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九英[1](2021)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城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常规干预+医护一体化品管圈,n=30)与对照组(常规干预,n=30),均干预4周。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并发症(气道损伤、Ⅲ度痰液、压疮、重新置管)发生率。结果干预前,观察组GCS评分为(7.63±2.21)分,与对照组的(7.76±2.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12.45±1.34)分,高于对照组(10.38±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意识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涂江梅,林永丽,陈俭,邱春莎[2](2021)在《早期高压氧治疗联合协同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协同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在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联合协同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颅内压及负性情绪(包括抑郁和焦虑)情况,同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12.65±4.23)分较对照组(20.56±5.34)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9,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为(47.28±7.23)分、(51.10±7.21)分,较对照组(53.12±7.06)分、(57.67±7.07)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9、3.849,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治疗后1 d、3 d和7 d,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颅内压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联合协同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颅内压,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习书晗[3](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蒋锦悦[4](2021)在《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循证护理,构建集束化护理方案。将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观察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的临床效果,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循证问题,制定检索策略,通过文献查询,搜集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将纳入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和证据等级推荐,并结合院内专家咨询,制定出集束化护理方案。2.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康复医学科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干预前,干预3周后,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认知及意识功能。[结 果]1.以纳入的16篇文献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和院内专家咨询,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出吞咽功能评估、口腔训练、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四位一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方面:干预6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食用水性状食物的人数增加,试验组改良版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分为(80.23±11.04)分,对照组MMASA评分为(73.47±1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周后,试验组有4人在依赖管饲进食,对照组有9人在依赖管饲进食,试验组经口摄食的人数比对照组多。试验组在患者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较对照组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及意识功能方面:在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都有提高,且两组患者RLA分级都≥Ⅳ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口腔情况,降低误吸发生率,提高意识认知水平。集束化护理的实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了循证护理的发展,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尽快恢复,提供临床护理方案依据。
陈裴斐,牟朝晖,李玉玲[5](2020)在《风险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手术管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在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风险护理。比较2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6个月预后状况、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压、谵妄评定量表(delirium rating scale, DR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4%(5/48),低于对照组的33.3%(16/48),χ2=7.375,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1.3%(39/48),优于对照组的62.5%(30/48),χ2=4.17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为6.3%(3/48),低于对照组的20.8%(10/48),χ2=4.360,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DRS及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风险护理,护理效果理想,可降低风险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同时,可改善患者颅内压,降低DRS及NIHS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促进病情恢复。
宋柳荫[6](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以下简称家属或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明确影响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的因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入开展延续性护理及提升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照顾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份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ICU及神经外科出院的,可以随访到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家属照顾者居家护理知识知晓状况及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总分为(47.36±4.40)(满分80分),条目均分(2.96±0.27),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知识(3.04±0.19)、疾病相关知识(3.03±0.38)、康复护理知识(2.78±0.51)、心理护理知识(2.68±0.74);居家护理需求总分为(108.39±18.49)(满分200分),条目均分(2.71±0.46),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1.68±0.48)、健康教育(3.09±0.74)、医疗康复护理(3.10±0.75)、心理护理(2.91±0.80)。(2)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属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26.7%的变异量;照顾时间可以解释家属居家护理需求21.6%的变异量。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对居家护理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对心理护理认知程度低;家属对居家护理需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对医疗康复护理需求度高。(2)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参加过疾病相关培训对家属护理知识知晓状况有影响;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对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影响。(3)年龄越低、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过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家属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居家护理认知程度越高;每天照顾时间长于12小时的家属居家护理需求越高。
