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电子邮件噩梦?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E-mail恶梦?(论文文献综述)

陈淑珠[1](2021)在《基于格林模式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以格林模式的行为诊断理论框架为指导,研制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并运用该问卷了解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的现状,诊断其主要影响因素。2.基于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的诊断结果,以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理论框架为指导,构建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3.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问卷研制:以格林模式的行为诊断理论框架为指导,结合文献查阅,形成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条目池,经两轮专家函询修订问卷条目,最终形成《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并进行内容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2.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福建省某二级综合医院就诊的300例PCNL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进行结石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诊断性调查。3.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基于格林模式,结合上述现况调查结果,总结本领域研究成果,形成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该方案的两轮函询和修改,最终形成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4.健康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在福建省某二级综合医院泌尿外科行PCNL的7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围手术期间,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健康干预基础上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天、出院时、术后6个月等不同时间点在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结石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焦虑状态、住院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问卷研制结果:基于格林模式理论框架构建的《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包含预防结石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共25个条目。该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68,Cronbach’sα系数为0.729,重测信度为0.816。2.现况调查结果:300例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2.00±0.61、2.13±0.70、2.21±0.72,得分指标为51.24%、52.12%、54.7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和获取知识途径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体重指数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态度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获取知识途径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行为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3.健康干预方案构建: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完成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专家对方案赞同率为100%,内容效度指数为0.86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14和0.325。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入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焦虑水平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焦虑状态均有所缓解,试验组的焦虑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结石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其预防结石的知-信-行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则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格林模式理论为框架形成的《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水平的测量工具。2.PCNL患者在预防结石知、信、行三个方面得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关注,可以通过规范的健康干预提升其预防结石意识与行为。3.基于格林模式构建的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所形成的项目内容具有良好可行性,能较好地满足PCNL患者的护理需求。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住院满意度,降低结石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意义。

周俐霜(KUNPRIYAPONR SONPIM)[2](2020)在《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的编制原则,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编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开展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制定方法及证据评估的研究。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医共识的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而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疗法进行医疗实践活动;加强失眠治疗效果;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便于操作的中医诊疗指南和方法,满足卫生事业的要求。方法:研究的文献对象为在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公开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凡国内发表的研究中医药针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试验、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临床疗效、临床研究等均为纳入文献。主题词为“非器质性失眠症”、“失眠”、“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睡眠障碍”。根据预设的纳入标准对合格文献建立数据库,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1.共收录古代中文文献66本(手工检索到的各个时期对失眠的古代医书共有66本),现代中文文献3139篇。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医共识的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在使用中医疗法进行医疗实践活动中的规范,加强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治疗疗效,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二轮专家问卷,中医病名“失眠、不寐、少寐”。辨证论治“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针灸治疗等统计结果S≥满分的50%,≥1。结论:1.引起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病因:检索相关文献279篇,合计提病因病机共6个,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阳不入阴、脏腑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迈。2.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辨证分型:其中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心脾两虚(40%)、痰热扰心(25%)、心肾不交(15%)、肝郁化火(10%)、瘀血内阻(7%)、心胆气虚(3%)。3.针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选穴规律: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四条经脉的穴位,集中分布于四肢部、头颈部及腰背部。其中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心俞、膻中、脾俞、内关、肾俞、四神聪、安眠、肝俞、印堂、太冲、照海、太阳是出现频次最高的16个穴位。

