古力·肉孜[9](2017)在《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宫颈癌是新疆高发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重要病因,其中HPV16感染占有主导地位。前期工作中,本团队通过宫颈癌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宫颈癌与小分子代谢物水平变化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与肿瘤组织内在代谢调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课题拟从宫颈癌患者及宫颈癌细胞模型水平上,明确宫颈癌及HPV感染与小分子代谢谱变化和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宫颈癌发生的代谢调控机理和早期预警指标。方法:1)收集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患者及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的新鲜组织标本52例,其中CSCC患者21例,CINⅡ~Ⅲ患者20例,对照组11例;以病例回顾的方式,获取宫颈癌、癌前病变(CIN)和正常对照(或宫颈炎)组织切片123例;2)提取组织DNA和HPV分型后,依托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igh-resolution magic angle 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HRMAS-1HNMR)技术平台,对HPV阴性正常对照、HPV16阳性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代谢谱鉴定,并通过专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软件和在线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ttp://www.hmdb.ca)综合分析,明确肿瘤组织和HPV16感染共性的候选差异表达代谢物群;3)为了提高代谢组学测试灵敏度,选择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进一步明确肿瘤组织和HPV感染共性的候选差异表达代谢物,并通过代谢途径鉴别软件(KEGG;MetaboAnalyst 2.0)及其在线代谢组学数据库,确定宫颈癌组织代谢调控相关的特定代谢途径及其限速酶;4)提取组织RNA,根据上述代谢途径限速酶预测结果,设计与合成特定限速酶编码基因的mRNA序列特异性引物,对宫颈癌和正常对照组织进行定量RT-PCR分析,明确宫颈癌组织病变与特定限速酶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同时,利用临床病理组织标本库提供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对宫颈癌、癌前病变和正常对照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明确宫颈癌组织病变与限速酶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关系;5)设计6种HPV16编码的E6或E7基因序列同源的RNAi寡核苷酸片段,选择同步表达RNAi片段及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pRNAi质粒载体,构建表达E6或E7 RNAi片段的载体,以此瞬时转染HPV16阳性的SiHa宫颈癌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评价载体转染效率,建立RNAi细胞模型;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定量RT-PCR方法,对RNAi细胞模型和正常对照细胞的代谢谱、宫颈癌相关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水平分析,从细胞水平上,明确HPV16感染与宫颈癌细胞代谢和限速酶表达调控的依存关系。结果:1)根据52例组织标本的HPV鉴定及高危型HPV16、18、33、52、58和67分型,共检出HPV阳性39例,其中CSCC患者20例,CINⅡ~Ⅲ患者18例,正常对照1例;检出HPV16阳性37例,其中CSCC患者19例,CINⅡ~Ⅲ患者17例,正常对照1例,HPV16/HPV阳性比例很高(37/39),HPV16感染占主导地位;2)根据HPV分型结果,选择HPV阴性正常对照和HPV16阳性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通过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鉴别出17种宫颈癌及HPV16感染共性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推测宫颈癌患者体内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剧,能量代谢加强,处于物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3)根据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结果,正常对照、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之间有34种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通过上述代谢组学数据的代谢通路分析软件(MetaboAnalyst和KEGG)综合分析,预测出18条关键代谢通路,其中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及硫胺素代谢等4条代谢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4)根据上述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并按照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调控的研究思路,选择了谷氨酸脱羧酶1(Glutamate decarboxylase 1,GAD1)、糖原合成激酶3(Glycogen synthesis kinase 3,GSK-3)GSK-3β、肌肉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Pyruvate kinase muscle isozyme 2,PKM2)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IA,CPTI A1)等4种代谢限速酶,其中GAD1调节氨基酸分解代谢,GSK-3调节糖分解代谢、糖异生和糖原合成,PKM2调节糖氧化分解,CPTI A1调节脂肪酸分解代谢;根据61例宫颈癌和正常对照组织的定量RT-PCR分析结果,宫颈癌内GAD1和GSK-3β转录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PKM2和CPT1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正常对照到癌前病变(CINⅡ~Ⅲ)和宫颈癌,GAD1和GSK-3β蛋白质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KM2和CPT1蛋白质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均有显着差异(P<0.05),此进一步验证了定量RT-PCR分析结论;5)构建了HPV16编码基因E6和E7的RNAi表达载体,以此转染SiHa宫颈癌细胞(HPV16阳性),同步表达RNAi片段和绿色荧光蛋白质(GFP),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评价转染效率,建立了RNAi细胞模型;通过基于RNAi细胞模型的代谢谱和定量RT-PCR分析,RNAi细胞模型系列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较,共有13种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GAD1和GSK-3β表达水平上调,而PKM2和CPT1表达水平下调,其变化趋势与上述基于宫颈癌组织内表达水平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提示HPV16编码基因表达可能影响上述限速酶介导代谢调节过程,为从代谢调控水平上揭示HPV16致病和致癌生物学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1)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伴有肿瘤组织内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剧,能量代谢增强,处于物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2)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与肿瘤组织内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调控存在密切关系;3)HPV16编码基因E6或E7表达可能影响宫颈癌细胞代谢调节和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调控。

