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杰[1](2017)在《广东省常见食用蛇蛙类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蛙类与蛇类是曼氏迭宫绦虫主要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是人曼氏裂头蚴病感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该病广泛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也有报道。本研究为了维护我省公共卫生安全、保护野生蛇蛙类资源、促进蛇蛙类养殖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对我省食用蛇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的情况进行监测,并对其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针对其感染传播特点研究制订了相应防控措施并予以推广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蛇蛙类裂头蚴感染调查。被检16种694条蛇的总感染率为46.1%(320/694),单条蛇感染裂头蚴数目介于0213条之间,裂头蚴长度多介于920 cm之间,个别虫体长度可达33.5 cm;除中国沼蛇、腹斑蛇和金环蛇外,王锦蛇、灰鼠蛇和乌梢蛇等其他13种蛇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裂头蚴感染,其中乌梢蛇的感染率高达96.8%,渔游蛇等其他蛇的感染率介于5.0%83.1%。被检蛙样本5种1 759只的总感染率为15.5%(272/1759),单只蛙感染裂头蚴数目介于041条之间,裂头蚴长度多介于510 cm之间,个别虫体长度可达16.8 cm;沼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虎纹蛙和棘胸蛙这5种蛙的裂头蚴感染率分别为3.6%、22.7%、3.1%、23.7%和2.9%。(2)蛇蛙类裂头蚴病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在系统掌握我省食用蛇蛙类裂头蚴感染的基础上,确定我省人类裂头蚴病的高风险人群为:一是具有使用蛇蛙肉或皮敷贴身体治疗疾病陋习的人群;二是具有食用蛇蛙类肉,包括生吞蛇胆、生吞蛙类和蝌蚪的人群;三是经常直接饮用生水(河流、湖泊和水库)的人群。(3)制定食用蛇蛙类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并推广应用。结合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和人体、蛇蛙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的关键因素或环节,分别制定出人和蛇蛙类的综合防控措施。通过对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专项防控建议,将野生蛇蛙类曼氏裂头蚴病列入《广东省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和疫源物种目录》(粤林函[2014]217号);充分利用有关媒体向广大公众宣传裂头蚴病危害性和防范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食补理念;在蛇蛙养殖场推广曼氏裂头蚴病防控技术,建立示范性养殖场,使养殖场的蛇类曼氏裂头蚴病的感染率从原来的30%50%减少至8%以下,种蛇产蛋量提高了10%20%,商品蛇的生长率提高了10%以上,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根据5个示范性养殖场核算,在20132015年期间新增销售额1.9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在“第22届广西科技大集蛇文化科普展暨蛇养殖场技术交流会”上与全国300多养蛇大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做好蛇类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工作,促进养蛇业健康发展。
门启斐[2](2016)在《两种蛙吸虫和绦虫的感染调查及种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青蛙和蟾蜍是常见的两栖动物,是生物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吸虫和绦虫是常见的两栖动物寄生虫,严重影响蛙类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个体死亡。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蛙类资源利用的增加,人与蛙类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部分人兽共患寄生虫同样对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因此,研究蛙类吸虫和绦虫,不仅可以保护蛙类,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防范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意识。本文拟通过对两种蛙吸虫和绦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和种类鉴定,为做好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和保护蛙类资源提供基础数据。1.两类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为初步了解蛙类吸虫和绦虫的感染情况,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共剖检蛙3种182只,分别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90只、虎纹蛙(Rana rugulosa)8只、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84只。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统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显示,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体内均检出吸虫和绦虫,虎纹蛙体内未检出寄生虫。其中,黑斑蛙检出率为86.67%,体内检出吸虫1625条,绦虫47条,感染率分别为78.89%和1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2.89和3.92。