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元[1](2020)在《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传统的生产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活源污染问题便日益凸显,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让产品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负责以减少环境影响,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废弃物治理的通行政策。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三大核心制度。2012年,中国正式推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但经过7年多的实施,出现了基金收不抵支、规范回收率低、新品种实施难等问题。因此,对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下一步完善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运行特征,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模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废弃物回收利用市场特征和基于这一市场条件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在第3和第4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条件、运行特征的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制度运行的差异,提出在中国目前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市场上存在自发从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在该市场条件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会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形成。然后,在第5章,基于中国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征,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与生产者的博弈行为,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下主要博弈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在第6章,以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印证了前面的分析结论:一是,在基金制度实施后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的形成;二是,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额与其增加的额外环境成本之间的差额必须大于非正规拆解企业与正规拆解企业拆解产品销售价格的差额,否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将流向非正规拆解企业;三是,回收企业会利用市场竞争优势攫取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致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失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相关主体的决策行为,得出均衡条件和最优解,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管理政策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2)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的属性,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概念,并分析了其形成机理和运行特征,具有一定的观点创新性。(3)本文将博弈论分析方法应用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具有一定的方法应用创新性。
谷伟[2](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威尔·弗格森,秦红梅[3](2013)在《4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拿大西部某座城市,一辆汽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冲下路基,驾驶者当场死亡。是一场意外,还是蓄意谋杀?死者家属向保险公司索赔时遭到拒付,他们发现不仅家庭账户上的存款所剩无几,还欠下银行一笔巨额债务。当警察把死者生前所用电脑硬盘里的信息恢复之后,答案昭然若揭。原来,遇难者卷入了一场源自西非的跨国网络诈骗案。在尼日利亚法典中,诈骗行径的代号为419。然而,纵然弄清了事实真相,警方却无力追查地球另一端的罪犯。身为文字编辑的劳拉凭着职业敏感性,通过分析父亲所收邮件的语言特征,发现了蛛丝马迹。为了挽回失去的财产,为父亲报仇,劳拉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来到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城。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来说,这是一座凶险四伏的城市。同样是在尼日利亚,三个年龄相仿、出身各异的年轻人正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踽踽独行。善良朴实的纳姆迪来自尼日尔三角洲外围的一个渔村,丰富的石油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灾难。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被污染,空气中弥漫着有毒气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赤热炎炎的旷野中走着一个怀有身孕的女孩,她一无所有,如一粒尘埃淹没在尘世中,没有人知道她来自哪里,又将去何方。靛蓝色袍子和脸上的疤痕成为她身世的标志。在拉各斯费斯塔克镇的一家网吧,温斯顿正通过网络编织着美梦。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抱负的年轻人,可惜误入歧途。他的美梦是什么?他和地球另一端的遇难者又有着怎样的关联?2012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2013年加拿大书商协会藏书票奖之年度小说奖这部小说会让你废寝忘食……引人入胜,充满刺激。——加拿大《环球邮报》令人心痛、着迷、胆战心惊。一部结局出乎意料的惊悚小说。——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
