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模拟技术及模拟装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模拟技术与模拟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杨柯[1](2021)在《X炼油厂原油常压蒸馏过程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原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与现代交通的燃料,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原油的常减压蒸馏作为炼油厂龙头装置,其操作工艺将显着影响着油品蒸馏的效果,是保证石油产品质量的关键。其中,常压塔蒸馏作为常减压蒸馏过程的核心环节,实现常压蒸馏的过程优化对于确保炼油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增加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跟国内外常压塔蒸馏过程仿真模拟技术和换热网络的研究成果,以陕北地区某炼油厂50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的具体运行状况为案例,利用Aspen Plus软件和夹点技术对常压塔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首先,本文分析了该套装置在实际生产中所加工原油的性质和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发现存在常三线出产品油量过低以及常二中循环取热不足的问题,以此从工艺优化及能源优化两方面进行方案调整,达到提高装置运行平稳率、确保产品合格、降低能耗的目的。其次,运用Aspen Plus软件,将原油的性质数据和各个换热器的结构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侧线产品恩氏蒸馏温度、中段循环的恩氏蒸馏温度等结果,建立该套装置的换热网络模型,根据夹点原则,针对常压蒸馏装置未优化时以及优化后的换热热能模拟结果,分析了最小传热温差、热能回收以及换热网络优化后的实际数据,将模拟数据与实际运行的标定值进行对比,在保持工艺流程、各项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据此提出调整方案。最后,本文将常压蒸馏装置未优化时与优化后的换热网络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原油的三阶段(脱前原油、脱后原油及初底油)在换热网络中的表现,最终发现,优化后的常压蒸馏解决了常压塔侧线产品采出流量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并且由于优化后常二中循环流量的提升,避免了高温低用,实现了节能降耗。

孙乐书[2](2021)在《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对应的电网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应用,对于电网形态与架构的讨论与相关技术研究也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在新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新形态,传统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在系统设备与测量设备方面难以适应新形态电力系统的模拟。因此需要一种适应新形态电力系统发展的实验平台,通过先进测量系统设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力电子设备对传统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满足新形态电力系统的物理模拟与宽频带信息测量分析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新形态电力系统特征,构思适应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以相似定理与电力系统参数特征为基础推得的电力系统物理模拟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设计。通过分析需求,设计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相关参数与元件。通过对新形态电网特征分析,对可再生能源设备与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相关接口与设备进行设计,并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相应开关元件,进行不同元件之间的连接,设计了对应的组网控制方案,以便于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控制系统搭建。(2)基于实测可再生能源设备数据,分析新形态电网动态模拟系统对于数据量测、信息传输以及系统控制的需求,对主控板与外围硬件进行选型与架构搭建,设计了一款集成了数据采集、电机控制、数据通信等功能的宽频带信息采集控制系统,并按照架构搭建对应硬件系统。按照分析得出的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搭建了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程序架构,并设计了数据采集子程序、电机控制子程序以及信息传输子程序,集成了宽频带信息量测算法,以满足对于新形态电网大数据量信息的采集、分析需求以及信息通信需求。(3)分析宽频带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大量数据需求,设计包含数据存储、查询、实时显示的宽频带信息主站平台。搭建的物理模拟系统以及信息采集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对物理模拟系统的运行以及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进行实测。基于以上实验系统,设计了电机相关实验,通过仿真测试得到电机控制相关参数范围,对宽频同步测量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并进行了实际电机模拟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设计了电力系统相关实验,通过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新形态电网动态模拟系统以及信息采集控制系统以及与上位机数据库的通信的正常运行,以及与理论知识的适配性。

赵海燕[3](2021)在《过程模拟优化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稳步推进,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对化工工艺设计的影响越发凸显,其对化工工艺设计起到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助于装置、设备、工艺的创新与改造,还能帮助技术人员更快更准确的提供信息与参数,同时对落实减污减排与节能降耗均有积极影响。本文将从过程模拟优化设计的概述出发,探索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在化工过程与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过程模拟优化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刘冰[4](2021)在《动荷载下矿岩体与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对复杂的破碎岩土体进行充填(注浆),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项常规加固技术,而在采矿工程领域采用的充填采矿法,则是充填加固技术的放大版,该方法巧妙地利用充填体的承力特性,通过充填体对开采矿体顶底板应力状态的有效改善,实现了充填体对矿石的置换。但由于采矿工程是集掘进、爆破、放矿等工艺为一体的复杂体系,矿岩体与充填体处于一种复杂的动力学环境,如何通过工程和工艺手段取得二者之间受力承载转换的平衡,始终是困扰此类矿山能否保证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难题。本文正是以山东金鼎铁矿充填采矿法为研究对象,为解决此类难题,结合矿山二步采控制爆破和矿岩体—充填体空间位置关系,对矿岩体和充填体在动荷载下的动力学特性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定性(部分定量)建立了矿石品位与矿石动力学行为之间的响应关系,为落矿炮孔布置参数及装药结构的确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试验基础。