王莹[3](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于澜[4](2019)在《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耳鸣即在无外界声刺激或电刺激的情况下,人耳主观感觉到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症状。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临床上,绝大多数耳鸣患者表现为主观性耳鸣,主要为大脑神经的异常活动引起的异常听觉感知,可能与耳部、听神经、全身性疾病等不同病变相关。本研究通过小样本对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进行耳鸣评估方法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对不同疾病伴耳鸣的患者进行耳鸣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对耳鸣的精细划分和主客观评估,建立耳鸣的规范化评估流程。同时,通过梳理耳鸣基因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耳鸣的基因学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纯音听阈正常者的耳鸣评估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主观性耳鸣发展和诊治的客观检查方法。方法选取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6例作为耳鸣组;另选取听力正常并无耳鸣的正常人18例作为对照组。对耳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行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高频扩展测听、畸变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对耳鸣组行耳鸣检查和脑电图检查。结果耳鸣组与对照组高频测听有反应的听阈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间12.5kHz相同频率的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畸变耳声发射在0.75Hz检出率为57.7%,对照组相同频率下检出率为94.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性脑干反应检查中,耳鸣组和对照组Ⅰ、Ⅲ、Ⅴ波各波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幅及Ⅴ/Ⅰ波幅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波Ⅲ波幅大于波V波幅的比例为53.9%(14/26),对照组为0%,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测中,声刺激后较声刺激前相比,85%的患者耳鸣响度有所下降,有5例患者脑电图结果与前相比有所变化。结论对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行客观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的隐性功能改变,为耳鸣的诊治和疗效判断提供参考依据。脑电图检测可能对声刺激疗效有一定评估作用。第二部分: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征分析本部分对1153例耳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耳鸣进行分型分级,探讨不同疾病的耳鸣特征。梅尼埃病、听神经病、噪声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突发性耳聋均是以中重度耳鸣为主。耳鸣音调匹配中,梅尼埃病和听神经病以低频音调为主,噪声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鼻咽癌患者以高频音调为主。耳鸣响度匹配中,噪声性聋的患者耳鸣响度较低,而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响度较高。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以及听觉过敏症状,临床上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干预。第三部分:耳鸣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近些年来的病因学研究强调了遗传因素在耳鸣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可重复性。耳鸣相关基因的鉴定可为耳鸣的诊治提供参考。本课题将近些年与耳鸣有关的基因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与耳鸣相关的基因研究主要涉及耳鸣与生长相关蛋白、即刻早期基因、细胞骨架活性调节基因、受体基因、钾循环途径相关基因和神经营养因子等。目前人类耳鸣基因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表型对受试者进行仔细精确的选择,将有助于识别耳鸣基因或与耳鸣相关合并症的基因。本课题组对37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了全面听力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类型听神经病的耳鸣特征,以寻找单基因病耳鸣家庭的罕见变异。结果发现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听神经病患者具有不同的耳鸣特征,OTOF基因突变的听神经病患者不伴耳鸣症状,而AIFM1基因突变的听神经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症状。耳鸣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特征表现对我们认识各种疾病及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具有参考价值,根据表型进行疾病的精细划分结合大数据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对未来耳鸣的遗传学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裘莹莹[5](2019)在《中美大学生在线互动写作中的同伴互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复查和修订阶段的中心内容之一,同伴反馈在二语写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外对于同伴反馈的定义、分类和识别存在重叠和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反馈的理论研究,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归纳;国内关于同伴反馈的理论研究较少。由母语者和二语者组成的同伴互评混合小组已经成为二语写作的一种趋势,但是目前鲜有研究探讨母语者和二语者之间同伴互评和同伴互动的异同。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研究。首先,在以往同伴互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同伴互评理论框架。本文重新界定同伴反馈,将其分为评价类反馈和情感反馈两个大类和21个子类;首次提出“反馈之反馈”,分为接受性反馈、模糊性反馈和不接受性反馈三个大类和10个子类。然后,将该理论框架应用于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基于上述识别方案,本文统计分析和比较中美大学生同伴反馈的使用特征和规律;分析文本共建期间实施的修改,在修改文本期间采纳的反馈类型和在协同写作中使用的搭架策略,对比中美大学生同伴互动行为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混合小组同伴的互动模式。本文采用的语料是“英语写作跨洋互动”在线平台上中美大学生同体裁英语作文(初稿和修改稿)、作文反馈文本、在线讨论、作文“修改报告”以及后续访淡。本文从同伴互评与同伴互动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力求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混合小组中,中美大学生提供的同伴互评类型存在哪些异同?(2)混合小组中,中美大学生实施了哪些互动行为?(3)混合小组中,中美大学生形成了怎样的互动模式?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同伴互评类型的出现频次,分析中美同伴互评类型的异同;利用多案例分析法分析中美大学生的互动行为及其形成的互动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一)中美同伴互评类型之间的异同。(1)中美同伴互评的共性。第一,中美大学生同伴互评的类型具有一致性。同伴反馈以评价类反馈为主,“反馈之反馈”以模糊性反馈为主。这表明中美大学生对同伴互评类型重要性次序的认识是一致的。第二,中美大学生的同伴反馈和“反馈之反馈”有相似的反馈模式。同伴反馈一般遵循“评价类反馈(验证性反馈→指正性反馈)→情感反馈”的模式。“反馈之反馈”一般遵循“接受性反馈→模糊性反馈”的模式。第三,同伴反馈子类中,指正性反馈数量最多,其中信息性反馈是最常见的评论形式;肯定性反馈尤其是局部肯定性反馈所占比例很大。有三个原因:一是双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反馈经验;二是双方都有提供反馈的指导提纲;三是由项目的“提升语言学习,促进文化交流”的活动初衷决定的。第四,“反馈之反馈”子类中模糊性反馈最多,以澄清为主;接受性反馈以局部接受为主。同伴反馈中大量的指正性反馈导致澄清的数量最多。局部接受性反馈说明双方在同伴互动过程中,都会调整语言资源、部分接受同伴的观点。(2)中美同伴互评的差异性。