中华大蟾蜍检出率为85.71%,体内检出吸虫1628条,绦虫2条,感染率分别为85.71%和2.38%,平均感染强度为22.61和1。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剖检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吸虫的感染情况,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于国内的其他相关报道,而绦虫的感染情况较低,低于大部分国内报道。本次调查检出绦虫为裂头蚴,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虽数量很少,但依然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2.单殖吸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黑斑蛙膀胱内单殖吸虫的具体种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随机选取30条虫体用于形态学鉴定,4条虫体用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4条虫体18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构建的18S r RNA系统发育树中,4条虫体均位于多盘科(Polystomatidae)双睾属(Diplorchis)分支内。结合形态学鉴定对虫体的观察,器官的测量和相关文献的对比,确定本次检出的单殖吸虫为黑斑蛙双睾吸虫(Diplochis nigromaculatus)。本种吸虫在国内仅北京和江苏有记录,这是该吸虫在上海的首次检出。3.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从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体内检出的吸虫种类,采用观测形态结构的方法对2696条吸虫进行种类鉴定。选取部分虫体,制作封片标本,观测封片虫体的形态结构,查阅相关文献,与国内已报道的吸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检获的2696条吸虫均为复殖吸虫,隶属于4科4属6种,其中3种鉴定到种,分别为重盘科(Diplodiscidae)重盘属(Diplodiscus)的短肠重盘吸虫(D.mehrai),黑斑蛙重盘吸虫(D.nigromaculati),似巨颈科(Macroderoididae)累智属(Rauschiella)的蛙累智吸虫(R.ranae)。余下3种仅能鉴定到属,分别为重盘科重盘属吸虫未定种(Diplodiscus sp.),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拟侧殖属吸虫未定种(Pleurogenoides sp.),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舐血属吸虫未定种(Haematoloechus sp.)。本次鉴定结果,为上海市蛙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4.绦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从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检获绦虫的种类,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随机选取8条虫体,提取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Blast序列对比以确定其种类,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检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基因序列与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迭宫属(Spirometra)猬迭宫绦虫(S.erinacei)ITS序列相似程度最高,可初步确定本次检获的绦虫是猬迭宫绦虫,且全部为其幼虫裂头蚴。系统发育树显示,本次检获裂头蚴和蛇源裂头蚴在一个分支内,而以哺乳动物为宿主的裂头蚴在另一分支,证明蛇源和蛙源裂头蚴亲缘关系较近。5.中国蛙类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为了解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作者查阅了报道我国蛙类吸虫的相关文献,依据吸虫分类系统和科属种的字母顺序整理成文。共记录在中国检出的吸虫4目13科29属88种,其中多盘目1科2属13种,棘口目1科2属12种,后睾目1科1属3种,斜睾目10科24属60种。列出了每种吸虫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名称、命名人与命名年、寄生宿主与部位、地理分布及文献来源等信息,为较全面掌握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提供了基础材料。
李旭东,唐正龙,马洪[3](2010)在《颊部曼氏裂头蚴病1例》文中研究说明
贺智晶,翦新春,吴晓珊,黄慧静[4](2008)在《颊部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1例》文中指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是临床上少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例寄生于左颊部软组织内的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患者。患者男性,25岁,因左颊部肿块6个月收治入院。在左颊部肿块摘除术中发现,肿块中有一白色带状物,为一活虫体。患者血清的曼氏裂头蚴免疫试验快速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为阳性。白色带状物虫体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该患者的感染途径为食用感染过裂头蚴的生蛙肉。
林金祥,朱凯,陈宝建,张榕燕,倪玉琪,丁范[5](2002)在《敷贴蛙肉引起裂头蚴病1例报告》文中指出
金夏祥,詹化文,金行藻,李南云[6](2002)在《脑裂头蚴病1例》文中指出
李淑云,张津亮[7](2001)在《面颊部裂头蚴病1例》文中指出
李淑云,张津亮[8](2001)在《面颊部裂头蚴病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恒梅,周绍础,陈晓亮,纪祥瑞,李玉军,韩敏[9](1998)在《脊髓裂头蚴病1例》文中研究说明
林金祥,张榕燕,许贤让,程由注,尹怀志,李友松,张振芳,林平[10](1994)在《曼氏迷宫绦虫寄生人体一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曼氏迷宫绦虫寄生人体一例报告福建寄生虫病研究所福州850001林金祥,张榕燕,许贤让,程由注,尹怀志,李友松,张振芳,林平曼氏迭宫绦虫幼虫寄生在人体皮下、肌肉、内脏,引起裂头蚴病者,文献记载甚多,但成虫寄生人体并产卵者却极罕见.作者等(1980)曾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裂头蚴概述 |
