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海蜇的识别和储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海蜇的鉴别和贮藏(论文文献综述)

陈胜军,孙万青,岑剑伟,李春生,马海霞,邓建朝[1](2021)在《中国水产品主要质量安全问题来源与控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国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关注。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威胁了消费者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本研究对水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违法添加违禁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安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和发展提供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5):50-55]

周晓宇[2](2021)在《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辨证方法体系,通过证素辨证和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研究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内容,扩展丰富王孟英医案研究,实现“医案数据库-证候要素分析-王孟英诊疗妇人病思路挖掘”的构建与总结。方法采用《重订王孟英医案》作为医案来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妇人病医案拆分整理为医案出处、类别、科别、病名、病位证候素要、病性证候要素、症状、饮食口味、大小便、舌象、脉象、方剂、用药等项,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病症分布和用药规律,揭示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的特色。结果1.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进行文献整理及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133例,于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各类均有分布,有利于较为全面的发掘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的思路。2.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以食欲减退、不能入眠、口渴、发热、呕吐为主要症状,主要舌象有黄苔、绛舌、燥苔,主要脉象有数、弦、滑、虚、洪、软、细,他医误治以温补为主。3.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的方剂主要使用雪羹汤、白虎汤、蠲饮六神汤、小陷胸汤、当归龙荟丸、甘麦大枣汤;用药主要为竹茹、栀子、知母、白薇、旋覆花、石斛、茯苓、金银花、生地黄、石菖蒲、元参。4.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整体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肺、胃;整体主要病性证素为痰、热、阴虚、暑、火、气郁、血虚,其中尤以痰、热为多。结论1.应用证素辨证学方法研究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可以做到较为客观化、标准化,值得推广;2.有别于其他医家以肝、脾、肾论治妇人病,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着眼于肝、肺、胃,是其理论特色;3.从痰证、热证辨证、善于辨查无形之痰致病机理是其诊断妇人病方法特色;4.不妄用温补热剂以及查证标本缓急、精准投方用药是王孟英治疗妇人病的方药特色。

赵鸾[3](2021)在《毛肚碱发过程中理化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毛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约为14.5%,胶原蛋白是最主要的蛋白成分,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目前关于毛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嫩化保水、涨发工艺优化、保鲜、品质控制等方面,针对碱发过程中毛肚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毛肚蛋白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试验研究了毛肚碱发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毛肚胶原蛋白的结构特性、不同碱发条件(碱发温度、NaOH质量浓度、碱发时间)处理下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变化情况,旨在为毛肚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鲜毛肚和盐渍毛肚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62 g/100g、29.65 g/100g;pH值分别为6.81、6.76。(2)以盐渍毛肚为原料,分析碱发过程中(原料、预煮、涨发、保水)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毛肚的碱发过程中,剪切力值、硬度值、弹性值、咀嚼性值、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逐渐降低(p<0.05),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胶原蛋白溶解度逐渐升高(p<0.05),微观结构表现为断裂、破碎、拉伸、疏松。碱发条件对盐渍毛肚的理化性质具有显着影响(p<0.05)。50°C处理组总胶原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毛肚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5 g/L处理组毛肚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30 min处理组总胶原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毛肚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3)以鲜毛肚和盐渍毛肚为原料,提取酶促溶性胶原蛋白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毛肚胶原蛋白主要由I型胶原蛋白构成,鲜毛肚和盐渍毛肚的胶原蛋白结构存在差异,鲜毛肚保留了更完整的三螺旋结构。与鲜毛肚相比,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质量分数占比下降8.73%;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红移2 nm,吸收峰强度增大;荧光光谱最大发射波长蓝移2 nm,吸收峰强度减弱;红外光谱中酰胺类化合物A、B、Ⅰ、Ⅱ、Ⅲ区的吸收峰整体蓝移,二级结构中β-折叠部分相对含量占比减少,无规则卷曲、α-螺旋以及β-转角等部分相对含量占比增加;微观结构中折叠结构减少,孔洞增加,破碎效果明显,无序化程度加深。(4)研究不同碱发温度(40、45、50、55、60°C)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碱发温度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的结构具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碱发温度的升高,紫外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蓝移,吸收峰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二级结构中,酰胺A、B、Ⅰ、Ⅱ、Ⅲ区峰位轻微偏移,酰胺Ⅲ区峰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45°C处理组胶原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胶原蛋白亚基结构中C=O、N-H、C-N键发生明显改变;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等部分占比变化范围较小,β-折叠和β-转角等部分相互转化。三级结构中,最大发射波长先红移后蓝移,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表面疏水性先升高后降低(p<0.05)。微观结构表现为胶原分子卷曲、破碎、凝聚,最终生成碎片状和球棒状结构。因此,40°C处理组胶原已经发生变性,随着碱发温度的升高,胶原构象、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微观结构等也发生改变,胶原变性程度逐渐加深。(5)研究不同NaOH质量浓度(3、4、5、6、7 g/L)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Na OH质量浓度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的结构具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NaOH质量浓度的升高,紫外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蓝移,吸收峰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二级结构中,酰胺A、B、Ⅰ、Ⅱ、Ⅲ区峰位轻微偏移,酰胺Ⅲ区峰强逐渐减弱;4 g/L处理组胶原蛋白亚基结构中C=O、N-H、C-N键发生明显改变,5 g/L处理组胶原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发生明显改变;较低碱浓度(3~5 g/L)处理下β-折叠、α-螺旋以及β-转角等部分占比增加,较高碱浓度(5~7 g/L)处理下β-折叠、α-螺旋以及β-转角等部分占比趋于稳定,无规则卷曲结构占比开始上升。三级结构中,当Na OH质量浓度≥4 g/L时,表面疏水性先升高后下降(p<0.05);当NaOH质量浓度≥5 g/L时,活性巯基含量先升高后下降(p<0.05)。微观结构表现为胶原破碎、凝聚,低碱浓度处理主要生成杆状胶原结构,高碱浓度处理主要生成孔状胶原结构。因此,随着Na OH质量浓度的升高,胶原构象、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微观结构等也发生改变,胶原变性程度逐渐加深。(6)研究不同碱发时间(20、25、30、35、40 min)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碱发时间处理对盐渍毛肚胶原蛋白的结构具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碱发时间的增加,紫外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蓝移(25 min处理组除外),吸收峰强度先升高再降低后升高。二级结构中,酰胺A、B、Ⅰ、Ⅱ、Ⅲ区峰位发生改变,胶原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30 min处理组胶原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发生明显改变,而胶原蛋白亚基结构中C=O键的变化情况趋于稳定;无规则卷曲部分向β-折叠、α-螺旋、β-转角等部分转化,最终趋于稳定(碱发时间≥30 min)。三级结构中,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表面疏水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动态循环(p<0.05)。微观结构中,胶原分子卷曲、收缩、交联、破碎、断裂、聚集最终生成碎片状和杆状胶原结构。因此,随着碱发时间的增加,胶原构象、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微观结构等也发生改变,胶原变性程度逐渐加深。