中国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于表达自身观点,这可能是与汉语写作的传统目的——“文以载道”有关,受“读者是被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同伴反馈中高频率的反馈类型表明美国大学生关注意义协商,他们的读者意识和平等对话意识强,体现了美国学生写作的批评行为准则,这源于“写作为交际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同伴互评过程中,中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在权威立场和合作立场之间切换。(二)中美同伴互动行为之间的异同。(1)中美同伴互动行为的共性。第一,中美大学生都实施了更正、改写、删除,添加和重新排序等五种修改行为。修改稿中作文修改的多少与反馈内容、反馈形式有关。以语法、结构、词汇和用法规范等修改意见为主的互评会引起更多的修改。第二,同伴互评的接受和采纳建立在理解且易操作的基础上。与文本结构相关的修改意见易被采纳,与写作内容相关的建议不易被采纳。多个同伴提出的相同的反馈意见易被采纳。第三,学习者和本国的反馈者的互动较少,指导和激发兴趣等搭架策略没有得到回应,互动缺乏主体间性。(2)中美同伴互动行为的差异性。第一,相对而言,中方大学生平均每人实施的作文修改高于美方大学生。中方以自我修改为主,美方的他人修改更多,即美方学生更倾向于因为反馈者指出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作出相应的修改。第二,双方采纳的反馈类型的数量排序不同:中方学习者采纳的反馈以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为主;而美方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对文本语篇层面的意见。这既体现了双方对同伴反馈的接受度不同,也说明反馈者给予反馈的侧重点不同。第三,中方写作组中,双方的搭架策略明显;而美方写作组中,双方的协商互动有时无法达成一致,缺少主体间性。(三)中美同伴互动模式的异同。(1)中美同伴互动模式的共性。第一,中美同伴互动以合作互动模式为主。说明双方虽然会存在认知冲突,但是会通过互动协商建立理解并达成新的共识。第二,反馈行为和互动行为与互动模式之间相互作用,同一个小组的互动模式具有动态性。(2)中美同伴互动行为的差异性。第一,中方写作组中,形成的互动模式以常规互动模式和合作互动模式为主。美方反馈者指出写作文本的语言问题时,因反馈者本族语的优势,他们的判断具有权威性,中方作者大多会赞同反馈者的意见,因此常规互动模式较多。第二,美方写作组中,合作关系模式是最常见的模式,这一发现与我们原先的预期不符。中国反馈者可以参与美国作者关于语篇结构的辩论,特别是在他们有更多学科知识的文本结构方面,这是合作关系模式居多的主要原因。在协商写作文本的内容时,中国反馈者与其他反馈者之间也有互动,所以出现少量的集体互动模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同伴互评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构建了同伴互评理论框架,提出了同伴互评的识别方法并首次提出“反馈之反馈”概念,为同伴互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帮助。实践意义在于关注中美互动双方的语言系统是如何产生动态的、多向的互动行为,揭示了中美互评和互动的异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有益于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陈文展(Tran Van Chien)[6](2018)在《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研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肝硬化症状及体征进行调查,形成中医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并通过临床考核的形式进行量表的测试与评价、建立《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工具。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收集肝硬化症状、体征条目,将每个症状及体征条目分为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同时对每个条目进行等级量化描述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等级;用德尔菲法,选择全国各地多位着名肝硬化疾病专家进行三轮调查以确定保留条目,对保留症状及体征的等级量化描述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结合临床考核其可行性、信度、区分效度、反应度指标。结果:三轮专家咨询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及具有科学代表性。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肝硬化的11个症状包括“肝区疼痛、腹部疼痛、心情抑郁,眼睛干涩、头晕、耳鸣,怕冷、多梦,腰背酸痛、口干、口苦”满分比(完全同意率)低于75%,其他26个症状及体征条目的等级量化描述都高于75%,变异系数在0.0000.250之间,协调系数为0.104,P<0.05,说明专家对该部分条目同意度评价一致性高,评价结果可信度高。第二轮咨询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肝硬化症状及体征条目的等级量化描述有超过80%专家的意见是完全同意,余5个条目肝区疼痛、腹部疼痛、心情抑郁、腹部胀大、鼻衄满分为6080%。变异系数在0.0000.270之间、协调系数为0.154(比第一轮数值高),P<0.01、说明专家评价一致性高于第一轮,评价结果可信度高。第三轮咨询结果显示,除6个条目,肝区疼痛、腹部疼痛、视物模糊、牙龈出血、黑便、鼻衄等级描述的满分比7590%,余共28个肝硬化症状及体征条目的满分率(专家完全同意率)均超过90%,变异系数在0.0000.164之间、协调系数为0.155比上两轮升高,P<0.01,说明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临床考核结果提示量表有较好的可行性,总分及各条目分的高低端组之间的鉴别度指数D值在0.39-0.96,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同时,第一次和第二次评分的总分及各条目ICC在0.83-1.00具有极好的评价信度,P<0.05说明两次评介不存在统计差别。治疗前后评价方面,分析结果显示有8个条目(腹部胀满不适,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疲倦乏力,难以入睡,口干,纳差,恶心不适)ES值在0.8以上、CR值42-62%为高度反应性,19个条目ES值0.2-0.8,CR值≥33%有中度反应性。秩和检验结果,23个症状治疗前医生与患者报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23个症状医生与患者报告轻重没有差异。治疗后,除3个症状“疲倦乏力”、“目干涩”及“情志抑郁”医生与患者报告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症状治疗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专家及患者报告轻重有一致性结论:本研究为建立统一的疗效判定、症状等级及赋分标准,运用德尔菲法,在大量文献研究中,通过三轮专家咨询、临床调查,考核其可行性、信度、反应度。研制《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对34个症状及体征条目进行临床考核,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区分效度、评价者内信度、反应度等,该量表可用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评价。

陈曦[7](2017)在《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国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细颗粒物(PM2.5)暴露增加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是引起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老年人群更加敏感。PM2.5可以被人体吸入沉降到肺部,并通过气血平衡进入血液循环,而且随着粒径减小,健康危害增加。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道了颗粒物健康危害及其生理和病理机制取得的进展,其中,国内很多研究关注不同区域或不同城市颗粒物浓度改变对CVD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等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的纵向研究多是基于较低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重视颗粒物组分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和毒理学研究发现,PM2.5内含的过渡金属等化学组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体内离子平衡等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但国内有关PM2.5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尚鲜有报道。传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多集中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目前心率变异性在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仍然重视不足。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可用于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从而判断其对CVD的病情及预后。HRV通过测量连续正常R-R间期变化的变异性来反映心率变化程度、规律,从而用以判断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通常而言,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HRV增高,反之HRV降低。HRV升高表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提高室颤阈,属保护因素;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降低室颤阈,属不利因素。