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玲[1](2021)在《胃黏膜病变ESD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现在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早期胃癌以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本文将研究探讨胃黏膜病变ESD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更好地进行术中以及术后的管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术后的生活质量和术后依从性。方法:回顾收集2006年01月~2020年11月因胃黏膜病变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ESD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手术相关资料以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合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脏病)、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病变相关信息:病变的部位(胃窦、胃体、胃角、贲门-胃底)、切除病变面积、病理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病变切除情况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胃黏膜病变ESD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9例患者,共358处病变,年龄范围22~88岁,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男性193例(58.7%),女性136例(41.3%)。存在烟酒史的患者有116例,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22例,糖尿病63例,心脑血管疾病29例,慢性肾脏病7例),存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22例。手术时间15min~390min,中位手术时间60min,切除病变面积0.25~45.5cm2,中位面积7cm2。病变位置(胃窦224处,胃角37处,胃体60处,贲门-胃底37处),病理结果(早期胃癌80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6处、其他63处)。完全切除率为94.7%(339/358),整块切除率为99.4%(356/358)。术中出血的发生率为12.8%(46/358);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5.0%(18/358),其中11例(61.1%)患者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h内,7例(38.9%)术后出血发生在1周内;术中穿孔的发生率为3.9%,术中穿孔均为小穿孔,且在内镜下修补处理成功,无术后穿孔发生。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11.5%,术后腹痛发生率为20.1%。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出:病理类型是早期胃癌(OR=5.814,95%CI1.232~27.442 P=0.026)和病变在贲门-胃底(OR=6.057,95%CI 1.878~19.533P=0.003)是胃黏膜病变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60min(OR=4.868,95%CI 1.321~17.931 P=0.017)和切除病变面积≥7cm2(OR=8.946,95%CI 1.964~40.743 P=0.005)是胃黏膜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位于贲门-胃底(OR=6.719,95%CI 1.783~25.321,P=0.005)和切除病变面积≥7cm2(OR=9.850,95%CI 1.211~80.091,P=0.032)是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位于胃窦部(OR=7.267,95%CI 1.595~33.107 P=0.01)、切除病变面积≥7cm2(OR=2.265,95%CI 1.243~4.126 P=0.008)和术中存在固有肌层损伤(OR=3.16,95%CI 1.521~6.567 P=0.002)是术后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7.584,95%CI 2.877~19.996,P<0.001)、术中出血(OR=8.348,95%CI 3.328~20.941,P<0.001)和术中穿孔(OR=6.528,95%CI1.682~25.335,P=0.007)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变在贲门-胃底、病理类型为早期胃癌是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60min和切除病变面积≥7cm2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贲门-胃底、切除病变面积≥7cm2是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4岁、术中穿孔、术中出血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位于胃窦、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切除病变面积≥7cm2是术后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上述危险因素,提高警惕,加强术中、术后管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彭紫元[2](2020)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部疾病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包括胃溃疡组35例、萎缩性胃炎组40例,胃癌组39例),以及同期我院胃镜检查正常人群32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的表达;采用尿素[13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各分组人群血清G-17、PGⅠ、PGⅡ、CEA的水平,以及HP阳性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检测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同时对国内发表的21篇关于血清G-17、PG水平及PGR检测胃癌的诊断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各分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资料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5)。胃癌组的癌胚抗原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3.1%(17/32),胃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5.7%(30/3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为87.2%(34/39),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为85.0%(34/40)。各组中仅对照组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癌胚抗原水平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中的表达,提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没有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PG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78,依次为G-17、PGⅡ、CEA;四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1.000。Meta分析显示,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G-17)=0.83、AUC(PGⅠ)=0.86、AUC(PGR)=0.80,均介于0.7~0.9之间,有较好应用价值。结论1.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比对照组低。