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德豪,屈日荣,平伟,杨光,蔡奕欣,付向宁[1](2022)在《基于中国专家共识分组的食管癌淋巴结1061例清扫疗效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按照中国专家共识的淋巴结分组,评估不同位置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的各区域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食管恶性肿瘤1 0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6例、女175例,中位年龄60(54,65)岁。依据病理报告,按照食管癌淋巴结中国分组标准重新分组,计算每一组淋巴结的转移率、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治疗指数(efficacy index,EI)。结果胸上段食管肿瘤主要转移至C201~203组淋巴结。胸中、下段食管肿瘤主要转移至C205~207组淋巴结。胸下段食管肿瘤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依据转移率,纵隔淋巴结被分为上纵隔(C201~204)、中纵隔(C205~206)和下纵隔(C207~209)三个区域。C201~203、C205~207组淋巴结的EI较高。在C201~207组中,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3.39%~21.60%。对于各区域淋巴结阳性患者,不同原发位置肿瘤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05组淋巴结在胸上段癌中EI低而在胸中、下段肿瘤中较高。结论每个区域淋巴结清扫效果因肿瘤部位不同而不同。不论肿瘤处于何位置,上纵隔淋巴结,特别是左、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都是必要的。C205组应被划入下纵隔淋巴结。
姚骏鹏[2](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结果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期能为临床手术操作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挑选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7月到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检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与局部肿瘤的直径、分化程度、浸润胃壁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第三站淋巴结清扫在贲门癌根治术中的价值。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截至2019年1月份。结果:1.入组患者中,男性293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5.14:1,年龄:36-82,平均年龄61.57岁。2.35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总共清扫淋巴结个数6718个,其中发生转移淋巴结个数1613个,转移率为24.01%。3.周围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中第一站:1组(24.41%),2组(25.75%),3组(29.74%),4sa(20.44%),4sb(19.88%),第二站:4d(12.32%),7组(23.21%),8a组(8.62%),9组(23.97%),10组(19.15%),11p组(17.43%),11d组(16.0%),第三站:5组(17.11%),6组(11.30%),8p(6.98%),12ab组(8.89%),16ab(7.5%)。4.其中第三站淋巴结发生转移率的高低与肿瘤瘤体的最长直径、肿块侵犯胃壁深度以及肿瘤自身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而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有无合并症等无明显关联性。5.分析指出:随着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递增,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机率明显增加(P<0.05);肿瘤的瘤体最长直径≧4cm时,周围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3.1%,而中高分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是58.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肿瘤浸润胃体深度、瘤体最长直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AEG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贲门癌Siewert I型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中,应彻底清扫下段食管周围和纵膈周围的淋巴结,腹部则需要着重清扫第1组、2组、3a组、3b组以及第7组淋巴结,其余各组淋巴结是否清扫需要根据术中探查是否有肿大淋巴结来定。3.对于II、III型患者,当肿瘤侵及胃壁全层、肿瘤最长直径≧4cm,且病理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时,术式推荐行全胃切除并加行D2淋巴结清扫术。
侯力华[3](2021)在《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式在术后相关并发症、近期预后、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食管癌手术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的食管癌患者27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及吻合部位分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组,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组,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组。Ivor-Lewis MIE组123例,胸中段73例、胸下段50例;Sweet组68例,胸中段39例、胸下段29例;Mc Keown MIE组83例,胸中段54例、胸下段29例。分别对比研究胸内吻合的两种术式和右胸入路的两种术式,结合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Ivor-Lewis MIE组与Sweet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吻合口/管胃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Sweet组58例。胸痛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进食哽噎感、反酸、咳嗽、气促等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vor-Lewis MIE组与Mc Keown MIE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Ivor-Lewis MIE组(6.9±2.2)短于Mc Keown MIE组(7.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心律失常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管胃瘘、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Mc Keown MIE组76例。胸痛及气促等症状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反酸、嗽症及进食哽噎感等症状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相较于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具有淋巴结清扫彻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吻合口/管胃瘘、肺部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狭窄等主要术后并发症低于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更适用肿瘤位于主动脉弓下缘以下、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无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胃-食管45°斜行吻合可能可以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常庆尧[4](2021)在《全腹腔镜和传统手术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及免疫功能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LRTG)及传统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ORTG)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围术期效果及对细胞免疫功能(辅助性T细胞比率、细胞毒性T细胞比率、CD4+/CD8+比值、NK细胞比率、调节性T细胞比率、总B细胞比率、总T细胞比率)的影响。