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文[1](2020)在《不同材料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的材料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后的应力情况。方法:CBCT扫描下颌第一前磨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2组不同形态的楔状缺损。未进行修复的楔状缺损模型设置为对照组,按照不同的修复方法建立4个实验组模型:Vita Enamic组(A)、Lava Ultimate组(B)、IPS e.max CAD组(C)、Z350复合树脂组(D)。在同一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垂直加载和侧向45°加载,计算各组修复体内部的Von Mises应力。结果:1、楔状缺损修复后,应力分布发生了改变。应力分布云图显示楔状缺损修复前,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缺损的内侧最深处及髓壁的轴角处。当楔状缺损修复后,应力集中主要在修复材料外侧的边缘及表面。2、在同一楔状缺损形态下进行侧向加载时,各组模型所产生的Von Mises应力均大于垂直加载。3、同一条件下,实验组中四种材料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小于对照组的楔状缺损处牙本质的应力。在四组模型中A(Vita Enamic)、B(Lava Ultimate)、D(Z350复合树脂)组的Von Mises应力峰值明显降低,B(Lava Ultimate)组应力值最小,降幅最大。而C(IPS e.max CAD)组模型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降低的幅度最小。结论:1、树脂基陶瓷嵌体的弹性模量接近牙本质,能够有效的分散楔状缺损患牙的应力。2、修复楔状缺损时,应该尽量减少楔状缺损患牙受到的侧向力。
徐卫婷[2](2020)在《气体吹拂压力变化对树脂粘接性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对楔状缺损的患牙采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树脂充填。在涂布处理剂后分别采用0.1MPa、0.3MPa、0.4MPa的气压吹拂牙面,然后涂布粘接剂,用0.1MPa的气压吹拂牙面,最后进行树脂的分层充填。观察比较充填后3、6、12个月的临床效果,以便找到最佳的气体吹拂压力值为临床操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门诊的就诊顺序选择45例(患牙135颗,均为恒牙)楔状缺损的患者,将135颗患牙随机分为常规气压组(0.1MPa组)、高气压组(0.3MPa组)和最高气压组(0.4MPa组),每组45颗患牙。三组患牙均采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处理,先用慢速手机在缺损表面去除一层矿化牙本质,然后在釉质洞缘预备小斜面,再用酒精棉球消毒,隔湿,然后涂布SE BOND处理剂,静止20s。接着校准气压表,分别对三组患牙进行不同气压吹拂:常规气压组用0.1MPa的气体吹拂压力;高气压组用0.3MPa气体吹拂压力;最高气压组用0.4MPa的气体吹拂压力。气体吹拂方法:吹拂SE BOND处理剂5s,吹拂距离为1cm。吹拂完成后三组均涂布一层SE BOND粘合剂,并使用0.1MPa气压再次吹拂牙面,直到薄膜不再流动为止。接着对三组患牙光固化10s,然后用Filtek TMZ350XT复合树脂斜分层充填窝洞,光照20s,最后修整外形,抛光。充填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约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复诊时记录三组术后3、6、12个月充填体的表面形态、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固位及继发龋的情况,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充填后3个月,仅0.1MPa组有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记为B级,其它充填体均为A级。三组间各项指标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充填后6个月,0.1MPa组有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变色向牙髓方向渗透;一颗患牙表面形态不连续,牙本质暴露;一颗患牙修复体脱落,分别记为C级。0.3MPa组的患牙均为A级。0.4MPa组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变色未向牙髓方向渗透记为B级;一颗充填体表面形态不连续,牙本质暴露记为C级。三组间各项指标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充填后12个月,0.1MPa组有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但未向牙髓方向渗入记为B级。有两颗患牙充填体脱落;两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并向牙髓方向渗入;两颗患牙表面形态不连续,牙本质暴露;三颗患牙修复体与牙体缝隙可见,探针可探入;分别记为C级。0.3MPa组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未向牙髓方向渗透记为B级;一颗患牙表面形态不连续,牙本质暴露记为C级;其余指标评分均为A级。0.4MPa组一颗患牙充填物脱落;一颗患牙出现边缘着色,并向牙髓方向渗透;两颗患牙表面形态不连续,牙本质暴露,分别记为C级。三组间各项指标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总满意率比较,0.3MPa组最高;0.4MPa组次之;0.1MPa组最低。0.3MPa组总满意率与0.1MPa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实验观察比较0.1MPa组、0.3MPa组、0.4MPa组三组气压吹拂处理剂充填后3、6、12个月的临床效果,发现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表面形态、继发龋及固位五个粘接性能方面各项指标满意率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2.在3、6个月复查时,0.1MPa组、0.3MPa组、0.4MPa组三组充填体的总满意率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12个月复查时,0.3MPa组与0.1MPa组充填体的总满意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0.3MPa组好于0.1MPa组;0.3MPa组在充填体的总满意率百分比方面好于0.4MPa组。故临床推荐使用0.3MPa的气压吹拂处理剂,增加临床充填的满意率,提高树脂的粘接性能。
