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1](2021)在《强迫症患者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的认知神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年龄早且病程长,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强迫症的核心损伤与冲突控制能力关系密切。冲突控制是指当个体在环境中执行任务时,无关信息与相关信息出现冲突时,认知系统调动资源,解决冲突顺利完成任务。目前对于强迫症患者冲突控制认知神经过程的研究集中于单一感觉通道,而日常生活中冲突信息多来自不同感觉通道。进一步对强迫症患者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的认知神经过程进行研究,对于改善强迫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1)探讨强迫症患者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是否存在障碍。(2)比较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个体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认知神经过程的差异。方法(1)强迫组来自重庆某三甲医院精神科门诊的病人,采用临床诊断法选取15名被试。正常组来自网上招募的,与强迫组条件匹配的15名自愿参与实验的被试。(2)本研究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反应时记录法作为技术手段,实验一采用视-嗅Stroop实验范式,实验二采用视-触Stroop实验范式,实验三采用视-听Stroop实验范式,记录分析两组被试在完成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任务下的电生理反应和反应时,探讨强迫症状对个体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功能以及大脑认知神经过程的影响。本研究每个实验均采取2(组别)×2(控制情况)的二因素混合设计,其中组别(强迫组和正常组)是组间因素,控制情况(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是组内因素。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中各有15名被试,每个被试进行120次实验,控制条件共有1800试次,基线条件共有1800试次。因变量是被试进行按键反应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脑电数据。结果(1)行为结果显示,实验一中,对强迫组和正常组在完成实验任务时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中,对强迫组和正常组在完成实验任务时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中,对强迫组和正常组在完成实验任务时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刺激类型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2)ERP结果显示,刺激出现后的400-600毫秒时间窗口内,实验一中,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类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的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迫组的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中,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类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迫组控制条件和基线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中,刺激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类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控制条件比基线条件诱发了一个更加负性的ERP波形,ND400-600,是评价冲突控制发生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2)强迫症患者在视-嗅和视-触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方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在视-听跨感觉通道冲突控制方面目前没有发现存在障碍。(3)在测量正常个体和异常个体的冲突控制能力中,ERP数据测量的灵敏度要高于行为数据。
李思山[2](2020)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发布了通用技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使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如何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通用技术学科“设计学习”、“操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模型,详细介绍了实施项目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供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设计的教学案例——“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学习项目,可作为参考的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提供参考范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明确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对本研究中关键概念“学科核心素养”、“项目教学”的概念做了界定,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用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和具身学习理论构建本研究所提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然后,在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论证了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的实施要求,建构了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模型,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做了详细的解读,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该模型实施包括“确定项目学习单元目标和项目载体”、“师生共同经历技术产品创新设计过程”、“回归设计的起点,发布项目产品”三个阶段,通过进行技术设计活动的技术实践场,将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过程与学生的技术设计实践过程融为一体。笔者选择通用技术必修1“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单元内容,应用此教学模型构建了“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设计的学习项目,围绕技术产品的设计发展需要,构建了连续的学习任务集群,将五大核心全面渗透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学习任务之中,形成了一个学科大概念引领的大项目学习活动过程。采用实验法选择任教的5个班作为实验组,对该案例项目进行了实验应用。结果显示,所有学习小组全部完成了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其作品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很好的解决了使用者的困境,获得了他们的高度认可。本次项目学习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设计问卷针对学生制作的技术产品以及他们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关键节点呈现的学习行为、操作方法和学习成果进行调查,评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核心素养水平差异,验证此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经过SPSS分析收集的问卷数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运用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大项目学习过程,能够建立真实世界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指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供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徐星[3](2020)在《基于二维栅格的泰伯-莫尔效应的微小角度测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计量光学的深入发展以及在微米和亚微米尺度研究的微小光学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光学器件、光学原理以及光学效应的来进行微小角度测量的研究。