并且对比两种术式对四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CA242、CA724)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TLRTG手术的患者106例,选取同期行TORTG手术的患者98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术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包括CEA、CA199、CA125、CA242、CA724在内的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BMI指数及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TLRTG组患者平均年龄59.16岁,TORTG组患者平均年龄61.99岁;TLRTG组患者平均BMI指数为23.92kg/m2,TORTG患者BMI指数为23.87 kg/m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病理提示肿瘤位置、分期、分型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在手术时长方面,TLRTG组较TORTG组长(P<0.0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方面,TLRTG组均优于TORTG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3)TLRTG组患者与TORTG组术前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LRTG组患者术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CD4+/CD8+、NK细胞比率均较TORTG组患者明显升高,而术后细胞毒性T细胞、Tregs 比率则明显低于TORT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术前CEA及CA199水平无明显差异,但TLRTG组患者术后1个月CEA及CA199水平均较TORTG组降低(P<0.05)。TLRTG组与TORTG组患者术后1个月CA242及CA724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CA242及CA724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TLRTG手术较TORTG手术有着相同的根治效果及安全性,同时可以显着降低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较小。(2)TLRTG手术较TORTG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和应激反应较小,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水平。
程杰[5](2021)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径路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胸入路、经腹入路及胸腹联合入路三种手术径路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及胸外科在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经胸入路、经腹入路、胸腹联合入路)的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径路的选择将患者分为经胸组、经腹组以及胸腹联合组。从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生存率等方面对三组进行比较,研究其差异性。结果:经胸组与经腹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留置胃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都优于胸腹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胸腹联合组清扫最多(29.36±11.75枚),经腹组次之(24.15±10.68枚),经胸组最少(18.04±6.62枚),三组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6.76%)明显低于经胸组(46.67%)及胸腹联合组(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三组总生存率为:经腹组35.7%、经胸组32.0%、胸腹联合组34.4%,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iewertⅡ型AEG患者,在手术径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食管受侵距离进行决策,当食管受侵<4cm时,经腹入路手术更高效、安全,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更好的选择。但并不能完全舍弃胸腹联合入路,当食管受侵长度≥4cm时,胸腹联合组并没有增加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在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提下能保障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是安全可行的。
宋学敏[6](2021)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食管肿瘤是目前胸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内存在着病理、临床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其中以河北、河南及山西等省份各市县最为显着。中国食管癌发病率约占全世界的62.9%,近年来食管肿瘤的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因此,食管癌一直是威胁中国人民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的诊疗方法各异,目前常见的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抑制治疗以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等。目前,根据食管癌不同时期,采取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各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食管癌的治疗获得了大众认可。在21世纪以前,我国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多采用由Sweet所开创的左侧开胸入路为主。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食管癌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的推动和食管癌借助各种微创手术技术采取各种微创手术方式的开展,Lewis的右胸、上腹两切口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有增多趋势,但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选择左胸单切口入路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地区仍有很多。目前在全国两种入路的手术方式平分秋色。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在国内仍存在不同的意见。Lewis的右胸、上腹两切口手术入路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由于右胸入路,避开主动脉弓对于食管的遮挡,有益于操作者进行胸部食管床的淋巴结清扫,在腹部开口游离胃时为平卧体位,也有益于进行胃左周围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但手术时间长、创伤相对较大大,因而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左胸单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术仅有胸部单切口、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几率较少,但存在手术视野局限,淋巴结视野暴露不清晰,清扫不彻底弊端。在胸外科领域,对于食管癌到底该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及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在临床上一直意见不一。因此,针对食管癌选择采取何种手术径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食管癌根治手术的优缺点,旨在为临床中选择合适的径路进行食管癌外科手术提供借鉴意义。方法:按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左胸单切口入路(Sweet)食管癌手术组与右胸、上腹两切口(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组总计两组,随机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东病区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病例总计228例,比较两组手术组在手术持续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术后体液丢失及围手术期常见早期各种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组患者在个体差异方面如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病变位置及临床分期上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3.54±0.68h,较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3.99±0.71短(P<0.05)。手术淋巴结清扫个数左胸单切口两食管癌手术组为8.85±2.09个,较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14.74±3.37个少(P<0.05)。胸导管术后置管时间左胸单切口食管癌组为3.84±1.89天,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3.92±1.5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体液丢失(ml/m2)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1456.78±753.45 ml/m2,较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2314.56±790.89 ml/m2小(P<0.05)。术后住院日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9.84±9.75天,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9.66±4.6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29.8%,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为4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术式在术后住院天数、胸导管术后留置时间及围术期常见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仅在手术时长及术后平均体液丢失量方面优于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手术组在清扫淋巴结方面优于左胸单切口食管癌手术组,但两组在肿瘤阳性淋巴结数目上并无统计学差别。