胃癌组的CEA水平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2.各组中仅对照组Hp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表明Hp感染为胃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与Hp阴性人群之间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更复杂的机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非为单一致病因素。4.联合G-17、PGⅠ、PGⅡ和Hp检测对于诊断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早期胃癌筛查提供有效依据。5.Meta分析显示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的筛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刘盛楠[3](2018)在《中老年便血患者电子结肠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釆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对中老年便血患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后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其临床特点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旨在探讨电子结肠镜在便血中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5年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便血为主诉而收治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患者260例,记录电子结肠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恶性肿瘤发生部位、病理检查组织学类型、性别及年龄等情况,分3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肿瘤检出率:在260例患者中,其中有183例患者发现有恶性肿瘤,总检出率为70.38%(183/260)。2.恶性肿瘤检出在年龄分布上:其中在75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中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占83.70%(77/92);60-74岁年龄段的患者中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占69.15%(65/94);45-59岁年龄段的患者中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占55.41%(41/74);发现每增加一个年龄段,恶性肿瘤检出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达2.016倍),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恶性肿瘤检出在性别分布上:其中女性患者检出76例,检出率为29.23%,男性患者检出107例,检出率为41.15%,男性>女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恶性肿瘤检出部位:在183例被检出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其中发生在直肠的共有112例,占61.20%;其中发生在乙状结肠的共有38例,占20.77%;发生在其它部位的有33例,占18.03%;以发生在直肠者显着增多,与其它部位存在差异(P<0.05)。5.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病理检査结果,随年龄段的升高,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有所增高,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变化存在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便血患者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恶性肿瘤总检出率为70.38%;其中在年龄分布上,随年龄段的增高而增加;恶性肿瘤检出率与性别存在关系,男性大于女性;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多见,结肠次之;肿瘤组织学类型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细胞分化趋好。
赵锋[4](2018)在《内镜下不同染色方法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色素内镜不同染色方法下病变表面清晰程度,探讨其在肠道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选择出染色效果好且方便廉价的染色方法,向基层医院推广。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0月于宁夏医科大学心脑血管病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的患者共243例,病变总数308个。研究第一阶段将入选的113例患者随机方式分入不同浓度的醋酸组(1.0%、1.5%、2.0%)和结晶紫组(0.05%、0.1%、0.2%)。通过比较各组染色后病变表面清晰程度,选择出效果最佳染色浓度。第二阶段:共纳入130例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病变的患者,依次在常规白光内镜下、最佳浓度醋酸和结晶紫染色后分别观察病变粘膜腺管开口形态,参照Kudo分型标准做镜下诊断;最后根据病检结果评价诊断方面的符合率。结果内镜图像清晰度的比较:2.0%醋酸组图像清晰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组、1.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结晶紫组图像清晰程度评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05%组、0.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结果可得出醋酸、结晶紫最佳浓度为2.0%和0.1%。第二阶段中的130例患者病检结果显示,炎性/增生性息肉49例,管状-绒毛状腺瘤54例,锯齿状腺瘤12例,高级别内瘤变和结直肠癌15例。普通白光下、醋酸及结晶紫染色对肠道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9.0%、92.6%、87.6%;特异度分别为75.5%、81.6%、83.7%,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7.7%、88.5%、86.2%。经X2检验,醋酸、结晶紫染色对肠道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染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醋酸和结晶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醋酸染色对病变的敏感性更高、诊断一致性更强。结论色素内镜能够清晰显示肠道病变的病变轮廓、边界及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醋酸廉价易得且操作简便,适合向基层医院推广。