同时,对于微小角度测量的精确度、远距离、简洁度以及测量的时实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微光学器件,由光的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折射光学器件和衍射光学器件。如,变折射率平面微透镜阵列是属于折射型光学器件,二元光学器件是衍射型光学器件。现如今光学精密器件的制作工艺也日益完善,比如折射型光学器件的平面微透镜阵列,采用的光刻离子交换制作工艺也日驱成熟。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微光学元件的应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微光学器件在光学测量、光学计算、光通信、光束整形、光学成像特性、光通信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微小旋转角度的测量目前广泛应用于导弹跟踪、卫星测量、传感与检测、机器人应用、船舰追踪、无人机跟踪、数控机床等航天航空、航海、医疗等多个领域。但是,目前的微小角度测量技术存在测量结果精确度不高、测量方法复杂、测量数据不易处理、测量的时效性不强等缺点。因此,急需要寻找一种简单、高效、精确的测量技术。微小旋转角度由于角度较小,没有特定的取值范围,一般采用微型角度传感器来测量,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测量到的角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后再输出电信号值。也有采用切线位移法、激光自准直法等众多测量方法。在这些测量微小角度的方法中,采用光学原理的方法来测量,具有测量结果精确度高、测量过程具有非接触性等优势,这几年逐渐成为研究微小角度的热点。利用光学原理测量时,一般会利用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栅。如衍射光栅、划线光栅、全息光栅、阵列波导光栅、光纤光栅、达曼(Dammann)光栅等等,各种新型光栅的衍射结构具有空间周期性的特点。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由纵横交错的栅线交叉形成,形如方形阵列结构的二维栅格。着重分析二维透射光栅的泰伯效应以及所产生的莫尔条纹,提出利用泰伯-莫尔效应法,可对微小旋转角度进行快速高效、非接触性、高精度测量。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深入详细分析利用二维栅格泰伯效应产生莫尔叠栅条纹进行微小旋转角度测量的理论原理。即周期性结构物体的泰伯效应,包括对周期性物体完全相同的泰伯像和完全相反的泰伯子像进行分析;对周期性结构物体相互叠合形成莫尔叠栅条纹的动态显示效应的原理以及莫尔条纹节距的特点,即莫尔条纹宽度越大,栅线夹角越小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出微小旋转角度的测量原理和实验验证分析奠定基础。(2)本文提出了利用单色平行光入射第一块二维栅格,在泰伯距离处形成相同的泰伯像,选取合适的泰伯像,此时再与第二块二维栅格形成莫尔叠栅条纹,利用莫尔条纹具有放大的动态显示效应,进行微小旋转角度非接触远距离的测量。搭建了二维栅格衍射光学测试系统以及微小旋转角度测试系统,进行实验测量和实验数据处理,且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保持一致。因此,利用周期性物体的泰伯效应产生自成像的莫尔叠栅条纹测量微小角度是可行的,并把这种测量方法称为泰伯—莫尔效应法。总之,本文丰富了现代计量光学微小角度测量的内容。所提出的二维光栅泰伯效应产生放大的莫尔叠栅条纹测量微小角度的方法具有高精度性、非接触性、高灵敏性、高时效性等优势,对航天航空航海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赵达峰[4](2020)在《显示器后壳结构特征与成型缺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塑料工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塑料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塑件的性能和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其中,显示器后壳更是以其质量轻、耐热性好、表面光泽性好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注塑成型是显示器后壳最主要的加工方式,而注塑件在注塑加工过程中翘曲变形等缺陷对注塑件的质量和使用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注塑后壳的结构特征所引起的翘曲变形的研究十分有限,大部分只针对工艺等方面对注塑件缺陷进行研究,为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选择包含多个通用特征的相似零件显示器后壳,来研究它的结构特征与翘曲变形之间的关系。以成组技术为理论,通过对注塑显示器后壳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选取了典型的壳类注塑件显示器后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尺寸、按键、底座、散热装置和连接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结构特征不同的后壳模型,基于Moldflow对每个模型建立同样的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通过对塑料原料进行比较确定了后壳注塑材料为ABS,并运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得到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对每个特征模型进行流动分析和冷却分析。运用Moldflow模拟软件中的翘曲分析模块对含有不同特征参数的后壳模型进行翘曲分析,研究显示器后壳结构特征与其翘曲变形之间的关系。用Origin9.1建立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最大翘曲变形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根据曲线类型选取合适拟合工具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结构参数与最大翘曲变形量的数学表达式,并对运用数学关系式得出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仿真结果和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进而表明数学模型的合理性。本文为显示器后壳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数学模型,并对注塑后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张磊[5](2020)在《实用化多模态脑-机接口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特殊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以头皮表面检测到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为信息载体,实现人脑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BCI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EEG的BCI系统主要有四种类型: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s)、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和慢皮质电位。不同类型的BCI系统各有优缺点。混合BCI技术是通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统BCI模式来弥补单一模式的缺点,开发出功能更强、稳定性更好的多模态BCI系统。尽管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就目前而言,BCI系统在可靠性和普适性方面还不够完美。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脑电信号低的信噪比,易受噪声干扰和非稳态特性引起的。本论文主要对BCI研究领域的运动想象和稳态视觉诱发两大方向展开相关研究。以脑-机交互的自主可控性和稳定性改善为主要目标,并注重训练和操作过程的“自然性”和“舒适性”等指标,从而设计与实现实用化的BCI在线系统。围绕上述目标,分别从脑电信号采集、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模块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理论研究和系统实现。理论研究的核心是EEG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的研究。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CI,MI-BCI)方面,重点研究共同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和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空域滤波方法在MI-BCI中的合理应用。在SSVEP-BCI方面,重点研究典型相关算法(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在异步BCI中的应用。