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学来,郑炳旭,李战军,敖颖怡[1](2015)在《煤矿高温火区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煤矿火区高温爆破技术效率较低的问题,根据爆破器材的耐热温度和炮孔的降温性能,并考虑安全裕度,把火区科学地分为一级温度区等5个温度区。然后根据各个温度区炮孔特点,从测温、降温、爆破器材选择、爆破方法等方面精细研究各自爆破技术,并在火区进行爆破实践。结果表明:由联合使用热电偶和红外测温仪、区别降温时间、安全不可逆联网方式、合理爆破顺序等组成的分区爆破技术可提高目前爆破效率、保障爆破安全、降低爆破成本。
束学来[2](2015)在《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综述了煤矿火区爆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火区爆破的发展需要,从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施工组织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露天煤矿火区爆破危险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从建立预防火区爆破事故安全技术规范、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措施、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完善火区爆破施工组织四个方面预防和控制火区爆破事故。(2)首次系统地对火区爆破技术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所测炮孔温度对火区进行合理分区,再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各个温度区的爆破技术。结果得出结合火区炮孔温度特性和注水降温效果,红外测温仪和热电偶联合使用可较准确、快速的测得火区温度;控制炮孔数目、炮区人员数量、爆破时间,并区别布置起爆网路和调整爆破工序,可有效保障火区爆破安全和提高火区爆破效率。(3)首次从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原理、耐热炸药的机理、炸药热感度测试三个方面对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胶状乳化炸药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在高温下其具有更长的耐热时间;理论上使用高分子长链油相材料、添加抑制剂、形成低共熔物、多加水等制造的乳化炸药可明显提高其耐热性;烤燃弹法在药量、密封性等方面可以模拟炮孔实际情况,能用于各种炸药的耐热性试验。(4)在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基础上,对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提出了规范的管理技术措施。内容包括制定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制定施工方案、制定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方便其推广应用于各种煤矿火区爆破。
罗伟[3](2009)在《铁离子对乳化炸药热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化炸药的热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其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的安全。在乳化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金属离子,通常较多的是铁离子。本文主要通过模拟乳化炸药的生产环境,选用生产设备中常用的金属材料进行腐蚀实验,测定其腐蚀速率。并参考腐蚀实验的结果,制造含有铁离子的乳化炸药基质,通过铁板实验和热分析实验研究铁离子对乳化炸药的热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灰口铸铁HT150、奥氏体不锈钢201和奥氏体不锈钢304,这三种金属试样在两种腐蚀溶液中的腐蚀速度,都是第一次最大,随后趋向于平稳。(2)乳化炸药基质燃烧时的火焰形状接近半椭球形,而含Fe3+的乳化炸药基质燃烧时的火焰几乎呈锥形,燃烧更充分,压力更大。(3)对乳化炸药基质、含不同浓度Fe3+的乳化炸药基质以及含有Fe3+的纯AN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TG-DSC测试,通过计算获得了乳化炸药基质及其含Fe3+的乳化炸药基质的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分解反应机理函数。其中乳化炸药基质的活化能为102.14 kJ·mol-1,含Fe3+(0.05%)乳化炸药基质的活化能为101.39 kJ·mol-1。另外,Fe3+对纯AN的热分解具有促进作用。(4)Fe3+能够使乳化基质的反应受温度的影响更为显着,对其热分解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特别是乳化炸药生产设备调试或者停工再生产前,应严格控制Fe3+的混入,提高乳化炸药生产的本质安全性。
崔鑫[4](2007)在《乳化炸药热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乳化炸药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多起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这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乳化炸药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并开始重视对其危险性进行研究。本文利用改进的铁板实验来研究乳化基质、不同敏化方式敏化的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为乳化炸药在生产、运输、储藏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乳化炸药试样的燃烧过程是乳状液结构破坏、油水相分离、水分蒸发和有机物质碳化,然后系统发火,待反应物质消耗殆尽时,系统熄火。2)通过铁板实验,在特定铁板温度条件下,获得了采用不同敏化方式敏化的乳化炸药的延滞期,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采用化学敏化方式、物理敏化方式、复合敏化方式敏化的乳化炸药,其延滞期依次增大,即试样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3)通过铁板实验获得了乳化基质和采用不同敏化方式敏化的乳化炸药的表观活化能和相关参数,其中1#乳化基质的活化能为69.36kJ/mol。采用物理敏化剂、化学敏化剂、复合敏化剂敏化的乳化炸药的活化能分别为87.23kJ/mol,77.39kJ/mol,72.46 kJ/mol。4)环境温度对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铁板实验可以获得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其延滞期变小,也即说明其热稳定性下降。5)铁板实验自身的设备尺寸对本实验也有很大的影响。燃烧池的直径越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就越大。