HRV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望用于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评价。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受损,主要危险因素和环境与遗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在种族和人口学因素固定的条件下,气象因素尤其是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与CVD事件密切相关,会引起入院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研究都已经证实,热浪或寒潮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个体服药情况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显着。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心脏、血管等组织脏器健康状况下降,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对调节和稳定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评价颗粒物污染等环境因素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时,需要考虑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服药等行为的效应修饰作用。目的通过固定群组设计,对中老年冠心病人群心血管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PM2.5及化学组分个体暴露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识别雾霾PM2.5及组分暴露心血管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探索个体化PM2.5及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内容及方法本次研究基于对北京市2014-2016年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城区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6年在社区建立监测点采集PM2.5样品,监测其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在社区招募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固定群组重复测量研究。研究结合室外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室内外关系系数,估算受试人群的室内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人群时间-活动模式,利用微环境模型估算个体的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受试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代谢水平等;通过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个体水平上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识别PM2.5及化学组分暴露对CVD影响的敏感指标,为CVD的早期干预、控制,以及我国制定相应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一.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每日环境监测数据及不同站点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差异,阐释大气PM2.5污染状况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气象信息,考虑到体感温度与气温和湿度有关,结合每日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数据计算表观气温值,阐述北京市表观气温随季节变化趋势。二.北京市东部城区大气PM2.5粒径和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根据2014-2016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选择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为期一年的PM2.5连续监测,采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连续采集24h空气PM2.5样品,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分析,识别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监测点采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PM2.5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三.基于社区的固定群组追踪调查研究。在北京东部城区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招募50-75岁患有冠心病(CHD)的中老年居民志愿者,根据单组重复测量样本估算,确定样本量,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2名(男女各半)调查对象入组。2016年1月至4月期间,开展连续4次追踪随访调查,每次随访调查期间同时进行个体暴露量估算和健康测量。(一)问卷调查。在第一次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详细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服用、居住环境和出行模式等信息,并作为基线资料;每次随访期间询问受试人群近一周的服药情况和出行模式等信息。(二)个体暴露量估算。通过连续采集获得空气PM2.5样品,分析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的浓度,引用前述报道的北京市PM2.5室内外关系系数,计算受试人群室内环境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时间-行为模式量表,收集受试人群出行模式资料,根据受试人群室内外活动时间分布,结合室内外浓度,采用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的暴露水平。(三)健康测量。通过采集受试人群的空腹静脉血,测试其心血管炎性指标(hsCRP)水平,以及CVD危险因素—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h个体心率变异性,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等时域指标,以及HF、LF、VLF、LF/HF等频域指标。本次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通过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受试人群本次研究的目的、可获得利益及可能的损失。四.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急性健康影响研究。(一)首先对研究中重复测量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学处理,包括基于微环境模型和个体时间-活动模式获得的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炎性指标、凝血指标等。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描述性表述(算数均值或四分位数间距),偏态分布的观察值根据需要进行对数转换,对受试人群的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描述。(二)对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恰当转换后,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比较4次测量数据间的差异,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两两比较。(三)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按不同滞后、累计暴露情况对个体暴露水平和气象因素进行处理,分析调查期间,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和表观气温数据的滞后、累计暴露水平对心率变异性、CVD危险因素等的影响。筛选敏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四)对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量进行共线性诊断,依次构建单污染变量模型、双污染变量模型和多污染变量模型,所有模型都包括随机效应项和固定效应项,分析不同变量对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的作用。综合考虑服药情况、气象因素的效应修饰作用,进行分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的程序运行。未加特殊说明时,p<0.05视为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结果一.本次研究观察期间,北京市PM2.5依然是首要空气污染物,污染水平较高,变化范围较宽,随季节和区域变化较大。2014、2015和2016年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中位值分别为 66.5 μg/m3(5.2 μg/m3~392.6 μg/m3)、56.6 μg/m3(7.1μg/m3~477.5 μg/m3)和 55.5 μg/m3(7.4 μg/m3~394.5 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环比下降分别为14.9和1.9%。