叶芬斌[4](2012)在《基于生态位思想的技术进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基于技术问题及现象,并结合生态位思想的技术进化研究。基本方法是从传统的工程学的视角,吸收多学科的观点,结合自然技术领域的相关案例分析,在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经验方法论的拓展。内容包括:1)生态位思想(Ecological Niche)(?)(?)何运用于技术进化研究,通过各种生物类比的技术进化经验启示,结合生态位思想的单元分析模型,从微观视角讨论自然技术进化机制和理论拓展方法;2)技术的利基(Niche)现象的存在形态,明确技术领域存在的利基现象及特征;3)利用生态位思想及案例,分析不同技术范式变迁和技术进化机制,并结合产业案例中技术的利基现象,分析技术体系的建构过程。技术的利基现象,是一种技术的缺失和需求现象,是技术问题的一种表现形态。首先是各技术体系领域内存在技术的补充、完善和衔接、互动问题,属于技术内部被细分的领域;同时,由于社会对技术的期待引发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体现其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普遍性。利基现象区分为作用于技术体系的“狭义”界定和技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广义”界定两类。生态位概念比“利基”定义具有更广泛意义,技术进化正是基于这个最基本的在生态学中“生态位”单元而体现技术变迁和演化的。技术进化是以技术体系的建构,在社会技术系统中确立技术范式而呈现技术进化特征的。引用管理学、演化经济学等学科对技术范式概念的讨论和生物进化类比经验方法,并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概念建立的对技术范式变迁的分析方法,通过理论概括和案例研究,拓展了相关的分析路径。1)明确技术的利基现象存在以及技术进化分析中把“技术体系”作为基本的分析主体;2)相对普遍意义上的达尔文式进化,技术的生态位形成和技术范式变迁过程中,技术具有微观的自组织能力,也即拉马克式的微观进化机制;3)技术的利基现象在技术进化过程中表现为体系交替变迁作用的历时性,现象的存在是相对的,同时也有普遍性;4)技术进化不是生物进化的简单机械类比,技术进化过程是技术体系形成和技术范式变迁的过程体现。本研究的创新点:首先,结合来自多学科的研究进路,通过生态位的技术进化模型,分析从微观到宏观的技术进化机制;其次,通过技术现象的具体分析,以实际案例的过程展现,拓展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路径。
吴慧[5](2011)在《PDP电视生产专用涂料涂注头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涂敷机和喷注机是AC-PDP显示屏制作的主要设备,它们主要用于前、后基板介质层、障壁以及荧光粉层的制作。涂敷头和喷注头是涂敷机和喷注机的关键部件,其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涂敷形成的液膜及荧光粉层质量。本文主要对涂敷头和喷注头的结构设计进行了论证,使用PRO/E和AUTOCAD绘制了涂敷头与喷注头的造型图。基于微流体理论,对涂料流体流经矩形微通道的运动状态作了分析,建立了荧光液喷注形成荧光粉层的凹池模型,并以此确定了涂敷头及喷注头的结构尺寸。基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基础理论对涂敷头及喷注头进行了结构受力分析,并用ANSYS对涂敷头结构做了受力分析验证。
沈建苗[6](2010)在《揭秘IT流言》文中研究指明事实证明,Windows Vista的运行速度其实不那么慢;就算你没有系上防静电手腕带就打开电脑,电脑也不至于被烧坏。技术界到处充斥着谎言、半真半假的东西和虚假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互联网。我们找出了网上最有名的一些传统观点,看看哪些经得住检验?哪些只是流言蜚语?当然,连最异想天开的流言也常常有一点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供了一套警告标记的编号(越高表示越虚假),表明每一个流言的准确程度,"1"表示真实的,"2"表示基本上是真的,"3"表示半真半假,"4"表示是无耻的——完全是编造的谎言。毕竟,常言道,数字不会撒谎。
吴昕[7](2009)在《平板电视能效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机是重要的家用电器,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城乡家庭中平板电视的保有量逐年大幅提高。平板电视改善了外观结构,提高了收视图像质量,但是随着平板电视尺寸的增大,其功耗的增长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平板电视节能技术及限制平板电视能耗标准的研究。此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项目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平板电视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说明了对于平板电视产品制定能耗标准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国际上目前的研究现状。之后详细阐述了平板电视功耗与其关键特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板电视能效的概念,并通过对测试接口、测试信号、测试状态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对平板电视能效测试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板电视能效参数的平板电视功耗限制标准。最后通过近百台平板电视机的测试数据从标准的公平性、严谨性和先进性等方面验证了该方法了合理可行