刘芳[5](2018)在《窄带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随着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尤其是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使表浅型、微小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上消化道病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上消化道病变筛查需求量大,且以非镇静镇痛的常规内镜检查为主;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需要较长的检查时间并配备较为昂贵的内镜设备使患者可能无法耐受或充分配合,影响检查质量,且大部分基层医院无法实现放大内镜全覆盖式检查,进而限制了其应用的推广。而非放大窄带成像内镜进行上消化道粘膜病变筛查时,因其窄带光模式切换便捷迅速,不受内镜型号影响,无传统染色内镜并发症风险等优点,使得临床推广应用成本更低、筛查效率更高、患者更易接受;但单独使用窄带成像技术进行筛查时,其检查效力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评估该方法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第一部分窄带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中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比较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窄带成像模式与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的病变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评估窄带成像技术的易用性与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4月接受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且病变传统白光图像、窄带成像图像以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低年资及高年资医师各一名分别对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传统白光图像、窄带成像图像进行阅片诊断,评估两名医师病变识别的一致性,比较白光模式下与窄带成像模式下全部病变总识别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175例上消化道粘膜表浅型病变纳入研究,食管病变43例(24.57%),胃病变60例(34.29%),十二指肠球部病变72例(41.14%),低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分别为55.81%、68.33%和91.67%,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3.02%、95.00%和95.83%,两种模式下食管与胃的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分别为58.14%、73.33%和91.67%,NBI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7.67%、95.00%和97.22%,两种模式下食管与胃的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全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中,低年资医师与高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模式和窄带成像模式下对相同病变检出无显着性差异,kappa系数分别为0.88与0.79。结论窄带成像技术可提高上消化道内镜筛查中食管及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可重复性。第二部分窄带成像技术在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初步分析窄带成像内镜在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粘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门诊及住院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后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每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组,同时调取每例患者进行窄带成像模式观察时拍摄的内镜图片,分别记录病变分布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病变是否发生融合、病变大小、病变的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是否规则等指标,继而统计比较不同组间病变的上述研究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显着性。结果本研究共搜集符合标准的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72例,其中炎症性病变为35例(48.61%),胃黏膜异位为17例(23.61%),胃上皮化生12例(16.67%),其余8例(11.11%)为腺瘤型病变。分析四种表浅型病变的图像特征后发现,腺瘤型病变多呈单发性分布、病变大小往往较其他三种病变更大,炎症性病变的表面结构特征与周边背景黏膜无显着性差异,病变表面血管结构特征及多发型病变发生融合现象时,对鉴别这四种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的性质具有一定参考提示作用。结论上消化道内镜筛查过程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时,应用窄带成像技术可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初步鉴别分析,进一步提高镜下诊断的准确性,避免遗漏需要治疗或随访监测的病变,也可防止因过度评估病变性质所导致的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杨修伟[6](2016)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直肠癌中安全性与疗效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我们检索了自2000年1月到2016年1月所发表的、关于对比腹腔镜与开腹两种手术方式在直肠癌中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章选择,并提取相关临床效应指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本研究共选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分析得出腹腔镜与开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在手术资料上,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要长27.07min[95%CI,(16.33,37.82,p<0.00001)],术中出血量要少70.36ml[95%CI(-97.91,-42.81),p<0.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28),环周切缘阳性率无差异(p=0.99);术后并发症上,如肠梗阻,输尿管损伤、吻合口瘘、切口感染二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恢复方面,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上要少3.85天[95%CI,(-5.27,-2.43),p<0.00001],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5年总体生存率上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在3、5年总体生存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对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戴金芬[7](2016)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病变中的治疗价值评价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人(≥65岁)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间,经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共102例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症状、慢性合并症、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等临床及病变特征,病灶是否整块切除、是否组织治愈性切除、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以及创面愈合情况、局部残留或复发等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对两组的各项临床及病变特征、ESD治疗结果、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1.