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囡[1](2021)在《濉溪县采煤沉陷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姜楠[2](2020)在《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分析》文中指出淮北市是皖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多年来煤炭资源开采引发了土地大面积沉陷、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煤沉陷区实地调查,对主要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促进淮北市生态环境持续健康保护。
杨惠[3](2020)在《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淮南市谢家集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的发展历程,对能源极具依赖,在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进程中,人类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其中采煤塌陷区如何治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对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各领域学者也都投入其中,使得生态修复问题成为跨学科的热点问题。淮南为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矿井关闭后有大量的废弃土地,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水体污染,以及遗留的大量采矿设备及废弃物。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工作若是不能很好的展开,必将对环境、经济、人居等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害。本文讨论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的理论依据。总结出可采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采煤塌陷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通过淮南市塌陷区损毁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采地质灾害评价、损毁情况预测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了淮南采煤塌陷区的状况。同时对先前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水系、湿地、种养殖业、工业等四种治理改造模式,提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生态修复效益评价工作做准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环境分为三层,通过收集调查所得数据构建判断矩阵,求得各层因素所占权重。以淮南市谢家集区A塌陷区为例,通过SWOT、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谢家集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建成后,可复绿弃置地155.6公顷,可复绿的城市棕地449.8公顷,可建设城市绿地共1218公顷,每年可实现生态效益25865万元。通过丰富修复理论基础和争取资金支持两个方面的总结,确保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降低工程风险;从培育新型产业和促进主导产业转型两个方面,提出塌陷区生态修复后的提升策略,帮助塌陷区尽快恢复经济,促进塌陷区农民再就业,稳定社会和生态环境。图[11]表[8]
李磊[4](2020)在《包头市石拐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石拐区作为包钢配套建设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包头市生产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也给石拐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破坏。如今,区内煤矿均已停产,城市转型也在稳步推进,矿山损毁土地的恢复治理和重新利用已是必然。本文以石拐采煤沉陷区损毁土地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土地复垦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重点及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学、生态学、土地评价和土壤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沉陷区土地复垦研究作了如下工作:(1)对沉陷区损毁土地进行评价分类,并将损毁土地划分为挖损塌陷损毁和压占损毁两大类型,阐述了矿山开采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析了土地破坏对矿区地表环境、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土地复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根据沉陷区土地损毁类型,对评价单元进行了二级划分,选取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两种评价体系对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利用极限条件法对损毁土地的土地适宜类进行定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棚户区单元土地复垦适宜类型为耕地,其他评价单元复垦适宜类型为林地或草地;利用层次分析法、matlab软件、加权指数和法对损毁土地的土地质量等进行定量评价,得到了各评价单元不同适宜方向的质量等级,认为沉陷区损毁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质地、土地固结情况、岩土污染和破坏程度等,在土地复垦时要加强土壤的修复措施;(3)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结合矿区特点及发展需求,提出了涵盖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利用和景观再生—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的土地整治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区域优势资源,促进研究区的整体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汪坤[5](2020)在《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开采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因资源开采造成的采煤塌陷区内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已经影响到地区生态平衡。