董秀芳[4](2019)在《低温辅助内源酶主导的海参嫩化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参作为我国单品产值较高的水产品,2018年全国年产量超过17.4万吨,产值超过400亿元。海参的加工制品种类多样,其中即食、鲜食海参因可以避免干制、水发等工艺而减少了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且食用方便、口感较好。在评价即食海参品质的众多指标中,嫩度较为重要。海参体壁中70%以上的蛋白为胶原蛋白,且在自然状态下胶原蛋白交联聚集成具有较强机械性能的胶原纤维网络结构,因此其加工制品的嫩度较难把控。低温嫩化技术可提高海参体壁的嫩度,主要依赖内源酶对结构蛋白的降解作用。但在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有哪些内源酶参与,这些内源酶又是被如何激活,涉及哪些生物分子信号机制,这些问题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围绕解释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揭示内源酶参与调控海参嫩化的机理,以及嫩化过程中内源酶激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海参嫩化加工过程的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质地剖面分析、流变分析、差式扫描量热(DSC)、光镜-组织化学、扫描电镜(SEM)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技术,对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测定羰基、巯基和氨基的含量、蛋白分布模式、胶原蛋白溶出情况表征蛋白一级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圆二色性和表面疏水性表征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嫩化时间的延长,海参体壁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均显着降低。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降低,微观结构上出现胶原原纤维解聚的现象。水溶性蛋白中,氨基酸侧链修饰、二级三级构象趋向不稳定转变,自由基大量生成,表明蛋白氧化的发生。游离氨基释放、结构蛋白降解,表明蛋白降解的发生。揭示海参体壁嫩化的实质为胶原纤维结构的破坏,伴随蛋白氧化和蛋白降解作用,为后续开展嫩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内源酶活力的变化,然后正向添加胶原酶和反向添加蛋白酶抑制剂分别处理海参体壁,通过测定TCA可溶性寡肽、羟脯氨酸含量和蛋白分布模式的变化来说明蛋白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cathepsin L、caspase-3和MMPs的活力显着提高。胶原酶可对海参体壁进行降解,且与嫩化后海参体壁蛋白的降解模式一致。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小分子蛋白的降解,且后两者针对大分子蛋白的降解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从3种不同角度证实了嫩化过程中以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为主的内源酶参与了蛋白的降解。(3)以海参胶原纤维为模型,对其分别进行氧化、热处理以及二者共同作用。采用分光光度法、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研究蛋白和糖胺聚糖的溶出和降解情况。采用EPR、傅里叶变换红外、DSC和SEM表征胶原纤维结构的变化。采用茶多酚(EGCG)对热处理模型进行抗氧化处理,通过上述测试判断热处理过程中是否伴随氧化作用的参与。结果表明,氧化和热处理均可导致蛋白、糖胺聚糖溶出,氧化更容易促进小分子蛋白溶出和蛋白聚糖降解。氧化和热处理均可导致胶原蛋白氧化,促使胶原原纤维的解离,α-螺旋向β-折叠转换,热变性温度降低,肽键断裂的特征分解温度降低。当EGCG添加量为125μg/mL时,可显着抑制热处理造成的蛋白聚糖和胶原蛋白的结构变化,提高胶原纤维的稳定性。揭示了氧化在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热处理可造成大量自由基产生,引发蛋白氧化,直接导致胶原纤维结构的被破坏,宏观表现为嫩度的提高。(4)采用iTRAQ蛋白组学技术研究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差异蛋白的表达,然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注释。结果表明,cathespins、calpains、caspases、proteasomes和MMPs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上调。生物信息分析证明了嫩化过程中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固有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重组等生物学进程,且彼此间存在交互作用。从蛋白表达水平上揭示了内源酶介导嫩化的分子机制。(5)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来研究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差异基因的表达,然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注释,再利用RT-qPCR技术通过测定特征mRNA表达量的变化来验证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RT-qPCR分析的10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幅度与RNA-seq结果的变化幅度相似,验证了RNA-seq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RNA-seq结果中MMP 2和MMP 16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调。生物信息分析证明了嫩化过程中主要包含氧化应激、固有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重组等生物学进程,且彼此间存在交互作用。从基因表达水平上揭示了内源酶介导嫩化的分子机制。综上,海参体壁的低温嫩化是较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内源酶cathespins、calpains、caspases、proteasomes和MMPs均参与其中,同时涉及氧化应激、固有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重组等生物学进程。其中氧化作用不仅对内源酶等生物信号的激活至关重要,还可直接破坏胶原纤维结构。