老年组患者共41例,非老年组6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老年组(72.0±5.7)岁,非老年组(51.7±10.1)岁,两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老年组的慢性伴随疾病总的发生率、以及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的伴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比例、伴随症状、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类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治疗结果上,老年组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92.7%(38/41),非老年组整块切除率为96.9%(63/65),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老年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5.4%(35/41),非老年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6.1%(56/65),老年组略低于非老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10)发生并发症情况:老年组发生术后出血3例,出血率为7.3%;非老年组发生术后出血5例,出血率为7.7%;老年组发生穿孔3例,穿孔率为7.3%,其中术中穿孔1例,术后穿孔2例;非老年组发生穿孔2例,穿孔率为3.0%,其中术中穿孔1例,术后穿孔1例;老年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发生率为2.4%,非老年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发生率为1.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在术后出血发生率、总的穿孔率、术中穿孔率以及术后穿孔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均未发生ESD手术相关死亡。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病例有1例行急诊肠镜止血术,其他均通过药物治疗止血。穿孔的病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后感染的病例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控制感染3.在随访结果上,老年组随访率为90.2%(37/41),非老年组随访率为95.1%(58/61),两组随访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84)。老年组随访时间为8.3±0.9月,非老年组随访时间为8.0±1.3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238)。随访期间,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创面愈合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和局部复发。结论:ESD治疗65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第二部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发生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间,经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共102例患者的资料,在单因素分析中,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慢性合并症、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与ESD发生穿孔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关系,在多因素分析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发生穿孔及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并发症发生情况:共有5(4.9%)例患者发生穿孔,其中术中穿孔有2例,术后穿孔3例;有8(7.8%)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发生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的总发生率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单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率、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病理类型及病灶是否整块切除,这些因素均与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穿孔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病变位于右半结肠、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与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穿孔发生有关(P<0.05),这两个因素可增高穿孔发生风险,将这两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的系数为2.055,OR值为7.807,95%可信区间为1.097-55.546,P值为0.040;病变位于右半结肠的系数为1.873,OR值为6.505,95%可信区间为0.914-46.315,P值为0.062;可见,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是结直肠ESD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3.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灶是否整块切除,这些因素均与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病变位于右半结肠、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与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穿孔发生有关,这两个因素可增高穿孔发生风险,其中,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是结直肠ESD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涛[8](2013)在《结直肠腺管开口分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APC基因蛋白截短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大约只有40%的患者在肿瘤局限期被检测出来,待出现症状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诊治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可大大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染色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放大内镜的应用使消化道微小病变的诊断成为可能。结直肠粘膜表面存在大量腺管,开口呈凹窝状,腺管和腺管间的间质部富含微血管,染色放大内镜的作用主要是观察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主要强调腺管开口及粘膜浅层微血管结构,粘膜腺管开口形态及细微血管形态变化对早期结直肠肿瘤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染色放大内镜与NBI放大内镜对结直肠粘膜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准确性达87-94%,与组织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APC基因是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的易感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肿瘤中也有改变,有研究报道APC基因约95%的突变结果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基因产物的截短是一种很极端的改变,会引起细胞内蛋白正常功能的改变,从而诱发疾病。本课题研究拟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的一致性关系,以及腺管开口分型对结直肠非肿瘤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内镜下两种辅助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结合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比较不同腺管开口结直肠病变的APC蛋白截短的表达,探讨APC蛋白截短在不同组织病理分型及腺管开口分型中表达的关系。