为了综合评测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分别建立了MI-BCI和SSVEP-BCI数据库和算法评测平台。系统实现的难点是建立合理的脑-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多模态BCI的融合技术,搭建在线和异步模式的BCI系统。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问题,例如软件系统的开发、数据的实时通信、算法的识别精度与执行效率之间平衡等情形。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传统的CSP算法稳定性不好和训练模型易受噪声干扰的缺点,本文综合现有多种类型CSP算法的优点,从时间-频率-空间联合优化角度出发,提出滑动频带滤波的CSP算法,用于自动寻找稳定的个性化特征参数。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检测阶段的计算成本,便于实现少导联和低成本的BCI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识别率好,而且执行效率高,满足在线模式MI-BCI系统开发的需求。第二,为了减少MI-BCI系统的训练时间和解决传统的ICA算法不易使用的劣势,通过对多种经典的ICA算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一种应用于MI-BCI在线系统检测的改进的信息极大化ICA算法。该方法可从较少的无标签训练数据中自动检测和输出与运动想象类别相关的独立分量,大幅缩短训练时间,有效提高计算效率;此外,所提算法在不同被试之间具有较好的模型迁移性能,鲁棒性好,所设计的BCI系统运行状态稳定。第三,针对现有的MI-BCI系统目标较少和信息传输率较低的局限性,本文融合自发脑电alpha节律可以自主控制和SSVEP目标数量多的优点,设计一种新型模式混合的BCI系统。同时提出一种滑动窗投票判断策略的算法,能够将计算效率高效的CCA算法应用于连续控制的异步SSVEP-BCI系统中。结果显示,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ate,ITR)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对开发实用化的多模态BCI在线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依照设计目标,分别设计与开发了基于空域滤波的MI-BCI同步在线系统、基于EEG和EOG混合的异步MI-BCI系统以及基于Alpha节律和SSVEP混合的异步BCI系统,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系统实现工作使得BCI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落地,表明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吴晓昱[6](2020)在《电子废弃物拆机塑料的近红外光谱识别》文中研究指明废塑料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得到很多关注。对废塑料进行回收不仅是一种垃圾处理方式,更是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市场对初级塑料产品的需求。塑料的分选是塑料回收的关键一环。目前在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中,塑料分选大多依靠人工完成,效率低,准确度差。近红外光谱自动分选可以用于塑料的自动分选,代替人工,提升效率。本研究收集了多种废家电的塑料并采集了近红外光谱,类别包括聚丙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聚丙乙烯(PS),ABS和聚碳酸酯混合塑料(ABS/PC)。对比了不同来源的废塑料光谱和纯塑料光谱发现,大多数同类塑料的光谱吸收峰位置和形状基本相同,除了样品中阻燃ABS塑料和ABS纯塑料在近红外光谱中有明显的区别,因而阻燃ABS可以在分类模型中单独作为一类。将在优化了前处理方法,截取了合适光谱区间之后,运用光谱角法(SAM),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线性判别(LDA)和支持向量机(SVM)这四种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进行分类预测。使用不同情况下采集的光谱数据集,从多个方法评估上述分类模型的表现,发现SAM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在光谱信噪比低时不宜使用,而且总体判别准确率不如其他方法;PLSDA在训练集样本有限的情况,无法对来源复杂的测试集样品进行准确判别,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判别准确率很高;LDA在各项评估中表现稳定,预测准确率高,但是ROC曲线分析显示LDA可能不合适PS塑料的二分类问题;SVM也在各项评估中表现稳定,只是不适合低分辨率光谱数据的分类。进一步运用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对上述分类方法进行计算量上的优化,筛选出20个关键波长,再进行分类预测。结果显示两种智能搜索算法优化后的分类模型准确率不会明显降低。其中,经遗传算法优化后SVM,预测废塑料光谱准确率可以高达100%,对于信噪比较低的光谱数据也可以达到96.6%的准确率。最后,针对近红外拆机塑料自动分选系统和近红外塑料组分识别扫描系统这两种应用需求,结合分类算法的评估结果,设计了分类流程,包含了SAM拒绝未知塑料和SVM(遗传算法优化后)判别塑料种类的两步判别操作。
李宇[7](2019)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信任易形成合作性的人际关系。为此,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关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随着社会转型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原先的熟人社会关系正向陌生人社会关系转化。即,旧有的信任关系逐渐瓦解,而新的信任关系尚未完全建立,这就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近年来,由信任危机引发的人际冲突事件频发,有些甚至演化为暴力性的社会群际冲突事件。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研究者们对于信任与另一种极端的人际关系—人际冲突之间的关联被提到了研究日程上,显得更为迫切。本研究在梳理及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人际信任区分为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两类,引入至人际冲突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试图在建构人际冲突信息加工阶段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系列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的注意选择偏向、冲突知觉、以及冲突反应过程的影响。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对于两类信任的操纵,分别通过经典的人际信任量表筛选出不同信任水平的个体,作为特质信任的被试变量;采用人际信任核心词作为情境性的状态信任的启动范式。在人际冲突加工中,我们引用经典的点探测任务与社会博弈任务作为实验范式,以反应时与正确率作为行为指标,结合ERPs技术,以平均波幅作为脑电指标进一步探讨两类信任对其加工过程的影响。通过系列实验(包括9个行为实验与3个脑电实验),本研究主要的结论可概括如下:(1)信任影响了人际冲突信息的注意偏向。具体来说,在行为水平上:高特质信任者表现出了对不同水平冲突信息的注意偏向;一般被试在低状态信任启动下对冲突信息更加敏感,但在高状态信任启动下对高冲突信息的注意维持时间显着长于低冲突信息;高特质信任者在低状态信任启动下表现出了对高冲突信息的注意警觉与注意脱离困难。在ERP水平上,特质信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N170与P300的平均波幅上,由此提出了注意加工的三阶段理论。(2)信任影响了人际冲突信息的知觉。具体来说,针对研究一的静态冲突信息而言:高特质信任者在面对高冲突信息时知觉到的冲突水平显着高于低特质信任者,且反应时更短;一般被试在面对无冲突信息时,低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被试感知到的冲突水平显着高于高状态信任启动;并且,不同特质信任者受到的状态信任影响不同,高特质信任者对信息的冲突感知不受状态信任影响,但是低特质信任者受到状态信任启动的影响。针对研究二的互动中的冲突信息而言:在行为水平上,对无冲突信息的知觉正确率显着大于冲突信息;高特质信任者对信息的冲突知觉正确率显着大于低特质信任者;一般被试在面对冲突信息时,低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高状态信任启动,且前者的反应时显着较短;不同特质信任者在不同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的冲突知觉差异不显着,但他们在高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均表现出对无冲突信息的知觉反应时显着短于冲突信息。在ERP水平上,N170、N270、P300与LPP平均波幅指标中体现出了特质信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知觉三阶段理论。(3)信任影响了人际冲突信息的监控反应。