落矿爆破与矿岩动力学特性紧密相关,本文采用霍普金森杆(SHPB)试验和高速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研究了该矿不同品位矿岩的动力学特性和断裂特征,建立了矿石动抗拉强度及断裂能与矿石品位的关系曲线,为合理选择爆破方案、优化爆破参数提供了试验依据。基于矿石矿物分布和裂纹类型的微观图像,采用脆性岩石模拟技术建立不同品位矿石的强度等效模型,提出了 SHPB巴西劈裂试验二维等效模拟方法,获得了不同品位矿石的细观模拟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动荷载下矿岩体力学响应特征和爆块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拟参数。2.确立了动荷载下充填体分层界面强度削弱与其耗能效应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理论及试验结果可作为爆破荷载下充填体损伤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于矿山爆破较为频繁,针对大体积充填体内多次充填形成的分层弱面,开展了预制分层弱面充填体试件的动力特性和破裂特征研究。动抗压强度和碎块动能计算表明分层弱面对充填体试件强度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碎块动能与试件吸收能比值超过20%,远超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分层弱面张开度—时间曲线显示碎块动能较高与试验早期分层弱面张开产生初速度相关,该过程极大削弱了预制分层弱面充填体试件的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为获得分层弱面模拟参数,参考节理岩体的等效岩体技术,采用SJM接触模拟分层弱面力学行为,为进行大体积充填体力学模拟和评估动荷载下充填体损伤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3.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步采矿控制爆破扇形孔布置及孔深确定的设计准则,按照该准则实施爆破,可保证充填体强度在不被显着削弱的前提下,有效实现高效开采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平衡。近充填体矿房(二步采矿房)的控制爆破技术是金鼎铁矿完成增产任务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矿石和充填体动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建立动荷载下矿岩体—充填体协同模型,采用裂纹密度聚类方法定量化描述动荷载下充填体损伤程度。通过建立经济—安全平衡条件下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矿石品位、扇形孔底部—充填体间距和充填体龄期三种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显着性检验,提出了兼顾经济价值和采矿安全的二步采矿控制爆破参数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控制充填体损伤的同时,又实现了回采高品位矿石、降低矿石损失率的目标。本文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已在山东金鼎铁矿得到了成功应用和推广,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子鹏[5](2020)在《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的设计与充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铸造中,金属液充型流动的高温性、动态性、瞬时性以及砂型的不透明性,使得不能直接观察金属液在型腔中的充型与流动情况。同时,目前所使用水模拟实验台上的激振装置振动方式和轨迹单一、自由度少,难以满足中大型、结构复杂铸件的成型要求。为解决铸件成型过程中金属液充型流动的不透明、激振装置轨迹单一及自由度少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通过阐述相似原理及水模拟技术的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水模拟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原型与模型满足几何相似,且流动均处于自模区时,只要满足Fr数相等,原型和模型中的流体即满足热力学相似。基于TRIZ理论,以机构拓扑结构原理、相似原理、多维振动铸造理论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一种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并对所设计实验台的主体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选用三自由度电磁振动实验台作为多维振动实验台,用以优化铸造充型过程。最后,以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三种典型零件的浇注系统。以汽车曲轴为研究对象,运用ProCAST软件研究了曲轴铸件底注式、中注式和顶注式三种方案的充型与凝固过程,模拟结果显示中注式浇注系统的成型质量较好,但中注式浇注方案铸件的孔隙率超标。然后,通过添加外冷铁和在缺陷位置增设倒锥形排气孔的方式对所设计的浇注系统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优化方案铸件的缩松缩孔体积下降了 4.512382cc。最后,利用优化方案探究浇注温度和浇注时间对铸件成型质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浇注温度在1400~1420℃、浇注时间为8s时,曲轴的成型质量最佳。运用离散单元软件,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细小颗粒流动模拟金属液在铸件型腔中的充型流动,分析了不同振动参数对铸件充型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振动自由度DOF=3、振动频率f=50Hz、振动幅度A=0.75mm时,铸件的充型流动性能最好。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不同振动参数对曲轴充型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振动幅度对颗粒在型腔中的充型距离影响最大。当采用最佳工艺参数进行模拟后,得出颗粒在型腔内的充型距离为505.55mm。与未施加振动方案的充型距离相比,施加振动方案的充型距离增加了 242.38mm,进一步验证了模拟实验最佳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最后,基于相似原理搭建了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介绍实验台各零部件的选型。然后,以曲轴模型为实验研究对象,利用搭建的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完成了曲轴铸件三种浇注方案的物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似模拟实验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模拟实验的准确性与所搭建实验台的可行性。图[60]表[27]参[120]

