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肝癌介入插管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添松,彭新建,陈宗杰,张文华[1](2020)在《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另根据配对原则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我院收治的73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未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记为B组。分析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所有患者栓塞性胆囊炎经对症治疗均恢复;两组年龄、性别、远端转移、肝功能分级、肿瘤类型、肿瘤位置、合并糖尿病、合并肝血管瘤、合并肝硬化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肿瘤直径≥10 cm、肝脏手术史、术前胆道阻塞、碘化油用量≥15 ml、胆囊动脉解剖变异患者构成比与B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均是导致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17、2.790、2.581、2.347、2.535,P<0.05)。结论导致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降低栓塞性胆囊炎发生率。

陈仲鹏[2](202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肝癌发病数为84.1万,占全球癌症发病数4.7%,死亡数78.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率8.2%;我国肝癌发病数为39.3万,占全球46.7%,死亡数36.9万,占全球47.2%[1]。肝癌在我国癌症发病数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可能具有治愈作用。然而,经手术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达70%,肝移植后复发率达35%。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较高,导致其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2]。其中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4]。肝癌的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可分别使肿瘤复发风险增加15倍和4.4倍[5]。大血管侵犯是指肿瘤侵犯到血管,常见的大血管侵犯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6]。一般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而微血管侵犯目前术前诊断预测手段有限,主要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发现。而微血管侵犯正是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微血管侵犯(MVI)是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巢团衬覆于内皮细胞的脉管腔内,多见于门静脉,包括包膜内血管。MVI病理分级方法如下:(1)M0:MVI未发现;(2)M1(低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而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即距离肿瘤≤1.0cm;(3)M2(高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或者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及距离肿瘤>1.0cm。多项研究[7,8]显示,MVI是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9]中通过统计661例HCC患者相关资料,提示MVI总的发生率约为31.6%。另一项研究[[10]指出MVI发生率约为46.8%。从而可知,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其总生存率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探讨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而为改善其术后生存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244例。统计其中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共138例,将其分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n=33例)、单纯TACE治疗组(n=35例)、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n=29例)以及对照组(n=41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微血管侵犯程度、肿瘤复发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利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无瘤生存期以及生存时间,评估各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根治性切除术后HCC患者244例中,男性19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3.69:1有MVI患者138例,无MVI患者106例,MVI总的发生率为56.56%。2.各治疗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肿瘤指标、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4)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以上各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4.990,P<0.05)。4.各治疗组术后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4)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以上各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7.242,P<0.05)。5.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98,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4,P<0.05)。6.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29,P<0.05)。7.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7.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7,P<0.05)。(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7.2术后1、2年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00,P<0.05)。(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63,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9,P<0.05)。8.各治疗组M1级别患者与M2级别患者对比情况:8.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0个月(95%CI:3.4~12.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3.8~20.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3.0~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2,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6.7~13.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95%CI:1.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69,P<0.05)。8.2术后1、2年生存率:(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90.9%、51.9%,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95%CI:19.0~37.0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0%,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CI:15.2~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8,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95%CI:9.3~24.7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38.7%、0%,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95%CI:8.7~13.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0,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3.3%、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CI:13.2~14.8个月);M2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20.6%、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95%CI:7.6~1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9,P<0.05)。结论1.三个治疗组在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索拉非尼等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2.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TACE治疗组,前者虽然不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但是能延长该类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期,增加其总生存时间。3.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前者不仅能延长患者肿瘤复发时间,还能提高术后总体生存率。4.各治疗组M2级别患者分别对比M1级别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术后总生存时间更少。MVI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后拥有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邓博文[3](2020)在《右肾上腺动脉参与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右肾上腺动脉(RAA)参与肝细胞肝癌(HCC)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的肿瘤供血影像特征,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究。方法 收集本院TACE术后病灶复发并怀疑有RA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肝癌病例99例。以是否有RAA参与供血分RAA组46例与NRAA组53例,同时观察RAA组的影像特征,分析两组病例肿瘤直径、位置、右肾上腺是否受累、有无完整包膜,并对其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9例患者中RAA组46例(46.46%),NRAA组53例(53.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1)、肿瘤主要部分所在的肝段(P=0.020)、右肾上腺是否受累(P<0.001)及肝包膜完整与否(P<0.001)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瘤体所在肝段、右肾上腺是否受累及有无完整肝包膜与RAA参与肿瘤供血有关。结论 当肿瘤位于肝肾间隙,尤其是位于Ⅵ、Ⅶ段的巨块型肝癌,右肾上腺受累且肿瘤部分突破包膜甚至无包膜者,RAA参与肿瘤供血的机率增加。