具体来说,在行为水平上,特质信任主效应不显着;一般被试的状态信任主效应显着,低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被试更快、更多地选择“保留”,较少选择“分享”;在反应时指标上,不同特质信任者在状态信任启动条件下差异显着,低状态信任启动下低特质信任者较高特质信任者的反应时更短;在高状态信任启动下,高特质信任者的反应时较低特质信任者更短。在ERP水平上,P300的平均波幅呈现出特质信任与电极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综上,结合前人研究,我们提出了人际冲突信息加工阶段理论,人际冲突信息加工主要涉及对冲突信息的注意偏向加工、对不同冲突信息的知觉加工、以及对冲突信息的监控反应加工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首次将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引入加工过程中,发现两者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行为水平上,与特质信任相比,状态信任的效应更加显着。在ERP水平上,我们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加工的三阶段理论:自动化早期阶段(N1,对冲突信息警觉)、自动化后期阶段(P1与N170,不同特质信任对冲突信息的指向产生分离)与控制加工阶段(P300,高特质信任者对高冲突信息的注意脱离困难);同时,也提出了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知觉加工的三阶段理论:自动化加工阶段(P1与N170)、冲突检测阶段(P2与N270)与冲突评估阶段(P300与LPP)。因此,基于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的影响,本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提高情境性的状态信任水平来减少冲突反应,增加个体间的人际合作,构建和谐关系。
陈光宇[8](2019)在《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肝胆管结石多发于亚太地区,该病病变部位波及广泛,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时还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方式,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该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对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检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定位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肝胆管结石复杂而广泛的胆道及肝脏病变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提倡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但是很多病人在进行了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后结石仍然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治疗后结石的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肝脏的萎缩-增生综合征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存在围肝门肝段组织(Ⅰ、Ⅳb、V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在接受常规手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该类病人术前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均提示增生的肝门周围肝组织对肝门部胆管或肝门部原胆管空肠吻合口直接产生挤压致使胆管管腔狭窄或胆管空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引流不畅,术中探查也证实了上述影像学改变。那么,进行围肝门肝段切除能否解除此类病人的肝门胆管受压狭窄并降低胆道结石复发率呢?同时,我们在查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中发现右后下段胆管发生结石的病人右后下段胆管与人体纵轴角度较小,右后下段胆管的角度与结石形成有无关联?对于此类病人有无其它手段能有效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复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回顾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伴有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手术时是否行围肝门肝段切除分为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和对照组,观察胆道结石、胆管炎等预后参数的发作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2、收集和第一部分同样时间段的病人,按肝门部胆管有无受围肝门肝组织挤压狭窄分为二组,计算两组病人围肝门肝组织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并进行对比。3、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右后下段胆管有无结石将纳入的病人分为二组,统计分析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4、以第三部分研究为基础,以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为标准纳入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病人,按术后是否行体位引流分为体位引流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胆道结石复发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结果:1、围肝门肝段切除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6例病人(35.6%)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围肝门肝段切除组有3名病人(5.5%)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35.6%,n=73 vs.5.5%,n=55;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8例病人(23.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则有3名病人(5.2%)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24.7%,n=73 vs.5.5%,n=55;p=0.004)。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和69%,而围肝门肝段切除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病人累计结石复发率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P<0.05)。2、肝门胆管受压狭窄组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明显大于肝门胆管无受压狭窄组(42.75%(39.55%-46.31%),n=135 vs.31.79%(26.42%-37.21%),n=924;p=0.000),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肝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而狭窄的病理改变。3、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右肝管狭窄(OR,7.313;CI,4.131-12.945)和右后下段胆管角度(OR,0.896;CI,0.877-0.916)是与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发作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组病人Ⅳ、Ⅴ、Ⅷ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值大于右后下段胆管无结石组(67.49%(60.67%-74.17%),n=184 vs.49.74%(48.01%-51.91%),n=266;p=0.000)。4、体位引流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9例病人(55.8%)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体位引流组有4名病人(7.7%)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55.8%,n=50 vs.7.7%,n=52;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9例病人(24.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体位引流组则有3名病人(3.6%)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24.4%,n=78 vs.3.6%,n=84;p=0.000)。