赵禹[7](2021)在《手术方式对Siewert Ⅰ/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生存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因其病变位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涉及胸腔及腹腔两个区域,而且该部位淋巴引流异常丰富,进展期肿瘤常伴有胸腔及腹腔的多处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极大,单纯经胸腔手术或腹腔手术难以根治,预后较差。最新制定的TNM分期第8版在食管癌和胃癌章节中规范了 AEG的分期,肿瘤中心位于解剖学胃食管交界部以远2cm以内的腺癌依据食管癌分期;如果肿瘤中心位超出解剖学EGJ以远2cm并侵犯EGJ,则依据胃癌分期。目前对AEG的手术方式,特别是Siewert Ⅱ型AEG的手术方式,尚无明确推荐。胃肠外科主要以经腹手术为主,而在我国,非常多的进展期Siewert Ⅱ型AEG因食管梗阻症状入院治疗,由胸外科收治。对这种肿瘤有偏重的,系统、科学的术式选择仍在探索中。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了由经胸和经胸腹两种手术方式对Siewert Ⅰ型/Ⅱ型AEG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探究更广泛的腹腔淋巴结清扫、更小的胸部肋间切口对Siewert Ⅰ型/Ⅱ型AEG术后并发症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探索AEG的合适术式。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3年间收治的Siewert Ⅰ型/Ⅱ型AEG患者共计223例,依据手术方式分组,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生存函数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腹组比经胸组有更高的肺内感染发生率,但二者重症肺炎、需转入ICU气管插管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生存分析曲线显示,Siewert Ⅱ型AEG患者中对照组的三年生存率为49.5%,实验组为63.0%。对照组、实验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8.8%、52.2%,差异显着。结论:胸外科经左胸切除下段食管,可确保AEG近端切缘安全距离足够,不会遗留近端切缘阳性,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低。由于两者淋巴结转移模式的不同,在手术方式选择上,经左胸入路传统SWEET术在本次对比中更适合Siewert Ⅰ型AEG患者,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经胸腹入路可以更好的清扫腹腔淋巴结,而且由于膈肌未完全打开,损伤较小。适合Siewert Ⅱ型患者,同时不会导致重度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崔健[8](2020)在《40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常见的食管肿瘤类型。通过回顾性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方式,对指导外科治疗食管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8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治疗4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等资料。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均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his系统中获取,探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407例患者中,食管病变位于胸上段26例,胸中段190例,胸下段191例。病理分期:Ⅰ期32例,Ⅱ期167例,Ⅲ期206例,Ⅳ期2例。232例(57.0%)发生颈部、胸部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颈部、上、中、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8.8%、21.4%、16.7%及37.1%。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占50.0%,多级或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分别占29.3%和20.7%。胸段食管鳞癌单纯邻近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0.0%,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7%、29.5%和69.6%。多级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9.3%,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多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38.1%和21.7%。跳跃性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0.7%,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32.4%和8.7%。胸上、中、下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p=0.319),分别为46.2%、55.3%和60.2%,但转移方式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鳞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是上纵隔淋巴结(26.9%),其次是中纵隔淋巴结(15.4%)、腹腔淋巴结(11.5%)、颈部淋巴结(3.8%)和下纵隔(0%)。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频率最高的部位是腹腔淋巴结(32.6%),其次是中纵隔淋巴结(30.0%)、上纵隔淋巴结(10.0%)、下纵隔(8.9%)和颈部淋巴结(0.5%)。胸下段食管鳞癌中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5.0%),其次为下纵隔淋巴结(26.7%)、中纵隔淋巴结(13.6%)、上纵隔淋巴结(5.2%)和颈部淋巴结(0.5%)。食管病变范围大(p<0.000)、T分期晚(p<0.000)、肿瘤细胞分化差(p<0.001)、脉管癌栓(p<0.000)和神经侵犯(p<0.000)是淋巴结转移的不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也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上、中、下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主要发生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其次是多级性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病变范围大、T分期晚、肿瘤细胞分化差、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
杨月阳[9](2020)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深入分析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S-MPESC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因素,并探讨S-MPESCC与单发食管鳞癌(Singl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SESC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由我院计算机病案系统进行筛查,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食管鳞癌患者567例,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检查或手术切除及病理切片检查确定的S-MPESCC患者单独列出为一组,共50例;其余SESCC患者为一组,共517例。2.随访: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12月。将有3年、5年生存资料的患者纳入生存分析。3.统计方法: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相关变量最佳节点值,即约登指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值。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中向前LR法确定独立预后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癌灶分布情况:50例S-MPESCC组共106个癌灶,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发生率分别为6.6%、63.2%和30.2%。2、淋巴结转移特点:50例S-MPESC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2.0%,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32.0%、32.0%和38.0%。