梁耀威,马慧敏[5](2019)在《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信任度普遍不高,消费者缺乏信任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如何扭转消费者信任不足的局面,增进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信任,是当前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难点所在。本文从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信任度的因素。同时,提出针对不同特色农产品的全渠道营销战略,提升苏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助推苏北地区产业扶贫。

张铭杰[6](2019)在《油浸蒜泥加工工艺及其保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方便快捷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蒜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自制蒜泥仅在当餐保持色泽清新鲜亮和辛香气味,数小时内即褐变,同时失去鲜蒜特有的香味且产生令人厌恶的臭气。而市场上蒜泥产品有限,且鲜有鲜蒜香味。因此,本试验以新鲜大蒜为原料,通过研究蒜泥加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对加工过程中蒜泥的褐变强度、大蒜素的保持、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及贮藏期间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建立一种可最大程度地保持蒜泥风味和色泽的生产工艺,为蒜泥的工业化生产和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蒜预防褐变的有效手段是热处理,但过度烫漂会导致大蒜素损失严重。本论文比较了不同的破碎工艺以及微波、热水烫漂两种热处理方法发现,先热处理再破碎这种方法可更有效防止蒜泥褐变和大蒜素损失。采用385 W微波处理大蒜60 s冷却后破碎工艺既能控制蒜泥褐变,又能减少对大蒜素的破坏,保持大蒜特有的鲜辣味。(2)新鲜蒜泥的保鲜目前尚未解决。本研究试制油浸蒜泥,以期保持蒜泥的品质,延长其保藏期。通过油品筛选和添加温度优化发现,将调和油加热至40℃添加到微波处理的蒜泥中,可保持较高大蒜素含量,并改善蒜泥风味。(3)本研究通过向蒜泥中添加柠檬酸、β-环状糊精和L-半胱氨酸优化蒜泥品质,经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得到较优工艺条件为:柠檬酸、β-环糊精和L-半胱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61%、1.06%和0.67%,且蒜油比为1.87∶1。(4)油浸蒜泥风味显着优于原味蒜泥,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风味改变的内在机制。通过GC-IMS对油浸蒜泥和原味蒜泥的比较分析发现,油浸蒜泥与原味蒜泥相似度为60%以上,两者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有显着差异。通过GC-MS分析发现油浸蒜泥的重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有显着变化,大蒜重要风味物质3-乙烯基-4 H-1,2-二噻烯相对含量提高11.76%,3-乙烯基-5 H-1,2-二噻烯提高9.77%,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和甲基烯丙基硫醚的相对含量分别减少10.76%、7.46%、4.99%和1.44%。油浸蒜泥不仅能保持蒜泥的大蒜素含量,并且还能改善蒜泥的风味。(5)油浸蒜泥在贮藏期间主要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发生变化。在蒜泥贮藏期间,通过对与蒜泥品质相关的菌落总数、褐变强度、大蒜素和感官评分值等指标的评估,特别以菌落总数为指标,利用SGompertz方程对蒜泥在贮藏期间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拟合,建立油浸蒜泥在4℃贮藏条件下模型方程为:Y=3.7949exp[-exp(1.34-0.0449t)],推测油浸蒜泥在在4℃贮藏的货架期约为29 d。

冯小慧[7](2018)在《海洋中药厚藤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海洋中药厚藤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厚藤的质量标准。方法:以咖啡酸为对照品,考察厚藤的提取溶媒、显色剂、展开剂、温度、湿度对厚藤TLC色谱图的影响,建立厚藤的薄层鉴别方法;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测定厚藤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以6个活性成分的总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厚藤药材中6个活性成分的含量;建立厚藤的HPLC指纹图谱及U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性软件及SPSS19.0对厚藤的HPLC及UPLC指纹图谱分别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建立了厚藤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咖啡酸为对照品,以80%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以环己烷-丙酮-乙酸乙酯-甲酸(6:2:1:0.15)为展开系统,以1%铁氰化钾-2%三氯化铁为显色剂,温度25℃,湿度50%,对厚藤进行薄层鉴别,该薄层色谱鉴别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2)建立了厚藤药材中水分、灰分、浸出物的测定方法,提出了建议限度:暂定不同产地厚藤地上部位的水分含量应不得超过12.0%,总灰分含量不得过16%,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19%,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应不得少于14%,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应不得少于20%,冷浸法醇溶性浸出物应不得少于15%;(3)优化了厚藤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69%,乙醇体积63m L,提取时间1.5h,提取3次,水浴回流温度90℃;(4)建立了厚藤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20批厚藤的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7604~12.7981 mɡ/ɡ,0.1117~0.7826mɡ/ɡ,0.1906~1.2785 mɡ/ɡ,0.9892~7.6556 mɡ/ɡ,2.6974~17.2133 mɡ/ɡ,1.9225~9.5335 mɡ/ɡ;(5)建立了厚藤药材HPLC和UPLC指纹图谱,指认了不同产地厚藤HPLC及UPLC指纹图谱中的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等色谱峰。厚藤HPLC指纹图谱有13个共有峰,各批次与厚藤HPLC共有模式的相似度为0.956~1.000,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两类厚藤的共有模式;UPLC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各批次与厚藤UPLC共有模式的相似度为0.945~1.000,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三类厚藤的共有模式;结论:本研究采用响应面优化技术及多种色谱技术,运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从厚藤的提取工艺、薄层色谱鉴别、指标成分含量测定、HPLC和UPLC指纹图谱、常规项目检查等方面对厚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厚藤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为建立海洋中药厚藤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吕子娟[8](2016)在《即食海蜇标准研究及货架期预测》文中指出即食海蜇作为水生生物资源更易受到水体中细菌、病毒和生物毒素、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等污染,进而通过食物链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危害。并且,即食海蜇作为一种即食产品,容易出现固形物含量不足、铝残留量超标等质量问题。加之,高温会破坏海蜇的胶原蛋白结构,影响其口感,故在即食海蜇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紫外处理杀菌,而不采用高温处理来进行杀菌,这势必会导致微生物的残留,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最终导致微生物超标。因此,为了规范即食海蜇的生产,促进辽宁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制定即食海蜇辽宁省地方标准。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对辽宁省生产的即食海蜇产品进行调研,对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省内生产的即食海蜇产品质量情况,为即食海蜇地方标准中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调研结果显示:个别即食海蜇产品存在固形物含量不足、铝残留量超标、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在试验的59份即食海蜇样品中共有32份样品固形物含量低于50g/100g;共有6份即食海蜇样品的铝残留量超标,所占比例为10.2%;有6份即食海蜇样品菌落总数超过6 Log CFU/g,所占比例为10.2%。此外,由于即食海蜇存在保质期内品质劣化的现象,本研究还以即食海蜇为原料进行品质及安全性分析,建立即食海蜇的货架期预测模型,以便企业合理设置产品保质期。据此模型,已知贮藏温度和TVB-N含量便可在生产上估算即食海蜇的货架期。