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和46%,体位引流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7.7%,对照组的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P=0.021)。结论:1、伴有围肝门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可能出现增生的围肝门肝组织压迫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致其狭窄的病理改变,围肝门增生肝组织切除术能缓解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的受压狭窄而减少肝胆管结石的复发,该手术安全、可靠,但精确规划围肝门增生肝组织的切除范围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致良性狭窄的病理改变,该值可以作为预测围肝门胆管受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狭窄的参考值,因为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还受到第一肝门的空间及增生肝脏外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3、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可能会引起右后下段胆管成角改变。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与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变小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对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的形成共同产生促进作用。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4、包含病变肝段切除术的常规手术结合术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降低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后胆管炎及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
单庆山[9](2018)在《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光学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背光源是液晶显示器(LCD)的关键光学组件。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液晶显示器背光源薄、窄、轻、高亮、低功耗等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背光源的光学参数直接影响液晶模组最终能否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本论文从背光源的结构分析入手,针对光源辉度和均匀度等关键问题,对决定及影响光学规格参数的部材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二级部材的管控消除光学不良隐患,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LED发光二极管提升光学辉度,可通过选用发光面面积更大的LED,或采用多晶LED方案,增加自身的发光量来提高辉度·,同时加大驱动电流可最直接提升LED亮度,但需要考虑最大电流不能超出支架塑料耐受范围,大电流易造成LED支架耐受能力不足,进而影响LED寿命和亮度衰减速度;其次在相同输入功率、相同色温下优先选用亮度表现最佳的荧光粉配比;同时需要考虑不同荧光粉的耐热性,耐热性较佳的荧光粉在LED点亮时有较佳的热平衡光效,温度上升对亮度影响较小。在LED设计确定后,可以通过调整机构设计、提升LED光线的利用率,改善背光的辉度表现:如胶条厚度调整、胶框结构增加凸条设计以及膜片涂黑,来防止光透过间隙漏出导致不良;同时,LED-LGP(导光板)耦合距离决定光效的利用及均匀度的水准,用0.2mm的间隙作为设计出发点,可有效避免光能的浪费。(2)导光板是通过网点将光能转向出光面,不同的网点排布会对光能的利用率有所不同。局部的辉度是可以通过网点排布来提升,网点越密,这个点就会越亮。光从LED出发到出光侧能量会越来越低,因次,灯条侧的网点设计的都很稀疏,出光侧非常密集。同时,发现导光板印刷工艺过程中印刷刮刀速度、回墨刀速度、印刷刮刀角度及油墨黏度等,对网点的大小及圆整有较大的影响。(3)组装过程中,LED发光面和导光板的预留间隙对光能利用有一定影响,间隙越大,LED的光能进入导光板会减少。但导光板贴近灯条,LED发热会导致导光板热熔,所以优化预留间隔为0.5mm,并使用限位治具辅助组装作业,避免作业不良。以上研究成果为背光源光学及尺寸设计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有效防范量产过程中出现的光学问题,避免反复验证的浪费及较大的成本损失。
徐伊雯[10](2018)在《《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学教学模型使用说明书》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关于医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的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报告。报告内容以笔者在上海某公司的翻译项目为蓝本,从此说明书的词汇和句子的特点出发,结合文本类型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医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文首先陈述选题背景,简述医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翻译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报告结构。接着介绍翻译项目,并从译前准备、译中过程和译后审阅三个方面描述翻译过程。然后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描述原文本的语言特点,阐述医学教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的翻译原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阐述翻译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以及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翻译带来一些启发。笔者分别列举了词汇和句式的翻译的难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最后总结笔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翻译词汇时,采用交际翻译或者直译法;在翻译语句时,采用语态转换、语序调整、增添词语、拆分语句等翻译技巧,保证了文章的忠实性和通顺性。本文旨在总结笔者在翻译本说明书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希望能为今后此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强迫症和冲突控制的概念 |
| 2 Stroop实验范式 |
| 3 强迫症与冲突控制的关系 |
| 4 强迫症冲突控制研究现状 |
| 5 研究目标 |
| 6 研究框架 |
| 实验一:强迫症患者“视-嗅”冲突控制的认知神经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强迫症患者“视-触”冲突控制的认知神经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强迫症患者“视-听”冲突控制的认知神经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总讨论 |
| 总结 |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强迫症患者冲突控制认知神经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1.1.1 选题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项目教学的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 2.1.2 项目教学 |
| 2.1.3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 2.2.2 活动理论 |
| 2.2.3 具身学习理论 |
| 第3章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构建 |
| 3.1 通用技术课程基本理念 |
| 3.2 通用技术教学实施建议 |
| 3.3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实施要求 |
| 3.3.1 基于教学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学习过程 |
| 3.3.2 选择产品设计作为项目学习活动的载体 |
| 3.3.3 真实情境下的技术设计与实践过程 |
| 3.3.4 深度学习的项目学习活动 |
| 3.3.5 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估引领项目学习进程 |
| 3.4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 |