采煤塌陷区内居民在参与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条件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统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稳定关系以及妥善解决采煤塌陷地居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实现地区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和塌陷区村庄稳定发展,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及社会资料研究,探讨采煤塌陷区村庄现状面临的经济、生态及建设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煤塌陷区村庄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采煤塌陷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指导原则,主要有以建设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为根本,以改造居民建筑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和以改善公共空间为基础五项原则;其次,构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体系,包括居民房屋改造、道路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村庄环境与风貌提升四个方面;再次,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作为本次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的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村庄居民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案例村庄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人居条件满意度较差,再根据村庄现状建设问题的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村庄在生态、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及其受采煤塌陷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分析得出的具体问题提出案例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内容及策略;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相关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政府、社会以及村庄居民三个层面提出了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的土地协调机制、实施资金、实施过程管理以及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等相关实施保障措施,为采煤塌陷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效保障。文章根据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了采煤塌陷区村庄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原则和实施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采煤塌陷区村庄的人居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有效提高了村庄居民的生活质量,兼顾了采煤塌陷区村庄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我国采煤塌陷区村庄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际参考意义。
夏玉婷[6](2019)在《宿东矿区塌陷塘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塌陷塘是矿业城市的一种特殊地表水体,在矿区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塌陷塘水的利用方式有多种,如供水水源、渔业养殖、灌溉等,同时,也是地表径流的汇集地。由于塌陷塘所处的特殊环境,致使塌陷塘面临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水质变化趋势备受关注。本文以淮北煤田宿东矿区不同塌龄的塌陷塘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取样和测试,分析了塌陷塘水化学特征、重金属含量变化,开展了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并对塌陷塘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论:(1)水化学季节变化特点是:芦岭塘(塌龄50a)主要离子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朱仙庄塘(塌龄2535a)变化趋势不稳定,环境影响作用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塌陷塘中的主要离子会随着塌陷时间的增长具有累积效应和稳定性,受环境影响较小。(2)对不同塌陷塘水质类型进行了划分,芦岭塘、朱仙庄1#塘水化学类型为HCO3-Na-Mg型,朱仙庄2#塘类型为SO4-Na-Mg-Ca型。表明宿东矿区塌陷塘中阴、阳离子含量主要来源于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在某种程度上浅层地下水决定了塌陷塘的水化学类型。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认为,pH、TDS、EC、Cl-、SO42-、HCO3-的含量变化受煤矸石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Na+、K+含量主要来自离子交换;Ca2+、Mg2+含量变化可与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有关。(3)通过塌陷塘水中重金属测试与分析:重金属Cd、Cu、As、Ni平均含量分别是地表水中同种重金属背景值的2.6、1.4、6.1、2.1倍,均超过地表水中的背景值;重金属Pb、Zn变异系数均大于30%。(4)利用重金属测试结果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化学致癌物Cr、Cd、As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值分别为2.79×10-6、7.48×10-8、2.55×10-6,其中Cr、As的风险值超过1×10-6,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非化学致癌物Cu、Ni、Zn、Pb四种重金属健康危害风险值较小,数量级在4.68×10-138.68×10-11。(5)利用对塌陷塘网格状取样结果分析,揭示了芦岭塘TP、TN等指标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影响机理,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和SAR及%Na对芦岭塘水进行了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和灌溉水评价。图[19]表[12]参[78]
朱向南[7](2018)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及沉陷土地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于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和沉陷土地利用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沉陷区地质概况和沉陷特点,市域煤炭企业运营状况,沉陷现状;回顾“十二五”期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历程,尤其是综合治理过程中对于沉陷区群众的搬迁安置情况;发现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主题分析法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确定“十三五”期间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工作定位;利用借鉴现有的成熟采煤沉陷预测模型,按照“远粗近细原则”的预测“十三五”期间沉陷面积,结合沉陷面积分析研究在该沉陷水平上,采煤沉陷对于区域内主要市政道路、水域水系的影响。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前提下,划分淮南采煤沉陷区为三个治理分区,根据每个治理分区的煤层开采状况和社会经济现实,确定固废生态利用、沉陷区污水水体生物净化、渔禽-农林联合生产、非稳沉沉陷区林(果)蔬、草、牧动态利用生态复建、湿地净化与生态旅游开发五大主要的治理模式;并结合实际规划沉陷区的基础设施修复与维护工程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项目;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确定四个治理分区内各个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的基本方向,同时布局沉陷土地再利用项目;以期为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借鉴,为淮南市打造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发展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推。