杨永彬[8](2005)在《我国平板电视市场价格离散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商品市场中,由于各种原因,商品的市场价格离散现象广泛地存在,且各种商品的价格离散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产品的价格离散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平板电视的价格离散现象展开综合性的理论分析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以期对提高平板电视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健全我国平板电视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价格离散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其次是通过做大量的平板电视市场的价格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的平板电视市场纵向及横向价格离散状况;然后以韩国三星集团公司、上广电(SVA)集团公司和AOC冠捷科技集团公司等国内外典型的平板电视生产企业为代表分析国内外平板电视厂商特征,包括品牌建设、价格策略等,由此发现国外生产企业注重品牌建设,稳居市场的高端,而国内企业倾向于价格竞争,陷入低端的竞争;同时本文通过召开平板电视使用者焦点团体座谈会等方法,分析消费者特征,主要是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决定影响因素等,由此发现消费者往往以品牌为第一考虑要素,其次才考虑到价格等因素和其他因素;最后,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和价格离散的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我国平板电视厂商长期发展的多种策略,包括重视技术和人才积累,重视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等。
clzhang[9](2005)在《聚焦平板电视技术新进展》文中提出
王露茵[10](2005)在《视觉形象感知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视觉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只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对图形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由于形象在激发情感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不受语言差别的限制的优点,现代社会中形象的使用得到大力的推广。普通人也应该通过正确有效的形象阅读方法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要理解视觉形象,首先要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并了解人对视觉形象的感知原理。通过对视觉感知原理的研究,可以归纳总结出一系列与形象有关的法则,包括美感、形式构成、空间构成等等。利用这些法则可以进一步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指导设计师对视觉形象的创作和加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是主观的,但对视觉形象的评价应尽量的超越主观局限,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评价对象进行逐步深入的了解,从主观到客观的得出全面的结论。无论对视觉感知的分析还是对视觉形象本身的分析,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本文在第一章对文字与形象两类视觉信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掌握形象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接着在第二章简单介绍了人眼的构造和视觉成像的过程;第三章分别介绍了视觉感知的基本要素和目前研究视觉的主要理论;在第四章,根据感知理论重点分析了人们识别、理解图形意义的原则,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形式美感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创造生动的视觉形象和构筑立体形象的规则和方法;第五章则阐述了对视觉形象进行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评价的三大普遍标准,针对人工形象提出了一套评价系统,并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评价系统的使用过程;最后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正确的认识视觉形象是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问题提出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现实意义 |
| 1.3 概念界定 |
| 1.3.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 1.3.2 废弃物二元利用体系 |
| 1.4 研究内容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比较分析法 |
| 1.5.2 模型分析法 |
| 1.5.3 实证分析法 |
| 1.6 论文创新点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外部性理论 |
| 2.1.2 外部性治理理论 |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 2.2 研究综述 |
| 2.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综述 |
| 2.2.2 博弈论研究综述 |
| 2.2.3 理论及研究述评 |
| 3 国外典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
| 3.1 典型制度运行概况分析 |
| 3.1.1 日本废旧家电处理基金制度 |
| 3.1.2 中国台湾废旧家电基金制度分析 |
| 3.1.3 德国双元回收体系分析 |
| 3.1.4 欧盟WEEE指令分析 |
| 3.1.5 美国废旧电池押金返还制度 |
| 3.2 制度运行特征及对我国的借鉴 |