游翔[4](2019)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CT引导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RFA)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PH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可能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肝癌介入术后复发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2例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患者,完成随访102例。以完全消融肝癌组织为目的,经CT引导下行单电极射频消融治疗,TACE-RFA联合组在RFA治疗前1-4周内行单次TACE治疗。根据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消融率并计算1年、2年、3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对可疑患者及临床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各组累计事件发生率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用于对影响介入综合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完全缓解率(CR)达75%,部分缓解率(PR)达16%,疾病稳定率(SD)达4%,疾病进展率(PD)达5%;客观缓解率合计为91%,疾病控制率合计为95%。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1%、81.4%和61.8%,其中≤3 cm肿瘤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6%、83.9%和69.6%。对比≤3 cm及3-5 cm肿瘤RFA术前辅助TACE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5 cm肿瘤TACE-RFA联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行RFA组,可有效减低肿瘤复发率;而≤3 cm肿瘤两组治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比较TACE-RFA联合组序贯治疗的间隔时间对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射频消融边缘、射频消融针裸区尖端长度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16项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其中7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肿瘤数目、特殊位置肿瘤、HBV-DNA定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Child-Pugh分级和甲胎蛋白(AFP)。与复发相关的多因素有4项,分别为:肿瘤数目、特殊位置肿瘤、PLT和AFP。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呕吐和穿刺道出血,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原发性肝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直径3-5 cm肝癌行TACE联合RFA治疗效果优于单独行RFA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同时术中保证充足的射频消融烧灼边缘对预防肿瘤复发有重大意义。肿瘤数目多发、特殊部位肿瘤、PLT低于正常值下限和血清高AFP值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时应警戒复发风险,注意定期随访复查。

段宇新,周春,刘圣,祖庆泉,王斌,周春高,施海彬[5](2018)在《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初诊肝癌合并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生存期≤30 d)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6年12月,80例接受保守治疗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的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患者30 d生存状态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间连续性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构成比和率采用χ2检验,并将单因素分析阳性因素代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早期病死率为28.8%。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休克比例(P=0.008)、初诊保守治疗比例(P<0.001)、Child-Pugh分级(P<0.001)、改良日本肝癌学组(LCSGJ)肿瘤分期(P<0.001)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初始血清血红蛋白水平(P<0.001)明显低于生存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史(OR=5.543,P=0.026)、Child-Pugh分级较高[B级(OR=10.395,P=0.009)、C级(OR=23.633,P=0.006)]、初诊保守治疗(OR=8.576,P=0.002)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肝癌合并破裂出血患者早期病死率高。在积极抗休克、尽可能挽救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同时,合理扩大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可能为患者生存带来更多获益。