李伟[8](2017)在《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淮北市是皖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十大煤炭基地之一。作为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的煤炭资源开采使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也让城市付出了土地大面积沉陷、基础设施损毁、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了地表大面积沉陷,农田、城市建设用地及区域性水均衡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淮北市已形成面积庞大的采煤沉陷区,仅在中心城区就形成近120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常年积水的水域面积近50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地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因采煤沉陷而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引发了人口过度集中、城市交通拥堵、建设容量饱和、基础设施不足、拓展空间受限等一系列“城市病”。在此背景下,如何较好的利用采煤沉陷区,加快城市转型,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解决城市现状问题已迫在眉睫。因此,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综合利用沉陷区资源,找到符合淮北实际的沉陷区综合利用及规划策略,使沉陷区变废为宝,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理论研究成果的吸收及相关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在对淮北市城市发展背景、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现状情况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的现状和经验教训,梳理归纳出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沉陷区综合利用的主要模式和方法。同时,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工程学、生态学、景观学、城市规划等技术方法科学预测沉陷区沉陷深度,对未来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及规划策略进行探索性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市域和中心城区内沉陷区综合利用的不同模式方法和规划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强沉陷区综合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彻底解决采煤沉陷对城市空间拓展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沉陷区综合利用及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韩莎莎[9](2015)在《两淮矿区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两淮煤矿区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包括淮北和淮南两大矿区,两淮煤炭基地为13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地处我国煤炭消费量大的东中部,担负华东地区供给煤炭的重任。煤炭资源开采,一方面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为煤炭生产是一个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过程。本文对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进行了分析、评估,矿区开发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工矿企业占地,两淮煤炭开发,新建和改扩建矿井、新建电厂、改扩建铁路和新建选煤厂等将征用大量的农田、林地等农业用地,占用土地,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二是矿区地貌景观受到重大破坏和改变;三是煤矿开采矿井排水疏干,引起地下水位沉降,破坏了水分生态平衡;四是采煤区形成大面积地表沉陷,并由此诱发产生一系列生态影响问题,其中主要是压煤村庄居民的搬迁,所带来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因自然资源开发而引起的继发性环境问题。两淮矿区目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现状主要是根据沉陷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对采煤沉陷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发展种植业、利用沉陷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煤矸石充填还地、覆土造地造林、发展果树种植、畜禽养殖,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立沉陷区生态重建示范工程,立足利用大水面沉陷区建设水上公园,开展休闲和旅游,实施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根据对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影响的剖析及两淮矿区已有的环境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两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多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由于两淮矿区历史久远,随着多年的不断开采,矿区环境问题旧的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导致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不断加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应推进形成一个统一的两淮矿区联合开发体系,以便监管指导;部分矿山矿产资源在开发中破坏及资源浪费现象,矿井回采率较低;缺少区域性的整体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污染防治规划和一个统一的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监管机构、缺少统一的资金投入运行管理机制。