陈一,谢永林,林凡敬,杜胜男[3](2020)在《三种不同填充材料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Dyract复合材料、光固化复合树脂与玻璃离子水门汀对楔状缺损牙体修复效果及牙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楔状缺损牙修复提供指导。方法:根据填充物的不同,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口腔门诊诊治的166例(467颗患牙)楔状缺损牙患者分为三组。A组:59例(165颗患牙),采用Dyract复合材料填充;B组:53例(142颗患牙),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C组:54例(160颗患牙),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填充。所有患者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以及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结果:1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A组相比,C组在填充物固位、边缘密合、色泽协调、边缘着色、表面形态满意度方面均较低(P<0.05),B组色泽协调、边缘着色满意度较低(P<0.05);B组继发龋齿、敏感牙、牙髓病发生率较高(P<0.05),C组牙体缺损发生率较高(P<0.05),B组和C组修复成功率均较低(P<0.05);C组牙周龈沟液量、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高(P<0.05),B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较高(P<0.05);B组和C组牙周组织30°、90°夹角应力较大(P<0.05)。结论:Dyract复合材料对楔状缺损牙体修复效果最好,对牙周组织影响最小。
蒋文翔[4](2019)在《粘接性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使用热压铸造玻璃陶瓷制作的粘接性瓷修复体在牙列重度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等口腔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材料和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因牙列重度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等口腔疾病使用粘接性瓷修复体进行修复的9名成人患者(2名男性,7名女性)进行研究。一共完成54颗修复体(40颗前牙和14颗后牙),均使用热压铸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制作,并用光固化或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接到牙齿上。使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对修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最长56个月(平均17个月)的随访,修复体的生存率为100%。根据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修复体的主要缺陷是颜色匹配性(18.5%为B级)和边缘适合性(3.7%为B级)。所有修复体的术后敏感、继发龋、边缘变色、表面粗糙度和解剖外形评价均为A级。结论: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的二硅酸锂基玻璃陶瓷修复体可以修复重度牙列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徐群昊[5](2019)在《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术理化性能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3M ClinproSealant变色窝沟封闭剂(简称窝沟封闭剂)、Filtek?Z350XT流体树脂(简称Z350XT)、登士柏智能树脂Smart Dentin Replacement(简称SDR)树脂材料在耐磨性,细菌粘附性,抗折性上的差异,探讨树脂材料SDR行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可行性。方法1耐磨性实验采用MMW-11型微机控制立式万能摩擦磨损仪器,设定参数为试验力40N,转速100r/min,循环次数5000次,对磨物为滑石瓷,实验材料为天然牙釉质、窝沟封闭剂、Z350XT、SDR。采用HVS-50Z型自动转塔数显维氏硬度仪测量各材料的表面硬度,OHAUS电子天平测量各材料质量损失,扫描电镜观察四组材料的摩擦磨损实验前后的表面形貌。2细菌粘附性实验利用MarSurf粗糙度仪测量窝沟封闭剂、Z350XT、SDR的表面粗糙度,对各材料进行变形链球菌粘附数量的实验,将变形链球菌冻干粉复苏传代培养,制取菌悬液,将试件放入其中,培养,震荡,冲洗涂布平板培养进行菌落计数。将窝沟封闭剂,Z350XT,SDR,样本进行细菌粘附实验后放入2.5%的戊二醛溶液固定12h,再用1%锇酸液固定1.5h,经上升浓度酒精梯度脱水,醋酸异戊脂置换,常规临界点干燥,喷镀金膜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观察三组试件的表面形态并摄片。3抗折性实验将窝沟封闭剂,Z350XT,SDR试件放置于MMT-4830万能力学实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强度检测。结果1耐磨性实验天然牙釉质组磨损程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组,对质量损失量和硬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材料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均为(P<0.05)。对各组质量损失量和硬度之间采用关联性分析(r=﹣0.815,︱r︱>0.8,P=0.000,<0.05),相关性显着,且硬度和质量损失量之间表现出高度的负相关性,可见随着硬度增加,质量损失量减少。