6)所取试样的质量对其自身的热稳定性有比较大的影响。试样的质量越多,试样的延滞期越长,即其热稳定性越好。但是,随着试样质量的增多,热量的积累越快,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直接导致爆轰、甚至发生爆炸。7)不同的乳化剂对乳化基质和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为提高乳化基质和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而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8)不同的配方对乳化基质、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要使乳化炸药或基质的热稳定性增大。应选择合适的配方。9)敏化剂NaNO2的含量对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大。通过铁板实验可以获得各个试样的延滞期,表明NaNO2的含量越多,其延滞期越小,即其热稳定性越差。当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延滞期有所增加。10)通过铁板实验,比较了铵梯炸药、水胶炸药的热稳定性。通过比较可知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最好。
陈锋[5](2006)在《乳化炸药与有机溶剂混合物热分解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乳化炸药在生产、运输、储藏、使用和废药销毁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多起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由此人们渐渐认识到乳化炸药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开始重视对其危险性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改进的铁板测试技术和TG-DSC联用技术研究了乳化炸药基质及乳化炸药基质与石油醚、汽油或柴油混合物的热化学反应动力学,为乳化炸药及其与石油醚、汽油或柴油混合物在焚毁过程中发生爆炸的安全性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 (1)乳化炸药基质试样的燃烧过程是乳状液结构破坏、油水相分离、水分蒸发和有机物质碳化,然后系统发火,待反应物质消耗殆尽时,系统熄火。其燃烧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非绝热semenov数处于亚临界和临界值时,爆炸延滞期延长。一旦环境温度超过临界爆炸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爆炸延滞期将变短; (2)通过铁板实验获得了乳化炸药基质及其与有机溶剂混合物的活化能和相关参数,其中乳化炸药基质的活化能为163.3kJ/mol。通过TG-DSC实验获得了乳化炸药基质及其与有机溶剂混合物的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分解反应机理函数,其中乳化炸药基质的活化能为94.42kJ/mol,比铁板实验所得活化能小,这是由两测试系统的不同所造成的; (3)乳化炸药基质及其与可有机溶剂混合物的分解反应过程受扩散机理控制; (4)乳化炸药与有机油溶剂混合物在受热或遇火焚烧时将比纯乳化炸药更容易发生热分解反应,即其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更大,这在乳化炸药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药销毁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吕震,赵金三[6](2002)在《凡口矿使用硝铵炸药的自爆危险性》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测试 ,矿石和炸药接触后炸药起爆临界温度降低 ,利用差热分析、接触试验、炮孔装药测试 ,确定临界温度 ,进而确定安全使用范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煤矿高温火区的分区 |
| 1. 1火区分区的依据 |
| 1. 1. 1爆破器材的耐热温度 |
| 1. 1. 2炮孔注水降温性能 |
| 1. 2火区的分区 |
| 2火区各个温度区爆破技术 |
| 2. 1火区炮孔测温技术测温 |
| 2. 2一级温度区爆破技术 |
| 2. 3二级温度区爆破技术 |
| 2. 4三级温度区爆破技术 |
| 2. 5异常温度区爆破技术 |
| 2. 6多温度区爆破技术 |
| 3火区爆破技术的应用 |
| 4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
| 1.2.2 煤矿火区爆破技术 |
| 1.2.3 爆破器材耐热性能 |
| 1.2.4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
| 1.3 文献总结 |
| 1.4 研究内容 |
| 2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
| 2.1 引言 |
| 2.2 煤矿火区爆破系统安全分析 |
| 2.2.1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简介 |
| 2.2.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比较和优选 |
| 2.3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分析 |
| 2.3.1 事故树的编制 |
| 2.3.2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定性分析 |
| 2.4 安全技术措施 |
| 2.4.1 预防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
| 2.4.2 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 |
| 2.5 安全管理措施 |
| 2.5.1 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 |
| 2.5.2 完善火区爆破组织 |
| 2.6 本章小结 |
| 3 煤矿火区分区爆破技术 |
| 3.1 引言 |
| 3.2 煤矿火区温度的分区 |
| 3.2.1 分区的意义 |
| 3.2.2 温度的分区 |
| 3.3 煤矿火区炮孔测温 |
| 3.3.1 火区测温的要求 |
| 3.3.2 主要测温方法及其对火区爆破的使用分析 |
| 3.3.3 测温仪操作方法 |
| 3.4 各温度区爆破技术 |
| 3.4.1 常温区爆破技术 |
| 3.4.2 普通高温爆破区爆破技术 |
| 3.4.3 一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
| 3.4.4 二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
| 3.4.5 三级高温度区 |
| 3.4.6 异常高温度区 |
| 3.4.7 多温度区 |
| 3.4.8 各个温度区间的综合比较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煤矿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研究 |