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集中分布冬季,即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北京市PM2.5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是呈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特征,北京市PM2.5浓度年均值持续呈现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区域特性。二.在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自监测点开展环境空气PM2.5的连续采样,应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化学分析仪器平台对样品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采集的PM2.5样品中化学组分检测结果显示,Zn、Se、Cu、Ti、Fe、B、Al、Pb、Mn、As、Sb、Na、K、Ca、Si、Mg、Ba、稀土元素、SO42-、NO3-等是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PM2.5样品中As含量中位值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参考限值的1.3倍,PM2.5样品中Pb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0.6倍,Cd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2.2倍。2016年1月至4月期间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均高于非雾霾天气,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是非雾霾天气的1.4~7.3倍,PM2.5、碱金属、∑PAHs、硫酸盐、硝酸盐等均存在显着差异。主因子分析将PM2.5主要化学组分经正交矩阵变换提取出3个主因子,以Zn、Cd、Cu为代表的的过渡金属元素、SO42-、NO3-等为代表的二次粒子,Se元素等在第1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8,因子1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为57.2%;主因子2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组分是稀土元素,Ca、Mg为代表的碱土金属元素和以Ti、Fe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其载荷均大于0.85,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0.8%;铂族在主因子3中载荷较大,其载荷为0.84,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5.7%。2015年11月-2016年1月,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技术监测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5μm以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集中在0.3μm-1.0μm粒径段,以0.4μm-0.5μm段含量最高,小于0.2μm和大于1.9μm粒径段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数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0.3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 0.4μm-0.6μm粒径段,OC、EC、Al、Ca、Cd、Cr、Cu、Fe、Hg、Mg、Mn、Pb、Sb、Si、Ti、Tl、Zn、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PAHs等化学组分的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3 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0.4μm-0.6μm粒径段。尽管质量浓度在0.3μm以下较低,但Sb、Si、As、Cu、Hg、Pb、Mg、Zn、Ti、氯离子等的数浓度在0.3 μm以下的粒径段仍占有一定比例。研究结果提示,PM2.5中这些特征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等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三.在追踪随访调查中,22名调查对象完成了 4次随访调查的个体暴露评价和健康测量。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0.1岁,女性患者11人(50%),12人空腹血糖值超过 6.10 mmol/L(54.5%),1人 TC ≥ 6.22 mmol/L 且 TG ≥ 2.26 mmol/L(4.5%)。4次重复测量的心血管效应指标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rMSSD和TC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采用混合模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了 pNN50和rMSSD等特征指标,发现PM2.5及PM25-Pb等组分暴露的滞后效应明显。多种模型比较分析,PM2.5及组分暴露的效应估计值在滞后3-6天(lag6-lag3)具有显着性意义。气温被认为是CVD独立的危险因素,高温热浪或低温寒潮气象因素都能够引起CVD死亡。本次研究比较了表观温度单变量和表观温度-PM2.5暴露双变量模型的结果,结果提示,对于更加敏感的HRV效应指标而言,PM2.5暴露对于气温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有协同作用。服用降压/降脂药物会使冠心病患者HRV升高,本次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服用β-blocker的效应修饰明显,在控制PM2.5或PM2.5-Pb暴露情况下,都观察到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多变量的混合模型结果显示PM2.5-Pb等组分暴露对于单独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提前1天的组分暴露协同作用会更加显着。结论2016年1月至4月期间,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雾霾天气均高于非雾霾天气。2.5μm以下的颗粒物及组分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均呈现单峰分布,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集中于0.3μm-1.0μm粒径段。PM2.5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分布在小于1.0μm的粒径段,该粒径段PM2.5及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研究中发展、改进或应用的方法及分析数据极大的丰富了我国PM2.5及化学组分粒径分析的监测方法,并积累了北京市中度污染区域细颗粒物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数据。利用基于时间-活动模式的微环境模型,评估受试人群的个体PM2.5暴露水平,比直接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更精确。短期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会对中老年人群的pNN50和rMSSD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和hs-CRP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强度随着不同的PM2.5化学组分及暴露滞后时间而显着不同。PM2.5、PM2.5-Pb等暴露滞后3-5天,观察到pNN50和rMSSD显着降低,提示PM2.5及特征化学组分急性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损伤。pNN50和rMSSD是HRV中较为敏感和有价值的效应指标,为利用HRV评价PM2.5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关注PM2.5及化学组分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控制了气象因素、药物使用等潜在效应修饰或混杂作用。在同样的PM2.5及特定化学组分暴露情况下,均观察到服用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CVD高危人群的健康防护和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空气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吕亚虎[8](2016)在《秦简中的梦幻占禳信仰初探》文中认为早期先民将梦的产生归于外在神灵鬼魅的感召和预兆,故对于梦象的征兆,他们常借助占卜来预测其吉凶。战国以来,在民间乃至社会上层,鬼神致梦的观念仍相当普遍,人们对于梦的吉凶预测,除以梦象直接占断外,五行学说成为这一时期占梦的主要原理依据。而对于恶梦,人们则常通过咒祷或巫术性手段加以禳除。出土秦简中的《梦》、《诘》、《占梦书》等篇内容的刊布,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时人有关梦幻占禳的信仰。

