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邓世赞[1](2021)在《基于GIS的人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以长沙市为例,结合人防工程特点及人防管理需要,以全面提升对人防工程平时的管理能力和战时的效能发挥为目标,设计了基于GIS的人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系统总体架构,实现了系统功能。实践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人防工程在规划布局、建设管理、平战转换、维护使用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
姜立军[2](2016)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中央军委[201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营房,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促进正规化建设。基于此背景,现代化营区建设将面临一场全新改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念,深入探讨现代化营区建设,形成新理论体系。从规划、设计、配套、安全、信息、生态等多方面研究现代化营区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国防建设大局、推动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总结我军前三代营区的建造背景、特色和不足,阐述了建设现代化营区的必然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证;(2)系统研究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军事变革给营区带来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体系化、特色化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我军现代化营区的理论框架;(3)在深入研究现代化营区规模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营区”概念,阐释了大营区规划、实施方略和内容控制,分析研究了大营区规划的目标和策略,确定了我军大营区建设的性质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营区建设的理论体系;(4)从营区功能、可持续性、技术体系、后勤保障为切入点阐述了营区建设集成化,实现了营区功能集中、生态优化,设施设备集成共享,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以信息化和军营集成化建设为依据,结合某营区的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军营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营区建设应遵循正规化、系统化、特色化,并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创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三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功能要素的整合原则。
王新[3](2005)在《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苏联的消亡使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国际关系体系发生重大解构,美国成为唯一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超级大国。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大棋局的新变化,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力求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谋求优势地位。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也不例外。无论从经济实力、国际政治影响力、军事力量优势,还是从文化吸引力、科技尖端领域的领先地位等方面综合观察,美国都是当今世界的“巨无霸”。虽然苏联的解体导致俄罗斯综合国力急剧衰退,但是凭借雄厚的自然资源、坚实的科技力量基础及较高水平的国民素质,俄罗斯无论在地缘政治还是在全球事务中仍然是国际舞台上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而且随着俄罗斯的逐渐复兴,其对世界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中国经济对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已初显端倪。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必然造就一个以中国为首的地区力量中心,从而对现有的国际体系结构造成冲击。由于中美俄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独特,如联合国安理会最重要的常任理事国,“核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国,同处在当今世界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亚太地区等,由于中美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发挥的作用独特,所以,在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未来国际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方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组国家间关系比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走向更重要、更关键。本论文通过将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置于冷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大框架内,以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理论为基础,同时借助于均势理论、权力论和相互依存论等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历史实证的方法,对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调整及影响三国关系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源与分析后认为:冷战后的中美俄三边关系与冷战期间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必须从新的视角高度出发,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把握当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国家利益是促使中美俄三边关系形成、发展和调整的原动力。国家利益的自身属性,即国家利益具有根本性与长期性、国家利益具有可变性、国家利益具有优先次序的不定性,以及国家利益的界定与实现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国力等,是导致中美俄三边关系以合作为基础、以竞争为常势、以相互防范为必然、曲折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本论文还就如何正确把握中美俄三边关系,如何巧妙运筹三边关系以谋求我国家利益最大化,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意见。