| 4.1 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
| 4.1.1 民用炸药的热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 4.1.2 各种民用炸药受热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
| 4.2 耐热炸药机理分析与优化浅析 |
| 4.2.1 各种炸药耐热机理和应用前景分析 |
| 4.2.2 耐热炸药配方优化浅析 |
| 4.3 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应用价值及对高温爆破的启示 |
| 4.3.1 各种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简介及分析 |
| 4.3.2 各种热感度测试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
| 5.1 引言 |
| 5.2 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 |
| 5.2.1 爆破、挖运、排土联合作业规程 |
| 5.2.2 钻爆联合作业 |
| 5.3 施工方案 |
| 5.3.1 工艺流程图 |
| 5.3.2 煤矿火区爆破操作工艺 |
| 5.4 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 |
| 5.4.1 安全组织结构与安全生产责任制 |
| 5.4.2 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活动 |
| 5.4.3 安全技术措施 |
| 5.5 本章小结 |
| 6 论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 6.1 全文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2 金属设备腐蚀 |
| 2.1 引言 |
| 2.2 金属腐蚀形态 |
| 2.2.1 全面腐蚀 |
| 2.2.2 孔蚀 |
| 2.2.3 缝隙腐蚀 |
| 2.2.4 晶间腐蚀 |
| 2.2.5 应力腐蚀 |
| 2.2.6 选择性腐蚀 |
| 2.2.7 磨损腐蚀 |
| 2.2.8 气泡腐蚀 |
| 2.2.9 氢腐蚀 |
| 2.3 电化学腐蚀 |
| 2.4 腐蚀实验 |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3 乳化基质的制备与稳定性 |
| 3.1 引言 |
| 3.2 乳化基质的制备 |
| 3.2.1 实验原料 |
| 3.2.2 工艺条件 |
| 3.2.3 制备方法及操作 |
| 3.3 乳化炸药的稳定性 |
| 3.3.1 提高乳化炸药稳定性的技术途径 |
| 3.3.2 乳化炸药基质的贮存稳定性实验 |
| 3.4 本章小结 |
| 4 铁板实验 |
| 4.1 铁板实验简介 |
| 4.2 主要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条件及步骤 |
| 4.4 实验现象及分析 |
| 4.4.1 乳化炸药基质的铁板实验 |
| 4.4.2 含Fe~(3+)的乳化炸药基质的铁板实验 |
| 4.5 本章小结 |
| 5 热分析动力学 |
| 5.1 概述 |
| 5.2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 5.3 热分析动力学机理函数 |
| 5.4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与误差分析 |
| 5.4.1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
| 5.4.2 热分析动力学的误差 |
| 5.5 实验研究中采用的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 5.6 本章小结 |
| 6 热分析实验 |
| 6.1 热分析实验理论 |
| 6.1.1 热分析方法简介 |
| 6.1.2 热分析技术简述 |
| 6.1.3 本研究热分析实验原理简介 |
| 6.1.4 热分析实验条件产生的误差分析 |
| 6.2 DSC 测试仪器简介 |
| 6.3 样品及测试条件 |
|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附录 B 常用的含能材料热分解动力学机理函数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绪论 |
| 1.1 乳化炸药研究背景 |
| 1.2 乳化炸药热分解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 1.4 研究方法 |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1.6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
| 2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
| 2.1 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
| 2.2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 2.3 动力学机理函数 |
| 2.4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与误差分析 |
| 2.4.1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
| 2.4.2 热分析动力学的误差 |
| 3 铁板实验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
| 3.1 铁板实验理论 |
| 3.1.1 铁板实验简介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 3.2 铁板实验影响因素 |
| 3.3 实验方案的确定和实验步骤 |
| 3.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 3.3.2 实验步骤 |
| 3.4 燃烧池尺寸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3.4.1 燃烧池直径是12mm |
| 3.4.2 燃烧池直径是18mm |
| 3.4.3 燃烧池直径是20mm |
| 3.4.4 不同直径的燃烧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3.5 乳化炸药质量对其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3.5.1 0.5000g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3.5.2 0.8000g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3.5.3 1.2000g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3.5.4 乳化炸药的不同质量对其热稳定性影响的结果比较 |
| 3.6 乳化基质的质量对其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3.6.1 0.5000g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6.2 0.8000g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6.3 1.2000g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6.4 乳化基质的不同质量对其热稳定性影响的结果比较 |