目的1.通过采用染色放大技术及NBI放大技术观察结直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对结直肠非肿瘤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比研究染色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通过比较不同腺管开口结直肠粘膜病变的APC基因蛋白截短的的表达,探讨不同腺管开口类型与结直肠病变组织APC基因蛋白截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64例患者,共发现73处息肉样病变,对息肉样病变在内镜下采用粘膜染色放大技术观察腺管开口,根据腺管开口的Kudo分型判断病变的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质(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Ⅴ型为肿瘤性病变),并和病理诊断对照,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2.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查的75例患者,共有92处病变,分别在常规内镜模式、NBI放大模式及染色放大模式下进行观察,对发现的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对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的73处息肉样病变,按kudo标准进行分型,并采用蛋白截短检测技术检测其病变组织APC基因蛋白截短的表达水平,并将Ⅰ-Ⅱ型合并组、Ⅲ-Ⅳ合并组、Ⅴ型组进行两两比较;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非瘤性息肉组(炎性息肉,增生息肉,幼年性息肉合并组)、腺瘤组(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合并组)和腺癌组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直肠粘膜不同腺管开口及不同病理分型中APC基因蛋白截短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染色放大内镜发现结直肠息肉样病变73处,经内镜下腺管开口形态诊断:Ⅰ型腺管开口11处,Ⅱ型腺管开口9处,Ⅲs型腺管开口1处,ⅢL型腺管开口19处,Ⅳ型腺管开口11处,Ⅴ型腺管开口12处,混合型腺管开口10处。经组织病理诊断:炎性息肉13处(17.8%),增生性息肉8处(10.9%),幼年性息肉1处(1.4%),管状腺瘤22处(30.1%),管状-绒毛状腺瘤10处(13.7%),绒毛状腺瘤7处(9.6%),腺癌12处(16.4%)。诊断非肿瘤性(Ⅰ-Ⅱ型)和肿瘤性(Ⅲ-Ⅴ型)息肉病变的病理符合率为94.5%(69/73);诊断非肿瘤性息肉诊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5.0%;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8.0%,特异性为94.3%。2.常规内镜检出87处(94.6%)病灶,NBI放大内镜检出90处(97.8%),染色放大内镜全部检出(100.0%)。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染色放大内镜(P=0.000),在腺管开口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NBI放大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4/92)、83.9%(26/31)、95.1%(58/61),染色放大内镜则对应分别为89.1%(82/92)、80.6%(25/31)、93.4%(57/6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蛋白截短检测技术检测结果表明:APC蛋白截短在病理类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分别为0%(0/13)、0%(0/8)、0%(0/1)、36.4%(8/22)、30%(3/10)、28.6%(2/7)、33.3%(4/12),非瘤性合并组与腺瘤性合并组及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腺瘤合并组与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APC蛋白截短的表达率在结直肠腺管开口Ⅰ型、Ⅱ型、ⅢS型、ⅢL型、Ⅳ型、Ⅴ型中分别为0%(0/11)、0%(0/9)、0%(0/1)、31.8%(7/22)、33.3%(6/18)、33.3.%(4/12);Ⅰ-Ⅱ型合并组与Ⅲ-Ⅳ合并组及Ⅴ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Ⅲ-Ⅳ合并组与Ⅴ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1.染色放大内镜与NBI放大内镜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对诊断结直肠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可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两者的联合应用对其有很大帮助。2.APC基因蛋白截短的表达发生在结直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阶段。3.APC基因蛋白截短的检测结合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形态及细微血管的变化对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姚艳芳[9](2010)在《内镜窄波成像技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非放大窄波成像内镜诊断结直肠病变肿瘤与非肿瘤性质的价值,为其临床推广应用积累经验。方法:对211例有结直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应用具有NBI系统的结肠镜进行检查,对病变分别应用白光内镜及非放大NBI内镜进行观察,根据病变腺管开口形态或毛细血管形态对病灶作出诊断,病变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白光内镜与NBI内镜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在211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70个,其中NBI内镜显示腺管开口模糊的发生率为1.62%,明显低于白光内镜的8.11%(P=0.000),且能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毛细血管;②白光内镜、NBI内镜Kudo分型及Sano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85.41%、89.19%及87.30%,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03);③NBI内镜Kudo分型及Sano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92.57%及94.29%,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的82.86%(P=0.006,P=0.001);④白光内镜、NBI内镜Kudo分型及Sano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特异性分别为87.69%、86.15%及81.03%,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6)。结论:本组病例显示:①与白光内镜相比,非放大NBI内镜能较好地观察结直肠病变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②非放大NBI内镜能有效判断结直肠病变肿瘤与非肿瘤性质,较白光内镜具有减少漏诊的可能性。
熊超亮,黄缘[10](2008)在《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 2.3 记录及观察指标 |
| 2.4 研究因素的定义标准 |
| 2.5 并发症的相关评判标准 |
| 2.6 相关器械及用品 |
| 2.7 术前准备 |
| 2.8 ESD操作步骤 |
| 2.9 术后处理 |
| 2.10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临床资料特点 |
| 3.2 纳入患者及病变的基本情况 |
| 3.3 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 3.3.1 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2 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3 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4 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5 术后腹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References |