白晓伟[6](2020)在《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开始在各地涌现。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建筑类型,全民健身中心的功能强调群众参与性、弱化观演性,建筑内部多个大空间立体叠加组合。空间布局的高度紧凑性降低了全民健身中心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由此导致对空调系统的普遍依赖,而适宜季节内的自然通风则有助于缓解空调系统运行能耗的巨大压力。在全民健身中心的各类设计因素中,空间形态作为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媒介,对气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因此,亟待针对全民健身中心的空间特殊性与低成本运营要求,开展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空间形态研究。本研究旨在整合各层级空间形态要素构建全民健身中心的自然通风系统,探索空间形态参数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基于预测模型的快速优化方法,对空间形态参数的最优组合方式展开搜索。对我国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动因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基本特质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必要性、可行性及气候潜力3方面出发,对全民健身中心与自然通风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对全国范围内48座典型全民健身中心进行调研分析,提取空间形态特征;对典型全民健身中心展开现场测试,获取室内风环境特征。从自然通风降温、改善空气品质和运动项目要求3方面出发,提取空气温度、空气龄和风速作为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性能评价目标。以此目标为导向,围绕空间形态要素对自然通风性能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从进风口、形体空间、竖向腔体、出风口4个层级出发,对影响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分类解析。基于形态学分析方法,系统整合全民健身中心4个层级的空间形态要素,经过整体建筑的单元分区、形态要素的分区植入、分区系统的整合重构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建构整体的自然通风系统。结合全民健身中心的典型案例展开实践探讨,验证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流程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有效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系统的几何控制参数展开模拟分析。基于调研统计数据建立基础实验模型,提取4个层级空间形态要素的15个基本几何控制参数构建参数化模型,采用Flunet软件对空气温度、空气龄和风速值进行批量计算。采用控制变量分组实验对几何参数展开局部敏感性分析,探索单一参数变化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趋势和作用规律;采用参数相关性方法展开全局敏感性分析,探索多个参数同时变化时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计算各几何参数的敏感性指标。为了实现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快速优化,结合响应面方法建立自然通风性能预测模型,用以替代流程复杂、计算耗时的CFD数值模拟,采用遗传算法调用响应面模型展开多目标优化,并快速获取优化解集,从而为方案阶段空间形态设计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搭建各功能模块协同工作的优化平台,开发易于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结合敏感性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提出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建立了基于形态学分析方法的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系统建构流程,揭示了空间形态参数对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参数的敏感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响应面的自然通风优化模型,实现了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的快速优化,并提出了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本研究能够充实大空间体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方法体系,更新建筑自然通风性能优化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全民健身中心的低成本可持续运营。

佟亮亮,胡文强,王泽恒[7](2020)在《基于动态模拟技术的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工过程本质设计旨在通过选取最佳的反应路径,应用合适的工艺设备,在源头消减化工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本文提出了动态模拟技术应用与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研究了在过程开发初期,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对化工开发过程进行优化求解,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本质安全评估,通用动态模拟技术能较好的评价化工过程的安全安全化设计方案。

刘方旭[8](2020)在《基于Aspen HYSYS的常减压装置动态流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减压工艺流程作为石油炼化企业的龙头,是一个大型的连续化生产过程,其仿真模拟与控制优化都需要在流程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由于整个流程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参数众多,出于实际生产的角度,对常减压蒸馏流程的稳态与动态模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针对常减压蒸馏流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对整个常减压蒸馏流程进行仿真模拟。以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作为开发平台,基于某石化一套常减压流程的生产数据建立其机理模型,将整个流程分为三个塔流程部分进行模拟。将产品的ASTM D86馏点温度同实际工艺数据进行对比,确保了稳态模拟的合理性,并对模型进行选型、添加、设置、数据输入和收敛调试,从而建立稳态模型。以实际现场数据为依据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工况进行比较,对稳态模拟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动态模拟的要求,对各个设备进行尺寸核算和对部分存在物流与模型进行规定参数的改动,完成由稳态模型向动态模型的转化。并在塔模型中添加合适的控制回路,施加不同的控制方案,对各个控制器进行了PID参数整定。考察初馏塔、常压塔关键变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常减压装置的动态模拟,保证产品质量,为装置的稳定生产提供一个动态操作模型。最后,本文从模型选型、原油定义、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这些方面对本次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原油定义贴合实际工艺,模型选型与模拟要求契合,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稳态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动态模型运行稳定,控制器运行和模型模拟效果均比较理想。