尹娉[7](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调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照顾者顾负担和心理弹性的状况,分析影响照顾者负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照顾者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在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护理措施方面做出一定的指导,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减轻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弹性,能够使照顾者更好的照顾患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今后科研人员开展相关性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威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3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照顾者负担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指标来描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照顾负担和心理弹性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在—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为(39.87±18.93)(满分88分),处于轻、中度水平,照顾者负担在年龄、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患者进食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3.67±19.91)(满分100分),心理弹性在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患者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结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377,P<0.01)。(4)本研究中照顾负担总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照顾者性别(女)、与患者关系(子女)、照顾者文化程度(专科)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心理弹性得分的25.8%的变异量。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属于轻、中度水平,心理弹性水平较好。(2)在一般资料上照顾者年龄、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患者进食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对照顾负担有影响;照顾者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患者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对心理弹性有影响。(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呈负相关,即照顾者负担越重心理弹性越低。照顾负担总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照顾者性别(女)、与患者关系(子女)、照顾者文化程度(专科)5个因素为心理弹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及需求,减轻其负担,可以通过改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状况影响其心理弹性水平,从而提高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刘雪伟[8](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分析及护理》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形式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50例该院所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17年1月—2019年3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25例。其中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为参照组干预措施,综合护理形式为实验组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前、护理7 d、14 d后患者,实验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为:(10.3±2.15)分、(7.29±1.97)分、(3.74±1.16)分、(35.58±6.61)分、(48.24±5.76)分、(73.77±6.32)分;参照组:(10.28±2.16)分、(8.96±2.08)分、(5.33±1.74)分、(35.61±6.57)分、(40.37±5.01)分、(60.92±6.75)分(t=0.033、2.915、3.802、0.016、5.155、6.948,P=0.974、0.005、0.000、0.987、0.000、0.000)。实验组护理前后生理机能、精神状态、行为能力、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63.25±6.94)分、(93.33±4.08)分、(60.28±6.74)分、(89.08±5.17)分、(62.01±6.21)分、(90.66±5.36)分、(62.54±6.34)分、(91.45±2.19)分,参照组为(63.21±6.96)分、(88.15±4.32)分、(60.31±5.76)分、(83.27±5.04)分、(61.98±6.17)分、(85.46±4.97)分、(62.57±6.32)分、(87.24±3.06)分(t=0.020、4.359、0.017、4.023、0.017、3.557、0.017、5.594,P=0.984、0.000、0.987、0.000、0.986、0.001、0.987、0.00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后相关评分具有一致性(P>0.05),实验组护理7 d、14 d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参照组,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高,实验组护理后生理机能、精神状态、行为能力、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压疮、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参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综合护理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着。
房玉丽[9](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机体恢复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STBI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创伤应激等因素,可直接造成其胃肠道的吸收、屏障以及动力功能发生障碍[2-4]。加之救治需要,此类病人临床上常会给予镇痛、镇静、脱水、机械通气等治疗,可进一步影响其胃肠动力或吸收功能,致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严重创伤病人。为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障碍,降低FI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防治FI发生的治疗与护理策略,虽然已使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发现,关于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影响的研究尚十分有限,而关注各项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的措施及其对FI防治效果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为此,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对促进STBI病人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着手,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分析目前国内临床FI预防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优化临床的预防方案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探析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于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这些措施于FI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国内预防FI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明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STBI病人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方法: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重症监护系统,采集STBI病人6年的病历资料。选取2013.3-2019.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STBI病人32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87例不符合标准的病人后,有13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阶段研究。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发生FI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对15项常用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危险及保护因素。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应用研究一结果中发现的保护因素--促动力药,对137例STBI病人进行分组,排除20例治疗性用促动力药的病例后,以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预防组,以未使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并依据研究一结果中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其它措施进行组间配对,以减少临床措施对观察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FI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FI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便秘、腹泻、胃潴留、腹胀、呕吐等FI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及大便情况。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利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全国综合ICU/神经外科ICU(NICU)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FI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问卷录入、发放及数据收集工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现状。