阮长山(NGUYEN TRUONG SON)[9](2016)在《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①建立适合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模型。②将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探讨其对患者血压、透析充分性、钾磷代谢水平、焦虑抑郁情况、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标准的编制:参考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型慢性病照看机构Kaiser Permanente的慢性病Triangle分层模型、国内外文献,咨询省内肾脏疾病医疗及护理专家的意见,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编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标准。第二部分为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2014年9月1日-2015年9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部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经样本含量估计,最终入选140例,按照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参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进行常规透析外,责任护士根据制定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对门诊透析患者进行管理,首先将患者进行分层,分为高危层、中危层和平稳层3个层次,并提供相应的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及三级干预3个级别的护理;对照组:参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进行常规透析,护士每月对患者进行1-2次电话随访,必要时家庭访视,并在其透析治疗期间进行评估及相应的健康教育;两组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患者的血压、透析充分性、钾磷代谢水平、焦虑抑郁评分及社会支持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中位数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结果】①建立了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更理想分别为134.51±7.35、85.63±8.04(P<0.05);钾、磷水平控制水平更优,分别为4.14±0.46、 1.10±0.32(P<0.05);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URR)、尿素清除指数(KT/V)下降更明显,分别为0.89±0.08、1.49±0.08(P<0.05);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制定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是可行的;②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提高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透析充分性;降低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钾磷水平;改善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高血压情况;降低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了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社会支持。本研究建立的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具有科学、简单、安全、有效、实用、有效的特点,可适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的推广和实施中。

刘梦婕[10](2016)在《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等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维持生命的手段日益增多,大量患者即使进入生命末期(end-of-life,EOL)仍可以在ICU延续“生命”,这种延续生命的支持技术不仅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还延缓着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导致其处于极差的生存质量状态。近年来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和追求善终的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ICU患者的救治除了传统的抢救生命之外,临终生命质量也正在被人们关注。实现姑息照护能提高ICU患者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也可以减少ICU病房昂贵医疗资源的浪费,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张的局势。而我国姑息照护发展相对缓慢,且目前大多聚焦于晚期癌症患者,ICU患者姑息照护服务尚无明确规定,也无可借鉴的姑息照护模式,导致ICU大量患者处于生命末期仍然给予积极的抢救和生命支持,严重影响了患者姑息照护的服务质量和应用。为此构建我国本土化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目的:了解和分析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和姑息照护现况,寻找我国ICU患者姑息照护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ICU姑息照护质量的构成要素体系;提出ICU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探索影响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的姑息照护模式。为我国ICU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促进未来ICU姑息照护服务质量的提高。方法:1.文献回顾法梳理国内外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照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伦理困惑及影响因素。内容分析法概括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文化调试台湾版Mc Gill生存质量量表,运用问卷调查和病历回顾等方法了解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生存质量和姑息照护服务的现况;采用个人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提炼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体系;研制中文版icu家属qodd量表,为评价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提供评判标准,为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奠定基础。3.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应用综合归纳法提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模型框架,并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结果:1.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内涵及特征:让生命末期的患者症状获得缓解与改善、提高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协助患者及家属进行最佳的临终决策、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等。生命末期照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症状处理及身体舒适性照护、精神心理照护及情绪支持、灵性照护、伦理法律及文化社会因素(如病情告知、临终决策)、持续性的全程照护计划、团队成员的支持及继续教育与团队的相互合作。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濒死及死亡质量(qodd)、生存质量、临终决策三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小要素。2.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构建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人性化护理理论作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核心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系统支持,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是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本位理论,人性照护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方向指导,舒适护理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目标指导。3.台湾版mcgill生存质量量表调查显示:icu患者生命末期总体生存质量较低;icu患者生命末期主要痛苦症状包括:疼痛、呼吸困难、活动受限、虚弱、恐惧等;icu患者生命末期精神维度得分最低,应重视生命末期患者的精神需求;icu患者生命末期躯体症状照护不理想,症状管理有待加强。4.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服务现况及影响因素:病历回顾表明icu患者生命末期镇静镇痛药物使用较低、家庭会议召开较少、积极性治疗措施使用频率较高、姑息照护提供较少或无姑息照护服务。质性访谈结果表明icu家属及医护人员为患者做临终决策时考虑因素主要是:当前的医患关系、患者生存质量、病情预后、生前意愿、是否有临终关怀场所、经济条件、政策的支持等。问卷调查表明影响icu家属及医护人员做临终决策时考虑因素主要是对生命末期病情真相告知态度、生命末期是否积极治疗态度及行为、对姑息照护认知、是否看过他人cpr等。5.研制了中文版ICU家属QODD量表,该量表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良好,适合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评价。构建了“以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以患者的临终质量为中心”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框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由3个要素和12个次要素组成的ICU患者姑息照护质量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构建了由照护服务提供者(医生、护士、家属)、照护服务接受者和政策环境支持等3个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本研究对医护人员及家属了解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照护方案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构建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ICU患者的临终生命质量。今后需进一步对构建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进行验证和修订,完善姑息照护模式的评价指标,以提高我国ICU患者的姑息照护服务质量。