刘昭[9](2020)在《千米级超高层建筑风向偏转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轻质高强材料的广泛应用、新型结构体系的出现和先进施工技术的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出来,并有向千米量级发展的趋势。对于千米级超高层建筑而言,该类建筑属于风敏感建筑,风荷载是其主要控制荷载。然而,当前的荷载规范或标准无法适应其抗风设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问题:其一,各国荷载规范中给出的风速剖面所适用的最大高度较低(200~650 m),这虽然能为一般的超高层建筑确定风荷载,但远无法满足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需求;其二,各国荷载规范或标准中均假定大气边界层中的水平风向角沿高度不发生变化,然而,大气边界层理论上可分为近地面层(高度100~200 m)、Ekman层和自由大气边界层(高度1~3 km),在Ekman层内水平风向会沿高度逐渐变化,从而产生显着的风向偏转角。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开展了千米高度良态风场特性的实测研究,提出了适于描述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的平均风速、风向剖面模型。其次,研究了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的风洞模拟技术和CFD数值模拟技术,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生成了偏转风场,并建立了高保真的定常CFD数值模拟方法。之后,研究了偏转风场及相应无偏等效风场中不同气动外形(方形、凹角、削角、锥形、螺旋90?和螺旋180?)的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特性,明确了偏转风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并比较了不同气动外形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性能。最后,提出了超高层建筑横向、纵向和扭转向等效静风荷载的计算公式,初步建立了考虑风向偏转的抗风设计方法。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采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BLP测量了我国北方某沿海地区的千米高度良态强风场的资料,提出了一套组合的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其数据精度及输出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千米高度平均风速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凝聚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风速剖面形式,提出了千米高度平均风速剖面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了模型中的气动参数特性。对千米高度平均风向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适于描述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的平均风向剖面模型。(2)自行设计了一套导流装置,并结合该导流装置与传统被动模拟装置,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生成了具有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的偏转风场;此外,提出了与上述偏转风特性相对应的无偏等效风特性的等效原则,并采用传统被动模拟装置在风洞中生成了无偏等效风场。采用RANS方法对千米高度无偏和偏转风场的沿程自保持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千米高度偏转风特性及其对应的无偏等效风特性的高保真的定常CFD数值模拟方法。上述工作为后续研究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特性、评估偏转风效应奠定了基础。(3)采用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和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偏转风场及相应无偏等效风场中不同气动外形的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模型的风荷载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偏转风对平均和脉动风荷载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偏转风的作用机理,并比较了不同气动外形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性能。(4)分别基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研究了偏转风场及相应无偏等效风场中不同气动外形的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风致响应特性,明确了偏转风对顶点位移、加速度、内力等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不同气动外形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性能;深入探讨了偏转风对位移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以及高阶模态响应贡献和耦合模态响应贡献的影响。(5)基于前述研究结果,结合我国荷载规范,初步建立了无偏和偏转风场中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横向、纵向和扭转向的等效静风荷载的相互转换关系,从而形成了考虑风向偏转影响的抗风设计方法,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陆翼飞[10](2020)在《基于Aspen Plus和Aspen Dynamics的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某厂常减压蒸馏装置为基础,以某厂常减压装置工艺技术规程上的油品性质数据和工艺条件参数为依据,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平台上建立常减压塔装置的仿真模型,并进行调试使其收敛后得到仿真结果,得到较为精确的稳态模拟仿真模型。模拟结果发现,除个别数值有偏差外,初馏塔、常压塔以及减压塔的大部分数据与某厂实测数据偏差极小,整个装置运行稳定,稳态模拟比较成功,这也为后来的动态模拟打下了基础。在完成稳态模拟后,根据操作规程对装置进行规格参数输入,输入塔高以及直径等数据后,将整个装置转至Aspen Dynamics进行动态模拟。在动态模拟中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控制器的添加,完成控制器的设置后将整个控制程序初始化并运行。观察每个模型每股物流的运行数据变化情况,发现整个装置运行相对稳定,动态模拟取得了成功。在整个装置各个部分运行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某厂常减压装置的实测数据,对整个装置的原油进料量根据时间进行变化,观察各个装置的运行情况,以及模拟数据的改变情况。模拟结果发现当原油进料量发生改变时,整个装置的初馏塔、常压塔以及减压塔部分的数据结果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使得整个动态模拟数据更加接近实际值,整个动态模拟情况更加接近工厂装置的真实运行情况。本次流程模拟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都取得了成功,模拟出的数据真实有效,对于复现某厂常减压装置的运行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也对整个装置的能耗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以后装置的经济能耗优化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也对Aspen Plus与Excel的连接进行了探究,使Aspen Plus与其他软件的互联成为了可能。

二、模拟技术与模拟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技术与模拟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X炼油厂原油常压蒸馏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蒸馏技术发展研究
        1.3.2 换热网格综述
        1.3.3 过程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陕北某炼油厂常压装置工艺流程
    2.1 装置特点
    2.2 原油性质及加工方案
    2.3 常压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2.3.1 原油电脱盐、初馏流程
        2.3.2 原油常压蒸馏流程
    2.4 主要设备
        2.4.1 塔类设备
        2.4.2 常压炉
        2.4.3 其它设备
    2.5 消耗指标及能耗