李志阳,陈舒颖,张先言[10](2017)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检测195例结直肠癌样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方法利用通用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样本中的HPV DNA,随后用荧光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对HPV DNA阳性样本进行HPV分型,同时统计HPV阳性标本的Kras、PIK3CA和BRAF基因突变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结直肠癌标本中HPV感染阳性率为17.94%(35/195),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且存在混合感染;HPV感染阳性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42.85%,PIK3CA、BRAF基因突变率均为2.86%,HPV感染与三个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标本中以右半结肠的癌变居多,癌组织以中分化为主,临床Ⅱ期多见,多无淋巴结的转移。结论 HPV感染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但与Kras、PIK3CA、BRAF基因突变无关。

二、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转录因子AP-1与三阴型乳腺癌的关系及其抑制剂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乳腺癌
        1.1.1 流行病学特征
        1.1.2 乳腺癌分型
        1.1.3 乳腺癌治疗
        1.1.4 乳腺癌预后
        1.1.5 三阴型乳腺癌
    1.2 AP-1蛋白
        1.2.1 AP-1与炎症性疾病
        1.2.2 AP-1与肿瘤
    1.3 AP-1抑制剂
        1.3.1 SP100030
        1.3.2 Curcumin
        1.3.3 Momordin I
        1.3.4 T5224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细胞株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细胞培养
    2.6 T5224配制
    2.7 RNA提取
    2.8 全基因组基因表达检测(RNA-Seq)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0 Western-blot
    2.11 基因沉默
    2.12 增殖实验
    2.13 凋亡实验
    2.14 划痕实验
    2.15 侵袭实验
    2.16 ChIP-qPCR
    2.1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Fr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1.1 Fra-1在乳腺癌患者组织内的表达水平
        3.1.2 Fra-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2 T5224 对三阴型乳腺癌的作用效果研究
        3.2.1 AP-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3.2.2 三阴型乳腺癌细胞中T5224对AP-1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
        3.2.3 T5224 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3.2.4 T5224 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AP-1靶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
        3.3.1 AP-1靶基因筛选
        3.3.2 OLFML2A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
第4章 讨论
    4.1 转录因子AP-1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4.2 T5224 的生物学作用
    4.3 T5224 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 血管形态发生对乳腺癌的影响
        4.3.2 粘着斑及细胞外基质对乳腺癌的影响
        4.3.3 免疫系统及干扰素对乳腺癌的影响
        4.3.4 PI3K-Akt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的影响
        4.3.5 人乳头瘤病毒对乳腺癌的影响
        4.3.6 Hippo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的影响
        4.3.7 钙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的影响
    4.4 嗅素结构域蛋白家族与肿瘤
    4.5 AP-1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与乳腺癌
    4.6 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
致谢

(2)HPV16、18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HPV16/18检测
    1.3 免疫组化检测
    1.4 临床调查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HPV16、18感染率对比
    2.2 VEGF、MMP-9表达阳性率对比
    2.3 HPV16、18感染率与VEGF、MMP-9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
3 讨论

(3)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
        1.1.2 宫颈癌的概述
        1.1.3 HPV及 HPV疫苗概况
        1.1.4 宫颈癌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1.1.5 微生物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1.6 具核梭杆菌的概述
        1.1.7 总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对照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收集资料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Q-PCR实验原理及步骤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组结果
        3.1.1 实验组病例资料
        3.1.2 实验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2 对照组结果
        3.2.1 对照组病例资料
        3.2.2 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感染结果对比分析
    3.4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5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的预后的相关性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
    4.2 具核梭杆菌与疾病
    4.3 具核梭杆菌与恶性肿瘤
    4.4 HPV与恶性肿瘤
    4.5 具核梭杆菌与宫颈癌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加味二妙方防治SIL LEEP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SIL的研究进展
        1.1 SIL发病相关因素
        1.2 SIL防治现状
        1.3 SIL与术后HPV持续感染
    2. 中医对带下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2.3 治则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LEEP术指征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HPV感染情况分析
        3.3 试验结果
        3.4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加味二妙方解析
        2.1 加味二妙方组方
        2.2 加味二妙方特点
        2.3 加味二妙方防治HPV及SIL的研究现状
    3. 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4. 术后随访
    5. 试验结果分析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国人结直肠癌与HPV感染关系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文献检索策略
        1.2.2 文献筛选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
    2.3 HPV感染和结直肠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3 讨论