摩擦磨损实验后,四组材料显示均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2细菌粘附性实验三组材料表面的粗糙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三种材料表面的细菌粘附量,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粗糙度和细菌粘附量之间采用关联性分析,粗糙度和细菌粘附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即随着材料粗糙度的减小,细菌粘附量减小(r=0.961,r>0.8,P=0.000,<0.05)3抗折性实验3种材料的三点弯强度:SDR组>Z350XT组>窝沟封闭剂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结论不同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存在差异。其中窝沟封闭剂与Z350XT的硬度较低、摩擦磨损的质量损失量相对较高,粗糙度大,细菌粘附量高,三点弯强度小。而SDR具有硬度较高、摩擦磨损的质量损失量相对较低且cof与釉质接近,细菌粘附量小,三点弯强度大等优点。相对于传统窝沟封闭剂、Z350XT而言,SDR是理想的预防性树脂充填的材料。图24幅;表5个;参122篇。
周峥,邓卓峰[6](2016)在《不同材料修复楔形缺损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材料修复楔形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进行楔形缺损修复治疗的患者96例(96颗牙齿),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银汞合金组、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光固化复合树脂组、Dyract复合体组各24例,修复后12个月采用牙髓活力检测仪复查患者牙髓活力,评价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材料牙周组织应力,并观察不同材料修复楔形缺损的疗效。结果填充后12个月复查,所有患牙均未发生继发龋,牙髓牙本质反应测试均未发生过度过敏、自发痛或无反应等牙髓损坏。治疗后四组临床疗效、牙髓活力改善、修复体多角度Von-mises应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体修复效果以Dyract复合体填充材料最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修复材料、缺损牙区、缺损程度和牙髓活力与楔形缺损修复效果显着相关。结论根据患牙楔形缺损情况首选Dyract复合体作为充填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修复效果。
薛燕[7](2016)在《三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牙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玻璃离子、复合树脂和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3例患者共195颗楔状缺损牙,随机分为玻璃离子组、树脂组和Dyract复合体组,每组各65个楔状缺损患牙。玻璃离子组患牙使用通用型玻璃离子充填治疗;树脂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复合体组患牙采用Dyract复合体进行充填修复。3组患者的患牙充填后6个月、12个月随访,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评价系统进行临床评价。结果:6个月时,玻璃离子组患牙的疗效低于其他两组;12个月时,复合体组患牙的疗效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牙的效果优于玻璃离子和复合树脂修复效果。
刘玉凤,李玉增,沈银环,干春凤,杨柳[8](2015)在《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龈下楔状缺损的患者50例,共211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10颗纳入实验组,101颗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应用3M Filtek Z250复合树脂常规填充,实验组在高频电刀切龈后,应用排龈线进行排龈,再利用3M Filtek Z250复合树脂进行充填治疗。随访2年,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评定系统(USPHS)临床直接评定标准评价,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物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牙龈炎症和牙髓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疗效(90.3%vs.75.3%)、固位效果(92.2%vs.82.8%)、边缘密合性(82.5%vs.69.9%)、牙髓反应(5.8%vs.18.3%)和继发龋(1.0%vs.4.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可以明显提高修复体的临床效果。
姚毅章,盛国民[9](2013)在《三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临床选择同一个体条件基本相同的楔状缺损150例450颗患牙,分别采用3MF2000复合体、3MZ250复合树脂、3M光固化玻璃离子充填修复,随访观察3年。结果:F2000组150颗治疗牙,在修复体脱落、缺损、密合度、牙髓病变四项指标成功率均明显高于Z250组和玻璃离子组(P<0.01);结论:3MF2000复合体是修复楔状缺损较好的材料。
邱自力[10](2011)在《3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材料充填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0颗需要进行楔状缺损修复的患牙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3M玻璃离子水门汀(1组172颗),Z350复合树脂(2组195颗),Dyract复合体(3组133颗)充填修复楔状缺损,随访1年。结果随访1年,1组成功率87.8%,2组成功率94.9%,3组成功率为98.5%。2组和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ract复合体和Z350复合树脂的临床疗效优于玻璃离子,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楔状缺损的材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主要设备及条件 |