        2.5.1 公用工程介质的条件
        2.5.2 辅助材料消耗
        2.5.3 装置能耗指标
    2.6 主要产品性质
第三章 常压蒸馏过程模拟
    3.1 原油“假组分”的切割
    3.2 主要设备参数
    3.3 热力学计算方法
    3.4 建立模型
    3.5 模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压蒸馏过程工艺优化
    4.1 常压蒸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描述
    4.2 工艺优化措施
    4.3 能耗优化措施
        4.3.1 常压蒸馏过程未优化时的换热热能优化(基于4.1前)
        4.3.2 常压蒸馏过程优化后的换热热能的优化(基于4.2的优化)
        4.3.3 常压蒸馏装置未优化与优化时的换热热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传统电力系统动态模拟技术
        1.2.2 新形态电网特征与模拟技术
        1.2.3 电网信息采集与宽频测量系统发展趋势
    1.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需求及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物理模拟系统参数设计理论基础
        2.2.1 相似三定理
        2.2.2 电力系统物理模拟理论
        2.2.3 等效链式电路模型
    2.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参数设计
        2.3.1 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需求分析与整体架构
        2.3.2 模拟发电机组参数选择与设计
        2.3.3 模拟发电机组电源系统设计
        2.3.4 模拟输电线路参数设计
    2.4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改进设计
        2.4.1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改进需求分析
        2.4.2 光伏-储能模拟实验系统设计
        2.4.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组网需求分析
        2.4.4 模拟实验系统组网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宽频同步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可再生能源设备运行波形特征分析
        3.2.1 可再生能源设备信号分析方法
        3.2.2 基于光伏实测数据的信号特征分析
    3.3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硬件架构
        3.3.1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需求分析
        3.3.2 主控板与信息采集板卡选型
        3.3.3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架构与集成
        3.3.4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物理元件连接
    3.4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程序架构
        3.4.1 测量与采集程序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宽频数据主站与实验设计
    4.1 引言
    4.2 宽频电网信息数据主站设计
        4.2.1 宽频电网信息数据库设计
        4.2.2 数据实时显示平台设计
    4.3 基于物理模拟系统的电机控制实验
        4.3.1 发电机组启动测试仿真建模
        4.3.2 发电机组单机启动实验
    4.4 基于物理模拟系统的电力系统实验
        4.4.1 电网信息采集控制功能测试
        4.4.2 三机并列运行实验
        4.4.3 电力系统增减负荷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过程模拟优化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模拟优化设计概述
    (1)过程模拟概述
    (2)化工工艺与过程模拟的结合
2.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应用
    (1)化工过程模拟技术
    (2)化工过程模拟优化软件
    (3)在化工工艺中的运用
3.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1)生产设备的调整及优化
    (2)新工艺研究
    (3)新装置设计
4.实际运用案例
    (1)案例分析
    (2)应用过程
    (3)应用效果
5.结束语

(4)动荷载下矿岩体与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文章构架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2.1 国内外胶结充填体研究现状
        2.1.1 充填料化学成分及微观结构研究
        2.1.2 充填体与环境耦合效应
        2.1.3 充填体配比试验
        2.1.4 充填体破坏过程分析
        2.1.5 充填料微观结构及输送性能研究
    2.2 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
        2.2.1 SHPB试验发展历史和原理
        2.2.2 SHPB试验技术应用现状
        2.2.3 高速DIC技术应用现状
    2.3 (类)岩石材料离散单元法模拟技术
        2.3.1 离散单元法简介
        2.3.2 PFC接触模型发展现状
        2.3.3 离散元技术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4 研究内容
    2.5 技术路线
3 矿山地质及生产现状
    3.1 矿山回采工艺简述
    3.2 充填工艺简述
    3.3 矿石物相
    3.4 尾矿粒度分析
    3.5 胶结剂物相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冲击荷载下矿石动力学特性及破裂行为研究
    4.1 矿石SHPB巴西劈裂试验
        4.1.1 SHPB巴西劈裂试验结果
        4.1.2 SHPB巴西劈裂试验变形场分析
        4.1.3 矿石微观结构分析
    4.2 矿石SHPB巴西劈裂试验数值模拟技术
        4.2.1 SHPB巴西劈裂试验建模
        4.2.2 SHPB巴西劈裂试验模型等效应力计算
        4.2.3 SHPB巴西劈裂试验模拟结果
    4.3 矿石SHPB单轴压缩试验
        4.3.1 SHPB单轴压缩试验结果
        4.3.2 SHPB单轴压缩试验变形场分析
    4.4 矿石SHPB单轴压缩试验数值模拟技术
        4.4.1 SHPB单轴压缩试验建模
        4.4.2 SHPB单轴压缩试验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充填体力学特性及破裂特征研究
    5.1 充填体试件制备
    5.2 充填体准静态单轴压缩试验
        5.2.1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
        5.2.2 充填体强度尺寸效应
        5.2.3 充填体声发射参数分析
    5.3 充填体SHPB单轴压缩试验
        5.3.1 充填体动抗压结果
        5.3.2 充填体SHPB试验变形场分析
    5.4 充填体SHPB试验数值模拟技术
        5.4.1 SHPB模型建模过程
        5.4.2 SHPB试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动荷载下充填分层弱面强度削弱效应研究
    6.1 含分层弱面充填体试件制备过程
    6.2 Type Ⅱ型试件SHPB试验
    6.3 分层弱面破裂特征分析
        6.3.1 破裂面微观分析
        6.3.2 充填分层弱面破裂过程分析
    6.4 Type Ⅱ型试件SHPB试验模拟分析