| 3.4.1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模型 |
| 3.4.2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实施准备阶段 |
| 3.4.3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实施阶段 |
| 3.4.4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教学——项目评估阶段 |
| 3.4.5 项目学习活动实践场 |
| 第4章 “教师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项目教学设计 |
| 4.1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项目教学目标分析 |
| 4.1.1 教材分析 |
| 4.1.2 项目载体分析 |
| 4.1.3 构建单元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 |
| 4.2 学习者分析 |
| 4.3 教学资源分析 |
| 4.3.1 项目学习实践条件 |
| 4.3.2 教学实施前准备 |
| 4.4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项目教学流程与课时规划 |
| 4.4.1 课时规划 |
| 4.4.2 学习任务安排 |
| 4.4.3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界定 |
| 4.5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项目评价设计 |
| 4.5.1 项目学习过程评价 |
| 4.5.2 项目终结性评价 |
| 第5章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模式应用与效果分析 |
| 5.1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项目教学实施 |
| 5.1.1 情境创设,明确学习任务 |
| 5.1.2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的设计定位 |
| 5.1.3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的创意构思 |
| 5.1.4 制定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设计方案 |
| 5.1.5 教师办公室用电脑显示器增高装置的制作 |
| 5.1.6 教师办公室用显示器增高装置的应用评价 |
| 5.2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教学准实验设计 |
| 5.2.1 教学实验实施概述 |
| 5.2.2 实验样本分析 |
| 5.2.3 问卷设计与信度、效果分析 |
| 5.3 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自评分析 |
| 5.4 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项目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
| 5.4.1 项目成果评估 |
| 5.4.2 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评估 |
| 5.4.3 项目学习活动效果评估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6.2.1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 6.2.2 展望和今后研究方向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学习效果调查 |
| 附录2 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自评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微小光学的发展概述 |
| 1.2 二元光学理论 |
| 1.3 变折射率微光学 |
| 1.3.1 离子交换术 |
| 1.3.2 光刻技术 |
| 1.3.3 蚀刻技术 |
| 1.3.4 直写技术 |
| 1.4 微小光学元件的复制技术 |
| 1.5 阵列光学的理论 |
| 1.6 微小角度的常用测量方法 |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2章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及莫尔条纹 |
| 2.1 衍射光栅 |
| 2.2 光栅的衍射理论 |
| 2.3 光栅的泰伯效应 |
| 2.3.1 透射光栅泰伯效应 |
| 2.3.2 矩形光栅的泰伯效应 |
| 2.4 光栅的莫尔条纹 |
| 2.4.1 两种不同的莫尔条纹 |
| 2.4.2 莫尔条纹的三种成像原理 |
| 2.4.3 莫尔条纹的应用 |
| 2.4.4 光栅叠栅条纹的分布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二维栅格泰伯—莫尔效应微小角度的研究 |
| 3.1 二维光栅产生的菲涅洱衍射——泰伯效应 |
| 3.2 二维光栅的叠栅条纹 |
| 3.3 光学原理的微小角度测量 |
| 3.4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分析 |
| 3.5 二维栅格莫尔条纹分析 |
| 3.6 二维光栅微小角度的测量原理 |
| 3.7 实验验证以及数据分析 |
| 3.8 实验结论 |
| 第4章 结束语 |
| 4.1 主要内容回顾 |
| 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 4.3 后期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注塑成型制品缺陷及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壳体注塑成型研究现状 |
| 1.2.3 成组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所用方法 |
| 第二章 注塑成型理论基础及数值模拟 |
| 2.1 注塑成型CAE数学理论 |
| 2.1.1 充模过程的数学理论 |
| 2.1.2 保压过程的数学理论 |
| 2.1.3 冷却过程的数学理论 |
| 2.2 注塑成型基本理论知识 |
| 2.3 翘曲变形理论 |
| 2.3.1 翘曲变形CAE基础理论知识 |
| 2.3.2 翘曲变形在Moldflow中的实现 |
| 2.4 工艺参数对塑件质量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注塑显示器后壳模型的建立 |
| 3.1 成组技术在注塑成型的应用 |
| 3.1.1 成组技术的研究 |
| 3.1.2 特征造型技术及参数化设计在注塑成型中的应用 |
| 3.2 不同种类的显示器壳体模型分析 |
| 3.3 注塑显示器壳体共性结构特征提取 |
| 3.4 基于特征的显示器壳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
| 3.4.1 不同尺寸和不同底座模型的建立 |
| 3.4.2 不同按键和连接孔模型的建立 |
| 3.4.3 不同散热装置模型的建立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显示器后壳结构特征与翘曲变形的关系 |
| 4.1 总体设计方案的确立 |
| 4.2 后壳注塑工艺条件的确定 |
| 4.2.1 材料的选择 |
| 4.2.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 4.2.3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立 |
| 4.3 成型工艺参数的权重分析 |
| 4.3.1 正交试验综合结果分析 |
| 4.3.2 最佳工艺参数适用性验证 |
| 4.3.3 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翘曲的影响规律 |
| 4.4 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建立 |
| 4.5 有效性验证 |
| 4.5.1 流动分析 |
| 4.5.2 冷却分析 |
| 4.6 不同结构特征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 4.6.1 尺寸和底座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 4.6.2 按键和连接孔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 4.6.3 散热装置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数据拟合 |
| 5.1 最小二乘方法拟合原理 |
| 5.2 拟合方法的选择 |
| 5.3 数学模型的构建 |
| 5.3.1 尺寸和底座特征数学模型的构建 |
| 5.3.2 按键、连接孔和散热装置特征数学模型的构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 6.2 主要结论 |
| 6.3 存在的不足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专利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脑-机接口的定义与结构 |
| 1.1.1 脑活动的记录方式 |
| 1.1.2 BCI的信号处理技术 |
| 1.1.3 BCI的控制与反馈模块 |
| 1.2 基于EEG的脑-机接口 |
| 1.2.1 EEG的采集方法 |
| 1.2.2 EEG信号的分类 |
| 1.2.3 EEG-BCI系统优缺点对比 |
| 1.2.4 混合模式BCI系统 |
| 1.3 BCI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 1.3.1 BCI发展的历史性事件 |