| 3.2.1 形成单一回收利用市场体系 |
| 3.2.2 普遍采用市场化运行管理方式 |
| 3.2.3 普遍建立相关主体责任分担机制 |
| 3.2.4 制度运行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
| 4 中国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成因及其运行特点 |
| 4.1 中国现阶段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
| 4.1.1 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双重属性 |
| 4.1.2 废弃物属性具有一定的时空相对性 |
| 4.1.3 在中国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
| 4.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导致二元体系形成 |
| 4.2.1 博弈主体界定 |
| 4.2.2 博弈行为分析 |
| 4.2.3 均衡分析及结论 |
| 4.3 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点 |
| 4.3.1 废弃物采取售卖方式处置 |
| 4.3.2 对回收利用实行有限准入管理 |
| 4.3.3 容易发生“劣企驱逐良企”的现象 |
| 4.3.4 费率测算时受非正规回收体系影响 |
| 5 二元利用体系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
| 5.1 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为主体 |
| 5.2 政府与生产者博弈分析 |
| 5.2.1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 5.2.2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 5.2.3 博弈结论及分析 |
| 5.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研究 |
| 5.3.1 基金制度的内涵 |
| 5.3.2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运行机制 |
| 5.3.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分析 |
| 5.4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研究 |
| 5.4.1 目标制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
| 5.4.2 二元利用体系下目标制运行机制 |
| 5.4.3 二元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分析 |
| 5.5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制度决策模型分析 |
| 5.5.1 押金制度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
| 5.5.2 押金制的运行机制 |
| 5.5.3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额的确定 |
| 6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案例分析 |
| 6.1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概况 |
| 6.1.1 制度规定 |
| 6.1.2 实施范围 |
| 6.1.3 制度架构 |
| 6.2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运行分析 |
| 6.2.1 再利用价值越高的废弃产品规范拆解率越低 |
| 6.2.2 基金补贴部分流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企业 |
| 7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政策建议 |
| 7.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
|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
|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
| 1.4 研究思路 |
| 1.5 结构框架 |
|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
|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
|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
|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
|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
|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
|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
|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
|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
|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
|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
|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
| 2.3.2 重塑认知图绘 |
|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
|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
|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
|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
|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
|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