        6.4.1 MPBM-SJM颗粒流模型构建
        6.4.2 颗粒流模型破裂过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工程尺度下矿岩体动荷载模拟技术研究
    7.1 现场调研及数据分析
        7.1.1 生产爆破数据采集
        7.1.2 生产爆破数据分析
    7.2 工程尺度下矿岩体模型应力波传播
        7.2.1 工程岩体强度折减
        7.2.2 矿岩体模型应力波传播
    7.3 矿岩体动荷载模拟技术
        7.3.1 等效炸药建模技术
        7.3.2 等效炸药激发应力波传播过程
        7.3.3 圆环法分析炸药颗粒周围裂纹分布
        7.3.4 基于密度聚类的裂纹分布分析
        7.3.5 裂纹聚类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二步采控制爆破优化方法研究
    8.1 矿岩体—充填体协同模型动荷载模拟
        8.1.1 矿岩体—充填体协同模型应力波传播规律
        8.1.2 模型边界应力波透射效果
    8.2 矿石品位对保留矿柱和充填体损伤程度的影响
    8.3 扇形孔底部—充填体间距对采矿安全的影响
    8.4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控制爆破优化方法
        8.4.1 保留矿柱厚度计算
        8.4.2 基于密度聚类的充填体损伤区判别
        8.4.3 基于经济—安全平衡原则的数学模型
        8.4.4 二步采控制爆破扇形孔设计准则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HPB试验模拟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的设计与充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数值模拟技术在铸件充型与凝固中的应用与研究
    1.3 振动技术在铸件充型与凝固中的应用与研究
    1.4 水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水模拟技术及其实验机理的研究
    2.1 水模拟技术的概述
    2.2 水模拟相似理论的推导
    2.3 基于水模拟技术的理论模型可行性分析
    2.4 水模拟技术模型比例尺的确定与转换
        2.4.1 模型比例尺的确定
        2.4.2 常用物理量比例尺的转换
    2.5 本章小结
3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主体结构的设计
    3.1 基于TRIZ理论的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主体结构的设计
        3.1.1 TRIZ理论的概述
        3.1.2 问题描述
        3.1.3 九屏法分析
        3.1.4 金鱼法分析
        3.1.5 技术方案的整理与评价
    3.2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3.3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主体结构的设计与选型
        3.3.1 浇包及浇包嘴的设计
        3.3.2 浇包升降装置的设计
        3.3.3 倾倒装置的设计
        3.3.4 测量与控制装置的设计与选型
        3.3.5 多维振动实验台的选型
    3.4 水模拟实验台的静力学分析
        3.4.1 方案一的静力学分析
        3.4.2 方案二的静力学分析
    3.5 典型实验零件浇注系统的设计
        3.5.1 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3.5.2 浇注系统的基本类型
        3.5.3 不同种类零件浇注系统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铸件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
    4.1 金属液充型与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4.1.1 充型过程的数学模型
        4.1.2 凝固过程的数学模型
        4.1.3 凝固过程结晶潜热的处理
        4.1.4 铸件缩松、缩孔缺陷的预测
    4.2 铸件数值模拟的前处理技术
        4.2.1 网格划分
        4.2.2 模拟参数的设置
    4.3 铸件充型与凝固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4.3.1 充型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4.3.2 凝固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4.4 铸件浇注工艺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4.4.1 铸件浇注工艺的优化方案
        4.4.2 优化方案模拟参数的设置
        4.4.3 优化方案充型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4.4.4 优化方案充型过程型腔内气体流动情况分析
        4.4.5 优化方案凝固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4.5 铸造工艺参数的优化
        4.5.1 浇注温度的影响
        4.5.2 浇注时间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多维振动铸件充型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5.1 引言
    5.2 离散单元法的概述
        5.2.1 离散单元法的概述与应用
        5.2.2 离散单元软件的概述
    5.3 离散单元法在铸件充型过程中的应用
        5.3.1 模拟参数的设置
        5.3.2 不同振动参数对铸件充型能力的影响
        5.3.3 不同振动参数对铸件充型能力敏感程度的研究
        5.3.4 最佳工艺参数的模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
    6.1 引言
    6.2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的搭建
    6.3 多维振动水模拟相似实验
        6.3.1 实验材料
        6.3.2 实验流程
        6.3.3 实验注意事项
        6.3.4 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民健身中心
        1.2.2 大空间自然通风
        1.2.3 自然通风性能导向下的空间形态优化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第2章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基础研究
    2.1 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动因
        2.1.1 公众健身需求的增长
        2.1.2 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
        2.1.3 体育消费产业的推动
    2.2 全民健身中心的特质解析
        2.2.1 功能特质
        2.2.2 空间特质
        2.2.3 运营特质
    2.3 全民健身中心与自然通风的关联性分析
        2.3.1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必要性分析
        2.3.2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分析
        2.3.3 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气候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民健身中心调研实测及自然通风目标建构
    3.1 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的调研分析
        3.1.1 调研样本库建立
        3.1.2 空间层级结构