朱轲[6](2011)在《磁共振灌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中的应用及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磁共振灌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前、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术,分别在栓塞前于栓塞后3天,30天行肝脏MR灌注扫描,选择PWI成像的层面,采用脂肪抑制-flash序列,在横断面和冠状面的扫描层面中,其中MRI TSE序列T2W1的影像参数如下:层面厚度为:8mm, TR时间3600ms, TE时间101ms,视野:36cm×27,矩阵512×384,扫描层数4层,成像时间为40s,20层,PWI脂肪抑制FLASH成像参数如下:扫描4层,视野:28cm×21cm,矩阵256×208,扫描层数为4层,成像时间20s,层面厚度为8mm,间距4mm,翻转角20°,TR时间210ms,TE时间1.2ms,灌注成像的影像技术参数如下:TR时间107毫秒,TE时间4.8毫秒,层面厚度为8毫米,宽为0.8毫米,20层,视野36cm×27cm,矩阵512×384,扫描层数4以及成像时间40秒,对比剂是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肘正中静脉。造影剂为Gd-DTPA,剂量为0.2mmol/kg,以3ml/s的速度注入,第一次注入造影试造影剂是为了建立试剂流入腹主动脉的峰值,扫描时间为达到峰值时间的前10s,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确保造影剂的充分利用。脂肪抑制FLASH T1W1 MR是在PWI之后进行,成像参数与MRI相同。计算肝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前与栓塞后3天及30天,行肝脏MR灌注扫描,原发性肝癌的供血特点为:高动脉低门静脉灌注,将原发性肝癌病灶边缘与中心比较,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边缘的HAP及HPI低于中心,PVP高于中心,病灶中心与边缘与全肝灌注量(TCP)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楚的肿瘤的PVP低于边缘欠清楚的,边缘欠清楚的肿瘤有更多的门静脉参与供血。结论:肝脏的MR灌注成像能比较准确的检测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第二部分:氩氦刀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单纯性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氩氦刀冷冻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与治疗后的甲胎蛋白(AFP)及肿瘤实体的变化,来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术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分组方法将所有的176例患者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①氩氦刀冷冻治疗术组(A)50例,②TACE治疗术组(B)73例,③氩氦刀冷冻治疗术联合TACE治疗术组(C)53例,3组的患者年龄、病理比较、性别,比较都没有明显的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方法(1)氩氦刀冷冻治疗术组本组的50例患者手术前都是使用CT定位,主要的目的是:以明确癌灶的具体形状、大小变化、位置还有和主要的腹腔内神经、周围各个器官、邻近的各个大的动脉和静脉的关系,再结合本次CT的扫描图像先拟定1至2个穿刺点和穿刺针的进针深度角度及角度,然后按照外科手术的原则: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再按照所拟定穿刺点和进针深度角度与角度置入穿刺针,引进导引导丝,将7F导管鞘组沿引进导引导丝后置入癌灶边缘,再次CT扫描确定导管鞘组在想要冷冻治疗肿瘤的边缘后,将直径为2mm的氩氦刀置入癌灶内,在启动超低温冷冻系统,使刀尖的温度快速的降至-130~-150℃之间,在冷冻至5分钟后,再次CT扫描确定冰球以完全覆盖所有想要冷冻的病灶,如果没有完全覆盖,要调整氩氦刀的角度、深度,直至冰球完全覆盖想要冷冻的癌灶,经过先冷冻20分钟后复温5分钟,2个循环,每个循环的时间为25min,复温至15℃,我们是在第2次循环的复温时,在复温的稳定达到15℃后要拔出氩氦刀,然后要再穿刺的部位要给予再次的消毒、止血、包扎。在手术中与手术后均需给患者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心电图,术后要求患者卧床12小时,不要做剧烈的活动,平静呼吸,咳嗽,尽量要求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在患者回到病房后需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2) TACE治疗组本组73例患者的TACE都是使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5FRH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动脉后行DSA造影,观察本次DSA的造影图像,要再次和患者手术前的B型超声、CT或(和)MR的平扫或(和)增强来比一比癌灶所在的位置及病变范围、癌灶形态、癌灶大小以及癌灶的数目有没有不一样的,如果要是有的话,我们还需进一步寻找肿瘤的其他的供血动脉,上述每一个步奏后,然后按化疗药物的排列按顺序在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顺铂60-90mg、替加氟0.8-1.0g后,10ml生理盐水冲管后,在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近肿瘤端,如果插管有困难时,必要时要使用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插管,沿导管注入碘油化疗乳剂(表柔比星30-50mg+超液化碘油8-15ml),术后给予利尿、止吐、水化、止痛、保肝治疗等及对症治疗,治疗周期一般为4周,具体的治疗时间要由随访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APF来决定下次治疗具体时间。(3)氩氦刀冷冻治疗术联合TACE治疗术组本组所有的53例患者都是先行TACE治疗术待患者无明显反应后再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或者在行氩氦刀治疗治疗术术后1周,患者无明显的疼痛及发热,在行TACE治疗术,,具体用药及周期与B组相同结果: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FP及肿瘤实体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AFP下降和肿瘤实体变化分析,氩氦刀联合TACE组疗效优于其他单纯治疗组。

李凌,倪恿文[7](2000)在《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 (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 2 4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反应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根据术前情况的不同分为 7组。将各组病人的术后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 ,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结果 :①TACE术前异常项目的数量与其风险系数呈正相关 ;②肝外转移和γ GT≥ 30 0U/ml两项为TACE的最危险因素 ;③ALT单项升高对TACE的影响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 ;④门脉癌栓、腹水、A/G倒置等异常为TACE的次危险因素。结论 :病人术前情况的差异是影响TACE的危险因素的重要构成部分