|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
|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
|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
|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
|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
|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
|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
|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
|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
|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
|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
|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
|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
|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
|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
|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
|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
|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
|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
|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
|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
|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语 |
|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
|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图表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导言:兼论研究意义 |
| 1.2 问题的提起 |
| 1.2.1 技术缺失及技术问题 |
| 1.2.2 微观视角的分析方法 |
| 1.3 背景 |
| 1.3.1 生态位和利基现象 |
| 1.3.2 产业及技术的生态位理论 |
| 1.3.3 技术进化研究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构成 |
| 第二章 生态位思想与技术生态位 |
| 2.1 概述 |
| 2.2 生态位思想探源 |
| 2.3 企业的生态位和产业的利基现象 |
| 2.3.1 企业生态位 |
| 2.3.2 产业的利基现象 |
| 2.4 技术生态位与利基技术 |
| 2.4.1 技术生态位 |
| 2.4.2 利基技术 |
| 2.5 技术哲学视域中的生态位语境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技术的利基现象 |
| 3.1 基于现象的技术问题 |
| 3.1.1 从现实问题看技术的缺失现象 |
| 3.1.2 产业和技术体系的技术细分现象 |
| 3.1.3 非标准化技术实践中的问题意识 |
| 3.2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之内涵界定 |
| 3.2.1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的语境问题 |
| 3.2.2 技术体系模型和技术系统解释 |
| 3.2.3 技术体系和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内涵 |
| 3.3 基于技术体系的利基现象 |
| 3.3.1 基于技术存在域的利基现象 |
| 3.3.2 从技术人工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
| 3.3.3 从标准和专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
| 3.3.4 基于技术体系的狭义存在 |
| 3.4 广义技术系统中的利基现象 |
| 3.4.1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视角 |
| 3.4.2 技术的知识结构视角 |
| 3.4.3 工程设计的过程视角 |
| 3.4.4 基于技术系统的广义存在 |
| 3.5 技术的利基现象之特征 |
| 3.5.1 复杂性和多样性 |
| 3.5.2 相对性和历史性 |
| 3.5.3 普遍性和特殊性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生态位视域中技术进化的研究方法 |
| 4.1 概述 |
| 4.2 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 |
| 4.2.1 技术进化作为技术哲学的范畴 |
| 4.2.2 技术进化研究与经验转向 |
| 4.2.3 生物进化的类比经验分析 |
| 4.2.4 生态位视域中的技术进化研究 |
| 4.3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分析方法 |
| 4.3.1 SNM的理论背景 |
| 4.3.2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进路 |
| 4.3.3 SNM理论微观分析的启示 |
| 4.4 技术进化的宏观分析方法 |
| 4.4.1 技术范式变迁的宏观进路 |
| 4.4.2 SNM理论的运用 |
| 4.5 基于生态位思想的理论拓展 |
| 4.5.1 SNM理论的若干问题 |
| 4.5.2 技术进化研究的理论拓展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技术范式变迁及技术进化的案例研究 |
| 5.1 概述 |
| 5.2 LCD技术的渐进式演化范例 |
| 5.2.1 从利基产品到主流产品的转变 |
| 5.2.2 LCD的技术体系形成 |