闫玉霞[9](2011)在《沙蜇营养成分分析及肌原纤维自身降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沙蜇是黄海海域主要的食用水母,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和医用价值。青岛海域的渔民推出了特色“沙蜇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慕名前去品尝。“沙蜇宴”主要以沙蜇为原料,将其分割为不同的部位,利用各部位的特点做出了很多特色菜,如沙蜇里子炒白菜、沙蜇脑子炖豆腐、沙蜇爪子炒瓜等。国内对沙蜇资源的利用较少,青岛海域的这种特色餐饮有效的促进了沙蜇的大量利用。每年的810月份沙蜇收获加工的时间,捕捞上的沙蜇在常温下放置经常会出现自溶现象,甚至会腐败变质,因此沙蜇只有少量鲜食,大部分被加工成蜇皮、蜇头等产品,近几年也有小许加工成即食产品。青岛海域沙蜇各部位的营养成分还不明确。此外,沙蜇的自溶现象是影响其营养成分保存和加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青岛沙子口海域的沙蜇为研究对象,从沙蜇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沙蜇不同部位的基本成分、氨基酸分析、脂肪酸组成、磷脂含量、无机元素以及蛋白构成等方面对沙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以沙蜇的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自身降解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鲜活和冻干沙蜇的不同部位的基本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研究了冻干沙蜇的脂肪酸组成、磷脂含量和无机元素,结果显示沙蜇营养丰富是一种食用佳品。食用水母在加工过程中里子和生殖腺通常会当做下脚料被丢弃,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基本还是空白。本研究发现生殖腺和里子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含量和无机元素的配比比较合理,甚至比占沙蜇大部分的伞部的营养成分都要高,这是加工成特色菜受欢迎的主要原因。2.采用生化方法和电泳技术对提取的沙蜇不同部位的蛋白质进行了含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发现,沙蜇三个部位的肌浆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宽,为200 kDa 22 kDa,共有5条共同的条带。肌原纤维蛋白主要有6条明显的条带组成,分别为200 kDa、150 kDa、110 kDa、100 kDa、50 kDa、45 kDa。碱溶性蛋白的条带不多且不太清晰,而且部分成带状。沙蜇的三个部位的肌原纤维蛋白及碱溶性蛋白没有显着性差异。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提取的沙蜇肌原纤维蛋白中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观察了不同的温度、pH值、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蛋白自身降解的影响。从实验结果看,该酶是肌原纤维结合性的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0-8.0;被PMSF以及EDTA部分抑制,为丝氨酸蛋白酶系和金属蛋白酶系。不同离子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是不同的。终浓度为1 mmol/L的KAl(SO4)2、AlCl3,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肌原纤维,尤其是抑制肌球蛋白重链的降解。终浓度为1 mmol/L的Mn2+与5 mmol/L的Mg2+对肌原纤维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u2+的浓度为0.05 mmol/L时,肌原纤维蛋白中的大于90 kDa的条带就完全降解,并在80--90 kDa处出现明显的降解产物,随着Cu2+离子浓度的增加,蛋白降解越来越明显。当Ca2+终浓度为0.5 mmol/L时肌原纤维蛋白的肌球蛋白重链基本降解完全,副肌球蛋白条带开始降解,与Cu2+不同的是在80 kDa和90 kDa附近没有降解产物,降解产物主要集中在2060 kDa附近。而终浓度为5 mmol/L的K+和Na+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没有明显促进的作用。