| 3.7 环境温度对乳化基质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3.7.1 环境温度为24℃时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7.2 环境温度为12℃时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7.3 不同环境温度对乳化基质热稳定性影响的结果比较 |
| 3.8 环境温度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3.8.1 环境温度为24℃时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3.8.2 环境温度为12℃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3.8.3 不同环境温度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结果比较 |
| 3.9 本章小结 |
| 4 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研究 |
| 4.1 不同配方的乳化基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
| 4.1.1 1#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4.1.2 2#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 |
| 4.1.3 1#、2#乳化基质的铁板实验结果分析 |
| 4.2 不同敏化方式的乳化炸药热稳定性的研究 |
| 4.2.1 物理敏化的乳化炸药铁板实验 |
| 4.2.2 化学敏化的乳化炸药铁板实验 |
| 4.2.3 复合敏化的乳化炸药铁板实验 |
| 4.2.4 不同敏化方式的乳化炸药实验结果 |
| 4.3 不同配方的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研究 |
| 4.3.1 1#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3.2 2#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3.3 1#、2#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结果分析 |
| 4.4 不同乳化剂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4.4.1 1#试样的铁板实验 |
| 4.4.2 2#试样的铁板实验 |
| 4.4.3 3#试样的铁板实验 |
| 4.4.4 不同乳化剂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结果比较 |
| 4.5 不同含量的敏化剂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4.5.1 含2%NaNO_2的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5.2 含3%NaNO_2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5.3 含4%的NaNO_2的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5.4 含5%的NaNO_2的乳化炸药的铁板实验 |
| 4.5.5 NaNO_2的不同含量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 4.6 本章小结 |
| 5.其它工业炸药的热稳定性研究 |
| 5.1 铵梯炸药的铁板实验 |
| 5.2 水胶炸药铁板实验 |
| 5.3 与乳化炸药热稳定性的比较 |
| 6 实验结论与展望 |
| 6.1 实验结论与建议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绪论 |
| 1.1 乳化炸药研究背景 |
| 1.2 乳化炸药热分解机理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本研究使用的测试及数据分析方法 |
| 1.4.2 本研究采用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1.6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
| 2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
| 2.1 概述 |
| 2.2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 2.3 动力学机理函数 |
| 2.4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与误差分析 |
| 2.4.1 热分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
| 2.4.2 热分析动力学的误差 |
| 3 铁板实验 |
| 3.1 铁板实验理论 |
| 3.1.1 铁板实验简介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1.3 实验步骤 |
| 3.1.4 数据处理方法 |
| 3.2 实验方案确定 |
| 3.3 实验试样制备 |
| 3.4 实验条件 |
| 3.5 乳化炸药基质与有机溶剂混合物的铁板实验 |
| 3.5.1 乳化炸药基质的铁板实验 |
| 3.5.2 乳化炸药基质与石油醚混合物的铁板实验 |
| 3.5.3 乳化炸药基质与汽油混合物的铁板实验 |
| 3.5.4 乳化炸药基质与柴油混合物的铁板实验 |
| 3.6 本章小结 |
| 4 热分析实验 |
| 4.1 热分析实验理论 |
| 4.1.1 热分析方法简介 |
| 4.1.2 热分析技术简述 |
| 4.1.3 本研究热分析实验原理简介 |
| 4.1.4 热分析实验条件产生的误差分析 |
| 4.1.5 SDT-2960型热分析仪简介 |
| 4.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 4.3 实验方案的确定 |
| 4.4 实验样品制备 |
| 4.5 实验条件 |
| 4.6 乳化炸药基质与有机溶剂混合物的热分析实验 |
| 4.6.1 乳化炸药基质的热分析实验 |
| 4.6.2 乳化炸药基质与石油醚混合物的热分析实验 |
| 4.6.3 乳化炸药基质与汽油混合物的热分析实验 |
| 4.6.4 乳化炸药基质与柴油混合物的热分析实验 |
| 4.7 本章小结 |
| 5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及安全性评判 |
| 5.1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 5.2 安全性评判 |
| 5.3 安全性建议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高温高硫矿自爆反应机理 |
| 2 临界反应温度的确定 |
| 2.1 试验矿石样品 |
| 2.2 差热分析临界反应温度 |
| 2.3 根据pH值求临界反应温度 |
| 2.4 接触反应试验临界反应温度 |
| 3 炮孔装药温度测试试验 |
| 4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