| 5.2.3 LCD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接受过程 |
| 5.3 CCD技术的突破式演化范例 |
| 5.3.1 CCD的出现 |
| 5.3.2 CCD技术的发展历程 |
| 5.3.3 CCD技术的社会接受过程 |
| 5.4 LCD和CCD技术范式变迁 |
| 5.4.1 科学研究与技术进化 |
| 5.4.2 渐近式技术范式变迁 |
| 5.4.3 突破式技术范式变迁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利基现象与技术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 |
| 6.1 概述 |
| 6.2 战后日本钢铁技术体系的建构 |
| 6.2.1 日本钢铁技术发展概况 |
| 6.2.2 体系内各要素的关联 |
| 6.2.3 体系内外新技术的生成 |
| 6.2.4 技术体系的建构 |
| 6.3 “缝隙”产业与技术的利基现象 |
| 6.3.1 技术体系中的“缝隙”产业及技术 |
| 6.3.2 “缝隙”产业与技术创新 |
| 6.3.3 产学合作与技术选择 |
| 6.3.4 产业及技术的利基形态 |
| 第七章 结论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资料 |
| 后记 |
|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部分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项目来源、背景和意义 |
| 1.1.1 课题来源及目的 |
| 1.1.2 课题背景 |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2 等离子平板显示原理概述 |
| 1.2.1 PDP 工作原理 |
| 1.2.2 PDP 的分类 |
| 1.3 PDP 电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
| 1.3.1 等离子电视的发展史 |
| 1.3.2 国内等离子电视发展现状 |
| 1.3.3 PDP 电视的特点 |
| 1.3.4 PDP 电视的性能优势 |
| 1.4 课题的关键技术和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涂敷机和喷注机设备整体结构系统 |
| 2.1 AC-PDP 制造流程与工艺 |
| 2.1.1 彩色AC-PDP 制造流程 |
| 2.1.2 AC-PDP 前基板制造工艺 |
| 2.1.3 AC-PDP 后基板制造工艺 |
| 2.1.4 组装工艺 |
| 2.2 涂敷机设计要求及工艺流程 |
| 2.2.1 涂敷区域与液膜指标要求 |
| 2.2.2 涂敷机工作工艺流程 |
| 2.3 涂敷机工作原理 |
| 2.4 涂敷机系统构成 |
| 2.4.1 涂敷机结构系统构成 |
| 2.4.2 涂敷机结构组件设计 |
| 2.4.3 控制系统 |
| 2.5 喷注机系统构成 |
| 2.5.1 喷注机结构系统 |
| 2.5.2 对位平台调整机构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涂敷机涂敷头结构方案设计 |
| 3.1 涂敷头的设计要求及结构方案 |
| 3.1.1 涂敷头的设计要求 |
| 3.1.2 涂敷头的结构设计方案 |
| 3.2 微流体理论基础 |
| 3.2.1 微流体概念及微流动区域分类 |
| 3.2.2 流体连续微分方程和运动微分方程(N-S 方程) |
| 3.2.3 矩形微通道的流动分析 |
| 3.3 涂敷头结构参数的确定 |
| 3.3.1 涂敷头缝隙尺寸的论证 |
| 3.3.2 涂敷形成的液膜边缘厚度均匀性分析 |
| 3.3.3 涂敷头结构基本型式 |
| 3.3.4 涂敷头截面参数设计 |
| 3.3.5 涂敷头组件结构与装配 |
| 3.3.5.1 C 型件的结构设计 |
| 3.3.5.2 L 件的结构设计 |
| 3.3.5.3 涂敷头组件的装配 |
| 3.4 涂敷头结构受力分析 |
| 3.4.1 涂敷头腔体受力模型 |
| 3.4.2 密封紧固螺栓强度验证 |
| 3.5 涂敷头附属组件设计与分析 |
| 3.5.1 横梁结构参数的确定 |
| 3.5.2 横梁变形分析 |
| 3.5.3 横梁挂钩强度计算 |
| 3.5.4 螺栓参数的选择 |
| 3.5.4.1 紧固螺栓参数验证 |
| 3.5.4.2 连接螺栓参数验证 |
| 3.5.5 密封垫片的选择 |
| 3.5.6 供液柱塞缸及柱塞电机参数的确定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喷注头结构设计 |
| 4.1 荧光浆料填注工艺及填注凹池模型 |
| 4.1.1 荧光浆料填注工艺 |
| 4.1.2 建立凹池荧光液填注模型 |
| 4.2 矩形微通道缝隙尺寸的确定 |
| 4.2.1 确定微通道截面尺寸 |
| 4.3 喷注头结构设计 |
| 4.3.1 喷注头截面结构型式 |
| 4.3.2 喷注头结构组件 |
| 4.3.3 紧固螺栓强度验证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涂敷头结构分析与仿真 |
| 5.1 ANSYS 以及ANSYS WORKBENCH 软件简介 |
| 5.1.1 Ansys 以及ansys workbench 简介 |
| 5.2 涂敷头结构的ANSYS 仿真分析 |
| 5.2.1 涂敷头腔体受力模型 |
| 5.2.2 横梁与涂敷头自重变形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C”型件概要设计图 |
| 附录B “L”型件概要设计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平板电视能效评价研究基础 |
| 1.1. 平板电视及其发展现状 |
| 1.2. 制订能效标准的必要性 |
| 1.3. 国际主要标准进展情况 |
| 1.3.1. IEC测试方法 |
| 1.3.2. 美国能效标准情况 |
| 1.3.3. 欧洲能效标准情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
| 第二章 平板电视功耗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 2.1. 尺寸对于平板电视功耗的影响 |
| 2.2. 亮度对于平板电视功耗的影响 |
| 2.2.1. 亮度对液晶电视的影响 |
| 2.2.2. 亮度对等离子电视的影响 |
| 2.3. 对比度对于平板电视功耗的影响 |
| 2.4. 分辨率对于平板电视功耗的影响 |
| 2.4.1. 分辨率对液晶电视的影响 |
| 2.4.2. 分辨率对等离子电视的影响 |
| 第三章 平板电视能效定义及评价体系 |
| 3.1. 平板电视能效定义 |
| 3.2. 不同能效指标比较 |
| 3.3. 平板电视能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 3.3.1. 测试接口对于平板电视能效评价的影响 |