谢主兰,梁丽简,黄和[10](2010)在《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品质特征和细菌学安全分析》文中提出对湛江市场常见品牌的软包装即食海蜇丝制品的感官、理化、细菌学品质进行了分析,并对产品中残存细菌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产品水分含量、盐分含量、水分活度和pH值分别为93.56%~95.03%、2.36%~3.42%、0.973~0.988、4.13~5.07,差别较大。其中NaCl含量和水分含量分别对产品的色泽和口感有一定的影响,NaCl含量过低,产品色泽偏暗;水分含量过高,产品的脆度与韧性降低。产品的细菌总数平均为2.6×102 cfu/g,大肠菌群数均<30 MPN/100g,副溶血性弧菌均<3.0 MPN/g。未检出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及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在病原菌。分离获得36株细菌,经形态学鉴定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88.9%)、少量的革兰氏阳性无芽孢球菌(8.3%)、极少量的革兰氏阳性有芽孢杆菌(2.8%)。因此,在适宜的贮藏环境下,完全可以确保软包装即食海蜇丝制品的感官品质、营养特性、货架寿命和卫生安全的统一。

二、海蜇的鉴别和贮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蜇的鉴别和贮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水产品主要质量安全问题来源与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养殖环节
        1.1.1 水质的恶化
        1.1.2 不合格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1.1.3 违禁药物的使用
        1.1.4 休药期不明确
    1.2 加工环节
        1.2.1 色素、保水剂和护色剂的违法添加
        1.2.2 防腐剂的滥用
        1.2.3 杀菌剂及其他添加剂的过量使用
    1.3 流通环节
2 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2.1 推广绿色养殖模式
    2.2 建立健全监督抽查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2.3 建立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
    2.4 加工及冷链物流技术的升级
    2.5 加大宣传力度、执法力度、打击力度
3 总结