二、E-mail恶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ail恶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格林模式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理论基础
    5 操作性定义
    6 伦理学问题
    7 技术路线图
    8 科研质量控制
第一部分 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组建团队
    2 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研制
    3 PCNL患者预防结石相关知信行现况调查
    4 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构建
第二部分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在PCNL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指南制定现状
    2 数据库选择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
    5 检索结果
    6 推荐建议的产生方法
    7 研究内容
    8 文献研究结果的归纳
第二部分 专家共识形成推荐建议
    1 专家的遴选
    2 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
    3 问卷调查方法
    4 问卷的统计分析
    5 同行专家论证、方法学质量评价
    6 形成指南初稿
    7 共识会议法形成推荐建议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2.1 心境低落
        2.2 认知功能损害
        2.3 意志活动减退
        2.4 躯体症状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4.1 脑内神经递质
        4.2 神经内分泌
        4.3 神经免疫
        4.4 神经营养因子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5 抑郁症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疗法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1.1 沿革概要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药
        2.2 针灸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2 组方意义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3.1 抑郁症
        3.2 失眠
        3.3 癫痫
        3.4 心血管疾病
        3.5 消化系统疾病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行为绝望模型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5 小结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5 小结
讨论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ERK通路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4)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纯音听阈正常者的耳鸣评估方法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征分析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耳鸣基因学的初步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主观性耳鸣的主客观评估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在学期间主要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中美大学生在线互动写作中的同伴互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同伴互评的理论研究回顾
        2.1.1 同伴互评的定义
        2.1.2 同伴互评的分类
    2.2 同伴互评的实证研究回顾
        2.2.1 同伴互评类型的实证研究
        2.2.2 同伴互动行为的实证研究
        2.2.3 同伴互动模式的实证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同伴互评理论框架的构建
        3.1.1 同伴互评的再定义和再分类
        3.1.2 “反馈之反馈”的定义和分类
    3.2 互动理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分析框架
        4.3.1 识别方法
        4.3.2 互动模式
    4.4 数据分析
        4.4.1 反馈者视角的同伴反馈使用特点
        4.4.2 作者视角的“反馈之反馈”使用特点
        4.4.3 同伴反馈互动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中美跨洋写作互动中的同伴互评
    5.1 中美反馈者的同伴反馈
        5.1.1 中美同伴反馈的总体分布情况
        5.1.2 中美同伴反馈的子类分布情况
    5.2 中美作者的“反馈之反馈”
        5.2.1 中美“反馈之反馈”的总体分布情况
        5.2.2 中美“反馈之反馈”的子类分布情况
    5.3 中美同伴互评类型的比较
        5.3.1 中美同伴互评类型的共性分析
        5.3.2 中美同伴互评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美跨洋写作互动中的同伴互动
    6.1 中美同伴互动行为的分布情况
        6.1.1 中美大学生基于同伴反馈的修改
        6.1.2 中美大学生对同伴反馈的采纳
        6.1.3 中美大学生的搭架策略
    6.2 中美互动行为的比较
        6.2.1 中美互动行为的共性
        6.2.2 中美互动行为的差异性
    6.3 互动模式的生成
        6.3.1 集体互动模式
        6.3.2 合作互动模式
        6.3.3 常规互动模式
        6.3.4 从属互动模式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1.1 中美同伴互评特征的的比较分析结果
        7.1.2 中美同伴互动的的比较分析结果
    7.2 本研究的价值
        7.2.1 理论意义
        7.2.2 实践价值
    7.3 本研究的不足
    7.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方写作者的同伴反馈语料
    附录2: 美方写作者的同伴反馈语料
    附录3: 17轮中方写作者后续访谈转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

(6)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及背景
    1.1 医生报告结局症状指标的研究现状
        1.1.1 医生报告结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医生报告结局与病人报告结局的对比
    1.2 症状量化的研究现状
        1.2.1 症状量化的雏形
        1.2.2 现代症状量化研究
        1.2.3 症状量化存在问题
第二章 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
    2.1 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方法
        2.1.1 拟定量表框架
        2.1.2 确定调查条目池
        2.1.3 条目定义及量化描述
        2.1.4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2.1.5 统计分析
    2.2 专家问卷咨询结果
        2.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2.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2.2.3 第三轮专家咨询
    2.3 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的考核
        2.3.1 考核方法
        2.3.2 考核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条目保留结果分析
    3.2 肝硬化条目量化分级描述标准
    3.3 关于临床调查考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第一轮专家修改内容
