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鱼蟹养殖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阿妹[1](2013)在《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生物防治中广泛应用的昆虫病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座壳孢菌和轮枝菌等。本论文通过对多种昆虫病原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对两种农业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毒力的黄绿绿僵菌菌株,优化了该菌规模化生产的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并用生产出的菌粉对稻飞虱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检验该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两种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选择包括金龟子绿僵菌、黄绿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等在内的20株昆虫病原真菌,测定其菌落生长直径、产孢初始时间、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项指标,并用筛选出的3个培养性状良好的菌株分别对褐飞虱和烟粉虱开展室内毒力测定。培养性状测定结果表明:菌株Mf82、Ma73和Bb552营养生长最快,5d和l0d时菌落直径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产孢初始时间均小于5d,显着低于其它处理;在第10d的产孢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这3个菌株24h的平均孢子萌发率均大于97%,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以褐飞虱和烟粉虱两种农业害虫为研究对象,测定筛选出的菌株Mf82、Ma73和Bb552对其致病力。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虫态褐飞虱的毒力效果差异显着。不同菌株处理同一虫龄褐飞虱,在第4d、7d和10d的校正死亡率均差异显着,其中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2.63%。同一菌株处理不同虫龄褐飞虱,在第4d、7d和10d的校正死亡率大小顺序均为: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对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差异显着,其中Mf82菌株对烟粉虱成虫毒力最高,第8d的校正死亡率为80.92%,感染率为92.44%,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此外,室内生测结果均表明供试菌株对成虫的毒力高于若虫。对两种害虫的毒力测定显示,菌株的校正死亡率越高,其感染率越高,LT50越小。综合各项指标来看,3个供试菌株对两种害虫的毒力差异显着,以黄绿绿僵菌Mf82对这两种害虫的致病力最强。同时,Mf8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略高于烟粉虱,这也符合Jackson等(1985)虫生真菌对原始寄主的毒力略高于其它寄主的理论。因此,可考虑对该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开展该菌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2.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选用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作固相发酵培养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固相发酵阶段产孢量的固体培养基组分及其配比进行了优化,并检测了所获孢子粉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从大米粉、面粉、玉米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等材料中选择面粉、豆角壳与黄粉虫蜕以4:1:0.2配比混合作为固体培养基配方时,该菌产孢量最高;优化实验,固相培养基中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的配比为4:1:0.25时,该菌产孢量高达2.39×1012个孢子kg-1培养基;孢子粉的指标检测,用该培养基配方生产的黄绿绿僵菌孢子粉达到了真菌孢子粉生产的企业标准。因此,将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按4:1:0.25比例混合的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可用于黄绿绿僵菌高孢粉的工业化生产。3.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选择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试验田开展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粉剂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菌粉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显着增强,且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施药后1d各处理防治效果都较低,且绿僵菌粉剂的防效低于25%吡蚜酮WP防效,即黄绿绿僵菌粉剂的速效性没有化学农药25%吡蚜酮WP速效性好;但随着药后时间的增加,两种剂量的绿僵菌粉剂的防效均明显增强,至药后第21d,两种剂量的绿僵菌粉剂防效均超过34%。综合比较黄绿绿僵菌粉剂对两种害虫的的杀虫效果,该菌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略高于对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并且对成虫的防效高于若虫。

郑作林[2](2012)在《杂交水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和灰飞虱地理种群线粒体片段的分析》文中认为自背飞虱和灰飞虱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在局部地区超越褐飞虱,成为危害粮食安全生产的优势害虫。本研究以白背飞虱的高发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相关和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线粒体基因片段的差异为例,探索迁飞害虫的来源和具体迁飞路径,并试图将两者结合,完善现有的农业生态防治体系。以下是本研究获得的具体结果:1. IIY023、SY63、JY987、IIY838等籼型杂交水稻即使繁育大量的白背飞虱,受害程度也明显低于其它品系,说明其具有很强的耐害性,对白背飞虱初迁入虫源的种群激增有重要贡献。2.混合种植的条件下,PTB33、Babawee、Ndiang Marie、MO1四个品系的受虫侵染一代后不明显受害,植株生物量损失率远低于其它品系,是白背飞虱在田间的不选择品系;相反,IR64、IR60、ARC10550、TN1受害显着,损失率也远高于其它品系,是白背飞虱的偏喜品系,而且四品系本身对白背飞虱几乎没有抗生性和耐害性,属于高感品种。3.单独种植条件下,籼稻RHT和粳稻JH218和CJ06造成侵染的白背飞虱后代几乎绝迹,说明三品系对白背飞虱抗生作用明显,是适宜大田的抗虫品种。4.线粒体碱基序列nad3、nad5-nad4分别有469bp、681bp保守序列,内部分别对应2、5个碱基变异位点,可将灰飞虱大致划分为4个类群;cox2、nad4-nad4l相似度99.9%以上,不适合用作地理种群遗传分析的研究;nad1-lrRNA、 lrRNA-srRNA、A+T-nad2间片段的变异位点多,但目前为止却没找到能准确划分灰飞虱地理种群的分子标记。

唐小艳,李正跃,陈斌[3](2009)在《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文中提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属于大范围迁飞性害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白背飞虱的种群数量急剧上升,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概述了白背飞虱危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监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动态,以供参考。

顾松平[4](2002)在《套养鱼蟹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文中提出

顾松平[5](2001)在《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二、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两种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虫体
        3.1.3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研究
        3.1.4 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2.1 实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MF82菌株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3.3.1 试验药剂及剂量
        3.3.2 试验田概况
        3.3.3 试验区设置
        3.3.4 施药时期及方法
        3.3.5 调查时期和方法
        3.3.6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4.1.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
        4.1.2 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4.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4.2.1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的筛选
        4.2.2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与载体配比的初步筛选
        4.2.3 培养基中黄粉虫蜕添加量的初步筛选
        4.2.4 优化实验
        4.2.5 孢子粉指标检测
    4.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4.3.1 Mf82菌株对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4.3.2 Mf82菌株对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5 讨论
    5.1 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5.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5.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6 结论
    6.1 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6.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6.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杂交水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和灰飞虱地理种群线粒体片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研究进展
        1.1.1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布与发生特点
        1.1.2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综合治理
    1.2 昆虫线粒体研究进展
        1.2.1 昆虫线粒体DNA的组成
        1.2.2 昆虫线粒体DNA的特点
第2章 杂交水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37水稻品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2.2.2 杂交水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线粒体片段的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创新之处
    4.3 研究的不足和方向
参考文献

(3)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背飞虱的危害
2 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
3 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化学防治
    3.2 生物防治
    3.3 农业防治
    3.4 培育抗性品种
    3.5 其他防治措施
        3.5.1 灯光诱杀
        3.5.3 人工捕捉或粘虫网粘杀
4 最新研究动态
    4.1 监测方面
        4.1.1 迁飞监测
        4.1.2 田间低密度种群监测
        4.1.3 为害早期的遥感监测
    4.2 防治方面

四、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D]. 徐阿妹.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2]杂交水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和灰飞虱地理种群线粒体片段的分析[D]. 郑作林. 浙江大学, 2012(02)
  • [3]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J]. 唐小艳,李正跃,陈斌.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8)
  • [4]套养鱼蟹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J]. 顾松平. 农村经济与技术, 2002(01)
  • [5]套养鱼蟹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J]. 顾松平. 垦殖与稻作, 2001(06)


水稻论文 烟粉虱论文 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 固体培养基论文 真菌孢子论文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表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图书馆文献排序功能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