(2)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1.1 材料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数据规范化
    2.2 数据库建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医案概况
    3.2 症状分析
    3.3 方药分析
    3.4 医案整体证素分析
4 讨论
    4.1 妇人病医案的症状的证素分析
    4.2 妇人病医案的方剂及用药的证素分析
    4.3 妇人病医案整体的证素分析
    4.4 王孟英诊治妇人病思路挖掘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王孟英医案诊疗特色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毛肚碱发过程中理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毛肚
        1.1.1 毛肚概述
        1.1.2 毛肚的成分及营养价值
        1.1.3 毛肚的加工过程
        1.1.4 毛肚的研究现状
    1.2 胶原蛋白
        1.2.1 胶原蛋白的概述
        1.2.2 胶原蛋白的结构
    1.3 胶原蛋白的提取
        1.3.1 胶原蛋白的提取原理
        1.3.2 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1.3.3 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胶原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1.4.1 胶原蛋白的结构表征常用方法
        1.4.2 胶原蛋白的结构表征常用方法应用进展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毛肚碱发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pH值测定
        2.2.5 蒸煮损失的测定
        2.2.6 剪切力值和质构参数的测定
        2.2.7 微观结构的测定
        2.2.8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2.2.9 增重率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毛肚的基本成分
        2.4.2 盐渍毛肚碱发过程中蒸煮损失的变化
        2.4.3 盐渍毛肚碱发过程中剪切力值和质构参数的变化
        2.4.4 盐渍毛肚碱发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2.4.5 盐渍毛肚碱发过程中胶原含量的变化
        2.4.6 不同碱发温度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含量以及毛肚增重率的影响
        2.4.7 不同NaOH质量浓度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含量以及毛肚增重率的影响
        2.4.8 不同碱发时间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含量以及毛肚增重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毛肚的胶原蛋白结构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毛肚胶原蛋白的提取
        3.2.2 SDS-PAGE凝胶电泳
        3.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2.4 氨基酸组成分析
        3.2.5 荧光光谱分析
        3.2.6 红外光谱分析
        3.2.7 扫描电镜分析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毛肚胶原蛋白的SDS-PAGE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3.4.2 毛肚胶原蛋白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4.3 毛肚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4 毛肚胶原蛋白的荧光光谱分析
        3.4.5 毛肚胶原蛋白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6 毛肚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碱发温度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4.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4.2.4 荧光光谱的测定
        4.2.5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4.2.6 活性巯基的测定
        4.2.7 扫描电镜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荧光光谱分析
        4.4.4 表面疏水性分析
        4.4.5 活性巯基含量分析
        4.4.6 扫描电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NaOH质量浓度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5.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5.2.4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5.2.5 活性巯基的测定
        5.2.6 扫描电镜的测定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4.2 红外光谱分析
        5.4.3 表面疏水性分析
        5.4.4 活性巯基含量分析
        5.4.5 扫描电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碱发时间处理对毛肚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6.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6.2.4 荧光光谱的测定
        6.2.5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6.2.6 活性巯基的测定
        6.2.7 扫描电镜的测定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6.4.2 红外光谱分析
        6.4.3 荧光光谱分析
        6.4.4 表面疏水性分析
        6.4.5 活性巯基含量分析
        6.4.6 扫描电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低温辅助内源酶主导的海参嫩化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参的概述
        1.1.1 海参
        1.1.2 海参体壁的组织结构
        1.1.2.1 胶原蛋白
        1.1.2.2 蛋白聚糖和糖蛋白
    1.2 嫩化的研究进展
        1.2.1 嫩度的定义
        1.2.2 影响嫩度的因素
        1.2.2.1 结缔组织对嫩度的影响
        1.2.2.2 肌纤维对嫩度的影响
        1.2.2.3 肌浆蛋白对嫩度的影响
        1.2.2.4 蛋白降解对嫩度的影响
        1.2.3 嫩化的机理
        1.2.3.1 钙激活蛋白酶
        1.2.3.2 组织蛋白酶
        1.2.3.3 蛋白酶体
        1.2.3.4 细胞凋亡酶
        1.2.4 嫩化的方法
        1.2.4.1 物理嫩化法
        1.2.4.2 生物化学嫩化法
        1.2.4.3 基因工程嫩化法
        1.2.5 嫩度的评价及其机理的研究方法
        1.2.5.1 质构评价法
        1.2.5.2 组织微观结构成像法
        1.2.5.3 蛋白结构测定法
        1.2.5.4 蛋白特性分析法
        1.2.5.5 组学分析法
    1.3 海参内源酶的研究进展
        1.3.1 内源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特征研究
        1.3.2 内源酶对海参体壁降解作用的研究
    1.4 氧化应激诱导内源酶激活的研究进展
        1.4.1 氧化应激诱导calpain激活
        1.4.2 氧化应激诱导cathepsin激活
        1.4.3 氧化应激诱导caspase激活
        1.4.4 氧化应激诱导MMP激活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理化特性与水溶性蛋白结构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1.1 原料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试剂
        2.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2 形态特征的观察
        2.2.3 海参体壁的嫩化处理
        2.2.4 海参体壁的嫩度表征
        2.2.4.1 质构的测定
        2.2.4.2 流变特性的测定
        2.2.5 海参体壁胶原的结构变化分析
        2.2.5.1 变性温度的测定
        2.2.5.2 胶原热溶解性的测定
        2.2.5.3 石蜡切片的制作
        2.2.5.4 石蜡切片天狼星红-苏木素染色
        2.2.5.5 冷场SEM样品的制备
        2.2.6 海参体壁水溶性蛋白的结构变化分析
        2.2.6.1 水溶性蛋白的提取
        2.2.6.2 考马斯亮蓝G-250 法测定蛋白含量
        2.2.6.3 羰基含量的测定
        2.2.6.4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2.2.6.5 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
        2.2.6.6 蛋白分布模式
        2.2.6.7 二级结构的测定
        2.2.6.8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2.7 海参体壁自由基生成情况的测定
        2.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形态特征
        2.3.2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嫩度表征
        2.3.2.1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质构特征
        2.3.2.2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流变特征
        2.3.3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胶原结构变化
        2.3.3.1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胶原蛋白变性温度的变化
        2.3.3.2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胶原蛋白热溶解性的变化
        2.3.3.3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2.3.3.4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2.3.4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水溶性蛋白的结构变化
        2.3.4.1 羰基含量
        2.3.4.2 游离巯基含量
        2.3.4.3 游离氨基含量
        2.3.4.4 蛋白分布模式
        2.3.4.5 二级结构
        2.3.4.6 表面疏水性
        2.3.5 海参体壁嫩化过程中自由基生成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内源酶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1.1 原料
        3.2.1.2 主要仪器
        3.2.1.3 实验试剂
        3.2.1.4 主要试剂配制
        3.2.2 海参的嫩化处理
        3.2.3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内源酶活力的测定
        3.2.3.1 Cathepsin L活力的测定
        3.2.3.2 Caspse-3 活力的测定
        3.2.3.3 MMPs活力的测定
        3.2.4 胶原酶对海参体壁的降解作用的评价
        3.2.4.1 胶原酶对不溶性蛋白降解作用的评价
        3.2.4.2 胶原酶对海参体壁组织降解作用的评价
        3.2.5 蛋白酶抑制剂对海参低温嫩化过程中作用的评价
        3.2.5.1 蛋白的提取
        3.2.5.2 TCA可溶性寡肽含量的测定
        3.2.5.3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2.5.4 蛋白分布
        3.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内源酶活力的变化
        3.3.1.1 Cathepsin L活力
        3.3.1.2 Caspse-3 活力
        3.3.1.3 MMPs活力
        3.3.2 胶原酶对海参体壁的降解情况
        3.3.2.1 胶原酶对不溶性蛋白的降解情况
        3.3.2.2 胶原酶对海参体壁组织的降解情况
        3.3.3 蛋白酶抑制剂对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蛋白降解的作用
        3.3.3.1 TCA可溶性寡肽的含量
        3.3.3.2 羟脯氨酸的含量
        3.3.3.3 蛋白分布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氧化和热处理对海参体壁胶原纤维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1.1 原料
        4.2.1.2 实验仪器
        4.2.1.3 实验试剂
        4.2.1.4 主要试剂配制
        4.2.2 海参胶原纤维的提取
        4.2.3 CF的氧化和热处理模型的建立
        4.2.4 EGCG对 CF热处理模型的作用
        4.2.5 模型中自由基生成情况的测定
        4.2.6 溶出液中化学组成的分析
        4.2.6.1 蛋白含量的测定
        4.2.6.2 GAG含量的测定
        4.2.6.3 SDS-PAGE
        4.2.6.4 蛋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2.7 CF结构变化分析
        4.2.7.1 自由基残留量的测定
        4.2.7.2 FTIR分析
        4.2.7.3 变性温度的测定
        4.2.7.4 热重分析
        4.2.7.5 SEM观察
        4.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海参CF氧化和热处理模型中自由基的生成情况
        4.3.2 氧化和热处理CF后溶出物组分的变化
        4.3.2.1 蛋白相对溶出量
        4.3.2.2 GAG相对溶出量
        4.3.2.3 溶出蛋白的分布模式
        4.3.2.4 溶出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4.3.3 氧化和热处理后CF蛋白结构的变化
        4.3.3.1 自由基残留量分析
        4.3.3.2 二级结构分析
        4.3.3.3 变性温度分析
        4.3.3.4 热重分析
        4.3.3.5 SEM观察的微观结构
        4.3.4 EGCG对海参CF热处理模型的作用
        4.3.4.1 自由基的相对生成量
        4.3.4.2 GAG相对溶出量
        4.3.4.3 溶出蛋白的分布模式
        4.3.4.4 溶出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4.3.4.5 自由基残留量分析
        4.3.4.6 二级结构分析
        4.3.4.7 变性温度分析
        4.3.4.8 热重分析
        4.3.4.9 SEM观察的微观结构
    4.4 小结
第五章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蛋白组的差异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1.1 原料
        5.2.1.2 实验仪器
        5.2.1.3 实验试剂
        5.2.2 海参的嫩化处理
        5.2.3 蛋白的提取
        5.2.4 蛋白分布的模式
        5.2.5 蛋白的酶解
        5.2.6 iTRAQ标记
        5.2.7 SCX分离
        5.2.8 LC-ESI-MSMS分析
        5.2.9 iTRAQ数据定性定量分析
        5.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蛋白样品的质量评价
        5.3.2 蛋白鉴定结果
        5.3.2.1 蛋白鉴定统计信息
        5.3.2.2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5.3.2.3 肽段长度分布
        5.3.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5.3.2.5 Unique肽段数量分布
        5.3.3 差异蛋白分析
        5.3.3.1 差异表达蛋白的统计
        5.3.3.2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3.3 差异蛋白的KEGG分析
        5.3.3.4 与海参低温嫩化相关差异蛋白的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海参体壁低温嫩化过程中转录组的差异性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仪器
        6.2.1.1 原料
        6.2.1.2 实验仪器
        6.2.1.3 实验试剂
        6.2.2 海参的嫩化处理
        6.2.3 RNA的提取及质检
        6.2.4 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6.2.5 参考序列比、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以及功能分析
        6.2.6 RT-qPCR
    6.3 结果与讨论
        6.3.1 RNA提取样品的质量评价
        6.3.2 数据库的统计
        6.3.2.1 测序序列的统计及质量评价
        6.3.2.2 样本重复相关性检查
        6.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统计
        6.3.2.4 参考基因组比对区域分布
        6.3.2.5 海参数据库注释信息的统计
        6.3.3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6.3.3.1 样本不同基因表达值区间分布统计
        6.3.3.2 样本基因转录本覆盖深度统计
        6.3.3.3 基因表达值密度
        6.3.4 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6.3.4.1 差异基因的统计
        6.3.4.2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6.3.4.3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6.3.4.4 与海参低温嫩化相关差异基因的分析
        6.3.5 RT-qPCR验证结果
        6.3.6 蛋白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展望、创新点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文献综述
2 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特色农产品类别及分布现状
    2.2 影响消费者信任度的因素
3 特色农产品消费者影响因素
    3.1 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信任高低与产品的感知价值高低相一致
    3.2 消费者对本地市场农产品熟悉知晓程度偏低影响消费者信任
    3.3 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不足
    3.4 消费者购买渠道单一对特色农产品信任产生隐性影响
4 提升苏北地区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度的策略
    4.1 特色农产品全渠道营销探究
        4.1.1 线下发力——发展苏北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4.1.2 线上发力——构建全覆盖统一特色农产品网站, 带动农产品品牌建设。
    4.2 注重农产品品质研发, 转变生产者旧有观念
    4.3 建立农产品保障服务体系, 合理保护本地农产品