| 1.1.1 形态特征 |
| 1.1.2 理化特性 |
| 1.1.3 生活史 |
| 1.1.4 曼氏裂头蚴病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蛇蛙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
| 2.1.1 蛇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
| 2.1.2 蛙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
| 2.2 蛇蛙样本的解剖和裂头蚴分离 |
| 2.2.1 蛇的样本解剖与裂头蚴分离 |
| 2.2.2 蛙的样本解剖与裂头蚴分离 |
| 2.3 统计分析 |
| 2.4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
| 2.5 制定食用蛇蛙类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并推广应用 |
| 2.5.1 人体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制定 |
| 2.5.2 蛇蛙类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制定 |
| 2.5.3 推广应用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蛇蛙类裂头蚴病的感染调查 |
| 3.1.1 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形态 |
| 3.1.2 蛇类裂头蚴感染情况 |
| 3.1.2.1 2009~2010 年调查结果 |
| 3.1.2.2 2013年调查结果 |
| 3.1.2.3 2014~2015 年调查结果 |
| 3.1.2.4 蛇类裂头蚴感染的整体情况 |
| 3.1.3 蛙类裂头蚴感染情况 |
| 3.1.3.1 2007~2008 年调查结果 |
| 3.1.3.2 2013~2015 年调查结果 |
| 3.1.3.3 蛙类裂头蚴感染的整体情况 |
| 3.2 蛇蛙类裂头蚴病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
| 3.2.1 广东地区人体裂头蚴病的流行情况 |
| 3.2.2 人体感染裂头蚴病的主要途径 |
| 3.2.2.1 直接接触导致感染风险 |
| 3.2.2.2 食用蛇蛙导致感染风险 |
| 3.2.2.3 饮水导致感染风险 |
| 3.2.3 广东地区食用蛇蛙类裂头蚴病感染情况 |
| 3.2.3.1 广东地区食用蛇蛙类消费状况 |
| 3.2.3.2 广东地区裂头蚴感染高风险人群 |
| 3.3 曼氏裂头蚴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及推广应用 |
| 3.3.1 人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 |
| 3.3.1.1 食物因素 |
| 3.3.1.2 人的因素 |
| 3.3.2 蛇蛙类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措施 |
| 3.3.2.1 蛙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的防控 |
| 3.3.2.2 蛇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的防控 |
| 3.3.3 曼氏裂头蚴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推广应用 |
| 3.3.3.1 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教育并对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
| 3.3.3.2 将曼氏裂头蚴病列入《广东省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和疫源物种目录》 |
| 3.3.3.3 蛇类驯养繁殖场的推广应用 |
| 4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蛙类寄生蠕虫的研究概述 |
| 1.1.1 蛙类寄生蠕虫的种类 |
| 1.1.2 蛙类寄生蠕虫的危害 |
| 1.2 我国蛙类吸虫的研究进展 |
| 1.2.1 我国蛙类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
| 1.2.2 我国蛙类吸虫的感染状况 |
| 1.3 我国蛙类绦虫的研究进展 |
| 1.3.1 我国蛙类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
| 1.3.2 我国蛙类绦虫的感染状况 第二章 两种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样品来源 |
| 2.2.2 实验试剂 |
| 2.2.3 实验仪器 |
|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2.5 虫体的收集与统计 |
| 2.3 结果 |
| 2.3.1 黑斑蛙个体感染情况 |
| 2.3.2 黑斑蛙脏器感染情况 |
| 2.3.3 中华大蟾蜍个体感染情况 |
| 2.3.4 中华大蟾蜍脏器感染情况 |
| 2.3.5 虎纹蛙感染情况 |
| 2.4 讨论 第三章 单殖吸虫的种类鉴定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样品来源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实验仪器 |
|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3.2.5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洗 |
| 3.2.6 玻片标本的制作 |
| 3.2.7 玻片标本的观察、拍照和测量 |
| 3.2.8 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2.9 虫体 18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 |
| 3.2.10 18S r RNA基因PCR产物回收 |
| 3.2.11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 3.2.12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及测序 |
| 3.2.13 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 3.2.14 种类的鉴定 |