研究结果: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1.1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体FI发生率为59.9%,其中发生率为前三位的胃肠道症状分别是便秘(35.4%)、腹泻(24.4%)及胃潴留(17.1%);1.2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是否使用促动力药、保留灌肠、抑酸剂、脱水剂、镇痛剂5个因素对FI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抑酸剂(OR=4.034,P=0.008,95%CI:1.444-11.268)、镇痛剂(OR=3.976,P=0.005,95%CI:1.516-10.427)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OR=0.202,P=0.000,95%CI:0.089-0.456)是降低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4与未应用促动力药组比较,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可显着降低STBI病人FI发生率(P<0.05);改善FI具体症状情况:能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P<0.05),显着增加自行排便次数(P<0.05),未增加腹泻的发生率(P>0.05);胃潴留、腹胀、呕吐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促动力药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STBI病人FI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2.1问卷质量与回收情况2.1.1自制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査》问卷内容效度为0.92;2.1.2共计调查我国8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回收问卷1109份,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9.81%。2.2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况2.2.1医护人员会同时应用量表、病人体症等多种方法判断STBI病人胃肠功能及预测FI的发生;2.2.2医护人员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应用与管理情况: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的占61.45%、首日营养液剂量<500ml为50.00%、肠内营养起始应用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的占65.56%、从鼻胃管摄入营养液占91.16%、营养液采取持续输注为72.89%、肠内营养期间采取抬高病人床头30°-45°达89.46%、以注射器回抽胃残余量占93.67%、每4h监测胃残余量占51.51%、营养液温度在38℃-40℃达65.46%;2.2.3临床常用措施应用率依次为:抑酸剂(84.13%)、益生菌(79.01%)、灌肠(73.59%)、促动力药(73.29%)。研究结论:1.STBI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FI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及胃潴留;2.常用治疗措施可影响STBI病人FI的发生,其中促动力药预防性应用是减少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使用抑酸剂、镇痛剂是独立危险因素;3.促动力药能预防STBI病人FI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促进其自主排便功能的恢复;4.目前国内临床采取的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减少FI发生的常用措施为: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首日剂量<500ml、起始给予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鼻胃管摄入营养液、持续泵注输入、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30°-45°、营养液温度在38℃-40℃、应用促动力药、灌肠、益生菌及抑酸剂等。
陈敏[10](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拟定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术后偏瘫肢体护理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拟定的术后偏瘫肢体护理方案;比照组(50例):拟定传统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展开;试验组(50例):拟定传统常规护理干预方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展开;就组间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以及总并发症比例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前,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MBI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试验组MBI评分明显高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总并发症比例(6.00%)明显低于比照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临床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利于MBI评分提升以及总并发症比例的降低,最终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转归。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干预前后GCS评分对比 |
|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比较 |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 |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二、研究对象 |
| 三、干预措施 |
| 四、文献检索 |
| 五、检索方法 |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结果分析 |
| 二、存在问题 |
| 三、展望 |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 八、讨论 |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 七、讨论 |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样本量估算 |
| 二、分组方案 |
| 三、盲法实施 |
| 四、治疗方案 |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六、研究流程图 |
| 七、统计学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 五、有效率 |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 七、脱落报道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相关概念 |
| 3 研究现状及趋势 |
| 4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影响因素 |
| 5 研究目的 |
| 6 研究意义 |
| 第一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 |
| 1 目的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第二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实施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创新性 |
| 3 研究局限性 |
| 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筛査与评估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
| 2.2 预后状况比较 |
| 2.3 手术结果比较 |
| 2.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5 颅内压、DRS及NIHSS评分比较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问题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状况 |
| 3.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现状分析 |
| 3.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4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多元线性回归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 |
| 4.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 4.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点及局限性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颅脑损伤患者家庭远程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性问题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 3.2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3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4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
| 3.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回归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 4.2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4.3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4.4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相关性分析 |
| 4.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 附录C 综述 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护理前、护理7 d、14 d后神经功能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
| 2.2 护理前后生理机能、精神状态、行为能力、认知功能评分 |
| 2.3 非计划性拔管、压疮、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情况 |
| 3 讨论 |
| 英文缩写览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前言 |
| 1.1 选题缘由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概念界定 |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 2.1 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 |
| 2.1.1 研究目的 |
| 2.1.2 研究对象 |
| 2.1.3 研究方法 |
| 2.1.4 研究结果 |
| 2.1.5 讨论 |
| 2.2 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 2.2.1 研究目的 |
| 2.2.2 研究对象 |
| 2.2.3 研究方法 |
| 2.2.4 研究结果 |
| 2.2.5 讨论 |
|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
| 3.1 调查目的 |
| 3.2 调查问卷研制 |
| 3.3 实施调查 |
| 3.4 质量控制 |
| 3.5 调查结果 |
| 3.6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以及判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MBI评分对比 |
| 2.2 总并发症比例对比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