M-m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6.3%,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3%、37.5%、31.3%和37.5%;M-l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6.2%,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23.1%、15.4%和30.8%;L-m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3.3%,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41.7%、41.7%和50.0%;多因素分析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OR=5.613,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24枚也对发现淋巴结转移有独立意义(OR=9.156,P<0.05)。与SESCC组44.1%的淋巴结转移率相比,S-MPESCC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其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18.6%、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0%和22.8%(P<0.05)。亚组分析中,原发癌灶位于食管中段者,S-MPESCC组与SESCC组相比,总体、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6.3%、3.1%、31.3%、31.3%、37.5%和41.7%、3.0%、20.5%、21.1%、19.3%,腹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癌灶位于食管下段者,S-MPESCC组与SESCC组相比,总体、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0%、0.0%、33.3%、40.0%、46.7%和52.1%、2.5%、9.1%、27.3%、38.0%,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上纵隔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生存分析:S-MPESCC组的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60.7%和38.9%,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原发癌灶T3-4期比T1-2期预后更差,具有统计学意义(OR=6.351,95%CI=1.349-29.901,P<0.05)。S-MPESCC组与SESCC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7%和60.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8.9%和49.4%,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T3-4期S-MPESCC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比SESCC组低,分别为10.0%和48.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S-MPESCC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具有一定的转移倾向性,但是总体来说在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广泛较高的淋巴结转移。与SESCC相比,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S-MPESCC与SESCC的预后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随着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增加,其远期预后更差。
康宁宁[10](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 一般资料 |
| 1.3 手术方法 |
| 1.4 随访情况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理分型特点 |
| 2.2 贲门癌各站、各组淋巴结转移特点 |
| 2.3 第三站淋巴结转移与贲门癌侵犯胃壁深度的关系 |
| 2.4 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TD)与第三站淋巴结转移关系 |
| 2.5 贲门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 |
| 2.6 Siewert I 型患者 1、2、3、7、110 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列表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诊疗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1 病例选择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入组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一般资料 |
| 第三章 围术期处理及术式 |
| 3.1 术前评估 |
| 3.2 手术禁忌证 |
| 3.3 术前准备 |
| 3.4 手术方式 |
| 3.4.1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 |
| 3.4.2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 |
| 3.4.3 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 |
| 3.5 术后处理 |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 4.1 观察指标 |
| 4.2 统计学方法 |
| 4.3 结果 |
| 4.3.1 手术指标对比 |
| 4.3.2 并发症对比 |
| 4.3.3 各组患者近期生活质量随访对比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比较 |
| 5.1.1 Sweet术式与Ivor-Lewis MIE术式的比较 |
| 5.1.2 Ivor-Lewis MIE 术式与Mc Keown MIE 术式比较 |
| 5.2 对于食管癌吻合方式的思考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七章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1.3 治疗方法 |
| 1.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1.2 数据收集 |
| 1.2.1 围术期疗效评价 |
| 1.2.2 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
| 1.2.3 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
| 2.2 TLRTG组与TORTG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
| 2.3 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
| 2.4 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
| 3.讨论 |
| 3.1 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
| 3.2 围术期情况的评估 |
| 3.3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4 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
| 4.结论 |
| 5.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 |
| 2.3 围手术期情况 |
| 2.4 随访情况及生存情况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基于Siewert分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争议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选择控制 |
| 3. 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5.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1 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淋巴结图谱 |
| 1.3 食管病变部位的定义 |
| 1.4 淋巴转移的定义 |
| 1.5 肿瘤及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 |
| 1.6 数据统计 |
| 结果 |
| 1 研究人群 |
| 2 淋巴结转移率 |
| 3 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方式的关系 |
| 4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对象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来源 |
| 1.2 筛选标准 |
| 1.3 一般资料 |
| 1.4 数据收集 |
| 1.5 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2.1 S-MPESCC组临床特征 |
| 2.2 S-MPESCC组淋巴结转移特点 |
| 2.3 S-MPESCC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
| 2.4 S-MPESCC组、SESCC组临床特征比较 |
| 2.5 S-MPESCC组、SESCC组淋巴结转移特点比较 |
| 2.6 生存分析 |
| 3.讨论 |
| 3.1 多原发食管癌 |
| 3.2 淋巴结转移 |
| 3.3 生存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清扫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