    附录3: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第二轮专家修改内容
    附录5: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6:第三轮专家修改内容
    附录7:临床调查表
    附录8: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市大气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环境空气质量、气象资料收集
        1.2.2 表观温度
    1.3 研究结果
        1.3.1 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3年变化趋势
        1.3.2 2016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季节变化趋势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北京东部城区PM_(2.5)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社区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2.2.3 PM_(2.5)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2.2.4 PM_(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化学组分比较分析
        2.2.6 PM_(2.5)化学组分分析的质量控制
    2.3 研究结果
        2.3.1 社区PM_(2.5)日均质量浓度监测结果
        2.3.2 PM_(2.5)化学组分的测量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
        2.3.3 PM_(2.5)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组分的形态分析
        2.3.4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及化学组分的差异
        2.3.5 北京东部城区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2.3.6 不同粒径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区监测点的个体水平PM_(2.5)暴露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2.2 受试人群暴露评估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人群室内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3.2 基于出行模式和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水平暴露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固定群组设计和混合效应模型评价PM_(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设计: 固定群组追踪调查
        4.2.2 材料与设备
        4.2.3 研究人群
        4.2.4 个体暴露水平评估
        4.2.5 HRV监测
        4.2.6 血生化指标测量
        4.2.7 共线性诊断和变量筛选
        4.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受试人群的一般情况
        4.3.2 随访追踪调查情况
        4.3.3 PM_(2.5)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血管的健康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的创新
    5.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准书
    附录2: 志愿者招募公告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仪器工作条件
    附录6: SAS程序语句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文章1: Source specific PM_(2.5) associated with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ommunity-based panel study
    文章2: ICP-MS和ICP-AES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
    文章3: 离子色谱法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
个人简历
致谢

(8)秦简中的梦幻占禳信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梦的认知
二、梦的占卜
    (一)占梦之道
    (二)占梦原则
    (三)占梦原理
        1. 五行占梦
        2. 梦象占断
三、梦的禳除

(9)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构建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分层管理模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构建口诊血液透析患者分层分级管理朴型
    4 结果
    5 结论
二 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干预措施
    3 评价指标
    4 数据收集及录入方法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研究技术路线
    7 质量控制
    8 伦理道德问题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构成体系 2.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理论的逻辑关系分析 2.3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文献分析 2.4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现况的调查分析 3.1
    ICU患者生命末期生存质量的现况调查 3.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病历回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1
    ICU医护人员对生命末期患者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2
    ICU
    家属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 7.1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主要目标 7.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原则 7.3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组织结构 7.4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护理流程 7.5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运用的关键技术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再心肺复苏在国内外ICU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和有关成果 致谢

四、E-mail恶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格林模式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陈淑珠.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的研究[D]. 周俐霜(KUNPRIYAPONR SONPIM).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D]. 于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
  • [5]中美大学生在线互动写作中的同伴互评研究[D]. 裘莹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肝硬化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研制[D]. 陈文展(Tran Van Chi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D]. 陈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8]秦简中的梦幻占禳信仰初探[J]. 吕亚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9]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型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门诊患者应用研究[D]. 阮长山(NGUYEN TRUONG SON).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10]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D]. 刘梦婕.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柴胡疏肝散论文 氟西汀论文 对照组论文 姑息治疗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自律是我国证券监管的有益补充
下一篇:适应形势发展加强五项创新——加强和做好“十一五”期间信访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