| 3.3 结果 |
| 3.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 3.3.2 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 |
| 3.4 讨论 第四章 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样品来源 |
| 4.2.2 主要试剂 |
| 4.2.3 主要仪器 |
|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4.2.5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洗 |
| 4.2.6 玻片标本的制作 |
| 4.2.7 玻片标本的观察、拍照和测量 |
| 4.3 结果 |
| 4.3.1 重盘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 4.3.2 舐血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 4.3.3 枝腺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 4.3.4 似巨颈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 4.4 讨论 第五章 绦虫的种类鉴定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样品来源 |
| 5.2.2 主要试剂 |
| 5.2.3 主要仪器 |
| 5.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5.2.5 玻片标本的制作 |
| 5.2.6 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 5.2.7 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的PCR扩增 |
| 5.2.8 ITS基因PCR产物回收 |
| 5.2.9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 5.2.10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及测序 |
| 5.2.1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 5.3 结果 |
| 5.3.1 形态展示 |
| 5.3.2 种类鉴定 |
| 5.3.3 亲缘关系分析 |
| 5.4 讨论 第六章 中国蛙类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 |
| 6.1 引言 |
| 6.2 异肉科Allocreadiidae Looss, 1902 |
| 6.2.1 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 1900 |
| 6.3 蛙蠕科Batrachotrematidae Dollfus et Willianms, 1966 |
| 6.3.1 蛙蠕属Batrachotrema Dollfus et Williams, 1966 |
| 6.3.2 巨盘属Gigantodiscum Wang, 1980 |
| 6.3.3 后平睾属Opisthioparorchis Wang, 1980 |
| 6.4 半肠科Mesocoeliidae Dollfus, 1930 |
| 6.4.1 半肠属Mesocoelium Odhner, 1901 |
| 6.5 重盘科Diplodiscidae Skrjabin, 1949 |
| 6.5.1 重盘属Diplodiscus Diesing, 1836 |
| 6.5.2 拟后盘属Pseudopisthodiscus Yamaguti, 1958 |
| 6.6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 1899) Looss, 1901 |
| 6.6.1 发状属Gorgodera Looss, 1899 |
| 6.6.2 拟发状属Gorgoderina Looss, 1902 |
| 6.6.3 叶形属Phyllodistomum Braun, 1899 |
| 6.7 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 Freitas et Lent, 1939 |
| 6.7.1 舐血属Haematoloechus Looss, 1899 |
| 6.8 海立科Halipegidae Poche, 1925 |
| 6.8.1 海立属Halipegus Looss, 1899 |
| 6.9 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Lühe, 1911 |
| 6.9.1 隐弯属Cryptotropa Strand, 1928 |
| 6.9.2 酒徒属Goneo Klein, 1905 |
| 6.9.3 斜生属Loxogenes Stafford, 1905 |
| 6.9.4 侧殖属Pleurogenes Looss, 1896 |
| 6.9.5 拟侧殖属Pleurogenoides Travassos, 1921 |
| 6.9.6 前盘属Prosthopycoides Martin, 1966 |
| 6.9.7 伪前孕属Pseudoprosotocus Wang, 1983 |
| 6.10 似巨颈科Macroderoididae Mcmullen, 1937 |
| 6.10.1 刻体属Glypthelmins Stafford, 1905 |
| 6.10.2 累智属Rauschiella Babero, 1951 |
| 6.11 脐宫科Omphalometridae Bittner et Sprehn, 1928 |
| 6.11.1 长囊属Dolichosaccus Johnston, 1912 |
| 6.11.2 后穴属Opisthioglyphe Looss, 1899 |
| 6.11.3 树蛙吸虫属Rhacophotrema Uchida et Itagaki, 1980 |
| 6.12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 1925 |
| 6.12.1 界孔属Horatrema Srivasiava, 1942 |
| 6.13 斜睾科Plagiorchiidae Lühe, 1901 |
| 6.13.1 环宫属Encyclometra Baylis et Cannon, 1924 |
| 6.13.2 路氏属Rudolphiella Travassos, 1926 |
| 6.14 多盘科Polystomatidae Gamble, 1896 |
| 6.14.1 双睾属Diplorchis Ozaki, 1931 |
| 6.14.2 多盘属Polystoma Zeder, 1800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1 临床病例 |
| 2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