刘佳斌[8](2021)在《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外科手术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内复发率仍可高达70%-80%。肝癌手术后高复发率的原因可能与其发展过程中微血管侵犯癌栓(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形成相关。MVI被视为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合并MVI的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Excerpt Medica Database)、考克兰图书馆(Cochorane Liba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搜集有关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疗效的所有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通过互相独立双盲的形式阅读文章题目、摘要、全文,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对所有符合预先制定筛选标准的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Jadad评价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进一步排除低质量文献。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相关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工具采用Cochorane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4软件。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及累计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主要结局观察指标,具体包括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OS及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Q检验及I2定量来判断异质性,并基于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或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M)来计算合并统计量。同时,通过“逐一排除”的方法比较研究合并效应量之间有无发生实质性改变进行敏感性分析。本研究整体使用漏斗图来评价是否存在发表偏移。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共有13篇纳入本研究(其中,8篇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纳入病例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378例;HR组(单纯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组)1636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优于HR组(术后1年RFS:OR=1.96,95%CI:1.68-2.29,P<0.00001;术后2年RFS:OR=1.85,95%CI:1.51-2.28,P<0.0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2.08,95%CI:1.66-2.59,P<0.00001;术后3年RFS:OR=1.95,95%CI:1.67-2.28,P<0.00001;术后5年RFS:OR=1.45,95%CI:1.21-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理,对比HR组在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OS方面,HR-TACE组获益优势明显(术后1年OS:OR=2.53,95%CI:1.50-4.28,P=0.0005,敏感性分析结果:OR=2.71,95%CI:2.14-3.44,P<0.00001;术后2年OS:OR=2.39,95%CI:1.87-3.06,P<0.00001;术后3年OS:OR=1.83,95%CI:1.56-2.15,P=0.0005;术后5年OS:OR=1.64,95%CI:1.38-1.9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分析。基于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肿瘤数目及肿瘤直径大小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RFS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原发癌灶为多发结节性肿瘤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发性肿瘤:OR=1.55,95%CI:1.32-1.81,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49,95%CI:1.20-1.84,P=0.0002,敏感性分析结果:OR=1.61,95%CI:1.41-1.84,P<0.00001)。从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累计生存情况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直径大(≥5cm)对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累计生存率有不良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清AFP水平:OR=1.59,95%CI:1.33-1.89,P<0.00001。肿瘤包膜不完整性:OR=1.59,95%CI:1.11-2.26,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1.79,95%CI:1.46-2.19,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51,95%CI:1.14-2.02,P=0.004,敏感性分析结果:OR=1.94,95%CI:1.65-2.27,P<0.00001)。本研究在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有关肿瘤直径≥5cm的文献资料,汇总数据后进行亚组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肿瘤直径≥5cm肝细胞癌伴MVI的患者,在无大脉管侵犯及他处转移的情况下,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单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FS:OR=2.32,95%CI:1.33-4.06,P=0.003;术后3年RFS:OR=1.95,95%CI:1.21-3.12,P=0.006。术后1年OS:OR=3.83,95%CI:2.39-6.12,P<0.00001;术后3年OS:OR=1.91,95%CI:1.10-3.34,P=0.02)。结论: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2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能获益。高血清AFP值、多发性肿瘤、肿瘤直径≥5cm、肿瘤包膜不完整等是影响肝癌伴MVI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赵亮[9](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李小琴[10](2021)在《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EPCI)的47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住院转归的变化趋势、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院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与内容通过病案检索,收集所有行EPCI患者的病历资料数据(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EPCI术情况、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住院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以2年为一个时段,由远及近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即2010-2011年组、2012-2013年组、2014-2015年组、2016-2017年组和2018-2019年组,分析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60岁组、60岁~75岁组和>7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EPCI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和院内结局的差异。最后,按患者院内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探讨院内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院内病死率:本研究共纳入4726例EPCI患者,平均年龄59.9±11.7岁。其中男性3802例(80.4%),平均年龄58.28±11.62岁;女性924例(19.6%),平均年龄66.56±9.55岁,男女比例为4.1:1。STEMI患者占87%(4113例)、NSTEMI患者占13%(613例)。10年间接受EPCI术的患者平均增长速率为1.98%。EPCI术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67.4%)、高血压病(50.6%)、血脂异常(34%)和2型糖尿病(26%),其中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趋势P均<0.05),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趋势P<0.05)。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心力衰竭(17.6%)和肺部感染(17.4%),均呈下降趋势(趋势P<0.001)。EPCI术患者院前救治时间逐渐延长(趋势P<0.001),门-球时间逐年缩短(趋势P<0.001)。EPCI术中同期处理部分或全部非梗死动脉血管策略的比率呈阶段性变化,2014年~2015年呈最高峰为16.1%。院内MACCE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7%和2.6%,均无时间变化趋势(趋势P>0.05)。2.不同年龄组人群及疾病特征分析:在60~75岁的患者中女性占57.5%,而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占54.8%。75岁以上的患者与60~75岁和<60岁的患者相比,更常发生心力衰竭(28.1%vs 21.5%vs 12.3%,P<0.001)、肺部感染(26.8%vs 20.9%vs 12.3%,P<0.001)、心源性休克(9.7%vs 5.6%vs 3.1%,P=0.009)、多脏器功能衰竭(2.2%vs1.7%vs 0.8%,P<0.001)和心脏骤停(3.9%vs 1.7%vs 1.1%,P<0.001),其院内病死率也较高(5.5%vs 3.4%vs 1.16%,P<0.001)。除吸烟(22.5%vs 78.30%,P<0.001)、心梗史(8.9%vs 9.2%,P=0.735)及PCI史(5.2%vs 5.7%,P=0.543)外,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67%vs 46.6%,P<0.001)、2型糖尿病(35.3%vs 23.8%,P=0.026)、血脂异常(37.1%vs 33.2%,P=0.024)、脑卒中史(11.5%vs 7.4%,P<0.001)、慢性肾衰竭史(2.4%vs 1.4%,P<0.001)均高于男性。此外,女性患者症状-入门时间较男性长(8.86±9.31h vs 7.5±7.29h,P<0.001),且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4.2%vs 2.2%,P<0.001)。3.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77,95%CI:1.16~6.73,P<0.001)、入院心率(OR=1.01,95%CI:1.01~1.02,P=0.004)、肺部感染(OR=2.61,95%CI:1.18~5.81,P=0.018)、室性心动过速(OR=6.82,95%CI:2.85~16.29,P<0.001)、心源性休克(OR=7.06,95%CI:3.11~16.01,P<0.001)、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OR=4.64,95%CI:4.53~4.66,P<0.001)是EPC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接受EPCI术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0岁,男性是女性的4.1倍。女性年龄大于男性,且合并症多于男性。>75岁的患者易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EPCI术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3.院内总MACCE发生率和全因病死率无下降趋势,但心力衰竭发生率显着下降。MACCE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男性,其原因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就医延迟、合并症和并发症多有关。4.年龄、入院心率、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室性心动过速及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栓塞性胆囊炎判断:
        1.2.3 分组及调查:
        1.2.4 危险因素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典型病例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
    2.2 对比A组和B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
    2.3 计算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因素的OR值及95% CI
3 讨论