结合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由此提出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策:(1)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建立两淮矿区新型煤炭资源开发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在淮北、皖电、淮南、新集四大矿业集团的基础上,组建统一的两淮地区能源开发企业联合体系;(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建设成矿区型的生态村。(3)大力开展两淮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1)保护采煤沉陷区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2)科学地分区治理:两淮矿区已形成报废型矿井区、衰退型矿井区和兴盛型矿井区土地利用类型,对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4)加强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管理。
王辉[10](2012)在《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煤矿区面积大、人口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开展生态补偿理论和应用研究,构建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论文按照研究内容上层层递进、研究深度上步步深入的逻辑主线和分析框架,在界定煤炭开采生态补偿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补偿的主体构成、类型划分、环境损毁程度实验、静态补偿额度测算、补偿策略选择、运行机制构建等内容,重点建立了生态补偿Ⅰ、生态补偿Ⅱ的测度模型,提出了生态环境动态补偿策略。初步形成了煤炭开采生态环境动态补偿体系,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和政策创新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论文共分八章,二至七章是论文的主体,四至六章是论文重点,主要研究成果及其结论如下:(1)论文界定了煤炭开采生态补偿的内涵,是指针对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包括生态系统的直接损失和因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服务水平降低带来的居民负面效用这一间接损失,而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居民直接经济损失不被计入生态补偿的范畴。因此,生态补偿的内容包括土地整治、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对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生态服务水平降低对人效用损失补偿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生态补偿类型,并明确提出了生态补偿Ⅰ和生态补偿Ⅱ、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的概念,依据资源环境经济学补偿变化原理和补偿的急迫性划分了补偿的三个层次。(2)以A矿为例,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和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煤炭开采过程对环境各因子产生了轻微干扰,主要表现在:矿井水的pH和F-对地表水的微量影响;煤粉及矸石自燃产生的SO2对周边大气的轻度影响;风井附近的轻微噪声污染;粉煤灰场Pb对周边农田土壤的微量影响;地表沉陷导致拉坡地土壤容重增大和含水量降低。这些干扰均没有超过国家控制标准,煤炭开采的突出问题是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形态改变和积水,造成耕地大量减少。(3)采用恢复成本法和污染防治费用方法,构建了生态补偿Ⅰ测度模型,并测算了该区域50个矿井的补偿额度;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补偿Ⅰ与煤层赋存参数、开采参数等方面12个指标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网络模型分别测算了A矿自建矿以来至闭矿期,每五年一个时段的生态补偿Ⅰ额度,分别为1187.7万元、16671.6万元、2708.9万元、32333.8万元、54426.6万元、41288.9万元、30728.6万元、6122.9万元,整个开采过程生态补偿Ⅰ共需18.55亿元。按照煤炭开采量估算生态补偿Ⅰ的平均额度为36.6元/吨,在煤矿生命周期中,从投产达产到达产增产到增产稳产再到稳产增产、稳产深采、衰落各阶段,生态补偿Ⅰ平均为吨煤补偿7.72元、11.87元、47.85元、52.95元、46.27元和25.75元。(4)从矿区耕地损失的角度探讨了生态补偿Ⅱ的测度问题,构建了农户的接受意愿和矿企的支付意愿模型,采用意愿调查的方法,测算了A矿开采的补偿额度。测算结果表明,基于矿区耕地损毁效用损失的生态补偿Ⅱ,农户的接受意愿为每年305925.3元,矿企的支付意愿为每年167509.63元。如果按照煤炭开采量估算,在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仅就耕地情感损失的生态补偿Ⅱ的受偿意愿为0.25元/吨,支付意愿为0.14元/吨。(5)建立了煤矿区生态服务价值—补偿成本—补偿效益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A矿为例,对静态补偿、动态补偿和过渡类型补偿三种补偿策略的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和经济成本进行模拟与仿真。通过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补偿成本和经济效益大小来衡量不同补偿策略的生态、经济效果,结果表明:矿区损毁的生态环境治理越早,生态服务价值越高,总治理成本越低、收益越高。由此指出“边开采边补偿”的动态补偿是最优的,是未来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发展的方向。(6)分析了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和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地位和作用、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现状,初步设计了政府主导下市场化运行机制模式,为我国煤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指明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概况 |
| 1.1 沉陷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
| 1.2 煤炭开采历史沿革 |
| 1.3 沉陷区现状及主要特征 |
| 1.4 沉陷区涉及的主要煤矿矿井现状 |
| 2 主要成果分析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问题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 1.2.1 采煤塌陷区 |
| 1.2.2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
| 1.2.3 生态修复效益评估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创新点 |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 2.1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
| 2.1.1 循环经济理论 |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1.3 生态经济理论 |
| 2.1.4 产业链理论 |
| 2.2 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理论基础 |