        3.1.3 功能单元提取
        3.1.4 空间尺寸统计
        3.1.5 空间模式归纳
    3.2 全民健身中心室内风环境的现场实测
        3.2.1 实测对象的基本信息
        3.2.2 风环境实测方案
        3.2.3 实测结果分析
    3.3 自然通风性能评价目标
        3.3.1 自然通风降温
        3.3.2 改善空气品质
        3.3.3 运动项目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要素研究
    4.1 空间形态要素的类型解析
        4.1.1 进风口形态类型
        4.1.2 形体空间形态类型
        4.1.3 竖向腔体形态类型
        4.1.4 出风口形态类型
    4.2 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流程
        4.2.1 整体建筑的单元分区
        4.2.2 形态要素的分区植入
        4.2.3 分区系统的整合重构
        4.2.4 组合方案的综合优选
    4.3 自然通风系统的建构实践
        4.3.1 实践项目的基本信息
        4.3.2 实践项目的自然通风系统建构
        4.3.3 实践项目的模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敏感性分析
    5.1 基础实验模型
        5.1.1 基础实验模型设计
        5.1.2 空间形态参数提取
        5.1.3 参数化模型建构
    5.2 CFD模拟设置
        5.2.1 CFD模拟的参数设置
        5.2.2 CFD平台可靠性验证
    5.3 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局部敏感性分析
        5.3.1 进风口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2 形体空间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3 竖向腔体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4 出风口参数变量的CFD模拟分析
        5.3.5 CFD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5.4 空间形态对自然通风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5.4.1 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
        5.4.2 全局敏感性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及设计策略
    6.1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方法比较分析
        6.1.1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空间形态优化
        6.1.2 基于风洞试验的空间形态优化
        6.1.3 基于响应面的空间形态优化
    6.2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响应面预测模型建构
        6.2.1 输入与输出变量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拟合与插值
        6.2.4 预测精度验证
    6.3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
        6.3.1 优化算法选择
        6.3.2 优化运算过程
        6.3.3 优化结果分析
    6.4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优化平台
        6.4.1 优化平台框架
        6.4.2 优化平台界面
    6.5 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6.5.1 腔体植入的设计策略
        6.5.2 形体空间的设计策略
        6.5.3 界面风口的设计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地调查项目基本信息
附录2 实测数据
附录3 响应面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动态模拟技术的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质安全设计
2 通用动态模拟技术
3 结论

(8)基于Aspen HYSYS的常减压装置动态流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原油常减压蒸馏工艺概述
        1.2.1 原油蒸馏工艺简介
        1.2.2 常减压蒸馏过程控制概述
    1.3 流程模拟技术概述
        1.3.1 流程模拟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1.3.2 流程模拟的分类
    1.4 ASPEN HYSYS流程模拟软件介绍
        1.4.1 Aspen HYSYS的简介
        1.4.2 Aspen HYSYS的特点
        1.4.3 Aspen HYSYS在设计和生产中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ASPEN HYSYS软件的流程模拟概述
    2.1 ASPEN HYSYS环境概述
        2.1.1 物性环境
        2.1.2 模拟环境
    2.2 ASPEN HYSYS模拟理论
        2.2.1 蒸馏塔动态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2.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2.3 ASPEN HYSYS模拟方法
        2.3.1 物性方法的选取
        2.3.2 单元模型算法的选取
    2.4 ASPEN HYSYS模拟概述
        2.4.1 设备类型与模板
        2.4.2 初始数据的估计与输入
        2.4.3 塔的收敛和运行
        2.4.4 模型的故障诊断和排除
    2.5 ASPEN HYSYS模拟步骤简介
3.稳态模拟基础定义与稳态流程的建立
    3.1 常减压装置模型的建立
        3.1.1 原油的定义
        3.1.2 装置模型选型
        3.1.3 物料连接和模型组态
        3.1.3.1 物料连接规则
        3.1.3.2 模型组态
    3.2 模型设置与参数输入
        3.2.1 初馏塔设置与参数输入
        3.2.2 常压塔设置与数据输入
        3.2.3 减压塔设置与数据输入
        3.2.4 .其他模型的设置
    3.3 装置收敛调试
        3.3.1 识别收敛的方法
        3.3.2 定义塔模型设计规定
        3.3.3 收敛调试技巧
    3.4 稳态模型的模拟结果
        3.4.1 初馏塔模拟结果
        3.4.2 常压塔模拟结果
        3.4.3 减压塔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4.动态流程模拟建立及动态模型仿真
    4.1 动态模拟的基本目标
    4.2 动态模拟的准备与转化
        4.2.1 设备设计与尺寸核算
        4.2.2 设备添加与动态规定的设置
    4.3 动态模型的建立
        4.3.1 初馏塔控制回路的设计
        4.3.2 常压塔控制回路的设计
        4.3.3 减压塔控制回路的设计
        4.3.4 动态模型的调试
    4.4 动态模拟的结果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千米级超高层建筑风向偏转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研究
        1.2.2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研究
        1.2.3 超高层建筑风致响应特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千米高度良态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2.1 引言