王乾都[4](2003)在《军事制度:新军事变革的重点——《中外军事制度比较》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长林[5](2002)在《高技术条件下人民防空面临“五难”》文中研究说明 1.空袭企图判断“难”。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空袭作战的实践看,强敌为了尽快达成作战企图,非常注重空袭的策略。空袭多采取前沿抵近打击与远程奔袭相结合、临空轰炸与防区外精确打击相结合、昼间打击与夜间打击相结合、集中打击与持续打击相结合、“硬摧毁”与“软杀伤”相结合、信息战与特种战相结合、打击军事目标与打击民用目标相结合等综合、多样、多变的作战手段和方法。面对高技术强敌空袭作战行动的灵活性、打击目标的多样性和打击手段的综合性
余起芬[6](2000)在《迎接挑战 科技强军》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我军迎来了建军73周年。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展望新世纪的征程,我们仍将勇往直前。 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趋势在发展,而和平与发展的大方向则不会逆转。21世纪一二十年代带给国际社会的仍然是机遇与挑战,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系统建设目标和总体设计 |
| 1.1 系统建设目标 |
| 1.2 系统总体设计 |
| 1)系统管理。 |
| 2)GIS应用。 |
| 3)人防工程信息管理。 |
| 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分层分类: |
| ②工程台账信息: |
| ③工程建设图纸: |
| ④工程现场视频: |
| ⑤人防设备信息: |
| ⑥其他相关材料: |
| 4)人防工程信息分析。 |
| ①人口疏散分析: |
| ②人员隐蔽分析: |
| ③清除空袭后果分析: |
| ④缓冲区分析: |
| 5)人防工程规划。 |
| 6)成果输出。 |
| 2 系统功能实现 |
| 1)防护等级设定。 |
| 2)综合查询统计。 |
| 3)工程达标检查。 |
| 4)工程状态查询。 |
| 5)数值图形表达。 |
| 6)其他功能特性。 |
| 3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 1.4.1 相关概念解析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研究内容 |
| 1.4.4 论文创新点 |
| 1.4.5 论文研究框架 |
| 第2章 我军营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
| 2.1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沿革 |
| 2.1.1 简易式的一代营房 |
| 2.1.2 山、散、洞式二代营房 |
| 2.1.3 制式化的三代营房 |
| 2.2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制约 |
| 2.2.1 营区规划建设体系非组织性 |
| 2.2.2 功能分配不合理 |
| 2.2.3 基础设施陈旧 |
| 2.2.4 军营特色建设缺失 |
| 2.3 我军新时期营区建设的指向性 |
| 2.3.1 新营区建设的宏观指向 |
| 2.3.2 新营区建设的中观指向 |
| 2.3.3 新营区建设微观指向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论建构 |
| 3.1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 |
| 3.1.1 正规化的背景 |
| 3.1.2 正规化的目标 |
| 3.1.3 正规化的途径 |
| 3.2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体系化 |
| 3.2.1 探索理论 |
| 3.2.2 整体规划 |
| 3.2.3 统筹建设 |
| 3.3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特色化 |
| 3.3.1 集中指挥的机关式营区 |
| 3.3.2 平战结合的部队式营区 |
| 3.3.3 信息保障的基地式营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规划的系统化 |
| 4.1 大营区规划体系地提出 |
| 4.1.1 大营区规划的释义 |
| 4.1.2 大营区规划的原则 |
| 4.1.3 大营区规划的特色 |
| 4.2 大营区规划的实施方略 |
| 4.2.1 适宜性规划 |
| 4.2.2 以人为本的规划 |
| 4.2.3 前瞻性规划 |
| 4.3 大营区规划的内容控制 |
| 4.3.1 营区的规划结构布局 |
| 4.3.2 营区功能的分区组织 |
| 4.3.3 营区的构成关系协调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集成化 |
| 5.1 营区功能的集成化 |
| 5.1.1 营区整体功能的集成 |
| 5.1.2 营区建筑功能的集成 |
| 5.1.3 营区训练功能的集成 |
| 5.2 营区可持续的集成化 |
| 5.2.1 生态军营——建设低碳环保新营房 |
| 5.2.2 文化军营——培养官兵的“飒爽气魄” |
| 5.2.3 宜人军营——营造宜人舒适的营区空间 |
| 5.3 营区技术体系的集成化 |
| 5.3.1 营区指挥系统网络化 |
| 5.3.2 营区检测系统智能化 |
| 5.4 营区后勤保障的集成化 |
| 5.4.1 营区后勤的生活保障 |
| 5.4.2 营区后勤的应急保障 |
| 5.4.3 营区后勤的社会保障 |
| 5.5 本章小节 |
| 第6章 某营区集成化建设实践 |
| 6.1 建设理念 |
| 6.1.1 体现“三集原则” |
| 6.1.2 突出“军事中心” |
| 6.1.3 体现“以人为本” |
| 6.2 构建合理分区 |
| 6.2.1 综合办公区 |
| 6.2.2 公寓生活区 |
| 6.2.3 文体场馆区 |
| 6.2.4 技术保障区 |
| 6.2.5 军事训练区 |
| 6.2.6 生活服务区 |
| 6.3 综合技术保障 |
| 6.3.1 集约式军营管网 |
| 6.3.2 生态式军营技术 |
| 6.3.3 信息化后勤保障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片来源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关于战略三角关系的研究 |
| 二、宜用“三边关系”描述冷战后的中美俄国家关系 |
| 三、国家利益理论是研究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基础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五、论文的安排 |
| 第一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形成(1991-1996) |
| 第一节 中美俄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
| 第二节 中美俄相互认知的变化 |
| 第三节 中美俄对各自国家利益的界定 |
| 第四节 中美俄三国外交政策 |
| 第五节 国家利益催生中美俄三边关系 |
| 第二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1997-1999) |
| 第一节: 为巩固世界领导地位 美国蚕食中俄国家利益 |
| 第二节: 为维护国家利益 中俄携手抗衡美利坚 |
| 第三节: 中美俄利益互动及三边关系的特点 |
| 第三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调整(2000-2005) |
| 第一节: 普京务实外交:在三边关系中追求实利 |
| 第二节: 布什外交政策: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三边关系 |
| 第三节: 后“9·11”时代的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特点 |
| 第四章: 影响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因素 |
| 第一节: 国民性格与相互认知 |
|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 |
| 第三节: 经济贸易与能源问题 |
| 第四节: 军事力量与地缘安全 |
| 第五章: 结语 |
| 一、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实质 |
| 二、国家利益的恒量与变量 |
| 三、关于三边关系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论文人名译名表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