| 2.2.1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价 |
| 2.2.2 效益评价小结 |
| 2.3 文献述评 |
| 2.4 本章小结 |
| 3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实践及问题分析 |
| 3.1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概况 |
| 3.1.1 煤炭资源分布及特征 |
| 3.1.2 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
| 3.1.3 煤炭资源总体规划及开采总量调控 |
| 3.2 生态修复实践 |
| 3.3 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
| 3.3.1 塌陷区损毁现状评价 |
| 3.3.2 塌陷区环境影响评价 |
| 3.3.3 采煤塌陷区地质灾害评价 |
| 3.3.4 塌陷区损毁情况预测 |
| 3.3.5 问题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 |
| 4.1 评价方法 |
| 4.2 评价指标权重及数据 |
| 4.2.1 经济效益指标 |
| 4.2.2 社会效益指标 |
| 4.2.3 生态效益指标 |
| 4.3 效益评估——以谢家集区A塌陷区为例 |
| 4.3.1 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SWOT分析 |
| 4.3.2 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 |
| 4.4 本章小结 |
| 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效果提升策略 |
| 5.1 丰富修复理论基础 |
| 5.2 争取资金支持 |
| 5.2.1 获得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
| 5.2.2 资金保障 |
| 5.2.3 积极申报项目和争取支持扶助政策 |
| 5.2.4 技术支持 |
| 5.3 培育新兴产业 |
| 5.3.1 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 |
| 5.3.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 5.4 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矿区土地复垦研究 |
| 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创新点 |
| 1.4.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矿山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开采历史及现状 |
| 2.2 矿区自然概况 |
| 2.2.1 气候 |
| 2.2.2 水文 |
| 2.2.3 土壤 |
| 2.2.4 植被 |
| 2.2.5 地形地貌 |
| 2.3 矿区地质概况 |
| 2.3.1 地层岩性 |
| 2.3.2 地质构造 |
| 2.3.3 水文地质 |
| 2.3.4 工程地质 |
| 2.4 社会经济条件 |
| 2.5 土地利用现状 |
| 第3章 矿区土地损毁分析 |
| 3.1 土地破坏类型 |
| 3.2 现有破坏状况 |
| 3.2.1 土地损毁情况 |
| 3.2.2 地质灾害情况 |
| 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 3.3.1 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 3.3.2 对生物的影响 |
| 3.3.3 对水资源的影响 |
| 3.3.4 对土壤、大气的影响 |
| 3.4 复垦可行性分析 |
| 3.4.1 复垦潜力分析 |
| 3.4.2 预期效益分析 |
| 3.4.3 可行性分析结论 |
| 第4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
| 4.1 评价内涵及评价原则 |
| 4.1.1 评价内涵 |
| 4.1.2 评价原则 |
|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因子的选取依据 |
| 4.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 4.2.2 评价因子选择的依据 |
| 4.3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
| 4.3.1 评价体系 |
| 4.3.2 评价方法 |
| 4.4 土地适宜类评价 |
|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 4.4.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 4.4.3 评价指标适宜等级划分 |
| 4.4.4 土地适宜类评定结果 |
| 4.5 土地质量等级评价 |
| 4.5.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 4.5.2 评价因子的权重分析 |
| 4.5.3 土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
| 4.5.4 评价结果分析 |
| 第5章 石拐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 |
| 5.1 地质灾害治理 |
| 5.2 土地复垦 |
| 5.2.1 工程措施 |
| 5.2.2 生物化学措施 |
| 5.2.3 生态措施 |
| 5.3 景观再生—资源整合 |
| 5.3.1 景观再生 |
| 5.3.2 建立矿山遗址 |
| 5.3.3 水资源修复与利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简析及研究进展 |
| 2.1 概念简析 |
| 2.1.1 采煤塌陷区 |
| 2.1.2 村庄整治规划 |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2.2.1 采煤塌陷区治理相关研究 |
| 2.2.2 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
| 2.2.3 村庄整治规划相关研究 |
| 2.3 研究述评 |
| 第三章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 |
| 3.1 采煤塌陷区村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 3.1.1 经济发展问题 |
| 3.1.2 生态环境问题 |
| 3.1.3 村庄建设问题 |
| 3.2 采煤塌陷区村庄环境特征 |
| 3.2.1 自然环境特征 |
| 3.2.2 人文环境特征 |
| 3.3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的主要指导原则 |
| 3.3.1 以建设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
| 3.3.2 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为根本 |
| 3.3.3 以改造居民建筑为重点 |
| 3.3.4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 |
| 3.3.5 以改善公共空间为基础 |
| 3.4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研究 |
| 3.4.1 村庄整治规划内容框架的构建 |
| 3.4.2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的具体内容 |
| 第四章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祠堂村整治问题分析 |
| 4.1 村庄区位概况 |
| 4.2 村庄现状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 |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3 满意度综合评价 |
| 4.3 采煤塌陷影响分析 |
| 4.3.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