| 1.3.2 植入式BCI的研究历程 |
| 1.3.3 非植入BCI的研究现状 |
| 1.3.4 我国BCI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4 BCI系统性能评价标准 |
| 1.5 BCI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
| 1.6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研究基础 |
| 2.1 MI-BCI理论研究基础 |
| 2.1.1 脑功能分区和神经生理学基础 |
| 2.1.2 MI-BCI的 ERD/ERS现象 |
| 2.1.3 EEG的源定位和空间模型 |
| 2.2 MI-BCI的信号处理方法 |
| 2.2.1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 2.2.2 MI-BCI的特征提取方法 |
| 2.2.3 MI-BCI的分类算法 |
| 2.3 MI-BCI的数据集 |
| 2.3.1 国际标准数据集 |
| 2.3.2 自主采集数据集 |
| 2.4 MI-BCI的数据分析 |
| 2.4.1 信号处理方法选取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
| 2.4.2 MI-BCI领域的研究重点 |
| 2.5 BCI的研究平台综述 |
| 2.6 章节小结 |
| 第三章 时-频-空联合优化的CSP算法在三分类MI-BCI中的应用 |
| 3.1 CSP算法的相关基础 |
| 3.1.1 CSP算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要点 |
| 3.1.2 基于频带优化的CSP算法演变进程 |
| 3.1.3 BCILAB平台中的CSP算法 |
| 3.1.4 研究方法和工作路线 |
| 3.2 时-频-空联合优化策略 |
| 3.2.1 导联优化策略 |
| 3.2.2 频带优化策略 |
| 3.3 三分类CSP算法的相关策略 |
| 3.3.1 二分类算法 |
| 3.3.2 三分类策略 |
| 3.4 三分类CSP算法的结果对比 |
| 3.4.1 BCILAB平台分类算法比较 |
| 3.4.2 最佳滤波频带与分类目标之间的联系 |
| 3.4.3 时-频-空联合优化的三分类MI-BCI算法 |
| 3.5 不同CSP算法的稳定性测试 |
| 3.5.1 对比算法描述 |
| 3.5.2 组间测试结果对比 |
| 3.6 章节小结 |
| 第四章 改进的信息极大ICA算法在三分类MI-BCI中的应用 |
| 4.1 ICA算法的相关基础 |
| 4.1.1 ICA基础理论和研究要点 |
| 4.1.2 ICA算法计算步骤及对比算法描述 |
| 4.1.3 ICA算法在MI-BCI领域的研究现状 |
| 4.1.4 改进的信息极大ICA算法 |
| 4.1.5 重点研究内容及工作路线 |
| 4.2 MI-BCI的 ICA滤波器设计 |
| 4.2.1 MRICs检测滤波器的自动选取 |
| 4.2.2 MRICs检测和运动想象分类 |
| 4.2.3 ICA滤波器设计及性能测试 |
| 4.2.4 导联优化策略 |
| 4.3 不同ICA算法性能比较 |
| 4.3.1 对比算法描述 |
| 4.3.2 不同算法自测试对比 |
| 4.3.3 组间测试结果对比 |
| 4.3.4 ICA算法的缺点及改进措施 |
| 4.4 ICA和 CSP算法性能综合对比 |
| 4.4.1 交叉测试算法说明及实验 |
| 4.4.2 CSP和 ICA算法性能分析 |
| 4.5 章节小结 |
| 第五章 MI-BCI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在线系统开发 |
| 5.1 MI-BCI数据库系统建立 |
| 5.1.1 MI-EEG数据文件说明 |
| 5.1.2 不同算法的稳态性测试 |
| 5.2 在线MI-BCI系统设计与实现 |
| 5.2.1 MI-BCI在线系统的硬件平台框架 |
| 5.2.2 同步MI-BCI系统在Matlab平台上编程实现 |
| 5.2.3 同步ICA-MI-BCI系统在Vc++平台下设计与实现 |
| 5.2.4 基于EEG+EOG混合模式的异步MI-BCI系统设计与实现 |
| 5.3 章节小结 |
| 第六章 由同步向异步跨越的SSVEP-BCI在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
| 6.1 引言 |
| 6.1.1 混合BCI系统研究现状 |
| 6.1.2 混合BCI系统的目标及类型 |
| 6.2 方法 |
| 6.2.1 系统框架和多模态混合策略 |
| 6.2.2 视觉刺激器的设计 |
| 6.2.3 脑电信号的采集 |
| 6.2.4 软硬件实验环境搭建 |
| 6.2.5 同步BCI系统实验范式的设计 |
| 6.2.6 异步BCI系统实验范式的设计 |
| 6.2.7 诱发脑电信号的识别算法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同步范式BCI系统的实验结果 |
| 6.3.2 窗口时间改变对识别率的影响 |
| 6.3.3 设定合适的异步BCI滑动窗口长度 |
| 6.3.4 异步BCI系统性能展示 |
| 6.4 讨论 |
| 6.4.1 刺激材质选取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
| 6.4.2 识别算法比较 |
| 6.4.3 系统的不足之处 |
| 6.5 结论 |
| 6.6 与SSVEP相关的其他研究 |
| 6.6.1 基于SSVEP的字符输入系统设计与实现 |
| 6.6.2 实用化BCI系统的脑电采集电路设计 |
| 6.7 章节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1.1 研究意义 |
| 1.2 塑料分选技术 |
| 1.2.1 机械分选 |
| 1.2.2 自动分选 |
| 1.2.3 分选方法优缺点比较 |
| 1.3 电子废弃物拆机塑料 |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 1.5 研究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塑料样品来源 |
| 2.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 2.3 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
| 2.3.1 近红外光谱数据前处理 |
| 2.3.2 光谱数据集的分割 |
| 2.3.3 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 |
| 2.4 分类模型的评价方法 |
| 2.4.1 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和F1值 |
| 2.4.2 ROC曲线和AUC值 |
| 2.5 智能搜索算法优化计算 |
| 2.5.1 模拟退火(SA, simulated annealing) |
| 2.5.2 遗传算法(GA, generic algorithm) |
| 2.5.3 代价函数的计算 |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选模型的建立 |
| 3.1 塑料的近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 3.1.1 同类塑料的对比 |
| 3.1.2 不同类塑料的对比 |
| 3.2 前处理方法选取 |
| 3.3 光谱区间截取 |
| 3.4 数据集分割 |
| 3.5 多种分类模型的建立 |
| 3.5.1 SAM分类方法 |
| 3.5.2 PLSDA分类方法 |
| 3.5.3 LDA分类方法 |
| 3.5.4 SVM分类方法 |
| 3.5.5 废塑料光谱分类效果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分类方法稳定性评价 |
| 4.1 复杂来源塑料的判别 |
| 4.2 低信噪比光谱的判别 |
| 4.3 低分辨率光谱的判别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分类模型的优化 |
| 5.1 模拟退火算法优化 |
| 5.2 遗传算法优化 |
| 5.3 优化后分类效果评价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拆机塑料近红外识别的应用设计 |
| 6.1 拆机塑料近红外自动分选系统 |
| 6.1.1 设计原理 |
| 6.1.2 识别程序设计 |
| 6.2 测定塑料组成的近红外扫描系统 |
| 6.2.1 设计原理 |
| 6.2.2 识别程序设计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影响的理论研究 |
| 前言 |
| 第1章 人际冲突的研究综述 |
| 1 人际冲突概述 |
| 1.1 人际冲突定义 |
| 1.2 人际冲突理论 |
| 2 人际冲突的研究方法 |
| 2.1 自陈量表 |
| 2.2 实验研究范式 |
| 3 人际冲突的研究进展 |
| 3.1 人际冲突信息的注意偏向 |
| 3.2 人际冲突信息的知觉 |
| 3.3 人际冲突信息的监控反应 |
| 第2章 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 |
| 1 人际信任的理论研究 |
| 1.1 人际信任的概念 |
| 1.2 人际信任类型 |
| 1.3 人际信任理论 |
| 2 人际信任的研究方法 |
| 2.1 自陈测量方法 |
| 2.2 实验法 |
| 3 信任对人际冲突影响的研究现状 |
| 第3章 研究构想与思路 |
| 1 研究述评 |
| 2 研究构想与思路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的理论构想 |
| 2.3 研究内容 |
| 第二部分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影响的实证研究 |
| 第4章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1 问题提出 |
| 2 实验1: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