(6)油浸蒜泥加工工艺及其保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概述
        1.1.1 大蒜的化学成分
        1.1.2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1.2 即食蒜泥调味品的概况及研究进展
        1.2.1 调味品研究现状
        1.2.2 蒜泥的研究现状
    1.3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食品货架期研究
        1.4.1 国内外货架期研究概况
        1.4.2 预测微生物学概述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原材料预处理对蒜泥品质的影响
        2.4.2 蒜泥产品的感官评定方法
        2.4.3 油浸蒜泥的加工工艺流程
        2.4.4 蒜泥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2.4.5 蒜泥产品贮藏期品质的变化
        2.4.6 蒜泥中理化指标的测定
        2.4.7 蒜泥卫生指标的测定
        2.4.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材料预处理对蒜泥品质的影响
        3.1.1 热处理对蒜泥褐变强度的影响
        3.1.2 食用油处理对蒜泥品质的影响
        3.1.3 不同添加剂对蒜泥品质的影响
    3.2 响应面法优化蒜泥加工工艺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响应面实验结果
        3.2.3 响应面验证试验
    3.3 蒜泥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3.3.1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蒜泥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3.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蒜泥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3.4 蒜泥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
        3.4.1 蒜泥产品中卫生指标的测定
        3.4.2 蒜泥产品褐变强度的测定
        3.4.3 蒜泥产品中pH的测定
        3.4.4 蒜泥产品中大蒜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3.4.5 蒜泥产品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5 即食蒜泥货架期预测的研究
        3.5.1 感官评定与产品品质指标测定值的相关性分析
        3.5.2 原味蒜泥与油浸蒜泥贮藏期间细菌生长模型的建立
        3.5.3 蒜泥货架期预测
4 讨论
    4.1 原材料预处理对蒜泥品质的影响
    4.2 加工工艺单因素确定
    4.3 蒜泥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4.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4.1 大蒜素的精确定量手段
        4.4.2 蒜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7)海洋中药厚藤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厚藤药材的鉴别和检查
    第一节 薄层鉴别研究
        1.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提取溶媒的优选
        2.4 薄层色谱条件的考察
        3.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厚藤药材的检查
        1.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材料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水分的测定
        2.2 总灰分的测定
        2.3 浸出物的测定
        3.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厚藤中6种成分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1.实验仪器与材料试剂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药材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5 单因素优化试验
        2.6 响应面设计试验
        2.7 厚藤中多成分总含量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2.8 样品测定
    3.讨论与小结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3.3 不同产地厚藤及不同采集时间的厚藤的含测
第三章 基于化学计量学及指纹图谱的厚藤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厚藤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实验仪器与材料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HPLC色谱条件的建立
        2.5 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2.6 方法学考察
        2.7 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厚藤的HPLC指纹图谱
        3.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厚藤UPLC指纹图谱研究
        1.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1.3 药材
        2.实验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对照品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的建立
        2.5 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2.6 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厚藤的UPLC指纹图谱
        3.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HPLC及 UPLC指纹图谱的对比分析及意义
第四章 厚藤药材质量标准(草案)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海洋中药厚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即食海蜇标准研究及货架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蜇简介
    1.2 海蜇的营养价值
    1.3 海蜇的加工生产现状
        1.3.1 即食海蜇加工工艺研究
        1.3.2 新型海蜇制品的研究
        1.3.2.1 海蜇调味品的研究
        1.3.2.2 海蜇纯粉的研究
        1.3.2.3 海蜇膏的研究
        1.3.3 即食海蜇杀菌技术研究
    1.4 影响即食海蜇安全的因素
        1.4.1 重金属
        1.4.2 微生物
        1.4.3 铝残留
    1.5 国内外海蜇标准概括
        1.5.1 标准的简要起草过程
    1.6 食品感官品质判定
    1.7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2.2 铝残留量的测定
        2.2.3 多氯联苯含量
        2.2.4 铅含量测定
        2.2.5 总汞含量测定
        2.2.6 菌落总数的测定
        2.2.7 大肠菌群的测定
        2.2.8 致病菌的检测
        2.2.9 pH的测定
        2.2.10 TVB-N的测定
        2.2.11 TPA的测定
        2.2.12 标准的分析步骤
        2.2.13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感官指标的确定
    3.2 理化指标的确定
        3.2.1 固形物含量的确定
        3.2.2 铝残留量的确定
        3.2.3 污染物限量的确定
    3.3 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3.4 食品添加剂要求
    3.5 贮存要求
    3.6 即食海蜇品质变化研究
        3.6.1 pH的测定结果
        3.6.2 TVB-N的测定结果
        3.6.3 TPA测试条件优化
        3.6.4 TPA测试结果
    3.7 即食海蜇货架期预测模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A 省疾控中心采样情况汇总表
附表B 省疾控中心抽检结果汇总表
附表C 即食海蜇企业送检报告汇总