| 4.3.2 居民建筑质量分析 |
| 4.3.3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分析 |
| 4.3.4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
| 第五章 祠堂村整治规划策略及保障措施 |
| 5.1 祠堂村整治规划规划策略 |
| 5.1.1 梳理现状脉络,优化村庄布局 |
| 5.1.2 改造居民房屋建筑,提升居住空间质量 |
| 5.1.3 整治村庄道路,全面改善基础设施 |
| 5.1.4 塑造公共空间,凸显文化氛围 |
| 5.1.5 改善村庄环境,提升整体风貌 |
| 5.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 5.2.1 完善村庄集体土地协调机制 |
| 5.2.2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 |
| 5.2.3 确保规划实施资金的有效支持 |
| 5.2.4 提高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塌陷塘概述 |
| 1.2.1 塌陷塘的形成 |
| 1.2.2 塌陷塘的特点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进展 |
| 1.4.1 水化学研究 |
| 1.4.2 水体重金属研究 |
| 1.4.3 水质评价研究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2 取样与测试 |
| 2.1 区域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气象条件 |
| 2.1.3 塌陷塘概况 |
| 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 2.2.1 样品采集 |
| 2.2.2 样品测试 |
| 2.3 本章小结 |
| 3 塌陷塘水化学特征 |
| 3.1 水化学特征 |
| 3.1.1 主要离子时空变化 |
| 3.1.2 不同塌陷塘水化学类型 |
| 3.1.3 不同季节水化学类型 |
| 3.2 水化学形成机制 |
| 3.2.1 相关性统计分析 |
| 3.2.2 水化学因子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4 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
| 4.1 重金属含量特征 |
| 4.2 重金属来源识别 |
| 4.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 4.3.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 4.3.2 暴露途径分析 |
| 4.3.3 评价方法 |
| 4.3.4 评价结果 |
| 4.3.5 不确定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塌陷塘水环境质量评价 |
| 5.1 富营养化指标空间变化特征 |
| 5.2 富营养化评价 |
| 5.2.1 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 |
| 5.2.2 塌陷塘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
| 5.3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
| 5.3.1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方法 |
| 5.3.2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框架 |
| 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 2.0 淮南市概况 |
| 2.1 淮南市矿区沉陷地质概况与沉陷特点 |
| 2.1.1 地质概况 |
| 2.1.2 沉陷特点 |
| 2.2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 |
| 2.2.1 淮南市主要矿井现状 |
| 2.2.2 淮南市采煤沉陷现状 |
| 2.2.3 沉陷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 2.3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回顾 |
| 2.3.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
| 2.3.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
| 2.3.3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定位 |
| 3 采煤沉陷地预测 |
| 3.1 预测的基本原理 |
| 3.2 开采预计参数的确定 |
| 3.3 采煤沉陷预测结果 |
| 3.4 采煤沉陷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 |
| 4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
| 4.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对象 |
| 4.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本思路 |
| 4.3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分区 |
| 4.4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
| 4.4.1 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重点 |
| 4.4.2 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模式 |
| 5 采煤沉陷土地再利用 |
| 5.1 非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
| 5.2 相对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
| 5.3 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
| 6 沉陷区基础设施修复与维护工程 |
| 7 失地农民就业扶贫规划 |
| 7.1 健全失地农民生活就业保障机制 |
| 7.2 兴办失地农民再就业项目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城市双修”工作的要求 |
| 1.1.2 生态文明总体改革的要求 |
| 1.1.3 提升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 |
| 1.1.4 城市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新出路 |
| 1.1.5“去产能”政策的要求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径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案例分析 |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 2.4 国内外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案例借鉴 |
| 2.4.1 德国诺德斯顿公园 |
| 2.4.2 德国鲁尔地区矿山改造治理 |
| 2.4.3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
| 2.4.4 唐山南湖景区综合利用 |
| 2.4.5 徐州九里采煤沉陷区及贾汪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 |
| 第三章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 3.1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概况 |
| 3.1.1 淮北市煤矿区及矿井分布概况 |
| 3.1.2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范围、深度情况 |