| 综述 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与ESD并发症及处理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相关指标与早期胃癌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3.2 各组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比较 |
| 3.3 各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 |
| 3.4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
| 3.5 G-17、PGⅠ、PGⅡ、CEA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参数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胃癌的早期诊断 |
| 4.2 本文不同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 |
| 4.3 G-17、PGⅠ、PGⅡ、CEA水平及变化 |
|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
| 4.5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
| 4.6 G-17、PG、CEA、Hp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启示 |
| 第五章 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筛查价值的Meta分析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已录用的学位论文相关论着 |
| 附录三 论着录用通知与文章版面费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1.3 数据搜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设计与分组方法 |
| 1.2.2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情况 |
| 2.2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随年龄段的增高而有所增加,恶性肿瘤发生率呈增长趋势 |
| 2.3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恶性肿瘤检出率具有性别差异 |
| 2.4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肿瘤检查发现肿瘤好发部位存在差异 |
| 2.5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肿瘤活检发现,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差异 |
| 2.6 中老年人便血患者,内镜下肿瘤活检发现,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具有差异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个人简介 |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第一部分 窄带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中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 2.3 统计方法 |
| 3.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3.2 不同观察模式下病变检出率比较分析 |
| 3.3 不同观察模式下病变检出一致性评估 |
| 4.讨论 |
| 5.结论 |
| 第二部分 窄带成像技术在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 6.资料与方法 |
| 6.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6.2 观察指标 |
| 6.3 统计学处理 |
| 7.结果 |
| 7.1 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分组情况及各指标统计结果 |
| 7.2 不同指标分别进行多重比较后同质子集分组情况 |
| 8.讨论 |
| 9.结论 |
| 10.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类型及对象 |
| 2.2 文献检索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 2.6 数据的提取 |
| 2.7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质量 |
| 3.2 纳入文献meta分析结果 |
| 3.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3.2.2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
| 3.2.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 3.2.4 术后恢复及预后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优势 |
| 4.2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不足 |
| 4.3 环周切缘分析 |
| 4.4 淋巴结清扫分析 |
| 4.5 患者复发率及生存率分析 |
| 4.6 并发症分析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病变中的治疗价值评价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附表和附图 |
| 第二部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附表和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其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结直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临床价值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一 |
| 第二部分 染色放大内镜与 NBI 放大内镜对诊断结直肠病变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二 |
| 第三部分 结直肠粘膜不同腺管开口中 APC 基因蛋白截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目录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仪器与材料 |
| 2.3 计算样本量 |
| 2.4 肠道准备 |
| 2.5 内镜操作 |
| 2.6 金标准 |
| 2.7 诊断标准 |
| 2.8 观察指标 |
| 2.9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基本资料 |
| 3.2 白光内镜与NBI内镜对病变腺管开口与毛细血管的显示情况比较 |
| 3.3 白光内镜与NBI内镜诊断结直肠黏膜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质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
| 4.2 NBI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的国内外现状 |
| 4.3 结直肠病变的形态特征分析 |
| 4.4 NBI内镜诊断结直肠病变的评价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英文缩略 |
| 临床技能培训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0引言 |
| 1食管病变 |
| 1.1 Barrett |
| 1.2早期食管癌 |
| 2胃部病变 |
| 2.1慢性萎缩性胃炎、非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
| 2.2早期胃癌 |
| 3结直肠病变 |
| 3.1大肠腺瘤性病 |
| 3.2早期结直肠癌 |
| 3.3特殊类型的大肠肿瘤病变 |
| 4结论 |
| ■相关报道 |
| ■创新盘点 |
| ■应用要点 |
| ■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