(6)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
        1.1.2 宫颈癌的概述
        1.1.3 HPV及 HPV疫苗概况
        1.1.4 宫颈癌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1.1.5 食管癌与HPV的关系
        1.1.6 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概述
        1.1.7 总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对照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收集资料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Q-PCR实验原理及步骤:
        2.4.2 口腔及阴道拭子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组结果
        3.1.1 实验组病例资料
        3.1.2 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检测结果
    3.2 对照组结果
        3.2.1 对照组病例资料:
        3.2.2 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检测结果: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结果对比分析
    3.4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
    4.2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疾病
    4.3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恶性肿瘤
    4.4 HPV与恶性肿瘤
    4.5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癌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长非编码RNA NEAT1调控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ncRNA NEAT1 在人宫颈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变化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1 组织样本情况
        1.2 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LncRNA NEAT1 的表达水平的高低
        1.3 lncNEAT1 与宫颈癌患者总体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1.4 不同宫颈癌细胞系(HeLa、ME-180、SiHa、CaSki)和正常人类宫颈癌上皮细胞系(H8)中LncRNA NEAT1 表达水平情况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控LncRNA NEAT1 表达水平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和 CaSki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前言
    一、材料及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通过si-NEAT1转染,使LncRNA-NEAT1在CasKi和HeLa细胞中表达沉默通过pcDNA-NEAT1转染,使LncRNA-NEAT1在SiHa细胞中过表达
        2、LncRNA-NEAT1 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宫颈癌细胞系活性的影响
        3、LncRNA-NEAT1 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LncRNA-NEAT1 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宫颈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LncRNA-NEAT1 的生物学功能
    前言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慢病毒敲低宫颈癌细胞中的LncRNA-NEAT1 后,细胞内PI3K/AKT/mTOR信号传导减弱
        2、过表达宫颈癌细胞中的LncRNA-NEAT1 后,细胞内PI3K/AKT信号传导增强
        3、LncRNA-NEAT1 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4、LncRNA-NEAT1 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影响宫颈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中长链非编码RNA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9)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与肿瘤组织代谢调控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标本收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图谱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LC-MS技术研究宫颈癌发生与肿瘤组织细胞代谢调控异常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宫颈癌组织病变与调节物质代谢的限速酶表达调控的关系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qRT-PCR法验证候选限速酶的代谢组学数据
        1.2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HPV16 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1.4 HPV16 编码基因E6和E7的RNAi载体构建
        1.5 建立HPV编码基因RNAi细胞模型
        1.6 RNAi抑制HPV16 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RT-PCR分析
        1.7 基于RNAi模型的核磁共振代谢谱分析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肿瘤组织DNA提取
        1.3.2 通用PCR法筛查
        1.3.3 荧光定量PCR法HPV分型
        1.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1.3.5 PCR产物序列测定
        1.3.6 Kras、PIK3CA和BRAF基因突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通用PCR法筛查HPV#DNA检测结果
    2.2 荧光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HPV-DNA
    2.3 HPV感染与Kras、PIK3CA和BRAF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2.4 HPV感染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四、人乳头瘤病毒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录因子AP-1与三阴型乳腺癌的关系及其抑制剂T5224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的作用研究[D]. 赵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2]HPV16、18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J]. 左灵妮,刘康,马晓勤.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8)
  • [3]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D]. 石朝利.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4]加味二妙方防治SIL LEEP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研究[D]. 陈施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国人结直肠癌与HPV感染关系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靳大川,武淑芳,郭师,李聪,王同单,杨亚琦,左雨点.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1)
  • [6]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陈洲. 东南大学, 2019(05)
  • [7]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李颖.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7)
  • [8]长非编码RNA NEAT1调控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D]. 王慧玲. 苏州大学, 2018(06)
  • [9]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D]. 努尔满古力·肉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7)
  • [10]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J]. 李志阳,陈舒颖,张先言. 热带医学杂志, 2017(02)


宫颈癌论文 对照组论文 乳头瘤论文 宫颈疾病论文 宫颈鳞状细胞癌论文

上一篇:企业会计责任法律主体的辨别与分析
下一篇:面颊包茎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