| 3.1.3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状况 |
| 3.1.4 淮北市采煤沉陷造成的地质灾害 |
| 3.2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利用的现状 |
| 3.2.1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损失情况 |
| 3.2.2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概况 |
| 3.3 现状分析总结 |
| 3.4 存在问题 |
| 3.4.1 治理资金匮乏,综合治理效果有待提高 |
| 3.4.2 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恢复压力较大 |
| 3.4.3 沉陷区影响较小地区土地收益变低 |
| 3.4.4 矿地矛盾突出,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
| 3.4.5 沉陷区治理和综合利用模式较为单一 |
| 3.4.6 中心城区内沉陷湖泊综合利用与城市双修结合不紧密 |
| 3.4.7 中心城区内沉陷湖泊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不清晰 |
| 3.5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 3.6 存在问题总结 |
| 第四章 淮北市沉陷区综合利用主要模式及相关规划解读 |
| 4.1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
| 4.1.1 主要治理模式 |
| 4.1.2 土地复垦技术 |
| 4.1.3 资金筹措方式 |
| 4.1.4 政策保障措施 |
| 4.2 相关规划解读 |
| 4.2.1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 |
| 4.2.2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
| 4.2.3 淮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
| 第五章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的规划策略 |
| 5.1 采煤沉陷区沉陷预测 |
| 5.1.1 预测基本原理 |
| 5.1.2 沉陷预测结果 |
| 5.1.3 沉陷区综合利用治理分区 |
| 5.2 市域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规划策略 |
| 5.2.1 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
| 5.2.2 市域沉陷区综合利用分区规划 |
| 5.2.3 市域沉陷区综合利用策略 |
| 5.2.4 技术保障 |
| 5.3 中心城区沉陷区综合利用规划策略 |
| 5.3.1 中心城区沉陷区基本情况 |
| 5.3.2 中心城区沉陷区综合利用主要模式 |
| 5.4 中心城区主要沉陷湖泊综合利用规划策略 |
| 5.4.1 沉陷湖泊功能定位梳理及规划策略 |
| 5.4.2 实证研究:中湖治理规划策略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和整治对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煤矿生态环境整治对策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和整治对策国内研究现状 |
| 2 引言 |
| 2.0 研究目的 |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1 研究内容 |
| 2.1.2 研究方法 |
| 2.2 本研究工作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
| 2.2.1 本次研究工作的实际价值 |
| 2.2.2 研究意义 |
| 3 两淮矿区基本概况 |
| 3.1 两淮煤矿区基本概况 |
| 3.1.1 两淮矿区煤炭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
| 3.1.2 两淮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 3.1.3 两淮煤炭资源开发趋势 |
| 4 两淮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估 |
| 4.1 土地占用及土地利用格局改变影响分析 |
| 4.2 地表沉陷及地貌景观影响分析 |
| 4.3 生态用水影响分析 |
| 4.4 社会生态环境影响 |
| 5 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5.1 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现状 |
| 5.2 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 6 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策与建议 |
| 6.1 要建立新型的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机制 |
| 6.2 推进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矿区城镇化水平 |
| 6.3 大力开展两淮地区生态环境治理 |
| 6.4 加强两淮矿区生态环境管理 |
| 7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Extended Abstract |
| 图清单 |
| 表清单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 2 论文的研究基础 |
| 2.1 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 |
|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 2.3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内涵 |
| 2.4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的内容构成 |
| 2.5 生态补偿的准则与层次性 |
| 2.6 研究的实证基础 |
| 2.7 本章小结 |
| 3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价 |
| 3.1 生态环境损害形式 |
| 3.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法 |
| 3.3 A 矿煤炭开采的环境影响特征实验研究 |
| 3.4 A 矿地面损毁程度预测 |
| 3.5 本章小结 |
| 4 生态环境静态补偿额度测算—补偿Ⅰ的测算方法 |
| 4.1 生态补偿Ⅰ的测算方法 |
| 4.2 基于 BP 网络算法的生态补偿Ⅰ模型 |
| 4.3 A 矿生态补偿Ⅰ的测算 |
| 4.4 本章小结 |
| 5 生态环境静态补偿额度测算—补偿Ⅱ的测算方法 |
| 5.1 改进意愿调查法 |
| 5.2 煤矿区生态补偿Ⅱ额度测算模型 |
| 5.3 A 矿区生态补偿Ⅱ额度测算 |
| 5.4 本章小结 |
| 6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动态补偿研究 |
| 6.1 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思想 |
| 6.2 生态环境动态补偿原理 |
| 6.3 生态环境动态补偿系统动力学模型 |
| 6.4 A 矿动态补偿生态损失及成本仿真分析 |
| 6.5 A 矿动态补偿效益仿真分析 |
| 6.6 生态环境动态补偿实施 |
| 6.7 本章小结 |
| 7 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
| 7.1 利益相关方分析 |
| 7.2 政府与市场在补偿中的作用 |
| 7.3 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
| 7.4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论文创新之处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