| 2.1 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实验2: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3.1 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4 实验3: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4.1 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5 总体讨论 |
| 5.1 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5.2 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5.3 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
| 6 结论 |
| 第5章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的知觉的影响 |
| 研究一信任对人际冲突静态信息知觉的影响 |
| 1 问题提出 |
| 2 实验1: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静态信息知觉的影响 |
| 2.1 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实验2: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静态信息知觉的影响 |
| 3.1 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4 实验3: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静态信息知觉的影响 |
| 4.1 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5 总体讨论 |
| 6 结论 |
| 研究二信任对互动中的人际冲突知觉的影响 |
| 1 问题提出 |
| 2 实验1: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动态信息知觉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
| 2.1 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实验2:状态信任对互动中的人际冲突知觉的影响 |
| 3.1 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4 实验3: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对互动中的人际冲突知觉的影响 |
| 4.1 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5 总体讨论 |
| 6 结论 |
| 第6章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监控反应的影响 |
| 1 问题的提出 |
| 2 实验1:特质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监控反应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
| 2.1 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实验2: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监控反应的影响 |
| 3.1 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4 实验3:特质信任与状态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监控反应的影响 |
| 4.1 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5 总体讨论 |
| 6 结论 |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 1 理论概要 |
| 1.1 基本概念 |
| 1.2 理论概要 |
| 1.3 本研究的理论建构 |
| 2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2.1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的注意偏向的影响 |
| 2.2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知觉的影响 |
| 2.3 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监控反应的影响 |
| 3 研究的创新 |
| 4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围肝门肝段切除治疗合并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胆管挤压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 |
| 2.1 引言 |
| 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易致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的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比率的判定 |
| 3.1 引言 |
|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本章结论 |
| 第四章 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与肝胆管结石发作的关系 |
| 4.1 引言 |
| 4.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肝段切除联合术后体位引流治疗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 |
| 5.1 引言 |
| 5.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 5.3 结果 |
| 5.4 讨论 |
| 5.5 本章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液晶面板行业简述 |
| 1.2 背光源技术 |
| 1.2.1 背光源的发展 |
| 1.2.2 LED背光源技术 |
| 1.2.3 侧光式背光源 |
| 1.2.4 直下型背光源 |
| 1.3 背光源光学性能问题 |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背光源的基本原理 |
| 2.1 背光源之结构 |
| 2.2 背光源光源分类 |
| 2.2.1 电致发光(EL)光源 |
| 2.2.2 冷阴极荧光灯 |
| 2.2.3 LED光源 |
| 2.3 导光板 |
| 2.4 光学膜片 |
| 2.4.1 扩散片 |
| 2.4.2 棱镜片 |
| 2.4.3 反射片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背光源光学辉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 3.1 LED的结构与选配 |
| 3.2 LED与光路设计 |
| 3.3 LED灯影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背光源光学均匀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 4.1 导光板网点设计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均匀度的影响 |
| 4.2 印刷导光板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的影响 |
| 4.3 热压导光板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背光源组装工艺对光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
| 5.1 组装手法不当引起光学不良 |
| 5.2 限位治具厚度不当引起光学不良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
| 2.1 项目简介 |
| 2.2 翻译过程 |
| 2.2.1 译前准备 |
| 2.2.2 译中过程 |
| 2.2.3 译后审阅 |
| 第三章 医学教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的翻译 |
| 3.1 《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学教学模型使用说明书》的文本特点 |
| 3.1.1 词汇特点 |
| 3.1.2 句式特点 |
| 3.1.3 篇章特点 |
| 3.2 医学教学模型说明书的翻译原则 |
|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
| 4.1 词汇翻译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
| 4.1.1 四字格的翻译技巧 |
| 4.1.2 按键词语的翻译技巧 |
| 4.1.3 数字单位的翻译技巧 |
| 4.2 句子翻译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
| 4.2.1 无主句的翻译技巧 |
| 4.2.2 条件句的转换 |
| 4.2.3 长难句的翻译技巧 |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 5.1 收获 |
| 5.2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