    2.2 风廓线雷达实测数据质量控制及偏差修正
        2.2.1 风廓线雷达参数及数据来源
        2.2.2 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控制
        2.2.3 风廓线雷达系统整体偏差修正
    2.3 实测样本分类方法
        2.3.1 样本初步分类
        2.3.2 凝聚聚类分析
        2.3.3 I型与R型风剖的成因
    2.4 千米高度平均风速剖面特性及建模
        2.4.1 I型风速剖面
        2.4.2 R型风速剖面
    2.5 千米高度平均风向剖面特性及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千米高度近地风特性模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千米高度偏转风场风洞模拟
        3.2.1 导流装置的影响
        3.2.2 被动模拟装置的影响
    3.3 基于风洞模拟的偏转风特性分析
        3.3.1 平均风特性分析
        3.3.2 脉动风特性分析
    3.4 千米高度无偏等效风场风洞模拟及风特性分析
    3.5 千米高度偏转风场CFD数值模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偏转风对千米级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风洞试验设计
        4.2.1 试验概况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CFD数值模拟方法
    4.4 偏转风对平均风荷载特性的影响
        4.4.1 平均风压分布
        4.4.2 整体平均力矩系数
        4.4.3 层平均风力系数
    4.5 偏转风对脉动风荷载特性的影响
        4.5.1 整体脉动力矩系数
        4.5.2 整体脉动力矩系数功率谱
        4.5.3 层脉动风力系数及其功率谱
        4.5.4 脉动风荷载空间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转风对千米级超高层建筑风致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风致响应时域分析方法
        5.2.1 Newmark-β法
        5.2.2 千米级超高层建筑原型有限元模型
        5.2.3 简化的有限元模型
    5.3 偏转风对风致响应特性的影响
        5.3.1 平均位移响应特性
        5.3.2 脉动位移响应特性
        5.3.3 极值位移响应特性
        5.3.4 加速度响应特性
    5.4 基于频域分析的偏转风效应
        5.4.1 频域分析方法
        5.4.2 偏转风对高阶模态及耦合模态贡献的影响
        5.4.3 振型阶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风向偏转的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纵向等效静风荷载的偏转风效应
    6.3 横向等效静风荷载的偏转风效应
    6.4 扭转向等效静风荷载的偏转风效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Aspen Plus和Aspen Dynamics的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
    1.3 流程模拟的应用
    1.4 流程模拟在常减压装置中的应用
    1.5 本文结构介绍
2 常减压装置的工艺流程
    2.1 常减压装置在原油加工中的地位
    2.2 常减压装置的原理
    2.3 流程模拟软件算法原理
        2.3.1 稳态模拟
        2.3.2 动态模拟
    2.4 常减压装置的工艺流程
    2.5 小结
3 常减压装置的稳态模拟
    3.1 建立整个装置模型
        3.1.1 原油虚拟组分切割
        3.1.2 装置模型选型
    3.2 物料连接
        3.2.1 物流连接说明
        3.2.2 模型组态
    3.3 数据输入与选项设置
        3.3.1 初馏塔数据
        3.3.2 常压塔数据
        3.3.3 减压塔数据
        3.3.4 原油进料数据
        3.3.5 加热器、冷凝器与空冷器数据
        3.3.6 泵数据
        3.3.7 调节阀数据
        3.3.8 分离罐数据
        3.3.9 分离器数据
    3.4 装置收敛调试
        3.4.1 选择收敛方法
        3.4.2 调节塔本身迭代次数与公差
        3.4.3 调节整个装置迭代次数
        3.4.4 设置撕裂物流
        3.4.5 调节蒸汽汽提量
        3.4.6 调节中段回流量
    3.5 稳态模拟的模拟结果与数据分析
        3.5.1 初馏塔部分
        3.5.2 常压塔部分
        3.5.3 减压塔部分
    3.6 小结
4 常减压装置的动态模拟
    4.1 Aspen Plus动态参数设置
        4.1.1 初馏塔规格输入
        4.1.2 常压塔规格输入
        4.1.3 减压塔规格输入
        4.1.4 其他模型规格修改
    4.2 Aspen Dynamics控制器设置
        4.2.1 转至Aspen Dynamics
        4.2.2 初馏塔控制器设置与调试
        4.2.3 常压塔控制器设置与调试
        4.2.4 减压塔控制器设置与调试
    4.3 动态模拟的收敛调试
    4.4 动态模拟结果与数据分析
        4.4.1 初馏塔部分
        4.4.2 常压塔部分
        4.4.3 减压塔部分
    4.5 小结
5 流程模拟的应用与扩展
    5.1 稳态模拟结果与Excel的连接
    5.2 稳态模拟结果经济能耗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模拟技术与模拟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X炼油厂原油常压蒸馏过程优化[D]. 杨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D]. 孙乐书. 山东大学, 2021(12)
  • [3]过程模拟优化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赵海燕. 当代化工研究, 2021(08)
  • [4]动荷载下矿岩体与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 刘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多维振动水模拟实验台的设计与充型机理研究[D]. 张子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6]基于自然通风性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 白晓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动态模拟技术的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的研究[J]. 佟亮亮,胡文强,王泽恒. 山东化工, 2020(21)
  • [8]基于Aspen HYSYS的常减压装置动态流程模拟研究[D]. 刘方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9]千米级超高层建筑风向偏转效应研究[D]. 刘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Aspen Plus和Aspen Dynamics的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D]. 陆翼飞.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自然通风论文 振动试验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空间形态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上一篇:中下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入路的探索
下一篇:体外培养的人胚胎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