(9)沙蜇营养成分分析及肌原纤维自身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食用水母的研究现状
        1.1.1 食用水母的分类
        1.1.2 沙蜇的形态结构
        1.1.3 食用水母资源的利用现状
    1.2 沙蜇及其他水产动物自溶现象的研究现状
        1.2.1 常见水产动物的自溶现象
        1.2.2 沙蜇自溶现象
        1.2.3 蛋白质的主要构成
        1.2.4 常见蛋白酶及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立体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沙蜇的营养成分分析
    2.1 序言
    2.2 材料
        2.2.1 原料及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处理和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处理
        2.3.2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沙蜇的基本组成成分
        2.4.2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2.4.3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4.4 磷脂含量的测定
        2.4.5 沙蜇的无机成分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沙蜇肌原纤维蛋白自身降解的研究
    3.1 序言
    3.2 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
        3.3.1 蛋白质的组成及分子量的研究
        3.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3.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4 沙蜇肌原纤维蛋白的自身降解特性的分析研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沙蜇的蛋白质组成
        3.4.2 沙蜇三个部位的蛋白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3.4.3 不同抽提液提取得到的肌原纤维蛋白比较
        3.4.4 不同加热时间对沙蜇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3.4.5 不同温度对沙蜇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3.4.6 不同pH 对沙蜇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影响
        3.4.7 不同酶抑制剂对沙蜇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影响
        3.4.8 不同金属离子对沙蜇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品质特征和细菌学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样品处理
    1.3 感官质量评价
    1.4 理化测定方法
        1.4.1 水分含量测定
        1.4.2 水分活度测定
        1.4.3 Na Cl含量测定
        1.4.4 p H值测定
    1.5 细菌检验方法
        1.5.1 细菌菌落总数测定
        1.5.2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1.5.3 蜡样芽孢杆菌的测定
        1.5.4 沙门氏菌的测定
        1.5.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1.5.6 副溶血性弧菌的测定
    1.6 菌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感官品质特性
    2.2 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理化品质特性
    2.3 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细菌学品质特征
    2.4 细菌菌群的初步鉴定与安全性分析
3 结论

四、海蜇的鉴别和贮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水产品主要质量安全问题来源与控制研究进展[J]. 陈胜军,孙万青,岑剑伟,李春生,马海霞,邓建朝.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5)
  • [2]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D]. 周晓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毛肚碱发过程中理化性质的研究[D]. 赵鸾. 西南大学, 2021(01)
  • [4]低温辅助内源酶主导的海参嫩化分子机理研究[D]. 董秀芳.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5]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 梁耀威,马慧敏. 乡村科技, 2019(10)
  • [6]油浸蒜泥加工工艺及其保藏的研究[D]. 张铭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海洋中药厚藤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冯小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8]即食海蜇标准研究及货架期预测[D]. 吕子娟. 大连工业大学, 2016(05)
  • [9]沙蜇营养成分分析及肌原纤维自身降解特性研究[D]. 闫玉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10]软包装即食海蜇丝的品质特征和细菌学安全分析[J]. 谢主兰,梁丽简,黄和. 现代食品科技, 2010(12)


海参论文 胶原纤维论文 海蜇论文 毛肚论文 胶原蛋白论文

上一篇:复合树脂与复合材料在楔形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比较
下一篇:鲜枣新品种选育要达到六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