| 3.3.2. 主要功能消耗功率比较 |
| 3.3.3. 信号处理功率对平板电视能效评价的影响 |
| 3.3.4. 测试信号对平板电视能效评价的影响 |
| 3.3.5. 测试状态对平板电视能效评价的影响 |
| 3.3.6. 关于亮度的考虑 |
| 3.3.7. 关于节能新技术应用的考虑 |
| 第四章 平板电视能效评价测试方法介绍 |
| 4.1. 测试环境 |
| 4.1.1. 工作条件 |
| 4.2. 测试信号 |
| 4.2.1. 视频测试信号 |
| 4.2.2. 音频测试信号 |
| 4.3. 测量条件 |
| 4.3.1. 测试接口和输入信号 |
| 4.3.2. 平板电视标准工作状态的调整 |
| 4.4. 平板电视能源效率测试程序 |
| 第五章 平板电视能效标准总体性能评价研究 |
| 5.1. 各评价标准初步比较 |
| 5.1.1. 横向比较 |
| 5.1.2. 测试状态 |
| 5.1.3. 对不同技术体系的处理 |
| 5.2. 各评价指标深入探讨 |
| 5.2.1. 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
| 5.2.2. 公平性 |
| 5.2.3. 严谨性 |
| 5.2.4. 先进性 |
| 5.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平板电视市场价格离散状况 |
| 2.1 平板电视(FPDTV) |
| 2.2 我国平板电视市场价格离散状况 |
| 第三章 平板电视市场价格离散原因 |
| 3.1 平板电视厂商特征分析 |
| 3.2 平板电视消费者特征 |
| 3.3 平板电视市场价格离散原因 |
| 第四章 平板电视厂商产销策略 |
| 4.1 目前国内平板电视厂商优势与弱势 |
| 4.2 平板电视厂商的产销策略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本文结论 |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从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说起 |
| 等离子电视技术成熟 |
| 液晶电视进入主流尚需时日 |
| SED新概念技术 |
| 总结:革命从现在开始 |
| “荫罩式全彩色PDP”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 |
| 极富前景的LED背光源技术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概述——视觉形象的重要性 |
| 1.1 两类主要的视觉感知:文字与形象 |
| 1.1.1 掌管文字的左脑与掌管形象的右脑 |
| 1.1.2 形象与文字的不平等 |
| 1.2 视觉传播的循环 |
| 第二章 看清世界——视觉的形成 |
| 2.1 眼睛的构造 |
| 2.1.1 眼球壁 |
| 2.1.2 眼内腔和内容物 |
| 2.1.3 视神经和视路 |
| 2.1.4 眼附属器 |
| 2.2 视觉成像的过程 |
| 2.2.1 有光才有像 |
| 2.2.2 眼睛对光线刺激的反应 |
| 2.2.3 大脑对视觉信号的处理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认识万物——形象的感知理论 |
| 3.1 被视觉感知的四个主要属性 |
| 3.1.1 色彩 |
| 3.1.2 形式 |
| 3.1.3 纵深 |
| 3.1.4 位移 |
| 3.2 研究视觉感知的各种理论 |
| 3.2.1 感觉理论 |
| 3.2.1.1 格式塔理论 |
| 3.2.1.2 结构主义理论 |
| 3.2.1.3 生态学理论 |
| 3.2.2 知觉理论 |
| 3.2.2.1 符号学理论 |
| 3.2.2.2 认知理论 |
| 3.2.3 小结 |
| 第四章 从感知形象到创造形象 |
| 4.1 从形状中感受含意 |
| 4.1.1 人对含意的追求 |
| 4.1.2 视觉组织含意的过程 |
| 4.1.3 简单法则 |
| 4.2 从形状中获得美 |
| 4.2.1 形状的简化 |
| 4.2.2 形状的平衡 |
| 4.2.3 实现形式美感 |
| 4.3 塑造三维立体形象 |
| 4.3.1 人对三维空间的感知 |
| 4.3.1.1 视觉对三维空间的感知 |
| 4.3.1.2 其他感觉器官对空间的感知 |
| 4.3.1.3 人头脑中立体的概念 |
| 4.3.2 形成立体感的因素 |
| 4.3.2.1 形象—背景 |
| 4.3.2.2 重叠 |
| 4.3.2.3 大小连贯性 |
| 4.3.2.4 形式连贯性 |
| 4.3.3 三维形象的再现与改造 |
| 4.3.3.1 在平面上构筑立体的概念 |
| 4.3.3.2 再现立体的视觉语言 |
| 4.3.3.3 空间与立体形象的改善 |
| 4.3.4 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
| 4.4 创造运动的图像 |
| 4.4.1 运动的感知 |
| 4.4.1.1 直接运动知觉与间接运动知觉 |
| 4.4.1.2 感觉运动信息的视觉系统 |
| 4.4.1.3 运动视差 |
| 4.4.2 对运动的判断 |
| 4.4.3 运动图像的生成 |
| 4.4.4 创造静止形象中的运动感 |
| 4.5 适当地运用色彩 |
| 4.5.1 色彩连贯性 |
| 4.5.2 色彩对情感的激发作用 |
| 4.5.3 色彩的社会象征作用 |
| 第五章 人工视觉形象评价系统的提出 |
| 5.1 对视觉形象进行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 5.1.1 视觉评价的基本过程 |
| 5.1.2 评价的三大普遍标准 |
| 5.2 针对人工视觉形象的评价系统 |
| 5.2.1 视觉感知方面的评价 |
| 5.2.1.1 形象蕴含的美感 |
| 5.2.1.2 形象表达的含意 |
| 5.2.1.3 形象与环境的协调 |
| 5.2.2 综合因素方面的评价 |
| 5.2.2.1 技术因素 |
| 5.2.2.2 历史因素 |
| 5.2.2.3 社会因素 |
| 5.2.3 评价系统图示 |
| 5.3 实例:对松下VIERA等离子电视的系统评价 |
| 5.3.1 VIERA等离子电视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
| 5.3.1.1 VIERA的外形美感 |
| 5.3.1.2 VIERA的视觉含意 |
| 5.3.1.3 VIERA与家居环境 |
| 5.3.2 VIERA电视的相关因素评价 |
| 5.3.2.1 技术因素 |
| 5.3.2.2 历史因素 |
| 5.3.2.3 社会因素 |
| 5.3.3 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科研成果清单 |
| 附录一:等离子电视及配件尺寸 |
| 附录二:等离子电视技术规格 |
| 附录三: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