| 2.2 下颌第一前磨牙样本的选择 |
| 2.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2.4 实验分组 |
| 2.5 实验假设、边界条件、参数设定 |
| 2.6 载荷条件 |
| 2.7 应力分析及结果输出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病例选择 |
| 2、材料与仪器 |
| 3、方法 |
| 4、疗效评判标准 |
| 5、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病例统计 |
| 2.典型病例报告 |
| 讨论 |
| 1.本实验的步骤及材料分析 |
| 2.本实验的方法分析 |
| 3.气压影响树脂粘接性能的原因分析 |
| 4.本实验结果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提高树脂粘接性能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修复效果评价指标: |
| 1.3.2 牙周组织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各组修复效果对比: |
| 2.2 各组牙体缺损、脱落、牙髓病变、继发龋齿、敏感牙及修复成功率比较: |
| 2.3 各组牙周情况比较: |
| 2.4 各组牙周组织应力对比: |
| 3 讨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主要器械和材料 |
| 2.3 治疗过程 |
| 3 结果 |
| 4 结论 |
| 病例一 |
| 病例二 |
| 病例三 |
| 病例四 |
| 病例五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耐磨性实验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1.1.2 实验方法 |
| 1.1.3 材料性能测试 |
| 1.1.4 统计学分析 |
| 1.2 实验结果 |
| 1.2.1 试件显微硬度 |
| 1.2.2 摩擦磨损性能 |
| 1.3 讨论 |
| 1.3.1 离体牙的选择保存与处理 |
| 1.3.2 实验方法的选择 |
| 1.3.3 硬度与质量损失量 |
| 1.3.4 摩擦系数 |
| 1.3.5 磨损外貌 |
| 1.4 不足与展望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细菌粘附性实验 |
| 2.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2.1.1 实验方法 |
| 2.1.2 统计学分析 |
| 2.2 实验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 2.3.2 粗糙度与细菌粘附 |
| 2.3.3 扫描电镜观察 |
| 2.4 不足与展望 |
| 2.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抗折性实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主要的设备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统计学分析 |
| 3.1.4 结果 |
| 3.2 讨论 |
| 3.3 不足与展望 |
| 3.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综述 流动树脂的研究进展 |
| 4.1 流动树脂概述 |
| 4.2 流动树脂应用的理论背景 |
| 4.3 流动树脂的性能 |
| 4.3.1 维氏硬度 |
| 4.3.2 粗糙度 |
| 4.3.3 外观稳定性 |
| 4.3.4 抗磨损能力 |
| 4.3.5 聚合收缩 |
| 4.3.6 吸水溶解性 |
| 4.3.7 射线阻射性 |
| 4.4 流动树脂应用的影响因素 |
| 4.4.1 树脂应用前的酸蚀粘接问题 |
| 4.4.2 固化程度 |
| 4.4.3 细菌粘附 |
| 4.5 流动树脂的应用 |
| 4.5.1 预防性树脂充填 |
| 4.5.2 楔状缺损 |
| 4.5.3 乳牙窝沟龋 |
| 4.5.4 联合应用 |
| 4.6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优点和问题 |
| 4.6.1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优点 |
| 4.6.2 流动树脂临床应用的缺点 |
| 4.7 流动树脂的种类 |
| 4.7.1 kuraray LV2 |
| 4.7.2 N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体树脂 |
| 4.7.3 Estelite Flow high Quick流动树脂 |
| 4.7.4 Esthet-X Flow流动复合树脂 |
| 4.7.5 FiltekZ350 |
| 4.7.6 SDR大块树脂 |
| 4.7.7 Constic流动树脂 |
| 4.7.8 自粘接型流动树脂VertiseFlow |
| 4.8 流动树脂未来的发展与改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附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牙髓活力检测 |
| 1.4 牙周组织应力评估 |
| 1.5 临床疗效评定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四组治疗前后牙髓活力比较 |
| 2.2 四组牙周组织应力比较 |
| 2.3 四组楔形缺损修复临床疗效比较 |
| 2.4 影响楔形缺损修复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材料与设备: |
| 1.3 修复方法: |
| 1.4 疗效评价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材料和设备 |
| 1.3 方法 |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 1.5 随访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种材料充填修复成功率比较 |
| 2.2 3种材料充填修复失败原因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