(2)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标准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右肾上腺动脉参与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设备与材料
    1.3 治疗方法
    1.4 术后影像资料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
    2.2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指征
        1.2.2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治疗指征
        1.2.3 随访及观察指标
        1.2.4 变量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
    2.2 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2.3 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3 讨论

(6)磁共振灌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中的应用及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灌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氩氦刀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1) 各分组病例的术后反应情况及总体分析见表1。
    2) 为进一步确定各组因素对TACE术后反应的具体差别, 再行7个组之间的两两比较, 根据式:
3 讨论

(8)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
    1.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4 纳入文献数据提取与汇总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结局指标的统计学荟萃分析
    2.4 亚组分析
    2.5 发表偏移
    2.6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VI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9)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结论
    3.1 讨论
    3.2 研究结论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并发栓塞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胡添松,彭新建,陈宗杰,张文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12)
  • [2]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D]. 陈仲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右肾上腺动脉参与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究[D]. 邓博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游翔.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段宇新,周春,刘圣,祖庆泉,王斌,周春高,施海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6]磁共振灌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中的应用及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朱轲. 南京大学, 2011(10)
  • [7]肝癌介入插管治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J]. 李凌,倪恿文.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0(04)
  • [8]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D]. 刘佳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10]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D]. 李小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肝癌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 肿瘤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下一篇:新世纪图书馆的信息化能力